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企业要想实现规模扩张,融资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将探讨餐饮企业如何通过融资来扩大规模,并分析不同融资方式的利弊。
< class="pgc-img">>一、餐饮业融资的重要性
餐饮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从选址、装修、原材料采购到日常运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支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企业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品牌影响力。而融资,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
二、融资方式概述
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 银行贷款:传统的融资方式,需要提供一定的担保或信用证明。
- 股权融资:通过出售企业部分股份来获得资金。
- 债券融资:发行债券,向投资者筹集资金。
- 众筹: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募集资金。
- 政府补助和贷款: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 供应链融资:与供应商协商,延长付款周期或获得信用额度。
三、餐饮业融资策略
1. 明确融资目的
在进行融资之前,企业需要明确融资的目的,是为了新店扩张、老店改造、品牌升级还是市场推广。不同的融资目的,将决定融资的方式和规模。
2. 评估企业实力
企业在融资前需要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品牌影响力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融资的可行性和规模。
3. 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市场环境,选择最适合的融资方式。例如,对于初创期的餐饮企业,可能更适合通过众筹或政府补助来获得启动资金;而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则可以考虑银行贷款或股权融资。
4. 制定详细的融资计划
融资计划应包括融资金额、用途、期限、成本等,同时还要考虑到融资的法律、税务等方面的问题。
5. 增强企业吸引力
无论是哪种融资方式,企业都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投资者。这包括提升品牌知名度、优化产品服务、提高运营效率等。
< class="pgc-img">>四、融资风险与对策
融资虽然可以带来资金,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债务风险、股权稀释风险等。企业在融资时需要谨慎评估这些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1. 债务风险管理
对于债务融资,企业需要确保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债务,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2. 股权稀释风险管理
对于股权融资,企业需要平衡好融资需求和股东权益,避免因过度融资而导致原有股东的权益被过度稀释。
3. 市场风险管理
餐饮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在融资后需要加强市场研究,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 class="pgc-img">>五、结语
融资是餐饮企业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但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合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餐饮企业可以在保证稳健发展的同时,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餐饮企业通过融资扩大规模是一个多维度、多策略的过程,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制定合适的融资计划和风险管理措施。
头像私信 免费获取方案 为你解答。
饮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如何破解餐饮金融困局一直以来都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大难题,但是,在互联网力量地不断探索下,当前已有三条解决问题的路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庞大的中国餐饮市场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餐饮外卖平台(美团)和现象级国民火锅品牌(海底捞)。这两家餐饮行业的明星公司,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相继完成上市,其传奇性和话题性引发了市场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
然而,如果从金融角度来看,餐饮行业却一直是金融禁区,这一行业的上市公司凤毛麟角,信贷投放也是杯水车薪。
如何破解餐饮金融困局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2018年以来的一大新热点,餐饮金融的坚冰正在被互联网的力量一点点破解。
开展餐饮金融服务为何困难重重?
从宏观层面看,餐饮行业的基本面十分稳健,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在当前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餐饮行业本应该是金融机构资金投放的不错选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餐饮收入 39644 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参见下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5个百分点,占GDP 4.8%;餐饮收入总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餐饮市场对整个消费市场增长贡献率达到11.3%,拉动消费市场增长1.2%,可谓是国民消费领域的基石性产业。
而与庞大且稳健的餐饮市场形成对比的是,我国餐饮行业的金融服务覆盖率,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有不小差距。
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2016年全国金融机构信贷余额为106.6万亿元,而住宿与餐饮行业的信贷余额仅为6,878.21亿元,占比0.65%,大幅低于餐饮行业的GDP占比(4.8%)。值得注意的是,从2013年开始,餐饮行业的信贷余额增速出现大幅下降,金融机构对餐饮行业的惜贷趋势明显(参见下图)。
因此,如果从行业宏观情况来看,餐饮行业在实体层面和金融层面出现了极大的反差,大产业、小金融特征明显。很显然,问题一定是出现在餐饮行业的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餐饮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但行业集中度极低,微型企业占比极高。
根据辰智餐饮大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餐饮门店数量达到566.6万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收入超过200万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只有25884个,其中连锁餐饮企业463家,连锁门店总数27478个,仅占总门店数的0.48%。这些数据表明,路边小店占据了我国餐饮行业的绝大部分版图,如果依赖传统的信贷技术,需要耗费巨大的尽调成本。因此,这一群体显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理想客群。
二是经营压力不断增大,成本压力不断增大,行业毛利不断走低。
餐饮行业一直都有“三高一低”的说法: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毛利低。根据烹饪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百强餐饮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6.0%,从国资委披露的全国平均数据来看,2017年行业平均利润率为22.6%,降幅达到44.7%(2016年该数据为40.9%)。
三是餐饮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淘汰率高。
根据美团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2018》,近两年倒闭的餐厅,平均寿命508天,2017年关店数是开店数的91.6%。其中,人均消费50元以下餐厅的关店率,远高于其他价位。
四是经营过程数据化程度低,经营管理随意性强。
小微餐饮商家在销售环节的现金使用率高,内部运营环节的财务和税务流程不规范,食材采购环节缺乏稳定的供应链支持,随意性强,同时由于餐饮行业存在采购账期交易习惯,供应商通常采取加价销售,这给中小商家带来了巨大的现金压力。
五是缺乏押品信用。
餐饮行业为典型的轻资产服务业,固定资产少,动产价值低,且极易损耗,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质押品。
从行业微观角度看,餐饮金融注定是一个高风险的金融业务,传统金融机构难以为其提供信贷支持。餐饮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数据同样反映出这一问题,从下图来看,住宿与餐饮业的不良贷款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17年底,住宿与餐饮行业的不良率为3.4%,接近行业平均水平(1.74%)的两倍。由于实在难以有效控制风险,不良率居高不下,甚至有全国性大型银行曾专门全行发文停放餐饮行业贷款。
因此,餐饮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由此形成了餐饮金融困局。
破局之道:产业升级+金融科技
餐饮金融困局的症结在于餐饮行业内部存在的行业普遍性问题,因此,单靠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和努力无法解决问题,产业数字化升级是金融资源导入的前提,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同时具备产业升级能力和金融支持能力,这两大板块缺一不可,而同时具备这两大能力的就是那些深耕餐饮行业并且孵化出餐饮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
近年来,随着餐饮行业互联网+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2018年以来,美团、饿了么等餐饮互联网巨头以及海底捞为代表的餐饮巨头,开始将资源不断投向B端的信息升级和供应链升级领域,使得小微餐饮商家数字化经营进程大大加快,加之大量餐饮SAAS平台和食材B2B平台的崛起,让餐饮行业的小微金融开始具备场景和数据基础。对于擅长利用大数据风控和平台合作的互金机构来说,已具备切入该领域的行业条件。
具体来说,这些互联网公司已经在以下三种路径开启餐饮金融的破冰之旅。
1. 餐饮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应收账款融资
我国餐饮行业普遍存在管理流程不完善、运营数据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一行业痛点,近年来互联网圈涌现出一大批餐饮管理服务平台,包括美味不用等、客如云、屏芯科技、二维火、钱到到等知名平台。
这些平台将从前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独有的、内部使用的餐饮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以低成本、高可用的方式提供给中小餐饮企业使用,其流程覆盖了从线上预订、前台点餐、用餐、收银、后厨分单打印到后续的报表管理和会员营销等环节(参见下图)。由此,餐饮商户的经营数据在平台上留存,平台基于这些数据资源可以为餐饮企业提供选址、营销、金融等衍生服务,进一步提高餐饮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智慧化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这种餐饮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与外卖平台、点评平台以及聚合支付平台无缝对接,融合了线上餐饮消费场景与门店线下餐饮消费场景,打通了线上线下全渠道数据,中小餐厅的经营开始真正实现在线化和数据化,逐渐推动餐饮供应链的透明化,为金融与产业的深度结合创造了条件。
目前,餐饮管理服务平台的小微金融产品主要为基于餐饮企业与上游食材供应商之间应收账款的“代付现结”模式(交易流程见下图)。在餐饮行业中,餐饮商家与上游食材供应商之间一般为“日采月结”,餐饮企业为了这一个月的账期往往需要加价采购,并且在季节性囤货或者新店开张装修等资金流紧张的特殊时期,往往需要更长的采购账期,而上游食材供应商由于自身现金流限制很难提供更长的账期支持。
因此,餐饮管理服务平台可以根据日常收集的餐饮商家经营数据,为其核定预授信额度,餐饮商家可以在食材采购场景下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完成采购,以获得更低成本的进货条件和更长的账期支持。
2. 食材供应链服务平台+动产融资
除了经营管理不规范、数据化程度低的行业通病外,餐饮行业还有食材采购环节的成本高、效率低、品质不稳定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美国餐饮行业的食材采购市场集中度和标准化程度都极高,像美国食材供应链巨头Sysco年营业额近500亿美元,占美国食材供应链市场份额的18%。
此外,中国餐饮行业逐渐进入“低毛利”时代,相较于人力、房租等刚性成本,食材采购环节的成本优化空间更大,因此,中国餐饮业对第三方专业化供应链服务的需求愈加强劲,大批对标美国Sysco的食材供应链平台开始在中国市场出现。
这些新兴平台整合运用互联网、冷藏保鲜、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种技术,构建起完整的食材供应链网络,帮助餐饮企业降低食材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优化行业利润结构。具体来说,这些平台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是传统餐饮供应链企业向互联网开放平台转型。
目前,部分头部大型连锁餐企大力发展“中央厨房”模式,形成了服务于自身体系的完整专业化供应链体系,覆盖货源、物流、仓储、加工等全链条。然而,这种重运营模式一旦建立,就需要更多下游商家参与进来,以摊薄建设成本,因此这些头部大型餐企纷纷开始开放自有供应链作为单独模块运营,如海底捞下属的蜀海、新辣道旗下的信良记。
此外,一些大型餐企选择联合组建供应链体系,例如众美联,还有一些从行业上游成长起来的供应商,如新希望,也在向下打通供应链,直接服务餐饮企业客群。这些平台的客户以粘性较高、经营成熟的连锁餐企或大型餐企为主。
二是互联网食材B2B平台不断涌现。
近年来,随着产业互联网概念的兴起,在资本的拥趸之下,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开始深耕餐饮供应链服务领域。
美菜、链农等互联网平台,整合货源、物流、仓储等餐饮采购供应链资源,搭建食材采购B2B电商平台,有效链接起餐企和食材供应商的需求,提高食材流通效率和标准化水平。
此外,餐饮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布局食材供应链领域正成为行业趋势,例如钱到到内部孵化了菜么么平台,筷来财孵化了筷e采平台。这些互联网食材供应链平台更多面向单量小、频次高的小微商家。
与餐饮管理服务平台提供的基于应收账款的“代付现结”模式不同的是,食材供应链平台则是围绕食材货物本身的价值进行金融服务,比较常见的是蜀海供应链公司的经典保兑仓模式(参见下图)。
蜀海供应链是海底捞旗下的食材供应链服务平台,除了给海底捞自有火锅门店提供菜品的采购、仓储、物流等全托管服务外,一直在探索向整个餐饮行业提供供应链端的服务进军。截至2017年,蜀海供应链有7个中央厨房,13家仓储物流中心。
蜀海的保兑仓业务主要是向蜀海的下游餐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蜀海自身先进专业的食材供应链能力支撑下(仓储物流体系、货品鉴定能力和处置变现的能力等),下游餐饮企业可以在给付一定比例保证金的条件下,撬动金融机构资金,实现杠杆采购。
经过蜀海的介入,金融机构最担心的的货物发放、质物监管和质物变现等风险问题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既解决了餐饮企业的食材采购资金缺口问题,也增强了蜀海对于下游餐饮商家的粘性和吸引力。
需要指出的是,保兑仓模式是风险相对较低、对于金融机构的风控最有利的一种杠杆采购金融操作。而在实践中,餐饮供应链服务平台和资金方在合作过程中,会根据风险控制条件和风险定价等因素,调低风控标准,例如平台不承诺回购只承担监管义务,或者直接采取赊销等信用支付模式等。
总体来说,食材供应链服务平台通过对商家食材采购场景的把控,完整掌握了该场景下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三项供应链金融核心信息,随着中餐食材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冷链技术不断完善,基于食材本身价值的供应链金融将从边缘走向主流。
3. 餐饮综合生态服务平台+大数据信用融资
2018年以来,以美团+点评、饿了么+口碑为代表的餐饮综合生态服务平台,已经将服务圈扩展到外卖+点评等C端服务之外,开始着力实施B端赋能战略。
比如,《美团招股说明书》就将美团定位为一家向商家提供广泛的解决方案,包括精准在线营销工具、配送基础设施,以及云端ERP系统、聚合支付系统、供应链和金融解决方案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基于此,美团点评对餐饮B端市场部署了六大赋能战略,即:营销赋能、IT赋能、经营赋能、金融赋能、供应链赋能和物流赋能。
其中,金融赋能主要是指美团“生意贷”产品,即依托美团点评平台客户流量、吃喝玩乐消费场景上的优势,美团小贷可以为美团点评生态圈内的550万年度活跃商户提供在线信用经营性贷款服务,商户可用于扩店、装修、房租、推广等场景。而小微餐饮商家占据了美团线下生活服务版图的半壁江山。
需要说明的是,美团“生意贷”不同于上述两种小微金融模式,其不强调场景,更依赖大数据对商家主体信用的评估。由于美团可以通过营销服务、IT服务、经营服务、供应链服务、物流服务等B端服务全生态体系深入到小微餐饮商户的运营管理各个细分环节之中,从而掌握了餐饮行业C端+B端的数据资源,这就为“生意贷”这种低门槛小微信用贷提供了生态和数据条件。随着平台掌握的数据不断增加,包括交易数据、上下游供应链数据等,都能帮助平台对商户进行更精准的风险定价。
虽然餐饮综合生态服务平台提供的餐饮金融产品与上文两类平台有所不同,但是其“产业升级+金融科技”的破局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美团和阿里打造的餐饮综合生态服务平台,一方面聚合区域消费者的餐饮预订和堂食、外卖消费数据,结合区域人口结构特点,预测菜品的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容量大小,帮助商家了解客户偏好、客户满意度及店面服务质量等关键经营信息,进而可以提高商家经营能力,降低商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这些数据还可以用来全面评估商家的经营健康状况,衡量经营风险,大幅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可以最大化缩短商家的贷款审核时间。
此外,这些综合生态服务平台还在不断深化“平台开放战略”,例如美团从2016年起就开始打造餐饮生态开放平台,基于美大餐饮业务(包括外卖、团购、闪惠、点餐、排队、预订等),为餐饮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统一的接口服务,打破平台间的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从而可以获取更高的数据维度和更大的数据体量,这也是两大综合生态服务平台为小微餐饮企业提供线上信用贷款的又一有利条件。
结语
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而金融支持又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互联网正在通过“产业升级+金融科技”的新思路改变着餐饮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而且餐饮行业自身也正在努力改变自身的传统行业形象,与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元素的结合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无人餐厅、智慧餐厅等新物种不断涌现,行业的数据化和在线化水平正在迅速提高,金融资本注入所需要的行业基础设施正在被逐渐构筑,餐饮金融有望成为金融创新的新风口。
不过,金融科技不是万能的,单纯的金融创新可能并不能改变行业的金融供给生态,金融科技与产业升级的结合可能是互联网B端金融的发展方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745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张铎
近些年来,餐饮行业一直是消费投资的热门赛道之一。据餐里眼数据研究院多渠道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年餐饮行业融资事件共132起。
但经过比对筛选后,从132起融资事件中,剔除了48家存在“瑕疵”的融资事件。
最终我们整理出84起融资事件。其中包含餐饮连锁62起,供应链及服务商22起。
84起融资事件
透露哪些信息?
融资额方面,整个餐饮业的投融资继续降温。除未透露融资金额的融资事件外,获得过亿元的融资事件仅有12件。
其中包括新中式烘焙连锁泸溪河、小餐饮加盟连锁孵化企业墨比优创、新徽菜餐厅连锁小菜园、精品咖啡连锁M Stand、现制酸奶连锁茉酸奶、连锁餐饮数字化头部服务商奥琦玮、商业大数据和AI智能决策技术企业数位大数据等。
从投融资轮次分布看,大部分融资停留在早期,33笔投资处在种子轮&天使轮阶段,走到F轮的为B2B食材供应链服务商乐禾食品。
2023年出现了3次并购事件,1月火锅连锁小龙坎全资收购蜀大侠,2月书亦烧仙草收购霓裳茶舞60%股份,3月千味央厨收购味宝食品剩余股权。
7月金科服务公告称拟收购团餐公司上海荷特宝配餐,取得其最多66.85%的股权,但目前交易尚未完成。
分赛道看,茶饮与咖啡仍占据大头,分别为15起和12起,小吃则有11起。
茶饮和小吃融资中,“新中式”标签浓厚,各种新中式国潮茶饮、中式炸鸡连锁获得融资。
咖啡赛道则不断细分,有花果香型咖啡连锁Au Cafe、谷物咖啡连锁悠小咖 UPLAYER、以及主打“非洲咖啡”的小咖主。
烘焙融资有明显降温,降温幅度更大的应该是粉面赛道。今年仅有爆爆姐螺蛳粉、柒点螺蛳粉、碗丰亭板面、粉大大四家企业获得融资,金额在百万级别。
获得融资的餐饮企业,注册地位于上海的有12家,北京的为11家,江苏、浙江分别为8家。
从时间上看,2月份和3月份的融资事件最多,分别12起。
48起“瑕疵”融资?
雾里看花,虚虚实实
早在今年5月,内参君就发现了一些蹊跷。部分餐饮融资讯息“相似度极高”:“愚公炸串”“龙门炸串”都是A轮3000万,都是要充分共享投资方的互联网大数据、餐饮、供应链等复合型基因,都是要打造符合现代年轻人消费审美和消费习惯的新型小吃样态。(《蹊跷的融资,两个炸串品牌相似度高达八成?》)
两者的融资讯息都是从自媒体账号发出,企业并未作工商变更,彼时,名为愚公炸串的门店有100家,但是全国分布很散,名为龙门炸串的门店只有8家门店(如今已清零)。在一些视频和文章下,有网友声称被骗。
因此,在此次融资盘点中,内参君花费大量时间对融资讯息进行溯源,综合工商信息、大众点评在营门店数等信息进行筛选,找到了不少存在“瑕疵”与问题的融资事件。
A 高仿品牌频出,一些企业已经在地方媒体的报道中“翻车”,或遭到官方否认。
首先是热门赛道咖啡与茶饮,今年出现各种“高仿”瑞幸咖啡的品牌。比如有报道称“轻卡鹿”获得北美Blackstone Fund Management LLC投资,“两瑞咖啡”获得贝恩资本投资。
但高仿并非没有代价,尤其涉及牵扯到虚假宣传和诱骗上。
12月16日,合肥市公安局包河分局发布“警方通告”称:2023年10月7日,该局对轻卡鹿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涉嫌合同诈骗案立案侦查,包河分局已对犯罪嫌疑人王某等十三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10月份两瑞咖啡被山东电视台生活帮节目的报道显示,山东两瑞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被爆出假冒瑞幸旗下子品牌招商,相关部门表示会介入调查。
类似的还有今年7月宣称融资的“默啡咖啡”。安徽商报报道称,甘肃、广东、山东等地的多位投资商表示其在加盟合肥“默啡”咖啡店的过程中,遭遇了“诈骗”。记者探访时发现,默啡公司已人去楼空,前员工称默啡公司与“轻卡鹿咖啡”有关联。
同样人去楼空的还有“东芳叶”,这家公司宣称在四月获得了美团龙珠的融资。今年10月,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报道称,全国多地商户反映,说他们本想加盟蜜雪冰城,但由于资格没过审,被骗加盟了根本不存在的“子品牌”东芳叶。意识到被骗想讨要说法时,找到河南食在味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却发现这里已经人去楼空。
中式汉堡也是热门赛道之一,源码资本曾投资了中式汉堡的头部品牌塔斯汀。
2023年,有报道称,多个中式汉堡品牌获得了源码资本或源码旗下基金的投资,包括4月份的奥丁顿汉堡,9月份奔跑的熊猫,11月的翰堡功夫。但接近源码资本的人士向内参君表示,“不符实”。
B 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不寻常”的融资。
2023年10月有报道称,小吃餐饮现代化连锁品牌“山东新梦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荣获A轮融资5000万,投资方为“国正资本”。还有报道指,其是集餐饮管理和供应链创新为一体的企业。
但翻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新梦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2023年8月21日之前,名为“山东迈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此前的经营范围,也与餐饮无关。一个建设工程公司,摇身一变成为“餐饮巨头”,并非寻常。
不同寻常的还有“宏琰国际”。2023年3月,有报道称,专注供应链及餐饮连锁巨头企业“宏琰国际集团”再次完成1.2亿A轮融资加持,称其在出行消费、餐饮消费和创新零售三大领域均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地位....在全球拥有超过1800家酒店及餐饮连锁门店。
但在相关报道中,宏琰国际集团的配图似乎存在问题。在报道中,其配图经过PS处理,所出现的图片并非是“宏琰国际集团”的总部大楼,而是广东珠江新城的雅居乐中心。原始素材可以在图库网站中购买。
北京宏琰国际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还曾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列入经营异常。
其曾用名包括:“北京中视海纳国际广告有限公司”“人人优品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三六五(北京)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直到2022年经营范围变更时,才加上“餐饮管理”。如果是“借壳”,选择这样一家公司,也并不“寻常”。
C 一些宣传报道,结合大众点评的门店数据,也可以看出一些异常。
一些宣传报道其实“一眼假”,经过溯源可以发现,他们先被自媒体个人号发布,然后被爬虫抓取。
“观澜微生活”在2月发布了鲜果茶品牌“优莱客”的融资信息,称“优莱客成为合肥市及周边地区的龙头茶饮品牌,在合肥开设门店30+,在合肥市消费者心目中有较高评价。”但大众点评显示,优莱客在合肥目前仅在营4家门店,均位于合肥市长丰县,实际状况与报道不相符。
“知了快讯”在3月发布“豆校长荣获A+轮融资5000万,服务再度升级”的文章,开头的话术和前面提到的愚公炸串、龙门炸串类似。文章后半部分还出现了以“加盟商”口吻的文字内容。
查询大众点评可以发现,豆校长榴莲臭豆腐的门店分布也并不寻常,门店分布于营口、吕梁、汕尾、永康、大连、重庆等等。每个城市仅有1家门店,寥若晨星。与一般餐饮连锁的开店逻辑并不相符。
企媒创氪同样也在3月发布招财猫能量茶母公司“无锡荃仕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获得A轮5000万融资的消息,文章中提到“在华东地区拥有较好的销售业绩”,但在大众点评上,切换到无锡,可以发现无锡的门店已经歇业关闭,在营门店只有太原一家,秦皇岛门店尚未开业。实际状况似乎与报道并不匹配。
此外,内参君对下半年一些融资讯息溯源时,在第三方工商查询平台链接,发现其中大部分文章已被删除。
一位投资者对内参君表示,一些餐饮品牌拿了资本的钱之后,在加盟势能上很强,因为资本方背书了很多东西。在他看来,一些虚假融资讯息,很像是加盟品牌方自导自演。弄了个假讯息,说这个某某资本投资的,这样在放加盟割韭菜的时候,似乎比较方便。
2023年融资品牌分析
现象级事件及背后的趋势
我们还是回到那些真实的,有影响力的融资事件。
2023年刚开年,餐饮赛道就发生一起并购事件,小龙坎成为了蜀大侠的全资控股股东。在小龙坎合并蜀大侠后,总门店数字增至1200家,直追海底捞。针对此事,小龙坎的相关负责人曾回应,其目的在于更好实现双方品牌的长期发展,对资源进行整合。调整后,双方品牌将坚持前端独立运营,后端资源整合策略,以优化供应链,最终实现合作门店降本增效,实现多方共赢。
这其实也是2023年唯一一笔火锅品类的融资。根据中国饭店协会与美团团购联合发布《2023火锅品类发展报告》,2023年火锅连锁化率达到23%,连锁化率持续提升,但近三年仅增长3个百分点,增长略显乏力,这也预示着行业逐渐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火锅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品类、场景等全方位开启内卷。
2023年1月,中式点心潮牌虎头局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为红杉中国和GGV纪源资本。但在3月底,虎头局被爆资金链断裂、拖欠工资与供应商货款等等,线下门店接连关停。武汉地区虽仍有虎头局门店,但从网上公示的营业执照看,经营者并非虎头局的关联公司,而是独立运营。
三年的时间,虎头局完成了从无到有,被VC抢着上车,估值20亿,到濒临倒闭的旅程。在尚未盈利的情况下,即时在2022年的黑天鹅时刻,虎头局仍在不断烧钱,压力开店。这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玩法,也不再可行。在消费者和资本捂紧口袋的当下,每家餐饮企业都需要回归餐饮逻辑,重新审视和调整商业模式,以寻求更为持久和稳定的发展。
2023年6月,茶百道获得新一轮融资,由兰馨亚洲领投,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跟投,这是茶百道创立十余年第一笔公开融资。两个月后,茶百道提交IPO招股书,并在12月获得证监会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这意味着茶百道已经取得香港上市聆讯的前置要求,在上市长跑上领先其他筹备上市的茶饮企业。
在整个2023年,一共传出至少5家新茶饮品牌被爆正在准备港股和美股IPO,茶百道之外,还包括今年1月2日同时递交招股书的蜜雪冰城和古茗。集体奔向IPO的背后,是新茶饮已经进入竞争白热化的红海阶段,对茶饮品牌而言,非常考验现金流,当一级市场流动性趋紧,通过IPO获得更多筹资渠道与更多资金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加速发展,走得更远。
2023年11月,君乐宝斥资战略入股茉酸奶,持有30%的股份。这是茉酸奶的首次公开融资,茉酸奶是现制酸奶赛道中最显眼的品牌之一,双方的战略合作显然具有明显互补性,茉酸奶的奶源有了保障,君乐宝也有了规模客观的下游客户。不过一个相似的案例却走着不同的走向,12月新希望乳业拟将现制酸奶品牌“一只酸奶牛”剥离出上市公司体系。
在调整价格带的新茶饮衬托下,动辄30-40元一杯的现制酸奶被冠上了价格刺客的帽子。高售价的背后虽然代表着较厚的利润空间,但也影响着复购率。面对酸奶品类的爆发式增长,喜茶、古茗、茶百道、书亦烧仙草也纷纷上架了相关产品,以更高的性价比抢夺品类红利,未来或许也有更多品牌卷入价格战,现制酸奶品牌寻找强有力的价值支撑点,建立品类护城河尤为重要。
2023年12月,聚焦新徽菜的小菜园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加华资本。这是继今年3月完成首轮融资后,加华资本对小菜园的再次投资,累计投资金额5亿元人民币。加华资本的这笔投资,则是大众餐饮市场今年的最大一笔融资。小菜园的门店数也从3月份的400家扩张到年底的500家,均为直营门店。
小结
过去的一年,科技投资火热,消费投资承压。加华资本宋向前多次在演讲和受访中,强调不能把消费和科技对立起来,让市场做一道“二选一”,他认为,“消费赛道足够宽,周期足够长,典型的长坡厚雪大赛道,可以将心注入,剩下的安心交给时间,正确地做事并做正确的事。”
潮起潮落,无论餐饮消费的投资向何处去,唯一不变的是,餐饮是长坡厚雪、穿越周期的长青赛道,充满了持久的潜力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每个餐饮人需要的不仅是短期的行动,坚持和耐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