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人
将串场河誉为“母亲河”
作为城市文化脉络的象征
她当之无愧
千百年来,这条古老的河道与盐城的发展休戚相关,从“农子盐课,皆受其利”的盐场文化,到“舳舻往来,恒以千记”的水上廊道,还有那“登瀛远眺”“杨楼翠霭”的水绿美景,以及曾经“城市中心”“商贸发达”的热闹鱼市口,串场河无疑是盐城主城区最具标志性的河流。
“历史上,串场河是里下河地区横贯南北的人工内运河道,南自海安徐家坝,北至阜宁庙湾,全长200余公里,穿越盐城三分之二的市域,是串通南北盐场的古盐运之河。”据介绍,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兴修河道,随时确保串场河通畅,“主要是因为这条河道承载历代官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淮盐,当年串场河沿线淮盐产区的盐税占全国盐税超一半,串场河内运盐通商之船首尾衔接,盐业十分繁荣。”
如今,串场河边古老的产盐功能早已消失,只留下历史资料。大多数盐城人对于老串场河的深厚印象则源于此地是盐城城市文化之根。登瀛桥、鱼市口、建军路……城市的政治、文化、商业等中心在此发源,沿着串场河展开繁盛,后又迁移离开,留下低沉与冷清。
关于串场河的历史,2016年前后,林则徐嫡传六世孙女、北京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林敏女士在全国追寻林则徐的足迹,特意来盐在串场河边重拾先祖履痕。据《林则徐日记》记载:林则徐担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期间,盐城县上报反映皮岔河(今城北一带)淤塞,随时有洪灾危险,请求疏浚皮岔河。林则徐得知后,微服私访,乘船至朝阳桥(今新西门桥),没有惊动盐城县衙,从串场河边上岸,随意走进桥头寻常百姓家中,走进集市饭馆,了解民生状况、市场行情、官衙德政、风俗民情以及浚河工本,为解决民生大计掌握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从来此处多民生,
串场河畔最盐城。
拳拳为民之情怀,
如千年流淌的串场河水一样,
一直延续至今。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利用周末假日,独自骑行,走进老城巷道最深处、听取民声最渴望、了解民意最迫切。城北老城亟待改造,城北新城呼之欲出。
嘱托就是动力,嘱托就是使命。2019年10月,城北地区改造顺势启动,与百姓同声共气,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这也成为我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
以先锋大岛征迁为代表的大规模改造掀起了干群共同的热情与干劲,仅一个多月就完成2000多户征迁。一块块干净平整的土地分布在串场河上的登瀛桥、黄海桥周围,洒上草种,这里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行将孕育新的希望。
“盐城最有文化、最有特色的地方,在北边。城北改造之后,这里将呈现最好的人居环境。”随着城北地区改造的不断深入,坚定不移“西进北上”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盐城人的共识。
串场河与新洋港交汇处效果图
加快完成征收搬迁任务、全力推进安置房建设、深入谋划总体规划方案、积极改造老旧小区……当前,城北地区改造工作正大规模、广范围、高标准向纵深推进,串场河畔的面貌焕然一新。
城北地区改造将重视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突出商业、文化、商务、创意等生活性和生产性品质服务的集聚,将串场河沿岸打造成为历史人文、公共服务等多元功能复合的城市滨水廊道,让居民在老城“很有腔调”的韵味里,享受现代优质生活。
老城故地,串场河畔,
繁富景象,乐水得焉。
耳其菜种类繁多,举世闻名。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介绍过,伊斯坦布尔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作为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充分的融合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穆斯林地区的文化,所有这些影响都深刻地影响到当地的饮食文化。
当你在土耳其,尤其是在伊斯坦布尔旅行的时候,忘记那些知名的国际快餐连锁,去体验真正的土耳其食物吧。
by Lesya Dolyk
土式早餐
在伊斯坦布尔,早晨营业的餐厅大多菜单上会写Kahvalt? Menüsü或Kahvalt? Taba??,后面会写上对应的人数,只要照着点,就可以享用一顿丰盛的早餐了!那丰盛的程度,一端上来的时候甚至可能会吓到你。
by Yemek Nerede Yenir
土耳其人的早餐习惯与欧式早餐类似,都是给了你很多的选择,但是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最常见的面包是白面包。白奶酪,旧奶酪、黑橄榄和/或绿橄榄,黄油,浓奶油、蜂蜜、果酱、煎蛋卷或煮鸡蛋都是土式早餐的重要组成部分。
by Yemek Nerede Yenir
土耳其香肠煎蛋
土耳其香肠是土耳其人最日常的食物,经常你都能看见在商店门口挂着一大串,它和披萨上的意大利辣香肠比较类似。是用大蒜和各种香料,如红胡椒、孜然和苏麦酸制成的干香肠。
土耳其酥饼
土耳其酥饼主要成分是鸡蛋,在平底锅上煮,用薄薄的面团里面装满了奶酪、碎肉和蔬菜一起煮熟。
by Foolproof Living
土耳其煎蛋 Menemen
土耳其人对香肠和鸡蛋有着一种狂热。他们永远有办法创造一种新的吃法来处理这两样东西。
J. Kenji López-Alt
土耳其式煎蛋卷。烤洋葱和辣椒用西红柿彻底煮熟,最后与鸡蛋、草药、欧芹、胡椒和根植的红胡椒混合。简单但令人上瘾的味道。
by Zerrin
梅泽(Meze)
梅泽指的餐前的凉菜而不是某一个固定的菜式。
在大多数情况下,服务员会来到你的餐桌上,把所有可选的开胃菜摆在一个大盘子上供你选择。每个人都可以选。然后这些梅泽就会被放在桌子的中间大家共享。
烤全羊
是黑海地区中西部卡斯塔莫努市的特产。做法是慢慢地把整个雄性羔羊(没有内脏)挂在木炭火上一个井口或专门搭建的洞里。
亚历山大烤肉
亚历山大烤肉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土耳其旋转烤肉,土耳其西北最著名的菜肴,得名于他的发明者,19晚期奥斯曼帝国的亚历山大阿凡提(阿凡提是一种尊称,类似于英语中的爵士,比如说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爵士)。
肉被一层层串起来并反复捶打夯实。然后加上油,本地草药,辣椒,就这么竖着烤熟,切片后装在盘子里佐以面包,加上黄油和番茄汁。
阿达纳烤肉
阿达纳烤肉自2009年以来,就拥有“原产地限定”。真正的阿达纳烤肉只能由经现场检查并经阿达纳商会批准的机构制作。
原料很简单,但准备和烹饪的过程却很精细。
必须是一岁以下的公羊羔肉。这种羊必须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并以当地的植物为食。清洁后抹上干红绿辣椒和新鲜的本地红辣椒,将肉串上用木炭烤熟后上桌食用。加上面包,烤洋葱、西红柿和青椒。
扁鰺鱼
如果你问当地居民在城里吃什么,扁鰺鱼一定会排在前五。鱼加拉克酒的组合在博斯普鲁斯河边是周末的传统。当然可以自己选择饮料。不过,选扁鰺鱼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土耳其小水饺(Manti)
土耳其小水饺跟我们的沙县小吃的云吞非常像,样子像,做法也像,可以煮着吃,也能炸着吃,不同的是它配的是冷酸奶和大蒜。馅包括牛肉或羊肉,洋葱,盐和胡椒。现在还有三文鱼,菠菜,甚至鸡肉。
库内法
以白乳酪为底,用面粉小麦糊封住,铺上酥脆糖浆,最后洒上开心果粉,也有玫瑰或柑橘口味,现在仍然流行的甜点库内法。喜欢起司、乳酪的你一定要试试!
果仁蜜饼
果仁蜜饼(Baklava),或是直接音译成巴拉瓦饼,是一种口味浓郁、甜腻的土耳其酥皮点心。土耳其 果仁蜜饼以层层酥皮制成,土耳其 土耳其 内馅裹入碎坚果,再搭上甜蜜的糖浆或蜂蜜,是阿拉伯、伊朗国家与从前的奥斯曼等地区常见的菜肴。
坚果分散在生面团的各层之间。然后涂上黄油,烘焙,最后浸泡在糖浆中。
苦豆汤
苦豆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一种简单的配料如果与其他优质配料黄油、西红柿和番茄酱-一起煮熟,就会有天鹅绒般的质地。
这么多土耳其美食,您是否已经蠢蠢欲动?9、10月正好是土耳其旅行的最佳时间,天气正好。
托普卡帕宫
托普卡帕宫,又称老皇宫,坐落于伊斯坦布尔的一个充满历史遗迹的半岛海角上,是昔日举行国家仪式及皇室娱乐的场所,也是历任君主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在此可以俯瞰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托普卡帕宫由四个庭院及后宫等其他矮小的建筑物构成,仿佛一个城中城。
整个宫殿通过地下水槽供水,设有御膳房、寐室、花园、图书馆、学校及清真寺。还有各种艺术家和工匠,为整个帝国制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蓝色清真寺
耗时七年建成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又称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的地标建筑,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墙壁使用了土耳其瓷器名镇烧制的蓝彩釉贴瓷,以白色为底,刻有丰富的花纹图案,使得整个清真寺内都充满了蓝色。
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圆顶建筑,四周建有六座宣礼塔,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六座高塔的清真寺。
卡帕多奇亚
这是近年来与土耳其旅游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叫它”热气球之地“一点也不为过,甚至许多人专程来到土耳其就是被这幅热气球美景所吸引。
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星球大战的布景之中,让人误以为这是外星球的某个角落。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这里当之无愧。
棉花堡
这里不仅有上千年的天然温泉,更有古怪的好似棉花一样的山丘。洁白的台阶像层层梯田依山而下,暖暖的温泉水顺着山坡潺潺流淌。
平台处蓄水成塘,一汪汪湛蓝的泉水像翡翠嵌在座座白玉台上,犹如披着水衫的仙女在阳光下曼妙起舞。
特洛伊古城
著名的木马屠城就发生在这里。该城最早记载于荷马诗篇中,现仍有一只巨大的木马作为纪念。
坐落在平缓的城堡山脚下。这里山峦青翠,流水潺潺,柑桔树和橄榄树满山遍野,红瓦白墙的农舍点缀其间,是土耳其爱琴海地区典型的农村风光。
(来源:走吧网)
者:韩小蕙(光明日报原领衔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中国江苏,淮安涟水。
2018年,在这座苏北古城里,曾发生过一件感天动地的事情:郁郁夏风中,馨馨菜香里,两拨初次相见的人群,滚烫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互相说着江淮话和海南话,久久不舍得分开。闻讯赶来的人越聚越多,有的绽开灿烂的笑容,有的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视,如同听着天方夜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然而,在这里的“少小”可不是离家几十年,今天,“回来了”的这一支寻亲队伍,路程之漫长,跨越两千多公里;时间之绵长,得从唐初开始计算,于今已1300多年了!
也就是说,这1300多年,对于这两群人来说,完全是“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渺渺空白。再明白一点说,这两群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红脸膛,说话的腔调却完全不同;一南(海南)一北(江苏)的他们,拥有一位共同的先祖。
这位老祖,一直在他们两个家族的牌位上,高居在顶端。他叫王义方,初唐人士,是唐高宗时期的侍御史。他一生为人和善,为官刚直清正,勤勉做事,其功至伟,在《资治通鉴》、国史、方志、笔记中均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有他的传记,居古今淮安名人之列。而我在了解了王义方的历史功绩之后,脑洞大开,竟然想道: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涌现出的先圣巨擘和英雄豪杰太多了,以至于人们挂在嘴边的,都是屈原、孔孟、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辛弃疾、岳飞、文天祥……这些一等一的人物。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来都是由英雄人物和普通大众共同推动的。这个架构仿佛是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亿万乃至无数颗大大小小的星辰在闪耀。大星容易被人看见和记住,而数量更多得多的中小星辰,则是宇宙天体的骨骼、筋络和血肉。有些历史人物,他们的声名虽然没有一等一的英雄显赫,但若没有了他们的支撑,历史也就失去了骨血。所以,这些声名并没有那么显赫的历史人物,也携带着高贵的民族基因,需要我们挖掘、整理、铭记和学习。
王义方画像
王义方是谁?
历史评价,王义方官衔不高,却以忠诚仁义的美德荣登正史大堂。
可惜的是,迄今知道王义方事迹的人不多。
历史有机遇一说,人生也有机遇一说。
王义方(615年—669年)在世的55年,是唐初李渊、李世民、李治祖孙治下的三朝,相比较许多昏庸和荒淫帝王,这3位皇帝还算听得进谏言,也还有肚量招揽人才,任用贤臣与清官。故此,唐初施政还是比较开明的,社会风气和政风也还清朗。虽然前朝留下的门阀制遗毒尚多,下层贫寒人士还是很难擢升进入上层,但读书入仕的通道毕竟还开着,于是社会上读书的风气还在。“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是下层有识人家的共识与践行,也是他们个人和家族苦苦追求的出路。
王义方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由读书入仕的小官。但很不幸,王义方在幼年时期父亲就病亡了;他又很幸运,有一位识文断字且深明大义的母亲,不仅一直支持他勤奋读书,还谆谆教导他学做一个正直的君子,将来为国家和百姓造福。
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下,王义方饱读诗书,通学五经,才华超群,后入仕,任晋王府参军,值弘文馆、太子校书等职。他的官阶虽然不高,但做官态度端正,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承,不结党营私,不蝇营狗苟,待人处事都有自己坚持的原则,敢于特立独行。这种卓然不群的清流姿态,虽不免受到奸佞小人的忌恨和排挤,但也渐渐传开了,得到朝中一些清官贤相的器重。自古以来,为官清廉与否,也都在老百姓的口碑上。
王义方的名声竟然传到大名鼎鼎的贤相魏征耳朵里。经过进一步考察,魏征很欣赏他的人品、德行与才干,“爱其材也”,决定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这对寒门出身的小官吏王义方来说,不啻天大的喜事,从此他就可以攀上高枝,堂而皇之地步入庙堂了。但谁也没想到,对这门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亲事,王义方竟然拒绝了,他想的是凭自己的业绩逐级上升,绝不趋炎附势,以至于器重和喜爱他的魏征“每恨太直”。
然而,事情又发生了谁也没想到的反转,魏征去世了,等丧事一办完,王义方便主动上门去求婚,并迎娶了这位魏家侄女。有朋友不赞成他的做法,认为人品追求上再君子,也要在现实中求生存,王义方却丝毫不后悔,表明自己不愿附势当红的权相,却又一直存有知恩图报之心。这样高洁自爱的美德,一直流传到今天,被涟水的乡亲们赞颂。
海南省琼海市塔洋镇珍寨村王义方纪念堂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即立身立德,先做君子,然后才是做官、做事。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豪杰人物,从童子时起就接受孔孟思想的雨露春风,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作立身之本,纷纷立志要像圣人一样为民造福,至集大成者,即范公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至后世的“天下为公”。王义方也行走在这个清官贤臣的队列中,还在他幼年跟着母亲牙牙学语时,童年随从母亲洒扫庭除时,少年帮助母亲饲鸡喂鸭时,青年听从母亲教诲发奋读书时,就树立起了“从清流、仇奸佞”的是非观,立下了将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的大志向。他的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他的血脉里奔涌着坦坦荡荡的君子热血,他一直要求自己用克己复礼的君子标准为人处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为人为官的最高境界了。
青史里还流传着王义方的两个“让马”故事。第一次让马时他年方22岁,在去往京城的赶考路上。一天正匆匆赶路时,忽见一人已是疲惫至极,但仍跌跌撞撞地挣扎着往前走。上去询问,原来那人是颍上县令的儿子,因父亲病重即将离世,急急忙忙要赶回家去见父亲一面,家贫无马可骑,只能徒步赶路,日夜兼程。王义方听此说,知道是遇见了清官之子,感动的同时动了恻隐之心,便将自己的马让与他,也没告诉自己姓甚名谁,就转身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
第二次让马,发生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王义方被贬海南之时,刑部尚书张亮的侄子张皎被贬崖州(今海南海口),生活无着,暴病身亡,临终前请求王义方,将来若有回归内陆的一天,能否将自己的棺木送回老家,同时送回自己的孤儿寡妻,不致使他们流落边远的琼地。王义方当即应允。翌年,王义方被调任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任县丞,果然信守承诺,安排仆役带上了张皎的棺木及妻儿,并把坐骑让与孤苦无依的母子,自己则带领着家人步行。一千多年前的海南,乃野蛮荒僻之地,山高林密,怪石险峰,且毒虫遍地,野兽出没,很多地方连路都没有,连马都畏葸不前,其艰难可想而知。家仆心生抱怨,但见艰难行走在队伍中的王义方,也就无话可说了,并暗暗佩服自家老爷,拿他做榜样给自己鼓劲。一行人克服千难万险,终于走出了千山万岭,回到了内陆。王义方跺了跺脚下坚实的黄土地,脸上绽出微笑,把张皎棺木送到故土安葬,又将其妻儿送回故乡,一切安顿妥当后,才走上自己的赴任之路。
王义方事迹图:海南传授儒学
王义方事迹图:让马负柩返内陆
海南儒学教育第一人
被贬海南,是王义方一生中第一次被贬,不是他的错,而是无辜受上面官员的株连,被贬到儋州吉安县任县丞。唐代的县丞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级别八品,?只能处理一些琐碎的公务,如负责粮马、?税收等工作,?没有实权,?被同僚看不起,如果遇到县令的排挤,?其工作就会更加困难。唐时的海南仿佛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地方,荒蛮未开发,民众未开蒙,所以皇帝特别爱将有罪官员贬到那里,以示惩戒。据不完全统计,仅有唐一朝,先后就有李灵夔、李茂等5位李氏宗室和韩瑗、韦方质等14位宰相,被贬去海南。朝官中被贬去的就更多了,王义方是朝官贬琼的第一人。
说来,这是他们人生最凄苦的日子,从风和日丽、丰衣足食的中原和江南,被贬谪到瘴气与毒虫遍地的“天边”,这些贬官的灰暗心情可想而知,有的人从此就颓废了,或寄情山水混日子,或借酒一浇心中块垒,或整日骂骂咧咧拍桌子打板凳……
王义方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进取态度。民众不是没有文化,懵懂未开蒙吗?不是被称为不知礼仪的“南蛮”吗?没关系,他不顾一路风尘仆仆,放下行装之后,稍加安顿,就开始兴学办班了:首先召集各峒首领也即族长们,让他们挑选可教育子弟,送来班上授学。从最基础的识字开始,王义方亲自授课,讲祭拜先圣先师的礼仪,讲老少尊卑的秩序,讲天地仁义的善德,讲明白道理的经学,还传授轻歌短笛合奏的音乐……其中的艰难与辛苦、诡谲与传奇,曾被后人如此描述:
唐前御史王义方黜莱州司户参军,去官归魏州,以讲授为业。时乡人郭无为颇有术,教义方使野狐。义方虽能呼得之,不伏使,却被群狐竞来恼,每掷瓦甓以击义方。或正诵读,即裂碎其书。闻空中有声云:“有何神术,而欲使我乎?”义方竟不能禁止,无何而卒。(《朝野佥载》)
这一段描述之生动,令我遐想不已。虽然这段传奇记载的事还不是在海南,而是王义方在中原大地授课时的情景。在“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中原授课,尚且如此之难,何况未开化的琼地?按我的理解,所谓“野狐”的作乱,其实很可能是顽童们的捣蛋,那些未经教育的野小子们刁顽蛮横惯了,趴上墙头看着屋内授课的同伴中,偏偏没有自己,百爪挠心,才故意扔个石子捣个乱。
就这样,王义方在被贬儋州吉安的3年时间里,首开海南教育之先河,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天边”的荒芜土地上。种子破土而出,小苗茁壮成长,代代、年年、岁岁,终至于连绵不息,成为沃土良田,收获了绵绵瓜瓞,椰风蕉月,面对大南海,四季飘芳香。
不抱怨,不气馁,不沮丧,不放弃,处江湖之远,仍积极进取,以一己之力推动琼地民心的进步,王义方被称为“海南儒学教育第一人”。长长的3年,又是短短的3年,竟然做出如此的伟业,山山岭岭为之高耸,江河湖海为之扬波。
王义方离开海南时,没有遗憾,倒是平添了不舍。左右权衡,他做出一个影响了千秋的决定:带着大儿子王承候回归内陆,把小儿子王承休留给了海南的父老乡亲……
涟水大地上
让我们回到涟水。
过去在江苏,置身于淮安地区的涟水,不算富庶的县域。这个因涟河而得名的小县,比起苏州、无锡、扬州、昆山,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弟。但它的地理位置特殊,恰在南北分界线上,既教化于阳刚的豪迈北风,又被阴柔的南雨所温婉哺育。它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设县,名淮浦;它人文荟萃,自古就有“智慧之乡”的美名,走出了诸多名人,如东汉广陵太守陈元龙、南朝宋文学家鲍照,还有比王义方稍晚的唐代清官徐有功,清代的古文家、诗人鲁一同。至现当代,有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还有从放猪娃成长为大作家的传奇人物陈登科等。
古代涟水的文人中,最有名的是鲍照(414年—466年),这位比王义方早200多年的大诗人,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上,恐怕是被严重低估了的一位。后人只知李白的《将进酒》,人人一张口都会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但没几人知道这“君不见”句式,其实是鲍照的独创,他写的《拟行路难》:“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洋洋洒洒,一口气18首“君不见”,读来直抵肺腑,令人禁不住一咏三叹,以至于诗仙李白也不改制式地“君不见”起来。李白还从鲍照处学习了不少别的东西,以至于杜甫有诗评之曰:“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就是说白诗的“清新”来自庾开府(庾信),“俊逸”则承自鲍参军(鲍照)。这位鲍照也是平民出身,给人做幕僚,费尽心力,穷其一生,最终算是进入了士大夫阶层。鲍照曾是贫贱的涟水农人,早年从事过农耕,但志向远大,喜爱读书,后终于被誉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成功之路对于当地人的读书入仕风气,起到了活生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恐怕在幼年的王义方内心中,也如启明星一样闪闪放光。
在涟水大地上闪过身影的,还有诸多历史名人,比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曾在这里流连,并留下一首《涟上题樊氏亭》,其中“自说宦游来,因之居住偏。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把当年的淮安描写得如在眼前一般。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曾在这里挥毫,以至于今天涟水博物馆大门上的两块馆名牌匾字“涟水博物馆”“涟水保卫战纪念馆”,就集自米芾的书法。黑底金色字,虽未署名,但一见其端肃沉雄气象,就知绝对是出自古人手笔。那是他们那一代代官吏的基本功,从童稚时期就已开始用功,蘸着清风朗月和云卷云舒,刻苦练就的。
涟水县博物馆令我大呼惊奇,完全想不到一个并不富庶的苏北小县,竟然有着规模如此之大、品格如此之高、可称为宏大叙事的殿堂。这里有新石器时期的三里墩遗址、笪巷遗址出土的大型铜马车等国家一级文物12件;还有清代皇帝诏书以及各种石片、玉佩、陶片、陶器等等,真让人意外而又意外。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有关人物的两则故事。一则是宋代涟水人嵇安(1189年—1262年)任沿海巡检使时,创疏决法,组织民众兴修水利,发展农耕,赈济流民,乡人赖以活命者无数。还有一则是北宋赵概(995年—1083年),曾在涟水做过家庭教师,后高中探花入仕,天圣五年(1027年)调任涟水知军,适逢涟水大饥荒,他力劝富人拿出粮食赈灾,救活了无数灾民,后为官清正,一直做到吏部尚书。
王义方的故事当然也在这里绽放着,更如一颗夺目的大星,映入我的眼帘。这里展陈的是他的第二次被贬: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王义方入朝任侍御史,相当于今天的纪委干部。当时是佞臣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掌朝政,有美妇淳于氏获罪被囚禁在大理寺,李迫使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她放出,据为己妾。事情暴露后毕被逼身亡,高宗却对李杀人灭口的罪恶不做追究,朝中百官无人敢言此事。唯王义方对这违逆天理、与君子之德和为官之道均不合的逆行,奋不顾身地站了出来。他已预料到这可能又会引来贬谪之祸,自身倒没什么可怕的,只是老母必会跟着遭殃。前思量后权衡,他选择了将实情直陈老母,在得到母亲的支持后,连上两个奏章,冒死弹劾。果然唐高宗选择了包庇佞臣,并以诽谤侮辱大臣为由,将王义方贬到莱州,任七品芝麻官司户参军。奸臣恶吏们弹冠相庆。这一段往事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涟水这片土地上的道德人心竖起一个新的高度——知其正义是非,知其真善美假恶丑,知其道德廉耻,知其如何做人做官。
直到现在,涟水百姓们还在骄傲地说:在王义方身后的1300多年里,涟水不断走出许多英雄人物,仅现当代就有辛亥双烈张大卓、贾伯谊,北伐时期第一位中共涟水特支书记张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县委书记、烈士吴长来,抗战三杰朱启勋、朱启杰、朱启宇三兄妹,抗日志士张鸿贵……
今天,乘车飞驰在涟水大地上,河湖港汊似乎不那么多了,代之而来的是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黄土地,上面茁壮生长的,不但有着苏北几千年绿油油的传统农业,还有了神奇的人工智能工厂。在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我们走进一条660多米长的白色走廊,透过明亮的大玻璃窗,我看见了一个电影场景里的魔幻世界: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厂房里,一只只白色的机器臂膀像神仙的大比武,有的运材料,有的装零件,有的切割、整型、收纳、整理,片刻不停,不知疲累,严丝合缝,一丝不苟,劳动态度既认真又负责。那么长长的像高铁列车一般的车间里,只有三五个身着白尼龙工作服的青年工人在巡视,男孩女孩们轻移脚步,就仿佛晨雾弥蒙时涟河上飞翔的白鹭,飘飘欲仙,真美啊!据说,近期又有3家智能工厂投资落户涟水,这个昔日的苏北贫困小县,已经一飞冲天,2023年冲进全国百强县之列了——这个是我最爱听的,将心比心,想来王义方若地下有知,一定会手舞足蹈,连呼老母,一起为家乡的福祉燃起三炷香。
终于找到乡根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两群汉子握手的一幕:操着淮安口音的是涟水的主人王大哥,操着卷舌普通话的是来自“远在天边”的海南客人王二弟。王大哥是王义方大儿子王承候一支的后裔,1300多年生生不息,分布在涟水及周边县域的已有3万多人;来自海南的是王义方二子王承休后裔,繁衍至今也有两万多人了。
海天空茫,椰雨蕉风,生活在海南的王承休一支默默无闻,千年来极少为人所知,就连涟水的宗亲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这支海南王氏始终铭记先祖王义方的教诲,传承着他的优秀品德,以儒家思想为准则,仁孝礼义,忠节廉明,刚直慈悲,抚民安邦,一千多年间,陆续走出了裔孙王深及王存树、王福铭、王源寿、王金赵、王周讫等一干子孙,他们都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入仕的,虽然职位都在基层,但都像王义方一样正直做人清廉为官,为百姓所铭记,有的甚至被后人尊崇,建庙祭祀,形成了二月六、三月一等传统民俗节日,年年搞舞龙、秧歌、地方戏以祭拜。
在建立新中国的血雨腥风战斗中,王承休后裔中也挺立出了不少烈士、志士、战斗英雄。在建设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奋斗中,更多的共产党员、道德模范、积极分子涌现出来,除了在各个岗位为党和国家努力工作外,亦在做人、传家及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带头践行先祖传承下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中华传统美德,热心公益,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捐资助学,和谐邻里,民族团结,见贤思齐,助人为乐……辽阔无垠的蓝色大海见证着,金色耀眼的阳光沙滩见证着,蓊郁繁盛的绿树红花见证着,丰富多彩的动物植物见证着,黎、苗、壮、回、汉等各族同胞见证着,为建设“插一根筷子都能长成大树”的祖国第二大宝岛,他们一直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奉献着。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山高路远,隔海相望,王承休后裔却一直惦念着寻找自己的祖根。尽管时间已隔了千年,但他们模模糊糊地感觉先祖王义方的家乡在江苏淮安一带,不忘记,不放弃,一代又一代锲而不舍地寻找。这中间的过程,经历了风云雨雪;经历了地震火山;经历了大洪水的冲刷;经历了大干旱的劫难;经历了兵荒马乱的撕裂;经历了饿殍横尸的灾殃;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实干;经历了过去想也不敢想、梦也做不出的天堂日子,家家住新房,户户买汽车,人人用上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电话、电脑、手机……这是真正的改天换地,沧海桑田啊!
最后,铁人也掉了泪,铁树终于开了花,他们终于寻到了自己的祖根。在老家涟水,他们感受着先祖生活过的土地。王义方给子孙留下了清正廉洁、忠诚仁义的榜样,留下了家谱《乡贤堂》等的教诲,处处令他们涌起无限感慨:血浓于水,血脉相承的中华传统,真是源远流长啊。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9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