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纬1月1日电 (闫淑鑫)冬日午后,约三五好友围炉而坐,花上三五百元,煮上一壶清茶,再配以栗子、红薯、柿子等烤物,与朋友边喝茶边聊天……今年冬天,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新宠。抖音上,“围炉煮茶”话题播放量超过34亿次;在小红书上搜索“围炉煮茶”,相关笔记逾16万篇。
围炉煮茶为何这么火?会成为线下茶空间的常态吗?
受访者供图
有人专门为“出片”而来
“围炉煮茶的形式很传统,之前比较小众,现在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喜欢,还真的挺令人意外的。”90后南风(化名)目前从事茶饮工作,之前经常和圈内朋友相约煮茶,但大多以品茶为主,像这种旁边堆满烤物、冬日氛围感满满的“围炉煮茶”,南风也是第一次体验。
南风在成都工作,2022年11月,围炉煮茶在当地流行开来,南风和朋友也想体验一下,便选择了小红书上推荐度较高的一家茶馆。
“给我的感觉还蛮好的,平时大家聚会不是喝茶就是喝咖啡或者吃甜点,这种形式算是比较新的聚会方式吧。而且围炉煮茶的价格也不算贵,我们以前单独喝茶,人均也要一百元左右,围炉煮茶也差不多这个价格。”南风介绍,他们这次围炉煮茶人均花费不到一百元,套餐内包括红薯、土豆、板栗、花生、橘子、柿子等食物,还有一些小零食,比如葡萄干、杏干、瓜子等。
在南风看来,相比传统品茶,围炉煮茶更有意思一些,氛围感也更强,是秋冬时节朋友聚会时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围炉煮茶很好出片,我其中一个朋友当时就是冲着拍照去的,还有人专门穿着汉服来体验。”南风说。
贵州六盘水的陈先生也认为,在寒冷的冬天,两三好友围着炉子煮个热姜茶,烤烤蛋挞、龙眼以及其他小点心,很是惬意。“聊天舒心,热食暖心。价钱也合适,平均每人一杯奶茶的钱就够了。”不久前,陈先生刚和朋友在当地一家茶馆体验了一把围炉煮茶,三个人花了69元。
受访者供图
不过,并非所有人的围炉煮茶体验都是美好的。中新经纬注意到,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也有不少网友吐槽,现实中的围炉煮茶和自己在朋友圈看到的相差甚远,“一身烟味”“板栗炸了,其他糊了”“除了拍照一无是处”,还有人认为围炉煮茶更应该叫“围炉拍照”。
南风在围炉煮茶时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茶馆炉子小、热源不够,烤个橘子、柿子还凑合,红薯很难烤熟。我觉得围炉煮茶更适合放在室外,如果是炭火炉子,在室内就会烟雾缭绕。我们当时就是觉得室内烟味太大,才选了室外的位置。当时天还不是很冷,一口茶喝下去还是很暖和的。”南风称。
周末不预约难“围”上
围炉煮茶的兴起,也让一些线下茶空间嗅到了商机。中新经纬注意到,在北京,除茶馆外,咖啡馆、甜品店等也纷纷推出围炉煮茶套餐,人均消费多在100-200元。
近日,中新经纬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北京一家茶馆,相关工作人员称,最近前来围炉煮茶的顾客的确很多,尤其是周六日,若不提前预约,很难保证当天还有位置。“我们都是根据预约准备食材的,如果没预定的话,很可能当天的位置已经满了,或者是没有食材了。最好提前一天给我们打电话确认下。”该工作人员称。
中新经纬在美团上看到,该茶馆推出了多个团购套餐,其中就包括秋冬限定围炉煮茶双人套餐,团购价352元,包含茶水、手工中式糕点、时令水果、年糕等围炉烤物,算下来人均达176元,最近半年销售75单。
咖啡馆、甜品店的围炉煮茶套餐相对会便宜些。以美团上北京一家评分较高的甜品店为例,该店“好事花生围炉煮茶双人餐”团购价198元,算下来人均99元,最近半年销售68单。其工作人员称,通常情况下,周末来店内围炉煮茶的消费者会比较多,“周末下午两点之前人会少一些,两点之后人就多了,就需要排队了,最多可能会排队两个小时。”
北京某咖啡馆工作人员也表示,若周六、周日下午去店内围炉煮茶,基本上都得排队。“主要是这段时间围炉煮茶比较火,好多人来拍照打卡,再加上最近大家都‘阳康’了,周末出来玩儿的人比较多。”该咖啡馆工作人员称。中新经纬注意到,除人均百元左右的围炉煮茶套餐外,该咖啡馆还推出了汉服体验、小型拍摄等收费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线下店推出的围炉煮茶套餐大多都有时间限制,通常是2-3个小时,超出规定时间会额外收取费用,30-100元/小时不等。
围炉煮茶逐渐攀升的热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数据显示,2022年12月至今,大众点评上新增“围炉煮茶”服务的实体商家数量,环比11月同期上涨326%;11月以来,该平台上围炉煮茶的搜索热度同比去年增长11.7倍。
“我们这个四五线城市目前都有三四家这样的‘围炉煮茶’店了,而且生意也都不错。像我们前两天去的这家店,周末有时候要提前一天预约,不然没位置。”陈先生说。
南风称,对于茶馆而言,围炉煮茶的成本并不高,只需要多准备些水果、干货、烤炉即可,所以商家很愿意尝试。
受访者供图
一阵风还是行业趋势?
事实上,围炉煮茶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宋代就有煮茶这种形式,茶叶经过碾碎、烹煮、搅拌、滤汁后,再将茶汤注入茶盏里饮用,饮茶之余搭配一些茶果点心,三五好友围坐一起吟诗作赋。
演变至今,围炉煮茶的形式也花样百出。在一些人看来,如今大火的围炉煮茶更像是云南的“火塘烤茶”。火塘是云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们用它取暖照明、烧煮食物,也会直接在炭火上烤食物。
食品产业分析师、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向中新经纬介绍,围炉煮茶其实只是进行了场景创新,使得这种饮茶的形式更具有话题感以及社交属性,迎合和匹配了新生代消费群体的核心需求、诉求,而这也正是围炉煮茶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团新兴玩乐项目负责人也提到,市场看准了围炉煮茶这一中式饮茶方式中蕴含的情绪价值。“一是这个产品足够猎奇,炭炉、茶壶和烤物,简简单单就能营造出中式传统生活的氛围感和仪式感,满足拍照打卡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舒适温暖的社交方式,体验慢生活成为核心要义,更寄托了消费者对‘岁月静好’的向往。”
而在南风看来,围炉煮茶的兴起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年轻消费者对于传统茶文化的认可。“近几年,消费者越发追求健康、养生,对于茶的喜爱度逐渐提升。其实在围炉煮茶之前,茶馆已经有火的迹象了,以前大家聚会会去咖啡馆,现在很多消费者会选择新式茶馆。”南风称。
茶馆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茶馆已兼具商务属性与休闲属性,部分企业更是受到了资本的追捧。据天眼查APP,2019年-2022年,新式茶馆品牌tea’stone已获得4轮融资,单轮融资金额达数千万元,投资方包括同创伟业、水杉投资等;2021年,T9获得青锐创投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2021年,一茶一舍获得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昕先资本、亲亲食品。
“随着中国茶申遗成功,未来煮茶肯定是一大消费趋势。”南风称。据悉,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围炉煮茶改变了年轻人对喝茶的认知,而且这类全新的饮茶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消费压力不会很大,大家也更愿意去尝试。也许未来,年轻人会因这份体验喜欢上茶文化,那围炉煮茶的意义就达到了。”上海四口曰田茶文化慢生活馆创始人田媛媛表示。
不过,线下茶馆的围炉煮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部分门店只重视营造氛围感,对饮茶和传统茶文化的输出不够,消费者现场体验较差等等。在社交媒体上,也有一些网友在体验过围炉煮茶后称“不会再去第二次了”。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围炉煮茶的确可以与茶文化结合起来,塑造新的消费场景,更好地弘扬茶文化。不过,目前这一形式仍需进一步完善。
“围炉煮茶作为潮流性需求在短期内确实可以吸引很多商家入场,但如果要实现长久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还得从场景化、社交化甚至餐饮化等方面进行发掘与培育,而不只是一阵风式的打卡消费。”柏文喜称。
朱丹蓬也提到,有了传统文化的注入,围炉煮茶就多了内涵,会走得更深、更“专业”一些。传统文化与网络媒介的相互引流,或许能让围炉煮茶成为一种饮茶新潮流。(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闫淑鑫:yanshuxi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李中元
源:读特
建在商圈综合体内的流动美术馆,让市民得以近距离欣赏艺术大家的风采;融合各类民族乐器的主题音乐活动,处处满溢着雅乐文化的气息;非遗项目体验、节目展演以及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则为商圈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魅力……连日来,“公共文化进商圈”活动在南园各大商圈持续开展,也让别具特色的文化韵味在辖区内氤氲飘香。
近年来,在福田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南园街道始终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为民办实事的大事来抓,通过整合街道非遗馆、街道美术馆、社区图书馆等优质资源,着力建设“雅乐南园”“多彩上步”“非遗南园”“书香河湾”四大文化品牌,创新形成“街道+社区+流动”的文化服务与品牌活动体系,推进文化资源下沉社区,集中资源打造流动覆盖辖区全域的精品文化活动,构建起了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建设与文艺创新生态,持续丰富社区居民、商圈游客、写字楼商务人士的精神生活,打造了具有“南园特色”的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示范。
“街道+社区+流动”服务体系 打造“南园特色”的文化品牌
近日,“时代的光辉”--共产党精神礼赞艺术彩灯展在南园街道文体中心举行。置身其中,精巧秀丽、色彩饱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彩灯”直映眼帘,通明的光亮映衬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彩灯纹样。
通过扫描彩灯上的二维码,参观者就能聆听到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疫精神以及建党精神等伟大精神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进一步感悟精神伟力,汲取精神之“钙”。
弘扬红色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据了解,在街道党工委指导下,南园街道今年成立了工委委员任支部书记的文化工作党支部,并结合文化工作举办了一系列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活动。
除了彩灯展外,“东纵英雄”皮影戏巡演以及“百年巨匠”美术作品展、“剪纸里的故事”艺术展等系列活动,将党建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结合,打造“党建+文化”系列活动南园示范样板,让更多党员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大餐”。
“党建+文化”活动的成功策划与举办,是南园街道长年积淀文化底蕴、打造具有辖区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园街道突出“多彩”、“非遗”、“雅乐”、“书香”四个特色,在社区、学校、商圈、军营等不同维度区域,推出覆盖辖区全域的精品文化活动。
南园街道美术馆,整合文化站内休闲厅、多功能厅,平均每月举办一场高品质书画展览,积极传播传统文化。
南园非遗馆,累计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近300场,皮影艺术公益培训达500课时,受众达数万人。
“深圳吉他艺术节”“古典音乐进社区”“艺术微剧场”“歌剧进校园”“百姓琴房”等系列活动持续举办,演出场次达350场,其中部分活动已连续举办6年之久。
依托街道、社区图书馆,开展“南园杯”少儿朗读大赛、“河畔诗会系列”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书香活动,并邀请胡野秋、田地、王佑贵、舒婷、王鲁湘名人名家做客,打造“城市文化空间聚合点”新典范。
其间,南园文体中心作为居民生活的文化枢纽,以街道辖区为汇集点,吸引各文化领域的习得者集结于此,结合居民需求,将文化大餐合理供给至各个社区,使得一场又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活动以流动的形式辐射整个辖区。
日前,南园商圈流动美术馆在新城市广场成立。这也意味着南园美术馆所展览的展品,今后将同步在南园商圈流动美术馆流动展览,助力高雅殿堂艺术品走近居民、游客以及办公人士身边,进一步繁荣商圈活力。
“一十百千”人才梯队 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文化服务
厚植土壤,扎根社区,让传统文化之花香溢南园。
南园街道,是深圳市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也是闻名的老商业城区。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导向,建立了以党工委委员、街道文化站站长、社区文化骨干为主体的文化建设责任体系,保障街道加快建设更加完善的、具有南园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自2015年以来,街道发力打造了四个全市首创的基层文化空间:第一个街道非遗馆、第一个街道美术馆、第一个街道敬老摄影工作室,以及全市第一家24小时开放的社区图书馆——玉田图书馆。
同时,针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居多的特点,街道文化站常年在居民家门口开展服务,将公共文化注入商圈服务,真正将文化服务渗透到居民生活的角角落落,用持久的,润微细无声的方式,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据统计,南园街道目前合理统筹辖区资源,包括街道文体中心、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9家社区图书馆,8个百姓书画院,3个商圈,两所小学一所中学,十余所幼儿园,每年累计开展大小文化活动2000余场。
2020年,深圳市被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列为第二批“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之一,南园街道被列为“非遗在社区”综合试点单位。其间,街道以打造“非遗活在基层”为目标,以实施“优秀非遗示范点”为抓手,积极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
队伍建设方面,搭建“一十百千”梯队,成立南园非遗艺术团。增设一名非遗专干,重点培养10位社区非遗传承人,全面培训百名社区非遗志愿者,广泛培养千名社区非遗爱好者。
推广“1+1”模式,即每个社区设立一个非遗名家工作室和一个传习坊,利用社区图书馆提供不少于100平米的传习展示场地,每个项目每年在南园非遗馆或美术馆举办一次集中展览。
设立“南园非遗体验日”,每周五选定一个社区,以本社区非遗工作室项目为重点开展才艺展示、传承学习、体验交流,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活”在社区,让居民能够就近体验到传统奶茶制作、绳编、脸谱绘画、茶果制作、内画、满绣等非遗项目。
南园街道“非遗在社区”创建工作的特色和理念,还吸引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关注。2020年,“入驻南园非遗馆·非遗名家工作室”签约仪式上,七位著名非遗名家与南园非遗馆签约,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借助该协会丰富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资源和项目,南园街道得以长期地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商圈、进校园的活动。
一系列活动广覆盖、重关爱,惠及各个层面居民,在营造具有辖区特色商圈文化的同时,也为福田打造高品质文化特色商圈,乃至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贡献了力量。
多元参与共建共治 烹制“百花齐放”的文化盛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而今,南园街道初步形成了“街道+社区+流动”的文化服务与品牌活动体系,营造了由街道、社区、群众等共同参与的文化建设与文艺创新生态,基层公共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得以不断涌现。
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尹晶华长年扎根南园,是街道文化站的书画专干。近期,借由南园商圈流动美术馆的启动,他将近年来创作的五十余幅美术作品展出于此。
“街道历任领导对文化建设非常重视,文化站的工作团队也非常专业,给我们提供了安心的创作环境,让我有更多机会与辖区书画爱好者进行交流。” 尹晶华说。
南园皮影社,由深圳市非遗保护名录《皮影戏(深圳)》代表性传承人蔡劲笋发起,社团不但定期在辖区内演出,传承非遗艺术,还曾代表中国到加拿大、柬埔寨等国家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南园文化馆邀请艺术家们入驻街道、走进社区,拉近了大师们与居民的距离,丰富活动多样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多方的参与度与互动度。而今,越来越多居民从最初兴趣驱动的爱好者,转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并以各种方式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
在“非遗在社区”——绳编培训班,活动志愿者刘强通过提前学习,初步掌握了绳编技能,并在后续活动现场协助授课老师一同完成教学工作。“南园文化馆会提前组织我们志愿者进行学习,这样我们就能够在活动现场帮助老师进行教学,自己也能组织类似的传统文化传习活动。”目前,像刘强这样的辖区文化志愿者人数已逾100名。
作为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会员,任春花老师的非遗绳编教学课今年已先后在四个社区开展,深受居民喜爱。“正是因为有了南园文化站打造的平台,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得以展示和延续,并通过居民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我们向居民了解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活动主题与内容,并结合传统文化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最终落地的项目,都是居民从我们提供的非遗菜单里选出来的,自然也深受他们的喜爱。”南园文化馆馆长史巧云表示。
居民不仅能“自主选餐”,还可以“自制大餐”,反哺街道文化建设。中国“张派”剪纸传人关小云,同是南园滨江社区居民。长年来,她积极投身剪纸艺术的公益培训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剪纸,作品被放入社区进行巡展,为社区文化共建共治共享做出了贡献。
受益于多元力量的撬动,辖区基层文化建设得以注入了源头活水。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探索并完善“街道-社区-居民”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滋养辖区群众心灵世界,丰富他们的精神家园。
编辑 昌慧 审核 谭凤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见习记者 胡钥 吴禾昆 通讯员 朱航)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俗拾零
汪鹤年
在中国饮茶史上,与茶有关的风俗也是种种色色,其中最具影响的莫过于茶会和斗茶。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卷》和元代赵孟頫 《斗茶图》就分别摹绘了古人斗茶的情景。至于茶会习俗,也可在明人文征明《惠山茶会图》上窥其一斑。当然,这些民俗的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单凭一两幅画,是难以窥其全貌的,若将它们全部集中在这篇文章里表述,也难以表述得清楚,故而,笔者另辟有专章,这里就一概从略了。
< class="pgc-img">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卷》
>饮茶习俗从其形成的那一天起,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衍生出许多或昙花一现,或仅流行于局部地区的各种茶俗。
据唐人冯贽《烟花记》载,曾一度流行于唐代宫廷的“北苑妆”,就是一种将制作得极为精致的小茶饼作为头饰的习俗。
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宫廷,还流行过以采品新茶为内容的“倾筐会”。 宋代陶谷《清异录》就留下过“伪闽甘露堂前,两株茶郁茂婆娑,宫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嫱戏摘新芽,堂中设倾筐会”的记载。
诸如此类的宫廷茶俗,还有许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赐茶”之俗。此俗在唐代宫廷已经形成,《云仙杂记》引唐韩偓《金銮密记》就有“金銮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的记述。
< class="pgc-img">
赐茶之俗
>这种向值夜翰林学士赐茶的宫廷习俗,到五代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至迟从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起,赐茶对象就已经扩展到乞假省亲的文武百官。《续茶经》引《浪楼杂记》载:“天成四年,度支奏,朝臣乞假省觐者,欲量赐茶药。文班自左右常侍至侍郎,宜各赐蜀茶三斤,蜡面茶二斤,武班官各有差。”
赐茶之俗在宋代宫廷尤为流行。宋人张祁《答人觅茶》就有“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的吟咏。当时,不仅一般大臣在进见皇帝时可受此恩赐,讲书官、考官、新科进士等均可得到赐茶的礼遇。宋周必大《淳熙玉堂杂记》载,熙宁间,司马文正公曾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初除学士”时,待诏李尧卿宣召后,他“再拜升阶,与待诏坐啜茶”的情景,据说这种礼仪“盖中朝旧典也”。 北宋王巩《甲申杂记》则说:“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官。”《续茶经》引南宋周密《南渡典仪》也说:“车驾幸学,讲书官讲讫,御药传旨宣坐赐茶。凡驾出,仪卫有茶酒班殿侍两行,各三十一人。”为赐茶的方便,皇帝身边甚至配备有专门班子。除了这些王公大臣,民间百姓都可偶尔得到这种意外的恩赐。《续茶经》引南宋王应麟《玉海》中就有“宋仁宗天圣三年,幸南御庄观刈麦,遂幸玉津园,燕群臣,闻民舍机杼,赐织妇茶彩”的记述。
当然,宫廷赐茶也绝不是随心所欲,必须遵守一定的礼制。明德太后就曾对皇帝赐给大臣龙凤茶一事提出过质疑,《续茶经》引《宋史》中就留下过“旧赐大臣茶有龙风饰,明德太后曰:‘此岂人臣可得。’命有司别制入香京挺以赐之”的记载。
与宫廷茶俗相比,民间茶俗自然来得纯真、直率,绝无那种矫揉造作、君君臣臣的酸腐气,而且大多与农事活动或祈求健康有关。从宋时就已开始在江浙一带流行的吃“洗缸粥”的习俗,就成为蚕食活动中人们极为看重的一环。南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就详细地介绍了此种习俗:“江浙间养蚕,皆以盐藏其茧而缫丝,恐蚕蛾之生也。每缫毕,煎茶叶为汁,捣米粉搜之。筛于茶汁中,煮为粥,谓之‘洗缸粥’。聚族以啜之,谓益明年之蚕。”当时,每当缫丝完毕,人们就要煎茶叶为汁,把米粉捣碎,筛到茶水里煮成粥,叫做“洗缸粥”。整个家族聚集在一起品啜,说是这样有益于第二年的蚕业生产。
杭州一带流行的“七家茶”习俗,则充满了邻里乡亲互敬互爱的浓郁乡情。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茗,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清代苏州人的“七家茶”习俗不知为何又开始带上了祛暑避疫的色彩。当地人将入夏后寝食不安称为疰夏,因此在立夏那天,就以吃“七家茶”的形式预防疰夏。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四就记述了“疰夏饮七家茶”的风俗:“吴俗以入夏眠食不安,曰疰夏。盖吴下方言,谓所厌恶之人曰注,则疰夏之说,犹厌恶之意也。人家于立夏日,取隔岁撑门炭烹茶以饮,茗荈则乞诸邻舍左右,阅七家而止,谓之七家茶。或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云饮此茶可厌疰夏之疾。”袁景澜还在《姑苏竹枝词》对此种习俗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梅水盈池闹井蛙,比邻分送七家茶。”
潮州灯节期间的采茶歌舞表演,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其具体情景,清吴震方《岭南杂记》是这样描述的:潮州灯节时,既有秧歌、采茶歌的表演,而且常常将一些美少年打扮成采茶女的模样,“手挈花篮,迭进而歌,俯仰抑扬,备极娇妍”。他们常常“至各衙门或巨室唱歌”,以期得到银钱、酒果的奖赏。
< class="pgc-img">
采茶歌舞表演
>虽说这些与茶相关的习俗仅流行于局部地区,但因有群众基础,故而与那些宫廷茶俗相比,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如“七家茶”的习俗,至今仍在杭州郊区农村流行。至于江南一带新年期间常饮的元宝茶,蒙古族同胞招待客人常用的奶茶,景颇族敬客的烤茶,湘桂毗邻地区苗、侗山寨常见的打油茶等形形色色的茶俗,无不带着鲜明的历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