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对于一个重庆人来说是主人款待客人的待客之道。或许是火辣的火锅跟重庆人洒脱的性格十分相似,又或许是重庆的地势吃火锅十分相配总的来说,天气热了,吃顿火锅挥发挥发汗水;天气冷了,吃顿火锅暖一暖身子;朋友聚会,吃顿火锅…火锅永远是重庆人的不二选择。
< class="pgc-img">>说起火锅,我们就不得不提一提它的历史。
最早时期的火锅,起源于大约一万年前,当时用来吃火锅的锅是陶鼎,并且体积是非常大,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当时的人在陶鼎下面起火,然后把许多肉类放进去煮,当然,肉肯定是作为主食的,他们煮熟后再一起吃,当时这种陶鼎当作涮肉的锅叫做“羹”,这就是火锅的雏形。
< class="pgc-img">>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学会了炼铜、炼铁,且各种陶器也改良成了较为小型的器皿,到这个时候的火锅比起以前就越来越小了,而且十分方便携带,一家人使用起来也不麻烦,也很方便,铜制的锅子和陶制的砂锅到如今也是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鼎则演变为权力的象征。
到了三国时期就有了鸳鸯锅的雏形,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一个分成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到了南北朝,铜制火锅成为了最普遍的器皿,演变至唐朝后火锅又称为“暖锅”。
< class="pgc-img">>一直到了时代,这个时候根据记载,才是真正有了火锅。然后到了明清的时候火锅才慢慢流行起来,根据记载,曾经乾隆帝就举办过多达五百多桌的桌宫廷火锅,嘉庆皇帝登基时也曾用一千五百多的火锅摆了宴席,称为“千叟宴”。
看来火锅不仅味道让人垂涎欲滴,连来历都十分有故事。
火锅在不同的地域,吃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川渝地区更多的是用麻辣红油作为底料,蘸料为香油为主;而在北京地区主要是用紫铜锅,清水涮羊肉,蘸料为芝麻酱。
< class="pgc-img">>火锅,不仅仅是一种吃食,也是一个文化的延续,从一万年前一直到今天,火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为人们在闲暇之余,有了放松心情的地方。一边吃火锅一边与亲朋好友畅聊或是自己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享受着火锅带来的麻辣感。
火锅,一个既好吃又有历史文化的食物。
我们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构建了‘从田边到锅边到嘴边’的火锅食材全产业链。”
< class="pgc-img">>7月17日,在“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主题系列发布会合川专场上,合川区委书记郑立伟介绍,当前正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正着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火锅食材2大主导产业。
作为全市唯一把火锅食材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县,合川的火锅食材产业发展如今正呈现出一片“热辣滚烫”的大好局面。
助力开辟全球市场
让重庆味道香飘世界
重庆火锅的美味,不仅仅来源于煮沸的食材,?更重要的便是那锅精心熬制的底料。
在合川区铜溪镇,有一座外形融入了火锅铜锅造型的建筑,它便是重庆汤嫂食品有限公司。从这里生产的火锅底料,不仅走进了众多国内知名的火锅店,更是漂洋过海走向了全球市场。
< class="pgc-img">>“我们2007年成立,2016年来到合川,便开始进军火锅底料市场。”重庆汤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火锅产业协会味道专委会主任刘元东告诉记者,公司已具备重庆火锅“麻辣鲜香”的全案解决能力。
在公司的产品展台上,不仅有被号称为“火锅界的劳斯莱斯”的高端火锅底料产品,也有众多贴着全外语标识的各类底料。刘元东介绍,这些贴着外语商品标签的底料便是面向海外市场的产品。作为预包装食品,火锅底料出口必须符合各国政策法规与食品标准。为了助力火锅底料跨越山海,相关部门帮助企业了解相关规范,加强原料、辅料追溯验收,推进火锅底料企业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2023年,汤嫂食品共出口16个批次12102件便于储存的火锅底料、汤料等,主要出口国家为欧美国家。这些底料不仅让重庆味道走向了世界,也为重庆火锅产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
增量+质量+能量
持续为火锅食材产业赋能
“一城麻辣,全球生香。”在发布会上,合川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姜雪松言简意赅的一句话,道出了重庆火锅如何挑动了世界的“味蕾”。
< class="pgc-img">>姜雪松介绍,把火锅食材作为主导产业,合川主要基于合川交通区位、产业基础、要素保障、综合服务这些综合优势,这些优势同时也与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高度契合。
2022年,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落子合川,当地成立了由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工作专班。至此,合川的火锅食材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立足火锅食材‘小切口’,做好‘土特产’大文章,这篇大文章大有可为。”姜雪松说,当地重点以“全链带动、十端发力”为主抓手,深化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持续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打造千亿级火锅食材全产业链集群。
< class="pgc-img">>具体是哪十端?姜雪松拿出数据与案例娓娓道来。
在规划布局端,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火锅食材产业园,提升了产业承载力。
在原料基地端,抓住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契机,大力发展粮油、畜牧、蔬菜、水果、水产五大产业,形成了火锅食材原料基地1554家。
在食材加工端,围绕调味品、肉制品、水发制品3大类230小类,培育火锅食材加工企业342家。
在产品研发端,创建市级研发平台11个,取得火锅食材专利278件,发布毛肚、牛油、鸭肠等川渝团体标准12个、重庆地方标准2个。
在品牌标准端,汇聚赖大侠、梅香园、牧哥等知名品牌70个,新发布爆品12个、新品3个。
在质量安全端,正在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追溯体系,确保火锅食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明白、吃得安全”。
在检验检测端,迭代升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范围已涵盖食品理化、重金属、微生物、食品添加剂等51个项目。
在集散交易端,积极筹建火锅食材交易中心,为火锅食材“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买全国、卖全国”提供坚实保障。
在政策扶持端,出台火锅食材产业高质量发展10条意见和专项奖励办法,每年补助1000万元支持企业扩能升级,推动组建10亿元火锅食材产业基金。
在消费体验端,合川的三江火锅风情街已经开街营业,重庆火锅食材综合展示中心也即将开馆运营,在这些地方可以品味火锅的历史文化、购买到美味的火锅食材,还可以体验消费火锅文创产品。
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 摄影 任君 实习生 白欣雨
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毛肚以前在重庆居然不要钱?听网络达人“水煮重庆”来讲重庆火锅的由来。
记者:李爱斌 郝一林
编辑:郝一林 孙彪
包装:杨震男 王丽蕴(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