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的年夜饭取消了,近九成门店停业,近九成企业客流下滑严重……新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餐饮行业重头一击,安徽餐饮业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发展困境。面对大潮来袭,一些餐饮企业奋力逆行自救,发力外卖业态,等待春暖花开……
疫情冲击,餐饮“黄金周”呈断崖式锐减
2月24日,记者看到,昔日热闹非凡的合肥市蜀山区小吃一条街皖河支路,人流稀少,一排排紧挨着的餐饮店仍关着门,只有一家老乡鸡的门店开放外卖,但是禁止堂食。
“疫情发生后,我省餐饮业与全国一样,整体呈断崖式锐减。”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郑德贵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前,像同庆楼、白金汉爵、丰大国际等宴会型酒店预定喜宴、年夜饭等订单全部爆满;庐州太太、巢湖渔村等中型特色餐饮的家庭接待式消费预定单量98%以上;岸香咖啡、丽清大别山鹅火锅等连锁时尚餐饮,年轻人消费也达到90%以上;老乡鸡、耿福兴等快餐小吃企业,凭借方便、快捷优势,消费频次和额度也大幅增加。
在疫情到来之时,这一切戛然而止。
所有预定订单取消,所有堂食禁止,大型商超关门,餐饮各业态停业退单,“黄金周”成“清淡周”。据测算,疫情期间客流下滑超过95%,退单量占到全年营业额10%。目前全省绝大部分门店暂停营业,一些坚持营业或有序复业的门店,销售收入也大幅下降。停业的企业,还需支付企业员工的工资、房租、水电费等固定成本,给经营和资金流带来不小的压力。
郑德贵说:“据行业测算,2020年春节期间(1月24日~2月24日),我省餐饮消费大约只有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如果按照去年同期180亿元计算,实际锐减162亿元。 ”新春佳节本是餐饮业传统的销售旺季,很多企业还准备了大量原材料以备春节期间的销售,目前原材料面临报废,损失巨大。
据了解,目前全省餐饮商户大约有25万家,2019年餐饮总收入1476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国增幅2.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在行业营业额锐减的背景下,各餐饮企业的经济损失随之骤增。
线上营销,餐饮企业奋力自救
“自制手工蛋饺,一盒12个26元”“小笼包19元一份”“当日预订、连夜制作,次日送达”……近日,知名餐饮企业同庆楼的外卖信息在各大小区团购群快速传播,引来“吃货们”纷纷关注、接龙购买。
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在堂食全面禁止的情况下,创新营销思路,发力线上外卖业态,在逆境中奋力自救。
在皖河路一家老乡鸡店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订单只有一两百,销量仅仅是疫情前的百分之三十,一半销量是客户通过小程序或是美团、饿了么电商平台下单,还有一半是周边居民到店购买。
“我们也开通了网上团餐预订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安全、健康、可口的团餐服务。 ”另一家安徽餐饮企业——岸香国际控股集团,于2月20日开启合肥全城线上预约、线下配送的服务。其董事长黄保锁介绍:“疫情对餐饮企业的打击是沉重的。全集团有员工4000余人,门店100多家,年后一直停业。现在的团餐外卖,可以部分恢复产能,慢慢渡过难关。 ”
他介绍,停工的这一个月意味着损失近一个亿。 “好在去年公司业绩非常好,目前账面现金流充裕,慢慢熬过当下这个‘寒冬’,春天一定会到来。只是原定今年大发展的年度计划,要修正为缓慢发展。 ”
专业人士介绍,在正餐、快餐小吃、火锅、休闲、特色餐饮和团餐业态中,因团餐无房租、无大型设备设施投入,相对具有较强生存能力;而其他几种业态,因房租、设备、装修等大量投入,资金回笼慢,造成压力较大。另外,团餐服务企业如能正常支付工资,人员流失不会太大。
渴盼扶持,迎来“春暖花开”
这场疫情对餐饮业是一次“大洗牌”,扛过去就是胜利,扛不过去就遭淘汰。
郑德贵介绍,餐饮市场超饱和,竞争激烈。正常年份的淘汰率是15%,今年受疫情的冲击,面临关门的餐饮企业会更多。 “当前,餐饮市场3:4:3的比例基本形成,即30%的盈利企业,40%保本或微利企业,30%的亏损企业。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原本盈利企业现金流相对充足,不会有太大冲击;40%保本或微利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面临较大困难;30%原本亏损企业,将在此次疫情过后,面临关门歇业。 ”
“能不能扛得过去,主要看现金流等能否跟得上。 ”黄保锁介绍,从国家到省市已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涉及信贷、房租、税收、社保等等,这些政策的相继落地,会给企业带来转机。
郑德贵预估,第一季度餐饮业收入肯定是大幅度下滑,增速为负;随着各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出台,第二季度餐饮收入可能会出现小幅增加,但较去年同期仍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只是降幅收窄;第三季度后餐饮业开始逐渐进入恢复期。
“第二季度为关键期,一些餐饮企业可能会因为现金流问题退出市场,另外一些企业依靠国家相关扶持、优惠政策以及自身实力熬过疫情影响期。今后餐饮行业将更加重视供应链合作、现金流控制、品牌管理等问题,消费升级、业态细分、高质量发展将成为餐饮业未来发展的主题。 ”(记者 冯珉)
春的大别山区,群山如画,色彩斑斓,和煦阳光映照下的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宛若银蛇在山间游弋,串联起一处处山区的优美风景。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贯通皖鄂两省,连接大别山南麓与北麓,其间红色资源与绿色自然风光相融合,风景迤逦。目前,以该风景道为纽带建设的大别山“1+N”风景廊道体系,连接起安徽省六安市的三区四县,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资源串联成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别山“黄金观光线”。
近几年,乘着大别山“1+N”风景廊道建设的东风,六安市积极构建“慢游循环网”,不断完善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昔日的分水岭变身风景线,一处又一处养在深闺的美景走出大山,村村通公路,山山皆是景,织就了一幅人与路、路与景和谐相依的美好画卷。
串珠成链 有颜值又有内涵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连接沪蓉、济广等4条高速,衔接32个重点旅游景区,宛如一条‘金腰带’串联起山区最精华的黄金旅游资源。”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王特介绍,该风景道不仅为游客营造了舒畅的道路环境,更为沿线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金寨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堂寨,近几年来,自驾游比例逐年递增,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带来的发展红利让该景区营销部副经理张文斌感触颇深。
张文斌介绍,该风景道金寨段的贯通让长三角、皖北、河南地区的游客进入景区更加便捷,游客下高速后沿风景廊道可直达景区,比以前快了近1小时,景区自驾游比例增加近20%。“通畅的交通不仅节约了游客出行时间,也带动了周边景区的发展,激发了一方旅游业的发展活力。”
依托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多处旅游景区迎来发展新机遇。
从天堂寨风景区出发,驱车20分钟便抵达燕子河大峡谷景区。该景区总经理徐应生表示,风景道为景区带来了客流,也带动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目前附近有60多户村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经济收入显著提升。
“原来靠种植竹笋、天麻,每亩地收入不到500元,现在我们夫妻俩经营农家乐每年能收入10万元呢。”在该景区附近经营农家乐的老皇说。
王特表示,大别山国家风景道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连接起六安的山山水水、人文历史,开启了大别山旅游“快进慢游”新时代,打通了与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带动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交旅融合 是公路亦是风景
近年来,在“旅游+交通”融合发展路径下,六安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不断推进“1+N”风景廊道体系建设,中国红岭公路、山湖旅游大道、九十里山水画廊等一个个“交旅融合”项目在大别山区落地生根。“串珠,连线,成面”,一张连接六安三区四县的“全域旅游网”脉络逐渐清晰,产业效益日益凸显,品牌形象愈发饱满。
从沪陕高速“斑竹园·天堂寨”出口下高速,行驶于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上,“安徽境内第一支红军武装——第11军第32师”的军旗便映入眼帘。不远处,青山绿水掩映中的红色小镇旅游驿站内可以提供免费茶水、旅游线路咨询、红色历史讲解……这座集餐饮、休闲、观光、旅游咨询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驿站已成为自驾游客的“第一打卡点”。
“为最大限度降低开发带来的生态问题,同时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风景道沿线旅游驿站多依山边而建,宛若一个个延伸而出的‘金耳朵’。”王特表示,下一步,六安市将加快推进沿线旅游驿站打造,进一步完善驿站基础设施建设,让一个个“金耳朵”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如果说旅游驿站是旅途中一个个精美的点缀,那么一条条“路”与“景”融合的公路则是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的灵魂。
走进革命老区金寨,隶属于大别山“1+N”风景廊道系列的中国红岭公路蜿蜒盘旋。作为能与美国“蓝岭公路”相媲美的自驾线路,该公路由250公里“仙风道古”自驾线、红色征程主题线和马丁公路越野线三部分组成。
沿路观景,路即是景。该条公路串联了红军广场、汤家汇红色小镇、大湾等著名红色文化景点和天堂寨、燕子河大峡谷、马鬃岭等自然生态景区,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2021年金寨县共接待游客1220.28万人次,创综合收入约47.08亿元。
带动全域 既便民更能富民
“发展为民,发展惠民。”随着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的持续建设以及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也让山区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金寨段修建前,天堂寨镇是金寨县较偏远的乡镇,而八湾村更是深藏于天堂寨镇层层山峦之中,距离最近的高速道口有近2小时的崎岖山路。
近年来,八湾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大力推动旅游农特产品开发销售,开启“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2015年,初次来到八湾村的张军一眼便迷恋上了这里。他将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八湾堂老宅”重新修缮,开办了民宿“八湾堂”。“原来只是想将老建筑留下来、保护好。没曾想,生意越来越好!”张军欣喜地说,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为八湾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民宿带来了充足客流。
“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金寨段的全线贯通为天堂寨镇旅游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天堂寨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黄飞说。
在花石乡大湾村,当地村民同样感受着旅游带来的“山乡巨变”。
2017年,从该风景道中看到商机的汪於杰将自家三层小楼进行改造,开办了集餐饮、住宿、农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家乐。“来村子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我依靠经营农家乐每年能挣20多万元,是以前根本不敢想的。”汪於杰难掩心中的喜悦。
在霍山县太阳乡,依托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建设带来的红利,当地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乡超过3000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旅游带动全乡人均增收5000元。
花石乡人大主席李栋表示,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已化作一道道自然风景线、生态富民线、人文历史线,成为山区美丽经济的走廊,助力当地群众走向富裕。(朱文文)
来源: 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