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如意甘肃】
编
者
按
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 曹芬华
张掖扁都口国际自驾游营地
营地概况:在东西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脉,有一个贯穿南北的峡谷,它就是古人称之的大斗拔谷,今称扁都口。扁都口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南通河湟,北达甘凉,有河西走廊南大门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通行的重要通道之一。在这条古道走过戍边将士、商贾驼队,也走过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文人墨客。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此发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如今,沿着公路放眼望去,远处祁连山脉高峰耸立,近处连绵起伏的山峦高低错落,山间绿草如茵,色彩斑斓的野花星星点点播撒在绿草之中。最耀眼的当数这里的油菜花,处处可见金黄一片,成为河西走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营地配置:扁都口国际自驾游营地,东临国道227线,西南靠祁连山,北接万顷油菜花海,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规划总用地面积120亩。场地自然起伏,层次分明,设施齐全,营地总共拥有100多个停车位,可以同时容纳500人露营。自驾游营地还可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运动休闲、田园观光等多种旅游服务,是开展自驾游的首选目的地。
酒泉敦煌漠葛沙漠露营基地
营地概况:沙漠、戈壁的壮观景色,骑着骆驼走在金色的沙漠中,聆听悠扬的驼铃声,追忆着神秘而又古老的丝绸之路。住在具有特色的帐篷里,吃着具有西北风味的烧烤,感受沙漠篝火晚会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而质朴的西北风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沙漠独有的景观;落日余晖犹如金粉洒落在大漠上时,宛如一条金色的巨龙匍匐在大地之上,散发出无可比拟的厚重感与独特魅力。
最美不过沙漠之夜,夜晚,满天的繁星闪烁,或许周围的一切都寂静了。摄影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的绝美大漠之夜。在沙漠露营最大的乐趣在于夜晚的篝火晚会,还有那数不尽的繁星夜空。无论你来自何处,漠葛沙漠露营俱乐部总有一种你喜欢的生活方式。
营地配置:特色蒙古包、户外拓展设备、骆驼、沙滩排球、餐包、自助烧烤区、户外游戏设备、沙滩摩托车、篝火晚会、沙漠KTV、泡泡足球等活动。
酒泉肃北党河峡谷民族文化风情园
营地概况:党河峡谷民族文化风情园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北部峡谷内,距县城约3公里。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同时也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
悠扬的马头琴声声入耳,皑皑雪山美不胜收,紫亭湖畔碧波荡漾,神秘的盐池湾美景如画,奇特的景观风光与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烘托出特色鲜明的党河峡谷民族文化风情。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于清澈的溪水旁,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同时,峡谷内还有许多独特的自然奇观,如悬崖峭壁、奇石怪石等,给人一种旷世奇观的感觉。
营地配置:峡谷内设有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湿地栈道、儿童游乐区、垂钓区、民族赛事体验区、蒙古族文化长廊、民族特色餐饮区、休闲广场等娱乐设施,同时包括欣赏蒙古族歌舞、党河峡谷探险、篝火晚会看台等19个项目,另有集湿地生态观光、越野车极限穿越、水上娱乐为一体的蒙古族风情园。
平凉上杨森林生态生活体验基地
营地概况:古朴的小木屋,沙沙摇曳的青绿密林,曲折的乡间石板路,精致的廊道,野花像花毯装点着村庄外的山坡,空气里流动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置身这里,仿佛瞬间进入到一个梦幻的世界。紫色、橙色的小花,挥动着美丽翅膀的蝴蝶,小鸟在森林上空清脆婉转地鸣唱……这里是户外康养团建、康养瑜伽、康养骑行、康养健步和露营的好去处。20里槐荫大道由北向南穿林而过,树影婆娑,景色宜人。
嗅着泥土和绿草的清香,享受久违的惬意。在露营基地来一场丰盛的下午茶,闲聊、玩桌游;当夜幕降临,来一场烟火味满满的草坪烧烤,各种美食铺在桌上,露营的氛围感被拉满。不仅如此,周边还有太多文旅场景可供选择,游客可到药王洞中医药养生堂体验药茶、药膳,在杜梨峁观景台祈愿打卡。
营地配置:营地设房车营位、帐篷屋、大型儿童乐园。
陇南康县花桥房车露营地
营地概况:山清水秀,宜人景色,质优价廉的土特产品,田园牧歌的休闲生活。被称为“陇上江南天然氧吧”的康县,乡村优越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美不胜收。青山环绕,绿水相伴,白墙青砖,房舍错落有致,这就是以“美丽乡村”闻名的花桥村的现状。整个景区是康县的北大门和茶马古道上的知名驿站,也是西北地区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培训及农特产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来到这天然氧吧的营地,从晴空万里直到夜幕降临,沉浸在短暂又曼妙的露营氛围里,尽情享受这无与伦比的美好。
营地配置:房车营位6组32个、自行式房车露营位8个、集装箱营位24个,帐篷营位则可利用草甸露营区灵活布设,配有多台进口、合资、国产等不同类型的房车可供选择。
甘南诺尔丹营地
营地概况:在美丽甘南的桑科草原深处,有一片隐秘、静谧的帐篷营地——诺尔丹营地,将给你一个不加修饰而本真的自然。在小木屋里嗅着木头的芳香,在外面草地上光脚触碰柔软的小草,在夜色中感受牦牛毯的温度,在清晨的河边捕捉闪亮的阳光,这就是诺尔丹。诺尔丹营地融汇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里,游牧传统与当代文化共舞,古老的历史演变成美好的未来。营地初春开放,秋末风起所有设施会收起来,连木屋都是可以移动的。
营地配置:作为100%自然友好型帐篷营地,实木小屋、手工编织的牦牛毛帐篷,从青藏高原上灌木丛小木屋得来灵感,诺尔丹的每座木屋是在可移动的地基上建造的,配备了足以极目远眺草场与河流的私人露台。
临夏黄河三湾自驾营地
营地概况:黄河三湾距兰州两小时车程,距离临夏市也是两小时车程。黄河三湾库岸线长8公里,形成了3处大港湾,6处小港湾,一弯接一弯,弯弯相连的独特自然风光。因三处大港湾分别位于东风村魏家坡、王家坡、上金家三个自然村境内,故得名“黄河三湾”。黄河三湾休闲度假区位于炳灵湖北岸,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如果你是露营高级玩家,在天幕、帐篷下,来一次户外烧烤或是火锅,体验亲自动手的乐趣。如果你是露营入门玩家,那也无妨。选在一块心仪的区域,铺一块野餐垫,带上鲜花、零食、水果……度过一天的慢生活,仰望星空,感受山野间的宁静。
营地配置:生态停车位、游客服务中心及河畔水驿农家餐厅、休闲茶座、吊床。
天水桃花沟自驾游露营地
营地概况:东岔镇桃花沟景区,是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之一,位于麦积区东岔镇境内,是通向关中—天水旅游圈的通道,交通非常便利。来到桃花沟,天然形成的氧吧让人流连忘返。微风拂过脸颊,空气中弥漫着大自然的味道,放眼远眺,山峦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片片绿意映入眼帘,重重叠叠挤在一起。低头看去,近处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地毯,美不胜收。
阳光透过树丛,洒在大草坪上,休憩在天幕下,扑面而来的是散落在空气中的清新味道。三五好友,围坐一起,音乐、啤酒、烧烤,这一刻的满足感不言而喻。
营地配置:营地内设有停车区、休闲餐厅、游乐区、烧烤区等,在这里,你可租借帐篷、烧烤架等,设施齐全便利。
天幕帐篷
【延伸阅读】户外露营装备清单
整理一份超完整的露营装备清单给大家,初级露营玩家照此整理准没错!
01
住
帐篷:选择结构稳定、重量轻、抗风、防雨性能较强的双层帐篷为佳。
睡袋:羽绒或鹅绒睡袋轻便,保暖效果好,但前提是必须保持干燥,环境条件比较潮湿时,人造真空棉睡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背包:背包构架应符合自己的身体结构,并有舒适的背负系统。
天幕:如果大家露营不过夜的话,那么天幕比帐篷更合适,可以遮阳挡雨,也很适合拍照。
防潮垫:露营大多选择都是在草地或者是靠近水源的地方,夜晚和清晨的潮气很重,所以防潮垫很重要。
充气垫:外出游玩,体力是很重要的,只有休息好才能保持好体力,拥有愉快的露营体验。
露营美食
02
食
高能量食品:例如巧克力、坚果、能量棒等,可以提供快速的能量补充。
方便携带的食品:例如干果、饼干、薯片等,可以方便地放在背包里携带。
方便烹饪的食品:例如速食面、罐头、饮料等,可以在露营地方便地烹饪或直接食用。
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例如牛肉干、鸡肉干、鸡蛋、奶酪、豆类制品等,还有牛奶等饮品,可以提供长时间的饱腹感和能量补充。
新鲜水果和蔬菜:例如苹果、橙子、胡萝卜、西红柿、黄瓜等,可以提供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素。
03
用
野营锅具碗筷:最好选择多功能的厨具,可以节省空间,也方便整理。
生火用具:打火机、火柴、蜡烛、放大镜。其中蜡烛既可用做光源,又是极好的助燃剂。
照明用具:LED营地灯、头灯、手电筒。露营过夜必不可少的装备。
折叠桌椅:草地或者户外营地,准备折叠桌椅,轻便易携带,很好用。
防晒用品:出去玩也要美美哒,准备防晒喷雾、墨镜、防晒衣、帽子等用品。
驱蚊驱虫用品:户外蚊虫较多,尤其是潮湿的地方,一定要准备好各种驱蚊驱虫用品。
帐篷营地
【文旅百科】野外宿营注意事项
炎热的天气,避暑成为人们出游的一大需求。于是在水流潺潺的地方,找一处清凉地,搭起帐篷,支起炊具,享受自然的微风,的确十分惬意。但这个季节也是强对流天气多发的季节,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首先,选择营地的时候,一定要在地势稍高的平台,避开河谷河滩这样的位置。
在搭帐篷之前,必须仔细勘察地势,营地上方不要有滚石、滚木以及风化的岩石,一旦发现附近有岩石散落的迹象,绝对不可以再搭帐篷了,尤其是靠岩石壁越近的地方越要留意,尽量要避免在凹状的地方扎营。即使是在平静的湖边,营地位置也要比湖面高出数米,并随时关注天气变化。
其次,需要对露营的地点进行整体的判断,比如海拔、昼夜温差、野生动物出没的情况,距离最近的人群聚集地的距离,这些都是前期准备,一定要了解清楚。另外还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是野外露营,需要准备一个应急背包,还可以带上救生毯,防止人体失温等紧急状况出现。
露营让人享受一个自由放松的空间。露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还可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房车营地
【相关链接】兰州周边露营地
康乐竹子沟:竹子沟位于临夏州康乐县鸣鹿乡境内,是徒步休闲的好去处,这儿绿茵如毯,各色无名的花儿盛开其间,晴天时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这里有流水潺潺,万亩松林,光影斑斓,徒步在这里的青山绿水间,仰望巍巍青山,感受自然的魅力,感受绿树杂花和高山雪原,静心去感受自然的美。
榆中马衔山:马衔山为兰州榆中县与定西临洮县交界之处的分水岭,呈西北、东南走向。马衔山满目青翠,清凉无比。来到这里最惬意的事就是可以坐在山巅的草地上,望着远处漫步吃草的牛羊,揽一缕清风入怀,度过美好的一天。
临夏柳梅滩:柳梅滩位于太子山脚下,距临夏州和政县城25公里。这里座座奇峰掩映着碧波荡漾的牙塘水库,犹如千帆竞发,形成了山与水的完美结合。蓝天、白云、雪峰、松柏、湖水交相辉映。环视远眺,林间点缀着农田、村舍、成群的牛羊,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田园风光。
关山森林公园:关山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南20公里处,属省级森林公园。山高峰奇谷幽、林木茂盛、花鸟奇景遍布。有气势雄伟、形态各异的龙山、虎山、燕子山。更有神话传说、历史传说及庙宇、亭台等,给这片山林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
来源:甘肃日报
特别声明
1.此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旨在宣传推广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2.文章中使用的文字或图片如需要署名,请及时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电话:0931-8411060。
本文来自【如意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者:刘裕国
“掌中画像砖”解压魔方、AR文物贺卡、“明清官服补子图”火锅书……6月30日,“创想博物馆”文创大赛决赛路演暨大赛优秀作品展亮相四川大学博物馆,100多件(套)优秀参赛作品体现了非凡的创意和想象力,令观众兴趣盎然。
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为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创建于1914年,1919年对外开放,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博物馆。百余年来,学者们通过开展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和社会征集,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数量巨大的藏品体系。目前,馆内收藏动物标本14万余件、植物标本84万余份,以西南地区物种为主;馆藏文物达8.5万件(套),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以及民族、民俗文物最具特色。
2019年,四川大学博物馆在原址进行改扩建,2023年新馆开放试运营,总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造型古雅而又具有现代设计感。如今,这里既是川大师生教学科 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成都著名的文博打卡地,展现着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探索创新的活力。
三星堆月亮湾遗址发现的商代玉琮。
四川大学博物馆“西南天地 云汇大川”展厅一角。
呈现自然画卷
“四川大学博物馆注重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从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力求增强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兴趣。”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汪东升介绍。
馆内常设展览包括基本陈列、自然专题展、艺术专题展。基本陈列“西南天地云汇大川”分为4个篇章:“自然篇:万物的交响”“考古篇:历史的断面”“民俗篇:市井的生活”“民族篇:族群的记忆”,生动呈现中国西南地区自然和人文的多彩画卷。
“通过精心挑选的展品,反映西南地区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动植物分类学等学科发展的历程。文化大家陈寅恪、朱自清、顾颉刚曾在这些展品前驻足。”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说。
走进“自然篇:万物的交响”,成都平原三四月间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成都平原俗称川西坝子,这是春季常见的油菜花生态系统。”讲解员介绍,“四川大学参与了油菜花育种研究,我们看到的亮丽景观背后,有川大学者的科研贡献。”
由成都平原往西,便来到地势险峻的横断山脉。峨眉山处于横断山脉东缘,与川西平原相接。抗战时期,四川大学曾部分迁往峨眉山办学,生物系的师生在这里进行动植物标本采集和研究,一直延续到今天。
展柜里的《峨眉植物图志》是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曾任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方文培于1942年到1946年间编撰的。“方文培在南京读大学时,看到《中国植物名录》和《华西植物志略》都由外国人编著,便立志编写‘中国人自己的植物志’。”讲解员说,“这套地区性的植物图志问世,标志着中国植物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套书的旁边展示着川大师生2022年去峨眉山采集的一些标本,体现了科研精神薪火相传。
横断山脉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两只可爱的幼体大熊猫标本吸引了许多人驻足端详。大熊猫是中国特有动物品种,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早在20世纪30年代,四川大熊猫就作为外交使者,从华西走向世界。
从横断山脉继续西行,来到青藏高原。“这里展示了青藏高原代表性的若尔盖湿地和高寒荒漠场景。”讲解员介绍,在极寒和缺氧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着黑颈鹤、高山兀鹫、喜马拉雅旱獭等高原精灵。
在三楼的自然专题展,观众可以进一步感受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展厅里设有植物气味箱、种子触摸、AR昆虫视觉体验等互动项目,满足观众的探索欲。“红果榆、龙胜槭、马塘百合、傅氏丽藻……这些植物新种都是由川大学者发现并命名的。”讲解员说。
张大千《黄山松云图》轴(局部)。
追溯考古足迹
从20世纪初叶开始,西南地区的山水之间便活跃着考古工作者的身影。经过一代代考古人的探索、发掘,古老文明的面貌如拼图般逐渐清晰。
举世瞩目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与四川大学有近百年的渊源。1927年,广汉月亮湾的燕道诚一家清理门前水沟时发现一批玉石器,这批玉石器后来流入市场,引起关注。
1934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第二任馆长葛维汉和他的助理林名均来到月亮湾,开启了三星堆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发掘。这次发掘的照片、档案等保存于博物馆,其中,葛维汉写的三星堆发掘日记,详细记录了每天发掘出土的器物,还有现场地层图、器物图。
展厅里的探沟复原场景和动态投影,将观众带回三星堆月亮湾遗址第一次发掘的现场。探沟中可以看到当时使用的部分考古工具:柯达相机、绘图工具和发掘用的洋铲、锄头等。
自此之后,一代代川大考古人在三星堆持续探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大学教授冯汉骥带学生在三星堆进行田野调查,认为这里很可能是古蜀国的中心都邑。1986年,川大师生参与三星堆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接近尾声时,意外发现两个“祭祀坑”,引起轰动。2019年开始的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川大负责五、六、七号坑的发掘工作。这次发掘有更多的90后、00后学子投身其中,接续探索古蜀文明的奥秘。
四川地区汉墓遗存较多,川大博物馆藏有不少汉墓出土的文物。新津宝子山东汉崖墓出土的石函(石棺),外侧左边刻有西汉《列女传》中“秋胡戏妻”故事图像。《列女传》的故事出现在巴蜀地区,表明中原儒家伦理思想已传入蜀地。
东汉仙人六博画像石刻画了两位长着羽毛、双耳耸立的仙人在进行六博游戏。“汉代人喜欢六博,他们想象神仙的生活必然少不了这种游戏。”讲解员说,“左边仙人的侧脸上刻有正面的五官,汉代工匠大概是想用这种方式表现出三维立体效果。类似的手法在20世纪初成都皮影的刻绘中还可以见到。”
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被中断。随着以成都为起点的河南道开辟,成都成为连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枢纽,佛教文化在此广泛传播。邛崃龙兴寺的发现,为唐代四川佛教的兴盛提供了典型例证。
“这是龙兴寺出土的一尊单体菩萨造像,是典型的盛唐造像风格。”讲解员介绍,此像用四川本地红砂岩雕凿而成,通高198厘米,右腿微屈,跣足而立。通身装饰华丽,头戴宝冠,薄衣贴体,下身裹巾,身披层层叠叠的璎珞,垂至脚面。体态圆润丰腴,面部饱满柔和,颈部有蚕节纹,小腹微凸,符合盛唐时期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唐宋民窑展区展示了邛窑、琉璃厂窑等民窑遗址的陶瓷文物。唐代胡人抱角杯是川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1936年由葛维汉收集于邛窑遗址。此器高16.5厘米,采用邛窑独特的釉下黄褐绿三彩点染工艺制作而成。胡人头戴尖帽,深目高鼻,虬髯浓密,怀中抱着一个巨大的角杯,仿佛在进献美酒。角杯又称“来通”,是西方流行的酒器,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邛崃酒文化历史悠久,流传着卓文君当垆卖酒等动人故事,这种异域风情的酒器出现在邛崃,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巧妙融合。
唐代青釉褐绿彩花叶纹胡人抱角杯。本文图片来源:四川大学博物馆
领略民俗艺术
民俗展厅呈现了川西传统民居风貌,造型多样的窗格和屏风具有浓浓的生活情趣。金丝楠木嵌云石双面绘祝寿图八联屏来自清代一品武将杨遇春的府邸。屏风通高97厘米,中心图像为通景,双面分别绘戏曲故事《郭子仪拜寿》和《八仙上寿》,上下铺排古代诗词、人物和博古花卉,色彩艳丽,图案生动。
进入婚俗展区,仿佛来到了热闹喜庆的婚礼现场。这些婚俗用品来自成都鸿发号轿行,其中有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套迎亲仪仗,包含执事牌、新娘乘坐的花轿、盛放嫁妆的抬箱,还有半副銮驾。这座花轿集木刻、彩扎、玻璃画、朱漆贴金、银绘、髹涂、蜀绣等多种民间工艺于一体,外形如亭,富丽华贵。
喝茶、听戏是老成都人的心头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成都的皮影戏班“春乐图”,将戏台搭在下东大街的李锦伦茶铺,满足顾客边喝茶边听戏的需求。川大博物馆收藏了“春乐图”的全套影箱,并将李锦伦茶铺“搬进”了展厅。“成都皮影的特点是颜色鲜艳,身量高大,雕刻非常精细,人物分段和关节很多,动作更加生动灵活。”讲解员说。
西南地区生活着多个民族,从20世纪上半叶起,学者们就在横断山区、川西高原踏访少数民族的生活印迹,催生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华西学派”。展厅里,饰有象征纹样的铜鼓、藏族铜蛤蟆壶、羌族铁师刀、彝族武士皮甲、苗族银头箍、纳西族《神路图》……一件件文物展现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习俗。
艺术专题展荟萃精巧的工艺品、书画佳作和服饰艺术精品。在书画展区,元代画家黄公望、王蒙合作的《山水图》轴引人注目。这是目前所知两位大师合作的唯一传世之作。此图作于元至正辛巳年(1341年),描绘秋山景象,浑郁苍莽,气象万千。
张大千是近现代著名的川籍画家,《黄山松云图》轴堪称其山水画中的珍品。这幅作品以画家收藏多年的一丈二尺“乾隆内库纸”和贵重的“闇然室”墨绘就。右下角题诗:“黄山之松如龙腾,黄山之云如缶蒸。攀萝附葛不到处,有人长啸似孙登。”此图作于张大千四十不惑之年,在一株伏而不倒的迎客松旁,绘有一人登高远眺,颇有魏晋名士孙登之风。(刘裕国)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露一过,深秋就到了。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明显下降,人们也开始添秋衣、穿秋裤。那么,你知道古人穿什么御寒保暖吗?最早的“秋衣秋裤”长什么样?除了衣物防寒之外,古人保暖还有哪些妙招?
从“皮裘”到“棉袄”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一枚长约82毫米,外形光滑,针头圆锐的骨针曾引起考古人员的注意。
这表明,早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初步掌握了兽皮制衣的方法。当时,人们以石头裁切,用自然纤维作线,加上骨针缝缀,便能将鞣制软化的兽皮制成简单的衣物。
之后,“裘服”一直是人们防寒保暖的必备。只不过,由于身份地位的差异,贵族一般穿着轻便保暖的狐、貂、豹等兽皮制成的裘衣,“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就是春秋时期卫灵公的日常。而普通老百姓则选择用鹿、羊、狗等兽皮制成的裘衣,《淮南子》中说“贫人……冬则羊裘”,羊裘就是羊皮袄。
后来,随着人工纺织技术发展成熟,人造的布帛和丝绸诞生。自此,皮、革、丝、麻成为我国主要的服饰材质。
商周时期,高级的服装面料,如丝帛、绢、缣、绮、锦、绣等均为贵族专用。一般平民则穿着本色麻、葛布衣、粗毛布衣。特别穷困的人,只能身穿与草编蓑衣类似的“牛衣”。
而当天气转凉,古人的第一反应是穿裌衣。当时,裌衣的地位类似今天的“秋衣”。裌衣又称为“夹衣”,指的是有里有面的双层衣服。等到更冷的时候,人们便在两层麻衣之间塞入各种保暖的东西,如麻絮、鸭毛、芦苇等。
魏晋时期,出现了另一种保暖衣物——“纸裘”。当时,连年的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布料稀缺,人们便以楮树皮为原料,蒸煮、调制、压实后制成衣服,用它做出来的衣物柔韧、厚实,且穿旧、穿破后稍作修补还能继续使用。
唐宋时期,“纸裘”开始在民间流行。宋代的《容斋随笔》中曾有记录:“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陆游也曾作诗云:“扫园收槲叶,掊地甃塼炉。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这说明,除了普通百姓,文人也加入了“穿纸衣”的行列。
而大家熟悉的棉纺织衣物则较晚才普及。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棉花才从南洋诸国引进中原地区。
隋末唐初时,棉花是上贡朝廷的物品。唐朝时,因为棉花稀有,但材质舒适,成为专供达官贵人使用的衣料。到了明初,在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之下,全国强制推广棉花种植。随后,棉纺织技术迅速发展,棉袄广泛流行,这才有了平民都能穿的保暖首选。
“秋裤”竟是舶来品
我国古代也有“秋裤”,不过既不紧身,保暖效果也有待论证。
部分研究者认为,“胫衣”可以看作中国早期的秋裤。“胫衣”出现于先秦,胫是小腿的意思,可看作今天的长筒袜,用系带系于腰上,从脚背覆盖到膝盖。
后来,“胫衣”逐渐开始与腰部连在一起,被称为“绔”。东汉《说文》中有:“绔,胫衣也。”在成语“纨绔子弟”中,纨指的是细绢,是一种高档布料,“绔”则可以看作今天的“裤”。不过,这时的“裤”还没有裤裆。
据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要求战士骑马时必须要穿上有裤裆且更窄的裤子,以方便行动,合裆裤这才慢慢流行起来。资料表明,“合裆裤”最晚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流行“袴褶”,这里的“袴”即指一种合裆的大口裤。
而现代秋裤则起源于马裤。
公元8世纪,英国贵族为了骑马方便,开始穿着两层裤子,外面一层逐渐成为马裤,而马裤也就是现代秋裤的雏形。据说,亨利八世很喜欢穿由羊毛制成的紧身马裤,马裤也一跃成为欧洲贵族们的时尚单品。
秋裤正式起源于北美,主要是为了御寒。19世纪初,一种紧身的连体内衣出现在美国纽约州,它可将人体上下身全部包覆住,是秋衣和秋裤结合体,当时被称为“解放连体衣”。
到1915年,加拿大人弗兰克·斯坦菲尔德推出不缩水的棉内衣,并正式申请了“秋裤”专利,此后迅速火遍全球,他也成为“现代商业秋裤之父”。
一战期间,“连衫裤”成为军方采购的重要物资,在军队中得以普及。而当战争结束后,欧美各国开始恢复生产,劳动分工的不同让连体衣的不便充分暴露,于是,分体的秋衣、秋裤就应运而生了。
“暖手宝”与“保温杯”
在古代,除了穿衣保暖,还有许多其他的保温、取暖的妙招。
生火取暖是主要方法之一。我国最早的取暖炉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燎炉”,这是一种烧炭取暖的用具,相当于今天的“火盆”。后来,便于携带的手炉出现了,也被称为“袖炉”或“捧炉”。将手炉拢入宽袖大袍中就如“暖手宝”一样温暖。
据《中国通史》记载,我国早在商朝就有了“保温杯”。当时的青铜器,如温鼎、染卣、甗,都是可以保温的容器。其中,甗类似于今天的火锅,有专门的火焰进行加热。
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叫作“孔明碗”的保温器皿,由两碗相套而成,两碗间留空,外碗底有一圆孔,可注入沸水,使碗内食物保温。
还有一种盛热水后放在被中取暖的用具,叫脚婆,又称汤婆子。这是一种用铜或锡制成的容器,呈扁圆形,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在其外面包布。宋代黄庭坚在《戏咏暖足瓶》中描述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其中的“脚婆”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除此之外,古人在建筑保暖方面也很有讲究。
秦朝的火墙是现代“地暖”的雏形。当时的建筑师将房屋墙壁砌成空心夹墙,而墙下有通道与炉灶相连,尽头有气孔可排出烟气。炉火在炉灶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可顺着夹墙对墙体加热,利用墙体升温,使整间房屋变得暖和。
宫廷的取暖设施则更加精细。西汉曾有一座温室殿,殿内设有各种保暖设施。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室内用花椒和泥的混合物刷涂墙壁,不仅可以保温,还有似有若无的香气。(记者 肖雅文)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