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大小新闻客户端8月16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养鱼不换水而鱼类能健康成长,种菜不施肥而蔬菜口感更好。这样新奇的鱼菜共生模式,在蓬莱盘中参生态种植养殖家庭农场实现了。
鱼菜共生就是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两种技术结合起来的新型农耕模式,用养鱼的水种菜,用菜的根系过滤水后再养鱼,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从而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
“在我们这里,真正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农场负责人于佳强说。
水肥循环,低碳环保
蓬莱盘中参生态种植养殖家庭农场共有1个养鱼大棚和8个蔬菜大棚、1个蟠桃大棚。养鱼池里,肥胖的鱼儿活蹦乱跳,激起阵阵水花;生长板上,一行行蔬菜碧绿青翠,一片勃勃生机。
鱼菜共生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于佳强指着鱼池里的水泵讲解道,简单来说,就是鱼池里的水经水泵抽进菜池,鱼粪和饵料残渣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为蔬菜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当蔬菜将养分吸收完毕,净化后的水可再次回到鱼池中,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
在循环过程中,需要加入硝化细菌,分解水体里的鱼粪和饵料残渣,使其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
与土生植物不同,水生蔬菜的根系更加发达茂密。掀开生长板就能看见,密密麻麻的蔬菜根系在水里纵横交错,能充分吸收鱼粪分解后的养分并过滤水质,然后再流回鱼池,帮助鱼类健康生长,让鱼、菜、微生物三者和谐共存,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传统养殖的尾水排放是个难题,现在污染变成了营养,不对外排放任何废物。每年只需要清理一次菜池里沉淀的鱼粪即可。这些鱼粪已经完全发酵,成了不可多得的有机肥料。”他说。
而养殖水体不断循环、不用换水,除了自然蒸发和植物吸收外,补水率仅5%左右,相较传统模式省水约95%。“就管理来说,特别省工省力。因为水体一直在循环利用,每周只需要补充约5立方米水。打开水泵,抽20分钟左右,就够一周的蔬菜吸收和阳光蒸发了。”于佳强说。
风味十足,自证有机
那水培蔬菜味道怎么样,能比得上土生栽培的口感吗?记者随手摘下一棵芹菜,轻咬一口,不仅筋少、水足,而且清香、甘甜,风味十足,吃完后口有余香。
“因为水里有鱼,不敢打农药,万一鱼出现了问题,整个系统都会崩溃。所以,我们的蔬菜全程不打农药。”于佳强说。
同时,鱼粪是所有动物粪便里养分最全面的有机肥之一,因此,在鱼菜共生模式中,水培蔬菜全程以鱼粪为养料,不需要再添加任何肥料。
另外,这些蔬菜全部种在水里,地面全部硬化,隔绝了害虫的繁殖。通风口也全部架设了防虫网,害虫不会轻易进到棚内,即使进来了也是个别的,人工清除就可以,不会造成大面积危害。
“通过这些原理,鱼菜共生模式能自证有机,水培蔬菜也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有机蔬菜。”他说。
鱼菜共生,还具备省工省力的优点。与长在土壤里的植物不同,水培菜苗被一棵一棵种在种植篮里,悬浮于水面,所以不会长草,对比传统农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因没有重体力劳动,日常管理仅需两个人就能完成,即便在种菜和收菜等农忙时节,也可临时雇用附近的闲散劳动力,节省了不少开支。
而通过三年多的种养,鱼菜共生模式已经验证了,一个鱼池足够供养8个菜池的营养所需。
倍受欢迎,创新运营
目前,农场经营的蔬菜产品有生菜、头菜、花菜、甘蓝、韭菜、苦菊、西兰花、西红柿等品种,鱼类有鲂鱼、鲤鱼、中华鲟、鲤鱼四种。
于佳强说,因为水培蔬菜口感特别好,所以不少客户吃过后,嘴里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同时,因为水质好,又是全程高暴氧,逼迫鱼儿在水里不停游动,所以鱼儿肉质紧致,味道鲜美,没有土腥味,倍受消费者欢迎。
在维护好老客户的基础上,农场也发力线上,不断创新营销方式。
“我们建立了‘鱼菜共生’家庭农场微信群,及时推送销售信息和线下活动。接到订单后,‘时时鲜’货车农场发车直达蓬莱城区,第一时间送货上门,确保客户收到最新鲜的农产品。”他说,目前,合作社年生产蔬菜的产值在40万元左右,鱼类的产值在16万元左右。
下一步,农场将适当增加餐饮和旅游业态,让顾客在农场就能品尝到放心产品,还能让孩子自己动手采摘蔬菜,了解新型农耕模式。依托附近温泉,增加游玩场地,让游客喜欢来、待得下、留得住、还想来,做成一个袖珍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在此基础上,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更高效益,为周围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为村集体带来更大收益。
责任编辑:赵璇
审校:高涵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餐饮界,要说近几年名副其实的火爆单品,牛蛙必占有一席之地。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口味多样,全民皆爱。全国“蛙粉”群体不断壮大,同时也推动着牛蛙餐饮遍地开花。
在多个牛蛙美食品牌中,从湖南长沙走出的“湘菜名片”蛙来哒,是首个聚焦牛蛙单品类的品牌,也是当今牛蛙赛道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发展至今,蛙来哒已经成功覆盖全国108个城市,布局460多家门店,形成特征鲜明的千亿牛蛙“超级符号”。
作为牛蛙美食开创者,从2009年创立到2015年正式升级为“专注于牛蛙干锅”品类的品牌,蛙来哒一直走到品类创新的前沿,更是在2023年玩出新花样,让我们一起探究蛙来哒创新发展之路。
聚焦品类,跳脱竞争“红海”,独辟全新“蓝海”,抢占消费心智
2010年6月,蛙来哒第一家门店诞生于长沙解放西路。随后几年蛙来哒一直在探索树立品牌的建设模式,餐饮行业竞争之大,要从一个个餐饮店中脱颖而出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蛙来哒创始人罗浩罗清兄妹,也像牛蛙一样蹦蹦跳跳,寻找自己的出路,探索能够跳出红海的发展模式,终于在2015年建立了品牌标准化模式,开始聚焦牛蛙单品类,效果非常火爆,完成了0-1的过程,成功进入全新“蓝海”。
当品牌拥有一个独特的品类特征,有助于消费者在茫茫的餐饮品类大海中发现并记住品牌。所以蛙来哒在聚焦牛蛙单品类之后,快速抢占消费心智,尤其在年轻人群体当中,鲜明的品牌符号被更好的记住和识别。
从湖南到全国,坚持走连锁化发展道路,在创新中前行
“我们不是走的最快的那一个,但我们相信我们这条路能走的更远。”罗清说。
“我们不是走的最快的那一个”,是意味着创新中的坚守,蛙来哒专心做好牛蛙这只蛙,做精做专。而且蛙来哒一成立,就被当作一家科技公司管理,第一家夜宵店就有自己的“厨房4D”。运营SOP快速推出,快速迭代,最快三个月就更新一版。
“但我们能走的更远”,意味着坚守中的创新,蛙来哒不仅能够保持中国餐饮的传统元素,还能在传统中拥抱潮流与时尚,进入门店内整个人马上被一大波牛蛙包围,卡通牛蛙地板,牛蛙涂鸦墙边,牛蛙抱枕,铁皮青蛙玩具……力争打造年轻人喜爱的中式餐饮品牌。
在蛙来哒开始聚焦蛙品类的同时,开放全国连锁加盟招商,也正式启动了从“1”到“N”全国化发展。2015年蛙来哒更是将总部从长沙搬至深圳,加速全国拓店进程,8年时间,牢牢占据牛蛙赛道大佬地位。
蛙来哒在完成0-1、1-N的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持续创新,与时俱进,秉持着长期主义,最大能力把效果做到最好。
2023年超级夜市全新上市,“出道”即“巅峰”
14年间蛙来哒进行了6次品牌升级。从1.0版本的工业风,到2.0版本的霓虹幻彩风,到3.0版本的黑金风,到4.0版本的闪电风,到5.0版本的星球科技风,再到如今风靡全国的6.0超级夜市风,蛙来哒每一次的品牌升级,都紧紧抓住了消费者的喜好,所以能迅速形成消费者心智,引爆全国。
“商场+夜市”全新组合,好吃,好玩,有趣,玩转“夜经济”
6.0风格,采用东方波普风元素的新品牌VI,以及具有现代都市烟火气的超级夜市主题,通过明厨亮灶、现炒以及紫苏的多场景产品研发,将“万物皆可紫苏”的蛙来哒超级爆品首创紫苏牛蛙持续引爆,加上围绕互动模型、员工风格、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重点打造,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全新的顾客吃蛙体验。
在超级夜市中,蛙来哒回归2009年长沙街头的味道,新增了炒饭、麻辣烫、卤蛙、牛乳冰等夜市里最常出现的菜品及甜品,给足蛙粉们惊喜。
从广州到深圳,再到北京、上海,完成一线城市布局
5月,首家超级夜市门店在广州正佳开业,10天实现5星登顶,12天实现广州市全城美食热门榜第一。
7月,深圳首家超级夜市海岸城店开业,创造了7天5星登顶,10天实现点评热门榜、抖音人气榜全城第一的成绩。
8月,广州同城开出第二家超级夜市店,从试营业开始排队,开业排队1800多桌……
9月,北京长楹天街首店、上海五角场首店正式开业,试营业期间,分别荣登抖音平台全城餐饮第一名、大众点评湘菜热门榜第一。
至此,蛙来哒超级夜市完成一线城市全入驻,这也是蛙来哒全国连锁化发展重要里程碑。
保证食品安全,推动牛蛙养殖业的生态化发展
多年来牛蛙养殖的安全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牛蛙作为能大量养殖的水产品,安全问题涉及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等多个方面。
蛙来哒从牛蛙养殖源头上就严格把控,养殖管理模式和养殖基地环境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要求去执行,每年仅仅在检测费用上花费就多达200万元,从源头开始按规范化操作,经过多方面把关,淘汰掉残次品,才能将合格的产品送至各门店。
在养殖方面,蛙来哒多年来也在持续引进专家及专业机构来推动牛蛙水产养殖的绿色生态化持续发展,其中包括有尾水处理,基地环保建设,牛蛙养殖中的用药安全以及严格去执行规范化操作管理。
只有始终把食品安全问题摆在首位,选择合理合法的养殖方式,避免滥用药物和破坏生态环境,才能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蛙来哒多年来一直发挥自身水产头部企业的带头作用,积极推动牛蛙水产业的生态化改革,各门店牛蛙供应源头采用稻蛙养殖模式,通过第三方部门检测,确保食材从供应端到餐桌的安全。
目前在蛙来哒每年的用蛙量在4000万斤左右,各门店供应的牛蛙均采用三级检测体系:“基地检测”、“门店检测”、“仓库检测”,让蛙产业链呈现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的持续性发展。
要想长期立足这个行业,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在打好坚实基础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更是不容忽视,所以多年来蛙来哒一直实行严格的养殖标准和零容忍的食品安全制度,这也是多年来能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好口碑与顾客粘性,以及保持品牌长红的秘密。
通讯员张莉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686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孙雨
寒冬来临,“摆摊”热情越来越高
地摊烧鸟、牛排、螺蛳粉...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立冬已过,今年冬天开始了。
夜幕降临,有这样一批人,时不时出现在地铁口、夜市、大集等公开场所。这些摆摊工作者们,似乎不管是严寒酷暑,热情都从未减少。
这些真正的地摊餐饮小吃,正在市场中掀起阵阵浪潮。比如爆火网络且备受年轻人追随的罐罐烤奶,一个罐罐、一袋纯牛奶、红茶绿茶茉莉花茶叶不同口味,再加上一些些点缀,引来人们疯狂打卡的原因,大概是价格便宜、模式新颖、拍照打卡确实很好看,非常有利于传播。
还有操作难度低且人群接受度高的淀粉肠儿,以及在气温骤降的北京街头,出现更多推着电动车、三轮车摆摊来卖烤红薯、炒栗子、自制糕点、驴打滚、糖葫芦等的摆摊工作者。
某一天,内参君晚上十点出来地铁口,看到那位几乎每天都来出摊卖淀粉肠儿的阿姨。内参君像往常一样去买烤肠,阿姨笑着说马上就收摊了,就等你来了,今天再给你便宜一块钱。
有时候,感觉这更是给夜晚回家的打工族们的最好“福利”,前不久一位广西的朋友称,他在凌晨三点的街边,吃到了一碗地摊螺蛳粉。
提到地摊螺蛳粉,近日来自杭州萧山的一家螺蛳粉摊在小红书上非常火,有人甚至驱车一个半小时又排队1小时才吃上这碗有味道的粉,不可否认,这爆火背后不乏有夸张的营销成分在。
此外,今年摆摊的餐饮小吃品类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日式地摊烧鸟、关东煮、居酒屋,法式地摊牛排,中式自然更多包括地摊串串、地摊麻辣烫又从门店搬到了外面,营造真正的烟火气。
地摊概念一直火
有人真正摆地摊
有人把它做成地摊餐饮模式
除了这些真正的“摆摊”工作者,近两年,许多餐饮品牌直接把地摊搬进门店里,尤其是在餐饮品牌中兴起了一阵“地摊风”、“破店风”、“市井风”这样相对成熟的门店风格或模式。虽然大部分可能只是打着“地摊”噱头来吸引顾客,也确实达到了引流增量的目标。
复古的门店装修风格,高性价比的体验感,小桌子+马扎的用餐方式,甚至直接把火锅店、烤肉店开进菜市场,主打一个食材新鲜,方便采购,努力靠近社区和消费者,把最接近地气的餐饮开到顾客家门口,让消费者们心动。
从地桌烤肉、地摊烧烤,到地摊火锅、小炉子烧烤、地摊打边炉等,“地摊”餐饮还在陆续推出。近日,全国各地似乎都支起了“小炉子”吃烧烤,在小红书平台,有关“小炉子烧烤”的相关笔记达到3万+篇。“要知道,每到秋冬季都是烧烤品类的淡季,生意会慢慢变差,而小炉子烧烤模式却恰好满足人们在冬季吃烧烤且有好体验的满足感。”一位烧烤老板表示。
如今这种模式以常态化规模化在全国遍地开花,袒露出真正的烟火气,同样满足人们社交、聚会的场景。最近,一家名为“乐趣小炉子烧烤”的品牌集中在北京开出超30家店,它属于室内DIY烧烤,满足烧烤爱好者们动手自烤的体验感。
基于市场和消费需求,曾红极一时的“地摊风”还存在,只是正在变换新方式继续造势。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一年内成立且在业、存续的“地摊餐饮”相关企业大约有3000多家。
有业内人士直接指出,“‘地摊风’餐饮,简单理解就是餐饮品牌创新的一种装修风格,不可以和‘地摊经济’混为一谈,这二者毫无关联。”
一方面,是真正的“地摊经济”。在国家鼓励并出台地摊经济政策,比如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等等,系列政策出台推动全国各地地摊经济强势复苏和发展。
在经济大环境下,地摊经济为鼓励更多人们创业和提供创业机会。
尤其是能看到许多年轻人们在晚上下班后,会在小区楼下、地铁口摆摊。这样的新奇创业方式带动了人们的创业热情,寻找合适的品类去摆摊,激发创新灵感。只是创业不易,有人确实把生意做得红火,那也是建立在选对品类、产品有特色、成本可控、市场需求大、性价比高、经营方式等等正确的条件下而得来的。
“真正的地摊市场很大,基本是个人生意。与商场里的商家在楼下广场做夜市摆摊不一样,门店门口摆摊是噱头是营销,而且一个摊位每月还要收2到3000管理费,很可能不赚钱,而且搭人工还浪费空间,这样的场景营销来引流是不可持续的。比如说我有个面馆,我把门口分给一个做蛋烘糕冰粉的,让他来帮我丰富产品线,只要来我店吃面的客人,买他的东西就打八折,他每个月给我3000块钱房租,我觉得这样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互利共赢嘛。”
另一方面,是餐饮品牌塑造的“地摊风”,更多呈现在门店装修风格的差异化。这阵风,其实吹了一年,尤其是在火锅、烧烤、麻辣烫等品类。而它的出现也是特定时期的时间产物。
“追溯历史,这种破店风、地摊风一直都存在的。比如说开在大学周围给学生提供便宜实惠的聚餐地方,而当时的破店可能真的是‘简陋’,当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他们肯定去追求和向往更优质和高品质的生活。但是,餐饮界的‘地摊风’是出现在三年特殊时期里面,这几年的大学生群体大部分还保持着大学时期的消费习惯,更愿意追求接地气的用餐方式,因为收入决定着自己的选择。所以这阵风才能吹的很久。”一位餐饮老板讲道。
而实际上,现在的“地摊风”,最初确实是有新意,并且有意为消费者们创造新的用餐场景,是一种表现形式和一件外衣。一方面是基于消费者猎奇心理来引流增量,尤其是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比如说“寻找儿时味道”,对于年轻消费群体来说,这样的地摊风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反而更像体验长辈们曾经的生活,所以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和猎奇性,但不是怀旧。
另一方面是品类寻根,品牌们更强调和灌输产品新鲜和口味正宗,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口味正宗更多是“老店”,为此地摊风、破店风引起人们关注和打卡的兴趣。而地摊风却不意味价格便宜。反而在一些地摊风餐饮门店,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和正宗口味产品中,价格会更高。
而且,餐饮是跟着人走的,随着社区餐饮的发展,以及获客流量的难度提升,更多餐饮品牌把门店开到社区周边,甚至把火锅店、烧烤店直接开进菜市场,靠近顾客群和方便获客。
但是需要清楚一点,真正做连锁餐饮的品牌,其实是通过打造地摊风吸引客人,而最后真正留住消费者和增强复购率的,反而是品牌力和产品力。
所以,随着后来者跟风居多,这种风口渐渐消退,毕竟物以稀为贵,而只是简单的赋能门店一种地摊风模式,当人们逐渐失去新鲜感,如果没有真正的实力优势,必然是无法留客。
市场有需求,存在即合理
紧随“地摊风”后
“氛围风”已经来了?
所以,有人坦言,这种“地摊风”快要吹到头了。
“因为经济一旦复苏,大家可能不愿意总在破的地方过破的日子。当越来越多的门以‘地摊’为噱头,人们逐渐对此失去了兴趣和新鲜感。而且物极必反,经济也会触底反弹,现在的消费市场已经逐渐有00后接盘,这些生长在新世纪互联网的孩子们不一定会一直喜欢去七八十年代的破店风,他们很难产生共情。”
当然,也有人认为,地摊风不会马上消失,“虽然讨论度和热度下来了,但我觉得它和时装周更像,它只是不在舆论的C位了,但只要是没有下一个风口或者话题出现和形成,那这阵风就会一直在吹。就像是最近没有新的火锅品牌出来,但不代表没人做火锅生意了呀。”
所以,地摊风,只是不在C位了,但并不代表它消失了。
今年,内参君发现更多门店已经出现新的风格,尤其是增加唱歌、跳舞的氛围组,年轻人更愿意去消费和体验,就像怂火锅的精湛舞蹈表演似乎更懂年轻人,姚稷大铁锅则直接在店里上演东北二人转。
或许,继“地摊风”之后,“氛围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