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讯(记者王萍)10月10日,《2023中国餐饮品牌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第三届中国餐饮品牌节上发布。白皮书显示,中国的餐饮连锁化步伐加快,从2018年到2022年间逐年提升,2022年已提升至19%。其中11-100家比例提高明显,在2023年占比为45.91%。
红餐网联合创始人、红餐品牌研究院院长樊宁介绍,白皮书在红餐大数据基础上,综合红餐品牌研究院的调研数据、专家意见等,对我国餐饮品牌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2023年前8个月,餐饮大盘迎来了五年最好成绩,餐饮业持续释放潜力。樊宁预测,2023年全年大概率将超过2019年,餐饮的“5万亿时代”触手可及。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餐饮消费的预期偏向谨慎,“从2023年消费者餐饮预期消费支出变化来看,46.3%的消费者对于餐饮预期消费支出保持不变,表示‘小幅增加’的占到32.6%。”对比2021年至2023年的数据,除了中式正餐、火锅、烧烤,其他品类人均消费均有不同幅度下降趋势,多家上市餐企的客单价也出现一定下降趋势。
2023年,餐饮创业开启“生存竞速赛”。从注册量上来看,疫情期间我国的餐饮注册量持续上升,2021年达到336.4万家,2023年1月至8月也达到了219.7万家。2023年1月至8月吊注销量为76.2万家,超过去年全年。
在连锁化率方面,2018年,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为12%,到了2022年已经提高至19%,连锁化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没有减缓。樊宁表示,这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同时也说明了中国餐饮连锁化率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在门店数量方面,白皮书显示,2022年至2023年,全国餐饮品牌11-100家比例提高明显,在2023年占比为45.91%。5000家以上规模的,从0.07%提升至0.12%。门店数规模前20名的餐饮品牌门店数量均在4000家以上,1个品牌已经超过2万家,5个品牌超过1万家。樊宁认为,中国优秀餐饮品牌连锁扩张的同时,行业也在加速淘汰,连锁化水平不只体现在整体比例提高,还体现在比例结构的优化。
2013年至2023年的10年间,中国的餐饮出现了三波投融资热潮,其中2016年的餐饮融资事件多达534家,最高的披露总金额超过1800亿元。目前,餐饮的投融资热度已经下降,整体处于理性平淡期。2023年前8个月,各轮次平均单笔投融资金额出现同比下降,投资目标已经向中后期产业上游偏移。从2019年至2023年部分上市餐饮企业营收变化趋势来看,尤其是2023年上半年,绝大多数上市餐饮企业营收超过去年同期,部分上市餐企营收超过2019年。
针对火锅和中式正餐两个品类,白皮书显示,今年火锅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293亿元,同比增长8.6%。火锅品类的注册企业有逐年减少的趋势,2022年火锅注册企业数量仅为2019年的六成,2023年前8月注册量依然偏低。樊宁认为,火锅赛道目前的发展呈现出平稳的现状,火锅赛道的创业热情有所降温。在中式正餐方面,2023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020亿元,其中湘菜、川菜门店数量处于领跑地位,其次为粤菜、江浙菜、东北菜等。樊宁表示,中式正餐一度是受到疫情影响最大的品类,未来成长将大体与行业整体同步,机会蕴藏在细分区域品类和特色品类。
编辑 王琳
校对 王心
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8日讯 对于餐饮行业而言,2018年以海底捞上市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表明,餐饮竞争已迈入更高维度的品牌竞争。12月17日,“2018中国餐饮品牌力峰会”(第21届红餐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中国餐饮品牌力100强”正式揭晓。据活动主办方红餐网数据显示,本次入选百强榜的餐饮品牌,区域分布相对集中一线和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品牌入选较少。在餐饮品类分布上,中餐连锁(44家)、火锅(19家)、简快餐(16家)位列前三。
本次品牌力峰会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指导,新快报、红餐联合主办,红餐商学院承办,上海博华、食亨、勺子课堂、津功夫、红餐品牌研究院协办,辰智科技提供大数据战略支持,1300位餐饮业代表参会。
现场嘉宾围绕“餐饮品牌化时代来临”、“餐企如何打造品牌力?”等话题展开的交流和讨论,在“初创餐企要不要做品牌?”的辩论环节,正反双方一致认为,“不管做不做品牌,创业初期一定要想好企业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会议期间,辰智创始人兼CEO、大数据应用专家葛建辉发布了的《2018中国餐饮品牌力白皮书》。该白皮书由红餐和辰智联合出品,从品牌影响力、品牌传播力、品牌美誉度、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以及企业经营等5个重要因素出发,调研了5万多个品牌的30多万个餐厅。另外,红餐品牌榜和红餐品牌研究院也分别宣布上线、成立。力求通过深入数据挖掘、数学建模、分析推理,结合资深行业分析师观点,打造有数据、有理论支撑的餐饮大数据分析成果。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