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闽北古镇武夷山下梅村,树影婆娑,静谧安然。走近村口,可见“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石碑,意蕴悠长。
自17世纪末开始,伴随着俄罗斯市场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中俄茶叶贸易的逐渐兴盛,以大盛魁商号为领头羊的晋商抓住机遇,贯通了南起武夷山、北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长达1.3万公里的贸易通道被称作万里茶道。
古道悠悠,茶香缕缕。如今,随着中蒙俄三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这条曾经的“世纪动脉”的历史文化价值被不断重新发现,在推动经贸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时代浪潮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道贸易促进南北方及中外文化交融
下梅村自清初起即有晋商来此贩茶,后发展成闽北地区最大的茶贸集散地。当地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由此可见当年下梅村茶叶贸易的繁盛。
据武夷山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邹应文介绍,晋商与下梅村商贾合作,精选收购茶叶,在当地创立茶坊、茶库,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砖茶,一路辗转运至河北张家口,再换骆驼运到俄罗斯为茶叶贸易而特设的边贸城市恰克图,最终到达莫斯科及圣彼得堡,继而销往欧洲其他国家。晋商与下梅邹氏合作设立了“景隆号”商号,双方精诚合作100多年,每年获利百余万两白银。
茶叶自中国采摘到运至俄欧销售,全程约需一年。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利于茶叶保存,经万里茶道陆路贩运至俄欧的茶叶,味道和质量胜过通过海路输入的茶叶,在当地更受青睐。
咸丰年间,南方茶路受阻,晋商把目光转向湖南安化和湖北羊楼洞,在当地将茶叶加工成砖茶,沿水路运至汉口集中再往北陆路转运。熙熙攘攘间,万里茶道继续散发着魅力与醇香。
湖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黑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权威说,砖茶特殊的制作工艺使其利于长时间保存,陈年青砖茶的味道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加浓郁纯正。
19世纪中期,俄商纷纷前来汉口开展茶叶贸易。他们最初在湖北羊楼洞一带开设茶厂,后又将茶厂搬迁到汉口并改用蒸汽机和水压机制作砖茶,主营茶叶对俄出口。此后,汉口茶叶出口快速增长。到19世纪末,汉口茶叶出口量已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60%以上,汉口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茶港”。
如今在武汉汉口区沿江大道一带,仍可见多栋当年俄商修建的俄式建筑,它们共同见证了中俄茶叶贸易的历史。在俄商顺丰茶栈码头旧址上修建的万里茶道雕塑文化园,8组雕塑生动再现当年茶叶贸易的景象。
随着一条条运茶驼道的延伸,一座座城镇在荒原崛起,文化随之交融。
深入俄罗斯民心的饮茶习俗
茶叶在几个世纪前传入俄罗斯后,逐渐为当地居民接受并喜爱,俄罗斯因此发展了本国独特的饮茶文化。伴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18世纪俄罗斯出现了专门用于煮茶的茶炊。直到今天,配着糖果点心喝加糖的茶仍受俄罗斯人青睐。
俄罗斯著名诗人、作家普希金在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写道:“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诗人笔下的茶炊烘托出俄罗斯茶文化特有的温馨气氛。
为满足人们的饮茶需求,莫斯科及圣彼得堡等地曾大量开设茶馆。俄政府为打击酗酒,甚至一度给各地茶馆以税收优惠,鼓励人们用饮茶来代替饮酒。
俄罗斯国际合作协会主席谢尔盖·卡拉什尼科夫说,中国茶叶对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部分替代了克瓦斯、啤酒及家酿酒,饮茶习俗在俄罗斯文化中已根深蒂固,“茶事实上已经成为俄罗斯的一种民族饮品”。
在西伯利亚及蒙古高原地区,茶叶助消化、解油腻的功效尤其受到以肉食为主的牧民喜爱,而由砖茶煮成的咸奶茶则成了蒙古族居民的传统茶饮。
山西并非茶源地,而晋商却主导万里茶道200多年,有商号、茶庄甚至在莫斯科及俄罗斯其他城市设立分号或分庄。对此,山西祁县晋商研究所所长田建说,“晋商以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务实经营、和衷共济、经世济民的精神开辟了万里茶道,并且在这条道路上推动形成了互通互赢、和谐相处的贸易格局”。
在山西祁县昭馀古城的渠家大院,有一本手抄本《行商遗要》,详细记录了祁县商人在湖南安化办茶的情况:从茶叶收购、加工、包装到运输,每道工序都有详细规定。而近年来发现的另一本晋商手稿《行商纪略》,则详细记录了祁县茶商在福建下梅以及湖北羊楼洞等地办茶、随后北上销茶的历史。
万里茶道重焕生机
在两个半世纪里,万里茶道“彼以皮来,我以茶往”的贸易不断,成为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重要国际商道,中俄两国以茶为主的贸易,推动了我国内地种茶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北方草原和俄西伯利亚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海运、铁路运输的发展和苏联对我国茶叶需求的减少,万里茶道逐渐萎缩直至废弛。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万里茶道在沉寂一个世纪后,终于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2013年9月,出席中蒙俄三国市长会议的代表签署倡议书,迈出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伐。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申遗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说:“中蒙俄三国就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对于增进三国传统友谊和政治互信、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眼下,当年的万里茶道沿线已开通发达的航空、公路和铁路运输网络,便捷的交通加速推动中蒙俄三国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俄罗斯作为茶叶消费大国,对中国茶叶的需求不断增长,大量中国茶叶搭乘中欧班列对俄出口。去年8月,湖北省首列茶叶出口专列搭载着约1000吨红茶从武汉出发,仅用20天时间即抵达莫斯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蒙两国守望相助,蒙古国向中国捐赠3万头羊支持中方抗疫,湖北省则用深受蒙古国人民喜爱的青砖茶回礼,以“羊来茶往”的方式续写两国友好新佳话。
卡拉什尼科夫说:“几个世纪以来,万里茶道一直是连接中国、俄罗斯与欧洲的经济和文化桥梁,至今仍在民间友好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一度湮没于历史长河的万里茶道,正在人文、旅游、经贸等领域为沿线国家和城市带来新的合作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绽放全新的生命力。(记者:金学耕、魏忠杰、王晨笛,参与记者:赵宇、刘恺、王昕怡、胡隽欣、耿鹏宇、安晓萌、阿斯钢)
< class="pgc-img">>果你在美国街头问一个年轻人,这几年中国对美国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他会回答:TikTok,珍珠奶茶和外卖。
前者是互联网时代中国社交产品的全球席卷,后者是新消费浪潮下奶茶文化在北美大陆的更新迭代。
自2015年喜茶、奈雪的茶在中国掀起新茶饮革命以来,这个原本靠植脂末走天下的品类迎来了原料、口味和制作工艺上的全面升级,甚至连包装设计都有了质的提升。
这股浪潮随后刮到北美,以奶茶为切口,东亚食物开始在全球口味流通体系中有了更优先的层级,中餐地位也随之攀升。
这让美国主流群体重新审视奶茶背后的亚裔群体和他们所塑造的文化景观。
在TikTok流行和奶茶火热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独立事件里,是否存在一些隐秘的共性和联系?
一、一部美国流行简史
虽然第一家在美国开出的珍珠奶茶门店到底是谁很难考证,但根据多方记载,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左右的大批中国台湾居民赴美潮,让珍珠奶茶开始作为一种佐餐饮料,在美国落地生根。
这一时期的奶茶店以夫妻店、小档口店为主,原料简单,成本低廉。
在旧金山、洛杉矶早期的台湾风味餐厅,奶茶通常不会被写在菜单里供顾客点单。
你需要主动向店家询问今天是否煮了奶茶,当然店家也会热情地提供,价格也不过在1-2美元之间。
< class="pgc-img">>这是移民一代经营奶茶店常见的做法。
比起用高品质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生存才是摆在他们面前迫切的问题。
所以这种奶茶店里无法要求口味的变化与更新。
2010年前后,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的奶茶连锁品牌开始进入美国。
源自台湾的贡茶、Coco、快乐柠檬、日出茶太等都是代表性选手,他们和诞生于加州的一些本土品牌Boba Guys等,构筑了美国奶茶的半壁江山。
连锁奶茶店在美国的扩张同时伴随着头部茶饮供应商的渗透。
比如天仁茗茶旗下的Tea Station加州茶栈,美国大型泡沫茶供应商Lollicup旗下的同名奶茶店。
< class="pgc-img">>不过直到2013年冯氏兄弟(The Fung Brothers)拍摄的歌曲Bobalife在Youtube上大火。
这个流淌在亚裔年轻人血液中的饮品才被美国主流社会大面积关注。
以老虎堂、伴伴糖为代表的移民二代奶茶店,开始打破中餐包括珍珠奶茶在内廉价原料的印象。
年轻的经营者们试图展现华人社区整体的提升,不管是外在商业消费还是内在社区氛围。
< class="pgc-img">>(图源:Eater LA)
Menusifu《美国奶茶市场报告》显示,美国市场的茶饮消费量排名全球第四,仅次于有传统饮茶习惯的亚洲三国中印日。
Google Trends也显示,从2012年起大众对珍珠奶茶的兴趣逐渐增加,在近几年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Foursquare提供数据显示,短短四年内被标记为珍珠奶茶的场所数量增加了两倍,从2015年9月的884家增至2019年9月的2980家。
< class="pgc-img">>(图源:Menusifu《美国奶茶市场报告》)
根据Yelp检索,全美奶茶数量在疫情前一度达到10000多家,最密集的地区在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等华人集中地
而即使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奶茶热也并未消退。
Yelp统计显示,这段时期在加州、夏威夷和密歇根州等地,珍珠奶茶仍是最受欢迎的外卖品类。
综合Market Watch等多份报告认为,预计到2023年,全球珍珠奶茶市场销售额将达到32亿美元。
二、让奶茶卷到TikTok上
在美国奶茶行业的几次迭代里,2016年到2017年之间的这一波升级值得单拎出来看,因为它不是完全基于本土消费需求更新而促成的产业升级,更多的是外因内卷。
当时,来到美国的移民新贵和留学生群体对当时美国市场所售卖的奶茶提出了更高要求。
位于洛杉矶圣盖博、罗兰岗的一批店主敏锐地察觉到,留学生来店内买奶茶,会不由自主地和喜茶、奈雪的茶做对比并默默吐槽。
一句话形容:奶茶从中国卷到国外。喜茶、奈雪的茶在经过一两年的铺开后,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了新茶饮的标准。
这批人来到美国,发现当地奶茶业明显不如国内了,自然反过来推动了当地的奶茶业升级。
< class="pgc-img">>留学生群体对比最多的两个点:
- 一是彼时国内已经开始用鲜奶和新鲜水果替代果酱、植脂末等作为原料。
- 二是奶茶拓宽了水果茶、芝士奶盖茶等品类,传统的抹茶、巧克力等风味已经不够缺乏足够吸引力。
这一时期,硅谷新青年、移民新贵和留学生群体开启的奶茶店3.0时代,已经开始习得网红店的特质。
颜值经济第一,奶茶首先要做得好看,口味好喝也足够重要,按照国内的新茶饮菜单照搬就是。
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在这波奶茶店的走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味蕾为诱惑的中国奶茶,对嗜甜的美国人有着致命吸引力,再加上空间设计和产品视觉的足够冲击力,配上TikTok内15秒的背景音乐,视频很容易达成病毒式传播。
这一时期的奶茶业内卷伴随着商品化的扩散,市场容量快速膨胀,美国主流社会对奶茶的接纳度在迅速提升。
一方面,高端购物中心开始放下身价接纳这些品牌。
一芳、快乐柠檬走进了西雅图的高端商场,硅谷网红奶茶ZERO开进了斯坦福购物中心。
另一方面,当地主流茶饮品牌开始推出类奶茶饮品,Dunkin Donuts试上线了一款珍珠奶茶,星巴克也在最近推出了一款爆珠咖啡饮品。
连希拉里、贝佐斯等公众人物也被拍下了喝奶茶的画面。
< class="pgc-img">>所以这群奶茶从业者对美国主流食客摆出的姿态是:请你们来了解奶茶吧,奶茶就是奶茶,它不应该做奇怪的改变。
而了解奶茶文化的中国饮茶者们,又以TikTok的来历和公司背景为豪。
奶茶和TikTok,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个体,在这里连成一体。
前者是亚裔引领的潮流风尚,后者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作战的主场。
主场在这里,代表了自尊和骄傲。
三、奶茶火热背后,微妙的文化Battle
事实上,无论是精致的新中式茶饮在美国的火热,还是逐渐席卷全球的中国社交产品TikTok。
他们和遍布硅谷科技圈受过良好教育的码农群体一样,代表着整个东亚文化群体的日渐崛起。
尤其是前两种趋势,都揭示着全球化背景下,明面上的食物和娱乐趋势,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织合力的结果,而各方的力量,正在发生变化。
纽约大学食品研究学副教授Krishnendu Ray在新书《The Ethnic Restaurateur》中写道:
如果中国经济持续上扬,中国食物在美国整体饮食文化中经历的这段被贬低的日子可能会终结,随后会迎来更正面、客观的评价——即中餐评级会在全球口味等级中迎来地位上升,美国大众对中餐的整体印象也会随之上调。
尽管在世界餐饮业主流声音中,法餐、中餐一直被当成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代表,但在北美大陆,中餐想要走进Fine Dining(高级料理)的序列甚为艰难。
< class="pgc-img">>(鼎泰丰是美国米其林榜单中少见的高端中餐厅)
罕见摘星的鼎泰丰连锁虽多,但孤掌难鸣,标准化严格服务绝佳的海底捞把火锅做出了花样。但在行家眼中并非中餐的胜利——火锅是再普遍不过的中餐文化标识之一了,光靠这一品类也无法等同博大精深的中餐文化,如果这都不能火,那中餐还能靠什么?靠大熊猫吗?
此前,把熊猫作为品牌logo的美国中式快餐连锁Panda Express,启蒙了最早一批美国食客对中餐的认知,爆炒虾球、宫保鸡丁等菜名才开始拥有了匹敌左宗棠鸡和小笼包的地位。
但尝过的人都知道,它们不算地道的中餐。
价格定位上也是如此。
即使拥有了上百家门店,体量如此庞大,.99的套餐还比不上普通西餐厅一份意面的价格。
为此,中餐的廉价帽子很难摘掉。
但如今,走进装修精致,口味丰富的中国奶茶店,随手一拍就能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大量转发和点赞,评论区一水儿崇拜和艳羡的口吻,会让人感觉中餐不再困于食物链的低层。
在此背景下,奶茶的走红就像是在隐形的中西餐壁垒上打出了第一枪。
它代表着中国,或者说东亚某些时兴的新消费现象,正作为新Lifestyle潮流席卷至北美,也证明了东亚文化在全球潮流风向和审美体系中,具备了更高层级的流通地位。
更直白一点说,这可能是东方文化开始略占上风的时代。
这和曾经寿司、omasake文化在美国被奉若上宾有类似之处。
食物虽是有形产品,但也是无形资产,它超越了国家地域和历史背景而存在,更像是一种身份认同和群体表达。
一名在纽约经营奶茶店的店主告诉我,尽管目前中国的新茶饮升级让美国的奶茶业也开始内卷。
但很多同行还是想要遵循中国奶茶的原本风格,不愿迎合当地口味为了销量做太多本土化的调整。
他们在线下也碰面讨论过口味和配方和问题,这位店主说,“我们想让他们尝尝奶茶原本的口味,而不是搞一个美式新中(国茶)饮出来”。
所以这群奶茶从业者对美国主流食客摆出的姿态是:请你们来了解奶茶吧,奶茶就是奶茶,它不应该做奇怪的改变。
而亚裔群体对的奶茶口味和受欢迎度的自信,是与东方国家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上升并行而上的。
基于此,如果说此前奶茶的火热,还只是停留在美国亚裔群体内部逻辑自洽的生活方式。
那当下这种出圈就是在一个更合适的节点下,以食物为隐秘路径,奶茶文化和亚裔群体走向主流文化的缓慢进发。
这背后有场隐形的Battle,是奶茶店主们对《纽约时报》一篇关于珍珠奶茶北美热潮报道的不满。
该文把珍珠奶茶描述成一种奇怪的混合物,并认为这是奇异的饮茶风尚,有部分主流食客表示赞同但亚裔美国人强烈反对,随后纽约时报迫于争议道歉了。
< class="pgc-img">>居住于洛杉矶的消费者分析师Brandon L.认为,奶茶店老板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骄傲,摆出一副其他人爱买不买的样子。
因为即使奶茶没有破圈,美国主流食客们不创造任何购买,奶茶店们仍然可以仅靠亚裔消费者活下去。
但TikTok不行,这几乎是个完全相反的例子。
在美国,亚裔群体百十年来都在努力向主流社会靠拢,渴望被主流文化接纳。
这决定了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费在那些充斥主流声音、白人用户更多的社交平台上。
比如他们宁愿在TikTok、Instagram上闲逛,也不愿在Wechat更新一张朋友圈照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食物是政治也不是政治,是文化也不是文化。
它将略带戒备的双方,从微妙的抵抗转为有趣的尝鲜。
当界限分明的社群能因喝奶茶这件事而暂时放下偏见,这似乎也是一种消解冲突、弥合差异的方式。
但它一定是经济。
在商品化的扩散过程中,中国新茶饮在美国奏响了轰鸣号角,也将不同社群统一更沉溺的消费社会。
吴怼怼工作室原创
者: 佚名 |来源 :奇摩旅游|2016-01-12 10:13:43
老赖的红茶,除了是现煮红茶外还坚持以窑将红茶闷出香气,就是是在大型的茶壶泡茶一样,可以将红茶的香气跟纯度最大限的闷製出来,是古早的好味道。(摄影/蔡福人)
着名的老赖茶栈起源于台中第二市场,成立至今已有四十年历史,当年以自製红茶跟手工研磨黄豆紧紧抓住群众的心,除了靠优良传统的坚持使用原物料在竞争激烈的一中夜市站稳脚跟,更是积极创新更好的服务于顾客,除了能品尝传统好滋味外也能在漂亮又有古早味的摊子前合影留念。
老赖的红茶,除了是现煮红茶外还坚持以窑将红茶闷出香气,就是是在大型的茶壶泡茶一样,可以将红茶的香气跟纯度最大限的闷製出来,是古早的好味道,能喝出茶的回甘,而店内的招牌饮品就是豆浆红跟红茶。
老赖的茶饮都是坚持以原物料製做,豆浆当然也是,老赖会将颗颗饱满的黄豆泡水发酵,之后现磨现煮,偶尔还能从浓浓的豆浆裡喝到只有现煮的豆浆才能喝到的焦味,不但更香还有种怀念的味道。
冷冷的冬天会想喝个热饮,除了店内饮料可选热饮外也推出冬季限定款,辣辣的老薑熬煮的薑茶跟用纯天然原料熬煮的桂圆红枣茶也是许多消费者的最爱,如果单独喝老薑茶觉得辣也可以点薑奶茶,奶茶是奶水熬煮出来,能缓和一些老薑茶的辣,也是消费者的最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