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福建,
相信,茶叶是终究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山多地少的东南沿海省份,
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茶史,
一直以来是中国茶业的“优等生”
单产、总产、茶树良种覆盖率、毛茶产值、
全产业链产值、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
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茶叶出口额等多项指标,
年年领跑全国。
其实,
闽茶很优秀,也很“怪”!
梯田茶园是福建各茶区一道靓丽风景线
# “第一怪”
名茶最多
却没一个最能代表福建
不像
西湖龙井之于浙江
安化黑茶之于湖南
也不像
普洱茶之于云南
这些名茶都是最能代表一个产茶省的“省茶”
然而
在福建,却没有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名茶
因为,这里是——
乌龙茶的发源地
红茶的发源地
白茶的发源地
花茶的发源地
中国六大茶类,仅福建人就发明了三类
加上绿茶,还有再加工茶类的花茶
成为中国茶类最多、最齐全的省份
武夷山九龙窠岩壁上的大红袍母树
至于名茶
更是灿若繁星
武夷岩茶(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漳平水仙、
永春佛手、正山小种红茶、坦洋工夫茶
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
福州茉莉花茶……
就算一天换一种喝
也能做到一个月都不重样
而且
很多都是“茗”闻世界的顶流
# “第二怪”
总是出“爆款”
每一款都赢麻了
坊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喝茶不喝福建茶,纵称老饕也枉然。”
福建,不仅名茶多
而且,从古至今,总是出“爆款”
唐代,福州的蜡面茶、方山露芽,建州的武夷茶
都是响当当的贡茶
源于唐末五代的北苑贡茶
更是宋代的“国茶”
元代宫廷也把御茶园设在了福建的武夷山
记载宋代北苑贡茶盛况的凿字岩,位于建瓯东峰镇焙前村
千年薪传,历久弥新
以茶为生的福建人
总是在不断地攀登茶味的巅峰
并在代代心手相传中,
练就了一手制茶好功夫。
在制茶的实践中
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且善于求新求变
问世于上世纪90年代的清香型铁观音
兼具绿茶“三绿”(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
及乌龙茶清香鲜醇
一上市,就硬核“圈粉”,火遍全国
清香型铁观音
由“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
演化而出金骏眉
引发了一场新的“红茶热”,至今方兴未艾。
福建省非遗项目正山小种
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骏德(梁天雄 摄)
“一山一味”“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且具“三抗三降”保健功效的福鼎白茶
皆为茶叶消费市场的弄潮儿
还有
以乌龙茶高香品种制作的花果香红茶
吸收借鉴台湾白毫乌龙茶的大田美人茶等等
都是爱茶人们的心头好。
# “第三怪”
绿茶存在感最低
产量却是全省第一
绿茶
也是福建的一大茶类
然而,在乌、红、白、花四大茶类的光环下
它的存在感极低
同名茶云集的江南茶区相比
福建绿茶更是名不经传
不过,这并不代表它不优秀
南安石亭绿茶、宁德天山绿茶、
武平绿茶、霞浦元宵茶、龙岩斜背茶
周宁高山云雾茶、罗源七境堂绿茶……
霞浦元宵茶,跟春天赛跑的茶
尽管流量“茗”星,星光闪耀
但,绿茶产量却占到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5.6%
成为产量仅次于乌龙茶的第二大茶类
制作绿茶的整形工艺(游庆辉 摄)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
茶为骨,花为魂。茶引花香,花增茶味。
绿茶与茉莉的共舞与交融,
成就了福州茉莉花茶的馥郁鲜灵。
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花茶制作技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成忠(1950—2023)
# “第四怪”
最懂茶也最懂卖茶
十个卖茶人八个出福建
“十个卖茶人,八个出福建。”
这句话,真不是吹的
福建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而且
似乎骨子里生来就有“敢拼会赢”的冒险精神
历史上,福建人就藉由
海上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道等国际商路
泉州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群,见证了昔日泉州海上贸易的繁盛
把茶卖到了全世界
直至今天,以安溪人为代表的福建人
仍是中国茶叶销售大军。
全县120多万人口中,有80%从事茶相关的产业
30万安溪茶商,遍布全国各地的茶叶市场
开设茶店4万多家
掌控了全国50%以上的茶叶营销渠道
编织了一张密集且庞大的茶叶销售网络
安溪人不仅懂茶,更懂得卖茶(孙鲁蓉 摄)
从线下到线上
他们卖的不止于闽茶
而是全品类的各种名茶、好茶
所以,无论你到任何一座城市的茶叶批发市场
喝茶买茶时,最经常听到的一定是——
“f”和“h”含混不清的“闽普”
“有茶的地方,就有安溪人。”
# “第五怪”
功夫茶发源地
名气却不如潮州工夫茶
说到功夫茶
人们总是会联想到潮汕
潮汕工夫茶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也是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殊不知
源头却是在福建
早在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漳州府志》就有记载:
“近则移嗜武夷茶……必以大彬之罐,
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
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
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漳州府志》中关于功夫茶的记载
这也是迄今为止功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比潮州工夫茶最早的文字记载——
清·俞蛟《潮嘉风月》(1801年)
要早近1个世纪。
另外,漳州地区大量出土的功夫茶具也是力证。
比如,1987年7月,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
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中出土了
“时大彬制”款鼎足式圆紫砂壶。
明·时大彬制款紫砂壶(漳浦县博物馆 供图)
另外,据统计
仅漳浦县博物馆内就藏有
自明清至民国的紫砂壶200余件
这些来自时间深处的古物,足以证明
漳州至少是闽南,乃功夫茶的发源地
时光流转近400年
功夫茶仍鲜活地存在于闽南人生活的每个当下。
# “第六怪”
茶店比米店多
喝茶跟吃饭一样重要
“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
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
这是福建人的一天。
都说“民以食为天”,
可是,闽南人却把茶叫作“茶米”
把喝茶看作跟吃饭一样重要。
漳州古城里,一位大姐在自家门前吃饭
手边放着茶具,随时喝上一口
而在每一座城市的街头巷尾
最多的也是茶店,绝对比米店多得多
喝茶,是一座城市最温情最暖心的问候
街头随处可见的茶店
游走街头巷陌,也常见街坊邻居们
在家门前围坐,泡茶闲聊
即便是上班族,
办公室里也少不了一张泡茶桌和一套茶具
喝茶讲究的人家中
还会专辟一处雅致的茶空间
不论是待客迎宾,还是谈事谈生意
福建人都会请你坐下先喝杯茶
漳州街头围坐喝茶的邻里街坊
一杯茶,瞬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此正是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闽茶怪不怪?
当然怪!
是——怪厉害!
你觉得福建茶叶还有哪些“怪”的地方?
欢迎留言给我们哦。
来源:茶道CN
建省的产茶历史悠久。南朝齐时,浦城令江淹赞武夷山为“碧水丹山”,山上所产的“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至爱。
< class="pgc-img">>唐代茶对陆羽《茶经.八之出》叙述茶叶产区时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也说明福建早已产茶,《唐史》云:“……福州有方山之生芽。”唐《国史补》也称:“福州茶又称方山露芽,列为贡芽,其品质甚佳。”福建省最早的地方志《三山志》引《唐书?地理志》云:“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以前也。”唐元和(860—820年)《孙樵送茶焦弄部书》中有“乘雷而摘,盖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之品,慎勿贱用之。”之语。可见当时武夷所产茶叶倍受重视,已作馈赠珍品。唐光启年间(885—8864年)徐夤《腊面茶诗》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诗中提到武夷茶的采摘、腊面茶之饰。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朝廷罢阳羡贡茶,改贡福建北苑乳茶,北苑兴。
宋代是建茶的极盛时期,《宋史·食货志》载:“宋元丰七年(1084年)王子京为福建转运副使,言建州腊茶,归立榷法,建州出茶不下三百万斤,南剑州也不下余万斤。”《建炎以来朝野杂论》载:“南宋建炎以来,建茶岁产九十五万斤。建炎二年(1128年)叶农之乱,园丁亡散遂罢之。”建州北苑列为贡品,采制工艺继承了晚唐技巧。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云:“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宋初福建省以产片为主,模压呈饼状。北苑茶采制最盛时有官、私茶厂1336个,分布达6个县。茶季有几万民众参加采制。官焙(厂)有38个,由官府设四局参加管理,后改东西二局,套模有别,以相竞争。宋乐文《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福州土产茶、南剑州土产茶。……建州土产茶,建安县茶山在郡北(建阳、武夷一带)民多植茶于此山。邵武一带土产茶同建州。漳州土产茶、汀州土产茶。
< class="pgc-img">>元代武夷茶兴。据《武夷山志》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树斤入献。十九年(1282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二十斤采摘凡八十。大德五年(1301年)兴之子久住为邵武路总官,就近至武夷督贡茶,明年(1302年)创焙局称“御茶园”,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税额浸广,增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斤饼。泰定五年(1328年)崇安令张瑞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匾曰 “茶场”。至顺三年(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者,每当仲春惊蛰日,县官诣致祭,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而井水渐满。造成茶毕,水遂浑涸。迨至正末(1368年)贡额凡九百九十斤。元代御茶园建于武夷九曲溪之第四曲畔,为官办茶场,有茶户负责管理和制茶,并设置官员领管。所制贡茶,仍沿宋代为龙团饼状,年贡由初之十斤增至九百九十斤,占一国贡额半数。据王祯《农书》云“闽、浙、蜀、江湖、淮南皆有之,惟建溪北苑所产为胜。”
< class="pgc-img">>2021年老枞水仙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禁止碾揉蒸青团茶。废龙团,改制散茶,是福建省茶叶史上一个转折点。早先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其后又制“雨前”、“松萝”、“灵芽”、“仙萼”、“白露”等名茶。产品由细嫩早采为胜,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产量非常可观。据《明史·食货志》载“天下岁额止四千二十二斤,而福建二千三百五十斤。建茶所贡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则建茶甲天下也。”当时占全国贡茶一半以上,而又以北苑、武夷为主。据《枣林杂俎》记:“福建建宁府建安县茶千三百六十斤内,探春二十一斤,先春六百四十三斤,次春六百六十二斤,紫笋二百二十七斤,荐新二百零一斤。崇安县茶九百四十斤,内探春三十三斤,先春三百八十斤,荐新四百二十八斤,计天下贡茶四千二十二斤,而建宁茶品为上。宋元时所贡,必碾而揉之,压为银板,为大小龙团。明初以重荣民,罢造龙团,惟采其芽以进。”明代福建省茶叶产区极广,据《闽大记》云:“茶出武夷,其品质最佳,宋时制造充贡,延平半岩次之。福、兴、漳、泉、建、汀在皆有之,燃茗奴也。”明末(1599年)许次杼《茶疏》称:“江南之茶唐人着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二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最胜。”《闽通志》记载:“福州府诸县皆有,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冈尤胜。建宁府八县皆出,而龙凤、武夷二山所出者尤号绝品。泉州府各县皆有,而晋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延平府各县俱有出,南平半岩茶尤佳。邵武府,光泽、泰宁二县为多。”《闽书》载:“南安、德化、建安、建阳、将乐、长汀、漳浦等县均产茶,并有佳茗。如南安的莫山、德化的雪山、建安的凤凰山、建阳的苍山、将乐的花岩、长汀的玉泉、漳浦的鼓雷山等。”《长溪琐语》云:“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茶。”说明闽东茶区明代亦已遍产茶只是不著名而已。
< class="pgc-img">>2021年鹰嘴岩肉桂
福建省明代茶叶产量已不在少数,万历年间(1620年)徐勃《茶考》云:“然山中土气宜茶,不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各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宋元制造团饼,销失真味,今侧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
< class="pgc-img">>2015年鬼洞铁罗汉
明初茶禁甚严,“铢两不得出关”,限制了茶叶生产发展。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始由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和岑南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输往欧州试销。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荷兰商人在万丹首次购到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
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茶叶出口最早有广州、泉州、福州三个口岸,由于外贸兴起,茶叶生产发展亦是必然现象。福建省茶叶出口最早以松萝茶为主,以后武夷茶出口渐增,武夷茶成为中国茶叶在欧州的代称。
据《福建之茶》记述:“红茶制法发明当在明末清初,而盛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可分为工夫与小种两类。工夫分闽北与闽东两系,坦洋工夫由建宁茶客传至坦洋。正山小种又称星村小种,品质优异。”
据《福建之茶》记载:“罗源所产纯为绿茶,多系炒绿,其品质为各县之冠。茶叶嫩长而紧卷,色泽绿润蜜黄,水色杏绿,历数小时不变,易于窨花,为制花香茶之上品。”罗源炒绿以七境堂为最佳,南安以石亭绿为著。从咸丰年间,据传长乐县茶商在鼻烟窨茉莉花的基础上发展窨制花茶并商品化(宋、明有窨制共茶记载,但未成为商品)以后,随将花茶发展,制茶过程中发现炒干不如焙干的茶更能“吃香”,而渐将花茶原料改为烘青绿茶。
白茶以政和、福鼎为主。较早采制的记载见于郭柏苍在《闽产录异》。如莲心白毫采初展1芽1叶的原料,阴干,和传统制法相似。
乌龙茶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武夷山,而后逐渐向南推移,一直传播到闽南和广东、台湾。最早的岩茶文字记载为清初,武夷山天心寺僧释超全据现存(俗名阮文锡)的《武夷茶歌》:“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稍为利。”
清代是福建省茶叶全面发展时期,八闽各府均产茶,同时茶类品种齐全,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四大类,还有再加工的花茶、砖茶。据郭析苍《闽产录异》载:“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书中对当时茶区茶类学有较详细的记述:武夷茶区有岩茶、外山青茶、洲茶、白茶等。瓯宁茶区有龙凤山茶、大湖水仙、小湖乌龙、大湖乌龙等。福宁府茶有太姥绿雪芽、绿头春、福鼎白琳、福安松萝、宁德支提等。福州府茶区有福州鼓山半茶,侯官之水西、凤冈、九峰山、林洋、华峰 、长箕岭、长乐之懈谷,福清之灵石、永福(永泰)之名山室、方广岩,连江之美肇、石门等地均产佳茗。泉州府茶有泉州香茶。兴化府茶区有郑宅茶,清代入贡,品质极佳。
福建省茶叶的发展在清代以前均受贡茶的兴衰而兴衰,贡茶兴发展速度快,官茶亦多。周亮工在《闽小记》(1650年)中提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建宁太宋因本山茶枯遂罢茶场。其原因是:“黄冠苦于追呼,尽砍所种武夷真茶。”清代朱彝尊在《御茶歌》中写的“君臣第取一时快,讵知小农摘此,田不毛,先春一闻省贴下,樵丁荛竖纷逋逃。”查慎行(康熙癸末进士)的《御茶园歌》中提到“茶兮尔何知,乃以尔故灾黎元”。均描述贡茶危害,先兴而逐衰的必然规律。
鸦片战争后,海运开禁,五口通商。拥有福州、厦门两大通商港口优势的福建茶叶飞速发展。《沙县志》(1928年)载:“乌龙茶在同治初(1862年)出一万余箱(每箱40斤),光绪十年至二十八年(1884—1902年)计增至三万五千箱。”据海关资料,到光绪四年(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万担,约占当年全国年出口总量的1/3。这期间形成了具有相当了规模的以武夷茶为代表的闽北乌龙茶区和以安溪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区。1904年,安溪乌龙茶产量已达125万千克。
民国后,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和内战等战事不断,福建乌龙茶在夹缝求生,武夷岩茶生产不景气,求过于供,闽南茶商在建阳、建瓯创闽北水仙,产量达万余箱。八年抗战福州、厦门相继沦陷,海路被封,出口受阻,闽北各地乌龙茶进入最艰难时期,闽南乌龙茶崛起,但当时安溪茶之声誉不及武夷茶,1915年安溪茶商李寿山首先将安溪茶拼入武夷茶中,增添香气,深受消费者欢迎,使安溪茶逐渐渗入市场。抗战沦陷期,武夷茶货源枯竭,只有安溪茶源源运抵销区,安溪铁观音、色种从此崭露头角,逐步打踊武夷岩茶垄断局面。此在艰难时期,武夷临近区域及闽南茶区使福建乌龙茶生产得以继续,始终没有间断,更没有消亡。相反在步履维艰中求得花色品种的更瓣,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名茶生产仍以乌龙茶类为主,还有白茶类、红茶类、绿茶类和花茶类。茶树优良品种,除原有的安溪铁观音、黄旦、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外,还选育了福云6号、7号、福安大白茶、八仙茶等新品种,良种茶园在全省茶园中已占主要地位。制茶工业水平得到迅速发展提高,创制了乌龙茶做青机、乌龙茶包揉机、花茶窨制联合机等制茶设备,制茶生产从手工发展为半机械化、机械化,从单机作业逐渐向连续化与自动化发展。创了一大批新名茶。1982年商业部举办的全国名茶评选会,铁观音、武夷肉桂、白毫银针、天山绿茶、茉莉闽毫评为名茶;1986年全名茶评选会,安溪铁观音、武夷肉桂、白毫银针、茉莉闽毫、天山四季春(天山绿茶)、黄金桂、福寿银毫评为名茶。黄金桂、武夷肉桂还分别在1985年、1989年农业部名茶评选 会上被评为名茶。据统计,1982—1990年期间,全省各种茶叶荣获部优以上称号的有35个,省优的有13个。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 END —
峡网讯(洪伟)第十九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2023“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11月18-20日在湖北省赤壁市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500多名茶企代表等齐聚湖北赤壁,共商发展大计,共谋合作新篇。本次经济年会以“市场振兴·蓄势聚能·赤壁青砖·茶香万里”为主题,其间举行了品牌大会、经贸洽谈会、茶产业、茶科技、新茶饮平行交流会、2023茶业潮饮大会暨赤壁青(米)砖茶新茶饮产品研发推广活动成果交流会、CTMA茶客俱乐部大茶客沙龙、产业成果展览展示和赤壁青(米)砖茶产业考察等活动。
< class="pgc-img">▲大会开幕式现场
>本次大会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湖北省茶产业链工作专班、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和咸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陈祖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茶产业链首席专家刘仲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湖北省政协主席、省茶产业链链长孙伟讲话并宣布大会开幕。福建省供销社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勤出席大会。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福建省供销社党组成员、副主任林勤为福建福安坦洋工夫红茶、柘荣高山白茶展团点赞
>开幕式上,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2023年度茶叶行业调查系列成果,包括“重点产茶县域”“三茶统筹融合发展县域”“茶业乡村振兴发展县域”“重点茶企”“综合实力引领茶企”“社会责任茶企”“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等,授予赤壁市“青砖茶原产地”称号。
< class="pgc-img">>福建省安溪县、福鼎市、武夷山市、福安市、政和县、松溪县、柘荣县、蕉城区、漳平市、寿宁县、周宁县、华安县12个县(市、区)被列入“2023年度重点产茶县域”;安溪县、福鼎市被列入“2023年度三茶统筹融合发展县域”;柘荣县、松溪县被列入“2023年度茶业投资价值新锐县域”;政和县、福安市被列入“2023年度茶业高质量发展县域”;武夷山市被列入“茶业乡村振兴发展县域”;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6家福建茶企被列入“2023年度重点茶企”(具体名单附后);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4家福建茶企被列入“2023年综合实力引领茶企”;福建春伦集团有限公司、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日春股份公司3家福建茶企被列入“2023年社会责任茶企”;福州市帮利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2家福建茶企被列入“2023年度市场营销引领茶企”;厦门山国饮艺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2家福建茶企被列入“2023年度创新融合茶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国茶人物调查结果发布
>同时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第八批调查结果中,张锦华等22位红茶类、乌龙茶类、白茶类和花茶类福建茶人入列(具体名单附后);在“国茶人物·制茶能手”第三批调查结果中,陈艳等15位红茶类、乌龙茶类、白茶类和花茶类福建茶人入列(具体名单附后)。
附1: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3年度重点茶企(共26家福建茶企)
企业名称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茗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
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
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春伦集团有限公司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
日春股份公司
湘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
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
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山茶业有限公司
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
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鼎白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新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
福建新坦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茶里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
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
闽榕茶业有限公司
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
益阳茶厂有限公司
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中闽华源茶业有限公司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
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瑞达茶业有限公司
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苍山秦茶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
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
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
厦门山国饮艺茶业有限公司
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
贵州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
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帝芙特国际茶业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福州福民茶叶有限公司
广东日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四川省文君茶业有限公司
河南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
湖北汉家刘氏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腾冲市高黎贡山生态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
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
福建誉达茶业有限公司
江西省宁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二商京华茶业有限公司
汉中山花茶业有限公司
浙江诚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博茗茶叶市场
福建康来颜茶业有限公司
重庆市二圣茶业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福建顺茗道茶业有限公司
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苏州三万昌茶叶有限公司
河南仰天雪绿茶叶有限公司
遵义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大沁茶业有限公司
海南省农垦五指山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
宁强县千山茶业有限公司
湖北三品源茶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熹茗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武夷山老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
苏州东山茶厂股份有限公司
天目云露茶业有限公司
黄山光明茶业有限公司
仙居县茶叶实业有限公司
紫阳山水生态茶厂
四川蜀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恒福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信阳申林茶业开发有限公司
黄山锦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赛山悟道生态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吉号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保康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莲峰茶业有限公司
霍山汉唐清茗茶叶有限公司
横县南方茶厂
河南省妙高茶业有限公司
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
四川省百岳茶业有限公司
江西省武夷源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其鹏茶业有限公司
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九狮寨高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省鹤峰鑫农茶业有限公司
陕西鹏翔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有限公司
广东省大埔县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资兴东江狗脑贡茶业有限公司
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竹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乾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犹江绿月嘉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罗山县春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安徽省金寨县金龙玉珠茶业有限公司
随州神农茶业有限公司
普洱茶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龙灿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罗山县亿峰生态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
南郑县汉山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省明伦茶业有限公司
安康闽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青峰云雾茶业有限公司
湖北省青翠源茶业有限公司
重庆长城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
鹤峰县三农茶业有限公司
江西御华轩实业有限公司
福建省广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省华国茗人农业有限公司
利川星斗山红茶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兰花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百尼茶庵茶业有限公司
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
福建福鼎东南白茶进出口有限公司
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
贵州琦福苑茶业有限公司
湖北龙峡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附2: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第八批调查结果(福建茶人共22位)
姓 名 工作单位
范志兴 宁德市龙小白茶业有限公司
张锦华 福建新坦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方德音 云霄县德音茶庄
吴政山 福建政山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张兴裕 漳平市岩芳水仙茶专业合作社
苏胜利 安溪县怡芳茶业有限公司
黄正华 武夷山茗川世府生态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
周爱民 福建省安溪中山阁茶业有限公司
陈清标 安溪县感德正清心茶厂
王小明 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御茗正岩茶厂
王进财 福建康士力茶业有限公司
谢良坡 永春县魁斗莉芳茶厂
吴世能 福建省安溪县冠和茶业有限公司
张国雄 福建省天醇茶业有限公司
陈木艺 福建省安溪泉德利茶业有限公司
上官宏耿 安溪县峰格茶叶专业合作社
陈克春 皇御茗(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
邵克星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朱步泉 熹茗集团有限公司
叶 红 中国茶叶闽北公司
严锦华 闽榕茶业有限公司
黄祥群 宁德市宝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附3: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茶人物·制茶能手”第三批调查结果(福建茶人共15位)
姓 名 工作单位
陈 艳 福安市卓月天茶业有限公司
宁红梅 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
吴杏仙 福建新坦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 伟 武夷山听泉煮水茶业有限公司
林狄昌 漳州市天骏茗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林廷好 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
王 冰 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吴彩焱 福建基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吴辉煌 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周熙运 孤芳(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
陈常生 福鼎市高山茗品茶业专业合作社
陈家雅 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
欧阳华君 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周庆雅 福建福鼎大湾头茶业有限公司
陈晓峰 闽榕茶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