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讯(记者 杨亦静)“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浙江绍兴的酒文化历史悠久,当地名人无不爱这一杯酒。来自浙江绍兴新昌县的“酒鬼小莉”是一位乡村美食“播”主,在网上有200多万粉丝,她的视频里有酒、有菜、有故事,也有大家向往的“远方”,而最受欢迎的还是她用桃子、葡萄、桂花等酿酒的视频。
不同季节,小莉都会就地取材,用现有的食材烹饪出一道道诱人的美食。如今,作为绍兴新昌的网红,小莉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扬家乡的美食,让更多人了解家乡文化。
酿酒的小莉。受访者供图
自家酿酒技艺让小莉受关注
揭开黄桃外层的保护纸,用手轻轻一揪,一整颗鲜嫩的桃子就摘了下来。
小莉在山坡上的桃林里摘了一下午,用扁担把一筐筐桃子挑下山去,从中挑出过熟的桃子切成小块,再把酿酒的大缸子拿出来,将桃子和白糖按照顺序码放在酒缸中,“桃花醉”的前期准备就做好了。
小莉在桃林摘桃。受访者供图
三个月后,一坛好酒已经酿好,视频中,小莉取了一瓢酒,颜色是清澈的酱黄色,“满屋子充满着酒香”。小莉的酿酒视频有20多万的点击量,网友纷纷在下面留言询问购买方式。
许莉霞来自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17年从外地回乡,她决定拍摄家乡的好山好水和美食,成为一名三农拍客,让更多人了解乡村,了解她的家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如今她在西瓜视频上已有229万粉丝。
在酒文化源远流长的绍兴长大,许莉霞从小就受到酒的熏陶,自己也有一身酿酒的好手艺。在她拍摄的各种乡村视频中,酿酒的视频总是最受欢迎的,因此她给自己起名“酒鬼小莉”。
告别白领“带月荷锄归”
小莉的家乡物产丰富,她习惯用视频记录生活,随着四季的更迭,她会做出不同的应季菜肴。
外出采摘时,小莉干农活的手法娴熟,不论是常见的土豆、豌豆、玉米,还是当地特色的鞭笋、苋菜、梅干菜,她都能轻松搞定,再把这些食材变成一道道可口的菜肴,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让大家感叹这就是“向往的生活”。
摘菱角。受访者供图
看着驾轻就熟地干着农活,观众无法想象她大学读的专业是法语,在做视频博主之前,她曾经是一名公司的白领。
几年前,可爱的二女儿出生,彼时在宁波工作的小莉决定辞职从事电商的工作,出售儿童玩具,“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了。”做网店对工作时间和地点没有严格的要求,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小莉想离开宁波返回绍兴新昌的老家,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爸妈觉得好不容易供我读了大学,居然想要回农村,没有什么前途。”
2017年,短视频、播客、直播等行业逐渐壮大,许多人加入到拍视频的队伍之中,小莉和丈夫也跃跃欲试,“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很喜欢农村,觉得我家乡特别美,希望能拍下来给更多人看。”小莉和丈夫两个人是拍视频的“小白”,他们利用半年的时间,按照网上的教程,一点点学习拍摄和剪辑的技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自学视频拍摄和剪辑
在网上看了很多三农视频后,小莉购置了单反相机、GoPro、无人机等设备,还在农村搜罗了不少乡村物件,想让自己拍的视频更加原汁原味。
小莉从小生活在新昌县新林乡,家里有500多株桃树,父母靠卖桃子谋生,小时候每个暑假,小莉都会帮着家里一起摘桃子、卖桃子,桃子是她的少年伙伴,也是她最熟悉的水果。
“家里有些桃子成熟度太高了,就不好卖了,但是它们特别甜,很适合酿酒,我就把烧酒(蒸馏法制酒)的部分拍了下来,没想到大家的反响特别好。”2017年12月,第一次发出桃花醉烧制过程,视频播放量达到了40多万,有5000多条评论,让小莉第一次感受到做三农拍客的成就感,大家对视频的喜爱给了小莉很足的信心,她开始尝试拍摄各种美食。
在小莉的视频中,每一期几乎都会先用无人机拍摄一段山间和地里的景色,再拉近镜头到忙碌的小莉身上,让观众不仅能看到美味佳肴,还能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的美景。
小莉的两个女儿也经常出现在视频中,两个童真的孩子品尝着妈妈做的美味佳肴,偶尔还会帮着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一开始拍视频没有把她们拍进来,后来发现孩子还挺喜欢上镜的,一点也不怯场。”小莉时不时会用樱桃、草莓等应季水果做一些适合孩子食用的小甜品,自己和家里的老人享用美味的水果酒,一家人其乐融融。
摘桃花。受访者供图
“其实拍视频也不是一直很顺利,比如说我做桃花糕,做了三四次,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做,最后都没有成功。”小莉说,每个10分钟的视频背后,需要做很多准备,比如酿酒全过程的视频,就从夏天一直拍到冬天,再剪辑完成。“也有人会评论说我酿酒方法不对啊之类的,还有说我怎么还卖东西太商业啊什么的,不过更多的是喜欢支持我的粉丝。”
希望多方位展示家乡文化
去年11月,小莉登上了央视《回家吃饭》节目,在舞台上,她和视频里一样,做着令人垂涎的美食,这次她选择了新昌糟肉炒年糕。“好不容易有机会,我就想把家乡美食带去,让更多人看到,糟肉、年糕,都是我们经常吃的。”
小莉为家乡的糟肉推广。受访者供图
在小莉的视频里,也同样在推广着家乡的美食,家乡的梅干菜、臭苋菜,还有年糕、乌米饭、青团,都是小莉视频中拍摄过的当地特色食品。“今年县里也在做宣传活动,我们一起拍视频,为家乡代言,我也拓宽了视野,增加了视频素材。”小莉说,最近在做家乡的民宿和茶叶的拍摄推广,“想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都看到我家乡,带动农村的发展。”
在小莉的视频中,除了做美食,还有唱越剧《梁祝》的视频,“我自己喜欢这个,而且我们这里是越剧之乡,就想多方面展示家乡。”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薛京宁
兴新昌93岁老人章惠杰锻炼身体有“瘾头”。离休后一直坚持锻炼的他,练出了“吊环倒立”的“绝技”,一次锻炼时被路过网友拍下照片传至网络,因此被网友称为“新昌陈一冰”“吊环老王子”。
坚持健身 离休后每天去大佛寺爬山
记者见到章惠杰老人时,只见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经年逾九旬。“小区散步碰到邻居,都说看着最多八十几岁。”他的家人说,老人家这样好的状态,与他长期坚持锻炼是密不可分的。
双手拉环,双腿稍摆,双臂上拉再翻身,一个利落的“吊环倒立”就完成了。2018年,一位网友将章惠杰“吊环倒立”锻炼的照片传至新昌本地论坛上,直呼他是“新昌陈一冰(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吊环老王子”。当时,不少点赞网友得知老人已经91岁高龄时,都难以置信:很多年轻人都做不了这个动作,90多岁的老人家是怎么做到的?
“退休之后我就特别注重身体健康,除了大雨大雪天不能出门,每天都要去大佛寺爬山锻炼。‘吊环倒立’也是一点点尝试锻炼出来的。”章惠杰说,他的家在新昌县南明街道的钟楼南村,距离大佛寺景区不远,1989年离休后,他几乎每天去大佛寺爬山锻炼。“一般早上4点出门,带两块‘澄潭香糕’路上垫肚子,途径南明岗的时候就双手抓树枝做引体向上锻炼双臂,从树枝到吊环上,一点点尝试突破,才练出‘吊环倒立’。”他说,从景区正门进,上百步岭、和尚山、挂帘山,一路不停往前,在山上转一大圈后下山,顺路买菜,再回家吃早饭。
“最早去大佛寺爬山的就十多个人,大家熟得互相能叫上名字。后来景区改造提升、环山便道新建,锻炼环境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多了。”章惠杰说,锻炼习惯也让他有了好体格。2018年6月,他与20多位家人一起前往越城区的香炉峰景区游玩,家人都担心他90多岁高龄吃不消爬山,没想到他最后愣是甩开了一众年轻小辈,第一个爬到了山顶。
抄书写字 回忆录三易其稿
不久前,章惠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在宁波工作的侄子将老人今年5月底完稿的回忆录《我的回顾——幸福来自共产党》手稿,整理并装订成书。“想让下一代知道我们曾经的经历,告诉他们生活并不是一路顺顺当当,会碰上坎坷与曲折,但没什么事是不能克服的。”章惠杰说,这本回忆录他前后写了3次。
翻开章惠杰的回忆录手稿,300字一页的作文纸,他写了48页。工整的笔迹里,他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出。
“苦难的童年”里,他曾亲眼目睹邻居被国民党反动派用枪抵着脑袋,抓走做壮丁,从此失去音讯;体验过一天吃不到一餐白米饭,一家六口仅食玉米糊果腹;也曾为了求学,辗转多个学校跟读。
“为避做壮丁,帮佣三年”时,他与看牛小倌、木匠等人住在未建成的小楼里,在远亲家中,不停干活;见过解放前游击队不费一枪一弹,从伪乡长家中缴获长枪。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中,他自告奋勇参加革命工作,加入工作组为人民军队筹措物资;在新昌与13位同志一起上回山建区,为开展土地革命打好基础;参加过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担任过当时新昌人民银行储蓄股副股长,后调往县农业银行,获得经济师职称。
“离休后的幸福生活”里,他分享自己的退休生活,如参加新四军研究会撰写文章回忆革命故事,加入书画协会挥毫泼墨,与老朋友一起学唱红歌,坚持锻炼,等等。
章惠杰说,退休伊始,为了锻炼脑力不忘字,就开始抄写《唐诗三百首》《鲁迅杂文书信选》《古文观止》等。每天都要写上两张,一直抄了好几年,才将几本书抄完。他将抄字的纸张整整齐齐装订好,足有两尺多高。
生活自律 给自己定下不少条条框框
在章惠杰的退休生活里,读看新闻是一项重要活动。就像年轻人“追剧”一样,章惠杰看电视新闻也是牢牢记着播出时间,总是提前守在电视机前。
“希望海峡两岸能早日统一,所以特别关注这方面的新闻,像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栏目,一天三次播放时段我都要看的,错过一次,心里头就不舒服。”章惠杰说,自己的时间安排,都是围着新闻“转的”,如每天早锻炼都要在4点半出门,为的就是回到家能赶上早上6点整播出的“海峡两岸”。
一张床、一套桌椅、一个书柜、一台电视机,章惠杰的房间布置得十分简单。一摞看过的报纸被他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书柜上。原来,章惠杰每天看完早间新闻,吃了早饭,就喜欢坐在书桌前“啃报纸”,家里订了8份报纸,每份报纸他都要一一看过。
因为爱看新闻,章惠杰也成了家里的“时髦人”。他的家人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家里来了一桌客人,热情的爷爷原想为客人夹菜,但是一看桌上没摆公筷就放弃了。“他爱看新闻,说现在提倡文明用餐,要使用公筷。”
章惠杰是家里的长子,他的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兄妹年纪从80多岁到90多岁。其中,他与二弟都已年逾九旬。“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否则我肯定没有现在的身体。”谈到健康长寿的诀窍,章惠杰说,离不开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人说,就像看新闻的守时一样,老人在生活中也给自己定了不少条条框框: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锻炼,中午小憩半小时,晚上9点半前睡觉。饮食比较清淡,正餐都是吃一大碗饭,饭量比儿子儿媳妇还大,上午还会吃一个鸡蛋,泡一包麦片做点心。
(原标题《绍兴九旬老人能“吊环倒立”,还能登顶香炉峰!“吊环老王子”的日常是什么样?》。原作者陈琪。编辑金汉青。)
少春庄向娟摄
中新网台州11月11日电(范宇斌 庄向娟)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李少春都会细细打量,就好像演员们已经穿上这些“行头”,在光鲜的舞台上,演绎起了一幕幕恩怨情仇、悲欢离合……
1981年出生的李少春是浙江省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戏剧服装加工技艺”传承人,祖籍“越剧之乡”绍兴嵊州黄泽镇。李少春祖上几代都与戏结缘,爷爷曾经是一个戏班的班主,奶奶则是戏班里的挂牌花旦。李少春的父亲12岁就考入了一家京剧团,1977年起,凭着舞台经历和美术功底,开始从事戏剧服装加工。
戏帽 庄向娟 摄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剧陆续恢复上演,乡村剧团蓬勃兴起。彼时,年仅13岁的李少春,开始帮着家里加工戏服。
“所有做手艺的都一样,最关键就是‘四个字’——手不能停。”李少春谈及,自己开始学做戏服,经常是早上六七点开始,晚上十一二点才结束。
“先是描稿子,然后用刻好的模子去复样,后来就是做灯笼裤、灯笼衣,一点点积累着经验,设计、绘图、下料、刷样、绣花、上浆、裁剪、缝纫、熨烫……各道工序,逐一上手。”李少春说。
制作戏帽时,描好花样后,要用专用的“善刀”在蜡盘上刻出来。庄向娟 摄
谈及与台州结缘,李少春告诉记者,“30多年前,台州路桥戏剧服装厂求贤若渴,厂长是我爷爷的世交,父亲在这里工作了半年,传授了技术。”
2004年,李少春在路桥十里长街租下了一间店面,取名“梨园春”,开始创业。
“第一二年都是亏的,但顾不得这么多。”李少春说,“因为我喜欢,一做起来,就好像走进了戏里。”
如今,李少春每天早上打开店门,听着十里长街上人来人往的嘈杂声,把大段的红绸绿缎铺在一张三米多长的白色案板上,开始打样、裁剪。
楼上是作坊,楼下是店铺,卖的是各式各样的戏剧用品:官衣、氅、蟒、铠、箭衣、马褂、披风、褶子、八卦衣、茶衣、宫装、斗篷……
此外,做戏服的师傅还要会制作各种道具,有头戴的盔头、帽子,脚穿的靴子、鞋子,背上的插旗,手握的各种兵器。
戏服 庄向娟 摄
李少春说,做戏服首先要懂戏。在戏曲界,戏服俗称“行头”,这是一名戏曲演员上台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戏曲表演讲究程式化,体现在服装道具上就是各种角色:老生、小生、青衣、花旦、丑角……都有各自特定的服装。
还有一些特殊的场景,譬如水袖,一般小生的就要短一点,花旦的则要长一些。但在《赵氏孤儿》《周仁哭坟》等戏里,小生也会用上长水袖以表达激烈的情绪。“这就要求做戏服的人必须多看多学,留心揣摩。”李少春如是说。
“盔头用的原料其实是纸。”李少春说,每做一顶帽子最少也需要7天,为节省时间,有时候也会同时做六七顶。“关键是要有耐心。”
“光是熬制骨胶,就要分三种,每一种的火候要自己掌握,黏稠度都要自己调。这样做出来的帽子,美观耐用,保管得当可以用几十年。”李少春说,一旦动手开始做了,就要静下心来。
“做手艺就是要做到老、学到老。”李少春说,这是父亲对他说的。
为了提高手艺,近年来,李少春曾赴北京、苏州、上海等地,遍访名角大师。如今,李少春和他的“梨园春”在戏剧界渐渐有了些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定做戏服,像是台州乱弹剧团、宁海平调剧团、绍兴绍剧团、新昌高腔剧团、金华婺剧团……
“网络销售时代,有些戏服在网上价格低廉,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疫情影响,生意并不好做。”李少春谈道,不过,近些年很多剧组开始找到他。
“为剧组做传统服装很容易上手。”李少春说,戏剧服装原本就是按照古代服装的礼制规定来制作的,平肩、不收腰、不收胸,相对好做。“但我一直坚持手工制作。”
戏剧服装加工技艺作为一项非遗传承,在李少春看来,“戏服制作这门手艺不会离开历史舞台的,总会有人喜欢。能在这一行里坚守,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使命。”(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