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没有冰镇汽水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不论是北京路边小卖部,和酸奶比肩而立的一瓶瓶“北冰洋”;
还是今年重出江湖爆红网络的“汉口二厂”;
凉皮、肉夹馍最佳伴侣——西安冰峰;
或者是“有我咁好气,没我咁长气”的亚洲沙示……
一瓶瓶汽水,都是我们对夏天酸酸甜甜的记忆。
“咔!”——这是起瓶盖的声音,呲呲呲呲呲——凉气从沁着水珠的瓶口冒出来;冰块的碰撞,伴随着小气泡嗞嗞嗞嗞地翻涌,真的是夏天最凉快的声音了!
尤其是受到疫情影响,迟迟不能开中央空调的这个夏天!偏偏热得非常早!
每天下午,能拯救热蔫儿的阿信的,只有一杯新鲜冒气的肥宅快乐水!
不过,说到享受,还是要数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他们直接把汽水造成了一座喷泉!
谁不想拥有一座汽水喷泉呢?
时间回到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
当时,会场里禁止饮用任何酒精饮料。一个叫做史威普的商人斥资超过5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30万英镑),成为了这项活动的官方饮料供应商。
不能卖酒,那卖什么呢?
他在会场的中央,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汽水喷泉(Soda Fountain)!
博览会持续的五个半月里,人们从这座喷泉中装走了100万瓶苏打水和柠檬水。就这样,这种滋滋冒气的新饮品,成为了欧洲人替代酒精饮料的另类选择。
这座喷泉至今仍出现在气泡饮料的瓶身
为啥欧洲人会对这种气泡饮料一见钟情?
废话,当然是因为好喝啊!根本没有人能逃过肥宅快乐水的魅力!
其实,早在天然的带汽矿泉被欧洲人发现的时候,这种会冒泡的矿泉水就被认为能够治愈疾病了。
然而天然矿泉稀少且不易开发,于是到了18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尝试模仿它的气泡特性,制作人工矿泉水。
1769年,英国人化学家J.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制作出碳酸水。
在一家酿酒厂里,他将蒸馏水悬挂在啤酒发酵罐上方,收集到了啤酒发酵中的气体,制作出了历史上第一杯人工气泡水。
因此,约瑟夫·普里斯特利被尊为“软饮行业之父”
之后一年,瑞典化学家伯格曼基于石灰粉加硫酸生成二氧化碳的原理,发明了最早的人工气泡水制作机器。
这样新潮又好喝的饮料,自然逃不过商人们敏锐的嗅觉。
1832年,一个叫约翰·马修的英国人改进了苏打水机器,为业界带来了技术曙光。
从制气到向水里打气,不出半小时,制好的苏打水就能从龙头口汩汩流出,装瓶过程也变得方便高效,于是,就有了水晶宫博览会中那座壮观的汽水喷泉了:
“从喷泉中欢腾地喷涌着的泡沫,正宣告着汽水时代的降临。”
明明是药剂师
怎么干上了调酒师的活?
规模化生产的苏打水,开始走上大街小巷。
不过,最终把汽水发扬光大的,却是药店的药剂师。
“Soda Fountain”这个词,那时就被用来代指药店里的汽水小卖部。
当然,现在的soda fountain已经是平平无奇的冷饮店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喝的各种碳酸饮料,都是水+二氧化碳+调味糖浆,这其实来自18世纪瑞典化学家约恩斯·雅各布·贝尔塞柳斯:他开始为碳酸水添加口味,比如加入香料、果汁和酒进行调和。
后来,矿物盐、生姜、柠檬被陆续加入苏打水中。
姜汁汽水和柠檬汽水,是当时英国街头的最爱
而除了这些香料,药剂师们发现,向苏打水里添加药物,竟然也有很好的效果!
18世纪,英国医生乔治·克莱霍恩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金鸡纳树树皮。
由于树皮中的奎宁成分能够溶解于碳酸水中,驻印度的英国官员就把苏打水和糖粉、奎宁份混合起来,制作成奎宁水饮用。
金鸡纳和树皮 | 图:物种日历
为了掩盖奎宁的苦味,他们又往奎宁水中添加了杜松子酒。
嗯,等等!怎么听着越来越像鸡尾酒?
还真没猜错。再到后来,奎宁水中的奎宁成分越来越少,甜味剂越来越多,最终的形态,就是我们非常耳熟的鸡尾酒辅料——“汤力水”。
除了溶解药物,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药剂师们以低廉成本大批量制作苏打水,用于掩盖药水的苦味。
1908年的一本制药学出版物The Pharmaceutical Era(直译为《制药时代》)中写道:
“上档次的药店会精心准备药剂:无论它们原本的味道如何难以接受,顾客在柜台边拿到的,都会是令人愉悦的成品。”
第一次喝到这种药剂,病人们没有一个不上头的:
“我感觉自己的病可能没那么轻,三杯,医生,我可能得喝三杯才能好。你觉得呢?”
“钻石”和 “波士顿翻转”,药剂师们取名已经有了调酒师的风范
打开苏打水新世界大门的,还有这位:
1886年,美国佐治亚州,药剂师约翰·彭伯顿从古柯酒中得到灵感,本想调制出一种可以治疗吗啡成瘾的药物并申请专利,却无意中发明了一款口味极佳的饮料。
他把它命名为“可口可乐”。
我们为什么爱喝汽水:
不能放跑一丝气体!
汽水饮料风靡至今,原因是啥呢?
最开始,人们认为,这是因为药剂师和商人们心照不宣地在苏打水中添加了成瘾性物质。
比如最初可口可乐的原料——可乐果中就含有可卡因。一直到1903年,可乐果才从配方中移除,用其他成分代替调味。
后来,人们觉得这是人体中的嗜糖本能在作怪:面对一瓶瓶糖水炸弹,谁能忍得住呢?
不过,研究也发现,汽水中的这些气泡,会增加我们饮用的愉悦感:
汽水中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会刺激三叉神经,这些神经连接鼻腔与口腔。当鼻腔的这些细小神经末端受到刺激,身体就会释放鸦片剂(Opiates),让人感到兴奋和飘飘然,也让我们的嗅觉和味觉更敏感。
所以,肥宅快乐水是真的让我们更快乐。(只要不上体重秤)
不止如此,汽水中的泡泡也会影响饮料的真实口感。在对众多测试者的盲测中,加了二氧化碳的果汁风味更加浓郁。
这是因为泡泡在舌尖爆裂时,会把香味分子释放到口腔于鼻腔深处,所以让碳酸饮料喝起来有了更强烈的香气和爽口感。
而对于可乐来说,二氧化碳能有效地抑制甜度、提升酸度,让可乐的口感层次更加丰富,味道更讨喜。
大家都懂的,跑光了气的可乐,味道真的很甜腻
因此,如何让饮料不跑气儿,让顾客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甜蜜气泡的滋味,就非常重要了。
最早,人们是用红酒同款的软木塞来塞住汽水瓶,但是不能完全阻止跑气儿。
1872年,英国汽水生产商海勒姆·科德尝试用弹珠来封住瓶口:
在汽水里放着一枚玻璃珠与用来密封的橡胶圈儿,装填汽水后将瓶身倒置,利用汽水中碳酸的压力把玻璃珠顶向瓶口,从而达到封装的目的。
这后来就演变成了大火的日本“波子汽水”,要把弹珠按下去才能开瓶:
到了1892年,美国人发明了皇冠瓶盖,这种封装比弹珠更快捷简便,适合流水线批量生产,现在我们还经常在啤酒和汽水中使用。
而我们现在随拿随走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明。
不论是“咔啦”一声拉开易拉环,还是拧开瓶盖享受“呲——”的一声,都还是碳酸饮料的新故事。
炎炎夏日,阿信家的冰箱总有一角,是绝对要留给气泡水的。
酸甜的味道、冰爽的冷气,再配上气泡在舌尖爆破的口感,还有什么是一听快乐水不能满足的呢!
不说了,阿信先去吨吨吨一瓶北冰洋了。
嗝~
参考资料:
[1] 《食物简史》,中信出版集团
[2] 《水果传》纪录片
[3] 《造物工厂》纪录片第三季,BBC
[4] 《聊聊波子汽水的前世今生》,机核网
[5] 《汽水的故事,从一百多年前的药店说起》,企鹅吃喝指南
来源:新华号 中信出版
点
< class="pgc-img">>从北新桥一路向西到鼓楼东大街,远远地就能望见鼓楼。老饕大周清楚地记得,这里有一家老北京涮肉店,店里的门钉肉饼异常地道,咬上一口,满嘴流油。
但最近再去,大周发现这家店没了,鼓楼东大街多了很多网红美食店。这些店很多都是互联网思维、大资本运作、连锁经营、追随最热门的口味。
近日,“资本对餐饮业降维打击”成了热门话题,记者到鼓楼附近去实地探访,发现小本经营的特色小饭店,确实难找。而仅有的几家,面对资本的气势汹汹,保留着最淳朴的倔强。
鼓楼东大街上小饭店更迭极快
“这儿的店,几个月就换一拨”
鼓楼东大街,原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区之一,很多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都曾聚集于此,其中当然包括馄饨侯、东来顺等饭店。
大周以前经常来鼓楼,他喜欢从交道口一直逛到鼓楼,再经烟袋斜街,走银锭桥,去后海。这是微胖的他,最喜欢的“逛吃逛吃”慢节奏。
“我记得以前这儿有家涮肉的老馆子啊?还卖门钉肉饼来着。”大周问一个路过的大爷。
“多久以前啊?”大爷皱着眉问。
“得有几年了。”大周想了想。
“几年?这儿的店,几个月就换一拨。”大爷被逗乐了。
记者也尝试在鼓楼东大街,找一找有特色的小饭店,按照几个搜索来的美食指南,发现好多店都已经不见踪影。这条连接着南锣鼓巷、鼓楼、后海的街道,因为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而出现越来越密集的网红饭店。
< class="pgc-img">>鼓楼东大街上,这种全国连锁的饭店越来越多
一个排骨饭,已经是全国第1081家店。一个老北京包子铺,也是北京第22家店。一个蛋糕店和相隔几十米外的小吃店,属于同一品牌商旗下。而在北锣鼓巷路口,新开了一家小饭店,直接就叫作“网红美食城”。游客们从南锣鼓巷北口出来,一眼就能看见马路对面这家售卖椰子蛋、珍珠奶茶、酸辣粉、大薯塔的小店。
< class="pgc-img">>北锣鼓巷路口的网红美食城
这些连锁类的小饭店,多是加盟店,记者在网上找到几个网红加盟店的招商信息。有的店提供选址、装修、培训、营销、配送等一条龙服务;有的店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从中央厨房直接发送料理包,产品标准化,甚至连厨师都不需要;还有的店说已经获得多家知名投资机构支持,为加盟商提供强大后盾。
真正禁得起岁月洗礼、又好吃的小饭店在哪呢?有很多游客站在路边,拿出手机,通过APP搜索推荐。记者看到,在APP上排名靠前的,多数还是这种网红店,其中还有“XXX在成都”这种看起来跟北京没什么关系的饭店。
< class="pgc-img">>网红小店门前,人们用手机点单
“我拥抱互联网,但不想挣快钱”
也不是所有的小店都要成为潮流的附庸,比如有家叫做鼓楼吃面的小馆。
“鼓楼吃面”,最早的店面开在小经厂胡同。后来几经辗转,如今搬到金宝街一家商场的A座地下一层。
< class="pgc-img">>鼓楼吃面在金宝街的新店
2012年小面馆开张时,就在圈内小有名气。这个“圈”是音乐圈,再具体一点是摇滚圈。饭店的创始人是原北京蜜三刀乐队主唱雷骏和妻子麻悦。饭店从装修风格和菜品设计都充满摇滚风,比如曾有一道镇店名菜——“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摇滚的英文)——四种肉类的大拼盘。后来,雷骏不幸因病离世,夫妻店变成了麻悦独力支撑。
金宝街店,满墙的涂鸦、海报、马丁靴。麻悦就坐在店里,蓝灰色的头发透着个性。“现在不是以前了,好酒也怕巷子深。”曾经是电视台编导的麻悦,说自己完全不杜绝互联网,她甚至还有自己主笔的公众号,内容是采访来店的各式青年,做普通人的人物志。
“我拥抱互联网,只是不想挣快钱。”麻悦不想要那种挣一笔就撤的感觉,“味道是核心。在这之上,还有点家庭、人文、温暖的感觉,就更好了。”
麻悦和雷骏都是老北京,最初把店址选在鼓楼,是因为鼓楼曾经是北京摇滚重要的地标,这里有很多琴行和LiveHouse。“那儿的人,喜欢中午十二点才起床,懒洋洋地,去家附近的小饭店吃口饭,跟老板贫两句,开始新的一天。”麻悦太了解鼓楼的节奏了,也了解老北京的脾气秉性,“我们跟顾客,从来不讲那种假热情。”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鼓楼吃面有浓重的摇滚特色
但是搬到金宝街,一切都变了。
“这儿都是上班的白领,有的只点外卖,连面都见不着。”麻悦不得不做起了外卖,也搞促销活动。“我真不会算那些玩意,我都是直接满减。”那种来店里、坐下来、聊几句的氛围,完全被快节奏替代。
“也有人找过我,有的想帮我运营,有的想帮我推广。我想了想还是算了,不合适。”麻悦有着老北京那股倔强,“我到现在还在做这事,就是因为喜欢。我喜欢研究好吃的,喜欢听客人吃完说一句——嘿,不错,真不赖。”
没聊几句,麻悦被伙计叫走了,又要去看新的店面。商场把A座整个地下一层,包给了更大的资本——一家大型超市。这里所有的小店,要搬到隔壁的B座去。好在这两年的折腾,终于让她看到了曙光,鼓楼的老店即将重开,老店附近的又一家胡同分店,再也装修中。
“我在意点评,但不会花钱买好评”
KATCHUP在交道口南大街上,也是鼓楼这一片难得的坚持时间比较长的夫妻店。2014年开业至今,没有挪过窝。老板宋楠是北京人,原是星级酒店名厨,后创业开店,热衷于亲手烹制西餐,尤其是汉堡,独树一帜。
< class="pgc-img">>KATCHUP是一个家庭式的小饭店
“你先坐着,我手停不下来,没法坐下跟你聊。”距离中午开餐时间还早,但是宋楠已经开始忙起来。头发有些花白的他,身材清瘦,一件灰色T恤,老旧却干净,有北京人身上特有的耿直劲儿。或许也正因为此,在网络上,对KATCHUP的评价中,有一些关于服务态度的吐槽,有些甚至直指老板本人。
“我会看,我不避讳谈。”宋楠一边炸着粗粗的薯条,一边很坦然地说,“我这儿伙计暂时回不来,所以我们俩人,忙前忙后,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KATCHUP是明档设计,灶台、操作台、吧台和用餐区域,没有明显屏蔽。宋楠这个老板兼大厨,就在顾客眼皮底下煎牛肉饼。“其实在西方,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小饭馆,甚至几代人这么传下去。”有些顾客点评老板,态度有点“硬”。有的说,就餐时油烟有些大。这些点评,宋楠都看,“我还挺在意的,但我不会花钱去买那种好评。我知道有那种刷榜的,也找过我,我不干那事。”
< class="pgc-img">>宋楠既是大厨也老板,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
他说,态度“硬”,一是因为忙,一是因为个性。油烟有些大,实属无奈,小店面积有限,他说在努力想办法改进。他最在意的是对食物本身的点评,“大家平时吃的汉堡薯条都是快餐的那种,接触我这种的少,所以,有真懂行的,会提中肯的意见,这些我真采纳。”
开店七年,周围的店铺频繁更迭,也有人上门找过宋楠,提出帮忙运营,他拒绝了。他也用过中央厨房配送的原材料——处理好的鲜切菜。但用了一段时间,他始终感觉不如自己亲手挑选的东西。“我这儿现在除了面包,其余都是自己做的,菜都是早晨6点钟起床,到各处挑来的。”
临近11点,店里渐渐开始上人,顾客们研究着菜单。宋楠坚持不用扫码点单,他也不做外卖。他热衷于精心烹制牛肉饼,端出来的汉堡,滋滋溢出热气。“我喜欢这种感觉,想保持这种个性。人嘛,活着,总得为点什么。不为了钱,那就得为了点儿个性,对吧?”
正说
资本市场下 小店有空间
“资本和小店不是对立、割裂的关系,我觉得说降维打击有些夸张了。”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不认为资本在打击小店。
赖阳认为,以前那种传说中的“苍蝇馆子”,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尤其在北京,小店也需要达到一定环境、卫生、装修标准。”他介绍,我们现在印象中的大店,比如南门涮肉、永定门烤串等,都是因为小店做得好,慢慢积累起来,发展成了大店、大资本。
“中央厨房、标准化,这些都可以保证小店的口味稳定。”赖阳说,优质的小店,吸引资本的注意,是很正常的事情。
编辑:王雯淼
流程编辑 吴越
源:杭州日报
不久前,在湖滨商圈经营一家烧烤店的乔女士联系到记者,希望分享店里一名年轻女店员的故事。
“她叫璐璐,18岁,现在是店里的副厨,配合主厨做菜品的选配、加工和出品,很重要的工作。”乔女士介绍:“要知道,3个月前,她来店里应聘时,我给她的岗位是洗碗工。”
“我做餐饮十多年,来来走走的年轻人太多了,但像她这样特别的,很少见。”乔女士感叹道。
上午奶茶店,下午忙完了再去烧烤店
年轻的她总想多干一点
初次见到璐璐,是7月中旬一个闷热的傍晚,烧烤店刚送走一波客流高峰,璐璐和主厨站在半包围的开放式厨房里,面向着店门的方向,随时准备迎接客人造访。
她个头不高,穿着一身白色的厨师服,戴着口罩,黑色鸭舌帽的帽檐压得很低,只有抬头时才会露出一双眼睛。工作中的她几乎不怎么说话,就算是和主厨交流,她的音量也不及一旁烧烤架上,食物被炙烤发出的滋滋声。
空闲时,她总是静静地站在主厨的一旁,仔细观察烧烤的流程和要点,看得出来,璐璐是一个腼腆的姑娘。
虽然话不多,但18岁的她却很吃得起苦。除了烧烤店的这份工作,她还自己去找了一家奶茶店打工。每天上午去奶茶店上班,下午下了班再赶到烧烤店。
“其实这样的工作强度对我倒还好,年纪轻就多干一些,多赚一点。就是整天几乎都是站着,到晚上腰和腿脚会有些乏,脚上经常会磨水泡,前几天还不小心胳膊被开水烫伤,不过这些都还好,餐饮行业的家常便饭。”
(被热水烫伤的痕迹)
白天,奶茶店
20多款奶茶,她两天就学会怎么调了
周五的中午,在凤起路一座写字楼2楼的美食广场里,记者找到了正在奶茶店的璐璐。
这是一家用玻璃包围专做外卖的咖啡奶茶店,大概五六个平方里站了5名员工,接单、调配、打包、清洗等环节配合默契高效运转,几乎每分钟都会有新的订单跳出来,做好的餐品被送出,外卖小哥在档口处络绎不绝。
璐璐挤在最里面,她负责的是整个店铺运转的核心工作——咖啡奶茶的调制,她的面前是三层的工作台,最上面是液体的配料,中间是固体调料,最下方则是一排不断流转的不锈钢杯子。
她娴熟地使用着各种勺子和搅棒,让每个杯子发出叮呤咣啷的声响,调好的杯子从左边被取走,洗好的杯子又从右边加入队列。
店里的奶茶一共20多种,璐璐两天就学会了。老板一边教一边夸她,说她悟性高,老板说自己是在总部学了一个礼拜,才能把整个菜单都做一遍。
负责打包的小伙子手也很快,他是璐璐之外唯一会调制的店员,有时,璐璐累了也会和他调换下岗位,不过这种“休息方式”不能维持太久——以他的调制速度“消化”订单,有些勉强。
记者在外卖平台上查询到,这家奶茶店是附近的“销量冠军”。璐璐每天要处理近200个订单,除了上厕所和吃饭让同事顶替,她几乎没有坐下休息的时间。
晚上,烧烤店
3个月,从洗碗工到副厨
结束完奶茶店的工作,休息一会后璐璐就赶到烧烤店。到了店里先穿串,等客人来了就开始忙活。
这家店是她在网上招聘信息里看到的。老板包吃住,开的工资也不错,看璐璐年纪小也没有餐馆的工作经验,就收她当学徒,从洗碗工开始做。
头一个月,她埋头在后厨洗碗。做这种烧烤,顾客哪怕只点一根烤串,也是要单独装盘的,所以需要清洗的餐具非常多,洗干净后每个样式都能叠成半米高的一摞,合起来码在工作台上,就像是一座小山。赶上周末生意好,她就得把这座“山”洗一遍,下班的时候,手又红又肿。
后来,老板请了一个兼职的阿姨,高峰期帮忙洗碗,璐璐就解放出来了,除了烧烤主厨,店里所有的岗位他都学过,可能是性格的原因,璐璐不太喜欢做服务员直接面对客人,加上以前在家里经常做饭,所以更喜欢待在后厨。
6月底,老板开了分店,之前搭档的主厨和副厨都去新店了,这边招了一位新主厨,副厨暂时空缺,璐璐于是自告奋勇。前前后后大概适应了一个礼拜,最开始手忙脚乱,还经常卡单,但她努力熟悉每一道菜品、记下每一种搭配、安排好出餐的顺序,现在已经很顺畅了。
晚上7点,烧烤店生意不错。璐璐早已进入“战斗状态”,机器连续跳出订单,隔几截就被璐璐撕走,她把一张张纸铺满在桌面,对照着挑出食材传给身后主厨。
“嘶!”淋了油的新食材被主厨摆上烤架,璐璐转向左手边的操作台,开始给上一轮烤好的菜品做最后的处理。
这家烧烤店大概有40多种菜品。同样的食材,有的要挤一层芥末、有的则需刷上酱油、亦或是用瓦斯喷枪让铺在表面的芝士融化;至于不同的食材,出品多少也会有些差异,这些足以让普通人晕头转向的各式搭配,璐璐已驾轻就熟。
“哎呀!”她罕见地叹了口气,操作失误了。这是最有挑战性的一道菜品,需要将烤到半熟的鸡蛋透过蛋衣穿在肉串的顶端,成功了就像是提着一盏灯,稍有不慎戳破薄皮,蛋液溢出,就要重新烤蛋。
在忙碌的用餐高峰期,没有人会在意这样的小插曲。
作为店里年纪最小的成员,能够胜任副厨的岗位,能力毋庸置疑,但是璐璐并不满足于此,稍有空隙,她仍会雷打不动地站在主厨的身后,看他如何把控火候和味道。
9点多,客人酒过三巡、交谈甚欢,后厨几人可以松一口气。
“换你来!”向来表情严肃的主厨露出笑容,他拿出几份素菜,向着烤炉的位置冲璐璐比划着,经常“偷师”的璐璐很快明白主厨的意思,她当然要把握这难得的机会。
“火太旺了,会糊的,快给炭撒把盐…”显然,看别人做和自己上手并不是一回事,原本信心满满的璐璐被几片土豆、香菇和青椒给“教育”了,汗珠趁着烤炉的热气,从她的额头不停冒出。
“我女儿还要比她大一岁呢,在老家,刚刚上大学。”主厨说道,“她这么早就出来了,挺不容易的,但是要学的还有很多。”
深夜的烧烤店,空下来的璐璐,也终于有时间和记者聊聊自己。
以下,是璐璐的自述
我是河南南阳人,父母都在农村,还有弟弟和妹妹。小时候我学习还不错,但是上了高中后,突然觉得学的东西很难,跟不上了,加上家里条件也不好,我担心爸妈供不起,所以到高二就不念书了。
老家机会太少,我心想一定要出来看看。家里有个表哥在杭州周边做生意,听说发展得不错,我就打定主意来这边。他们是做直播和电商生意,我来了先是跟在他们边上。后来,我慢慢意识到,靠别人帮助容易产生依赖,我要自己独立发展,所以就出来了。
其实,在烧烤店找到工作前几天,我才刚刚来到杭州主城区。我去过西湖,也在城市里逛了逛,最大感触就是,这里的年轻人都好时髦,尤其是女生,长得漂亮,穿着打扮我以前也没见过,当时就觉得自己挺土的。我的两份工资加起来有七八千元,能在杭州赚到这么多钱,我还挺满意的。每个月,这笔钱的分配都比较固定:给老家爸妈寄两千,自己存四千,剩下的用于日常消费。 给爸妈寄钱是很必要的,老家的压力不小,弟弟妹妹还要上学,我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至于为什么要把一半多的收入存起来?我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存钱的习惯,甚至有些还要透支消费,但我的原因很简单,我不可能永远打工,等我想要再进一步的时候,需要足够的底气,你说对吧?
“内卷”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我不太明白。“躺平”我知道,最早在网上看到这个词,我的理解就是舒服的意思吧!躺平了可以玩手机、睡觉休息,我每天也要躺平七、八个小时。后来知道,他们可能是说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努力了,我觉得人各有志,现在生活压力是很大,不少人希望活得舒服些,但我不喜欢躺平,我更想站着。
我喜欢安静,做做饭和朋友一起分享,或者听歌,偶尔出去看漂亮的风景。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打鸡血”,可能就是玩的少一些。同龄的朋友,经常是还没下班,就开始约去哪玩、去哪逛,接触更多新奇的事物,我很少有时间能和他们一起玩,但这不妨碍我们成为朋友。
我当然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工作没做好,或者突然感觉累了,这种时候,我都会到店外面的路边吹吹风、发发呆,一会就好了。而且,身边的人都很照顾我,也会安慰我,我很幸运。关于未来我没有想太多,我还年轻。不管是在奶茶店还是烧烤店,从第一天开始工作我就明白,自己要不断学习,掌握的技能越多越好,谁知道这些未来会不会帮到我。等我攒到足够的钱,有好的机会,我就会自己当老板,这算是我的目标和理想。毕竟打工的限制太多,等我做了老板,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哪怕失败,也是成长。每个人都向往自由,我也一样。对了,过段时间,我要辞掉现在奶茶店的工作,亲戚想在萧山开一家奶茶店,我对各个流程已经很熟悉了,会过去帮忙一段时间。唯一的苦恼应该就是,到时候从奶茶店到烧烤店,坐地铁来回一趟,要花掉大概1个半小时。
记者 杨子健
制图 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