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调味品企业陆续发布半年报,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A股15家调味品企业半年报发现,调味品行业营收共计463.72亿元,有海天味业、梅花生物2家企业实现百亿营收,12家营收均在30亿元之下,行业实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品类来看,上半年,酱油、复合调味品实现稳健增长,多家企业的酱油、复合调味品业务营收不菲,实现正增长。
行业来看,随着消费者对营养健康要求的提升,上半年,“减盐”“零添加”等健康化产品依旧被各家企业重点布局。不仅如此,行业跨界风潮依然盛行,海天味业、涪陵榨菜等企业纷纷跨界合作,试图掀起新的消费热点。业内认为,部分跨界产品是出于“试水”,但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企业应基于战略发展进行营销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两家企业实现百亿营收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A股15家调味品企业实现营收共计463.72亿元,净利润共计73.34亿元。其中,有6家企业实现营收、净利双增,分别是海天味业、安琪酵母、天味食品、莲花控股、仲景食品、日辰股份。4家企业营收、净利出现双双下滑,分别是涪陵榨菜、恒顺醋业、加加食品、安记食品。
A股15家调味品企业半年报。图/新京报记者刘欢制图
营收来看,上半年,调味品行业仅有两家企业实现营收过百亿,分别是海天味业(141.56亿元)、梅花生物(126.43亿元),其次是超50亿元营收的安琪酵母(71.75亿元),其余12家营收均在30亿元之下。
净利润来看,也仅有2家企业净利润超10亿元,分别是海天味业(34.53亿元)、梅花生物(14.74亿元)。其中,海天味业的表现尤为亮眼,在2021年—2023年营收、净利润增速持续下滑、2023年营收、净利润出现负增长的颓势中逆转,以实现141.56亿元营收,同比增长9.18%,实现34.5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1.52%的绝对实力稳坐调味品龙头宝座。
另有8家企业净利润在1亿元-7亿元之间,分别是安琪酵母(6.91亿元)、中炬高新(3.5亿元)、千禾味业(2.51亿元)、天味食品(2.47亿元)、涪陵榨菜(4.48亿元)、宝立食品(1.08亿元)、莲花控股(1.01亿元)、仲景食品(1亿元),还有4家企业净利润不足1亿元,分别是恒顺醋业(0.94亿元)、安记食品(0.09亿元)、日成股份(0.29亿元)、佳隆股份(0.0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ST加加是此次统计中唯一亏损的企业,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7.89亿元,同比下滑7.65%,实现净利润-2916.21万元,同比下降848.84%。ST加加将亏损原因归结为,宁夏子公司委托加工方停产,公司散装味精销量大幅减少,且植物油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销量减少,造成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略有下降。
酱油、复合调味品整体稳健增长
资料显示,我国调味品行业发展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2021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从2595亿元增长至459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50%,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7881亿元。
从财报数据观察,上半年,海天味业、加加食品、千禾味业等企业的酱油业务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海天味业酱油业务实现销售收入72.64亿元,同比增加6.85%;加加食品酱油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11.63%;千禾味业酱油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3.5%。不过,中炬高新旗下的美味鲜酱油业务却是处于下滑,实现营收15.57亿元,同比微降3.71%。
复合调味品在上半年迎来新发展,日辰股份与天味食品两家代表企业均实现营收、净利双增,特别是主营火锅底料与中式菜品调料的天味食品,实现营收14.68亿,同比增长2.95%,实现净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18.97%。
对于复合调味品市场,日辰股份称,我国复合调味品企业大多从传统调味品企业转型而来,目前行业内全国性品牌并不多,且在产品类型、区域布局、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化,行业集中度较低。随着餐饮行业加速连锁化,下游餐饮企业对调料的产品品质、供应稳定性、合作效率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使用大厂调料及定制产品。未来,我国复合调味品行业的集中度将有望进一步提升。
持续布局健康化、开启海外淘金
2024年,调味品行业依旧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多家企业半年报提及竞争激烈。加加食品称,随着公司和国内竞争对手的跨区域扩张,以及在国内调味品行业巨大市场空间吸引下外资和其他领域企业的纷纷进入,公司将面临越来越广泛而激烈的竞争。海天味业认为行业内企业在存量和增量市场均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化产品成为各企业追逐的增量市场。随着消费者对调味品的口味口感、质量与安全、营养与健康的关注日益提升,近年来,主打健康(减钠、减糖)和无添加剂成为了调味食品消费者期望改善的方面,传统酱油企业加加食品、千禾味业等近年来纷纷布局相关产品,2024年又有哪些动作?
财报显示,上半年,加加食品在持续布局“减盐”“零添加”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中炬高新则在上半年围绕“零添加”“减盐”,重点完善酱油、鸡精粉、蚝油、酱料品类的健康和便捷属性的产品结构,完成了厨邦“零添加”特级生抽上市。主打“零添加”的千禾味业则在上半年继续加强原生态自然发酵、“零添加”等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优化现有的产品结构。
不仅是传统的酱油企业,复合调味品和佐餐类调味酱企业也在逐步推进健康化产品。主营火锅底料的天味食品继2023年公司达成C端产品全系去防腐剂目标后,2024年围绕健康化战略持续精耕,目前在产品去抗氧化剂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涪陵榨菜则在2024年上半年持续优化轻盐榨菜产品,围绕乌江榨菜“轻盐、健康”核心价值与“乌江不止榨菜”的“大乌江”核心诉求开展了全年品牌传播。
此外,为应对市场竞争,2024年,部分调味品企业开启海外“淘金”。安记食品子公司上海安记生物设立了海外事业部,致力于扩展海外市场。梅花生物则在上半年持续推进海外选址考察工作,在饲料氨基酸、食品添加剂、医药氨基酸、胶体多糖领域持续布局。
跨界“试水”能否带来新增量?
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有企业试图跨界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2024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继此前推出饮品、冰淇淋、豆奶、柠檬茶等产品之后,2024年上半年又推出瓶装饮用水“海天纯”。尽管海天味业称目前还没有大面积对外销售,但新品不断亮相也让业界人士猜测,海天味业有意多元化发展,寻找新的增长品类。调味酱企业涪陵榨菜在2024年年初与秦云老太婆摊摊面、呼啦面馆等多家重庆小面企业联合开发了专用调料榨菜,还在8月份携手烘焙企业推出榨菜月饼。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营收增速最快的莲花控股2023年跨界的算力业务取得显著成效,算力业务获得营收2241.99万元,是除味精、鸡精之外的第三大业务主力。莲花控股称,上半年,公司着力做好算力及相关科技板块业务,加快实现规模化效益。
当然,非上市调味品企业也纷纷跨界“试水”,希望以此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上半年,腐乳品牌六必居分别与三元梅园、北京稻香村、盐津铺子旗下品牌大魔王推出二八酱奶茶、鲜肉麻仁金丝馅现烤月饼、六必居麻酱味魔芋素毛肚等产品;鸡精品牌太太乐与7分甜联名推出酱油奶盖;健康调味品牌林小生和足球高尔夫(中国)国家队从打造主题赛事、联合开发产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层面展开合作。
对于调味品行业的跨界风潮,中国调味品协会经销商分会副秘书长、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戟此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多数企业推出跨界产品是出于“试水”,但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从营销来讲,企业跨界营销应该基于企业战略发展来做,先从战略上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如“减盐”“零添加”等,针对战略再去做联名跨界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否则就只是营销噱头。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天生就是个吃货。进藏前,本以为接下来的日子,估计我只能拿小伙伴朋友圈晒的美食来解馋了,没想到这里真是给我满满的惊喜。
走在拉萨街头,我常常会被路两旁琳琅满目的美食招牌搞得目不暇接。在这里,不仅有川菜、粤菜等各种传统中国菜系,还有日本料理、韩国烤肉、美式西餐等海外美食。满大街随处可见的奶茶、面包店,更是让我爱到不行。
闲暇时光,我喜欢手捧一杯奶茶,游走大街小巷,感受这里独特的人文气息。这里是八廓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新华社记者 司源 摄
闲暇时光,我喜欢游走在大街小巷。遛弯也好,出差也罢,我常常会看到街上的孩子们手里提着的金黄酥脆的小零食,那就是西藏大街小巷的流行美食——炸土豆。
现场声:油锅滋滋的声音
师傅把土豆切成片儿或切成条,放入油锅中,静候淡蓝色的火焰雀跃地舔舐着锅底。锅中的热油发出迫不及待的“滋滋”声。土豆炸至金黄,搭配上西藏特有的香葱末,细细密密地撒上当地的藏式辣椒和孜然。一口下去,薄片显脆,厚片外酥里嫩,薄厚不一的土豆片有着截然不同的口感。而最好吃的莫过于刚出锅的炸土豆,只要一小口,温热的口感就能填满整个口腔。无法抵挡的香气也传遍每个巷口家门,引人来寻。
西藏百姓有多爱土豆呢?居然有一首童谣,是专门唱土豆的。
现场声:德丹敏祺小朋友唱土豆童谣
在山南市贡嘎县采访时,藏族采访对象给我们炸的土豆片。新华社记者 金一清 摄
西藏的土豆和我之前常吃的土豆口感有些区别,可能是由于高原水土的滋养,丰沛的日照,这里的土豆吃起来口感更加软糯香醇。土豆虽小,却也是西藏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同胞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将小小的土豆制作成种类丰富的特色美食。
周末没有采访的时候,我最喜欢和三两同事一起,在拉萨城中走街串巷,找一家茶馆坐下来,喝一口甜茶,吃一口炸土豆,甜、咸、辣等复合的口味在舌尖相会,一同舞上一曲味蕾的华尔兹,好不满足。
除了炸着吃,这里老百姓也会炒着吃,切成条剁成丝。西藏还有一种圆圆的比鸡蛋还小的土豆,老百姓常常囫囵蒸着吃,或是像烤红薯一样烤着吃。配着牦牛肉吃,就着咖喱饭吃,各种吃法可都是让人过口不忘。
厨师将大块的土豆放进咖喱浓汤中渐渐炖烂,绵软,起沙。等到客人来了,舀一勺浓郁的咖喱土豆汤汁,浇在晶莹饱满的大米饭上。看着吸饱汤汁的盖浇饭,我无视已经填了七分饱的肚子,趁热快吃!
藏餐中的牦牛肉土豆咖喱饭,配一杯甜茶,就是一顿美餐。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土豆富含碳水化合物,热量足,饱腹感极强。一直深受高原人民喜爱。有藏族老阿佳告诉我,在旧社会,缺吃少穿,别说蔬菜了,粮食都不够。填饱肚子比一切都重要,土豆可是救命的粮食。
所以直到今天,藏族同胞仍对土豆怀有很深的感情。
同期:拉萨市民 钟曲珍
(过去)什么瓜这些没有,(常吃的)都是西藏长的这些东西,白菜、土豆、萝卜、莲花白,就这四样菜吃得多。冬天(蔬菜)不好放就要挖坑打菜窖,就是没有新鲜菜嘛。
现在什么都发达了以后,人民的生活大大地提高了。菜要吃什么好,什么要吃,这些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现在吃菜就是芹菜、胡萝卜、南瓜、莴笋、韭菜这些菜,各种各样都有。
我有一大乐趣,那就是爱逛菜市场。那里我觉得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老百姓日常生活什么样,在那儿可以有更真切的体会。
现场声:八一农产品市场早市
到了拉萨,我去得最多的是拉萨著名的八一农产品市场早市。大清早,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新鲜的牦牛肉、空运的各色海鲜、琳琅满目的蔬菜和色彩鲜艳馋人的水果应有尽有。
分社对面的超市里,货架上有各式各样的水果蔬菜。新华社记者 司源 摄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将“菜篮子”工程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各市地通过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解决了气候等因素对蔬菜生产的制约问题,蔬菜产能得到显著提高,市场旺季蔬菜供给能力达到85%以上。2020年,西藏蔬菜种植面积达25.82千公顷,年产量84.34万吨。
据西藏自治区政府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十三五”初期相比,西藏农牧民群众人均消费粮食下降126公斤,而人均消费蔬菜增加23公斤,西藏群众食品消费由主食型转向副食型,高原人民饮食结构更加多元健康。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区,近年来一座座蔬菜生产基地落成,当地群众也吃上了“自家产”的新鲜蔬菜,结束了当地几无蔬菜产出、全靠外地长途转运的历史。
前不久我去阿里地区采访调研,在噶尔县的生态农业产业园,里面长势良好的西红柿、圆白菜、葡萄、西瓜等真让我大开眼界。
记者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采访时看到温室里的西红柿、圆白菜等长势良好。新华社记者 董琳娜 摄
现场声:我与阿里地区噶尔县农业技术员史培能交流
史培能:你看这个都裂开了,一定好吃。
记者:嗯,好吃好吃。这一个(西红柿)一会儿都快被我吃完了,水特别大,是小时候那种西红柿的味道,沙沙的,然后酸酸甜甜的。
史培能:对,这边好吃主要是因为咱们这边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一天太阳照着,出来就好吃。
记者:咱们这个也没有农药,对吧?
史培能:不打农药,我们小苗子放一下就没有病虫害。
记者:我是听说了没有农药才敢这样吃。
史培能:擦一下就可以吃。
记者:您在这边几年了,师傅?
史培能:我在这边都8年了。
记者:8年了,咱们现在产了以后卖到哪儿?
史培能:就在阿里地区,狮泉河镇批发市场。
记者:所以咱们阿里人现在也能吃上阿里自己种的菜了。
史培能:对,咱们这边菜比别的地方拉下来的要贵,是没有损伤。咱们今天要五十斤过来,采五十斤过来新鲜都卖了。他们卖两块,我们就得卖三块。
记者:所以咱们这个也新鲜,比从别的地方运来的吃起来要新鲜。
史培能:没有损伤,好吃就多吃点儿。
新华社记者董琳娜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采访调研时,与噶尔县农业技术员史培能交流,品尝他们种植的西红柿。
从土豆到各色蔬菜,再到海鲜水果,这些对于西藏老百姓来说,不再是奢侈品。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饮食变化深深地刻在每一家高原民众的餐桌上。
出品人:孙志平、沈虹冰
制片人:幸培瑜、罗布次仁、罗博
策划:吴炜玲、曹健
统筹:韩曦乐、张京品、董琳娜
记者:董琳娜、金一清、孙阳
编导:陈洋、杨慕茜、何莉
海报:张宸、丹增努布、旦增尼玛曲珠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西藏分社
联合出品
到紫禁城中爱好茶事的人,就不得不提乾隆皇帝了。受江南人文景观影响,乾隆皇帝在京城修建了大量专用于品茗的茶室,为了在出巡的时候也能随时随地喝茶,还特地命人制作了方便携带用于装置全套茶具的茶籯。如此爱茶的乾隆皇帝到底调配过怎样的特饮?本周六20:30,由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出品、华传文化联合出品、春田影视制作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第三季第七期,故宫文创新品开发员邓伦、魏晨与热依扎,将踏上最美的故宫秋日之旅,寻找传说中的紫禁城特饮,赴一场品茶的清雅之约。
感受故宫文物里隐藏的茶文化
揭秘紫禁城特饮三清茶
对于现代人来说,喝奶茶是一种潮流。其实早在清代宫廷,奶茶就已经是人气饮品了,就连与其配套的奶茶器也颇为精美。本期,邓伦、魏晨、热依扎将前往清代万寿庆典展,欣赏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勾莲嵌石奶茶壶和银累丝奶茶碗。奶茶壶造型别致,宛如起舞的少女,珊瑚珠与宝石的点缀更为其增添了几分贵气。银累丝奶茶碗则由极细的金银丝编织而成。打造如此精致华丽的奶茶器喝奶茶,足以见得古人对奶茶的喜爱。节目里,热依扎将化身“妃子”与“秀女”,展现后宫女子饮用奶茶的日常,究竟清代奶茶和如今我们常喝的奶茶有何不同?
在举办过茶宴的重华宫,三人还探寻到了乾隆皇帝独创的特饮三清茶。这款特饮不仅配料特殊能喝能吃,乾隆皇帝还为其题写御诗《三清茶诗》,并专门让景德镇御窑厂烧制配套茶具三清茶碗。据故宫专家科普,中国人泡茶用水历来讲究,陆羽在《茶经》中便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记载,而三清茶的泡制水源更是十分讲究,引得魏晨直呼:“真的没想到,刷新了我对茶的新的认知。”这款茶到底采用什么水源竟令魏晨如此震惊?
掐丝珐琅勾莲嵌石奶茶壶和银累丝奶茶碗
邓伦、魏晨、热依扎共赴秋日茶宴
茶具系列文创各有千秋
乾隆八年开始,每年春节重华宫都会举办茶宴,唯有纪晓岚、和珅、刘墉等乾隆皇帝十分信任的国家栋梁之材才能赴宴品茶。节目里,邓伦带着魏晨、热依扎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光尧赴一场品茶的清雅之约。王光尧老师为三人精心泡制了三清茶,并教学古人的喝茶礼仪。刚喝第一口,热依扎便惊叹道:“口腔里面全是那个香味。”面对三清茶材料泡制顺序的提问,精通故宫知识的邓伦竟完美避开了正确答案,笑称:“就我说的都不可以。”这款茶有着怎样特殊的泡制程序?
令人期待的是,本期学子们的文创设计也与故宫里的茶文化息息相关。其中,魏晨带领的广州美术学院战队,将故宫元素与现代珍珠奶茶巧妙结合,大胆的撞色与一款神秘的图形设计,更是备受上新见证官媛子的喜爱:“俯视它的时候,我想一探究竟。”热依扎的鲁迅美术学院战队则以一种工艺,将重华宫茶宴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最终哪款文创能成功上新?敬请期待本周六20:30,在北京卫视和爱奇艺播出的《上新了·故宫》第三季。
清朝贡茶雨前龙井
来源: 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