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
2023年是大连工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大连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英模辈出。大连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大连中华工学会创始人、委员长傅景阳,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大连市总工会首任主席唐韵超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投身工运事业和民族解放斗争,他们用理想、鲜血和意志托起了民族不屈的脊梁,那融入历史长河中的百年工运精神血脉,引领我们坚定从容地走向未来。
回望百年工人运动奋进历程,大连工人阶级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坚定地走在时代前列,作出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党的好女儿”赵桂兰、“中国的保尔”吴运铎、新中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船舶电器“调试大拿”崔殿镇、新时期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王亮、铸造大师毛正石等英模作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激励和引领一代又一代劳动大军向前奋进,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为民族解放、国家建设、改革和振兴发展谱写出壮美画卷。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与大连市总工会联合推出“群星闪耀大连百年工运征程”专栏,刊发100位为百年大连工人运动作出贡献的先驱者、劳动者、建设者、创造者的事迹。百年工运征程栉风沐雨,百名英模人物精神永驻。让我们以这些先驱者、劳动者、建设者、创造者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创新发展,为大连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肩负起新时代主力军的光荣使命,续写无愧于历史的新华章。
鲍静枝
饮食服务业楷模
鲍静枝,1932年12月28日生,瓦房店邓屯人,中共党员。她先后在市运输公司、百货公司餐厅、斯大林路饭店、东方照相馆等单位工作,是远近闻名的全心全意为顾客的服务员。她坚持把顾客满意作为服务标准,精通业务,刻苦钻研,热情待客,服务周到,深受顾客好评和爱戴。
1954年至1965年,她先后被评为旅大市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六好职工”标兵,1957年被评为辽宁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4年、1979年至1982年荣获旅大市劳动模范称号。先后4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 class="pgc-img">>鲍静枝37年如一日,坚持把顾客满意作为服务标准。
为此,她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服务本领,无论是菜肴名称、特点,还是车船始终时间,都能做到有问必答,百问不烦。
一位南方顾客慕名而来,向她一连串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她微笑着一一作了回答。那位顾客在给饭店的表扬信中说:“我经常外出走南闯北,从未见过190号(鲍静枝当时的服务号码)服务员这样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本领,真是太棒了。”
20世纪50年代,鲍静枝发现顾客因排队吃早点,经常耽误上班时间,她感到很内疚。在没有任何外销工具的情况下,她提出并亲自带头挑着扁担走街串巷,把油条、豆浆等早点食品送到居民家门口。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连饮食行业,挑扁担送早餐,在市内盛行一时。
她看到来市内拉粪的郊区农民,经常带着大饼子,到饭店买点菜就吃起来。又凉又硬的饼子吃下去对身体不利。她提出开设烩大饼子项目。厨师中午忙于灶上有时顾不过来,她就亲自动手烩。斯大林路饭店为进城农民烩大饼子,在大连市内外出了名。
鲍静枝对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倍加周到。
有一位单身退休工人天天到饭店喝酒,每个月的退休金不到月底就用完了。鲍静枝经常劝说老人少喝酒,注意安排自己的生活,并亲自到他家里帮助料理家务。老人有病和生活接济不上时,她就给老人送些食品,为老人做些好吃的。在她的劝说和帮助下,老人注意了节省,并把省下来的钱交给她帮着存起来。老人逢人就说:“虽然俺是个光棍汉,可俺也有个亲闺女。
”饭店经常有残疾人就餐,鲍静枝总是亲自接待。一位盲人吃鱼,她怕鱼刺卡住盲人嗓子,就一点一点地把鱼刺挑出来,这位盲人感动地说:“你真好,俺闺女还没像你这么关心过俺呢!”
她常对伙伴们说:“能给国家和饭店节省一分钱而不浪费一分钱,这是咱们工人阶级的本色。”
当时,饭店职工的工作服脏了,花钱到外面去洗。她向领导提议自己动手洗,并带头成立了服务小组,为职工洗补工作服。
饭店拉煤需花钱,她带领几位同志主动担负起运煤任务。旧炉灶费煤,她亲自动手改进了炉灶。
她初到人民饭店,便清理了多年未动的仓库,使沉睡的一万多件餐具派上了用场,并建立了原材料保管、财产保管、备品保管、餐具打损等13本账,件件落到人头,大大降低了行政费用开支。
< class="pgc-img">>文字: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许晓楠
编辑:小雨
美编:张强
校对:魏红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侯智良
<>有餐饮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向55后卖健康,向60后卖分量,向65后卖质量,向70后卖档次,向75后卖服务,向80后卖情感,向90后卖故事……”深深道出了每一代消费者对餐饮需求的变化,也十分符合当下市场普遍的消费心理。
那么,面对逐渐占领消费核心的90后人群,餐厅该如何用自己的独特“故事”来吸引这些个性至上的年轻消费者?而什么样的故事才更贴合餐厅,才能让餐厅散发出“故事”的韵味呢?我们不妨从以下4个故事类型中找找灵感。
类型一:名人站台
榜样和领袖所发挥的力量难以估量,这种力量在热衷追星的90后消费群体中更是不可小觑。名人效应是一个企业讲故事时,最容易吸引到“听众”的手段之一。借助名人站台,依靠名人名气为餐厅讲“故事”,能够快速地引起名人粉丝的强烈反响,实现“故事”的快速传播,有效提升餐厅知名度。
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原本默默无闻的乡间老农、村中妇女等,都因一手古老而绝妙的烹饪手艺深受美食爱好者们的追捧,短时间内晋升为炙手可热的“大咖”。借着纪录片中传统美食工艺者的热度,西贝携手黄馍馍、张爷爷等舌尖名人,讲起了一个关于西北健康美食的故事。一时间,引起了千万舌尖粉丝们的热议,西贝借此再登美食热搜榜。
戴龙被誉为香港食神,自是有其传奇之处,其出品极佳,令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美食爱好者想一品这位明星大厨的菜是相当不易的,但雕爷牛腩却意外地为食客们搭建了一个平台。号称花费500万买断食神牛腩配方的餐厅,瞬间吸引来了无数食神粉丝的关注,曾经梦寐以求的名人名菜终有机会近在咫尺,粉丝的无限遐想终得满足。果然,从试营业到开业,雕爷牛腩的名字便持续刷爆餐饮圈。
以上两个案例是名人为餐厅站台讲“故事”的成功例子,但也有餐厅请来娱乐圈明星站台代言,效果却是平平。其中的原因在于“讲故事”的人并未与餐厅定位,甚至与餐饮行业有较深的关联。讲故事最忌讳生拉硬扯,不走心的故事“听众”是不会记住的,名人代言亦是如此。
类型二:匠心至上
匠心是任何行业都推崇的精神品质,甚至可以说,具备匠心品质的企业堪称行业标杆。将餐厅的匠心品质作为“故事”宣扬,不仅能提升知名度,还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获取消费信任,赢得美誉度。
日本有着一位91岁高龄的三星主厨,他就是被誉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他超过半生的时间都在做寿司,使他对寿司所注入的精神以及其技巧堪称世界第一。他用56年的时间专注做寿司,甚至为了保护创造寿司的双手,不工作的时候永远带着手套,连睡觉也不携带。正是他对寿司工作的严谨、自律、精准和追求极致的态度,成就了今日二郎寿司店的辉煌。
一碗要价上万的牛肉面并没有引来消费者们的反感和吐槽,反而获得更多的肯定与支持,甚至为餐厅迎来了大量蜂拥而至的粉丝,这就是“牛爸爸”所展现的匠心力量。为做出一碗极致美味的牛肉面,王聪源不计成本买各种牛肉做实验、炒牛肉不下千次、耗费重金改造厨房,就连睡觉做梦都是牛肉面……终于,一碗堪称完美的牛肉面呈现在人们面前,那1万台币的背后,不仅仅有制作的成本,更有一位厨师26年来的艰辛与坚定。
餐厅“讲述”匠心故事类似于打感情牌,往往会将铸造匠心的过程呈现予“观众”。就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总会有一抹曾经的悲情色彩,而这抹能催人泪下的艰辛能更好地拉进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看到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品牌形象,从何获取好感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者心智愈发成熟的当下,尊重事实、切忌浮夸也很重要。
类型三:身份落差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结局出乎所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结果存在落差,是吊足听众胃口的最佳方式。身份落差是近年来跨界创业者们常用的“讲故事”手段,这些跨界创业者凭借自己异于传统餐饮的新思维,成功博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关注,甚至凭此赢得了资本家的青睐,成功实现逆袭。
90后、北大法学硕士、创业卖米粉,这3个关键词都是热点,但把这些热点放在一起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以往没有人会把这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但是伏牛堂的张天一做到了,同时还赚足了眼球。一个90后北大硕士高材生,缘何不去找高薪的工作,而一头扎在“脏乱差”的餐饮业里卖米粉?群众们纷纷带着这个疑问前往了解伏牛堂,最终,品牌关注度与日俱增,甚至令张天一和他的伏牛堂成为新一代90后创业者的楷模。
相似的例子还有窝窝团联合创始人放弃百万年薪做“卧底火锅”;曾任百度要职的经理人辞职做外卖“叫个鸭子”……在多数人的观念中,餐饮人干着又脏又累的活,薪资水平却还没空调房里的白领高。因此,有着高学历、强经验、好背景的年轻人是不会愿意进入餐饮行业的,但以上的这些品牌创始人的履历恰恰让人大跌眼镜。
在与人们的惯性思维形成反差之后,便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自然而然便会提升品牌关注度。换言之,餐厅采取身份落差的方式来“讲故事”,能充分调起消费者的兴趣,提高首次关注,但后期的回头率还需依靠出品及经营管理来提升。因此,制造身份落差的方式不适合运用于餐厅的长期营销之中。
类型四:品牌使命
在很多成功学的传播内容中,不难发现,他们将品牌使命或行为动机作为故事来加以传播。这与上述的3种类型相比,传播高度无疑提升了一个档次。当消费者对品牌使命产生认同感时,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植入就算成功了,消费者便能牢牢记住你的“故事”。
外婆家用十几年的精耕,让国人看到了杭帮菜的魅力。每座城市都有物美价廉、符合当地口味的独店小餐厅,但外婆家的创始人吴国平却并偏安一隅,他不满足于一家店、一座城,他更希望将外婆家做成直营连锁的模式,让“外婆家”代表杭帮菜,去努力获得全国人民的认可。如今遍布全国的90余家门店,门店前日日排队、餐餐长龙的壮景都见证了外婆家的实力。
但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品牌使命的设置仍需谨慎。因为使命不够伟大则不受注意,但使命过于伟大又会被说吹牛B,就像你肯定不会听到全聚德要让全世界都吃到烤鸭,或者狗不理要让人们天天吃包子一样。
参某说
所谓的“讲故事”,也就是将品牌价值传递给消费者的过程,让消费者对品牌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当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观和定位足够清晰了,那么餐厅自然能够吸引到目标消费群体上门。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餐厅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向消费者“讲”出自己的“故事”,用什么样的形式让品牌更易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Joyce,属餐饮界(微信ID:canyinj)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雅玲
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黔北深山间蜿蜒盘旋。这就是“大发渠”,修建的领头人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支部书记——黄大发。
一条生命渠,黄大发带领村民用36年时间来完成,他被当地群众称作“当代愚公”,获得了“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荣誉。提起黄大发,草王坝村的村民们会说:“黄大发,抠啊,真是抠得很!”
黄大发的旧外套(况维 摄)
黄大发有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灰色外套,在草王坝村,人们还能看到他时不时穿着这件衣服给客人讲述修渠的故事。外孙况维说,这件衣服外公穿了很多年了,因为它,自己还挨过一顿批评。
去年4月,况维在帮黄大发清理房屋时,发现一件灰色外套已经很旧了,想拿去扔了,结果刚到门口就被黄大发堵了回来,“衣服没破还能穿,丢了怪可惜的。”“破是没破,已经很旧了,哪个还穿哦?”况维的话刚说完,黄大发就不乐意了,严肃批评了他,“我们农村有句话叫笑脏不笑穷,只要穿着干净得体,哪个会说你?好好的衣服拿去扔了,你真是个败家子。”
这不是况维第一次因为浪费挨批评。2018年,况维做饭时,不小心将一碗米打翻在地,就在他准备扫了倒掉时,黄大发制止了他。接着,黄大发找来筛子,将米一遍一遍的筛干净,边筛边对况维说:“你们这些娃儿是没苦过,以前穷,一顿分成几顿吃,现在虽然不愁吃穿了,但是也不能忘记苦日子,你再这样糟蹋粮食,我就给你几扫帚。”
因为黄大发的“抠门”,老伴徐开美也被他斥责过。“他当村支书几十年,除了墙壁上贴满了的奖状,没有沾上一丁点儿好处。”徐开美说。修渠那几年,车子拉来的水泥堆得像山一样高,车厢里洒落一丁点,黄大发都要清扫入库。有一次徐开美扫了多半碗水泥,想着补补家里破损的灶台和水缸,黄大发一把拦住。“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对母亲急吼。”二儿子黄彬权说。事后,黄大发从邻居家借了一点石灰,才把漏了的水缸补上。
“那些年买炸药水泥,过他手的钱就是二十来万,硬是没出一分差错。”说起往事,村里的老会计杨春记忆犹新,修渠时黄大发三天两头往镇财政所跑,饿了舍不得买一碗粉,就拿一块泡粑充饥,有时还向餐馆老板要一碗免费汤喝,住的是最便宜的3元旅社。一次到县城南白镇,黄大发穿了一双解放鞋,脚趾都露了出来,一位工厂老板看见非常感动,递上20元钱嘱咐他买双新鞋穿上,但最后新鞋没舍得买,这20元被黄大发用到了修渠上。
危房改造前黄大发的家(图片来源:央广网)
黄大发一直都在想着如何带领村民致富,他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如同清澈的渠水,勤俭朴素。2018年3月以前,黄大发一家住的房子还是典型的黔北山村民居,因为时间过久,梁柱已有些歪斜。2017年,村里开始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平正乡乡长田明友透露,危房改造分了好几批,每一次名额下来,黄大发都会要求让给别人,自己再等等,一等就是最后一拨。
2018年,黄大发旧居被征用作为文物进行保护,他们一家才搬了出来,在旧居后面新建了房屋。屋外老两口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内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电器。如今,老两口靠务农养猪为生,一家人依旧生活得很朴素。
黄大发和老伴徐开美在新居(况维 摄)
曾经有人问黄大发:“老支书,你现在出名了,家庭条件好了,家里生活怎么还是这样?没想过借着名气挣点钱吗?”黄大发回答:“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农活首先是不能丢的,我家里的几亩地我和我老伴打理得很好,至于钱嘛,够用就好,多了也不见得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