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如果在唐代开个奶茶店的话,唐德宗可以代言”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唐代开个奶茶店的话,唐德宗可以代言。“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唐德宗李适(kuò)还当奉节郡王时,煎茶喜欢加酥椒

唐代开个奶茶店的话,唐德宗可以代言。“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唐德宗李适(kuò)还当奉节郡王时,煎茶喜欢加酥椒一类,又求着名相李泌为他做了这句“广告诗”。唐德宗的酥煎茶,或可证明唐代已有奶茶出现(事见唐代李繁的《邺侯家传》,李泌历仕四朝,获封邺县侯,因称“李邺侯”)。

(传)北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描绘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等名士聚会场景

苏辙在《和子瞻煎茶》中说“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苏辙出使过大辽,该是见过契丹的茶饮风尚。宋代士人崇尚风雅,像唐德宗这样茶里加上盐酪椒姜,都是“北方俗人”。

茶有个“酪奴”的谑称,奶和茶先相杀,才相爱。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载,王肃出身名门,来自琅玡王氏,不得已投奔到北魏。从南到北,开始时生活习惯有点格格不入,不吃酪只喝茶。过了几年,孝文帝大宴群臣,发现王肃吃了不少酪,于是问他茶和酪,味道哪家强?王肃谄媚,说茶只配做“酪奴”。

元代《饮膳正要》载“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同搅,沸汤点之”,酥签会不会就是酥煎?元代马致远写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岳阳楼下开了个茶坊,吕洞宾喝了盏酥签,对掌柜的叫道:“你这茶里面无有真酥。”真酥才是酥签的灵魂。

英式奶茶是先放茶还是先放奶?英国人争论到现在还莫衷一是。酥签的做法不偏不倚,就是茶与酥一起放一起搅。其实还有个问题,应该奶味重些,还是茶味重些好呢?知乎网站上的回答里,比较一致的是最好糖少点。若是按照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说法,“酥多于茶些为佳。”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这是杨万里的五言绝句《咏酪》。杨万里离开杭州就吃不到酥酪了,还赋《除夜小饮叹都下酥乳不至》诗,感叹道:雪韭霜菘酌岁除,也无牛乳也无酥。放现在说“芝士”就是力量。

这个夏日,奶茶甜蜜蜜的主题曲魔性刷屏,让我们跟着诗词的脚步,寻访一番唐宋文人的甜蜜创意。

烧尾宴上点酥山

晚唐诗人和凝的《花间集》诗云:“暖金盘里点酥山,拟望君王仔细看。更向眉中分晓黛,岩边染出碧琅玕。”

唐人好宴饮,名目多花样多。唐中宗时候,进士登科、官员升迁,一个保留节目就是举办“烧尾宴”。为什么叫烧尾宴?一说来自《夜航船》:“谓鱼化为龙,必烧其尾。”烧尾宴盛行于唐中宗年间。景龙三年(709年),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左仆射,依例向中宗进献“烧尾宴”。这场烧尾宴最为凡尔赛。一共58道菜,其中“巨胜奴”“金乳酥”“贵妃红”“金铃炙”“玉露团”“乳娘鱼”,这些菜都用了酥。

“玉露团”是雕酥,又叫点酥山。“点酥山”是舌尖上的艺术品,用白酥或红酥往食器上滴淋,制作成川泽湖泊与花草树木。唐代诗人王建有“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之句,可见宫宴点酥场面的恢弘。

“滴成诗句巧相粘,料得堂深冻未忺。剪水染云天上手,何因得见玉纤纤。”北宋道士陈元晋的这首七言绝句《谢童帅干送滴酥》,描述了宋时女子剪水染云、出神入化的点酥技巧。陆游《钗头凤》一词中的“红酥手”,很可能赞美的是一双点酥巧手。

为煎牡丹赠好酥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苏轼写《雨中看牡丹》,不忍牡丹花落污了泥沙,只好把花蕊用牛酥煎了。吃货自有吃货的道理。

酥煎牡丹不是苏轼的发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性奢靡,喜游赏,尤其好牡丹,大臣们自然跟着捧场。时任兵部尚书的李昊送礼必送牡丹花,还要配上兴平酥,言称待花凋谢,“以酥煎食之,无弃秾艳”。

在唐代,兴平酥是贡品。《长安志》记载:“京兆府岁贡兴平酥、咸阳梨,不列方物(无与伦比)。”杜甫有诗“金城土酥净如练”,金城县属京兆府,唐肃宗时(757年)改名为兴平县。金城酥就是兴平酥。南宋学者蔡梦弼注杜诗,“酥,牛羊乳所为,色白如练也。”

“浅黄拂拂小鹅雏,色好从来说雍酥。花草偏宜女儿手,缄封枉八野人厨。”北宋词人周邦彦有诗《天启惠酥》四首,其二是赞咏雍酥的。宋代产酥,以产自陕西凤翔的“雍酥”身价最高,宋徽宗时,薛嗣昌用雍酥贿赂权贵,一次就是上百桶。

黄寔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苏辙的儿子,他生平最得意的两件事,一是送了苏东坡两壶酒和一奁雍酥,二是送米芾二饼小龙团。苏东坡有诗感念此事,“关右土酥黄似酒,扬州云液却如酥”。

宋代酥酪已经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北宋时东京城内已有“网红店”,诸如乳酪张家、曹家从食。清明节时坊市卖乳酪、乳饼者甚多。北宋置“乳酪院”,负责向御厨供应乳饼酥酪,在南宋时并入牛羊司。笔记小说《白獭髓》里便提到,“浙间以牛乳为素食(素日所食)”。据《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杭州城街市上酥食琳琅满目,有蜜麻酥、螺滴酥、蜜酥、小鲍螺酥、破麻酥、孔酥等。

蜜渍梅花暗香来

杨万里有诗《蜜渍梅花》:“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记述了蜜渍梅花的做法:“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酝酿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与酥煎牡丹一比,蜜渍梅花是多了雅气,少了烟火气。《红楼梦》亦有“梅花雪水”,妙玉收了一瓮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五年,到夏天取出泡茶,宝玉评价说吃得“轻浮”。

宋人爱梅咏梅,还可点酥成梅,偏有杨万里吃梅,甚至大晚上蘸着白糖吃梅花,把梅花当了下酒菜,一朵梅花一杯酒。

苏轼说我是老饕,杨万里也自称老饕,陆游则说我是老馋。陆游《戏咏山家食品》中写“牛乳抨酥瀹(yuè)茗芽,蜂房分蜜渍棕花”,说的同样是蜜渍梅花。

陆游诗中提到的抨酥,是一种以酪制酥的方法,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永乐大典》卷二四〇五引《韵府群玉》说“乳成酪,酪成酥。”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常以酪为原料制酥。当时,一斛酪才能加工出一升酥来。

宋代梅花用处多,可以做汤,有暗香汤;还可以下面条,有梅花汤饼。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记载了暗香汤的做法:“腊月早梅,清晨摘半开花朵,连蒂入瓷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撒入,勿用手抄坏。箬叶厚纸密封,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加花三四朵,滚水注入。”

甘酪樱桃是绝配

“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何物比春风。歌唇一点红。”辛弃疾作《菩萨蛮·坐上赋樱桃》一词,说道樱桃和甘酪是绝配。

唐代进士及第,惯例是要宴聚的。过于奢华的烧尾宴到了玄宗年间就被禁止了。不过还有樱桃宴。宰相刘邺的儿子刘覃中了进士,刘邺出了一锭银,让刘覃和同科学子众筹樱桃宴。刘覃却一个人掏了钱,买了几十棵树的樱桃,席间摆满一盘盘的樱桃奶酪。樱桃宴一直延续到清朝,清代名士毕沅和名伶李桂官交好。毕沅中了状元,带着李桂官一起去赴樱桃宴,大学士史贻直在座中打趣说:“我揩老眼,要一见状元夫人。”这事写成了小说《品花宝鉴》。

甘酪与樱桃的结缘,能追溯到三国时。钟繇书信中,提到曹丕赏赐甘酪和樱桃。元代乃贤写《宫词》:“上苑含桃熟暮春,金盘满贮进枫宸。醍醐渍透冰浆滑,分赐阶前儤直人。”(含桃是樱桃的别称)古代乳制品有乳、酪、酥、醍醐等说法,意思不一。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引宋人寇宗爽的说法:“做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用处极少。”成语醍醐灌顶,喻佛性,说白了就是酥油浇头,或因醍醐珍贵。

古人同样向往着车厘子自由。甘酪樱桃怎么做?唐传奇《昆仑奴》中有讲解:“以金瓯贮含桃而擘之,沃以甘酪而进(将樱桃放在金瓯中,剖开去核,浇上甘酪)。”

酒酣时饮沆瀣浆

“席地莫禁流汗体,阴阴竹树埋虚堂。夜分几传逡巡酒,暑甚一沃沆瀣浆。”南宋诗人董嗣杲《暑中宴张穆父第》,诗中所言沆瀣浆,解酒有奇效。

沆瀣一词出自《楚辞》,意思是夜间的水汽或露水。沆瀣浆只是普通的煮萝卜水,却为宫廷秘传。宋人张一斋在大雪之夜请客人喝酒。喝到酣畅之时,簿书何君拿出一瓢沆瀣浆,与大家分着喝,喝过之后醉意就没了。大家问他做法,何君回答说:“这是从皇宫禁苑得到的做法。只用甘蔗、白萝卜,各切成方块,用水烂煮罢了。”

《三国食货志》说浆为冷、汤为热。沆瀣浆是冷饮。宋孝宗赵昚一年夏天陪着赵构一起到飞来峰避暑。宫中后苑送来沆瀣浆、雪浸白酒。赵构吃得爽快,孝宗劝说:沆瀣浆不宜多吃,毕竟伤脾。赵构听了劝。

苏轼用萝卜发明了一道玉糁羹,同样是用来解酒的。据《山家清供》说,苏轼有天晚上和弟弟苏辙喝酒,“酣甚,捶芦菔烂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为糁食之”。芦菔就是萝卜。

故事另有版本。《夜航船》载,苏轼三子苏过忽出新意,用山芋做玉糁羹。苏轼遂作诗:“香似龙涎仍酿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并大赞人间值得:“天上酥酡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陆游爱吃玉糁羹,曾赋句“雅闻岷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糁羹”。这么看,玉糁羹更可能是“芋糁羹”。萝卜又称土酥,唐宋诗文中说酥,有时说的是萝卜。

真正以酥入饭的美食,有唐敬宗年间的御膳“清风饭”。大暑之时,御厨用桂圆肉、龙睛粉、龙脑末和牛乳酪蒸糯米饭,然后放进金提缸,垂下冰池中,冷透后食用。

麦门冬饮排第三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苏轼染暑热,在真州白沙东园休养,米芾送来“快乐水”——麦门冬饮子。于是写了这首《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

《在清明上河图》有两处卖“饮子”的摊位。饮子,在宋时又叫熟水、凉水。元代叫作渴水,又名摄里白,英文果子露叫sherbet,应是摄里白的音译。麦门冬是中药名,南宋陈元靓著《事林广记》中,记宋仁宗为熟水排座次,麦门冬饮一般般,只排第三。“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李清照有词《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因晚年体弱多病,不敢饮茶,只喝白豆蔻仁熟水。

《东京梦华录》记,开封人最重视过三伏。“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宋史·礼志》载,仆射、御史大夫、中丞、节度等重臣,四时八节,皇帝都会有赏赐,伏日这一天,规定要赏赐“蜜沙冰”。史官还有特殊待遇,宋末罗烨撰《醉翁探录》说:“开封府皆言猫儿常苦寒,一岁之中唯六月六日一日热。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麨(chǎo),百司休务而已。”冰麨是炒过的小麦粉加蜜加糖搅拌而成。

夏日吃冰要有度。苏轼因病去世,起因就是上述那次在真州饮冷过度。1101年,被贬海南的苏轼遇赦北还,六月泛舟江上。酷热难当,苏轼因为饮冷过度,腹泻一夜,吃了黄蓍粥,才平复了些。一个多月,病情反复,诗人终不治。《冷庐医话》说,苏轼不该吃黄蓍粥,贻误治病。“(苏轼)喜谈医事,研究不精,孟浪服药以自误。”

(原标题:假如开家奶茶店 唐诗宋词里找秘方)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五柳七

流程编辑:L021

福州市博物馆

有个特别的场景复原区:

海底静卧着一艘沉船

残破的船舱与海底礁滩相连处

大量青花瓷器从沙泥中显现

真实的水下音效

牵引着观展者进入一个

在海洋中沉睡了300多年的宝藏传奇

本文要讲述的主角——

青花冰梅纹盖罐

就出自上述那艘“碗礁一号”沉船

这件青花冰梅纹盖罐通高24.5厘米,罐口径9.1厘米、足径12厘米,盖高4.7厘米、直径11.6厘米。罐口与盖以子母口扣合。罐敛口,弧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平底略凹;盖平沿,直腹,平顶。罐口、颈部刮釉露胎,罐身和罐盖满绘冰梅纹,底足署青花双圈款。

宝物沉睡福建海域300多年

“碗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福建省平潭屿头岛海域五洲群礁的碗礁附近。据福州市博物馆专家介绍,上百年前,这片海域是一条商船往来频繁的航道。因为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商船沉没于此。根据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依次把这里的海域叫白糖礁、银珠礁、碗礁。

2005年6月,当地渔民在平潭碗礁一带拖网捕鱼时,经常会捞到一些青花瓷器,随即少数渔民开始雇用专业潜水员公开盗捞,随捞随卖。此举引起了文物部门高度重视。

2005年7月至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织,抽调全国各省30多名水下考古队员,集结碗礁,组成了中国水下考古发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支队伍——“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队。

沉船遗址所在海域水深13至15米,海底为含沙淤泥土质。“碗礁一号”为康熙中期的一条中型海船,残长13.5米,残宽3米,残高1米,由此可推测此船原长18至20米,宽5米。此船残存16个舱位,但多数隔舱板已损坏。

经过水下考古工作者120多天的抢救性发掘,共打捞出产自江西景德镇清康熙年间的瓷器17000多件。这批瓷器以青花器为主,兼有少量的青花釉里红、青花色釉、仿哥釉瓷和五彩器等。器形主要有将军罐、盖罐、凤尾尊、筒瓶、筒花觚、炉、盘、碟、碗、盏、杯、高足杯、小瓶、葫芦瓶、粉盒等。

在这些沉睡福建海域300多年的宝贝中,包含了这件青花冰梅纹盖罐。文物部门认为“碗礁一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的文物代表了清早期中国民窑瓷器的最高水平,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如今,我们洗去沉积其上的历史泥沙,观赏这件独特的历史遗珍,既让我们领略了古代瓷器的艺术之美,又向我们诉说了那段拥抱大海、扬帆远航的辉煌壮举。

感受冰梅纹的艺术魅力

康熙青花冰梅纹盖罐是典型的冰梅纹作品,其通体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以青花淡料略加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寒梅吐艳尤显芬芳,颇具文人画风韵。晚清、民国时期的瓷器上,亦多有摹绘。

冰梅纹又称“冰裂梅花纹”。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主办方设计的奖牌外围图案,灵感就是来自中国传统纹样的冰梅纹,用以呈现冰雪绽裂的自然之美。

冰裂纹的灵感源于早期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技术问题:釉裂。宋代名窑哥窑烧造瓷器最大的特点,是表面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后来人们发现釉层的裂纹可以有种别样的美,于是利用这种“问题”,把它变成一种特别的装饰。

冰裂纹常常是单独出现,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后来时不时和梅花相配,让纹饰背后多了一点诗意。冰梅纹创烧于清代康熙时期,是以仿宋官窑冰裂片纹为地,在其釉面绘画上朵梅或枝梅,将冰裂纹釉面的肌理与梅花纹完美结合的一种特殊装饰纹样。

景德镇窑冰梅纹多以青花或五彩作画,尤以青花作画者最见格调,多饰于瓶、罐、盘等器物上。冰梅纹对梅花纹样的使用以及冰裂纹与梅花的巧妙结合,可谓是巧夺天工的创造。梅花因其吐芳于岁末,顶寒风凌雪展枝盛开的高洁品质一直被人们称颂。梅花纹的情感象征,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传达思想、托物言志的一种方式。

冰梅纹瓷器因为纹饰多以梅花装饰为主,蓝白相衬突出了梅花的高洁,还有辞旧迎新之意。自康熙朝创烧冰梅纹以后,这种陶瓷制造技术备受民众青睐。清代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说瓶罐第七”说的就是冰梅纹罐,可见冰梅纹瓷器在当时的地位。

将青花晕染的冰裂纹与留白点缀的梅花相结合,形成独有的冰梅纹,是古人匠心独具的创造。青花冰梅纹盖罐代表的是一种冰清玉洁的品质,和梅花那种不畏严寒、自强不息的精神。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皇帝常常会把这种带有冰梅纹饰的瓷器赏赐给大臣,意思是告诉他们,要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专家品宝

康熙冰梅纹瓷器中的精品之作

特邀专家: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春兰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冰裂中迎风而立、傲骨绽放、似梅似雪的梅花,犹如唐代诗人张谓在“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诗中所描绘的一般,其别样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福州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清康熙青花冰梅纹盖罐品相完好、造型别致、画工精美、空灵幽雅,是康熙冰梅纹瓷器中的精品之作。它以翠毛兰的青花为地,通体作冰裂状,以青花浓料画冰裂片纹,错落有致的纹路再加以略淡的青花料进行晕染;其间勾画白色梅花,蓝白相映,将点与面、曲与直的形状变化,蓝与白、明与暗的色彩变化,集与散、密与疏的构图变化发挥到极致,形成既和谐有序又充满节奏变化的视觉效果。这件文物不仅传递着冰肌玉润、文雅脱俗、傲骨绽放的独特品质,也蕴含着古代先辈们对制瓷工艺的精工细作和匠心独运。

来源: 福州晚报

蜂糕来哎,艾窝窝!”“满糖的驴打滚儿!”“卖棒子面儿饼子,两面儿焦啊!”“烧饼,麻——尾儿!”“好热面茶呀!”早年间,这些在胡同街巷里响起的老北京叫卖声,形成了人们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本期的京华物语,就来分享一些与老北京小吃有关的胡同货声。

《北京老城区的胡同》,王佳桓 著,北京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明清时期的胡同里,有许多深宅大院。走街串巷的小贩便以响器和吆喝向院里的居民通报和推销货物。

卖艾窝窝、蜂糕

艾窝窝,也写作“爱窝窝”。清道光年间李光庭《乡言解颐》记载:“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清末《一岁货声》说有“枣窝窝,糖窝窝,白糖、芝麻、澄沙三样艾窝窝”。旧时,春节期间小贩敲小木梆走街串巷售卖。吆喝:“蜂糕来哎唠艾窝窝噢江米年糕来糖窝窝哦!”“蜂糕来哎,艾窝窝!”“艾窝窝好馅儿嘞,桂花果馅儿艾窝窝!”

卖豌豆黄儿

豌豆黄儿,是把煮熟的豌豆去皮捣烂,加白糖和小枣,在砂锅里沉淀成坨,呈深黄色。因为是用砂锅制作的,所以又叫“砂锅豌豆黄儿”。旧时,北京在农历二、三月间卖得最多,特别是三月初一至初三,东便门蟠桃宫庙会卖豌豆黄儿的车摊很多,平时则是多走街串巷售卖。独轮车上木案铺蓝布,扣着成坨的豌豆黄儿,切块出售;还放一些切好的三角块儿供人们看。有讲究一些的,在豌豆黄儿上放切碎的金糕(山楂糕),显得更加色彩鲜明。吆喝:“豌豆的黄儿来,好大的块儿来!”“好大块儿的豌豆黄儿,您弄(音闹)块儿尝尝吧!”

卖豌豆糕

豌豆糕,是用熟豌豆面裹芝麻、豆沙、白糖制成。有的捏成各种形状,上浇红糖蜜;也有用模具磕制成的,上染颜色。小贩背圆笼木筐串街售卖。吆喝:“豌豆糕——凉凉儿的豌豆糕!”

卖驴打滚儿

驴打滚儿,又叫“豆面糕”。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在案板上摁平,上铺红糖豆沙馅儿,卷成约1寸直径的卷状,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切成小段出售。吆喝:“满糖的驴打滚儿!”“一包糖的豆面儿糕啊!”

卖扒糕、凉粉儿

扒(音爬)糕,是用荞麦面做成的小蒸饼,泡在凉水中,卖时用刀削成小片儿盛碗内,放酱油、醋、芝麻酱、黄瓜丝儿、腌胡萝卜丝儿、芥末、蒜泥等拌食;凉粉儿,用绿豆做成淀粉后加水、矾煮成糊状,晾成软晶体状,切成豆腐大小,放凉水盆里,卖时镟成小块儿,放的作料与扒糕一样。旧时,北京多是扒糕、凉粉儿等一起卖,小贩挑担或推车串街售卖。吆喝:“扒糕——凉粉儿!”“来好酸辣的凉粉儿来、拨鱼儿,酸来还又辣呀!”

卖切糕

切糕,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将黄黏米面加红芸豆、水,放大瓦盆内在火炉上蒸,上面铺一层大枣;蒸熟后将瓦盆扣在案子上,盖一大块湿布,用手按压至约二寸厚的大圆饼,切块售卖,吃时用竹签儿插起,蘸白糖吃。在元代就记有“以黄米作枣糕者,多至二三升米做一团,徐而切破,秤斤两而卖之”。(《析津志辑佚·风俗》)吆喝:“热切糕!”

卖切糕(《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卖小枣切糕

小枣切糕,用一层熟江米,上铺一层煮熟的小枣,上面再铺一层熟江米,约二寸来厚,上盖棉布,切块售卖。旧时,有推独轮儿车串街售卖的。吆喝:“小枣儿切糕!”

卖玉米面饼

玉米面饼,用玉米面(棒子面)制成的圆饼,用饼铛烙得两面焦熟,所以也叫“两面儿焦”。有的摆摊现烙现卖,有的挎筐串街售卖。吆喝:“卖玉米面儿饼子,两面儿焦啊!”“卖棒子面儿饼子,两面儿焦啊!”

卖炸糕

炸糕,有江米面包豆沙馅的,也有烫面包红糖的。吆喝:“焦炸糕!”

卖油炸鬼

过去,北京早点铺卖豆浆、烧饼、油条(也叫“油炸鬼”)、油饼儿、糖油饼儿、焦圈儿、薄脆、粥等。吆喝油炸鬼,既描述了炸的情形,又夸其油炸鬼好:“炸了一个焦咧,烹了一个脆咧,脆咧焦咧!像个小粮船儿咧,好大的个儿咧!锅炒的果儿咧,油又香咧面又白咧,扔在锅里飘起来咧!白又胖咧胖又白咧,赛过烧鹅的咧!一个大的油炸鬼咧!”

卖烧饼

烧饼是用半发的面先烙后烤而成,面中加少许盐、茴香、油,裹芝麻酱,表面一面儿蘸芝麻,多和油条以及其他面食一起卖。吆喝:“大烧饼,热油炸鬼!”“大卷子热烧饼!”“大油炸鬼来热烧饼!”“热噢好热呀,芝麻酱的烧饼啊!”“焖炉儿的烧饼热哦!”“油炸鬼烧饼!”“烧饼大油炸鬼!”“热的来——大油炸鬼,芝麻酱来——烧饼!”“麻花儿——饼!”还有一种就着烧饼吃的“麻尾(音乙)儿”,与烧饼一起卖。吆喝:“烧饼,麻——尾儿!”

卖杏仁儿茶

杏仁儿茶,用大米碾粉熬成粥状,放入切碎的甜杏仁儿。有的在早点铺卖,有的摆街头叫卖。多挑扁担,两头儿挑两个细高的白圆笼:一个置锅放杏仁儿茶,锅下有小火炉,锅上半盖,盖上有桂花汁、白糖;另一个放瓷碗等。吃时,将杏仁儿茶盛到瓷碗里,添上桂花汁、白糖,搅匀喝。吆喝:“杏仁儿茶哩!”“杏仁儿茶!”

卖面茶

面茶是用小米面熬成的粥,再浇上芝麻酱、椒盐儿等食用。街头卖面茶的多挑扁担,一头儿是面茶锅,下有小火炉,上有两开式木盖,盖上有一木盘,盘上放芝麻酱筒以及装有花椒芝麻盐儿、姜粉的小铁罐,罐盖儿上扎有小眼儿;另一头儿是洗碗用的铁皮水桶。吃时,将面茶盛到碗里,用漏勺淋上芝麻酱、撒上花椒芝麻盐儿和姜粉,顺着碗边儿转着碗喝。吆喝:“面茶!”“好热面茶呀!”

卖茶汤

茶汤面是用糜子面做成,一般兼卖油炒面儿、藕粉。三种吃食都是用开水冲的,只是茶汤、藕粉需先用少许凉水搅好,再用放置在大铜壶中的开水冲开。冲好后,撒上去皮的芝麻仁儿、松仁儿、核桃仁儿以及青丝红丝、山楂条儿等,再加上糖(藕粉只用白糖,茶汤、油炒面儿多用红糖)和桂花汁。有固定摊位售卖的,也有串街走巷流动售卖的。吆喝:“咦噢喂茶啊汤啊!”

卖豆汁儿粥

豆汁儿是由绿豆粉浆发酵而成的,味儿酸,是北京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北京人把煮熟的豆汁儿叫“豆汁儿粥”。一般多是午后售卖。小贩挑担走街串巷,担子的一头儿是豆汁儿锅,下面装有小火炉;另一头儿是一个四方形的桌台,上面放有瓷碗、筷子筒、一大盘咸菜丝、一大盘辣咸菜丝和一些焦圈儿,几只小木板凳挂在桌台边沿。喝豆汁儿的人摘下小板凳儿,坐在桌台旁食用。喝一碗热豆汁儿,就着一碟咸菜丝儿或一两个香酥脆的小焦圈儿。吆喝:“豆汁儿——粥!”

卖豆汁儿粥(《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内页插图)。

卖灌肠

灌肠,是将淀粉、红曲、丁香、豆蔻等调成面糊状,灌入洗净的猪肠内,煮熟后削成不规则的片儿状,用猪油在铛上煎焦黄,盛在小碟儿内,浇盐水蒜汁儿,拿小木签儿扎着吃。旧时,多摆摊儿售卖。吆喝:“焦喂灌肠哦!”“焦哦灌肠!”

卖卤煮炸豆腐、炸丸子

卤煮炸豆腐,是用豆腐炸成豆腐泡,再用水煮,加花椒、盐等,浇芝麻酱、辣椒汁,撒上香菜,盛在碗里吃;卤煮炸丸子,是用粉条、绿豆做的饹馇团成的小圆球儿,煮着吃。旧时,小贩挑担串胡同售卖。吆喝:“卤煮喂,炸豆腐、茶鸡蛋唠!”“卤煮儿,炸豆腐!”

卖爆肚儿

爆肚儿,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将洗净的羊肚、牛肚,切成细条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放在浅底儿碗内,加芝麻酱、酱油、醋、葱花儿、香菜、辣椒油等作料吃。根据不同部位,如肚板、肚仁、肚领、百叶等,口感不同,价格也不同。旧时,北京有串街售卖的,现爆现卖。吆喝:“爆肚儿,开锅!”“爆肚儿开锅,多四两啊!”

卖羊霜肠

羊霜肠,是将羊血和淀粉灌入洗净的羊肠内,加调料煮熟,切成小段售卖。旧时,躲在市民聚集处售卖;也有小贩挑担串街售卖的。扁担一头儿是小火炉,上坐煮锅;另一头儿是大圆笼,装碗筷以及咸汤、芝麻酱、辣椒油、香菜等调料。吆喝:“羊霜肠开锅!”“羊肚儿开锅,烂糊!”

卖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北京冬令有名的小食品。用约半尺长的竹签儿,将洗净去核的山里红(山楂)串起来,一旁将麦芽糖或冰糖、白糖之类加热熬化成糖稀,将串成串的山里红在糖稀中滚一番,使其表面裹蘸一层,再放石板上晾凉定型即成。在清末,已有“扁熟山里红,生山里红夹澄沙、核桃仁,生、熟白海棠,葡萄,山药,山药豆,梨片,黑枣,红海棠,大红橘子,荸荠”等诸多品种。吆喝:“冰糖儿多来,葫芦儿来哟!”“葫芦儿冰糖的,蜜嘞糖葫芦!”

卖铁蚕豆、酥皮蚕豆

这两种蚕豆都是在铁锅里用沙土炒熟的,区别在于,铁蚕豆未经泡发,所以炒熟后比较坚硬;酥皮蚕豆则是先将蚕豆用水稍泡涨后再炒,所以比较酥脆。旧时,在一般零食摊上多有售卖,也有串胡同儿售卖的,有时不用秤而用手抓。吆喝:“铁蚕豆咧!酥皮蚕豆咧!”“铁蚕豆,大把儿抓!”

卖烂蚕豆

烂蚕豆,是用花椒、盐等煮得软烂的蚕豆。吆喝:“五香烂蚕豆!”“烂糊呔,烂蚕豆来哟!”“抓烂蚕豆喂!”

卖半空儿

半空儿,即没长好或挑拣剩下的小粒花生,因为发育不饱满,多有空壳,所以叫“半空儿”。用香料、盐等炒熟后,也有一番滋味。因为品相不好,价格低廉,多是穷苦人家孩子的零食。小贩挎筐串街售卖。吆喝:“半空儿!多给——”

卖“河鲜儿”

“河鲜儿”,指水池里长的藕、莲蓬、菱角、芡实。商贩串街售卖。吆喝:“白花儿藕来,河鲜儿来,卖老莲蓬来呀!”“鲜菱角来哎,卖老噢菱角——来哟——”“老鸡头,才上河!”“鲜菱角哎嗨哎,我卖哎老菱角哎鲜菱角嘞!藕哎白花儿藕哎,老鸡头啊才上河啊!”

卖鸡头米

芡实,因其形状像个鸡头,又俗称“老鸡头”。剥去多尖刺的外皮煮熟后,吃里面的果实,即“鸡头米”。小贩卖做熟的鸡头米,分嫩的、二苍、老的三种(以二苍最好),分别用鲜荷叶包裹。吆喝:“鸡头米来,二苍的好吃来!”

卖菱角

分生、熟两种。将鲜嫩的菱角用特制的剪刀剪去两角儿,用鲜荷叶包好,叫“鲜菱角”;将老菱角煮熟后再剪去两角儿,掰成两半,用鲜荷叶包好,叫“老菱角”。商贩串街售卖,按荷叶包卖。吆喝:“鲜菱角来,卖老——老菱角来噢!”“鲜菱角来哎,卖老嗷菱角——来哟——”

卖馄饨

一年四季都有卖馄饨的,有摆摊售卖的,也有挑担卖的。一早一晚为多,尤其是晚间更多。挑子的一头儿是火炉和煮锅,锅内煮猪骨等,用铁丝网隔开,另一边煮馄饨;挑子的另一头儿放肉馅、馄饨皮,还有香菜、紫菜、虾皮等作料,现做现卖。吆喝:“馄饨——开锅啊!”

卖包子

分肉馅、素馅两种,不同的馅料有不同的吆喝。用穗子油(又叫“网油”,即肠油)、韭菜做成的肉包子,吆喝:“穗子油韭菜咧,热包子咧!”用蘑菇、木耳、黄花儿做成的素包子,吆喝:“香蕈蘑菇馅儿的,素包子——!”

卖烫面饺

即用烫面做皮包成的饺子,用小笼屉蒸熟即可。特点是皮儿薄,吃起来咬着筋道,片刻即得,方便可口。旧时,街头卖烫面饺儿的多是下午售卖。

卖煮玉米

过了端午节不久街上就有卖煮玉米的。刚下来的玉米非常鲜嫩,北京人叫“五月鲜儿”。商贩把煮熟的玉米放在一个大笸箩里,用小棉被盖上,串街售卖。吆喝:“新鲜活秧儿嫩来蒸化来老玉米,仨大钱儿俩大钱儿呀!”“活了秧儿嫩来呗,老玉米唻,仨大钱儿俩大钱儿唻!”

卖烤白薯

旧时,多用砌的炉子现烤现卖,后来逐渐用废旧大圆铁桶改造成炉子,装有炉烤屉,烤熟的白薯皮内生甜汁。吆喝:“烤白薯——”

卖奶酪

奶酪,又叫“干碗儿酪”,是用牛奶加白糖、米酒制成的半凝固食品,盛放在小瓷碗内,入口即化,清凉甜润。旧时,街头有商贩挑着大木桶售卖,木桶内放一层层的碗儿酪,夏天桶内用冰镇之。吆喝:“伊哟噢,酪——喂!”“干碗儿,嘞哎嗨哎酪哎哟!”

卖酸梅汤

酸梅汤,是用乌梅、冰糖、桂花等煮制而成的饮品,用冰镇之,是北京夏天著名的清凉饮料,以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的信远斋最为有名。每到夏季,走街串巷推车售卖酸梅汤、果子干儿等小吃的,使用一种很特殊的响器——冰盏儿:以生黄铜制成的小碗儿,口径一寸八分、高近一寸,共两只。小贩手托握二盏,以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下面小碗儿的碗底,大拇指、食指夹住上面小碗儿的边缘,不断敲击下面的小碗儿,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电影《城南旧事》(1983)剧照。

卖冰棍儿

每到夏季,街上摊铺或推小轱辘儿车卖冰棍儿的比较常见。吆喝:“冰棍儿!”“奶油冰棍儿!”“小豆冰棍儿!”“红果儿冰棍儿!”

卖热茶

也叫“卖大碗儿茶”。在一个大瓷罐里沏上茶叶末儿,倒在大瓷碗里晾着。小贩多挑担售卖,一头儿是大瓷罐,一头儿是装着大瓷碗的筐。吆喝:“热茶呀!”“喝大碗儿茶嘞!”

卖雪花儿落

雪花儿落,是人们自己制作的冰激凌。在大木筲里放上碎冰,撒上盐。木筲中心有一带轴的铁筒,底下和木筲相连。轴上缠绳,来回拉绳,铁筒就在木筲里转动,使铁筒里的甜水均匀地降温。待铁筒内壁挂上冰凌,小贩用竹板在筒壁上刮下放入碗中。卖时用漏勺捞出冰凌盛在小碗里,颜色同雪花落在地上一样,故名“雪花儿落”。旧时,每到夏季就有摆摊或串街售卖的。吆喝:“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冰镇凌!”“冰镇的凌啊,雪花儿的落,城里关外拉主道!”“冰激凌——雪花儿落——贱卖多盛拉主道!”

卖柿饼

将盖柿、高桩柿子晒成干,压扁,叫作柿饼。有零卖的,也有卖成串的。柿饼外面挂一层白霜,其实是晒制过程中析出的糖分,所以吃起来特别甜。吆喝:“柿饼儿,糖饽饽!”

打糖锣挑子

指的是敲小铜锣专卖小孩吃的糖和小玩意儿的挑子。蔡省吾的《一岁货声》中介绍:“敲小铜锣,专卖各种玩艺。糖瓜、糖饼、人参、鹿筋、麻花、死棍、菱角,各种金钱不落地,小儿钻坛子,花棒播鼗……木长虫,变八卦,七巧图,吹筒箭,万花筒,升官图,围棋,红鱼,六地骨牌,小弩弓,泥骰,宝盒,江米团,白石球,马尾虾蟆,苍蝇笼,瓦锅子,泥盒子,鸽子窝,琉璃泡,西湖景,琉璃小水烟袋,小风筝,沙燕,八卦门帘,鬼脸,大秃和尚斗柳翠,布老虎,泥美人,小胖小子,泥马,泥人模子,假胡子,霸王鞭,小鞭,匣炮,起花,地老鼠,滴滴金,黄烟炮,手拿花,炮打灯,菱角鞭。”

卖梨膏糖

这种糖是用糖加芝麻制成的,有指甲盖大小,连成糖板状,可以掰下零卖。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多是挎筐串胡同售卖。吆喝:“大块儿的梨膏,越嚼越香哦!”“大梨膏哎,蘸帖儿嘞大梨膏!”

卖关东糖、糖瓜儿

关东糖,呈方形或圆形的长棍儿状,用麦芽糖制成,做成小圆球类似瓜形的叫“糖瓜儿”。民间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关东糖为祭品之一。旧时,祭灶日前有小贩串街售卖。吆喝:“关东糖来!”“赛白玉的关东糖!”“买点儿糖瓜儿吧,您可别忘了祭灶啊!”

作者/王佳桓

摘编/安也

编辑/袁春希

校对/王心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