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是一门学门,这门学问在各个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总结中逐渐完善,成为了许许多多在餐饮创业道路上前进的人的依据。
有依据固然很好,但有时候有些认知容易被人们“以偏概全”,错误的认知致使他们走向错误的方向,最后沦入歧途。
以下5条餐饮人经常错误理解的认知,我们一定要掌握它的根本,万不能做出不相符的事情来。
< class="pgc-img">>1、“效率至上√,标准化是餐饮店的核心×”
当今只要从网上查看餐饮开店相关的文章,会发现人们总是在谈及“效率”、“标准化”等问题。近两年来,所有大的餐饮品牌都在建立自身的标准化工艺,甚至认为标准化是餐饮店的核心,餐饮店脱离标准化就会脱离效率,自然降低利润且满足不了顾客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效率至上确实没错,但效率是建立在有生意的前提下,没有生意的时候,效率再高也没有用。
纵观各大餐饮品牌,它们都开始放慢自己的制餐速度,也就是在舍弃“效率”和“标准化”。
没有厨师的72街将厨师重新请回了门店内,快餐品牌义泰昌自诞生便把“现炒”写在了门头上,大师兄陕西面馆把烤馍的炉子放置在餐厅里。
它们都说明着一件事情,餐饮店的核心永远是产品的品质。倘若产品品质不够,顾客不会消费,再高的效率也没有用;相反,品质很高但效率过低,也会影响生意。
效率和品质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这需要所有餐饮人通过实战去寻找的,而绝非是只注重其中一个。
< class="pgc-img">>2、“产品是根√,餐饮店只需产品好吃即可×”
近两年来,大型餐企都开始“回归产品”,57度湘、九毛九不约而同打出了“百万年薪招厨师”的口号,足以看出它们对产品的注重,这也是“餐饮回归产品竞争”的一种表现。
所以很多餐饮人,认为“产品是根”,我们只要能拿出好吃的菜品就可以啦,其他什么的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
但其实所谓的“回归产品”,是指产品需要有品质做保障,而不是说餐饮只需要好吃就行。
要知道,产品只是提升顾客体验的一个必要因素,但它不等同于顾客的体验,顾客的消费体验还与用餐环境、服务方式等等挂钩。
并且当今餐饮店还需要给顾客留下记忆点,所以更需要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品牌文化、品牌特色来打造独一无二的竞争力,让顾客能够记住你。
< class="pgc-img">>3、“营销优先√,营销手段决定餐饮店的生意好坏×”
当今我们开餐饮店,经常会有人建议,赶紧搞点营销活动。甚至有人说,你的菜品再好吃,不会做营销也是白扯,营销手段在当今决定着餐饮店的生意好坏。
但事实并非如此。
营销确确实实很有用,但它始终只是一种获取客流量的手段,并不能决定餐饮店的生意,而决定餐饮店生意的,永远是你能不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
纵观那些网红餐饮店,它们的营销手段可谓是用到了极致,排长队、文艺范、口碑营销、饥饿营销...可最后还是倒闭了无数,如“赵小姐不等位”、“黄太吉”、“水货”等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身产品品质不足,无法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
所以,餐饮人一定要在拥有足够的产品基础上,在优先使用某种营销手段大肆宣传,就如喜茶在营销前,花费了很多精力去做产品一样。
< class="pgc-img">>4、“装修为重√,餐饮店必须高档装修×”
当今顾客越来越注重用餐环境,他们都希望以此获得愉悦的餐饮体验,加上当今很多出名的餐饮店都是以别致的餐饮环境出名和圈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了“餐饮店必须高档装修”的错误认知。
装修为重一点不假,但不一定好的餐饮店就需要高档装修,往往有时候,你越是高档装修,越会没有生意。
比如,如果你开的一家客单价较低的快餐店,而你的装修过于高档奢华,不但不能吸引消费者,还会给消费者带来“价格贵”的错误,从而不敢进店消费。
再比如,你开的餐饮店主营家常菜,消费群体应该是30-40岁之间的顾客居多,而你却高档装修,把店面弄成轻奢风格,让人感觉非常地违和。
所以,餐饮店的装修一定要符合自身定位,而并非一定要高档奢华。
< class="pgc-img">>5、“印象第一√,经营产品越少越好×”
当今很多餐饮店都在精简产品线,精简产品线的主要目的,一是把核心产品做精,二是让顾客能清晰品牌的特色,二者都是为了加强顾客的印象。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先入为主的时代,只有顾客对你的印象足够深,建立起深层次的认知,才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你。就好比说火锅想到海底捞,说咖啡想到星巴克。
所以很多餐饮人,认为自己经营的产品越少越好,拼了命地缩减产品,但却换来更差的业绩,为啥?
因为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产品线越少越好,有些品类需要适当地增加产品线。
比如喜家德的水饺只有5种,因为这5种水饺能满足人们日常饮食的需求,俗话就是让人吃不腻;而你如果经营铁锅炖这样的特色餐饮,你若只有5种产品,相信顾客们是不会持续性消费的,因为吃几次就腻了。
再比如你经营烤鱼,不可能为了精简产品把小菜、小吃等“烤鱼伴侣”去掉吧。
所以,餐饮店应围绕自己的核心产品,适度地增减产品线,而原则就是把那些会混淆你餐饮店特色的产品全部去掉,增加能突出特色的产品。
< class="pgc-img">>以上5条经常被错误理解的认知,正确的应当是:
1、标准化不是绝对的,效率与品质之间应有一个平衡;
2、餐饮店需要有好的产品做保障,而不是只有好产品就可以;
3、营销需要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做保障,是吸引客流量的好方式;
4、餐饮店的装修风格一定要符合自身定位,并非越高档越好;
5、餐饮店应围绕自己的核心产品,适度地增减产品线。
><>是在前两天,和一位正在学做凉皮生意的朋友交流中感觉到的,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可以说小事情中有大道理,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随着夏天的到来,凉皮成了最火热的应季小吃之一,由于很多朋友给我留言,想做凉皮而缺乏技术,为了回报大家的信任,就把我们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凉皮技术,在3月23号那天的文章里,整体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 class="pgc-img">>后来有很多朋友就去马上实践,按照配方实际制做,遇到问题我们再探讨解决,根据各自的区域特点调整出自己的一套东西,达到了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的目的。
其实这就是一种“践行”精神,我有很多的亲身经历和感触,所以特别明白,真正的获得,必须要在学习和提升,实践和总结中去得到,不然的话,再好的配方,都只是纸上谈兵。
这其中有一位从未见过面,而我们一直在保持交流的兄弟。就是那种让人佩服,身体力行的典范,可是一起步,就遇到了问题。
由于我在文章中总是提到,香料必须要购买上乘的,才能保证效果,这位老弟,就到当地的调料市场,找店老板问质量最好的花椒,店老板随即给推荐了140元一斤的,这位老弟为了保证配方的效果,也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 class="pgc-img">>后来我俩在微信中谈到此事,感觉这兄弟多半是被那调料店老板给忽悠了,我们在经营中,长期在一家四川的网店购买的花椒,质量非常好,价格即使有些波动,每斤也就在60元~70元之间,140元一斤的?我们不排除有更好的极品花椒,但至少我们在经营中没必要采用。
我们这位兄弟回忆:那调料店老板,可能通过观察,看着我是个外行,就卖了个高价,忽悠了一把。
这就是我为什么总是建议朋友们,在购买调料时,最好不要在不知底细的市场上购买,而是选择口碑比较好的网店,从产地网购,质量有保证,价格也不高。
其实就是这句小小的建议,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吃了很多亏才总结出来的,最开始时拿着配方,和我说的这位兄弟一样,去市场上认真的咨询,成了调料店老板们眼中的忽悠对象,钱没少花买回的香料却一般。
< class="pgc-img">>实验配方时怎么做都不是那个味儿,而且调整多少次都不行,一个星期后,才从购买的环节找到了问题,原来是香料质量差,这才明白了调料的稳定,是配方的基础,也就是这多次曲折才得到的经验,转变成了在文章中给朋友们的一句提醒。
而在交谈中还得知,我这位老弟购买的其他一些调料和工具等,普遍价格也比较高,而且使用效果如何,也未可知。
于是赶紧把我们之前通过多次筛选,最后选定的可靠的的网店,分享给这位老弟,解决了他面临的一些问题。
< class="pgc-img">>这是一个实践中的小细节,如果不注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如果真正用在一个经营的系统中,可能很多微不足道的环节堆积起来,就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比如说我们这位好兄弟,身体力行的这种精神,让人十分佩服,也是创业中最珍贵的品质之一!我们学习美食,经营餐饮,这种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而即使购买调料这么一个小小的环节,这里面都有一个试错和调整的过程,想想我们把一个多种组合的配方,转换成适应大众口味,再成为创造市场效果的产品,这其中又有多少个环节能决定那个最终的结果呢?
由小见大,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我们去做一道菜,看着工序很简单,伸手操作,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我们去做餐饮创业,误认为它门槛低容易上手,可一旦实行起来,为什么那么迷茫而无所适从?最终的成功者都是一路的摸爬滚打,把自己练得韧性十足,百毒不侵,才坚持过来的。
记得一位创业导师提到过一句话:你在创业中的每一个新思路,几乎一实践都是错的!可能每一位走在创业路上的人,对于这句话,都会有一种透彻的感悟。
今天借这件小事情,就是想和朋友们探讨一个道理,我们学美食和做餐饮,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就是“实践出真知”,不要总去思想里假设如果怎样就会怎样,如果你没有多年的实际操作经验,这些假设都是没有根据的,要想尽快入手,很简单,去践行!
< class="pgc-img">>每一位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步步前行的朋友,都明白一个道理,错并不可怕,因为错也是获得,创业就是在对与错,这些大大小小的获得中,去积累出最终我们想要的那个结果!
自然门美食e族 一心一意做价值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庆假期,吃喝玩乐是主题。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餐饮股。
民以食为天。
不管是重要性、刚需性,还是需求规模,餐饮都是一门大生意,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有各个地方政府、各类媒体的推波助澜,吃货文化一时间席卷大江南北。
但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餐饮股却常常毁誉参半,A股最早上市的餐饮公司--西安饮食,股价走势是这样的,24年过去了,中间虽然有过高光时刻,但现在股价,跟上市时也没什么区别。
后期上市的全聚德,现在的股价还比不上IPO的时候。
再后来的广州酒家,股价走势不至于破发,但其实也显得平淡。
无独有偶,港股上的餐饮股算比较多的了,但股价走势,也是“麻麻地”,有很多甚至已经跌入“仙股”行列,就以国内人比较熟悉的香港品牌为例。
国内在港股上市的餐饮股,同样遭遇了大幅下跌。
要说餐饮股不行,它们又都冲上过高光时刻,但要说餐饮股好,最后却都殊途同归,坠落画面不忍直视。
明明是一门大生意,为何最后总被玩成这般模样?
1
开店、开店,还是开店
从商业模式上讲,餐饮公司的整个闭环,从购置或租赁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开始,到配备所需的人力,购买食材,加工,上菜,最后收钱,简单且清晰,但似乎也没有什么想象力可言。
从盈利能力上看,不同餐饮公司之间差别也较大,有的毛利率可以超过60%,净利率超过10%,ROE则达到20%或以上,似乎很有吸引力,但也有的毛利率在10多个点,净利率和收益率都只能在个位数上挣扎。
但是说到业务增长模式,基本上都离不开开店扩张这条道路。
理由同样很简单,人对食物的需求量是相对稳定的,整体的人口数量又不可能突然来一个大增长,每家餐饮店也有覆盖半径,等于说每家餐厅都有天花板,所以单店盈利到达一定数量级之后,就很难再上升,要把业绩增长做上去,就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开店,通过抢占地盘取胜。
不少餐饮股在上市时,或者股价抬升阶段,都是因为给了市场一个很美好的门店扩张计划。
全聚德上市时,计划将直营门店由14家增长到20家,增长幅度达到43%;
呷哺呷哺则在2014年IPO时表示,将近8成的募资款项,投入到新开门店中,要在2018年之前开设453间餐厅,直接翻了一番;
海底捞上市时,表示将6成的资金用于两年内新开390家门店,同样翻了一番;
而香港茶餐厅龙头之一的翠华,同样将超过一半的募资用于新开门店。它的故事性更强,因为彼时仍然以香港为大本营的它,全部加起来才区区26间,而国内庞大的市场,理论上能够容纳的茶餐厅数量,是N倍于香港,加上翠华已经明确表示要大举北上,这还不是星辰大海?
有了这么美好的开店扩张计划,增长预期就有了,所以股价被炒上去很正常。当中的典型,翠华和海底捞,上市一年后,股价都翻了一倍,呷哺呷哺相对弱一点,但也有40%的涨幅。
一切貌似都很美好。
2
后来怎么样了?
“丑妇总需见家翁”,讲故事可以,但总有一天要兑现,餐饮公司们当年立下的“军令状”,后来都怎么样了?
以呷哺呷哺为例,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的总餐厅数量为886间,算是勉强完成任务;海底捞2020年底的门店数量也达到了1205间,算得上超额完成任务。
但是,这种疯狂扩张同时遭遇了疫情,导致了成本剧烈上升,净利润大跌近9成,而呷哺呷哺的2020年更为惨烈,净利润下跌96%,只有1100万。
说到香港翠华,上市前在内地只有2家门店,上市后第一年就一口气在内地新开5家门店,2013财年翠华在内地录得收入2.04亿港元,同比增长152.1%,这是公司内地收入增速的高光时刻,2014年财年,翠华在内地新开门店达到6间,总餐厅数目到达13间,维持高扩张的态势。
但到了2015财年,公司来自内地收入5.22亿港元,同比增速下滑至47.04%;2016财年,内地收入增速跌破10%,此后继续下滑。到2019财年,翠华在内地的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为-1.76%。
翠华在内地开店速度也明显放缓,2016财年,内地餐厅总数为24家,相当于两年内仅开了7间,年均新开3.5家,到2019年,总数变为38家,相当于年均新开4家。到2020年底,翠华全部的门店数量只有79家,2017年时立下的,到2022年要达到130家门店的伟大理想,基本已经无望,这正是他股价高位蒸发超过9成的原因。
不少人将餐饮业的不振归因于疫情,无可否认,疫情对餐饮业的打击非常大,但实际上,即使没有疫情,这股起源于2012年的餐饮热潮,也会回落。
单从最根本的驱动因素,就可以找到答案。
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由贫快速变富的阶段,餐饮业都会迎来一波超级景气期,外出就餐、享受型消费、尝鲜感、追求快乐,大行其道,这正是过去十年发生在国内的景象。在这个景气期里,餐饮是一门好生意。
但是,现在民众对吃的热情已经回落,超级景气周期正经历下行期,不管是宏观的消费数据,还是外出就餐次数,餐饮门店的生意状况,门店的新开和倒闭数量对比,随处都可以找得到证据。
如果还要作深究,餐饮这门生意,其实有着许多的天花板。
3
餐饮业的天花板
餐饮业最重要的天花板,有两个。
首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的饮食必定受地理、资源、气候、物产等等的影响,所以要把一个地域的饮食推广到其他地方,天花板是很明显的,这就等于给业务增长设置了“涨停板”。
就拿粤菜来说,不管做得多么精致,多有营养,到了北方都很难有市场,因为北方人的重油重盐口味,很难适应清淡的粤菜,毕竟味蕾上的体验,比说什么视觉和营养要实在。
大多数的菜系能够在他乡受欢迎,其实并不是这个菜系有多好吃,营养有多高,而是人口迁徙造成的。
到过广东的外地人,都会感叹饮食清淡的岭南地区,街上却越来越多川菜、湘菜、重庆火锅这些辣菜系。实际上,广东土著吃辣的并不多,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大量的移民到广东,其中邻近的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贵州都是最重要的人口来源地,直到现在还是如此,这些地方正是中国最能吃辣的地方,所以造就辣菜系在广东非常流行。
但如果以更长远的眼光看,这些移民的下一代、下两代,迟早会被广东的气候同化,变得要喝汤,要饮凉茶。
无独有偶,国内能够找到为数不多的对粤菜还算友好的城市,广西有一些,其次就是上海,理由就是清朝开始,大量的广东商人到广西经商,而且不少最后留在了广西,加上纬度和气候类似,粤菜至今在广西仍享有重要地位。
至于上海,则是1860年开埠后,广东商人跟随西方商人去开拓上海市场,最有名的旧上海几大百货公司,创始人都是广东中山人,直到现在,仍然有不少上海人,祖上来自广东,粤菜才得以在上海滩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也有一些是因为流行文化、崇洋心理的影响,像西餐、日本菜、韩国菜,但这些流行如果没有人口迁徙做支撑,顶多就是一阵风,勉强存活下来的,也做不大。
其次,餐饮业,尤其是中式餐饮,菜式名目繁多,对供应链要求高,烹调复杂,且高度依赖厨师,复制成本非常高,这跟商业扩张上强调的简单复制原则有冲突,扩张时容易造成成本上涨速度大于营收增长速度,挤压利润的现象。
这也是餐饮公司和食品饮料公司最大的差别,同属“吃”这个领域,食品饮料属于工业品,复制容易,而且很容易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所以是投资界长盛不衰的板块,股价走势可以长牛,轻松穿越经济周期,但餐饮公司却是“同人不同命”。
有这两个天花板在,餐饮业的未来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星辰大海,短期看可以受惠各种营销宣传,但长期看,顶多就是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如果加上门槛低、竞争容易走向白热化、时不时还要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可能出现的社会性事件影响,餐饮业其实是一门非常苦的生意。
当然,有且仅有一个国家例外,那就是美国,它是唯一一个可以将本土餐饮做成全球大生意的国家。这个唯一,更多的是仰赖它独有的禀赋。
第一个禀赋,是汉堡、薯条、可乐这些食物容易下咽,既能填饱肚子,而且容易刺激到味蕾,吃起来很舒爽,你或许并不喜欢这些食物,但你通常也不会厌恶;
第二个禀赋,是美式快餐制造简单,完全可以走工业化的道路,“复制粘贴”是手到擒来;
第三个禀赋,也很重要,那就是美国人在工业化、商业化、资本化上的能力超群,有庞大的以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支持,同时美国人的脚步也遍布全球,外加酷炫的美国流行文化输出,业务上的天花板自然而然高了很多。
于是,你可以看到麦当劳、KFC、汉堡王,甚至乎星巴克、达美乐披萨的全球大流行。相比之下,中式餐饮只是在某些方面做得到,但很难做全,更不要说能与之相匹敌。
4
结语
餐饮这门生意,其实非常的实在,容不得太多的花哨。
在社交媒体和资本井喷的年代,出现过一批所谓的网红餐厅,但最后都泯灭众人,原因很简单,餐饮最大的价值在于填饱肚子、供给营养,再往外延伸才是就餐体验、社交属性,网红餐厅在前两个价值上做不出什么所以然,只会在后两个因素上做各种眼花缭乱,而后两者必定要付出高成本,所以也必须以高价割顾客韭菜结尾。
体验过后,新鲜感退却,货不对板,再加上被割韭菜造成的厌恶感,顾客很容易抛弃它们。
这也说明,餐饮业很容易营销过度,短期效果是有的,但绝非长久之计,搞不好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餐饮这门生意,虽然规模高达万亿级别,但考虑到天花板问题,注定是极其分散、复杂、易变的格局。
随着餐饮业的退潮,除了餐饮股跌成狗,还爆出了一些餐饮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倒闭的消息,有些公司当年还是当红炸子鸡,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基本离不开扩张过度、管控跟不上、成本兜不住,最后亏损严重,被迫离场。但另一面,时下又有不少餐饮股跑步上市。
可谓“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
不过,仔细看看这些新股讲的故事,其实并没有新鲜事,和当初翠华、呷哺呷哺、海底捞如出一辙,还是开店扩张,但现在的市场却不像当初那样认可这些故事,所以即便顶着网红光环,上市后股价一样跌成狗。
或许有人问,是不是餐饮业就根本不值得投资?
其实也不是,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生命周期,投资也一样,最好的买入阶段,无疑是产业步入快速成长的阶段,而卖出阶段,是正是确认步入饱和期甚至衰退期时。
餐饮业的高光时刻,也是最好的投资阶段,在于经济发展迅速,中产阶级大量崛起的阶段,这正是过去十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在过去那个火热的阶段投资餐饮股,吃到那一波升浪,美哉美哉。
现在,不能说这个过程已经结束,但也肯定不是火热时期了,所以投资餐饮股,得多一份“知进退”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