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工人日报
“陶然居早就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作为企业内部考核的内容,但是一直执行不到位。”重庆陶然居董事长严琦表示,企业曾经做过半份菜、小份菜,但是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尤其是请客吃饭的时候。套餐和宴席是最容易浪费的,企业要求服务员严禁借提供套餐服务的方式推销过量宴席,切实减少食品浪费……
《工人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小习惯,在有意或无意间导致了“舌尖”上的浪费。
请客总担心菜不够吃
李琴在重庆能源集团打通一矿上班,上周末,她弟弟出差顺路来矿上看她。李琴在电话里已跟弟弟沟通好了,在家里吃个便饭,然后休息一会,但李琴的丈夫却坚持去外面餐馆吃饭。
“老板,我们3人,给我们称1斤半羊肉,两个蒸笼……”刚进餐馆,李琴的丈夫就开始点吃的。听着他点菜,比平时他们夫妻俩吃的多了很多,李琴知道她丈夫请客吃饭好面子的老毛病又犯了。
李琴表示弟弟又不是外人,点多了吃不完,丈夫却嗔怪她对弟弟还不如他这当姐夫的。李琴告诉记者,吃到最后,他们桌上的食物只吃了一半。
据了解,在煤矿,类似李琴老公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煤矿人是出了名的耿直、实在,很多时候家里来亲戚朋友,不管是在外就餐还是在家里吃饭,都会准备得很丰盛,总担心饭菜不够吃。即使是大家吃得恰到好处,主人也感觉请客不周到、没面子,更怕在亲戚朋友面前留下抠门的印象。
记者8月20日在该矿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89人参与,有53人在请客吃饭这栏选填了准备多点,或多点些菜放心些,多少有些剩的,才更像是请客吃饭。
“健康”观念下的挑剔
“今天周末,儿子一家回来看我。中午我把饭菜弄多了,没吃完,儿子说剩菜剩饭吃了对身体不好,坚持让我倒掉,怪可惜的。”重庆一小区的张大妈边下楼边说。
重庆陆军大学西南医院教授刘峰表示,不用碗、碟、盘子来储存剩余饭菜,而采用密封较好的玻璃保鲜盒,并且采用低温储存;在保存时间上,剩饭最好在1天内吃完,剩菜则要在5~6个小时内吃完,凉菜、绿叶菜最好当顿吃完;吃剩饭剩菜前一定要热透。有了以上措施,吃剩菜剩饭还是安全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意养生保健,饮食方面也比较注意,网上也有不少宣传剩菜剩饭、肥肉等吃了对身体不好,所以有不少家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除倒掉剩菜剩饭,做菜时也会处理掉瘦肉上的少许肥肉。买的鸡鸭,在煲汤之前也会将其皮处理掉。
记者随机调查发现,40岁以下人群,有过半的人倒过剩菜剩饭,有接近四成的人不吃肥肉,有约两成的人不吃鸡、鸭的皮。问其原因,一是怕剩菜剩饭对身体不好,二是肥肉、鸡皮、鸭皮油腻,不想吃。
但公开资料显示,肥肉中的蛋白质可以促进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记忆力,促进维生素的吸收利用,肥肉中的脂肪是人体热量的重要来源。
专家建议,对于看起来油腻、不想吃的食物,尽量不买,或者尝试改变其烹饪方式,减少浪费。
各种原因的无计划购买
“厂区卖的菜很多都是周边农民自己种的,特别是早上出门买菜,看到特别新鲜,就忍不住买买买,也不管吃不吃得了。”重庆綦江齿轮厂员工邓春梅说。
“昨天上街发现农民的西红柿很新鲜,其实我家里还有,但感觉这种机会不能错过,于是忍不住买回家。”该企业员工陈秋萍说。
“我妈见不得超市打折,一碰上打折就会买一大袋菜回家。”有企业员工说。
作为家庭“煮妇”,很多人都有类似经历。或是由于菜品鲜嫩忍不住去买,或是因忙无奈多买,多种原因下的无计划购买,导致最后吃不完,只能扔掉。
对此,有人建议,平时尽量做到有计划地购买食物。对于超市打折活动,要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以便减少浪费。
“舌尖”之外
粮食上桌前的损失不容忽视
“舌尖”上的浪费最近引发舆论关注,但是统计显示,在上桌前,粮食在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都可能造成损失,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
重庆綦江区的陈林海与别人合作成立家庭农场,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种小麦。“每年收成不错,平均亩产1000多斤。”他说,“机械化收割省时省力,但还是有一些浪费,挺心疼的。”由于秸秆倒伏、地块高低不平、收割机来回擦碰,一亩地大概损失30斤左右的粮食。
重庆城口县高观镇复兴村种粮大户王连坤的作物主要靠人工收割,农忙时节最多时要请20多名工人。他说:“大家一镰镰地割,虽然慢,但基本上不会落下麦穗稻穗,没人舍得丢弃。”可是粮食熟透后,人工收割、堆垛时可能会脱粒,直接掉到地上,造成浪费。收割后晒在场院或者公路上,风吹日晒也会造成损失。
粮食收割后损失最大的环节是农户储存。据国家粮食局此前的抽样调查,农户储粮损失最严重的为东北地区,平均约为10.2%;其次为西北地区,约8.8%;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地区分别约为7.4%和5%。农户储粮损失中,鼠害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储粮设施简陋,储粮条件差,缺乏科学技术。
对此,国家粮食部门推广粮情检测、横向通风、充氮气调和环流冷却等储粮新技术,全面修复“危仓老库”,加强东北地区等主产区新建仓容建设……截至目前,共新建仓容约1450亿斤,维修改造“危仓老库”仓容约2460亿斤。截至去年底,各地粮食部门在全国为农户试点配置了近1000万套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具,使这些农户的储粮损失率平均下降6%,每年为农民减少粮食损失23亿斤。
重庆长江上游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认为,实践中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必须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间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要突出地方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
睡三千年 一醒惊天下
——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中寻觅中华文明
作者:陈虎 余康(分别系中华书局编审、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编者按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被笼罩在迷雾之中的古蜀王国,自“沉睡三千年”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分别于1986年和2001年“一醒惊天下”之后,更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那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甚至让人将其与外星人联系在一起。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初璀璨文明神秘消失,湮没数千年之后惊世再现,未解之谜还有多少?
中华书局新近出版的《从三星堆到金沙——中华文明的惊世发现》一书,聚焦古蜀文明,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古蜀时代神奇而珍贵的遗存背后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跟随那些出土的“宝贝”,去探寻古蜀历史的真相。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树
1、“天外来客”引遐想
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器、象牙、贝类等数千件珍贵文物,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最奇特也最威风的,是出土于二号祭祀坑的三件青铜纵目面具。超现实的造型和神秘静穆、威严正大的气势,给人以强烈威慑。它是天神,还是人间至尊?其中一件宽138厘米、高64.5厘米,被称为“千里眼”“顺风耳”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眉尖上挑,双眼斜长,最令人费解的是眼球呈柱状极度夸张地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长达70厘米的巨大桃尖状双耳,呈飞扬之势向两边充分伸展并向上耸起,耳廓中装饰着勾云纹;短粗的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额部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本铸有精美的额饰。整件面具造型雄奇威严,为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被誉为三星堆的“六大国宝”之一。高31.5厘米、宽77.4厘米、通高82.5厘米的两件较小的青铜纵目面具,双眼眼球亦呈柱状向前伸出约10厘米,额部铸有约70厘米高的夔龙形(一说象鼻形)精美额饰,双耳造型取势基本平直。整体造型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面具出土时眼和眉所描黛色、口唇所涂朱砂仍清晰可见。
作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之一,青铜纵目面具究竟代表了什么?又有哪些意义呢?由于它们和同时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等数百件重要文物,与同时期的中原夏商文明的青铜器物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在令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一些学者认为三星堆、金沙来自西亚等域外文明,甚至认为是“外星人”留下的杰作。但一般认为“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量出土文物告诉我们,传说中的古蜀王朝并非子虚乌有,成都平原在商周时期甚至更早,确实存在过繁荣昌盛的古文化及古城、古国。岷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同中原和其他地域一样悠久而发达的历史文化”。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本文图片均选自《从三星堆到金沙》
2、古蜀王国显神秘
《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等古籍,都记载有蚕丛、柏灌、鱼凫等。他们究竟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是人名还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称?他们所代表的各个朝代延续了多久?相互之间的兴衰更替又如何?他们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疑问,为古蜀的历史文化抹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铸造精美、形态各异的青铜雕像群,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神秘群体;同时出土的还有青铜神树和众多的鸟、虎、龙、蛇与多种飞禽走兽青铜造像,以及金杖、金面罩、玉璋、铜尊、铜罍等大量精美文物,印证了文献中记载的古蜀王国并非子虚乌有,为解开神秘的古蜀之谜提供了一把极其重要的钥匙。
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青铜大立人像,以及众多的青铜人头像、青铜小人像、人面鸟身像,既有人的特点,又有神与鬼的夸张,显示出了浓郁的图腾意味,贯注了古代蜀人的某种崇拜习俗和信仰观念,象征的可能是古代蜀人的崇拜偶像。
一般认为,青铜纵目面具的形象符合古代文献中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可能是古蜀先民在神庙中祭祀崇拜的始祖蚕丛的象征。所以有学者认为,青铜纵目面具与其他青铜人头像一样,都是古蜀民族的形象。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中蜀王如柏灌、鱼凫、杜宇等多以鸟为名,推测蚕丛纵目或许也是鸟类,由此认为杜宇之前的古蜀王国是以鸟为图腾的。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青铜面具和人像属于当时的王国重器,应该是一系列神的形象,夸张的造型表明其具有超人的神通,在祭祀或信仰活动中很可能被放置在中心位置。其代表的第一层含义,是古蜀王国巫祝的化身,象征着古蜀王国的群巫集团,是神权的象征。第二层含义,则是古蜀王国统治阶层的象征,既代表着神权,又是王权的化身。
3、“太白鸟道”多商旅
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批象牙和海贝。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古蜀人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象牙?它们来自何方?用途何在?这些象牙都是有规律地平行放置在一起、层层堆积起来深埋于地下的,最多的堆积层可达8层,同坑埋藏的还有大量玉器和青铜器。学者们因此推测,象牙应是古蜀王国的祭祀用品。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象牙经鉴定均为亚洲象,同时出土的海贝,经鉴定可能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温暖的海域,一些学者因之认为这些海贝和象牙,很可能来自异域的远程商贸。亚洲象仅雄象有门齿,每头雄象两根门齿,重达数吨的象牙,意味着数量惊人的庞大象群。那么,商周时期四川盆地是否有过象群的栖息活动呢?这些数量惊人的象牙,是否就是在当地出没的象群中获取的呢?有学者认为古代文献透露的信息以及考古发现提供的启示可知,商周时期的长江流域和四川境内,很可能有大规模的象群活动、栖息,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象牙很可能是蜀地所产。而另一些学者从目前尚未发现猎杀大象后必然要留下大量的遗骸来推测,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象牙,必定不是原产于蜀之本土。类似三星堆出土的大量货贝、虎斑纹贝、环纹货贝等海贝,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山东青州苏埠屯商代晚期墓中也曾出土数千枚。研究表明,殷墟的海贝出自我国东海及南海。那么,三星堆的海贝无论是来自殷墟还是来自印度洋,都说明了古代蜀人与外界的交往情况。研究还表明,这些海贝当时已有了原始货币的职能,从数量来看应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原和古蜀都不产海贝,这些海贝显然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辗转而来的舶来品,反映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人的商贸活动区域是相当广阔的。
古蜀地区是我国丝绸的主要原产地之一,自古就流传着嫘祖后代、古蜀王蚕丛“教民养蚕”的传说。到商代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的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头戴的花冠、身着的长襟衣服上各种繁缛的花纹,所表现的当是蜀锦和蜀绣。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很多上面附有丝织品的残留,表明当时丝织工艺和丝绸使用都已相当普遍。《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证实在汉武帝之前,古蜀和古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道就已存在。从成都平原经云南出缅甸、印度,经巴基斯坦、阿富汗至西亚的安息(伊朗),再至地中海、罗马帝国,正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西线。而三星堆出土的海贝,极有可能就是由这条古道贩自南亚的古印度等地的,因为其中的齿贝,就产于印、缅温暖的海域。古代蜀人通过这条古商道走向了广阔的世界,不仅为古蜀国带来了大量的海贝和象牙,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异域文化因素,促使了古蜀商业的繁荣和三星堆、金沙青铜文化的绚丽多彩。
4、“横绝峨眉”战牧野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而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都告诉我们,古蜀王国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繁荣昌盛的王国,但并不封闭,它和黄河流域的夏、殷王朝以及周边其他区域,都有悠久的经济、文化交往。考古学已证实,三星堆古城遗址是夏商之际至商末古蜀王国的都城,年代则可上溯到距今4700多年前,早期文化如三星堆出土的玉璋、玉戈、玉刀构成的仪仗用具,以及玉琮、玉璧等祭祀用的玉器,明显受二里头文化的影响。至三星堆文化晚期和金沙、十二桥文化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则更多地受到商王朝文化的影响。
殷商时代,古蜀与中原商王朝的关系较多地见于殷墟甲骨文中。考古学成果证明,商代中叶三星堆文明走向极盛,古蜀王国已形成强盛的国家,疆域广阔,北及汉中,与殷商平行发展。殷墟卜辞中的商蜀关系,实际上是双方在各自边境接壤地带所发生的一系列和战事件,蜀与商王朝是国际关系,而不是方国与共主的关系。就青铜器而论,虽然古蜀青铜文化自成一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其中不仅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明显影响,而且许多器物就直接仿制于中原。当时古蜀与殷商的交往,可能有水、陆两途。水路是顺长江上下,陆路是北经汉中之地或陇蜀之间,即“天梯石栈相钩连”的通道。但古蜀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是不丧失主体的交流。如三星堆的青铜器就吸收了通过长江中游传入的青铜器的某些因素,尤其是青铜容器如尊、罍,在形制上就与长江中游同类器物相似。不过,三星堆文化并不是把尊、罍用作盛酒的礼器,而是用以盛放物件尤其是贵重之物如海贝等。这说明它仅仅借用了器物的形制,并没有接受来自商文化的礼制理念。
三星堆揭开了古蜀历史的神秘面纱,它与宝墩文化、成都商业街船棺葬、羊子山土台建筑、十二桥、彭州竹瓦街商周青铜器窖藏等考古发现一起,使学术界对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5、未解之谜摆眼前
公元前12世纪的商末周初,三星堆突然湮没,3000多年间消失得无影无踪。21世纪的第一年,在成都金沙传来了令人惊奇的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大型墓地等遗址,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使我们对古蜀文明有了更多了解,同时也将许多新的未解之谜摆在众人面前。
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金沙是与三星堆同时出现,还是在其湮没之后出现的另一个新兴的古蜀王国都邑所在?金沙遗址究竟是哪个古蜀王朝的遗存?对此,学者们普遍认为,金沙遗址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王国的都邑。从时间上看,金沙的年代与三星堆相衔接并略晚。出土文物如金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立鸟、玉璋、玉璧以及神面纹青玉长琮、金冠带上的图案,与三星堆出土器物在文化内涵、造型艺术、制作技艺诸方面,既有许多显著的相似之处,又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一些器物如太阳神鸟金箔饰、蛙形金箔饰、喇叭形金器、玉板状槽形器(玉剑鞘)和玉牌形器等,则是从未有过的发现。这对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三星堆遗址是鱼凫、杜宇时代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那么金沙遗址会不会就是开明时代古蜀王国的都邑?或者说,当三星堆遭到洪水或其他天灾人祸以及改朝换代等原因而逐渐废弃,金沙则继之而起并日趋兴盛,在古蜀文化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有学者认为,两个遗址年代上前后衔接,金沙遗址是在继承三星堆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因素形成的,但在信仰方面又有不同,不排除是不同势力集团的权利更迭。也有学者认为,栖息于金沙遗址的先民,并不是由三星堆迁来的,有可能是古代蜀人的另一部族,这些部族的联盟共同组成了古蜀王国。
大约公元前7世纪,繁荣的金沙城突然衰落,此后的古蜀王国魂归何处?有学者根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十二桥遗址出土的一批青铜和陶、石等器物,认为开明王朝在金沙没落后,一部成为十二桥文化的组成部分,构成早期成都城市的核心区。也有学者认为开明王朝灭亡后,蜀王的后代逐渐南迁,最终在今越南的北部建立了安阳王国。证之《交州外域记》《日南传》等史籍,开明王朝灭亡后,蜀王子安阳王率残部南迁,经红河进入交趾(今越南北部地区),征服了当地的雒王、雒侯、雒将,建立“蜀朝”,即安阳王国。安阳王城,越南史籍认为即今越南河内东英县古螺村的古螺城。安阳王城依河而建的“重城”制,及关于在安阳王城修建过程中因金龟相助才得以建成的传说,与秦人因得神龟帮助建成成都城因而成都又称为“龟化城”的传说如出一辙。而且考古学上,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发现有很多形制与三星堆文化相似的歧锋牙璋、多边形有领玉璧形器、石璧形器、“棘字”戈,以及在我国四川西部和云南等地均发现大量蜀式器物。以上种种,当与蜀王子安阳王从蜀地渐次南迁交趾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三星堆和金沙遗址都称得上是前所未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古发现。《从三星堆到金沙——中华文明的惊世发现》向我们揭示了3000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景,并以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内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5日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家用各种手段鼓励节约 市民文明程度有所提升 仍有个别人“缺乏自律”
光盘行动
北京进行时
8月18日,首都文明办等三部门发出“制止餐饮浪费、践行光盘行动”的倡议。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暗访了北京的20余家餐饮店,光盘行动践行得如何?来看我们的调查吧——
发现
点餐适量成为时尚
8月17日晚6时30分,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四川驻京办招待所餐厅,因已经到了“饭点”,店里逐渐热闹起来,上座率达到了80%左右。借着就餐,记者在店内观察了近一个小时,其间有多批顾客用餐完毕,基本没有剩菜剩饭的情况。坐在记者邻座的一对夫妻点了4个菜,吃到最后,水煮鱼还剩下不少,两人主动叫了服务员“打包”。
店内服务员告诉记者,现在客人点餐大都很适量,“基本不会剩余”。对于个别剩下菜品的,服务员也会在结账时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打包”,尽量做到不浪费食物。
记者走访中发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西四包子铺”门店点餐台前也醒目地张贴着“光盘行动”的宣传标语。该餐厅服务员向记者介绍,自家店内的餐品主要以灌汤包等快餐为主,客人点单很少有剩余现象,有时个别有剩余的也都会打包带走。
想法和行动间仍有距离
8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朝阳大悦城,在随机选择的“鹿港小镇”餐厅观察。晚上7时许,紧邻靠窗座位的一桌三人用完餐后离开,桌子上的四盘菜均有约三分之一的剩余,并未被打包带走。
同样的时间,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家海底捞火锅店内,有两名年轻人各自调配了3碗不同口味的小料,一共6碗拿回了桌上。
“年轻人出来搞对象可能好面子,请客吃饭不剩下点就怕被人说小气。”服务员介绍说,店里最常被剩下的就是小料和蔬菜。
8月19日晚上8时30分,记者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荟聚购物中心的江边城外烤鱼店看到,一张桌子上的两名年轻女孩点了一盘烤鱼,但用餐结束后,一条烤鱼只吃了一面,另一面丝毫未动,烤盘里的配菜也剩下不少。“这样逛街的小姑娘一般都不会打包,觉得拿着碍事儿。”服务员说。
这样不经意间造成的浪费,和记者的随机街采形成了对比。因为很多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外出就餐不会浪费的,看来意识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接受考验。
年龄大的市民更节约
“70后”的张先生说,自己一家人下馆子都是按量点餐,一般不会浪费,就是有剩菜,也一定会打包带回家吃。
而据其他几位市民反映,最主张“不浪费”原则的往往都是家中的老人,“剩得少,几个人分分就都吃了”、“剩得多打包回去,下一顿热热再吃”……已经成为了老一辈饭桌上的口头禅。
8月18日中午,前门附近的全聚德店内,在记者观察的一个小时时间内,没有见到浪费现象。“您还剩一些烤鸭没吃完,我帮着打包一下,可以带走吃。”在记者不远处的一桌客人正要起身,就有服务员主动将剩菜打包,并拿了两包酱料放在塑料袋内。
当晚8时许,在朝阳大悦城大渔铁板烧餐厅内约有40余名食客,距离记者最近的一桌是一对夫妻与两位老人的家庭聚会,四人点餐量不少,但最终实现了“光盘”。
举措
提醒少点餐+推出半份菜
19日晚上8时许,三里屯附近的SOHO大厦内仍人头攒动。在一家湘菜馆门口,有食客进门时,服务人员会热情地推荐自家招牌菜“贡椒鱼头”,“鱼头有三斤多,但能吃的只有一小部分,菜品量都不大,四个人差不多点六个菜就够了。”
在另一家餐厅,店员告诉记者,虽然因为顾客的饭量、消费能力存在差异,过度劝阻担心会影响生意,但他们仍会坚持进行一定的提醒。
也有餐厅多年前就推出了半份菜,服务员对喜欢多点菜的顾客都会进行提醒,防止浪费。满福楼是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附近的一家涮羊肉老店,网上评分很高,推出的菜品基本上都有半份的量。
领班刘先生告诉记者,该店从二三十年前就将菜品分为一份和半份出售,“这样做是为了不浪费食材。”
此外,该店还对店员进行培训,教导店员在点菜时为顾客提供菜量建议,以免浪费。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浪费食物的行为,满福楼有了新举措,“我们在顾客吃完饭时提醒顾客打包,不同意的话就跟顾客讲道理。遇到很难说服的顾客,工作人员还会送上饮料,以奖励的形式劝导顾客打包。
专家
需从小培养节俭意识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现在市民的“光盘”意识越来越高,但社会上的餐饮铺张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其实人的节俭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需要一个“长短结合”的过程。
“我所说的长,指的是青少年的养成教育,这一点特别重要。比如在德国,他们相对来说就比较少有餐饮浪费现象发生,在孩童时代,德国人就让孩子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去农场体验的课程。从学习简单的知识,到形成一个爱粮节粮全方位的认识,这是很重要的一环。”李教授表示,这样可以让大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习惯。
李教授说,“对一些爱面子、讲排场的人来说,有‘我自己挣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想法,对一些粮食浪费行为不以为然,应从小让他知道爱惜粮食的可贵性。”李教授认为,现在应该培养大家“把饭菜吃光”才是一种时尚的做法,把“光盘行动”作为一种文明理念,要达成这样的效果,需要一个长效机制。
“据统计,餐饮浪费现象有38%来源于大型聚会,我认为应该重点关注这个方向,尤其是要管住公务聚餐,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但是像婚宴、商务接待这种大型聚会就比较难以作出硬性要求,所以需要更多地宣传引导,让‘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深入人心’。也可以通过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做法,有效减少食物浪费。”
文/王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