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不少中小企业,他们的出现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本应该是有利的。但实际上其中多数企业的“寿命”都不长,特别是最近两年,关门倒闭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究竟面临了怎样的发展困境呢?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大变局时代,新的一年中小企业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 class="pgc-img">>在分析原因之前,先来看看这些年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有100多万家企业面临倒闭风险,其中90多万家都是中小型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多数生存周期都不长,维持三年是多数企业的命运,撑不过一年的也不是没有,超过5年的少之又少。2019年似乎是一个转折点,因为到了2020年之后,中小型企业的命运彻底走向了下坡路。统计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今,已经有310万家个体户注销,另外还有46万家企业走向倒闭。
无论是一、二线大城市的企业,还是三、四线小城市的企业,都普遍存在倒闭的现象。现如今街上门店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有的店铺从开张到关门可能只有几周的时间。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第一、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冲击。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是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的,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商、短视频平台的飞速发展,抢占了这些企业的生存空间。京东、淘宝诞生之后,就收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快的上班族,电商平台为他们节约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再加上快递行业的发展,让整个购物链条更加趋于完善。
< class="pgc-img">>若干年前,某些产品无法搬到线上,是因为运输等各个方面会受到限制,但是现在无论是蔬菜水果又或者是海鲜肉类,都能够快速送达。目前很多互联网巨头都推出了专门的买菜平台,如果平常没有时间去菜市场或者是超市,只需要动动手指,就有人给你送菜上门。现如今80后90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所以这类线上购物平台推出之后也很容易推广,不过这对于传统的线下商家来说打击就很大了。
除了以前的电商平台之外,最近这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直播带货成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直播间购物成了另一部分人的喜好。这样的方式无论对于卖家、主播又或者是消费者来说,都更加轻松愉悦。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平常出门逛街不仅累,而且有时候可能逛一天也买不到自己心仪的产品。但是线上购物就不同了,不仅不用出门,直播间里还有人帮你试穿,帮你试吃,最关键的是节省时间。
再加上现在很多人都看到了短视频平台的红利,大家都想要分一杯羹,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最近这两年当网红带货的人越来越多。毕竟很多网红在直播间里几个小时赚的钱,就能顶别人几个月甚至是一年的工资。“主播”这个职业之所以这么诱人,不仅仅是因为他赚钱快,同时也是因为门槛低。无论你是什么学历,什么身份,只要你有流量,就能实现日入过万的美梦。
< class="pgc-img">>无论是电商平台又或者是短视频平台都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他们的出现都给 大家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赚钱的机会。不过这对于那些中小企业或者是个体户来说未必是件好事,一方面他们失去了一定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失去了足够的劳动力。
就拿一些线下的实体服装店来说,自从电商平台出现之后,这些店铺就失去了绝大多数的客源。与线上店铺相比,线下店铺的成本更高,那也就注定了售价要高一些,对比之后,消费者都会选择在线上购买。这几年线下服装店生意越来越难做,关门的人也越来越多。
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本身的抗压能力就比较弱,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新兴职业。这些职业不仅自由,而且赚的钱也比较多,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预期。这些中小型企业要想和互联网行业“抢人”,那恐怕是有点难度了。
第二、一些企业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变革,导致最终被淘汰。前面我们也提到了,现在短视频平台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门槛,所以对于那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如果打不过,他们完全可以加入。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一部分企业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想去顺应时代的潮流,苦苦挣扎之后,最终还是被迫退出了舞台。
< class="pgc-img">>虽然现在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很多实体店倒闭,但也有一部分“幸存者”,他们不仅在这一轮的角逐当中存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得很好,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们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就拿现在的一些实体店来说,为什么同样都是开店,有的人衣服一直卖不出去,最后只能关门,但有的人店铺却越开越大呢?因为前者还在试图用原来的方式往前走,而后者已经开始利用工具改变自己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是说直接关闭实体店,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去进行改进,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利器。很多店主会通过一些短视频平台又或者是微博、公众号等等宣传自家产品,也有的人线上、线下门店一起做。互联网的资源就摆在那里,用或不用全看个人选择。
第三、疫情冲击。从2020年之后,对中小型企业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疫情了。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基本上全国人民都被困在家里,很多企业也都被迫停工停产。一些中小型企业没能扛得过这个寒冬就倒闭了,有一部分虽然扛过了这个寒冬,却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又被压倒了。
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在情况得到控制之后,很多企业也都逐渐复工复产。但是因为疫情期间,绝大多数人都失去了收入来源,所以消费意愿大大下降,企业有产出也未必有收入,如此一来进一步加剧了这些企业的经济问题。
再加上后来疫情席卷全球,其他各国的经济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外贸出口遭遇到了很大的打击。一些小微型外贸企业,因为规模较小,根基比较不稳定,一旦失去外贸订单的收入来源,整个企业的资金链随时都有可能崩溃。大部分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如果三个月之内接不到订单,那基本上就撑不下去了。某外贸企业老板表示,公司在做完去年接的订单之后,就再也没有接到新的订单了。目前已经采取了裁员措施,如果再这么发展下去,那最终也只能关门大吉了。
第四、竞争激烈,成本高、利润较低。近些年来,国内中小型企业数量在不断增长,占据了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最多的情况下高达99%。以2019年为例,截止到当年年底,我国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约为2100万家,中小企业占比已经达到了99%。
< class="pgc-img">>就拿饮品行业来说,最初的时候,街上只是零零散散有几家卖奶茶的店,而且生意还都不错。但是最近这几年,出门在街上走两步就能看到一个奶茶店,有的甚至直接开在别人隔壁。一条街上的消费者就那么多,开一家奶茶店和开三家奶茶店的利润差距当然很大了。但凡其中有一家营销做得比较好,那其他几家就只能面临倒闭。
但是如果和一些餐馆相比的话,奶茶店之间的竞争似乎算不了什么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没有什么比“吃”更能够留得住消费者的脚步了。最近几年火锅烧烤比较受大家欢迎,所以现在街上到处都是这类门店。火锅店不仅要和同行火锅店竞争,还要和其他餐饮门店竞争,毕竟一个消费者只有一个肚子,在这家吃完了就不可能再去下一家了。
为什么这些行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第一是因为门槛低,第二是因为消费市场广阔,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赚钱比较容易。比如某些火锅店,超市两块钱就能买到一棵的生菜,火锅店摘下几片叶子装盘就能卖到十几甚至20块,其他菜品就更赚钱了,关键就是有很多消费者愿意为此买账,面对这样的诱惑,谁不想加入呢?
< class="pgc-img">>如果把市场比作成一个大蛋糕的话,前来分蛋糕的人越多,那平均每个人分到的量就越少。企业的数量越多,竞争就越激烈,那平均利润自然也就有所下降了。没有足够的利润做支撑的话,企业在高成本的压力之下也很难长久地走下去,看看现在发展还不错的互联网企业,哪一个不是高利润高回报?
在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还逃不过高成本的困扰。一些做生意的小老板,疫情之前经营的还算不错。但是经过了疫情之后,生意难做不说,还要一次性付清半年甚至一年的房租。我家旁边水果店的老板李先生就表示,虽然现在已经复工复产,但是生意也没能恢复到以前,再加上疫情有时候会小面积爆发,更是让原本营收额就不乐观的门店雪上加霜。
< class="pgc-img">>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每个月还要交一万二的房租,而且必须预付半年,经营压力非常大。实际上自从疫情爆发之后,很多部门都在呼吁房东降租来减轻中小企业的压力。但呼吁归呼吁,至于房东愿不愿意听就是另一回事了。李先生的房东就丝毫没有退让,无论是租金还是预付期限都没有商量的余地。虽然只是做果蔬生意,但李先生平常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所以店里还招了几个员工。因为疫情的影响本来就不好招到人,员工的工资就更不可能下调了。算下来每个月光是租金和员工的工资都要好几万,李先生表示自己已经快撑不下去了。
第五、中小企业融资难。无论是疫情前还是疫情后,融资都是各个中小企业的难题。很多情况下,银行是不乐于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规模小,重资产少,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抵押的东西,最关键的是他们信誉等级普遍偏低,资不抵债的现象也不是没有,有的企业直接选择一走了之,剩下的坑只能银行自己来填。类似的事件发生得多了之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也就破裂了。
< class="pgc-img">>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很多中小型企业在经营方面比较不规范,在财务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而且其中部分企业对于资金的运营效率比较低。当然银行贷款的这站大门还是向中小企业敞开的,只不过因为种种因素,审核过程比较严格,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一些企业可能还没等到这笔钱就已经倒闭了。
在这样的融资环境之下,就有人把目光转向了钱庄或者是一些小贷公司。这样的方式虽然比较容易拿到钱,但代价也比较高,所以企业最终还是会因为无法承受高利息而倒闭。
虽然最近两年已经有不少政策出台,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问题,况且政策的实施也是需要时间的。
< class="pgc-img">>虽然现在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但也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首先,不管你是做什么行业的,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地随大流,那样只会让自己卷入更激烈的竞争当中。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变通,这是一个属于互联网的时代,那就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来发展自己。2022年,我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利用短视频,帮助传统企业赋能,助力中小企业腾飞。
< class="pgc-img">>文 | 华商韬略 郭小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火爆全国的室内桌游店开始走向萧条。
“我们店刚开业一个月,算上房租、人力费等,前前后后已经搭出去了83万,回本遥遥无期。现在大部分剧本杀店都是月亏3万的状态。”一位剧本杀店老板说。
近年来,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新消费行业逐渐兴起。2021年5月,第二届上海互联网青春生活节颁奖盛典,宣布了中国十大青年消费新业态,其中,剧本杀、密室逃脱、付费自习室等榜上有名。
< class="pgc-img">>资本逐利而行,大量投资涌入这些年轻消费行业中。在大众点评搜索“剧本杀”字样,仅在上海就有超过4000个结果,在北京、广州分别为3000个和2700个左右。“学生党”们酷爱的奶茶店,更是在近几年风靡各大城市。
2020年疫情的爆发,对这些行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新冠病毒来势汹汹,线下娱乐行业的全面叫停则成为不可逆转之势。
2022年,后疫情时代已然到来。这些娱乐服务行业能否回暖,也在不断反弹的病例和失业率上升,收入降低的趋势下变得扑朔迷离。
除疫情之外,行业受众的特殊性、本身发展内驱力不足,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更是这些行业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 class="pgc-img">>桌游店、付费自习室、奶茶店等行业,一直将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作为主要受众。年轻人最大的个性化需求,是追求“新鲜感”。
在当今社会,娱乐服务行业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这些行业无法保持这些年轻消费者的“忠诚度”,大部分人在消费一次后便不会再光顾。客流量不断降低,利润也在减少。有些生意不好的店面,只能“关门大吉”。
奶茶虽然与这些“一次性”行业不同,发展受疫情影响也较小,但近年流行的“健康饮食”概念和各大网红向年轻人输出的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也成为其发展前景的隐忧。部分品牌虽然推出“低卡零糖”奶茶,但是普及度仍较低。
年轻人追求新鲜刺激,而这些行业所缺乏的正是“创新”。没有正确揣摩消费者的心理,一味恶性竞争,必然导致内驱力的不足。
< class="pgc-img">>这些行业兴起之时,一直是资本的“宠儿”。随着行业逐渐走出“野蛮生长”的阶段,入场者逐渐增多、新资本进入。原本躺着赚钱的食利者,现在也不得不面临白热化竞争。在经营压力之下,模式逐渐僵化、服务日益趋同,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阻碍。
线下娱乐消费行业,更是由于其高支出、低收入,缺乏固定消费者的特点,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经营一家桌游店,无论是房租、布景、买剧本,还是经营一段时间后为了保持人气,每一步商家都得往里面砸钱。资金有去无回,谁还愿意接着干?资本也就纷纷跑路了。
大家都说年轻人的钱好赚,其实不然。这些曾经资本挤得头破血流也要蜂拥而上的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寒冬。它们的“第二春”何时来临,以及是否会来临,仍然是未知数。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金错刀频道
>< class="pgc-img">>这两天,中国“街溜子”雪王,正勇闯韩国。
河南郑州雪王变身国际顶流,店直接开在韩国中央大学门口,给韩国人来了一顿强悍的文化输出。
< class="pgc-img">>但另一个奶茶巨头喜茶,最近却四处碰壁,忍痛做出了一个“毫不留情”的决定:
关闭子品牌,喜小茶彻底退出奶茶市场。
< class="pgc-img">>2020年4月,深圳出现了一家名字与喜茶高度相似的奶茶店。
刚开始大家还以为是有人在山寨喜茶、想要蹭热度,后来才发现喜小茶正是喜茶的“亲儿子”。
< class="pgc-img">>而从今年4月开始,喜小茶深圳、佛山、东莞等地方门店就开始陆续关闭,随着最后一家门店的关闭,喜小茶算是彻底退出了奶茶市场。
从诞生到死亡,喜小茶存在了2年零7个月,将近1000天。
究竟是谁杀死了“喜小茶”?
对喜小茶产生致命打击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自己人。
< class="pgc-img">>“卷王”喜茶:
先卷同行,再杀自己
“到下沉市场去干蜜雪冰城!”,这是许多人在喜小茶创立初期对他寄予的希望。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不少人说是“年轻人喝出来的90后首富”。
喜茶创造了无数营销奇迹:排队六小时、每人限购两杯、黄牛250%加价、买个奶茶还得实名制...
< class="pgc-img">>这一切的一切,源于喜茶把奶茶这样的平民饮料,拽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高端。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对媒体宣称,喜茶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杯芝士现泡茶。
在他的描述中,这杯芝士现泡茶充满了小资情调:芝士使用鲜奶和澳洲新鲜芝士混合制成,茶叶也从印度等地进口。
聂云宸对媒体强调,喜茶只在原产地定制茶叶。
< class="pgc-img">>喜茶打造的全国排队盛景,现在看起来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2018年,喜茶高调登陆厦门,门还没开,前来打卡的厦门人就顺利地将它“包围”。
厦门经常台风下大雨,但无论天气如何,甚至是大年初一,门口依然有人撑着伞在排队。
< class="pgc-img">>到了北京,为了一口喜茶,雷雨天依然有大量年轻人排了4个小时,星巴克头一次“惨”成背景。
< class="pgc-img">>最猛的还要数上海,动辄就有上百人的排队队伍,排队时间最高长达7个小时。
有人从上午10点半,排队到下午5点多,彻底打破了其他城市的记录。
< class="pgc-img">>高端不仅给喜茶带来了人气,也送来了钱。
2016年,喜茶获得了1亿的首轮外部融资,投资大佬不是别人,正是“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
2018年,喜茶再拿下4亿,财大气粗的喜茶完成了两件事情:一是上线外卖服务,二是进军海外市场。
新加坡第一家店开业,喜茶自信地立了一块牌子:排队由此开始。
< class="pgc-img">>紧接着2019年7月,喜茶又获得由腾讯、红杉的加持,估值达到90亿元。
到了2020年3月,疫情依然没有挡住资本圈对喜茶的宠爱,继续融资,这时候估值已经跳跃到了160亿!
不过高端虽然带了红利,也带来了缺口。
过去,喜茶20-30元的传统定价,无法覆盖20元以内的主流消费人群。这就意味着,喜茶的门店只能开在繁华的购物中心。
与其让竞争对手趁机钻空子,不如自己干,喜小茶就是来填补喜茶的缺口。
与喜茶相比,新品牌喜小茶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价格低。当时喜茶的均价在30元左右,而喜小茶的价格区间为6-16元,显得接地气多了。
< class="pgc-img">>二是店铺小。跟喜茶动辄上百平的气派大店相比,喜小茶主打外带。
有些档口甚至连椅子都没有,而且只在广东省内开店。
< class="pgc-img">>爸爸负责搞定赶新奇和时髦的人们,儿子负责牵制其他中低端竞争对手。
喜茶的野心可想而知。
事实来看,喜小茶任务完成得也不错。最多的时候,喜小茶拥有20多家门店,全年超280万杯饮品的销量,也是个足够傲人的成绩。
所以,喜小茶关停的命运,并不是因为不争气。
< class="pgc-img">>逼不得已的喜茶,
终于向蜜雪冰城低头
按理说,估值600亿的喜茶看起来似乎不差钱。
但喜茶为什么要放弃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亲儿子”?
2021年,顶着600亿的光环,喜茶活得很艰难——中国新式茶饮中,只有14.7%的高端茶饮在苦苦支撑,剩下市场份额均是均价低于20元的中低端品牌。
甚至从去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店均收入开始下滑。
< class="pgc-img">>而喜茶当年“打高端”砸下的真金白银,现在的的确确成了喜茶盈利的“硬伤”。
就拿喜茶在北京开的第一家店三里屯来说,每天的店铺租金约为16元每平方米。
按照面积200平米计算,光租金每月就将近10万,还不包括人力、水电成本的上涨。
< class="pgc-img">>高端卖不动,不得不降价。
2022年一开年,喜茶就悄然降价,率先降到了10元时代。喜茶宣布下调多款茶饮产品价格,做出了两个决定:
1、抹去标准菜单上的所有3字头价格。
2、年内不会推出29元及以上新品,并且会陆续上新1字头饮品。
很多奶茶女孩甚至不敢想象,在喜茶居然可以只花8块钱就能实现“奶茶自由”。
< class="pgc-img">>对于喜茶的“自降身价”,这些高端玩家们不但没有嗤之以鼻,还纷纷呼应。
奈雪的茶第一时间选择跟进,乐乐茶后来也加入了降价的行列。一时间,几乎人人走起了亲民路线,向“雪王”低头。
可随着喜茶的降价,问题就来了:
无论是价格还是产品,喜茶与喜小茶之间的差异变得没那么明显。
< class="pgc-img">>喜茶降价,确实对喜小茶产生了“致命打击”。
“既然十多块钱已经能够买到喜茶,为何还要选择喜小茶?”喜茶自由变得容易实现,喜小茶的定位就显得有些尴尬。
本来想开个喜茶副线主攻低价市场,没想到这一年整个奶茶行业都在下沉,喜茶自己都降到了十几块的价格。
喜茶与喜小茶也从“队友”,有可能变为“对手”。
< class="pgc-img">>自己人打自己人,企业自然是不愿意见到的。
喜茶的决策,也并不是一拍脑门,而是蓄谋已久。
截至今年5月底,喜小茶共在广东省开出23家门店,而成立一周年时,广东已经有了22家,这就相当于第二年整年内,喜小茶几乎在原地踏步。
< class="pgc-img">>回想喜茶横空出世之时,产品价格与星巴克持平,同在30元左右起步,蜂拥的追捧者甚至让星巴克感受到强烈危机。
短短几年过去,咖啡和奶茶的价格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星巴克瑞幸一路涨价,喜茶奈雪甚至“卷”到了10元以下。
为了活下去,砍掉喜小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class="pgc-img">>在鄙视链面前,能赚钱才是王道
除了“自杀”,喜茶还做出了让步和妥协。
全线关闭子品牌“喜小茶”后,一直宣称直营的喜茶,放下执念,宣布在在非一线城市开放加盟,招聘合伙人。
< class="pgc-img">>到目前为止,喜茶尚未宣布盈利。
如今摆在喜茶前面的问题,其实很现实——怎样才能赚钱,以及怎么赚更多钱。
高端的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赚,这点从队友奈雪的茶的财务状况可以看到。
2018年至2020年,奈雪的茶三年分别有10.87亿、25.02亿、30.57亿的营收。
营收越来越高,但盈利之路却十分艰难。奈雪从2018年开始的三年内,一直在亏损,金额高达1.3亿。
< class="pgc-img">>以前,蜜雪冰城总活在奶茶鄙视链最底端,喜茶永远处于塔尖。
< class="pgc-img">>但在踏踏实实赚钱能力面前,大佬们不得不向雪王低头。
放眼国内,今年上半年蜜雪冰城新开了6000多家店,客单价不到8元,愣是干出了与海底捞相媲美的百亿年收。
但蜜雪冰城的赚钱之道,不仅仅在于加盟,而是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自己生产的奶茶粉、咖啡粉、饮料浓浆、果酱等食材占比约70%,塑料杯、吸管、手提袋等包装材料占比超15%。
有的店甚至就把奶精箱子堆在店里,大大方方让顾客“看着买”。
< class="pgc-img">>甚至购买糖的成本,蜜雪冰城都能比普通小品牌低出20%。
拿最不起眼的吸管来说,2021年,蜜雪冰城光吸管就卖了3亿。
当年公司吸管的销售均价为每根0.1元,也就是说,蜜雪冰城一年卖出了30多亿根吸管。
在蜜雪冰城建造的供应链王国里,雪王赚钱的逻辑逐渐清晰:既给了自己赚钱的本事,也给了产品拳打消费主义的底气。
又LOW又赚钱,就很牛X。
结 语:
奶茶是一个门槛低、同质化严重的行业。
今年上半年37万倒闭的餐饮店里,近22%全是奶茶店,喜茶、奈雪的茶也在悄悄关店。
< class="pgc-img">>过去投资人看中的,正是喜茶的“钱”力,但现在资本圈已经不会砸钱了。
而在疫情的冲击下,大家消费越来越保守,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再花30块钱买一杯奶茶,很多网红店正在为它的不接地气付出代价。
“不懂事时总爱装X喝点高级的,等到囊中羞涩才知雪王真的好。”
< class="pgc-img">>排队不是竞争力,火起来靠流量,活下来靠真本事。
降价、关店、敞开怀抱开放加盟,这是喜茶脚踏实地赚钱的办法,喜茶必须当成最紧要的任务去执行了。
只有先放下身段,才能回归群众。
这没什么可丢人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餐饮上市的企业都有哪些共同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 张一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