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山东网-感知山东8月15日讯(记者 刘万胜) 7月24日,曹县突发疫情,全县实施静态管理,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防反弹、防外溢任务成为重中之重。翟中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第一时间与所在单位曹县农业局取得联系,申请到一线抗疫中去,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尽一份微薄之力。
翟中锋(右二)
闻令而动主动请缨 勇挑重担做大车司机
翟中锋在等待单位批复中,得知所在小区物业管理人员生活物资紧缺,随后通过多方渠道采购了一批矿泉水和方便面,送到了物业人员的手中,并担任小区防疫志愿者。
7月30日早上九点,曹县农业局同意了翟中锋的申请,即刻驱车出发奔赴这次疫情最严重的楼庄镇,为了不增加当地政府负担,他自带了一些生活物资,配合当地政府开展抗疫工作。
赶到楼庄镇以后,从防疫指挥部了解到,此时一大工作重点是转运密接人员到各地隔离点,而最紧缺的就是可以开大车的司机,而他主动请缨,早在部队就学会开大型车辆的他,确定了这是自己下一步应承担起来的任务。
不漏一人 转移楼庄群众 为自己的努力喝彩
时间紧,任务重,曹县楼庄镇每天都有近五六百名人民群众需要集中转移,从电话一一通知到逐村集合,到确定不漏一人后统一编队送到周边城市隔离点,近则百十公里,远则来回六七百公里。
翟中锋告诉记者:“当时根据转移要求,中间不能停车,不能吃饭上厕所,集合期间许多群众对此并不理解,只能耐着性子一一安抚。虽然应接不暇,口干舌燥,但深知那种状态下在人民群众眼里,身穿防护服的我们就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正值盛夏,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曾有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情况,身体也从酸痛到没有任何知觉,第三天回到宿舍脱下防护服的时候自己都愣住了,衣服如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鞋子里面也像灌了水,手和脚都已全部泡的变成了白色。
翟中锋说:“那一刻,真正切身体会到了一直身处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艰苦,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同时也在心里给自己默默点了个赞,鼓励自己继续前行。”
迎接曙光 每天接隔离群众回家
连续奋战8天后,8月6日,楼庄镇所有密接群众都已安全转移,越来越多的村调整为低风险区。
8月8日,喜讯传来,接到上级通知,接首批隔离群众回家。“当大家再次见到我们的时候,纷纷挥手示敬,那一刻我们喜悦感,自豪感顿生。然后是第二批,第三批……直到最后一批平安归来。我们终于打赢了这场抗疫攻坚战。”翟中锋说。
“他们不是英雄,甚至很渺小,但愿意牺牲奉献,逆流而上。这个世上没有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帮你背负沉重。身在一线工作的我更加坚信,无私奉献,真的存在,医务人员,值得称赞。没有身在一线的逆行者,哪有我们现在的平安。”
自突发疫情到结束的17天里,身处曹县的防疫工作者们,经历风雨、酷暑高温,彼此鼓励、日夜兼程、无私奉献。更显精神品质、重大考验,更见担当作为。以一往无前的奋勇精神和不惧困难风险的担当作为,用坚韧和汗水书写着无怨无悔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泽单县高韦庄镇张某迷恋网络赌博,家里储蓄输光后,引诱他人利用刷流水获取高额返利为诱饵诈骗他人现金20万元,曹县公安局经过慎密侦查,于5月11日将张某抓获。
今年24岁的张某常年在外打工,凭着一手技艺月收入近万元,又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小日子过得火红。但好景不长,春节过后,因疫情张某没有外出打工,无聊之中张某进入一个赌博群。张某先后赢了3000余元,尝到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天天窝在家里进行网络赌博,后来却逢赌必输,家里储蓄的2万元输个精光,妻子怨恨,父母打骂,但他不思悔改,一心想着捞本,不料越捞越深,又欠亲戚朋友外债3万余元。
4月初,张某在赌博群认识了雷某,雷某教给张某利用“信用卡刷流水、套现、诈骗”的生财之路。
4月12日,张某来到曹县青堌集镇一加油站,先给互不相识的加油站老板姚某套近乎,后向姚某提出帮他刷银行卡流水,提高贷款额度。并许诺刷1万元流水提给姚某100元好处费。姚某为牟取利益,通过某银行卡向张某指定的银行卡内刷了1万元,张某通过赌博群里的雷某提现后,如数转给了姚某1万元和100元好处费。4月13日、4月15日,张某通过微信分别让姚某向指定账户转账2万元、2.5万元进行刷流水,张某都及时将本金和好处费转给姚某。
4月18日,张某以急需刷流水,需要15万元,已得到姚某信任的张某发来微信后,姚某分多笔转到张某指定账户15万元,当姚某向张某索要本金和好处费时,张某却以种种理由推脱。姚某万万没有想到,其中的8万元刷流水后被张某提现赌博输了,另7万元张某让姚某直接转给赌博群群主还赌博欠债了,15万元血本无归。
“我一时糊涂,为贪小便宜,栽个大跟头,这都是俺的血汗钱啊。”姚某报案时悔恨地说。
曹县公安局青堌集派出所接到姚某报案后,立即向局党委进行了汇报,曹县公安局成立了由刑警大队反诈中心、青堌集派出所为主要成员的专案组,迅速展开侦查工作。
正当民警们紧锣密鼓地调查取证时,5月6日,张某又窜至单县高老家镇一超市,花言巧语取得李某的信任后,又用刷流水、套现、给高额好处费的伎俩诈骗李某5万元用于网络赌博,单县公安局高老家派出所接到报案后,及时将信息反馈到曹县公安局青堌集派出所。
新的线索发现后,专案组经过摸排锁定嫌疑人,在单县公安局高老家派出所的配合下,将张某抓获。“刷流水、提现是设套骗人的鬼把戏,网络赌博更是陷阱,我鬼迷心窍一心想发财,在网赌上越陷越深,通过民警教育我才醒悟,我既破坏了美满家庭又害了他人,现在想起真后悔!”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周千清通讯员翟金起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海新闻网讯 青海高原——广袤的土地,美丽的草原;雄浑的高山,奔腾的江河;传奇的故事,豪迈的诗篇,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然而,青海由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让这个地区从根本上告别贫穷的办法,无疑是从教育着手。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支柱。
十五年前一个金色的日子,第一所私立高中在西宁市诞生了,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弹指一挥间,学校走过了十五个春秋。十五年来,一大批学子从这里走出,实现了人生的梦想,找到了理想的归宿……
架起学子奋飞的金桥
“心地无私,胸怀宽阔,目光远大,务求实效!”这是人们对袁照文校长的评价。
是的,袁照文,一个纯朴的山东汉子。原是山东省重点高中曹县一中化学教师,曹县第一私立高中的创始人,从事公办教育13年,成效显著。在十五年前的一个黄昏,他的目光突然越过千山万水,盯上了青海。然后,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此前,袁照文了解到,青海由于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紧缺,导致很多家庭通过投靠亲友,花费巨资借读,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省外高中班,有人统计,这样的高中生每年多达几千人。因此,他最强烈的心愿就是要让青海的孩子们不必远离青海,不必远离父母,就能够享受到山东的优质教育。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袁照文引进了从教38年、原西宁市学科带头人王忠善作名誉校长。
学校成立初期,学校只有四个教学班126名学生。从第二年开始,人数逐年增加,从七个教学班一路跃升到目前的27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成为青海省惟一超千人的民办寄宿制高中。从2003年起,西宁市第一私立高中凭借全新的教育模式,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也凭借从教38年的王忠善校长的声望和协助,学校由2003年的4个教学班126名学生、2004年7个教学班232名学生、2005年的8个教学班346名学生发展到目前10个教学班438名学生,是西宁市民办高中教育中班级数和学生数最多的学校。
众所周知,办教育,一靠投资,二靠师资,三靠生源。说到生源,搞过教育的人士都深知内情:一流学校撇的是油花,二流学校捞的是肉渣,困难学校图舀些汤汤水水勉强充饥吧。只有无学可上的孩子,才会极不情愿地把目光投向民办学校。因此,民办学校的生源五花八门,既有中考的落榜生,也有州县的寄宿生,还有被人们称为:“铜里不去,铁里不来”,放在家里令家长提心吊胆的“问题孩子”。然而,袁照文早有心理准备,他说:我们招来的也许是三流的学生,但我们很自信,因为我们拥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管理。在这种认识的驱动下,西宁市第一私立高中将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确定为行为习惯养成强化月,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无论来自城市农村,先培养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实行六天工作制,每班学生不得超过45人,每天安排早晚自习,任课教师坚持跟班辅导;学生宿舍区由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管理。同宿舍的六名学生,便是一个小团队,住宿和吃饭都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处于学校的管理视野中,让尚未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没有犯错误的机会。
春风化雨,新苗茁壮。十五年来,从这里走出的孩子的家长都深情地说:第一私立高中,为原来的后进学生,架起了一座奋飞的桥。
决不让学子输在起跑线
如上所述,私立学校进来的大都是“三流的学生”,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先慢了半步。然而,袁照文勉励全体老师:“我们决不让学子输在起跑线上!”
怎样让起跑时就落后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赶上去?袁照文依据山东办学经验,再结合青海实际,总结出了三条原则:1。帮助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2。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坚持月考制,坚持跟班辅导,坚持分层教学,不搞题海战术,作业当天完成,教师当面批改。
三条原则便是教学的三个支柱,很快捧起了西宁第一私立高中的今天——2004年,首届30名学生参加高考,上线率100%,其中重点率20%,本科率60%;2005年第二届46名学生,上线率100%;2006年第三届97名学生,上线73人。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不让学子输在起跑线,教师是关键。因此,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从山东省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而来,全部经过严格考核,自主招聘,一律按照“保留合格教师、淘汰不合格教师、重用优秀教师”的用人原则,优胜劣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通过评教、评学活动,每年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对教师成绩不突出的教师实行转岗,而家长、学生不满意的个别教师则直接辞退。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一开始就实行了竞争机制,这既激活了教师的潜在竞争力,形成了“岗位靠业绩、收入靠贡献”和“创一流争第一”的意识,也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在竞争的条件下,全校教师没有一个人在社会上从事家教活动。学校充分信任教师的从业品德和精神。教师上下班不打卡、不签到,校长也从不检查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让教师在愉悦的人文信赖中专心抓教学。每个老师的心头也都筑起了一个信念:决不让学子输在起跑线,成了每位教师拼搏的动力。
骄人的成绩,来自创新的管理
毫无疑问,大凡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都有着创新的管理。这个私立高中办学管理模式独特——
首先是实行“两级管理”。一是指学校实际存在的校级和中层这“两级”,校级为决策层,中层为执行层;二是指校级和中层只设正职一人,均不配副手。校长的决策、指令直接下达两处室主任落实,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干部间的推诿和扯皮。“两级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校级和中层干部的人数,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便于目标考核和奖励;三是指学校所设学生处和教务处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其次,在教学上,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差异发展。根据生源的状况,从2008年起分层开设高中“预科班”、“普通班”和“精英班”。其中中考分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学生编入“预科班”,学生进校后集中补习初中数、理、化、英四门课,直到具有学习高中课程的能力。这种“低起点,慢爬坡”的分层教学,很快将学生“网兜式”的残缺不整的知识变成了“塑料袋”式的相对完整的知识储备。中考成绩达到普通高中线的学生编入“普通班”,按高中常规要求进行教学,强调“查漏补缺”。中考分数达到重点高中线的学生编入“精英班”,按高起点,大步走,突破常规要求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最终为学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采取了极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学校制定了任何学生都不能触犯的“四项制度”,俗称“四条红线”:学生在校期间不准抽烟喝酒;不准打架斗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夜不归宿。为了执行纪律,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处室主任当好宣传员、督察员,保证学生人人皆知。学校每天组织专人对学生进行课堂、课间、饭后、午休、宿舍、食堂的检查,不留空白。让学生感到在校期间只要违纪就会随时被查处并受到惩罚,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言行和举止也在不断提高。
爱心,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关于民办教育,人们普遍存有偏见,认为办学普及教育是幌子,追求经济利益是目的。对此,有一组数据可以作有力回击:为了回报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2005年起,资助西宁、海东、海北地区的14名成绩优秀的贫困生,免除他们三年的学费、伙食费、住宿费、书本资料费共计36万元。爱才若渴,是西宁市第一私立高中两位校长的共同特点。2006年,王忠善校长到民和县招生时,听人介绍了一个当年在民和县中考第七名的学生李延平,因为家贫如洗,无法读书,已经别人介绍到建筑工地去打工。王校长立即与袁校长进行了沟通,免去李延平的全部费用。当王校长满面春风地将学校的决定告诉李延平的家人时,本想会看到欢呼雀跃的场面,谁知李延平的父母依旧满面愁容。他们无奈地说,就是你们免了娃娃的学费,他上完高中能怎么样呢?他考得上大学,我们可供不起大学生啊!袁照文听后,果断地说:李延平如果考上清华、北大,四年的学费我来承担!
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西宁市第一私立高中还资助青海省回族、撒拉族救助会1万元,西宁市聋哑学校1万元。2007年,西宁市第一私立高中征得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再资助特优特困生40名,三年累计费用达到100余万元,目前已达到数百万元……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十五年苦乐相伴,袁照文已经把全部的爱融入了青海高原的教育事业,而这种爱,已经化作了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在爱心树下,一个个学子奔向远方,扬起了理想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