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创业最前线
9月29日消息,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期对30款限制奶茶进行了一次比较试验。所涉及的品牌包括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奈雪的茶、益禾堂、1点点奶茶等茶饮品牌。单价从7元到23元不等,且奶茶样品的名称中均含有奶茶字眼,正常糖、去冰、中杯。此次试验不包含现榨果汁饮品。
测试的项目有9个指标,分别是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咖啡因、水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结果显示,参与测试的30款奶茶产品中,竟然有10款奶茶中不含牛奶成分,这10款奶茶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为0g/100g,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推测这10款奶茶使用的可能是奶精或职务奶油等脂肪制品。
这10款不含牛奶的奶茶分别是:
- 益禾堂的泷珠奶茶(售价10元)
- CoCo都可航洋城的茉香奶绿奶茶(售价12元)
- 桃园三章南宁江南万达广场店的白桃乌龙奶茶(售价10元)
- 优资茶南宁江南万达店的珍珠奶茶(售价12元)
- 茶风南宁江南万达广场店的龙珠奶茶(售价12元)
- 蜜雪冰城的黑糖珍珠奶茶(售价7元)
- 1点点江南万达店的乌龙奶茶(售价17元)
- 察理王子印象城直营店的察理奶茶(售价11元)
- 书亦烧仙草南宁三街两巷店的经典珍珠奶茶(售价10元)
- 大维饮品朝阳印象城店的劲Q奶茶(售价12元)
其中益禾堂的泷珠奶茶还在能量测试环节被发现,一杯奶茶可以抵三碗多的米饭(每碗米饭以二两计算)。
< class="pgc-img">>而在咖啡因测试环节,益禾堂泷珠奶茶的咖啡因含量是90.5mg/杯,据悉12岁至18岁青少年的咖啡因安全摄入量为每天100mg。此外咖啡因含量最高的奶茶品牌是太兴餐厅南宁万象城店的冰镇原味奶茶,售价23元,咖啡因含量高达368mg/杯,这样的奶茶完全不适合青少年饮用。但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披露,此次参与测试的30种奶茶中,没有一家针对儿童、孕妇等群体给予不建议或谨慎饮用的消费提示。
< class="pgc-img">>据益禾堂的官网显示,他们的创始人胡继红在2012年创办了益禾堂,母公司名叫武汉熠汇饮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公司的门店数量突破了1000家,但此后4年里,他们的门店数量迅速扩大到了5600多家,全国覆盖城市达到200多个。
但益禾堂今年7月份还曾被曝出使用过期食材的问题,据证券日报报道,益禾堂从2021年9月到2022年8月,期间共发生3次食品安全问题。这也给益禾堂及其创始人胡继红敲响了警钟。
频频出现卫生问题时,手中的“快乐水”注定就不香了。
据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今日通报,针对“有顾客在益禾堂奶茶喝出3个标签”一事,进行现场核查后发现,标签确系奶茶店员工制作时遗漏所致。目前,双方已经达成初步和解,涉事门店也已停业整顿。
“深圳市场监管”微信号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距离益禾堂上一次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还不到十天。小奶茶背后有何大生意,为何频频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爆发地?
“一杯5毛钱的奶茶还送3个标签”
据了解,2月19日,深圳一顾客用平台折扣活动付款5毛买下一杯益禾堂奶茶,送达后喝到一半发现3个标签都被浸泡在奶茶里。次日早晨该名顾客出现腹泻,医院诊断为细菌感染。这名顾客怀疑“益禾堂不想做活动蓄意报复”。
图:浸泡在奶茶里的标签。
2月22日上午,执法人员到达涉事门店检查,该店已于21日18时起自行停业整顿。
2月22日下午,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联系涉事门店负责人到店配合检查。针对消费者在奶茶里喝出标签的问题,经执法人员调取监控录像核实,为该店员工在制作该订单奶茶时未发现遗漏杯中的标签(标签一面与杯子内壁颜色相近),导致浸泡有标签的奶茶对外配送。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表示,执法人员进一步与消费者联系,消费者反映已与涉事门店协商达成初步和解。该局现已责令涉事门店完善操作规程,加强人员培训,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记者在外卖平台搜索发现,涉事门店位于深圳龙岗区南湾街道丹竹头社区,店内大部分商品价格10元左右,据上述顾客反映,他当时是参加了益禾堂的一个活动,实际购买价格是0.5元。
对此有网友调侃:“一杯奶茶才5毛钱,还送标签。”但更多的还是对食品安全环境的担忧:“现在食品行业出问题的越来越多,建议严格监管。”
微博评论截图
记者留意到,就在不久前海口市母子俩喝完益禾堂奶茶也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据海南特区报报道,2月11日,海口市民劳先生反映,其妻子和儿子喝了在同一家益禾堂门店购买的奶茶后“出现上吐下泻的症状,经医院检查可能是食物中毒引发的急性胃炎。”劳先生的妻子郭女士怀疑此事与奶茶有关:“‘感觉奶茶里的珍珠与以往有所不同,我没喝完就扔掉了,不久就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据郭女士介绍,当天他们12岁的大儿子小轩(化名)也在同一家益禾堂门店购买了一杯“泷珠奶茶”,喝完了才回家。“17时许,孩子说肚子难受,然后出现了呕吐和腹泻的症状,还发烧。”目前,海口市秀英区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小奶茶背后的大生意
爱喝奶茶的朋友对“网红奶茶”益禾堂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官网资料显示,“益禾堂”为武汉熠汇饮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原叶手作时尚茶饮品牌。该品牌创始人胡继红于2006年创立品牌“畅饮港”,2012年更名为“益禾堂”,因产品“益禾烤奶”为消费者熟知。到2021年,益禾堂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已突破5600家。
一杯小奶茶,折射出的是大市场。近几年以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等为代表的新茶饮品牌势头强劲,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一大亮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的《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新茶饮市场规模约为1040亿元,比上年增长3.7%;新茶饮在我国约有2亿年轻消费者、48.6万家门店。
奶茶店“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场合“人手一杯”奶茶已经习以为常。而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奶茶界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屡屡上榜。
2020年12月,据《消费者报道》整理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包括原食药监)等在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公布的关于餐饮场所销售的现泡茶、果汁等产品的质量抽检情况显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不合格新式茶饮共119批次,包括现泡茶、果汁等产品,不合格原因以微生物超标为主,其次是检出人工色素、甜味剂、防腐剂以及营养指标不达标。
以益禾堂为例,2022年5月6日,益禾堂郑州市门店被曝使用过期发霉食材,店员在暗访视频中称“没事,‘药’不死人”等。当天下午,益禾堂微博官方账号发布道歉声明,称终止与涉事加盟商的合作,并且已关闭涉事门店。
2022年5月3日,广东佛山一消费者称在益禾堂奶茶外卖中喝出一机器零件,零件上有黑色污渍。该商家承认其为店内零件,并表示店铺在外卖平台有保险,消费者应找外卖平台寻求赔偿解决。
2022年7月,岳阳县益禾堂学院店因“使用过期布丁”违反食品安全法,被岳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976元,并没收违法所得24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食安问题屡屡出现,与益禾堂庞大的门店体系、加盟为主的经营模式有关。数量过多的加盟店,让茶饮企业难以做到统一管理。“平均一天多少杯,储存原料的备货,都是店长的决策。如果这店长没有经验,原料控制不合理,就有可能过期了还在用。”
奶茶界为何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爆发地?
茶饮行业以其技术门槛低、回报快、毛利高等特点,吸引了无数入局者。但随着市场体量扩大,茶饮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2022年茶饮市场掀起“价格战”,此前平均客单价约30元的喜茶与奈雪的茶相继宣布降价,推出10元以下的单品。
然而茶饮行业的正向发展是平价高质,不仅价格要压低,质量还要更好。在这一要求之下,扩张速度过快,必然会给品牌调性、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指出,“新式茶饮行业经过近十年高速发展,其空间效益、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平衡,仍是茶饮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
【您有“料”,我来“爆”】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奥一新闻面向全社会征集“3·15”投诉线索。共建更加优良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您的每次发声,都将推动消费环境变得更好。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张亭兰
点名单位:深圳市龙岗区丹竹头益禾堂饮品店
介入处理单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岗监管局
南都讯 记者覃仕林近日,深圳一顾客称花5毛钱在益禾堂奶茶中喝出了三个标签,次日早晨出现腹泻,医院诊断为细菌感染。该门店法定代表人表示确有此事,目前已有专人跟进处理。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龙岗区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据当事人透露,2月18日21时许其在某平台上预订了益禾堂饮品丹竹头店的一杯奶茶并约定于第二天(19日)12时许送达。但2月19日中午,当已经用吸管喝了一半,撕开封膜准备把分装的布丁倒进去时,当事人就发现奶茶水里竟泡有3个标签。其表示,当时是参加了益禾堂的一个活动,实际购买奶茶只花费了5毛钱。
事发后,该顾客就通过微信小程序12315报案,并于第二天中午收到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岗监管局回电了解相应情况。目前政务短信显示,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受理相应投诉。
当事人称,在奶茶杯中发现异物后,第二天早上便出现了腹泻的情况,随后与益禾堂的品牌负责人,门店店长、老板前往医院检查,诊断为细菌感染。在随后的协商中,该顾客表示,其不能接受多方给出赔付1000元及检查、误工费用并要求当事人删除发布于某平台相关内容的协商方案。
她告诉南都记者,益禾堂品牌相关负责人2月22日上午致电表示,涉事门店现已暂时停业进行整改,承诺会带该顾客去做身体检查,并且给予相应的赔付。
2月22日,南都记者致电深圳市龙岗区丹竹头益禾堂饮品店法定代表人,对方证实确有此事,但后续协商沟通情况并不清晰,目前已经有专人跟进处理此事,具体情况尚未反馈。截至南都记者发稿时,尚未收到门店负责人的最新反馈。
随后,南都记者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岗监管局了解到,市场监管部门已就相应相投诉展开调查,目前仍在调查处理中。
全网征集!
南都深圳马上办推出“3·15”专题
预付式消费遭遇商家跑路、商品质量问题投诉无门、买到和宣传不符的产品或服务……近日,不少深圳市民向南都记者反馈在汽车、楼市、预付式消费等领域的消费过程吃过亏、上过当,希望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打造更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一年一度“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南方都市报马上办栏目开设“315”专题,面向广大消费者发出“3·15消费线索征集令”,征集消费维权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