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8日,知名川企沈师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平因病逝世,享年75岁。根据讣告,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于7月31日早上8点在成都举行。
沈国平讣告截图
沈国平被业内称为“鸡蛋干之父”,他在退休后发明了鸡蛋干,以63岁的高龄创业,开启了一个8亿元规模的新食品行业。
目前,沈师傅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师傅”)在成都郫都区、合肥有两座工厂,第三个生产基地正在成都新津建设中。
沈师傅鸡蛋干在2012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亿元,2019年突破3亿元,累计销售额19亿元,市场占有率近40%,为行业第一。
7月30日,沈师傅相关负责人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述了沈国平传奇的创业经历,以及二代掌门人沈强给公司带来的变革。
据介绍,直至去世,沈国平一直担任沈师傅董事长,负责战略,其子沈强2018年接任总经理和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公司的实际经营。“董事长去年7月生病,之后恢复得很好,他的去世非常突然。公司的发展方向早已达成共识,因此董事长的逝世对公司的经营没有影响。”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鸡蛋只有5%-7%进行了深加工,发达国家在30%以上,日本能达到50%。鸡蛋干填补了鸡蛋深加工的行业空白。“我们不仅要填补行业空白,还要塑造成都品牌、四川品牌,更要塑造中国品牌。这就是我们的3个3的战略当中的全球战略。这是强总上任后,新的高管团队的共识。”
女儿不爱吃蛋黄
沈国平历时8年研制出鸡蛋干
这是一个因爱而生的产品。
沈国平,1945年出生于重庆。退休后,热爱烹饪的他有一道拿手好菜红烧鸡蛋。但是自己的女儿从小不爱吃蛋黄,并且因从事模特工作对于饮食要求比较高。于是他突发奇想,要是把蛋黄的口感变成跟蛋白一样呢?
在翻阅大量的资料,进行了上千次实验后,沈国平历时8年,炸掉了多个高压锅,用了上万斤鸡蛋,终于研制出了蛋黄蛋清混和成蛋液再制成的固态蛋制品,起名为鸡蛋干。
鸡蛋干在2001就拿到了国家专利。当时一位加拿大友人用300万的价格请沈国平转让,这一举动不仅没有让他心动,反而激起了他创业的信念:既然外国友人愿意花高价购买专利,说明鸡蛋干本身极高的商业价值。
沈国平,2017年接受红星新闻专访时拍摄
“有志不在年高”,沈国平在2017年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不断强调。
63岁再创业
开创一个食品新品类
2006年,已经61岁的沈国平卖掉了位于德阳市的两套住房,拿出自己所有积蓄,东拼西凑10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2007年,他在成都市成华区租下2000平方米的厂房,成立了成都市国平食品厂,开始生产鸡蛋干。
前两年,沈国平的产品几乎无人问津。但他并没有放弃,花甲之龄亲自上门,向商家推销产品,还在成都举办的全国糖酒会上通过跳迪斯科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借机推销鸡蛋干,当时就有十几位经销商和他签订了销售协议。这一年,他63岁。
沈师傅相关负责人向红星新闻记者强调,“在董事长看来,历尽艰辛才算是真正开始创业。所以他一直坚持自己是63岁才开始创业。”
之后沈国平遇到过员工被高薪挖角,也遇到过跟风同行低价竞争,但凭借对原料和工艺的严苛要求,高品质的产品逐渐被市场认可。
2012年8月,沈师傅第二个鸡蛋干加工厂在安徽省合肥市扩建,沈师傅从微型企业向中小企业过度,当年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亿元。
成都沈师傅食品有限公司
2019年6月,沈师傅第三个生产基地在新津破土动工。这是一个集生产、研发、办公为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总投资2亿元,将实现年产6亿的产能。
二代放弃世界500强高管职位接棒
鸡蛋干迎来“质变”
沈师傅相关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业内普遍认为,如果说沈国平时代,鸡蛋干实现了工业化;那么其子接棒后,沈师傅在品牌和资本运营上迈出了新步伐。二代掌门人沈强将他在世界500强企业安利的经验带到沈师傅,企业和品牌迎来“质变”。
沈师傅鸡蛋干
沈强大学毕业后,对于接手传统食品企业的兴趣不大。
据介绍,沈强1999年进入安利公司做销售,一做就是18年,一直做到了安利全球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沈老爷子第三次找到沈强的时候,父亲的执着和热爱,以及鸡蛋干的前景打动了他。2018年,他放弃世界500强高管的工作,接管父亲创立的企业,继续这份鸡蛋干的事业。如今他说,很庆幸当初的决定。
沈师傅此前主要以餐饮渠道为主,已经入驻大蓉和、海底捞、老乡鸡等全国知名餐饮连锁,成就了多个餐饮终端爆品菜品。“如何给传统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助力传统企业升级转型,这是沈强来到沈师傅面临的巨大难题。”该负责人表示。
沈强加入沈师傅后,大力推进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在开发生鲜商超渠道的同时,大力开发电商、社区团购、京东到家等合作和销售,实行新的营销策略,产品也扩充到多样化的休闲系列。沈师傅相关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我们还和薇娅、李佳琦等头部主播达成了合作。”
据介绍,沈强提出了“为全球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蛋制品”的公司使命,计划分别用3个3年,实现品牌化、产业化和全球化。
2019年,沈师傅鸡蛋干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累计销售额超19亿元,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2020年6月,沈师傅公司的众多休闲产品全面上市。
红星新闻记者 袁野 吴丹若
编辑 陈成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巴佬十五周年店庆
< class="pgc-img">>活动倒计时...
乡巴佬餐饮成立十五周年啦
乡巴佬成立于2004年7月
热烈庆祝乡巴佬餐饮成立15周年庆
暨乡巴佬餐饮成立15周年庆祝
2004—2019
< class="pgc-img">>通
知
乡巴佬日报
十五周年店庆即将盛大开启
< class="pgc-img">>活动火热进行中 现在充值5倍,还有机会获得免单哦!
现参加储值活动,更有上万豪礼等着你!
乡巴佬餐饮史上最值优惠,错过再等一年!!(以前也有,但这次回馈额度最给力)
01 活动详情
< class="pgc-img">>活动一:霸王餐
凡来青海乡巴佬餐饮有限公司旗下六家门店消费的顾客,储值当次用餐菜品金额的5倍,当次菜品用餐金额免单(注:此储值卡只限消费菜品,不含烟酒消费金额)
活动二:十五周年庆
为庆祝青海乡巴佬餐饮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也为感谢广大消费者长期对乡巴佬餐饮的支持和厚爱, 特加大这次储值赠送力度回馈广大消费者。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活动时间:2019年8月开始
注: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青海乡巴佬餐饮所有。
02 会员卡使用规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A、绿地公馆中餐海鲜、万佳海港宴会中心两家门店会员卡通用。
B、大通店、旗舰店、城西店、宽囍家宴店4家门店会员卡通用。
03 写在最后
< class="pgc-img">>15年,春夏秋冬十五载;15年,一棵树也已经长的可以参天;15年,足够一个少年长成青年;15年很多东西都会变,曾经浪迹天涯的你我他,现在都已经步入青春,走过青年, 步入中年。万千世界,纷繁复杂,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乡巴佬坚持做餐饮的初心,十五年,从未改变,给你最优质的服务和最好的菜品。
烟火人间,五味杂陈,最抚人心的还是烟火情,人间味道。
< class="pgc-img">>乡巴佬餐饮
将川、湘、粤三大菜系艺术般的相融
麻的,辣的,清淡爽口的
完美搭配,妙不可言
大波人间美味将霸占你以后的人生
您做好准备了吗
乡巴佬静候佳客到来
>< class="pgc-img">>"我从来就没赔过钱”。
文 | 华商韬略 耿康祁
2002年1月,刚刚被评为中国首富的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发了一次脾气。
在一场合资谈判中,东方希望让出了合资企业的总经理位置,提出了两个妥协方案,对方仍然一步不让。
刘永行因此脸色通红,在屋里走来走去,撂下一句狠话:我们绝对不会再让步了,这个字我们绝不会签。
僵持了两个小时后,合作伙伴的董事长终于现身,直到签约仪式上,他还是抿着嘴,并不情愿。
这位当年与刘首富“掰手腕”的董事长,正是如今的山东首富张学信。
【“二张”争首富】
2022年,山东首富争夺战,上演了戏剧性一幕。
11月出炉的《2022胡润百富榜》上,拥有950亿元财富的信发集团张刚家族,卫冕新晋“山东首富”。但在12月21日,由《山东商报》编制的2022山东创富榜,则是郑淑良家族蝉联第一。
< class="pgc-img">>互不相让的两大山东豪门,各有来头。
郑淑良,是2019年去世的魏桥创业集团创始人张士平的遗孀。其家族在过去12年间曾8次登顶,称得上铁打的“山东首富”。
张士平何许人也?一个曾被喊“乡巴佬,滚回去”的初中生,从山东邹平县魏桥镇的油棉小厂起步,创立魏桥创业集团。并在20年内,将其干成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魏桥全球登顶之外,张士平还继续凭借着“行动快”、“规模高”、“成本低”三板斧,在不到15年里,让旗下中国宏桥集团一度坐上全球铝业的头把交椅。
2021年,魏桥创业集团以4111.35亿元营收,雄踞山东企业营收榜首。张士平,也被认为是在两大全球性低迷行业里最会赚钱的人。山东商圈则长期有着“东有张瑞敏,西有张士平”的说法。
< class="pgc-img">▲张士平(右一)
>张刚则是张学信之子。仅比张士平小一岁的张学信,一手创办了信发集团,他为人低调,不喜欢上各种榜单。但唯独不服“老大哥”,如果有人提到张士平,他可能会忍不住比下高低。
一次采访中,张学信甚至从贴身口袋里掏出一张A4打印纸,上面文字来源于他看到的一篇媒体文章,大意是“虽然山东首富是张士平,但从资产规模上看,张学信掌舵的信发集团毫不逊色”。
< class="pgc-img">▲张学信(左一)张刚(右一)
>如此较劲,可能是因为两人都涉足铝业,并在为“铝业大王”的宝座较劲。
作为国内氧化铝和电解铝产能仅次于中铝与魏桥的铝业巨头。信发集团2021年销售收入2312亿元,利税274.1亿元。在2022年10月份的一次采访中,张学信直言,2022年信发产值预计将达到3000亿元,利税超300亿。
尽管营收上被魏桥“压一头”,张学信却不以为意,“在山东,我和他(张士平)扯平。别忘了我们只有40%在山东,大头都在外面,山西、广西、新疆都是第一。”
他所言不虚,过去20多年里,张学信在山西、新疆、贵州等省份建立起了庞大的铝电帝国。家族在全国范围内控股企业高达上百家,甚至很多资产并不在信发集团旗下。
张学信家族通过茌平信友100%持股信发集团,同被茌平信友分别持股29.78%和24%的信发华信铝业、聊城信源集团等公司,体量也大的惊人。仅华信铝业旗下的广西信发铝电一家,2021年产值就超百亿元。
如今,信发集团从原材料的铝土矿,到上下游的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工、发电厂等全产业链条,无所不包。
【惊险闯关】
“不转型就要灭亡!”
年过半百的张学信振臂一呼,一个垂死的县城小厂竟完成了惊天逆转。
1947年生于山东省茌平县的张学信,前半生没遇到过大风大浪。15岁就进入社会,先后做过乡村教师和拖拉机站站长,又被调任茌平热电厂任生产科科长。
苦干十几年成为厂长的张学信,在1997年却迎来了一次生死抉择。
当时,国内火电产能普遍过剩,比如茌平县发电量为2606万千瓦时,但用电量只有1590万千瓦时,近半产能过剩。1997年,国家发改委下定决心,要求地方关停并转小火电。
张学信被迫在全国搜寻耗电大的项目,最终选择了电解铝。
这是小县城从未接触过的产业,很多人认为太标新立异,风险太大。张学信不这样看,他给出三个必须闯的理由:第一,搞铝电联产,厂里有电能优势,电价成本低;第二,全国铝企业正处于低谷,竞争压力小;第三,未来铝制产品前景广阔,顺应国家产业政策。
张学信向来有着说干就干的风格。1998年底,1万吨电解铝生产项目投产运行,第二年就产生了600万元效益。这一年,茌平热电厂改制为信发热电有限公司,任董事长的张学信膀子甩得更开了。
1999年5月,信发热电7万吨电解铝生产线动工,运行一年效益就达2亿元。接着,与之配套的氧化铝、碳素、铝加工等项目相继上马。
2001年后,张学信又与鲁能华昌、东方希望、香港国资源集团合资,成立了信发华信铝业、信发希望铝业和奥申铝业,不断扩张规模。短短3年,信发电解铝产能就从零跃居全国第一位。
一个初具规模的有色冶金集团,在这个山东小县城冉冉升起。
张学信却像个停不下来的探险家,仍紧盯着国家政策和产业动向,准备下一次“闯关夺宝”。
2001年开始,电解铝行业因20%的毛利率,引来大量民企争相涌入。从而让作为加工原料的氧化铝,出现紧缺。
这背后,是氧化铝供给渠道的“狭窄”。市面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从占近100%氧化铝生产份额的中铝购买,要么从10家有氧化铝进口资格的企业购买。
供需失衡下,张学信预料这里将成为下一个热门,并于2003年底紧急部署氧化铝项目。这么着急,张学信有自己的考虑:氧化铝项目建设周期长,必须赶在产业投资热之前进场。
2004年8月,信发热电子公司信发华宇的“四百工程”开工,即投资100亿元,建设100万千瓦热电项目、100万吨氧化铝项目、10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水泥项目。7个月后,信发氧化铝40万吨产能便竣工投产,成为全国第7个氧化铝项目,而前6个都被中铝一家掌控。
此时,大多数准备上氧化铝项目的地方,还在画图纸、搞规划。不要说未来长达三年的建设周期,甚至立项都有了极大困难。
2004年,为调控“氧化铝”过热迹象,国务院决定把新建氧化铝项目确定为国家核准投资项目。2005年1月,国家发改委又正式下发《关于制止氧化铝盲目发展无序建设的通知》,对违规氧化铝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整顿。
一面是产业即将火热,一面是政策提前刹车。敏锐的张学信,就在这样一个微妙时刻,抓住了那个差点溜走的机会“缝隙”。
形势如张学信所料,氧化铝价格从2005年的4330元/吨,一路上涨到6300元/吨。在价格最高的几个月里,信发华宇每天的利润可超2000万元。
县里的人都不可思议:“当时的场面太壮观了,站在信发华宇厂区门口,就看见来拉货的斯太尔卡车一辆接着一辆,排了三四里路。”
《茌平县2006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显示,2006年1-5月,信发集团总产值50.14亿元,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近七成,同期增长2倍。
一位来参观的中铝高管感叹道:“决策速度之快,建设周期之短,投资回收之早,这在世界铝工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信发高管则直言不讳:“这样的商机千载难逢。就好比地上放着黄金,看谁跑得快,谁抢到了就算谁有本事。”
张学信,就是那个跑得最快的人。
【铝业“狂人”】
2005年之前,“中国氧化铝霸主”的皇冠一直牢牢戴在央企中国铝业的头上,它以95%以上的市场份额拥有绝对的定价权。
张学信的冒头,让中铝感受到威胁。
< class="pgc-img">>年产近200万吨的产能,让信发在2006年6月一举将氧化铝价格从最高点打到3400元/吨。此后,信发几乎每一次新的氧化铝投产,都会引发中铝被动调价,其盈利空间愈发压缩。
忍无可忍下,中铝决定夺回产能优势。借助中铝广西、中铝重庆、广西华银等旗下公司,预计将撬动共328万吨的拟建新产能。
没想到,张学信心里想的却是,要直接和中铝硬刚,他的方式就是:扩张得比中铝更快、更狠。
当时,被价格战折磨的同行们,拉着信发搞了个以限产稳价的“非中铝系联盟”。但张学信转头就表现出“疯狂”的一面,声称要在2007年冲击300万吨产能。
2007年6月,信发在广西靖西县上马了投资200亿元、年产160万吨氧化铝项目。两个月,炸掉了9个山头、修路20公里,并完成水、电等基建。一年时间,第一批氧化铝生产线就顺利投产。
上一个项目还没竣工,张学信又立马与广西贵港市签署190亿元的投资协议,建设年产600万吨的铝矿和120万吨氧化铝等项目。
大手笔投入加闪电般的速度,让历经4年才稍微有项目进展的中铝、华银铝等国企格外紧张,却又难以追赶。
2008年,金融危机“血洗”整个铝业。中铝的净利润只剩下881万元,同比大降99.91%,2009年更是巨亏46亿元。信发集团,却凭借激进扩张下的规模和效率领先,实现利税接近50亿元。
张学信这个“狂”老板,不仅敢挑战央企,在行业寒冬时也自信能逆势取胜。
2013年,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绝对过剩。仅上半年,全国至少有1/3的电解铝小企业倒闭;大企业,亏个近百亿更是常态。
面对记者询问是否去产能,只有张学信笑了:“我赚钱我干嘛不多干?我憨啊?”他又补充,公司成立以来,“我从来就没赔过钱”。
买设备,张学信说追求中国最先进不行,一定要国际最先进。小了也不行,“15万吨的装备都炸掉不要,直接上60万吨、100万吨的”。
在融资上,张学信鼓动员工集资入股,主张“拿的多、分的多”。他曾随口问集团餐厅一名服务员的收入,对方回答每年工资1万元,入股分红却足足5万。高额分红下,2006年的小县城就不乏宝马、奔驰、奥迪等轿车,他们的主人,几乎都是信发的员工。
注重规模经济和融资压力的缓解,为信发的疯狂注入了动力。但“矿多”,才是张学信敢狂的资本。
2006年,世界前三强的俄罗斯铝业与斐济进行铝土矿谈判。张学信却在半路杀出,凭借良好信誉和民营企业身份,斐济二话不说将所有的铝土矿卖给了信发。恨得牙痒痒的俄罗斯,一度传出要禁止张学信入境。
中国钢铁企业屡次被国外铁矿石商涨价“勒索”,张学信一直愤愤不平。
为避免信发重蹈覆辙,他直接告诉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你一年给我300万吨铝矿,我给你40万吨铝粉,咱们谁也不谈价格。”信发在铝粉制造工艺上的技术领先,让强势的澳方也禁不住诱惑,选择妥协。
有了较为低廉的铝矿,信发在行业内大多数企业普遍亏损时,却能做到产量和盈利持续增加。
张学信,因此诞生了一个“世界铝王”的梦想。“要为中国的民族工业争口气,做两个世界名牌。第一是氧化铝,国外企业竞争不过我;第二是电解铝,国外企业卖多少钱我卖多少钱,我的成本低,它们不赚钱我赚钱”。
“两个名牌”不仅让国内同行艳羡,也引来了美国资本的垂涎。
张学信本以为是来合作,没想到对方开口就要51%的股权,被果断拒绝。过了几个月,美企又提出降低到49%收购,再次被拒绝。仍不死心的美企,最后试探着问“你看可以给多少股份”?
张学信霸气地摆手“不卖!”
事后他说,“对方动机不纯,一来就想吃掉我们。我是个老党员,怎么能让他们来垄断中国的产业”。
< class="pgc-img">>【冰山首富】
胡润曾用“冰山”的概念,来形容山东富豪:浮出水面的只是一部分,水下冰山还藏着巨大的“隐形”财富。因为中国企业家里,山东老板是最低调的一批。
张学信也是低调的山东老板里,最“隐形”的一位。
“穿了一件纯白衬衫,没戴手表。腰带上别着一个装手机的小包,里面装着他那部价值200元的三星老款手机,脚下蹬的一双皮鞋刚在工地上戳到了钢筋,鞋底开了胶。”《经济导报》的记者,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刚见到张学信时,难以相信这是坐拥千亿资产的首富。
朋友圈里7个里面6个人有私人飞机,他不仅不买,就连看到有老板住很豪华的房子,张学信也看不惯。
他乐意的,是和工人合群。山东财经报道撰文称,张学信自述至今住在100平方米大小的职工家属院里,与职工同吃同住。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着去工地溜达一圈。
< class="pgc-img">▲2023年1月22日,茌平区市民向全国劳模张学信(后排右四)拜年现场
>企业经营中,信发集团也隐藏极深。它长期没有官网,也不搞宣传。直到2008年调查中铝巨亏时,这个作为“挑战者”的千亿巨头才浮出水面,被外界所知。
2013年,张学信被媒体冠名新一代中国首富,他却急着与儿子张刚完成交班,不愿登上各类榜单。
不爱财富和名声的张学信,感情和激情都放在了事业上。“我没挪过单位,对信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干起活来,他是公认的“拼命三郎”。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是常态,很多次在高烧中边输液边指挥生产。茌平距离北京有四五个小时车程,但出差的张学信可以常常在当天赶回去,甚至不在济南过夜。
“想把企业干火了,不把自己干成神经病那是干不好的”,这是张学信做企业的最大心得。
朴实的实干精神,成为感召信发人的最有力号令,也让信发变成典型的“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边扩建”的四边工厂。
被拧成一股绳的信发军团,不是蛮干、苦干,只拼项目速度。而是以规模经济撬动市场,以能源、有色、化工、环保的全产业链条衔接和资源利用,最大程度压缩成本,从而获取更高利润。
< class="pgc-img">▲2021年,山东信发集团信发环保建材公司生产车间一瞥
>张学信自豪地说:“同样一个项目,信发的建设工期、投资额度和占地比其他企业少2/3,而利润却多出1/3。”
但这只是塑造了信发浑厚的竞争内力,真正让它成为行业里常胜将军的,无疑是张学信“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机遇观。
从而,在与同行竞技的二十多年里,从宏观调控下冒险闯关到无惧巨头上马大项目,张学信靠着眼光准、下手快、扩张狠的“猎手”本能,为信发闯出了一片天。
这个被誉为打造了中国铝业神话的“茌山脊梁”,连对手也没法贬低他。
中国铝业总裁熊维平,由衷的称赞信发“学不了,(我们)干不了,不得了”。
曾被张学信气得涨红脸的刘永行,推崇他为“中国工业企业领袖”,惺惺相惜地说“我把十几亿的资金投入到茌平,并不是看中地理优势、资源优势,而是看重张学信。”
“只要我还能动,还有精力,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张学信说道。这是他一辈子的事业,一辈子的打算。
【参考资料】
[1]《茌平张学信和他的信发集团》
[2]《因铝之名:一个县城的三年暴富》全局
[3]《信发铝电再闯关》中国企业家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