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人
“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古绝句使得扬州声名远播,蜚声中外。三月扬州,春和景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蜿蜒步道,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游客三五成群,赏景品茗,沉湎历史,回味过往,传奇故事,心驰神往,百听不厌。依依杨柳自然是三月扬州的标配。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风情万种的杨柳,扬州会是什么样子,更不要说还会有什么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了。
杨柳注定是扬州美景美食美文传播的使者。诗歌、散文、小说、摄影、视频,乃至朋友圈的自媒体,无论怎样展示扬州的诗情画意,杨柳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杨柳虽好,“烟花”——杨絮和柳絮却很烦人。和煦的春风,婀娜的杨柳,别致的景观,悠闲的行人,精巧的茶点,一幅人间天堂的美景。飞舞的“烟花”,固然可以增加画面的灵动,但不少人因饱受其害而无奈。刚打扫干净的道路,转眼便白毛遍地,风一刮随风起舞,粘在人的衣裳上,钻进人的鼻孔里,渗入人的皮肤里。过敏性的体质,使得不少人触絮生变,白里透红的小脸缀上桃花点点,季节性的鼻炎因此而加重,发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成之声,呼噜呼噜的常擤鼻涕。不少人感慨,杨柳虽美,“烟花”可免。
烟花三月已过,四月美景依旧。细心的市民发现今年的扬州三月,美还是一如继往,但柳絮几乎难觅其踪。一反常态,必有其因。和风细雨也好,狂风暴雨也罢,诗情画意中的扬州,“烟花”在今年并没有如约而至。
杨柳心甘情愿让“烟花”终止三月下扬州的使命?不可能。因为在三月尽情飞舞,是老天爷派给她的活计。你喜欢也好,厌恶也罢,都改变不了现实。今年的三月,大家在一饱眼福的同时,并没有饱受“烟花”之苦,得感谢政府和科技人员。
三月的扬州,要杨柳依依,不要“烟花”。昔日一厢情愿,今天梦想成真,科技功不可没。杨柳雌雄异株,雌株在三月必定孕育出若干肉眼看不出的小花,这些小花抱团,经风一吹,便成随风飘扬的“烟花”,三月的扬州因此常露出“恼人的笑”。人之患,有人解。在瘦西湖、茱萸湾等景点,利用药物注射,让雌株开花的部位直接长出鲜叶,科技神力使“烟花”之苦变增绿之利。
政府早就关注此事了。科研人员的集中攻关,反复试验,有关单位舍得投入,先行先试,使得美中之烦得以妥善解决。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杨柳虽说是我们的骄傲,但凡事过犹不及。作为美景的点缀之物,绝不能反客为主。保证物种多样性,树种更新是妙招。在悄无声息之中,扬州主城区树种在这几年悄悄地换装,品种之多、品相之好、品位之高,让人感到四季交替,绿色不变,繁花不谢,历史文化名城因繁多花草更加妩媚动人,许多地方成为新的网红打卡之地。平山堂樱花大道、江都水利枢纽黄金大道,等等,不胜枚举。
三月的扬州,并没有因“烟花”缺席而减少美感,反而在悄无声息中增加了人们的好感。美景依旧在,美文日日颂,美食滋味长,美人脸更靓。三月的扬州,没有了“烟花”,不仅没有让美名受损,相反让美景更加宜人。去“烟花”留美景,不仅可能,而且必须。烟花三月下扬州,经典诗句咏流传。
其实,扬州的美又何止三月?四季旺游因旅游新品持续开发成为可能。不要以为祖上传下来的,后人就只能照单全收,也不要因条件不具备就自甘抱残守缺。历史的局限性,使得一些本应更好一些的东西,因条件所限,只好就此罢手,并不是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就是一点都不能变的。老祖宗没有这样说,没有这样要求,后人更不必庸人自扰,作茧自缚。
没有“烟花”的三月,扬州更美。根据时代需要去改变,作出符合人们心理期待的改变,不但不会让人说、被人骂,相反让人夸、被人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可以找到启发。(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带你一起看大展】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8月23日至26日,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博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连续几天穿梭在5万平方米的展区,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与变化。
观众参加三星堆VR多人大空间沉浸式探索体验。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展示博物馆发展新态势
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用一组数字介绍了近年来博物馆行业取得的新进展。
我国博物馆年均新增约300家,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833家,场馆建设实现广覆盖;全国博物馆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年接待观众突破12.9亿人次。今年1月至7月,全国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多个重磅大展,接待观众7.8亿人次,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博物院的“流动数字博物馆”累计展出400余场,行驶里程达4万多公里,服务公众21万余人次。呼和浩特博物院进行总分馆制改革,将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作为分馆,实现资源、人员、资金、运营一体化,6家分馆接待观众人次由2019年的65万人次增加至2023年的124万人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生动实践。
记者了解到,本届博博会汇聚了550余家博物馆及相关企业。全国博物馆发展成果展示区重点反映了全国博物馆过去两年在藏品保护、展览陈列、社会教育、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等众多大馆及“网红”博物馆都齐聚青城。
全国文博企业发展成果展示区聚焦优秀文博企业在文物保护、展览展示、公众服务、考古发掘等方面的科技研发、设施设备制造等内容,全面展现企业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与尝试,共有158家企业参展,包括科技类40家、文保装备类35家、展览展示类32家、照明类17家、图像出版类8家、文创类7家、文化旅游服务类6家、专业玻璃类6家、运输类4家、建筑工程类3家,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良好势头。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说:“本届博博会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近两年来博物馆行业的新动向、新理念、新创意、新技术、新成果。”
数智帮博物馆更生动
数字孪生、虚拟现实(VR)、裸眼3D……这些数智时代的代表性技术,如今已成为推动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运用数智技术已成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甚至成为头部博物馆的标配。
本届博博会设置博物馆数智化专题展示区,汇集全国24个头部博物馆的数字展示和智慧化建设项目,如南京博物院的“物华天宝——数字文物之美”、敦煌博物院的“数字敦煌”、三星堆博物馆的“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VR沉浸式探索体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上的舟楫”沉浸式数智展览、浙江省博物馆的“云上浙博”……不仅在专题区,展区里每一处有数智化技术体验的区域,都会出现观众排队的情况。
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展区的元宇宙博物馆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报恩寺琉璃塔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塔”,但不幸毁于战火。“我们基于海量的数据,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刻了一个琉璃塔模型,并应用在虚拟现实中。观众在VR体验里不仅可以看到当年的琉璃塔,还可以了解琉璃塔当年是如何建造的、为什么建造等知识。”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区里,放着三个小小的玻璃盒。每个盒子里都有一位唐朝的小姑娘,在挥着手跟观众打招呼。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研发的“文博精灵”。工作人员介绍,在博物馆里,它像一个同行的伙伴,不仅可以提供讲解,而且还可以进行互动,解决了讲解员人力不足、讲解器内容固定单一的缺陷。比如观众想看某处的展品,就可以跟文博精灵说,它就会带路,找到那件文物。但它并不只是一个讲解器,把它买回家,就如同为孩子找到了一位具有丰富文博知识的玩伴。
爱心让博物馆无障碍
近年来,建设无障碍博物馆成为一种共识,更多的群体能够了解、体验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办公室主任果美侠介绍,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故宫文化,故宫出版社即将推出盲文版《了不起的故宫宝贝之神韵匠心》。她指着封面上的小点点表示,为了确保盲文的准确性,编辑们作出了巨大努力。出版盲文书的成本很高,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苏州博物馆的展台上,有一些特殊的拼图玩具,这是为视障孩子设计的。通过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不同形状的点,引导孩子们拼成颜色形态均不相同的文物。苏州博物馆公众教育部教育员张晨莉介绍,他们还为听障人士设计了手语讲解。记者戴上了一个特殊的眼镜,看到文物的同时,眼前还出现了一位手语解说员。张晨莉指着一边的几张照片介绍,该馆还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对展厅的灯光、字号等进行了适老性调整。
(光明日报呼和浩特8月26日电)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27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州大运河畔的非遗展示活动 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供图
一条贯穿南北的蜿蜒玉带让江苏扬州成为举世闻名的运河之都。扬州,因“运”而生,应“运”而盛。
绿杨城郭,灼灼风华。千年时光酝酿积淀,让如今的扬州景秀风雅、更胜往昔。美宿度假、美食品味、美景游赏、美韵体验,通过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文旅融合的丰硕成果在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淋漓尽显。
得天独厚,绿杨城郭是扬州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扬州之美,美在自然。
于绿杨邨中放慢脚步,看杨柳依依,赏茂林修竹,掬一捧草木清香,让奔忙和疲倦在叶隙流落的点点金斑中消弭。或在占地千亩、植被覆盖率90%的宋夹城公园尽情呼吸,或在来自地下2000米深的天然温泉中舒展筋骨,或在秀丽峭拔的蜀冈俯瞰扬州夜色,或在“十里栽花算种田”的堡城村阅姹紫嫣红,碧水绿荫是大自然赐给扬州的礼物,扬州也用持续发力的生态文明建设守护这份馈赠。
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度假区以“绿”为妆,坚持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全面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绿地建设。从最大承载量核定、游客流量调控、环境卫生清理等方面着手加强环境管理,实施动态监测、科学评估,确保游客及旅游活动的影响不会超出环境承载力。
“度假区里有免费环线巴士,随处可见环保标识。”游客金女士是环保达人,她发现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里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环保细节,比如积极推行绿色能源照明、餐饮油烟排放管控和酒店建设节能降耗系统,加强温泉水、洗衣房水等资源回收利用,把环保落实到度假区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过程中。度假区还通过完善公共交通服务、线上环保理念宣传等向游客和周边居民推广绿色文明生活方式。“这种发展理念使得旅游和环保相得益彰,也体现了度假区的社会担当。”金女士说。
历久弥新,灼灼风华看扬州
“舳舻相会行千里,运河绵亘是扬州。”运河孕育了扬州千年不衰的富饶繁华,也滋养出扬州的璀璨文脉。
这里有“红桥修禊”的古代文化雅集,也有“文汇天下”的文化地标。
沿北护城河一路追溯,史公祠、天宁寺、御马头、红园……诸多名胜古迹罗列两旁,讲述着运河“原点”的古往今来。扬州剪纸、雕版印刷技艺、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富春茶点制作技艺……4项世界级非遗、16项国家级非遗活态展示,焕发“古运河新生”。
“让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喜欢非遗,是扬州的使命之一。很欣慰看到扬州以古带新,串联起大运河扬州段的历史遗产和新建地标。”在文化学者单霁翔看来,扬州在活化利用非遗资源方面“很有一套”。
扬州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对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最大程度保留扬州的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让扬州非遗在其孕育绵延的文化土壤中更好传承。“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阑干九曲红。”冶春园内曲径湖水轻舞涟漪,满园花香。家喻户晓的富春茶社等中华老字号,托出大煮干丝、翡翠烧卖、蟹黄汤包等美味佳肴,让游客用味蕾解读扬州文化。在盆景园、国医书院等非遗体验基地和以“盛世水上游”为主题的“非遗+景观”游览线路中,50余位非遗传承人长期驻扎展示教学,让游客把扬州玉雕、漆绘、扎染、金工、木艺等作品和对扬州文脉的了解与喜爱一同带回家。
在扬州,非遗传承展示打破了时空壁垒,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感受非遗和旅游的热情相拥,体验非遗活态传承的魅力。
精细服务,休闲度假来扬州
连续多年,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在江苏省旅游度假区游客满意度排名中均位居前列。“人生只爱扬州住”,只有入住扬州城,才能读懂“扬州梦”。目前,度假区内有住宿接待机构近30家、客房2000余间,无论是现代时尚的星级酒店,还是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主题民宿,或是风景独好的乡间小筑,各种风格应有尽有。即便是国际连锁酒店也有让游客畅享扬州滋味的“诗意栖居”。度假区和酒店提供定制化的“度假管家”服务,方便游客定制化出行,旅途更轻松。
不仅如此,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还创新打造了“1+20+N”的游客服务网格体系,覆盖度假区的主要交通枢纽、出入口和酒店等,让游客的旅行体验更便捷。为服务特殊人群,推出无障碍客房、高品质母婴室等设施和儿童托管、陪伴关怀等。同时,打造城市书房,丰富游客与居民文化体验,配备先进医疗设备保障出行无忧。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人的飞扬文采,许以扬州浪漫的宣传语。大运河在扬州编织了绵密的水网,串联起水岸园林、生态绿地、名胜古迹,汇聚了能工巧匠、歌舞丝竹、美食香茗,照亮了广陵的千年月色,也发出了最动人的邀请函——来扬州,赴一场千年运河之约。(本报记者 王添艺)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