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源自我们中国的饮料,而中国的茶文化也是非常独到而历史悠久的。不过我们不得不说明的是,中国现在流行的饮茶习惯,起源于明朝,不管是茶叶的品质,还是饮茶的方式,都与茶道大行其道的唐宋时期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说,从明代开始人们喝的基本上是“散茶”,而宋代人们喝的基本上都是“团茶”,也就是将茶叶经过多道工序做成的“茶饼”或“茶坨”。
再比如说,从明代开始,中国人喝茶,使用最多的是撮泡法,只需用热水冲泡,注重的是泡茶的水温、水质、茶叶的质量和冲泡的时间。而唐宋之时,人们喝茶的方式则要多样不少,既有冲泡,也有烹煮,而且烹煮的材料可不仅仅限于茶叶,各种调料、干果、花朵皆可入茶饮,可见唐宋时茶水的风味与明朝之后的茶饮风味是截然不同的。
< class="pgc-img">>从茶饮的讲究和普及程度来看,明代尚不如唐宋。而唐时,饮茶之风和讲究的茶道礼仪大体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在普通百姓当中并不风行。可到了宋代,饮茶已经成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也就是说在宋代,不管是上流社会的缙绅,还是普通的布衣百姓,都把饮茶看作是一种附庸风雅、陶冶情操的乐事,平时不管是朋友谈天,还是家庭聚会,都把饮茶作为首选,当时茶风之普及,可谓盛极一时。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宋人饮茶,到底与今时有何不同:
一、待客之道,应“茶”与“汤”并举,方可彰显诚意
今天,我们说到“茶汤”,通常指的是一种类似油炒面的糊糊状小吃,可是在宋朝,“茶”与“汤”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达待客的诚意,是必须将“茶”与“汤”这两样东西上齐的。
宋代的笔记文献中记载的待客习俗为:“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凉或温。”也就是说客人进门的时候,按礼节应当奉茶,客人要走的时候,应该上汤。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对客人的尊敬,以及主人的周到。
< class="pgc-img">>这里的茶自不必说,是要使用茶叶的,并且对烹茶的水是很有讲究的。宋人烹茶用水,以山泉之水为上佳,其次为井水,所以说,如果是缙绅之士,给贵客奉上井水烹的茶,可是相当跌份的。除此外,对于烹茶火候也极为在意,通常来说,不管是直接将茶叶煎煮,还是用滚水冲调,都以二道沸水为标准。
“汤”则是用药材,香料,果品或花朵来烹制(煎煮)的,可以是热饮,夏天时更可以是解暑的冰镇饮料,这个送客“汤”,又被宋人称为“香饮子”,按今天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饮料”,拿这个用来与茶水配套,还真是可圈可点,颇有情趣,可见宋人是很讲究生活品质的。
除了进门茶,出门汤的形式外,宋人烹茶的方式也是极为考究的。至于考究于何处?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二、“点茶”、“分茶”是门手艺,“斗茶”则是生活中的乐趣
如果是唐代,人们烹茶的时候,通常是将各种调料、花果和茶叶放到一起煎煮。宋人继承了唐人的传统,并且发展延伸出了“汤”。可对于烹茶本身,宋人虽然也保留了一部分煎煮的方式,但早已不满足于唐人的“粗犷”,宋人中更为风行的烹茶方式,是将技巧性、挑战性和趣味性集于一身的点茶和分茶的技艺。
< class="pgc-img">>点茶:就是先将“团茶”研磨成粉末状,放入茶盏中,然后用沸水快速将其冲泡,同时用茶筅快速搅动,使茶汤出泡并浮于茶汤表面,这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技术活儿,对茶叶品质、研磨粉碎程度、水质、水温、打茶人的力度都有很高的要求。今天日本的抹茶技艺,便是由宋朝传入的。
分茶:这是在点茶的基础上,宋人又发展出的,一项更为高超的技艺。主要是在打出茶沫后,掌控好茶沫与茶汤之间的存在步调,在茶盏中冲画出各种生动形象的图案出来。宋代《清异录》中载:
使茶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时人称“茶百戏”。
看到这里,不知道各位看官想到了什么?对,这跟今天咖啡馆中,技师打出的“咖啡花”,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种被称为“茶百戏”的“茶花”,存在的时间更为短暂,但所绘制出的图像却更为丰富多彩,动人心魄。
据说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一名分茶的高手,在她的词中便有“生香薰袖,活火分茶”的句子。想来通过才女之手分出的“茶花”,会更有韵致,更为美丽,会让现代星巴克里的“咖啡花”望尘莫及吧,可见在宋代,“茶道”是富裕人家女孩子的必修课程。
< class="pgc-img">>正因为点茶和分茶技术的存在,使得“斗茶”这项活动,在宋代非常普遍。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市井百姓,闲暇之时,都会以三五好友,或于家中一隅,或于山清水秀之所,或去寺庙清幽之处,或在闹市茶坊之中,皆可以斗茶为乐,消磨时光。
斗茶者一斗茶品,二斗茶技,三斗茶具。
- 斗茶品,要斗谁家的茶味道出众,汤色具美。
- 斗茶技,要看谁打出的茶沫最为出色,沫色以纯白为最佳,青白为次,灰白再次,黄白则为等外。除色泽外,还要看茶沫是否“咬盏”,何为咬盏?如何评判?标准为:“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当然,此中若有分茶高手,自然会平添更多胜算。
- 斗茶具,宋人点茶,讲究用建盏盛之。“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可见宋人对建盏的认可度,大大超出了其他品类的茶具,所以说,斗茶具,大部分时候,就是看谁家的“建盏”,更为精致。中国人对建盏的喜爱,就是打宋朝培养起来的。
如此斗茶,怡情怡性,当然也是需要有大把的时间和银子,才能够尽兴,恐怕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有钱有时间的朝代,就如盛满沫茶的建盏,唯有宋代,再无其他了。
三、饮茶的盛行,促成了“茶坊”文化的兴起
在宋代,喝茶是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也就促成了“茶坊”的兴起。在宋代的各大城市中,“茶坊”随处可寻,论企业性质,茶坊怕是与现代社会中流行的星巴克咖啡馆最为接近,并且就密度而言,茶坊恐怕比星巴克的密度要大很多。
为了招揽顾客,茶坊往往都会给自己取一些别出心裁的名字,比如当年的临安,便有一处知名的茶坊,叫作朱骷髅茶坊,这名字听着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看来以搞怪的形式来博取眼球,也并非现代人的发明。
宋朝的茶坊各个层次的都有,亲民化的大众茶坊不仅价格非常“接地气”,还是城市中介行业活跃的地方。您家里要是想找个奶妈、仆役啥的,直接去平民茶坊,找长期蹲点的“行老”给您介绍就行,不仅方便,而且价格公道。
< class="pgc-img">>如果是高档次的茶坊,基本上都会走文艺范的路线,因为这里往来人等,不是富二代,便是达官显贵,找乐子不差钱儿。这些人来茶坊,除了发呆、会友、斗茶之外,更是来寻乐子的,只要多花些银两,便可以“点花茶”,也就是让茶坊中的歌伎或乐伎来献艺。当然要是您出得起银两,也可以委托茶坊掌柜,去请当时的“网红”艺人来为您服务。
这么说吧,如果要把可以分茶打“茶花”的宋代的茶坊,与今天可以打出“咖啡花”的星巴克做个对比的话,两者在社交和休闲功能上,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要论贴近民生,还有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星巴克恐怕是要甘拜下风了。
就问这样的“茶坊”,还有这样的大宋茶文化,你喜欢不喜欢,向往不向往?
和浩特之“四茶坊”
茶坊,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地名,康熙年置。
茶坊有四,归化城外里许,位于城东、南、西、北四交通要道口。东茶坊(今青城公园西南、华建一公司一带);南茶坊(今西五什家街南、鄂尔多斯大街北、大南街东大玉石巷西);西茶坊(今清水湾一带),北茶坊“两河间”①(今新华西街南、太平街北口北)。
明、清时期,归化城谓“召城”、称“驼城”、号“西口”。康熙三十年(1691年)蒙古葛尔丹反叛攻喀尔喀,胁京城、归化城。时归化城土默特两翼都统及六大召喇嘛呈工部修筑归化城,御。战事急,官员来往频繁发生,为给进出归化城的官员有一个休息之地,就在归化城外通衢置驿站四,类似今天的招待所,给进城的官员洗尘喝茶休息。当地老百姓方言称之为“茶坊”。(并不是茶馆)茶坊这一地名的出现,给后来的呼和浩特矇上了一层深密的风采。
置茶坊时,同筑关帝庙四于坊内。民国后,人口增多、城区扩容,茶坊功能性质改变。东茶坊成为人们郊游之地,西茶坊是进出城通衢,南茶坊为菜地和居民区,北茶坊皮毛牲畜交易市场。(1970年前,以关帝庙寻茶坊,得茶坊准确位置)历史上的北茶坊、南茶坊曾在归化城发挥过重要作用,留下篇章。
四座茶坊准确位置在哪里,功能是什么?
< class="pgc-img">>2010年西茶坊西河
< class="pgc-img">>1980年前的西茶坊西河
西茶坊:位于归化城西河西南,西河水从茶坊东南经利行桥(西茶坊敬老院桥)流过,归入小黑河。1966年前在西茶坊南,利行桥北,有座关帝庙,就是西茶坊关帝庙,时呼和浩特市社会福利院(敬老院)驻庙内。庙宇建筑完整保存,山门三间硬山,青石狮一,另一只在西河槽内。院内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后院建有排子房。
< class="pgc-img">>关帝庙旧址《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志》
民国二十年,晋绥军第二十一炮团在团长李伯庆带领下入驻大西茶坊,团部住关帝庙。并在坊内筑有钢筋混凝土炮台数座,炮台水泥墙后一米,还有砖碉堡。此物1970年前存在。1952年8月,关帝庙一度是归绥县人民政府驻地。1954年后辟为呼和浩特市敬老院,首任院长王斌,是位老革命。茶坊西北有清时期朋苏克召遗迹。关帝庙、朋苏克召留有传说。茶坊北为西龙王庙之菜地及呼和浩特市蔬菜公司菜窖、冰窖。
西茶坊是清、民时期呼和浩特出城西行去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东胜县(伊克昭盟)包头通衢。沙石路面,宽5米,零公里界碑设在敬老院大桥北侧。初名呼托公路,该路在1975年被命名为鄂尔多斯路,2000年更名为鄂尔多斯西街。
西茶坊关帝庙传说:夏季到来,归化城开始下雨,接连下好几天,西河发大水,驻守在关帝庙前的一只石狮子不知什么原因开始向南挪动。关老爷巡查回来,发现门口石狮子少了一只,便向四周观望,只见一只石狮子在西河中走动,关老爷见状,大吼一声,举刀向石狮子砍去,只见刀光一闪,石狮子趴在原地不动,后腿被关老爷砍了一截,这时风雨也停了。从此后关帝庙前就少了一只石狮子,另一只在河槽中。解放以后,关帝庙一度是归绥县人民政府驻地,五十年代后改建为呼和浩特市敬老院。以收养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员。首任院长王斌是位老革命,他渡过江,抗过枪,为世界和平立过战功。
西茶坊25号院是一座砖瓦四合院,街门一间硬山,朝东开。大门旁凿井1眼,并立有青石旗杆一根。旗杆上刻有年代、官衔等字,院内筑有照壁,正房厅子房五间。据出生长大在西茶坊的旧城老人赵福贵回忆说:“五十多年前我住在24号院,25号院住户姓岳,是旗人。原是清贵族。院子是祖上留传,后来进行过多次维修。”
清天聪九年(1635),清太宗皇太极率部西征林丹汗,来到归化城。将大将贝勒岳托留在归化城驻守,以观蒙古各部落的动态。这位岳姓旗人,可能是岳氏后人。清代,立旗杆不是件容易事,能在家门口立旗杆,说明这户人家非同小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也是代表着权力、地位的象征。
今天在西乌素图召的法禧寺东侧的一户大院内就立有青石旗杆一根,是呼和浩特市唯一的至今保留立旗杆的大院。
西茶坊有大、小茶坊之分,以今巴彦淖尔南路分界,路东的是大西茶坊,路西的为小西茶坊。呼和浩特市食品公司及属单位(厂)驻小西茶坊。2000年后,巴彦淖尔南路南口筑新桥,(旧桥西百米)旧路废、旧桥拆,大西茶坊建清水湾住宅小区,小西茶坊建奈伦上苑住宅小区,朋苏克召召址在1958年建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图文曹建成 2016年
(此文章已经申报著作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刘亦菲的新剧《梦华录》热播。
这一次她在剧中饰演大宋的创业女强人赵盼儿,从一间茶坊起步,最后做了汴京最大酒楼的老板,成了业界顶流。
剧情固然美好。不过,在宋代开茶肆,真的能养家糊口,乃至逆转人生吗?
《梦华录》剧照。来源/《梦华录》官方微博
一千年前的高端茶
穿越回去还是喝不起啊!
必须先提一嘴的是,千万不要以为宋朝人炒作茶价的力度会输给现代人。
那时候的优质茶树就像今天的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一样,是万众瞩目的明星。
比如福建建州一户王姓人家家中的宝贝白茶树,出产跟五铢钱同样大小的一块茶饼,就能卖到1000钱。
据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收集的史料,宋仁宗时候,福建建州出产的精品建茶,一斤就价值金二两。贵的茶饼,一个标价“四十千”,也就是40000文钱。
图中是龙凤茶饼,出自建州北苑山一带,宋时为御用贡茶。龙凤茶饼极其宝贵,大臣得皇帝赏赐一饼龙凤茶,都以为是莫大的荣耀。供图/武夷山夷雕茶厂
最夸张的是,南宋宋孝宗时候的福建贡茶“雀舌水芽”,每年一共一百盒,每盒只像现在的火柴盒那么点大,却要用黄罗层层包裹,再封上朱印,用带着金锁的朱漆小匣保护。
这么一个小盒子能装的茶叶只够泡上几杯的量,然而它的标价却高达400贯,整整四十万钱!
偶尔皇帝拿出一两盒赏赐给大臣们,受赐者就“以生线分解,转遗好事以为奇玩”,亲朋好友们每人切个一点,带回去长长见识,看看四十万的茶是怎么样的!
北宋人熊蕃撰写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载有北苑贡茶各式模具的纹样,飞龙走凤,华贵雍容。绘画/马翊涵
听起来光是种茶似乎都能当大富翁了……不过这是在大宋,有所谓的“禁榷”,也就是茶叶专卖制度。
除了四川一带的茶叶可以在民间自由交易之外(不得出境),其他地方的茶通通都要由朝廷分门别类,按不同品级收购再发卖。
四川能享受特权,主要是因为当时西南茶叶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落后东南一大截,朝廷看不上眼。《宋史·食货志》就说:
ntent="t">川峡四路所出茶,比东南十不及一……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
有朝廷这个中间商赚差价,想当源头工厂薄利多销,怕是不可能的。所以,利用“茶”的服务行业,比如茶肆、茶坊来赚钱,确实才是最佳的选择。
幸运的是,平价茶叶是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一般茶叶一斤不过几十上百文。
据宋神宗时期来北宋游历的日本僧人成寻的记录,他在杭州市场上所见“以银茶器每人饮茶,出钱一文”,用高端茶器喝茶,也不过花上一文钱罢了。
击拂是唐宋饮茶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北宋蔡襄《茶录》记载“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大观茶论》中则有“击拂无力,茶不发力”的说法,晁冲之《陆元钧寄日注茶》诗则说“争新斗试夸击拂”,均可见击拂之重要性。摄影/刘宇
做人思路要打开
谁规定茶馆只能卖茶?
开茶肆的本钱不需要多少。简单的直接开在家里,有个烧茶的炉子,外加几条桌椅板凳就行。所以,开茶肆属实是平民创业的极佳方案。
南宋《夷坚志》中记载:“福州城西居民游氏,家素贫,仅能启小茶肆。”可见,即便是公认的无产阶级,开一家小茶馆也是没问题的。
《卖茶翁茶器图》中所绘灰炉,是一种烧水炉,与风炉的区别在于炉子下无通风口。
像北宋的都城汴京,城中就遍布这种小型茶馆,生意相当火爆。《东京梦华录》记载:
ntent="t">(朱雀门外)……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代商业繁荣,宵禁制度不存。汴京的茶馆遂可以营业到深夜,接待前来吃茶的仕女们。
南宋刘松年的《十八学士图》局部细节,内侍捧来茶碗,“点茶”游戏即将开始。点茶是文人茶会中的常见游戏,就连贵为皇帝的宋徽宗,也曾“亲手注汤击沸”,造成“白乳浮盏面”的梦幻效果。
另外,这时候的茶馆还兼有类似跳蚤市场的职能。他们会在凌晨点灯,然后提供场地,进行一些小玩意的销售。因为在天亮前收摊,这种依托茶馆的交易被称作“鬼市”。
跟毕业生越多,求职越内卷一个道理。既然一般人都有实力开个茶馆,数量多了之后,你靠什么在大城市数以千计的茶肆中脱颖而出呢?
因此,用附加服务加分,堪称成功茶肆的共通点。
图为河南登封市黑山沟李守贵壁画墓碑画,反映了宋金时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况。筵席即将开始,“备宴”、“伺宴”的家仆们进进出出,非常忙碌。宋金时饮茶风靡一时,“宾主设礼,非茶不交”,想必客人来了后,先要捧出一碗茶款待。茶,也就成了牢固情谊的粘合剂。供图/东方IC
首先,虽然叫茶肆、茶坊,但也经营各种点心、干果等小食,更高级一点的还提供精致菜肴,跟饭店已经没什么区别。而宋代也确实存在把中小饭店叫做“分茶店”的习惯。
中国人的吃喝一向讲求时令,如果一年四季有不同的主厨推荐,店铺自然就吸睛很多。倘若有本事把门面装点得非常漂亮,更能招来一堆附庸风雅的少爷公子。
记述南宋杭州风情的《梦梁录》就有这么一段:
ntent="t">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
啧啧啧,冬天茶肆卖七宝擂茶和盐豉汤。夏天除了茶水之外,还卖雪泡梅花酒和各自解暑饮料。店里面还要摆一个大花架,插上鲜花和小松树,再挂上名人字画。
如果我是贵公子,有这样打发时间的好去处,怎么会不光顾呢?而有钱人一多,他们凑在一起当然就要想新的玩法。
“抹茶”就是上等茶粉,与宋代茶汤尚白不同,日本茶粉以绿色为主。日本抹茶道传承了中国宋元时代的团茶点茶法,形成了模式化的点茶规范。图中,一位日本茶人正在为参加茶会的客人点茶。供图/CORBIS
于是,所谓的“挂牌茶馆”相应而生。大家别误会,这不是什么“翻牌子”的秦楼楚馆之属。而是人家组团在这玩音乐。
ntent="t">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习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梦粱录》)
这世上又有谁不喜欢音乐呢?茶肆老板一看,有互动的生意更好做了,干脆再进一步,请了戏班和说书的来。每天预先挂出节目单,等着大家排队来看戏喝茶。
ntent="t">四人同出嘉会门外茶肆中坐,见幅纸用绯帖 ,尾云:今晚讲说《 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