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后,餐饮业迎来传统的经营淡季,而今年的这个淡季大概率会比往年更难熬。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简煜昊,李金枝;编辑:景雪。
为期8天的的中秋、国庆“超长黄金周”正式落下帷幕。国庆假期前两天,红餐网走访发现,全国多地确实有不少餐饮门店生意火爆。
然而,生意火爆并不是普遍现象。一些餐饮店迎来消费小高峰的同时,也有不少餐饮店的生意仍旧冷冷清清。
红餐网与一批餐饮老板们聊了聊,同时也收集了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留言,揭开了“黄金周”餐饮消费的残酷一面。
“街上人流多了,但门店的客流却没有增加。”
“营收甚至不如平时,热闹都是别人的。”
“就头两天生意比较好,后面几天除了冷清还是冷清。”
“营收数据是好的,但经营成本也在增加,利润并不如预期。”
< class="pgc-img">>满街都是人,却没什么人进店吃饭
生意为什么冷清?首先是“旺丁不旺财”,节日期间街上的人确实比平时多了很多,但是这些人并没有悉数进到餐厅消费。不少餐饮老板直言,门店的客流并没有明显增加。
街上有人流,餐饮店却没客流,在一些旅游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红餐网走访发现,重庆、澳门、广州、北海等旅游城市人潮涌动,但很多景区、商业街附近的餐饮店却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高人气。
有餐饮老板表示,街上、景区里都是人,但进店消费的客人少了,有人流没客流;还有老板称,游客们大都开始自带干粮;更有餐饮老板吐槽,即使有人进店消费了,消费的客单价也不高……
“看起来街道上的游客很多,但真正愿意停留下来好好品尝食物的客人并不多。而且这些游客往往会想吃到更多种类的食物,所以点单时,有时候会出现几个人点一两份食物的现象,人均消费并不高。”
——广州永庆坊一小吃店店主
“重庆解放碑附近,整个国庆假期人流量非常大,但却很少有人进店,门店客流并没怎么增加,甚至不如平时周末营收好的时候。”
——重庆解放碑一小吃店店主
“生意不如五一。五一的时候,店里把所有锅都用上,火力全开来炸小吃,都供不应求;国庆反而只用了3口锅来炸小吃,还基本不用排队。”
——广西北海桥港风情街一小吃店店主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人流量是挺多的,但消费的人却变少了,生意和五一比差很多。”
——广西北海桥港风情街一海鲜大排档店主
“今年的十一,街上人流量是明显比五一多了,但生意远不如五一。五一假期那几天每天还有7000元左右的营收,最少也有6000多。十一期间,最多的时候一天就卖了6000多。”
——湖北武汉吉庆街一家炸串店店主
“生意已回不到2019年前了,现在很多来澳门旅游的游客都是即日来回,基本不怎么在这边吃饭。除了一些手信店,附近基本没有餐饮店要排队的。”
——澳门添发碗仔翅美食老板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 class="pgc-img">>火了短暂的两三天,
生意就开始断崖式下跌
这个“十一黄金周”,不少餐饮店的经营也如同“过山车”般跌宕起伏。
有门店仅仅在国庆当天才出现了一波消费高峰,其余时间冷冷清清;有餐饮店在假期的头两天迎来了开门红,但转眼人气就开始下滑;还有不少门店没等到假期结束,就已经明显感受到生意断崖式下跌的寒意。
“成都太古里商圈附近的餐饮店,在国庆假期的前几天生意都还行,但从10月3日开始,大部分门店的生意开始明显下滑,到了5号,基本上就没什么人了,可以说是断崖式下跌。”
——豪虾传创始人蒋毅
“这个国庆节假期,就10月1-4日生意还可以,假期两头的生意就差很多,整个国庆期间门店营收同比去年下降近40%。
一般在大节之前我们会储备大量的货物,往常是会按照门店最高的销售额来匹配,但今年的准备货物会比往年少,国庆期间的销售额也不如之前。我问了一些同行的其他朋友,情况也差不多,可能我们还算是最好的。”
——岳阳小龙哥烤串老板“小龙哥”
“以为中秋到国庆三天会有很多人,每个店准备了一两万的货,结果出乎意料的冷场,以前中秋当天,6点后店里就会排队爆满,但今年的中秋异常冷清,到了晚上7点,店里才坐了一半的客人。”
——深圳柴火肥肠鸡创始人“失败哥”
“我们一家门店位于广州江南西商圈,在这次国庆节期间,门店生意分外冷清、落寞。因为超长的假期,门店附近社区的居民大部分都外出旅游去了,所以整个假期业绩不太理想。周边商家也普遍反映业绩低于周末。对于社区商圈的商户来说,国庆的旺真没感受到。”
——广州CowCow其其
“9月29日,开门半天的营业额是889元,国庆当天营业额有2043元,但这也是整个国庆期间营收最高的一天。之后就一天不如一天。10月6日的营业额就只有827元,还不如中秋半天的生意好。国庆结束,淡季也正式来临了,现在只期望能保住本就行。”
——山西一茶饮加盟店店长“茶茶”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店开在小镇,卖韩式炸鸡和奶茶,中秋、国庆那几天,街上的人是平时的好几倍,门店的营业额也突破了2000,但国庆之后人就少了很多,10月6号的营业额也只有900多。”
——耒阳青颜鲜茶店主“小圆”
“国庆当天中午预订包间的客人没来,当天中午一桌人都没有,国庆期间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也只有不到40桌客人。今年的国庆,生意还没有去年好。”
——郑州江对岸火锅老板
“门店主要出售海鲜产品,人均客单价200元左右,也就29号中秋当天生意好了一些,其余几天就不行了,10月3日门店的营收就只有1000多,一天也就10多单。”
——河南网友“与你共鸣”
< class="pgc-img">>超长淡季来临,
餐饮人如何应对?
一般来讲,“十一黄金周”之后,餐饮业将迎来传统的经营淡季。而结合明年春节的时间来看,这次的餐饮淡季或将长达3个半月。
对此,不止一位餐饮老板接受红餐网采访时表示,接下来的这个淡季,餐饮店大概率会比往年更难熬。
蒋毅直言,“十一黄金周”期间,成都及多个热门旅游城市的很多餐厅已经开始搞促销,拼低价,在他看来,淡季到来之后,餐饮业的价格战和营销还会进一步加剧。
北海老街一家海鲜大排档的老板也表示,“现在生意都不好做,报复性消费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今年的消费者显然更理智了。国庆后餐饮生意可能会更难做。”
面对已经到来的超长餐饮淡季,餐饮人该如何迎接挑战?不少餐饮人在跟红餐网交流时,给出了一些建议,现在也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1、时刻关注现金流,必要时减负“瘦身”
无论外界环境好坏,每年都会有不少餐饮店倒在现金流难题之下。因此,大家要时刻关注账面上的流动资金,随时做好预案。
业内普遍认为,3个月现金流是餐饮企业的生死线,6个月才是安全线。维持健康现金流很重要,本质上需要餐厅做好管控,降本增效。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及时止损,该砍的砍,该关的关
今年以来,很多餐饮人都明显感受到,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报复性消费基本看不到了。
“如果目前门店已经处于亏损状态,或者门店营收日益下滑,可以预见撑不过未来两三个月,餐饮人就需要考虑及时止损,该砍的砍,该关的关,尽量多省下一些开支。”有餐饮老板直言道。
如其所说,有许多餐饮老板会心疼之前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想着多撑一下没准能活下来,但往往耗得越久亏得越多。止血就是止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灵活调整经营策略,相信长期主义
面对新形势、新情境,餐饮经营者一定不能自怨自艾。尽管艰难,市场永远有发展的机会,也不缺逆势而上的玩家,既然大家选择了餐饮这个行当,就要有长线发展的思维。
关关难过关关过,灵活转变经营思路,调整产品结构和供给方式,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同时,保持敬畏,基于长远发展,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可以尝试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比如线上化、零售化等。
师,一份很平凡的工作。但是,如果在这个人身上加上一系列定语——“985名校生”“建筑系转行”“海外留学”“95后女生”——这个故事就很难变得不亮眼。
崔迪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她来自新疆,是上海两家融合菜餐厅的主厨。
崔迪的从业经历有点曲折,在上海同济大学学完风景园林设计后,她接着到欧洲读了一个酒店管理的硕士,最后才成了厨师。
当她24岁开始学厨的时候,餐厅档口的负责人才21岁。高学历对学厨看起来并没有助益。第一份厨师实习工作,崔迪每天在比利时餐厅的后厨工作长达14个小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毕业回国后,她找到了一份在上海的厨师工作,月薪只有5500元。
联系上崔迪时,她正在云南学习当地美食的做法,而加入她的“吃货好友群”更是被其中丰富的分享所触动。于是,有了下面的访谈。
主厨崔迪。
问:当年高考填志愿时,为何想到填报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的园林专业?
答:当年报志愿时,因为看到百度百科上说,风景园林是用生物、地理、历史、社会学等知识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专业。当时我对这个概念蛮感兴趣的,再加上我高中的时候,就一直是学生物竞赛,对动植物的生理解剖学特别感兴趣,我觉得这两个是相关的,所以就报了风景园林专业。其实当时我以为这个专业是修修花、剪剪草、种种树的一个专业,后面发现还挺不一样的。
问:从同济毕业后,为何想去瑞士读酒店管理?因为想继续儿时的梦想?
答:学酒店管理其实是一个无奈之举,本身我是想要在法国读法餐的,但是父母想让我读一个有硕士学位的专业,然后就曲线救国去瑞士学了酒店管理专业。同时,这个专业既可以进入厨房工作,又能同时拥有硕士文凭。
问:你说,感觉做厨师,更让你觉得快乐。你当主厨最快乐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答:做主厨最让我快乐的有两个时刻:一个是自己做出了从来没有存在过的创意菜品,并且它的状态“既好吃又好看”,让我比较满意的时候。另一个时刻,就是当客人喜欢我做的菜,品尝后觉得十分满意的时候,也是我感觉到开心的时刻。
2023年8月,崔迪参加厨师竞技真人秀《主厨的荣耀》。
问:看你在国外餐厅当学徒,一天工作14个小时,感觉很辛苦。是什么让你能够坚持下去?
答:工作14个小时,确实很辛苦。当时我心中也产生过抱怨的情绪,但是我又转念一想,这条路是我自己选择的,我是最没有理由去抱怨现在生活的人,所以就释然了吧。这可能也和我的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有关,他们让我认识到“自己是未来道路的第一责任人”。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是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书里讲到“激情是设计出来的”,如果你选择的路是你自己设计要去做的事情,那你就会越做越有激情。可能这就解释了我当时为什么会释然吧。
在后厨干了一天,衣服上的颜色。
问:归国工作,为何将落脚点选在上海?上海这座城市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答:我觉得上海是西餐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对创意菜最包容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消费力很高。以及我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因为它有很大的包容性,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生活。
问:看你的朋友圈,经常到各地学习美食的做法。为何有这种持续的学习力?
答:可能是因为我的性格吧,我特别享受学到新东西,然后把它展示出来,这一过程本身就会让我感到比较满足,可能是建立了学习的正反馈吧。
中国文化特别博大精深,我既然决定要把中国的美食文化传递给世界,那学习全国的美食文化就是我的使命。所以我会对这个事情有热情,因为我的目标设的很远大,所以我必须得把中间的空白给补起来。
崔迪做的春季菜。
问:看到你不仅学习美食的做法,自己也经常融合各地特色,创新菜品。在这一过程中,你有怎样的收获?
答:我认为融合菜就是要有一个基底,要有本土特色的东西,做的比原来的味道更加好吃,它才有融合的意义。我觉得所谓的融合创新菜,它其实是在打破食物的边界,尝试创造出新的经典。因为像鱼香肉丝、红烧肉这些菜在它刚出现时,也是一个新菜。
经典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我想要做创新融合菜,希望可以推动餐饮行业继续往前发展。厨师,是一个越老能力越强的职业,自己的创新的菜也会随着你不断地重复,它成为一个经典菜。
崔迪在上海大学做演讲。
问:你的吃货好友群中,充满着正能量,不仅交流美食,还交流人生感悟、家庭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当初为何想创建“吃货好友群”?
答:建吃货好友群,其实是因为很多人想要加我微信、认识我,但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和他们一一聊天,那么我就想建一个群,让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去分享,我也可以在群里很方便的跟大家分享我的所见所闻之类,包括我想推荐的一些我觉得好用的东西。
问:有人说,985学霸转行做厨师,是学历过度消费。也有人觉得,专业并不一定是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但是在大学获得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对此,您怎么看?
答:其实,我选择了一条我最想走的路,最想过的一种人生。我不太在意其他人的想法,浪费也好,勇敢也好,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说都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太过于瞻前顾后,只会沿着社会既定的轨道去做一个打工人,我相信所有的创业者都是会打破规则的人。
我并不觉得之前读过的书是浪费。我之前接受的教育,看到过的国际先进教育理念,都在无形中对我想创办厨师学校有帮助。我觉得中国的餐饮业继续往前走,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活力。
正在打架子鼓的崔迪。
问:在同济大学,你曾经担任过3年的女足队长,这段经历对您以后有怎样的影响?
答:女足,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其实我从小到大都很喜欢运动,小的时候我爸就会教我三步上篮,教我游泳,让我骑自行车上下学,我自己也会滑轮滑、学跆拳道等等。我其实做过很多运动,在大学时,篮球队、垒球队都参加过。最后选择加入足球队,因为当时足球队刚成立,我想成为一个元老,所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没有什么太多运动天赋,却能成为队长的原因。
其次,我特别喜欢团队合作,就是在球队中我一直是踢后腰或者边后卫,我整个足球生涯中在正式比赛中只进过一个球。其实我的进球数是非常少的,但在团队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进球的,我喜欢这种团队合作的状态。
足球对我的影响更多是持之以恒的热情。因为在我练球过程中,我并不是特别享受胜利,而是享受自己每一天不停地训练,每一天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我觉得运动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
问:今后会一直从事厨师这一职业,会自己创业吗?
答:我可能一直在餐饮行业,但不一定会一直做厨师。因为我想在我40-45岁时,开一个厨师学校,想要做一个有素质教育的厨师学校。因为现在厨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是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观念有关。同时,素质教育本身会帮助厨师更好地认识食材;同时也会意识到,什么样的创意是认真负责的创新。
栏目主编:徐瑞哲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李蕾
病从口入”是本次疫情带来的最深刻的教训,也给全社会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如何管住嘴巴,管好嘴巴,不仅需要广大消费者觉悟,更需要餐饮业经营管理者从源头抓起。如何化解疫情带来的冲击,进一步规范餐饮从业人员的行为?本专栏日前专访了餐饮界权威人士,淄博市政协委员、淄博市饭店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烹饪大师李昌顺先生。
一、本次疫情再一次让大家形成共识,“病从口入”,捕食野生动物为源头,许多致命的疾病也多是贪图口欲而起。如何管住嘴巴,管好嘴巴,听一下餐饮界权威人士的观点。
李昌顺: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讲的是“病是吃出来的”。原来自己并不完全赞成这个观点,认为是夸大其词,因为影响健康的因素有许多。但是从非典、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来看,皆为“病从口入”所致。因此管住嘴巴、管好嘴巴,是本次疫情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
“管住嘴巴”是广大食客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管好嘴巴”则是广大餐饮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如何树立健康、科学、卫生、合理的饮食习惯,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味为核心,养为目的”的膳食理念,是当下需要正本清源,回归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课题。
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我国14亿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18年围绕餐饮企业在餐具消毒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曾在淄博市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做好饮食业餐具消毒的提案”。我认为应提高饮食业执业对餐具消毒要求的门槛,先履行餐具消毒的场地、设备、人员、流程等要求,再办理相关开业手续。要像星级酒店客房杯具消毒管理流程一样,设置并完善专门的场地、人员、杯具、清洗流程,从源头上彻底解决餐具消毒问题。倡导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在宴会包间或宴会厅配置餐具消毒柜,当用餐客人就坐后再摆设餐具。
二、疫情过后,餐饮业如何破局,如何守正创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职能部门有哪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李昌顺:此次疫情过后,消费者选择酒店会更加清晰理性,将会侧重硬件设施、整体环境、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卫生安全等几个方面。从现在消费者对酒店的刚性要求来看,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是关注的重点、焦点。餐饮企业要“以宾客关注为焦点”,符合行业管理要求,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和提升产品质量的规范性。
疫情过后,作为经营性餐饮酒店,应该沉下心来做内涵发展设计。提高“整菜单吃”菜品份额,严格配置公筷、公勺、公叉等制度。
职能部门管理方面,则需要从制度层面调整、完善餐饮企业准入条件,适应食品安全新业态的规范要求。建立健全社会餐饮食品安全监控机制,实现对社会餐饮业的有效监管,杜绝“九龙制水”。
落实聚餐式用餐安全,目前首先要调整解决宴会餐厅、零点餐厅、自助餐厅、食堂餐厅及接待宴席的包间,餐位数“超标”的问题。重新建立和规范餐厅用餐面积数与相配套的餐位数的行业规范标准。
三、疫情过后给餐饮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对饮食的认知水平也会有一个大的提高。如何规范餐饮从业人员行为,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美味的食品?
李昌顺:饮食加工与饮食消费应实践“通食材、重技法、辩味道、尚健康”的基础理论。
通食材:就火锅而言,“如今流行吃火锅,无物不可用汤涮”,我觉得其实未必。为什么北京百年老店“东来顺”,过去除了涮羊肉之外能涮的只不过白菜、菠菜、粉丝、豆腐等几种简单的食材,是那个时候没有现在食材丰富吗?显然不完全是,食材相通是第一位的。
重技法:烹饪技法花样繁多、口味各异。我们常讲食物要加工熟透,不然会有细菌滋生。我认为山东的扒鸡在经过煮酱后,脱骨酥烂吃着更让人放心。而南方的许多白斩鸡以“断生”为加工技法,哪种做法更符合健康卫生要求,有待进一步商榷。
识味道:中国菜系各有千秋,菜肴口味特色独具。前些年说鲁菜“黑乎乎、粘糊糊、咸呼呼”属于误读和调侃,其实鲁菜的“大味至真、中和之美”是其它菜系难于比拟的。大家现在公认蒸制的菜品好吃、够香、入味,殊不知那是烹调时间的沉淀。
尚健康:菜品主要的文化特征是“和”,“五味之美,调鼎之和”。须遵循“饮和食德”的理念,通过烹饪加工方式,提高各类食材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中国几千年来奠定的健康饮食理念。食饮有节,平衡膳食,方能铸就健康基础。一代又一代国人在饮食上不懈努力和巧思妙想,方有今日舌尖上之中国。要在“复活老味道”上下点功夫,永远记住菜是让人吃的。
四、树立文化自信,呼唤中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回归
李昌顺:中国烹饪讲究以味的享受为核心,以养的享受为目的。中式菜肴以独特的饮食文化,构成了中国烹饪的特色,升华成为人类文明的贡献之一。
《中庸》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意为“人都要吃喝,可真正能体会出饮食个中滋味的人太少了”。野生动物口味并不是很好,为什么有些人乐此不疲?许多商家是为了逐利,而许多消费者则是因为猎奇或炫耀的心理在作怪。
过去老人们常常用善意的故事来教育孩子,有些有“灵性”的飞禽、动物、水生物是不能吃的。忌食或少食,吃了会遭报应。尽管老人们嘴里说不出多少科学依据,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初衷,却对子孙后代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于食野生动物容易染上疾病这事,早在四五百年前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就记载于《本草纲目》中。鸟类,诸鸟有毒;孔雀,肉性味咸、有小毒;啄木鸟,因食百虫,肉有毒,不可食;鸳鸯,肉性味咸,有小毒;蜗牛,性味咸、寒,有小毒;山蛤蟆,性味辛、寒,有毒;山猪,肉性味甘,大寒,有毒不可食;鳞鲤(穿山甲),性味咸、寒,有毒,其肉甘、涩,味酸,食后慢性腹泻,继而惊风狂热等等。
懂吃会吃的人用美食满足身体需要,不会靠砸钱来显示自己的饮食自信。现在担心吃不饱的已经不多了,管不住嘴巴的却大有人在。所以作为消费者要求吃得精准,“尽得谷蔬之芬芳”。食物选择的原则是多用神仙造物,少用人造食物。
五、饮食是一种文化,其发达程度取决于物质基础。近年来以厚为侈的消费观念,逐步以风清气正的消费观所取代。疫情过后餐饮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跟上时代发展脚步?
李昌顺:过去由于缺乏健康饮食理念的科学合理引导,忽视美食与养生的关系,良好的饮食习惯没有形成。尤其许多年轻的消费者,经济独立又缺少家庭生活的束缚,憧憬自我生活体验。无辣不欢,无肉不享;冷食凉饮,肥厚甘腻,饥饱不齐;每日两餐取代每日三餐;用零食取代正食;吃水果替代主食;以快餐取代正餐;肥厚甘腻取代均衡饮食等现象比比皆是,刺激性饮食行为取代了平和养生。
在餐饮企业层面,烹调生产、饮食加工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广泛的社会生产部门。从业门槛要求低,在发展过程中可谓各领风骚。许多存在经营主体不明确,产品缺少标准化设计与制作,产品处于细分的初级阶段。多数餐饮企业尚未形成品牌优势,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普遍,过多使用工厂化产品替代传统烹饪技艺。许多菜品价值与价格不对等,过多的追求“意境”与时尚,产品缺少“真功夫”,缺少地域饮食文化的底蕴与传承。
六、疫情过后,餐饮行业如何确立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未来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什么?
李昌顺:目前,餐饮企业在“互联网+,市场,产品”等方面有了一定尝试,未来餐饮业网络配送订单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升,也会形成一种大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我还是希望重视公共用餐的完善和发展,这是主流业态。健康的饮食是让你吃着营养舒服、安全卫生。“汤汤水水、热热乎乎、及时鲜嫩、有滋有味”,乃是网络配送所做不到的。我主张有条件的机关、企业、学校等部门建立食堂,自主管理、自主经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就餐环境、食材来源、卫生状况等食品安全问题。
疫情过后,社会餐饮需要不断应对调整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新需求。加强“标准化”体系及文化建设,哪家酒店有标准、有文化且执行的好,哪家酒店就会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例如酒店餐饮与厨务方面有自己的《食材名录》、《标准菜单》、《工作流程》、《作业指导》、《文化制度》等,只有完善的标准体系,才能从食材的可追溯性、产品的构成、聚餐的模式、卫生的消毒等方面,构筑起防止“病从口入”的安全屏障。
七、新业态对餐饮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与时代发展同步,如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赢得消费者认可?
李昌顺:“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一向注重饮食文化,人生最和谐的事莫过于烹饪,吃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餐饮酒店想赢得消费者认可,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消费者喜爱且物美价廉的产品,以顾客关注为焦点。如果只追求菜肴“色与型的美”,置“味美”这个核心与不顾,必然是“中看不中吃”,失去菜品的意义。以奢为侈的时代己过去,菜品要物有所值。要让消费者感受菜品“有品头、有看头、有想头、有说头”。“店雅客来勤,老酒醉人多”,美味总是在食客经历和比较之后,才能回味出它的真味。
酒店经营管理者要敬畏自己的职业,对中国优秀传统烹饪技艺要有文化自信。厨师之道,在于明理。要以工匠精神,精于烹制料理大众喜爱的美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八、如何通过完善管理,宣传推广健康的饮食习惯,阻断餐桌上的疾病传染路径,共创中华餐桌文明?
李昌顺:疫情发生后,引发全社会共识,许多行业协会和主管部门纷纷发出倡议和行为规范。作为餐饮经营管理者,在生死危局中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食品安全健康第一责任人,必须坚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坚持提供安全放心的餐饮服务。
可以预见,疫情过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理念将发生深刻变化,不必要的餐饮聚集也会相对减少。消费者将更加注重科学饮食、健康卫生,自觉实行“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
此次危机对中餐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会提升餐饮行业的准入门槛,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倒逼餐饮行业变革理念,变危为机,守正创新,升级发展。
专访嘉宾简介:
李昌顺,山东理工大学后勤管理处副处长、餐饮总监。淄博市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接待服务分会餐饮专业部主任、淄博市饭店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鲁菜烹饪大师、高级酒店管理师、山东省校园安全管理专家、淄博市食品安全专家库专家、济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个人专著《味真》影响深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