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老板薪酬内参】更多关于企业管理、员工激励、薪酬制度、绩效激励等内容免费与你分享!私信“资料”送您关于员工管理、绩效薪酬的干货视频。
老板:
不好意思,我们今天决定要离开这里了,我们不干了。
还记得三年前,你请我们过来,那时我们信任你,觉得这是一个高档的餐厅,刚进来时,还满腔热血,心想:这下可以好好的大干一场了。但是三年后,为什么我们选择离开?
因为......
1、不讲信用
刚入职时,你说人均5000,并且承诺根据餐厅的获利情况,会给予一定的绩效工资。可后来当我们把餐厅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满心欢喜以为每个月能领到奖金时,然而你反悔了,这让我们很反感。
2、有功不奖、有过必罚
餐厅生意好的时候,你总说是你的营销策略做得好,是你有生意头脑,好像跟我们没半毛钱关系。我们花了多少心思研究的新菜,热卖了,人气旺了,你提也不提,可是如果我们把某一道菜做砸了,你却揪着人家不放,这让我们很不爽。
3、跟着你没希望
我们在厨房里累生累死,汗如雨下,你却连一台风扇都舍不得买,夏天四十几度的时候,你连一个西瓜、一瓶饮料也没有,而自己,却乐呵呵地吹着空调数钱,这让我们觉得给你打工很不值。
4、各种理由扣工资
迟到扣钱,加班是义务劳动;上班时间上个厕所还规定不准超过5分钟,你让便秘的咋办?还有其它一大堆有理没理就扣钱的规定,我们都不想说了,特别是那些小弟,工资本就不高,能有多少给你扣?
5、任人唯亲、排除异己
你让你的大舅子来当出品总监,你觉得很英明吗?论资历、论年龄、论厨艺、论人品,哪天才排上他?你让我们这些干了十几二十年的,脸往那儿搁?菜该怎么做?他懂吗?砸了算谁的?我们不服!
< class="pgc-img">>6、口头的承诺一样也没兑现
刚来公司说好两年内有公司的股权,每年分红,但是现在还没给我们,每次你都说找股东商量,每次都很忙,难道我们的时间就不是时间吗?我受够了,其他餐厅出高工资我都没走,就是等着你公司的股权,现在我看透了!
- 老板,少跟我们谈梦想
- 我们只是一个打工的,拿着那点微薄的工资,吃了没喝喝了没吃的,活在当下,就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 老板,少跟我们谈未来
- 跟着你十几年的小舅子,都没车没房,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恐怕我们跟你十年,也只有这样的未来,我们不要这样的未来。
- 老板,少跟我们谈奉献
- 献血,你跑了;到敬老院,你说你有事;汶川玉树,你说不关你事,还嘲笑我们没爱心。其实老板,我们觉得我们对你已经很奉献了,你的举动,让我们觉得很寒心。
- 老板,少跟我们谈敬业
- 我们只知道你打麻将三天五夜不累,喝酒三瓶五瓶不醉,到ktv三天五夜不睡,早上9点给你打电话,你说还在床上有点累。对自己的生意都可以这样,你还要求别人敬业?
对此网友纷纷留言↓↓↓
网友1、在中国做厨师这行最讲究,没有节假日,又是技术话,又是出大累活,又是看脸皮活,又是加班加点不给钱,又是不按时吃睡的活,又是国家没条文的话。
网友2、房租这么高,工人工资也高!其实餐饮业现在真的特别难干!干个体的老板也是很无奈!厨师这个职业本来就没什么保障,跟对了老板还好些!什么分红,股份,奖金都是些鬼话!都是可给可不给的!但有机会能给大老板做私人厨师还是可以的。比如,马云,某某地方首富……本人做厨师12个年头了,真的看不到未来!所以一边干一边改行!
网友3、你们都在埋怨老板,现在的时代老板做餐饮真的能赚到钱吗?赚钱不赚钱你们的工资老板不会少一分,赔钱了谁替老板想了?
网友4、嫌苦就别干厨师,我也是以前干厨师的,现在不干了,感觉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干啊,比干厨师舒服啊。这行业想干好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不然不上不下的,还不如别干。
网友5、我也干不久了,老板承诺的加工资没加,每天提前赶到店里,干活勤快细心,不怕苦累,结果呢,唉,干完年底,要跳槽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 class="pgc-img">>时候,很喜欢看的一部电影《义和团》,对于里面刀枪不入的武功高手心向往之。
近年来入坑餐饮,认识了许多餐饮老板,觉得他们就像是那帮刀枪不入的义和团。
不过遗憾的是,在2019年的大环境下,有些餐饮老板的现状也跟义和团极其相似——
被枪打不死的人,被刀砍死了,被刀砍不死的人,最后被枪打死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餐饮小白创业,脑袋空白终成韭菜
上周某大号有一篇10W+文章,讲得是一个事业单位员工辞职下海做餐饮事迹。
花了一万五顶了一家亏损的小龙虾店,选址在一个商业中心的对面街二楼,做起了小龙虾和卤菜外卖。
文章主人公做餐饮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体制内呆了五年都无法转正,持续地落选,让他对体制内的前途失望,于是想到了创业。
二是,他对自己的厨艺感觉良好,网上的视频他一学就会,他做菜朋友们都夸好吃,于是他认定了自己可以凭厨艺闯出一番天地。
然而等到真的开张了,他才发现,周边同样的门店几千块都转让不出去,而对面商业繁华的人流,跟这边的二楼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于是他为了引流,每天花钱在美团上面买流量推广,为了生意,他营业到凌晨五点,只为捡对手三点关门后遗漏的客户。
物价上涨,他进货不敢用快递,起早摸黑地去批发市场,只为节省25元快递费。
各种心酸事,引得一众读者的共鸣。
餐饮界(canyinj.com):文章主人公的故事道尽了餐饮小白的心酸,市场竞争,物价上涨,明明非常努力,却依旧看不到希望。
然而我们却认为用雷军的一句话评价他们或许更恰当——别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 class="pgc-img">>餐饮近年来与互联网的水乳交融,餐饮创业早已不是单纯的一门手艺,而是一门学问。
作为行业媒体,我们接触的餐饮小白创业者,一部分的创业原因是在原来的事业发展不顺利,要么是不想打工了,于是拍板决定做生意,创业做什么最好?挑来挑去,看中了餐饮行业的毛利,于是就入坑了。
观察他们的创业心理历程发觉,他们创业的激情不是源于市场机遇,而是源于对原有工作的不满。
于是入坑后才惊觉,现在餐饮创业必备的知识:线上引流,外卖运营,品牌推广,私域流量,KOL和KOC,什么一堆新鲜玩意,自己听都没听过。
哪怕最基础的选址,门店管理,市场调查,都是半桶水,道听途说学回来的。
他们的餐饮创业,吃的不是市场竞争的亏,吃的是知识和能力储备的亏。
于是乎,才有了现在招商加盟行业的繁荣,因为脑袋空白永远是最好的韭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餐饮老司机,退潮后你是否在裸泳?
郭哥,是一个老餐饮人,从媒体行业跨界餐饮,入行十年,做过快餐,做过烧烤,现在在深圳经营一家火锅店。
郭哥的火锅店近年来由于大环境影响,生意每况如下,店铺也从三家缩减到一家。
作为一个行业的前辈,我们对于郭哥非常敬佩,有事情也喜欢向他请教,直到有一次,我们进行了一场讨论。
我们跟郭哥聊起了今年的“流量红利”——大众点评的看法,郭哥一口否定说,大众点评玩的就是必吃榜,现在想要刷上必吃榜已经太难了,被人家玩过的方式,再去做第二次,就没有价值了。
郭哥的这个观点,我们并不认同,其实今年大众点评之所以可以成为“流量红利”,在我们看来,正是顺应了最近很火的一个潮流:KOC的玩法。
现在朋友圈一大波会吃会玩的小姐姐们,几乎人人都在玩点评号,为了一个霸王餐,她们天天探店,拍照,写点评,升级。
大众点评的这套KOC的玩法,在互联网流量红利用尽、KOL头部费用高昂的时代,却异军突起成为一个“流量红利”。
< class="pgc-img">>郭哥向来以餐饮老司机自诩,随后我们去了解了郭哥火锅店的信息,一搜才发觉,公众号已长期没有更新,微博没有,小红书没有,抖音没有,头条号没有,这些作为新媒体营销的“基本功”似乎都缺失了。
跟郭哥聊起,火锅店的竞争力,他认为只是自己的东西好吃而已,聊深一层,品牌定位,品牌口号,品牌背书,这些都没有,更别说今年最热门的“私域流量”...
餐饮界(canyinj.com):作为餐饮行业媒体,我们也经常接触这类“餐饮老司机”,他们经验丰富,经历过餐饮行业的洗礼,他们曾经有过辉煌的业绩,他们谈起餐饮,总是游刃有余。
但当近年来,国内餐饮行业耗尽了最大的流量红利:人口红利,各行各业都进入一个红海时代,这些“老司机”也似乎也同样进入了死胡同。
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 class="pgc-img">>在这个全行业的炎夏期,再去检验这些“餐饮老司机”的作品时,才发现,很多人连营销的基本功都存在缺失。
在大环境好的时候,他们把业绩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但当退潮时,他们也甚少能依靠自身的实力跑赢大势。
参某说
人总是有一种自怜的倾向,当自己付出努力得不到回报的时候,总喜欢去感时伤怀,放大自己的悲哀。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来自网易云音乐的热评,与大家共勉:
“人啊,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 class="pgc-img">>欢迎在评论区写留言,与我们互动讨论!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kenko,由餐饮界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餐饮界(canyinj.com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541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蔡大柒
裁员潮来袭,大厂员工涌入餐饮圈
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来得快且汹涌。
据腾讯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旗下共有员工106221人,相比去年同期少了近1万人,裁员比例接近了10%。
在5月底,网上传出消息,阿里云将裁员7%,随后称只是正常的组织岗位和人员优化。B站、爱奇艺等互联网大厂也都有裁员消息传出,一时间人心惶惶。
餐饮业,作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正接收各行各业的失业者们,也包括大厂员工,他们有的是人员优化,被迫辞职,有的则因为厌恶了繁重的工作,主动跳脱。
像Juliet和大厂朋友小猫,因为小猫老公的厨艺不错,加上有一个入住大厂员工食堂的机会,就从大厂忙碌的生活中脱身,在大厂食堂的一个档口开启了餐饮之路,主打湘式小炒和米粉。
经历了大厂年轻白领人群长达一年的验证后,Juliet和小猫决定合伙开家社餐堂食店。
店开在恒通国际创新园,名叫星哥厨房,主打牛肉粉、小炒黄牛肉和擂椒拌饭,园区内多是广告公司、影视公司,白领居多,人群和之前的食堂店匹配度很高。
因为有食堂店的“运营试验期”,新店只用了2个月就开出来了,开业3个月,一切都很顺畅,小店运营得还不错。
快餐小吃外,大厂员工的餐饮创业方向多集中在烘焙、咖啡与酒饮这几类。
老张原本是混迹大厂的产品经理,30岁回乡后开了家主打小而美的精酿酒馆;从大厂辞职的95后女生Sunny,回东莞开了家牛角汉堡店;某大厂的游戏音频设计师,在广州边学烘焙边装修面包店……
他们的餐饮之路,看似文艺、美好,但成千上万的考验即将开启,残酷的餐饮拼杀将打破这文艺的泡沫。
成了“接盘侠”,发现餐饮真不好干!
从大背景来看,中国餐饮进入了一个新周期,特别是2022年底至今,这几个月,餐饮行业经历了很长的过山车,起起伏伏,来来回回,内卷极其严重。
不少头部品牌放出了9.9元的低价策略,对很多餐饮小店来说,是更致命的打击。
这种状况大大降低了餐饮创业的容错率,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大厂丰富的工作经验,可能在餐饮行业的判断上帮不上忙。
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曾开玩笑地提到,“很多大厂离职青年、新中产扮演了餐饮接盘侠角色!
很有可能他们多年的积蓄会梭哈到餐饮业交学费。因为大家都认为餐饮行业门槛低,殊不知推开门才发现还有一个长长的梯子要爬。”
Juliet开店过程中,也遇到过判断失误,从大厂食堂换到园区小店,有着非常明显的流量缺失。
“选择开在创意园区,是因为白领比较多,工作餐需求比较大,但和我们设想不太一样的是晚餐需求少了很多,大家没有在园区内吃晚餐的习惯,这是选址比较错误的判断。
当时在大厂的食堂,大家一天有四餐都在食堂解决,早餐、午餐、下午茶和晚餐。”
现在Juliet正和团队也极力弥补选址上的坑,例如通过大众点评上设置下午1点到晚餐时段的折扣活动,吸引消费者到店,或者在晚餐时增加一些团餐业务,给周围的大公司去做加班配餐。
采访过程中,内参君发现大厂员工转战餐饮踩过的坑,大都很相似。
有合伙制度不明朗,在公司发展不错时,大家积极出谋划策,喜笑颜开,一遇到困难时,就想着退股抽身,上文提到的老张就因为合伙人之间小意见的分歧,量变引发质变,差点不欢而散。
有被人利用信息差,在采购过程中被人坑钱的;也有选址上的坑,一看人流量挺大,一狠心交上了高房租,最后却发现目标客群不匹配,撑不下去了,只能惨败收场。
有大厂员工转行开螺狮粉店,真切地写了初次涉足餐饮,4个月关门的经验:
例如选住户楼下的商铺,特别是老居民楼,一定要看房产证,因为有些违规搭建的商铺时办不了食品证的,还要去工商局咨询能否办营业执照,去城管部门咨询装修受不受限。
例如门头装修要去城管备案,以免后续门头审核不过,影响施工与营运。
这些看似很小的环节实则满是大坑,小失误积累起来,真有可能成了餐饮接盘侠。
别想着赚1个亿,
先把一家店开起来!
当大厂员工涌现餐饮圈,带来了新的思维与活力,他们善于营销,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自己开店的点滴,更善于项目管理和资源整合。
Juliet和小猫的星哥厨房,只用了20天就把店开了出来。一张详尽的开业执行表,列明了财税法、定品再到团队、运营、迭代等各个方面的具体事项。
Juliet提到,“我们在大厂里有个很强的技能,就是项目管理能力,能够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特别高效。
比如开一家店,前中后期有哪些细节、流程和阶段,要用到什么样子的人和资源,做什么样的判断,我们都能够快速地找到关键点,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地方去。”
曾在广告公司担任过客户经理的Juliet,也有着较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面对前厅后厨更多元的员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沟通也是项目管理中特别大的技能,一个项目,上下游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供应商和客户,沟通能力本就是你应该具备的。
门店里有四五十岁的洗消大姐,后厨切配20多岁的小伙子,大家理解能力不一样,教育背景不同,但只要指令清楚,把每一个人的分工和角色安排清楚,指令下达清楚,沟通还是比较顺畅的,门店就能快速运转起来。”
即便换了赛道,一些在大厂积累的工作技能还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但餐饮创业并非一时的,Juliet提醒到还是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方面是收入的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体力的付出也很大。
要不要出来创业,她给出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有没有拿得出手、非常有信心的产品。
“不管在互联网,还是做餐饮,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对消费者来说,产品永远是第一位的。东西不好吃,营销再新奇,装修再有新鲜感,还是没有办法长久持续下去。”
合众合创始人姚哲也在采访中提到,“不要想着一下子能干多大,赚个几个亿,拿拿融资啥的,先把一个店开好了,或者选择一个餐饮品牌,当别人的副手,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推动品牌的数字化进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有些从大厂出来的,原本收入就很高,为了快速赚钱,就不太会脚踏实地地做事。”
从大厂员工转型餐饮运营者,是一个从零学习的过程,要踏实、务实,更为重要的要坚持长期主义,而非抱着试水的目的,不行了就再换个战场。
一个离职后回老家开了家小日料店的前大厂人,在总结跌跌撞撞的创业经历时写道,“或许这不是个做大事的好时代,难翻身,难发大财。但是如果做人足够真诚,做事用心、勤奋,这也并不是做成小事的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