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就维他奶(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维他奶公司)与佛山市粤家园饮料有限公司(下称粤家园公司)、广州市天河区珠吉泽杰饮料批发部(下称珠吉泽杰批发部)、施某安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作出终审判决,判令粤家园公司停止使用与维他奶公司瓶装维他奶豆奶饮料近似的包装、装潢,刊登声明消除影响;珠吉泽杰批发部停止销售涉案“三味佳”豆奶饮料;粤家园公司、施某安连带赔偿维他奶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16万元。
对此,有专家表示,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仿冒商品多在线下小商品超市销售,具有隐蔽性。消费者在购买此类价值不高的小商品时,易受近似包装装潢影响,购买仿冒商品。企业在遭遇侵权时,要注意积极维权,捍卫自己的合法利益。
豆奶包装引纠纷
据了解,维他奶公司经授权拥有第 10580430号、第10580582号、第10580580号、第10580583号“VITASOY+维他奶+图形”、“维他奶+VITASOY+图形”注册商标专用权。粤家园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生产、销售食品,施某安系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珠吉泽杰批发部为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非酒精饮料、茶叶批发等。
维他奶公司发现粤家园公司生产、珠吉泽杰批发部销售的“三味佳”豆奶产品包装装潢与其生产、销售的236毫升瓶装维他奶豆奶饮料瓶身造型相似,均呈现狭窄-宽-内收形状,且瓶颈处有带状红色图案等,遂以珠吉泽杰批发部、粤家园公司、施某安侵犯其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为由,诉至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三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前述4件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停止使用与维他奶豆奶特有包装装潢相同或近似的包装装潢,停止生产、销售涉案产品,并销毁库存;刊登声明消除影响,赔偿其经济损失100万元及合理开支10万元。
三被告辩称,涉案包装装潢在市场上较为常见,不具有特有性,并提交证据显示市场上销售的“吉祥树鲜磨豆奶”“鲜源豆奶”“中林豆奶”等产品均采用玻璃瓶装,瓶身均呈狭窄-宽-内收形状,瓶颈处、瓶身中上部分别有带状红色图案、椭圆形的红色标贴并内加白色字体。
法院经审理认为,将涉案商标立体化使用在瓶装豆奶饮料上,本质上是将商标标识所包含的二维形状、主要要素及其组合,完整呈现在商品上,未改变商标标识本身和标识起到的识别商品来源的功能,故粤家园公司将被控侵权标识用作涉案产品外形的立体化使用行为是商标性使用。涉案商标与被控侵权标识在整体外观上均为瓶装图形,涉案商标中文字与被控侵权标识中文字在整个标识中的位置对应一致,但文字读音、含义、外形均不一致,视觉差异较明显,不应认定为近似,故对粤家园公司侵犯维他奶公司商标专用权的主张不予支持。但是,被控侵权产品的包装、装潢包含了涉案产品包装、装潢构成要素中的显著特征,构成近似;且粤家园公司明知原告包装装潢有一定影响却未合理避让,构成不正当竞争。此外,珠吉泽杰批发部仅为被控侵权产品的销售者,不存在销售之外的其他不当行为。
据此,法院判决粤家园公司立即停止在“三味佳”豆奶饮料上使用与原告产品相近似的包装、装潢,并刊登声明消除影响;珠吉泽杰批发部停止销售“三味佳”豆奶饮料;粤家园公司、施某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16万元。
二审维持原判
粤家园公司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称,维他奶产品的瓶体包装属于豆奶产品常见的通用包装,并且“三味佳”豆奶产品虽然瓶体形状及瓶身图案排版与维他奶产品相似,但瓶体上有醒目的“三味佳”“SANWEIJIA”字样的商标,与“维他奶”“VITASOY”无一字重复,从直观的视觉效果来看,不会造成一般消费者的混淆和误认。
维他奶公司辩称,粤家园公司提到市场上其他玻璃瓶体的豆奶产品数量较少,不能证明涉案包装装潢为行业内的通用包装。被诉侵权产品的包装装潢与维他奶公司的包装装潢不论整体效果还是区别设计,均极为接近,易造成混淆,故粤家园公司构成不正当竞争,请求法院驳回粤家园公司的全部上诉请求。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维他奶公司最早使用涉案产品包装装潢;包装装潢中的文字、图形、色彩、形状等方面的设计元素并非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仅由商品自身的性质产生,故认定形成显著特征。维他奶豆奶饮料包装装潢经过长时间使用和大量宣传,已使相关公众将其与维他奶公司联系起来,具备了“区别商品来源”的特征;236毫升瓶装维他奶豆奶饮料产品经过多年的市场营销,取得较高的市场美誉,且销量巨大,应认定为知名商品。因此,维他奶公司主张的包装、装潢属于“有一定影响的包装、装潢”,应予保护。此外,被诉侵权包装除了文字有区别以外,其他基本特征均与维他奶公司主张的包装、装潢的特征相近似,易引起混淆,故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
综上,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创新抵御风险
在江苏纵联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任王佩佩看来,该案判决中,判断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原告商品包装、装潢是否具有一定影响力;二是被诉侵权商品是否产生混淆。一二审法院结合相关证据,以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充分对比考虑,得出该侵权行为足以使相关公众误认商品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引起混淆的结论,是非常恰当的。
近年来,因包装装潢近似所引发的不正当竞争侵权纠纷在饮料行业并不鲜见。“牛奶、饮品等快速消费行业中存在大量仿冒有一定影响商品包装装潢的侵权行为,这些侵权商品大多流向一些小超市、小商店中进行销售。消费者稍有不慎就会买到仿冒品,事后难以维权。仿冒商品一方面搭便车挤占市场获得不当利益;另一方面以次充好,不仅损害被仿冒商家的权益,更是给消费者健康造成极大隐患。被仿冒的企业的市场投入得不到正向反馈,大大挫伤了企业的大力创新及品牌建设的积极性。若不加以制止,长此以往,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将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市场秩序,阻碍行业发展。”王佩佩表示。
对此,王佩佩建议,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研发和商品质量,努力打造自身品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在商品研发及推广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自主创新,商品的包装装潢、广告创意、宣传方式等切忌抄袭、模仿他人从而降低自身风险。同时,企业应当发展与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面对市场上鱼目混珠的行为时,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打击抄袭、模仿、攀附他人商誉搭他人便车的不法企业及个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行业良性发展。(郑斯亮)
面新闻记者 | 马越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维他奶终于找来了新的内地业务掌舵人。
维他奶在4月23日向界面新闻确认,王栋将自2024年4月18日起担任维他奶中国内地首席执行官一职。
这位新帅是快消领域的“老将”——维他奶在声明中称,王栋曾担任特百惠中国总裁,也曾在宝洁、百事等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王栋在快速消费品行业拥有超过30年的高级管理和商业经验。维他奶也表示,深信王栋的就任将进一步助力维他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可持续增长和长远发展。
外界之所以对维他奶内地业务新负责人颇为关注,在于这一职位面临复杂的挑战。
2023年4月18日,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内地行政总裁的苏强宣布离职。随后中国内地负责人由维他奶行政总裁陆博涛兼任。公开信息显示,此前苏强在多家大型快消公司担任职业经理人,曾担任过雀巢徐福记合资企业总裁、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玛氏宠物业务中国总经理、箭牌东区总经理等职位,也在强生和百事等公司任职过,有着20多年的快消行业从业经验。
在2021年底掌舵的苏强,称得上“临危受命”。2021年7月,维他奶陷入社会事件争议,内地不同渠道发生过产品下架的情况,而品牌形象也遭到重大打击。
而苏强上任后,在重振品牌形象、产品创新和渠道改革上都做出不少努力。
譬如在上任之后第一次公开露面时,他曾说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加入这个民族品牌感到自豪。”
而在更为关键的产品创新层面,苏强时期的维他奶在燕麦奶和柠檬茶上推出新品,并逐步发力无糖茶赛道。在渠道方面,苏强曾花费很多精力聚焦线下,包括抓执行、控价格,对维他奶线下渠道修复作用明显。
从苏强上任后第一个完整半年报来看,截至2022年9月30日的半年时间里,维他奶营收36.42亿港元,同比增长1.05%;净利润1.42亿港元,同比增长330.3%。其中,维他奶最大收入来源的内地市场业务扭亏为盈,净利润1.39亿港元,而上一年同期亏损达到0.33亿港元。
但从整个行业情况来看,维他奶面临挑战已久。
作为一个1940年在中国香港创立的老品牌,维他奶在1994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即饮豆奶和柠檬茶为大单品,主攻华南区域,并随后扩张至全国市场。
而随着不断有传统巨头和新兴品牌加码的即饮豆奶和即饮茶赛道,维他奶也遭遇了更激烈的竞争。譬如蒙牛、伊利、雀巢、OATLY都在抢夺植物奶市场;在瓶装茶饮领域,维他奶旗下的维他柠檬茶除了持续在和统一、康师傅的冰红茶产品竞争外,在它新发力的无糖茶赛道,也早已挤满了农夫山泉、三得利、统一、康师傅、元气森林等大小品牌。
这也导致维他奶颇为倚重的内地市场从高歌猛进到增长乏力。
在2017-2021财年,维他奶内地市场的营收从26.7亿港元快速增长至50.1亿港元,占维他奶整体营收的比重由49.3%升至66.6%。
到了2021/2022财年,维他奶在内地市场的营收下滑至39.13亿港元,且经营亏损达到2.8亿元人民币,占维他奶整体营收的比重降至59%。
2022/2023财年,维他奶在内地市场营收进一步下滑至35.09亿港元,占维他奶整体营收的比重也降低至55%。
在这一过程中,维他奶的内地掌舵人也频繁更替。
2017年,在维他奶任职长达13年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袁杰离职;2018年,来自达能的钟廷毅成为新的中国内地行政总裁,但在2021年维他奶陷入舆论争议后离职;随后在2021年底由苏强接任。
2023年11月,维他奶集团的“三代接班”也正式落定,现任公司非执行董事罗其美已获委任为董事会副主席,自2023年11月21日起生效。同时,罗其美将继续出任公司非执行董事。罗其美是维他奶执行主席罗友礼的女儿,于2017年6月起任维他奶非执行董事。
而对于新帅王栋来说,其过往长期在国际大型快消品牌的从业经历,是执掌维他奶内地业务的必备条件。而他对于本土市场的经验,也是被维他奶所看重、寄希望进一步开拓和重振内地市场的关键因素。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3月时任百事大中华区特许经营副总裁的王栋,出席了湖北宜昌年产50万吨百事系列饮料项目的开工活动。康师傅饮品控股有限公司在2012年3月成为了百事公司在中国的特许经营装瓶商。以及,2020年王栋还参加了即时零售与配送平台达达集团与百事饮品深化战略合作。
但眼下留给王栋的,是重振维他奶的艰巨任务。
2023年11月,维他奶在中期业绩报告中表示,2023/2024上半财年,其中国内地收入达到19.62亿港元,同比下降了11%。净利润达到1.895亿港元,同比增长36%。财报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期内重整组织架构以及控制经营成本。
而正如财报中所说,维他奶要在下半财年将不断改善产品供应、严格执行销售及市场营销计划,以及提升增长潜力和改善盈利能力等作为目标。从更长远的规划来看,如何进一步在拥挤的饮料市场增强维他奶的产品竞争力和渠道能力,以及进一步提升产品形象,无疑也将成为新帅王栋的考验。
经记者:金喆 每经编辑:文多
今年是维他奶国际(00345,HK)成立80周年,在传统饮料行业,有如此“资历”的企业屈指可数。一家饮料企业扎根行业80年,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品牌和产品形象早已在消费者心里根深蒂固,不好的一面则是巨头在面对变幻的消费群体和口味时,创新和挑战的难度都比其他小品牌要大。
维他奶正面临这样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内地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营收占比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内地饮料行业竞争激烈,过去几年里公司的内地业务增速在放缓。
站在植物饮料需求井喷的风口,维他奶如何应对?近日,维他奶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廷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疫情防控的高峰期正好是传统的春节和3月旺季,对销售影响很大,但公司还是在2019/2020财年录得正增长。随着疫情防控趋稳,维他奶内地业务从5月恢复正增长,集团管理层也对截至7月份的3个月间的业务持续增长感到满意,长远来看,植物蛋白饮料的空间还是很大。
维他奶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廷毅。图片来源:公司提供
谈应对疫情:寻找在途和即饮遇阻后的新机会
6月19日,维他奶公告称,截至今年3月31日,公司2019/2020财年营收同比下跌4%至72.33亿港元,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同比下跌23%至5.36亿港元。原因主要是营运市场受到包括旱灾、森林大火、社会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事件影响。
“中国内地市场增长1个点,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钟廷毅履职维他奶CEO近两年来,内地业务在集团总营收中占比不断扩大,2019/2020财年已达62%。但另一项数据显示,同期的中国内地市场经营溢利较上年同期下跌24%(人民币口径),主要是因为收入增幅下降、农历新年经营费用支出庞大。
在2018/2019财年,维他奶在中国内地市场营收增速还是25%,更早的2017/2018财年,则超过30%。由此可见,内地营收增速已出现连续下降。
维他奶国际2019/2020年报(上)与2018/2019年报中内地业务收入情况。
图片来源:年报截图
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都在观望,这家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传统饮料龙头,如何面对增速放缓的难题?
“从长期来讲,规模小的增速快,做到这么大体量必然会增速放缓,还是要看企业是否持续投入、是否对行业有信心。自当下来看,我们在疫情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不容易。如果没有疫情,还是会有双位数增长。”钟廷毅指出,维他奶5座内地工厂中产能最大的一座位于武汉,疫情暴发后,武汉工厂停工停产,给维他奶在内地产品的正常供应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钟廷毅还在采访中多次强调,发生重大灾难时,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疫情最高峰时,维他奶有900多位同事滞留湖北,公司也及时给员工寄去了防护用品,到目前为止,维他奶在内地无员工感染新冠病毒。
“这个结果挺满意,武汉工厂停工两个多月,除产能受到较大影响,供应链也面临很大挑战。2月~3月全国物流供应链没有恢复,怎么把货物运进来、运出去都是问题。”钟廷毅说,平时武汉工厂的产量占比很重,而湖北省也是维他奶在内地除广东外最重要的市场,业绩影响比较严重,到7月才能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就产能问题,钟廷毅还介绍,东莞新工厂从8月开始生产,产能将在8~9月间逐步释放。
对于疫情的影响,他进一步解释说,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饮料行业的在途消费、即饮消费变少。另外,学校属于饮料消费频次较高的区域,而开学时间延后也会影响行业增长。就维他奶而言,一是占餐饮渠道比重较大的玻璃瓶装产品业务在疫情下受到影响,二是延迟开学减少了饮料消费。
实际上,维他奶国际行政总裁陆博涛也曾在2018/2019业绩会上回应过内地业务净利润增速放缓的问题。他指出,中国内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豆奶,更多的新品牌进入市场。尽管如此,维他奶和维他两个品牌在内地市场依然实现了双位数增长。未来目标是增速稍快于市场水平,同时集团会继续在品牌认知度等方面加大投入。
陆博涛还在业绩会上表示,预计在新的财年收入会持续增长,不过增长速度会更温和。
对此,钟廷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没有疫情发生,预计中国内地市场本来有双位数增长,疫情发生后的3月~4月业绩受影响比较大,但5月~7月业绩的增长比较让人满意。好在消费者回家消费饮料的需求提升,营销团队很快抓住新零售的机会,弥补线下业务的损失。据统计,疫情以来维他奶在新零售平台的GMV同比翻倍。每日生鲜平台数据显示,自与维他奶启动直采合作以来,5月份维他奶系列产品在平台销量已实现翻倍增长;拼多多自渠道整合后,销量更是同比增长700%。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谈北方市场:希望抓住新零售的机会深耕
在广东大部分城市,消费者都能轻松买到维他奶产品,但这个已经有80年历史的品牌,直到近几年才被北方主流城市的消费者熟悉。多年来,维他奶在北方市场布局偏弱,也是外界颇为关注的问题。
目前,维他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产能主要布局在上海、佛山、武汉、深圳四个生产基地,最新的东莞基地预计在下半年投产。根据饮料行业的半径和物流成本来看,这是否意味着维他奶更侧重于南方市场?
钟廷毅认为,从行业数据来看,南方地区人均饮料使用量是北方地区的数倍,维他奶的产品在南北方市场的消费差距更大,这说明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维他奶在北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阶段有关,公司策略是把资源投到最能够产生效益的地方。“资源有限,维他奶要做好一个地方,再去一个地方。市场是需要耕耘的,如果一下全国铺,不一定能成功,团队能力也有建立的过程,我们还是要稳扎稳打。”钟廷毅说道。
他也谈起自己最近从电商数据中观察到的变化:一是东北地区和北京、天津等城市的销量增速很快,北方市场基数比较低,很多地方有双位数甚至三位数增长;二是电商平台上,南北市场的差距比线下要小。“这个数据还是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也为我们线下布局和投入做了指导。”钟廷毅说。
对维他奶而言,要想在北方市场复制南方市场几乎不可撼动的“一哥”地位,是很大的挑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植物原料产地差异性,使中国植物蛋白饮料的地域性非常明显,在传统品牌里基本形成了“南有维他、椰树,北有承德露露、六个核桃,西有唯怡,东有银鹭”的竞争格局,几家上市公司的收入来源都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其中,六个核桃的生产商——养元饮品(603156,SH)2019年年报显示,其在华东、华中、西南、华北四个区域的销售占总营收的93%。公司强调,华南、西北、东北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植物蛋白饮料市场整体处在蓬勃发展阶段。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植物蛋白饮料规模达530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植物蛋白饮料市场。
钟廷毅对植物蛋白饮料的未来市场很有信心。他表示,维他奶很看好内地市场——投资10亿元的东莞工厂投产后,维他奶在中国内地的产能将翻倍;而且维他奶的新零售投资回报率很高,其很早就与薇娅、李佳琦做直播,并录得一晚上10万箱的销量——若放在线下渠道,这需要较长时间才可能消化。直播直接触达消费者,比之前的传统链路触达更直观,路径缩短。消费者线上种草,企业线下再铺货。
但钟廷毅也知道,做网红单品容易,但做长期的明星产品就很难,维他奶希望做的是后者,是消费者复购力强、产品质量好、有营养和符合消费者口感喜好的产品。他也经常跟团队成员强调,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做得好一点都不奇怪,困难的时候跑出来才是厉害的公司。他看好植物蛋白饮料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希望同行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百花齐放。“现在中国植物蛋白饮料消费连牛奶消费的1/10都占不到,对比欧美发达国家也很低,未来的市场还是很大。”钟廷毅认为。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