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稻盛和夫的“超级商业武器”——阿米巴模式,在中国广受推崇。阿里巴巴“事业部制”、海尔“自主经营体”,都是在此影响下的产物。它也可以说是影响中国餐饮发展最深的管理法之一,海底捞、真功夫用它把成本中心变成了利润中心,一家小小的餐饮门店也可以用它激励员工、主动拼搏。风靡餐饮业的“阿米巴”,如何有这样的魔力?怎样能有效运用?怎样把成本变成利润、激励员工奔跑?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文
阿米巴的起源:老板的“分身”
到底什么是阿米巴经营模式?
阿米巴经营模式,由稻盛和夫创立。他先后创办京瓷、KDDI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并且有着让日航快速起死回生的创业历程,以及创造了持续55年盈利未亏损的商业奇迹。
在创办京瓷的早年,他一个人既负责研发,又负责营销,当公司发展到100人以上时,非常渴望自己“分身”到各重要部门承担责任。于是他把公司细分成所谓“阿米巴”小集体,并委以经营重任,从而培育出许多具有经营者意识的领导者。
简单地说,阿米巴经营是稻盛和夫创建的分部门核算的经营模式。
央视前后7次采访稻盛和夫先生,中间提到了阿米巴经营。随着2012年系列采访播出,这一理论在中国商界流传开来,阿米巴经营这本书至今卖了60万册。
阿里巴巴“事业部制”、海尔“自主经营体”、韩都衣舍“小组制”等都可以说是阿米巴模式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阿米巴在中国餐企的神应用1、海底捞:拆拆拆,把成本变成利润
餐饮业最早实行阿米巴经营的就是海底捞,外界盛传是由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辅助落地的,但被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否定了,说他们并没有接受机构辅导,是自己摸索进行的,“就是部门间做核算”。
被外界熟知的就是它的“拆拆拆”。海底捞已经分拆出了颐海、蜀海、微海、海海科技等多个公司。而后建立的外卖业务,也独立了出来。
从一个底料加工、物流配送、工程建设、门店运营等多项业务全揽的公司,到分为多个独立的小个体。这是一种典型的阿米巴经营模式—— 一个决策者的单线体系,变身成多个具有经营意识领导者构成的体系。
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曾介绍过海底捞的两次组织结构变化:
第一次是把人力、财务这些部门都变成门店的服务部门,绩效由门店来评价,部门之间也是“把对方当做客户”;
第二次是2012、2013年的时候,把部门全部独立出来成立公司,让一个成本费用中心变成一个利润中心。
“用流行词来说是生态链布局,但我们当时做的时候,没有想到生态链,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独立的。”施永宏说。
2、真功夫:增加盈利点,利润同期增长2000万
真功夫是在2015年6月启动了阿米巴经营模式。据和英咨询的内部人士介绍,真功夫以前的利润中心,只有遍布全国的将近700家门店,这对整个公司来说,赢利点太单一了。
启用阿米巴模式之后,除了门店,真功夫的加工配送中心、外卖、市场拓展(全国开新店时的装修、配送、厨餐具等)也可以创造利润,增加了3个利润中心。
结果,真功夫2016年前4个月的利润相比2015年同期增长了2000万,企业拿出1300万以奖金形式发放给员工。
值得一提的是,真功夫当初把采购也设置为利润中心,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行不通,就又改为成本中心了。
在阿米巴专家看来,不同公司运营模式不同,阿米巴组织的设法也不一样,有的是利润中心,有的是成本中心,有的是费用中心。3、单店也能用阿米巴激励员工
阿里、海尔、海底捞、真功夫对阿米巴模式的应用效果明显,但这种管理模式的“神级”更在于,它的适用范围已经不局限于企业大小,一家门店也可以用它来激励员工。随着餐饮行业对阿米巴的广泛认知,无数餐饮企业都开始运用阿米巴模式,并研发出一套更适用于自家企业的模式,乡村基、喜家德、旺顺阁等都在其列。一些单店、个体老板也开始摸索使用阿米巴,提高门店利润和员工积极性。
很多餐企虽说没有直接引入阿米巴的概念,但却有阿米巴的影子。
比如喜家德内部建立了超过15个平台,每个平台都由企业合伙人构成,都能针对企业经营的某个环节精进优化,还能创造内部结算的商业价值。
还有一家火锅品牌,员工听了阿米巴课程后反馈说,这和他们公司目前做的很像:公司内部独立核算,项目事业部独立核算,公司做内部合伙人。
阿米巴怎样落地使用?一看文化,二看报表
怎么衡量一家公司是否真正落地了阿米巴经营模式呢?主要从定性和定量这两块考虑。
定性。就是你的公司有没有去践行阿米巴的哲学理念(稻盛和夫的文化价值观理念)比如谦虚不要骄傲、关爱员工等理念。比如海底捞把员工当成企业的根本来对待,这是哲学逻辑。
定量。就是看利润有没有增加,销售额有没有增加,费用有没有降低。“很多企业学了阿米巴,但看不到效果,原因就是没有报表,通过报表才能显示你的费用、成本、利润。”
一个是文化上的落地,一个是工具方法上的落地。
餐企落地阿米巴模式最大的一个痛点,就是财务。
做不做阿米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公司能不能把报表拉出来,能不能让员工看到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用稻盛和夫的原话就是“玻璃般的透明经营”。让员工知道房租、水电、工资、提成,甚至是纳税情况。
这是大部分老板的痛点,也是决定一家企业能不能做阿米巴的必须条件。更重要的是,这取决于老板的心态和出发点——能不能让自己的经营暴露在员工面前,能不能认可员工,是企业的根本而不是成本。
10月8日至14日,餐饮老板内参·大鱼游学,将带领大家走进日本,开启“餐饮精细化管理提升之旅”。由阿米巴模式的大咖讲师亲授课程,并前往京瓷资料馆学习阿米巴报表体系的建立,真正有效改善企业运营情况。
行程中还会前往日本餐饮标杆企业物语集团、无印良品、丰田精益化生产等企业学习,开拓视野、深入交流学习。
· end ·
轮值主编|艳子 编辑|刘珍 视觉|钨琪 刘珍
转载联系:首席小秘书 微信 neicanmishu
,这里是HR新逻辑!
冬天来了,星巴克的冬季饮品也如期回归。
温暖的不仅是冬季饮品的回归,还有星巴克中国官宣的“14薪”新政策。
消息一出,很快就冲上了微博热搜。
新的薪酬结构
福利辐射4万员工
11月12日,星巴克中国宣布:“自2021年10月开始的新财年起,所有星巴克中国的全职门店零售伙伴(员工),都将享有‘14薪’;即在原有13薪基础之上,额外再增加1个月工资的金额作为奖金,并将于每个财年底发放给符合资格的员工。”
除了14薪星巴克中国还将有许多隐藏福利,被设计到薪酬结构当中。
符合调薪资格的,涵盖了从星级咖啡师到区经理级别的近4万名全职伙伴,都将享受到这一福利。
涨薪背后
1)赚钱了;
据星巴克内部员工称:星巴克其实每年都会在薪资方面下功夫,比如从外界购买行业薪资福利水平调查报告参考,但也不影响工资低这个事实。
换个角度看,一方面,星巴克认为高薪并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唯一手段,从“隐形”的福利手段入手,更能吸引人才、打造品牌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星巴克中国的收入并不足以让高薪降临在大多数员工的头上。
所以这次的涨薪,侧面说明,星巴克中国赚钱了!
根据星巴克发布2021财年(2020年10月- 2021年9月)财报显示,综合净收入为291亿美元,同比增长24%。
2)人才需求;
中国一直是星巴克海外市场的重点发展对象。
仅去年一财年来说,就在中国新开了654家新门店,对于如此大规模、宽范围的扩张趋势来看,人才招聘会是星巴克中国的人才战略重点。
目前星巴克中国有近6万名员工,每年还要再增加10000个新工作机会,快速扩张的店面节奏更凸显人才需求。
好的薪资待遇条件,不仅是留住老员工的王牌,更是吸引求职者关注和青睐的必备项。
3)人才流失;
星巴克被称为餐饮届的“黄埔军校”,随着近两年新式茶饮和本土咖啡品牌的迅速崛起,从星巴克直接挖走人才,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想象一下街头巷尾突然冒出的众多新式茶饮店,从星巴克挖走了多少茶饮人才。再大的组织,也禁不住这样的流失速度。
本次的涨薪,是对员工的一次年终福利,更是星巴克对于保留人才的一个激励措施。
4)过往的薪资不是很高,涨薪是迟早的事;
星巴克“会留人”的传说一直在流传,但是星巴克给到员工的薪资,真的不算高。
下图为星巴克中国、瑞幸咖啡的招聘信息 ↓
从截图中不难看出,对比起竞品品牌,星巴克的薪资条件并不吸引人,对比起其他新兴茶饮品牌,就更加不具备竞争力了。
即便是星巴克的薪资调整为14薪,依然没有达到值得同行喊一声“哇塞”的水平。
所幸,星巴克的“会留人”秘诀,从来不是钱这一方面,在福利方面也花了很多心思。
涨薪之外
跟星巴克学如何留人
星巴克不仅是一家重视客户场景体验感的餐饮品牌,更是一家重视员工关系、关怀员工价值成长的企业。
除了涨薪之外,星巴克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留人技巧。
1)股权激励: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曾说:“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向公司的合伙人(即公司员工)提供了咖啡豆股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舒尔茨提出“咖啡豆股票”的想法,他指出:
为所有的员工提供股权认购计划,使每个员工都持股,甚至兼职人员,只要每周工作不少于20小时,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样就把每个员工与公司的总体业绩联系起来,无论是CEO,还是任何一位合伙人,都采取同样的工作态度。
舒尔茨希望让所有星巴克的雇员都成为公司的伙伴,和他们一起分享公司的成功,并建立雇员和公司之间的利益共同点。
包括兼职员工在内的所有员工,每年都可以按年薪一定比例获得期权奖励。
股权激励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二是约束。
做好了股权激励,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就能紧紧绑定在一起,一荣俱荣。
这就是股权激励的魅力。
2)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每个企业激励员工的必备项目,有的公司做得好,有的公司做成无效激励,区别就在于,激励的目的与项目上。
星巴克用得比较好的几项物质激励为年度绩效调薪、咖啡师住房津贴以及早晚班津贴。
3)非物质激励:
① 围裙系统;
如果你去星巴克门店购买咖啡,会发现咖啡师们的工作围裙并不都是一个颜色,最常见的是绿色、黑色、咖啡色,还有节庆时期的红色、橙色。
员工们随着技能的提升和比赛的胜出更换更高级别的咖啡师围裙,这种方式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员工的不满足感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的良性竞争。
② 伙伴识天下计划;
星巴克鼓励员工到不同的城市、地区去体验不一样的环境,以“识天下”为目标,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见闻,从而更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
③ 星光计划;
星巴克的星光计划启动于2011年,项目从每年十月开始,周期为一年时间。在一年中,星巴克会在不同城市进行四次召集活动,符合标准的候选人们参加星巴克大学安排的主题训练。
通过星光计划,可以甄选出星巴克里的高潜人才,加速优秀店长经理的晋升通道,同时激励员工认真做咖啡,努力入选晋升计划。
4)人性关怀:
① 父母关爱计划:为员工父母购买重疾保险;
② HPV疫苗:为员工提供HPV疫苗接种;
③ 星基金:用于为员工在重要关头或紧急需要时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星巴克值得餐饮品牌学习的从来不是薪酬方面,对于吸引人才、保留人才,星巴克更愿意以多福利、强培养的方式。
企业与员工共享成功的股权激励、照顾伙伴以及关怀家人的健康福利以及看得见的晋升成长通道,才是星巴克人才管理的精华。
星巴克作为咖啡品牌的龙头品牌,调薪消息的公布,必然会增大本土茶饮、咖啡品牌的竞争压力,然而,比起“14薪”,星巴克对员工工作体验感的重视与能力打造,更值得企业学习。
钱不一定能留住人才,但没钱一定留不住人才;会用激励组合拳的HR,才是企业的香饽饽。
一天,一个38岁的女人,早早起床洗漱,煮好一杯咖啡,优雅地坐在电视机前,边看电视边享用。
今天的新闻头条,是一个女子在广州街头召开新闻发布会,她宣称自己是蔡达标的女人,他们已经在一起12年,也有了一个9岁大的孩子。
听到这里,这个女人已经控制不住,把手里的咖啡往地上一摔,扯着外套就出门了。
没错,新闻里提到的“蔡达标”就是她丈夫,有名餐饮店真功夫总裁。
她想不明白,曾经那个嘴里说着“非她不娶”的男人,怎么就在外面有这么多女人:
“我对他付出了这么多年,他却这样子,太伤人了,我心都凉了……”
< class="pgc-img">>1988年,广东人蔡达标18岁,参加了小学同学聚会。
原本只是打算喝两杯就找借口溜走,可没想到,他一坐下去,酒还没喝饱,脸就先红了。
别人招呼他喝酒,他却两眼直勾勾盯着面前那位女同学,他没想到,当初那个假小子,如今却出落得如此好看。
潘敏峰虽然只有17岁,但因为早出来打工,对男女之事早已明了,蔡达标那眼光,看得她浑身不自在。
< class="pgc-img">>潘敏峰鼓起勇气,回望过去,就这样,两人在酒杯交错中眉来眼去。
同学会结束后,两人私底下依然保持联系,潘敏峰的活泼外向深深吸引了蔡达标,两人便确定恋爱关系。
交往3年后,蔡达标带潘敏峰回家见家长,本来听说儿子带未来媳妇回家,蔡母高高兴兴地准备了一桌子饭菜。
可当她一听潘敏峰家境不好,很早就出来打工赚钱,坚决反对他们俩在一起。
娘家不能在关键时候扶持婆家,那这算哪门子亲家?
两家相对比,蔡达标家经济能力比较好,蔡家就怀疑,潘敏峰就是为了他家的钱,才嫁过来的。
如果以后潘家有什么事,可能蔡家还得往外掏钱,给他们家善后,蔡父蔡母绝不允许这种事发生。
可是,让潘敏峰没想到的是,一向沉默胆小的蔡达标,竟然在父母面前正经地说,“这辈子非她不娶”,第一次与父母作对。
对方父母不同意,潘敏峰打起了退堂鼓,但母亲和外婆劝她:“只要蔡达标对你好就行了,又不是跟他父母过一辈子。”
1991年,两人背着蔡家人偷偷结了婚,潘敏峰还怀孕了。
< class="pgc-img">>结婚照上,两人对着镜头,笑得很开心,那时潘敏峰应该怎么都没想到,身边的这个人日后会“左拥右抱”。
蔡达标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生将会断送在身旁这个女人手上。
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蔡家人只好默认接受。
当时,蔡父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他就让蔡达标到自己的公司打工,每月300块工资。
潘敏峰身怀六甲,到弟弟潘宇海的甜品店帮忙,在收银台收钱。
潘宇海比姐姐潘敏峰小两岁,在甜品方面特别有天赋,于是书没读完,就辍学出来开了家甜品店,每天生意都很好。
< class="pgc-img">>蔡达标每天晚上来接潘敏峰下班,都会看到甜品店门口排着长队,就为了喝上一碗糖水。
蔡达标发现了商机,跟妻子一商量,在潘宇海的店门口支了个摊子,卖游戏机和游戏卡。
然而,甜品店生意的火爆,并没有给夫妻俩的游戏摊带来一点好处,半个月下来,一张游戏卡都卖不出去。
02
年底,潘敏峰在医院生下女儿,取名叫蔡慧婷,从头到尾,蔡家人都没来瞧一眼,最后还是潘宇海掏了500块,给姐姐付了住院费。
游戏机倒腾失败之后,蔡达标不放弃,还想再试一试五金店,但没有钱开店,他只好回家求爸妈资助一点。
据说当时,蔡达标跟父母承诺,资助他开店,他答应不会跟潘敏峰生活太久。
在蔡父的支持下,1992年,两人一边经营一家五金店,一边拉扯女儿长大。
< class="pgc-img">>然而,历史再次重演,蔡父的几十万资助,丢进大海里,扑通一声就没了,折腾了几个月,蔡达标只好关了五金店。
东边日出西边下雨,蔡达标两次创业失败,而另一边潘宇海的甜品店生意越来越红火。
1994年,潘宇海已经成功将的名号打向整个地区,他计划扩大经营。
潘敏峰一听弟弟的想法,觉得很不错,马上跑回家喊来丈夫,跟他讲这个计划。
夫妻俩一合计,觉得可以入股,于是东拼西凑借来4万块入伙,潘宇海也投入4万块,三人合伙经营这家蒸品餐厅。
蔡达标占股25%,潘敏峰占股25%,潘宇海也占股50%。
< class="pgc-img">>潘宇海作为主心骨,负责扩大菜品,在甜品的基础上增加粥面粉、快餐。
潘敏峰负责收银、财务管理,蔡达标负责餐厅日常管理,包括员工招聘。
三人分工合作,生意非常火爆,两年内就连开三家连锁店。
可潘敏峰没想到,她坐在前台美滋滋收钱,蔡达标已经对餐厅里的服务员暗送秋波。
表面上,蔡达标是潘敏峰的丈夫,女儿他爸,暗地里他就是服务员胡某的“男朋友”。
1996年,潘敏峰怀上第二胎,忍着孕吐工作,但她觉得,只要丈夫爱自己,这些苦都是值得的。
很快,某一天,蔡达标突然不见了,像人间蒸发似的,怎么找都没找到。
手机关机,消息不回,蔡达标的妹妹甚至发消息给他:“如果你要是再不回电话,我就报人口失踪了。”
潘敏峰挺着大肚子,上朋友家挨个询问,到火车站转悠,最后到机票代售点打听,才知道前两天蔡达标定了两张机票,带着一个胡姓女子出去了。
< class="pgc-img">(蔡达标与胡某)
>这时,潘敏峰才知道,原来“模范丈夫”只是他披的一层羊皮。
她下定决心,拿着离婚协议书在家里等他,一定要跟他离婚。
可蔡达标怎么会同意,自己好不容易熬出头,如果与潘敏峰离婚,潘宇海一定会让他滚出蒸品店。
一个星期后,蔡达标回家,向潘敏峰跪下,哭着求原谅,他向她保证,自己绝不会再犯,一定做好两个孩子的爸爸。
潘敏峰耳根子软,答应原谅蔡达标,她以为自己的妥协,能换来蔡达标的悔改。
可事实证明,潘敏峰想多了,出轨只有零次与无数次之分。
< class="pgc-img">>恰巧在这时候,潘宇海研发出一款“一体化蒸柜”,打破了蒸品店出菜品的瓶颈,生意更上一层楼。
潘宇海提议开连锁店,蔡达标也都同意了,由于数字不能注册,他们将名字改成“双种子”,寓意着潘蔡两家共同打下的江山。
1999年,“双种子”进军广州市场。
然而,当时广州的广府小吃正当势头,双种子根本打不进餐饮市场。
当地老百姓吃着广府小吃,嘲笑着双种子土里土气的,一点都不高级。
潘宇海大受打击,蔡达标更是有苦说不出,自己在公司地位比潘宇海低,底下的员工都听潘宇海的话,他的命令就当耳边风。
< class="pgc-img">>堂堂七尺男儿,岂能受这等屈辱?在公司找不到存在感,蔡达标只好到娱乐场所寻乐子。
某一天,潘敏峰在家带孩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称自己是蔡达标的“恋人”,他们是真心相爱的,希望潘敏峰让位,成全这对有情人。
最让潘敏峰想不到的是,蔡达标这次竟然缠上了小姑娘。
女孩才17岁,在一家桑拿店工作,蔡达标是那里的常客,一来二去,两人就在一起了。
潘敏峰当面质问蔡达标,蔡达标这几年“常在河边走”,早就预料到“会有湿鞋”的时候。
他依然是哀求潘敏峰原谅,还拉上自己的大女儿为他求情。
想到8岁的女儿、3岁的儿子,潘敏峰再一次心软了,相信了蔡达标的“满嘴谎言”。
而这时,远在外地的胡某,正住在蔡达标为其买的豪宅里,安心养胎。
对于姐姐这些事,弟弟潘宇海也不好说什么,毕竟店里平常的管理都是姐夫在掌管,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眼。
2002年,蔡达标找到从事品牌策划的叶茂中,让他帮忙想想办法,如何改善经营。
在他的指点下,蔡达标仔细研究了快餐巨头“肯德基”“麦当劳”的经营模式,提出引入品牌战略,更改名字。
蔡达标与小舅子一商量,最后敲定使用“真功夫”的名字,“真”与“蒸”同音,表示用心做“真”品。
< class="pgc-img">>为了将“蒸”贯彻到底,他们还将店里所有的油炸食品下架,专心做蒸品。
此外,他们引入了“李小龙”形象做店面logo,由此,“双种子”摇身一变成“真功夫”,成功跻入时尚餐饮领域。
经这次改革,蔡达标顺势拿下了最重要的品牌运营和市场推广,并忽悠潘宇海,将董事长的位置暂时让给他。
他们约定,轮流当董事长,每5年换一次,潘宇海依旧占股50%,蔡达标夫妇各占25%。
蔡达标这么一操作,成功让自己从幕后走到台前,外界提到“真功夫”,只认蔡达标是主,蔡达标身价暴涨。
突如其来的暴富,让他以为是老天有眼,终于看到了他的努力,但其实那只是暴风雨的前奏。
< class="pgc-img">>2004年,“真功夫”入驻广州,选址处于繁华地带,开始与肯德基、麦当劳同台竞技。
与肯德基、麦当劳相比,真功夫主打健康饮食,再加上李小龙形象“代言”,仅一年的时间,真功夫的分店多达100家,遍布整个华南地区。
作为真功夫的董事长,蔡达标越来越膨胀,他趁机重整管理团队,换掉潘宇海的人,在公司逐渐培养自己的核心势力。
< class="pgc-img">>工作繁忙,蔡达标也不忘抽空宠爱两位“爱人”,胡某为蔡达标生下个儿子,17岁的周姑娘得到了蔡达标的资助,出国留学,蔡达标还送了她一套别墅。
对蔡达标来说,周姑娘还算知足乖巧,拿到了钱就安分做好自己的本分,可胡某有了儿子,她渴望与蔡达标成为正常夫妻,给儿子一个家。
2006年,蔡达标不甚其烦,单方面提出分手,与胡某断绝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胡某也才知道,原来蔡达标除了她,外面还有其他女人。
没办法,她只好借助媒体的力量,来给自己讨回公道。
潘敏峰通过新闻,才知道蔡达标当初不仅没跟胡某断绝来往,还在外面有了孩子。
这时,蔡达标正在计划着,推动真功夫上市,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可没想到后院着火了。
< class="pgc-img">>这次,潘敏峰再也不相信蔡达标的鬼话,决心要与他离婚,这倒遂了蔡达标的心愿,他很爽快答应离婚。
不过,他提出“股权归我,孩子归你,我的股权未来也是孩子继承,依旧有你的一半”。
潘敏峰一听,觉得这话也没错,糊里糊涂就把自己的25%股权转让给蔡达标,签下离婚协议。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潘敏峰以为自己这是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没想到却坑了自家弟弟。
收购了潘敏峰的股权,蔡达标与潘宇海平分天下,解决了潘敏峰,接下来蔡达标只需要一步步架空潘宇海的权力。
为了不引起潘宇海的警戒,蔡达标表面上宣称,公司“去家族化”管理,引入风险投资,稀释两人的股份,最后两人各持股41.74%。
< class="pgc-img">>说是“去家族化”,从头到尾蔡达标“去”的只是潘家人,他要把真功夫完全变成蔡家的。
私底下,他让小妹掌管公司采购权,弟弟负责家禽供应,直接将二妹蔡春红提名为下一任董事长。
潘宇海直接被排挤出外,无权干涉公司管理,甚至就连财务流水都无法查看。
2008年,按照约定,董事长的职位轮到潘宇海,蔡达标怎么可能乖乖让出位置,他想了个法子,成功安抚住潘宇海。
< class="pgc-img">>蔡达标以真功夫的名义,投资5000万,建立新品牌“哈大师”,让潘宇海担任董事长。
结果,到了那边,潘宇海才恍然大悟,“哈大师”就是个空壳子,什么都没有,没过多久,“哈大师”就夭折了。
此时,潘宇海已没有实权,同时,蔡达标停掉了潘宇海妻子的工资、社保,将潘家人完全踢出真功夫。
潘宇海、潘敏峰找蔡达标理论,两家吵得不可开交,但依然没影响真功夫的发展。
2008年,真功夫在中国开了300家直营店,坐稳“中国第一中式快餐连锁”宝座。
蔡达标以9亿身价荣登胡润餐饮富豪榜,排名第四。
< class="pgc-img">>摆平了潘家,蔡达标就要谋划抢回两个孩子的抚养权,蔡母不停给孙女蔡慧婷灌输“你跟着爸爸,你就是富家千金,跟着妈妈,一文不值”的思想。
就连小儿子,也当面质问潘敏峰:“奶奶、爸爸、姑姑都说你骗公司的钱,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自己含辛茹苦养了十几年的孩子,转眼之间就成了蔡家的人,这让潘敏峰大受打击。
潘家姐弟决定,一定要让蔡达标付出代价,潘宇海提出诉讼,要求查看公司账户,并要求蔡达标分割真功夫一半股权,或赔偿4.7亿。
潘敏峰也在媒体面前,控诉前夫婚内出轨,生私生子,还抢夺家产。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这几年,蔡达标一直暗中转移资金,准备架空真功夫,挪用公款养情人。
2011年3月17日,广州天河司法机关对蔡达标立案侦查,蔡达标听到风声后,连夜逃走。
女儿蔡慧婷也明白,如果父亲犯罪被抓,“真功夫董事长千金”的光环就跟她没什么关系了。
当天,她马上发博求助,称舅舅潘宇海不顾情义,赶尽杀绝,求警察网开一面。
之后,又疯狂连发微博,企图“唤醒”妈妈、舅舅最后的良知:
“你们也是我家人!大家一家人,何必自相残杀呢?”
然而,天真的她不知道,当初她爸爸坐在董事长位置时,他从没想过大家是一家人。
4月,蔡达标在厦门被抓,2013年12月,蔡达标以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并没收财产100万元。
< class="pgc-img">>真功夫再次回到潘家手上,然而即使潘宇海如何努力,都无法让真功夫再现风采,真功夫开始没落,真功夫市值从30亿滑至16亿。
2019年,真功夫又惹上了官司,李小龙女儿李香凝将真功夫告上法庭,要求立即停用李小龙的形象,并赔偿2.1亿。
对于诉讼,潘宇海只是官方回应:积极配合调查。
如今,真功夫的势头已经比不上当年,再经过疫情的袭击,真功夫2020年整体业绩大幅度下滑。
< class="pgc-img">>潘宇海依然还在做调整,但这些举动,在外人看来,不过是“最后的挣扎”罢了。
这让我想起以前流传的段子:
原本我是来真功夫吃顿饭的,可没想到菜还没上,我坐在里面已经看完一场狗血大戏,戏停了,我也饱了,只能绕到隔壁肯德基,来杯可乐解解渴。
家庭伦理闹剧结束,真功夫还能否不忘初心,用心做蒸品,将顾客从戏台拉回饭桌,这得看潘宇海还剩多少能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