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最是不胜回忆-关于《刘醒龙文学回忆录》的一点感想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者:张翼(湖北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实话实说,我特别喜欢这本《刘醒龙文学回忆录》,就像喜欢我们家前几年新添的那位让

者:张翼(湖北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实话实说,我特别喜欢这本《刘醒龙文学回忆录》,就像喜欢我们家前几年新添的那位让人爱到不行的小孙女。但我又特别不愿意接受唯老迈之人方写回忆录而带来的这种现实,就像当初在医院里自己手足无措地抱着刚刚出生的小孙女,听着别人在旁边逗趣让小家伙叫爷爷,顿时出现无边无际的茫然。就像自己还没有做好当爷爷的心理准备那样,写文学回忆录之前,我压根没有想过会在现阶段就开始用自己的回忆,录下自己的文学人生。如此才会有出版社三番五次邀请,自己三番推辞,最后答应时仍犹犹豫豫。书写出来,也印出来,自己的喜欢全是真心的,半点犹豫也没有了。

一般人看来,当世之人,活得好好的,生命力正旺盛,特别是作家这行,明明还有更紧要的小说、诗歌等着去写,偏偏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地写上一本回忆录,完全是没事找事,没麻烦找麻烦,除了与自己过不去,实质上的好处几乎没有,还有可能一不小心露出破绽。情况的确如此,文学与科学不一样,科学成果总是像明珠那样光灿夺目,摆在那里不容置疑,科学家的劳动与收获也与文学不大相同,谁将哥德巴赫猜想解释清楚了,谁就是天下第一数学奇才。谁将经典物理与量子力学统一了,谁就是天下第一物理英雄。文学与文学家的诞生,不是作家自己说了算,不是编辑说了算,不是评论家说了算,不是读者说了算,如此等等,又都有生逢其时在一定范围里说了算的相对权力。

回忆日常人生比回忆文学人生更好处理。日常当中,对别人做了好事,人家就得遵循古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人家做了亏心事,就该负荆请罪,低头赔不是。文学人生中,见不到真正的坏事,最多只是不太妥当的事情,就连这些大大小小的不妥当,每一回,每一件,都能够找出堂而皇之和大而化之的理由。文学人生中最不好处理的是一段文学人生与另一段文学人生的际遇,明明做了一定程度的“好事”,常常弄得说也不行,不说也不行。所以又可以说,广东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丛书,在我看来,本质上是给敢于应试的作家们,出了一道考验个人性情的试卷。表面上是文学考试,实际上是要动用文学背后的那些紧要元素。出自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这样的策划,注定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精彩一笔。

《刘醒龙文学回忆录》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一如文学评论家汪政所说:“文学的历史,过去都是由文学理论家书写的,作为写作者的作家,一般都是被动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的理论荷尔蒙极度爆发,有了作家的主动参与,文学史的书写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这种超然判断,对应作家本人回忆录中的每一句大实话,足以相映成趣。

在回忆的进程中,作家所写每一个字都会变成有灵肉的生命,嬉笑怒骂,喜怒哀乐地活跃起来。更有那些掺杂在文学作品的酝酿、创作、出版和评价过程中的各种人事,会百分之百因应熟人因素,变得复杂、棘手,在雕章琢句、下笔行文时,哪怕有要领也不能得。凡此种种,看似难以完成,然而,最最难上加难的不是如何言说记忆中的他人,而是如何用回忆的方式来书写自己,是在《刘醒龙文学回忆录》中,如何逾越“刘醒龙”这道关卡,完成“刘醒龙”五官与四肢模样,智力与情商指标,才是最大难题。在既往的文学经验里,作家的形象一半依附于作家的作品,另一半仰赖于理论家的评论。至于口口相传中的私生活种种,向来都是非主流的,与作家形象的生成关系不大。轮到刘醒龙来写“刘醒龙”,也即是自己给自己画像时,难于处理的是刘醒龙所熟悉的“刘醒龙”,与非刘醒龙们所熟悉的“刘醒龙”之间,是否存有大致认可的默契,是否能打造一道可以通达的路径。

在社会生活中,在以文学名义和以非文学名义的人际交往中,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把自己最真实的面目展示给别人,其中有主动的和主观的因素,也有被动的和客观的原因。

如此一来,很多时候,作家将自己写得很真实,或者在那里力图真实地写着自己,到了别人眼里,反而会越看越觉得不真实。诚如各位想看到作家不肯对人言说的那些事,其中肯定有些是很有趣的,可以脱离文本在茶余饭后独立流传的,特别是风花雪月一类,偏偏这些是不方便说出来的个人隐私。还有一种是所谓负面的,作家本人更不肯提及,甚至还会恼火别人指指点点。必须承认,一些相关“刘醒龙”的事情,没有在刘醒龙那里得到回忆。但我也必须更加坦诚地表白,我肯定没有做过那种自己永远羞于承认,毕生难以为人的事情。

看一个人幸运不幸运,不是看他有多么成功,而是看他有没有掉进坑里,万一掉进去的那个坑是深是浅,只是掉进浅坑里也是幸运。再有掉进坑里能够爬起来,再再有掉进坑里没有爬起来却也没有受伤,再再再有掉进坑里受了伤但只是皮肉伤,这样差别,那样差别,这种比较,那种比较,都可以认作是幸运。只有这样认知幸运,才让我从几岁时起就记得小学音乐老师背越式跳高的与众不同,才让我在大别山深处的山沟里遇上小说处女作责任编辑,才让自己所谓成名作《凤凰琴》的编辑在黄州汽车站外第一次开口打听就遇上一位熟悉我的人,才让我在飞行遇险后突然明白写作的最高境界是与长篇小说的共生共长,才让我在平生唯一一次酩酊大醉时还能听明白有兄长谈及什么是文学中的正面强攻,才让我在遭受电击和突遇空难后能够恍然大悟用更大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生命力。反过来,如果不对每一天的阳光雨露感到幸运,一心想着让天上掉馅饼,不定什么时候,头顶上就会掉下一颗炸弹。如果一心只想着要吃天鹅肉,不定什么时候就飞来一只钩嘴鹰。

作家写文学回忆录,也是一种坑,是读者与出版社合谋挖掘,甚至包括作家本人心甘情愿一起挖掘的一种坑。作为文学回忆录的作者兼主人公,掉没掉进坑里,掉进去的是深坑还是浅坑,掉进深坑与浅坑中有没有受伤,在文学之中,在文学之外,我都是幸运的。用回忆录的方式进行自我书写,或取舍,或抉择,有像天一样大的挣扎,也有像蜘蛛捕猎一样的困惑。我很庆幸自己过了这一关,把不会让刘醒龙脸红,也不会让刘醒龙痛苦,更不会让刘醒龙心虚,让刘醒龙自己信得过的“刘醒龙”写出来了,唯有对得住自己,才有可能考虑是否对得住外部世界。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1日14版)

在中国文化史上,蟾蜍是一种神奇的存在。自古以来,外表看似丑陋的它却承载了古人天马行空的绚丽想象:从原始的生殖崇拜到永生信仰,再到与神话结合成为月亮的象征,随后又加入了道教的神仙体系,融入了五行和阴阳观念……正因如此,蟾蜍身上汇集了生殖、长生、受水、辟兵、吐金等多项奇幻技能。时至今日,许多有关蟾蜍的典故和风俗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早在新石器时期,蟾蜍就已进入了我们祖先的视野中,成为最早的图腾崇拜之一。那时的氏族社会正处于从狩猎采集向定居农业发展的阶段,人类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十分有限,自然灾害、部落冲突对整个族群的繁衍带来了严重威胁,于是原始部族不得不通过高生育来保证族群的延续。在先民们的眼中,生育是一种上天赋予的神圣力量,于是能够产下大量卵的蟾蜍成为了生殖崇拜的图腾。

图1:查海文化蛇衔蟾蜍陶罐及细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蟾蜍浮雕筒形陶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筒形陶罐上,还有一只蛇吞蟾蜍的浮雕(图1-右),这或许是后来女娲造型的雏形。后来,中原一带进入到仰韶文化时期,在前4800-前4300年的半坡聚落遗址,出土了蟾蜍的陶塑(图2-左上);在前4600-前4400年的姜寨遗址,出土了绘有鱼和蟾蜍纹饰的陶盆(图2-右上)。再后来,随着仰韶文化向西传播发展,在前3000-前2650年的甘肃、青海马家窑聚落遗址的陶器中,也出现了大量蟾蜍和蝌蚪的纹饰(图2-下)。

图2: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蛙和蝌蚪纹饰及陶塑蛙

后来,中原地区进入到铜石并用的龙山文化时期,在前2400-前1900年的陶寺遗址中,首次出现了铜质蟾蜍(图3-左上);与此同时,龙山文化中的煤山类型向南发展,与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相结合,在前2100-前1700年的肖家屋脊文化孙家岗遗址瓮棺墓中,出土了疑似来自于石家河文化的玉蟾蜍佩饰(图3-右上)。然而,蟾蜍陶塑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前1600-前1300年的二里岗文化时期偃师二里头商代早期宫殿遗址中,仍然出土了灰陶蟾蜍(图3-左下)。除此之外,历经一千多年后,曾经的马家窑文化的后代已被中原地区的人视为“西戎”,其中的一支在商周之际朝东北方向长途迁徙,最终来到了燕山脚下,形成了山戎部落。在春秋时期的山戎遗迹中,发现了蛙面蹲坐石人(图3-右下)。如果考虑到游牧民族在生产力上的落后,大自然对于部族繁衍仍然构成了挑战,那么蛙面石人就可以被视为上古时代蛙生殖崇拜的延续。

图3:铜石并用时期的蟾蜍形象与游牧文化的蛙面石人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里的创世女神,不论是从名称上,还是造型上,女娲都与蛙有密切的联系。从名称上而言,当代学者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祖先》一书中提出,“女娲就是女蛙,是主管生育的蛙女神,也是率领我们迎战死亡的胜利女神。她老人家是蛙,我们的孩子才是娃”。在造型上,从一开始女娲便与另一位创世神伏羲以交尾的姿态共同出现,正如上文中所言,其原型或许源于自然界中蛇吞蛙的意象:一方面,蛇与蛙一样,同样有冬眠的习性,在古人看来也拥有永生的力量;另一方面,蛇的繁殖力也十分强悍,于是人们基于蛇吞蛙的场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辽宁凌源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中蛇衔蛙造型的铜饰(图4-左)。到了汉代,按照《帝王世纪》中“疱牺氏(后世音谬为伏牺)……蛇身人首……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女娲氏……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的记载,人们根据这两位创世神在生育、信仰等族群繁衍方面的贡献,在蛇衔蛙造型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影响后世数千年的伏羲女娲图(图4-中、右)。

图4:蛇衔蛙和伏羲女娲交尾造型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从族群的繁衍逐渐转向了个体的长生不老,蟾蜍冬眠的习性被古人看作是能够“死而复生”,于是在它身上寄托了永生信仰。蟾蜍的“死而复生”与月亮周而复始的盈缺变化带有相近的内涵,当代考古学家严文明在《甘肃彩陶的源流》中甚至推断,新石器时期彩陶纹饰中的蛙母题体现的就是月亮神崇拜。但实际上直至汉代,蟾蜍与月亮之间的关系才通过一则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明确建立起来。《古今事文类聚》转引汉代张衡《灵宪》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旦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美丽的嫦娥义无反顾地奔月让这个原本荒芜、冰冷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天中记·卷一》转引汉代《诗推灾度》载,“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宋均注:穴,决也。决鼻,兔也。)始明”,大意是嫦娥奔月三天后便让月有了精魄,八天后月便开始发光成为了“月亮”,嫦娥所变的蟾蜍也显现了出来。从此以后,月亮也被称为蟾宫,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记载了汉武帝时修建的观赏月影的高台名为“眺蟾台”。

图5: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蟾蜍与月

嫦娥之所以奔月后变身蟾蜍,恐怕与她服用西王母的灵药有很大关系。在西王母神话中,蟾蜍在捣制灵药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汉乐府《董逃行·欲上谒从高山》揭示了其中的缘由,其诗云“采取神药若木端,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原来,灵药取材于中国古代神树之一的若木末端,而据《淮南子·卷四·坠形训》载,“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若木的末端是十个太阳,而“阳积精为日”(《太平御览·卷四》转引《龙鱼河图》载);与此同时,朱熹在《周易参同契注》中指出“蟾蜍是月精”,这就意味着长生灵药是取自于阳,练成于阴,其中体现了古人阴阳和合万物生的朴素观念。

在众多存世的汉代画像石上,炼制丹药的场景一共有三种:其一是蟾蜍与玉兔一同捣药(图6-上);其二是蟾蜍高抬双臂举起药臼,玉兔捣药(图6-下);其三是玉兔在捣药,蟾蜍用脚将捣好的药在盘中搓成药丸(图7-左)。人们除了服用不死灵药,还可以通过食用头上长角的蟾蜍获得长寿,《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转引《玄中记》载,“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当然,人们对蟾蜍永生的美好愿望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现实中的蟾蜍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解热毒的中药材,明代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二》载,“(蟾蜍)禀土金之精气,上应月魄,性亦灵异……其主痈肿、阴疮、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者,皆热毒气伤肌肉也”。

图6:东汉山东嘉祥宋山祠堂西王母画像石中的蟾蜍炼制丹药形象

图7:蟾蜍搓药丸和抱药瓶的形象

自嫦娥奔月变蟾以后,蟾蜍便成为月亮的象征。中医以蟾蜍指代月亮的盈亏循环,继而根据其所引发的人体气血的盈亏变化,规定了针灸中的时令禁忌,据《太平御览·卷四》转引《抱朴子》载,“《黄帝医经》有虾蟆图,言月生始二日虾蟆始生,人亦不可针灸其处”,此处的“虾蟆图”后来也被称为《黄帝虾蟆经》。唐宋之际,自然界中的灵异蟾蜍带上了月亮的光芒,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载,“长庆中(821-824年),有人玩八月十五夜,月光属于林中如疋(pǐ,同‘匹’)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宋代黄休复在《茅亭客话·卷五》中也记载了伪蜀的一位村夫将捉到的白蟾蜍在市场上售卖,一位王姓医工花了一缗钱买回家后,“所止虑其走匿,因以一大臼合于地,至暝,石臼透明如烛笼”,蟾蜍发出的光居然能把厚厚的石臼照得像灯笼一样,于是“王骇愕,遂斋沐选日,负铛挈蟾,辞家往青城山”,这种异兆之下,王姓医工打包行李,辞别家人,带着蟾蜍前往青城山,也因此躲避了后来北宋伐蜀的战乱。

不仅如此,由于“月为太阴之精,生水在地,故为阴也”(《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五》),因此蟾蜍成为了“受水”的对象。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卷十一》中便记载了“肉芝者,谓万岁蟾蜍,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再重,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左足画地,即为流水”。在农业社会,降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的收成,于是蟾蜍便承载起了祈雨的使命,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大过·升》载,“虾蟆群聚,从天请雨。云雷集聚,应时辄与。得其所愿”;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第十六》中记述了祈雨仪式的具体步骤:“凿社,通之于闾外之沟,取五虾蟆,错置社之中,池方八尺,深一尺,置水虾蟆焉,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服苍衣,拜跪陈祝如初”。后来,这种风俗逐渐消失,甚至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据《万历野获编·卷十九》载,有一年天下大旱,为了祈雨禁止杀生,皇帝身边的给事胡似山“上章请禁捕鼃(注:蛙的异体字),可以感召上苍”,结果却引来了汤显祖的嘲笑,还送给他“蛤蟆给事”的绰号。尽管如此,祭蛙求雨仍在一些偏远地区保留了下来,并融入了当地民族的神话。时至今日,红水河沿岸的壮族村寨每年都要祭祀蚂拐(即蟾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图8:蟾蜍造型的砚滴

除此之外,蟾蜍的“受水”技能也使其成为了文房砚滴(图8)和建筑排水构件(图9)的造型。宋代髙似孙所撰《子略·纬略卷八》载,“广川王(即刘去)发晋灵公冢,甚瑰壮,器物皆朽不可别,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盛水滴砚”,刘去盗掘了春秋时期晋灵公的墓,然后便将出土的玉蟾蜍当作了砚滴。唐宋时期,蟾蜍砚滴依然十分流行,唐代刘禹锡有诗云:“玉蜍吐水霞光静,彩翰揺风绛锦鲜”(《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南宋刘克庄也曾写下《蟾蜍砚滴》一诗。另外,蟾蜍的形象还出现在一些古建筑中承接水的部件上: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通引谷水过九龙殿前,为玉井绮栏,蟾蜍含受,神龙吐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载,“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蜍吐水,石隍承溜(即屋檐下承接雨水的槽)”。

图9:唐上阳宫泄水构件石蟾蜍,洛阳博物馆藏

当蟾蜍带上了月亮的特征,其自古所拥有的“生殖神力”也赋予了月亮,继而演变为“梦月入怀,犹生天子”(《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的大吉之兆:如果诞下男婴,在将来会成为一国之君;如果诞下女婴,亦能成为一代临朝称制的女主。“梦月入怀”最早出自《前汉纪·前汉孝元皇帝纪》中关于汉元帝刘奭皇后王政君的记载,“方妊正君,梦月入怀……年十八,宣帝时入掖庭为家人子,以配太子,一见殿内,即幸有娠,生男即成帝也”,当汉元帝于公元前33年去世后,他与王政君的儿子刘骜即位,但朝政却由王政君与其兄共同执掌。东汉末年,据《搜神记·卷十》载,“孙坚夫人吴氏,孕而梦月入怀,已而生策”,后来孙策与其弟孙权共同开创了吴国的基业。到了宋代,据《宋史·卷二百四十二》载,“章献明肃刘皇后……初,母庞梦月入怀,已而有娠,遂生后”,刘皇后即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刘娥,宋真宗去世后,“仁宗即位,改元天圣,时章献明肃太后临朝称制” (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到了明代,据《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载,“孝宗孝康皇后张氏……母金氏,梦月入怀而生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是年,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虽然张氏没有能够临朝称制,但她是明孝宗后宫里唯一被正式册封的女人。到了清代,《清实录·雍正朝实录》记载了雍正帝的生母乌雅氏“尝梦月入怀,华彩四照,已而诞上……诞生之夕,祥光煜爚(注:yù yuè,光灿闪耀),经久弗散,阖宫称异”,雍正帝出生当晚祥光普照紫禁城,这或许是梦月入怀后月亮带来的光芒,虽然未免有夸张的成分,但梦月入怀的吉兆是一如既往的。

历史上,由于古人并不知晓月食的原理,于是清代以前(注:天狗蚀月观念在清代首次出现)的一千多年都认为月食是蟾蜍所为。《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载,“月照天下,食于詹诸(即蟾蜍的谐音)”。在古人看来,蟾蜍食月是天下灾荒和战乱的凶兆,据瞿昙悉达所撰《大唐开元占经》转引《河图》载,“蟾蜍去月,天下大乱”;《黄帝占》载:“月望而月中蟾蜍不见者,月所宿之国,山崩、大水、城陷、民流亡,亦为失主,宫中必不安”。《易纬》载,“月中蟾蜍去月,经三辰,天下道俱有逆事,臣勉君战,不出三年”。《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转引《春秋运斗枢》载,“政纪乖,则蟾蜍月精,四头感翔(注:感翔即为妖)”。

除此之外,古人也将蟾蜍的灵异视为上天的启示:蟾蜍现世是世间的吉兆,据《御定渊鉴类函·卷四百四十八》转引《道书》载,“蟾蜍万岁,背生芝草,出为世之祥瑞”;但如果只是闻其声而不见蟾蜍,或是蟾蜍出现后不久便消失却预示了即将到来的厄运。《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转引《东观汉记》中记载了东汉初年渔阳太守、建忠侯彭宠的一则故事,“彭宠堂上闻虾蟆声,在火炉下,凿地求之,无所得。宠为奴所杀”,彭宠因未被分封而发动叛乱,在寓所的火炉下听到了蟾蜍鸣叫,挖开地面也没能找到,不久后便被奴仆所杀。《北史·卷八十九》也记载了隋代太子杨勇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房陵王时为太子,言东宫多鬼魅,鼠妖数见。上令吉诣东宫禳邪气……谢土于未地,设坛为四门,置五帝坐。于时寒,有虾蟆从西南来,入人门,升赤帝坐,还从人门而出,行数步,忽然不见”,杨勇入主东宫后经常遇见鬼魅,于是隋文帝让当时著名的阴阳家萧吉前去祷告神明,平息灾异,然而就在萧吉祭祀土地神的时候,却出现了蟾蜍入人门,跳上赤帝的灵位,然后又出人门后消失不见的异象,这或许预示了杨勇最终无缘帝位,身败而亡的命运。

到了唐代,史料中有关蟾蜍异象的记载屡见不鲜。唐高宗在位时,据《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九》转引《潇湘录》载,“唐高宗尝患头风,召名医于四方,终不能疗。宫人有自陈世业医术,请修药饵者,帝许之。初穿地置药炉,忽有一虾蟆跃出,色如黄金,背有朱书‘武’字。宫人不敢匿,奏之。帝颇惊异,遽命放于苑池。宫人别穿地,得虾蟆如初。帝深以为不祥,命杀之。其夕,宫人暴卒。后武后竟革命”,唐高宗为了医治头痛,在宫中挖药炉时蹦出了一只背上写有朱字“武”的金色蟾蜍,放归后在别的地方挖药炉时又蹦了出来,虽然后来这只蟾蜍被除掉,但天命难违,杀蟾蜍的宫人暴病而亡,武后也成功完成了“武周革命”。后来武则天即位后,据《旧唐书·卷三十七·志第十七》所载,“神龙中,渭河有蛤蟆,大如一石鼎,里人聚观,数日而失。是岁,大水漂溺京城数百家,商州水入城门,襄阳水至树杪”,巨型蟾蜍的离去也宣告了武周政权的灭亡。后来李隆基刚即位不久,据《新唐书·志第二十六·五行三》载,“先天二年(713年)六月,京师朝堂砖下有大蛇出,长丈余,有大虾蟆如盘,而目赤如火,相与斗,俄而蛇入于大树,虾蟆入于草。蛇、虾蟆,皆阴类;朝堂出,非其所也”,这种蛇与蟾蜍在朝堂上打斗的异象或许就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先天政变”。

蟾蜍的天启对于帝王之家如此,对于普通官员的命运亦然。《旧唐书·卷三十七·志第十七》记载了乾元年间时任礼部侍郎的李揆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李揆作相前一月,有大蛤蟆如床,见室之中,俄失所在。占者以为蟆天使也,有福庆之事”,李揆在床上见到了蟾蜍,算命先生认为这是福报,但他却没有留意到蟾蜍“俄失所在”,也就是出现后不久便消失了,这也预示了李揆虽不久后升任了宰相,但并没有在宰相之位上坐得长久,后来甚至经历了“家百口,贫无禄,丐食取给……流落凡十六年”(《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七十五》)的凄惨命运。另据《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一》转引《北梦琐言》载,“新繁县有东湖,徳裕为宰日所凿,夜梦一老父曰:‘某潜形其下,幸庇之明府富贵,今鼎来七九之年,当相见于万里外。’后于土中得一蟇(同‘蟆’,即蟾蜍),径数尺,投之水中,而徳裕以六十三卒于朱崖,果应七九之防”,晚唐名相李德裕的荣华富贵都有赖于一只蟾蜍的庇佑,而当蟾蜍现身后被人丢入水中时,也就宣告了李德裕的死期。正因蟾蜍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民间的蛙神祭拜从未断绝,到了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十二·青蛙神》中记载了“江汉之间,俗事蛙神最虔。祠中蛙不知几百千万,有大如笼者。或犯神怒,家中辄有异兆;蛙游几榻,甚或攀缘滑壁,其状不一,此家当凶。人则大恐,斩牲禳祷之,神喜则已”。

图10:东汉壁画和画像石中的蟾蜍舞蹈形象(左:陜西定边郝滩乡墓;右:四川博物馆藏)

在道教神话中,蟾蜍身为西王母的侍从,除了捣药的本职工作以外,还以舞者(图10)和卫士(图11)的形象出现。魏晋时期,据《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转引《神仙传》载,“葛玄指虾蟆使舞,皆应弦节,使止乃止”,蟾蜍在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的指挥下伴随节奏,翩翩起舞。与此同时,蟾蜍的不死之身和卫士的身份,体现了蟾蜍自古以来的“辟兵”(即躲避兵器伤害)技能。春秋时期的《文子·上德》载,“蟾蜍辟兵,寿在五月之望”;如果根据陕西洋县下范坝出土的商代蛙纹钺来推测,这种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图12-左)。到了汉代,《抱朴子·内篇·仙药卷十一》中对如何利用蟾蜍来“辟兵”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肉芝者,谓万岁蟾蜍……以五月五日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带其左手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还自向也。”在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上,守护天神的武将的盾牌上也绘有蟾蜍的形象(图12-右)。

图11:山东嘉祥洪山村西王母画像石中的蟾蜍形象

图12:中国古代兵器上的蟾蜍形象

到了唐代,道教中的蟾蜍成为凡人修道成仙的点化神兽。唐代杜光庭《题北平沼》有云,“宝芝(即灵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入太虚”即得道成仙。五代时,据《神仙济世良方·下卷》载,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的刘海蟾,“仕辽为相,遇吕大仙(即吕洞宾)即解印佯狂,避于秦川……吕大仙授以丹道……道成,遁迹终南太华山,生(即升)于到(即道)坛”,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亦是“偶戏金蟾成正果”。宋元时期,金蟾舞和琼花开成为了升仙的吉兆,南宋曾慥在《编列仙传》中记载了蒲江主簿王兴辞官后在秋长山修炼,“山下洞穴有千岁金蟾,见者当得道;山顶琼花叶若白檀,花开即有人升天。兴于此山九载修炼,忽见琼花吐艳,金蟾跳跃,云车来迎,白日升天”;《全金元词》收录的《挂金索·二更里》写道,“二更里,人静万事都无染。一对金蟾,上下来盘旋。吓退三尸(注:北宋张伯端《悟真篇》载,“杀尽三尸道可期”),奔走如雷电。白雪漫漫,降下琼花片”,词中所描述的也是修道成仙的场景;元代画家颜辉《蛤蟆仙人像》中的仙人也是左手拈琼花枝,右手将一只金蟾托在肩上(图13)。

图13:元代颜辉绘《蛤蟆仙人像》,绢本设色,日本京都知恩寺藏

明清之际,蟾蜍修道升仙的吉兆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更受众人青睐的招财绝技。这一时期,民间根据刘海蟾戏金蟾的故事,构想出了“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刘海蟾收了一只金蟾的仙丹,刘海蟾让它吐出金钱接济四方百姓,于是家家户户便将这只生财的金蟾供奉起来。明代《金瓶梅词话万历本·第十五回》记载了上元灯会,有“刘海灯,倒背金蟾,戏吞至宝”;清代《霓裳续谱》收录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备万寿庆典“花鼓献瑞”的戏曲中,也有“好个刘海仙,行行步步撒金钱,脚踹着金蟾子,又把那丹来献”的唱辞。实际上,金蟾吐金并不是完全凭空杜撰,而是蕴涵了五行八卦的原理,据《道书十二种》收录的清代道士刘一明《西游记百回详注·第九十五回》载,“蟾者,金蟾……土能生金……广寒为纯阴之地,即‘坤’之象,土在‘坤’宫则为真,而能生物”,也就是从五行上来讲,土在坤卦中才能生金,而蟾蜍所代表的月亮是纯阴之地,在八卦中正属坤卦之象,于是金蟾才能吐出金子来。

图14:明清时期刘海戏金蟾的形象

然而遗憾的是,在蟾蜍吐金生财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同时,关于蟾蜍的另一种并不光彩的形象自小说家的笔下流传开来,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没有自知之明,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一用法最早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开封府的排军王庆看上了童贯许配给蔡京当孙媳妇的女子,结果被童府中的董虞候察觉,怒声喝止后,吐了口唾沫骂道:“啐!我直恁这般呆!癞虾蟆怎想吃天鹅肉!”后来,王镀在戏曲《春芜记》中描写了丫鬟对书生宋玉求娶小姐颇为不屑的唱词道:“看你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要想我家小姐,正是那癞虾蟆思量天鹅肉吃。”到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中,平儿在听凤姐说贾瑞调戏她的事情后,嘲讽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直到今天,这句带有讽刺意味的俗语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丁晓

梦蝶(1921.2—2014.5),本名周起述,1921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出生时父亲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先后入私塾、开封师范学校和宛西乡村师范读书,因战乱肄业,去武汉求学未成,1947年因生活无着而投军,退役后在台北武昌街摆书摊为生,终日参禅礼佛,静坐街头,被誉为“孤独国国王”、“今之颜回”等,成为一道著名的风景。

1920年腊月二十九凌晨,带着旧年的气息

一个男婴降生在河南淅川县马镫乡陈店村

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父亲已在四个月前去世

他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她们帮母亲把他拉扯大

他被送去当地有名的周绍光家读塾学

在很短时间内,便学完塾师的所有课程

11岁时又随舅父读《朱子家训》《龙文鞭影》

后来他在安阳初中遇到恩师和临轩先生

在河南省立开封师范学校结识武福鼐先生

在他们的影响下,他读书、写字、治文章

醉心于古典文学,这些经历为他以后的诗歌

独屹于现代诗潮流打下了基础

1940年,20岁的周梦蝶考入河南省安阳初中

后考进因抗战迁入镇平石佛寺的省立开封师范

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省城,他因家贫辍学

一边在二姐夫任教的小学教书,一边照顾母亲

后来他考到开封师范宛西乡村师范就读

不料没多久,战乱就来了,学校停课

他到武汉求学未成,流浪武昌街头,身无分文

无奈之下报考青年军,最后去了台湾

从此之后,微尘弱草,雨萍风絮

在车水马龙的武昌街头,一箪食,一瓢饮

守着自己的书摊,俨然如一入定老僧

而且只卖文史哲这些自己想卖的书

有时候不想守摊了,就跑到旁边的明星咖啡馆

与朋友们畅谈文艺,讨论诗歌、哲学和人生

这时候客人来买书,就在摊子上放张便条

说书已自取,钱托给一旁的茶庄转交

而且经常有很多青年男女,来找他请教人生

好多人围着他,他听他们讲,也不言语

末了在纸上写出答复,他心肠柔软,有耐心

很多女孩子都愿意跟他分享自己的心事

三毛在未成名之前也很仰慕他

有次邀周梦蝶到她家去,俩人聊到十一点多

三毛的母亲逐客,他就起身离开,到门口时

她突然挡在门前,双手拦着不让他走

他当时愣住了,僵持了一两分钟后仓皇离去

“我后来听到重重的一声关门声,那声音好像是此生再也不要见到这个朋友了。

他深知感情的十字架太重

既背不动也不愿成为别人的十字架

婚姻对他来说,像是“负裹着一袭,

铁打的,苏格拉底的妻子似的,城堡,行走”

他16岁的时候跟一位姓苗的女子结婚

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到1997年春天

他返乡探亲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了

次子夭折,长子因为中风被他送去医院

最后也死在医院里,妻子早已改嫁他人

不在人世了,自此天地茫茫,只余愧欠

摆摊的收入微薄,有时候遇到有心向学的青年

又不忍赚钱,宁可送书,某天摆书摊的时候

他突然昏倒在地,咖啡馆的老板要送他去医院

他苏醒后坚持没病,只是连着三天没卖出去书

没吃东西,饿得受不了

他倒不是没有致富的机会

而是生性恬淡单纯,从未想过致富

咖啡馆骑楼下的营业许可证一年比一年值钱

但他守著书摊二十一年从不作他想

文坛奖金拿到手,转手就全额捐给了慈善机构

也许对现实幸福的舍弃,才带来他诗歌的绽放

他的诗植根于传统,化用大量的古典资源

使语言在骤然的扭转中迸发出璀璨的光芒

而他孤绝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精神和品质

赋予他的诗极端而罕见的张力,这跟昌耀类似

但周梦蝶的成功在于,他通过对佛理的领悟

很好地化解了这股力量,使他的人生保持平衡

周梦蝶诗选

让软香轻红嫁与春水,

让蝴蝶死吻夏日最后一瓣玫瑰,

让秋菊之冷艳与清愁

酌满诗人咄咄之空杯;

让风雨归我,孤寂归我

如果我必须冥灭,或发光——

我宁愿为圣坛一蕊烛花

或遥夜盈盈一闪星泪。

我选择

我选择紫色。

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

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

我选择非必不得已,一切事,无分巨细,总自己动手。

我选择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

我选择以水为师——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我选择以草为性命,如卷施,根拔而心不死。

我选择高枕;地牛动时,亦欣然与之俱动。

我选择岁月静好,猕猴亦知吃果子拜树头。

我选择读其书诵其诗,而不必识其人。

我选择不妨有佳篇而无佳句。

我选择好风如水,有不速之客一人来。

我选择轴心,而不漠视旋转。

我选择春江水暖,竹外桃花三两枝。

我选择渐行渐远,渐与夕阳山外山外山为一,而曾未偏离足下一毫末。

我选择电话亭:多少是非恩怨,虽经于耳,不入于心。

我选择鸡未生蛋,蛋未生鸡,第一最初威音王如来未降迹。

我选择江欲其怒,涧欲其清,路欲其直,人欲其好德如好色。

我选择无事一念不生,有事一心不乱。

我选择迅雷不及掩耳。

我选择最后一人成究竟觉。

第一班车

乘坐着平地一声雷

朝款摆在无尽远处的地平线

无可奈何的美丽,不可抗拒的吸引进发。

三百六十五个二十四小时,好长的夜!

我的灵感的猎犬给囚锢得浑身痒痒的

渴热得像触嗅到火药的烈酒的亚力山大。

大地蛰睡着,太阳宿醉未醒

看物色空蒙,风影绰约掠窗而过

我有踏破洪荒、顾盼无俦恐龙的喜悦。

而我的轨迹,与我的跫音一般幽敻寥独

我无暇返顾,也不需要休歇

狂想、寂寞,是我唯一的裹粮、喝采!

不,也许那比我起得更早的

启明星,会以超特的友爱的关注

照亮我“为追寻而追寻”的追寻;

而在星光绚缦的崦嵫山子下,我想

亚波罗与达奥尼苏司正等待着

为我洗尘,为

庄严的美的最后的狩猎祝饮……

哦,请勿嗤笑我眼是爱罗先珂,脚是拜伦

更不必絮絮为我宣讲后羿的痴愚

夸父的狂妄、和奇惨的阿哈布与白鲸的命运

因为,我比你更知道──谁不如道?

在地平线之外,更有地平线

更有地平线,更在地平线之外之外……

孤独国

昨夜,我又梦见我

赤裸裸地趺坐在负雪的山峰上。

这里的气候黏在冬天与春天的接口处

(这里的雪是温柔如天鹅绒的)

这里没有嬲骚的市声

只有时间嚼著时间的反刍的微响

这里没有眼镜蛇、猫头鹰与人面兽

只有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

这里没有文字、经纬、千手千眼佛

触处是一团浑浑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

这里白昼幽阒窈窕如夜

夜比白昼更绮丽、丰实、光灿

而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诗和美

甚至虚空也懂手谈,

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

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

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帝皇。

等光与影都成为果子时

等光与影都成为果子时,

你便怦然忆起昨日了。

那时你的颜貌比元夜还典丽,

雨雪不来,啄木鸟不来,

甚至连一丝无聊时可以折磨自己的

触须般的烦恼也没有。

是火?还是什么驱使你

冲破这地层?冷而硬的,

你听见不,你血管中循环着的呐喊?

“让我是一片叶吧!

让霜染红,让流水轻轻行过……”

于是一觉醒来便苍翠一片了!

雪飞之夜,你便听见冷冷

青鸟之鼓翼声。

菩提树下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兰。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了几个春天?

又坐熟了几个夏天?

当你来时

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

雪即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暗然重明

你乃惊见: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

虽然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唯草色的凝碧

五 月

在什么都瘦了的五月

收割后的田野,落日之外

一口木钟,锵然孤鸣

惊起一群寂寥、白羽白爪

绕尖塔而飞:一番礼赞,一番酬答……

这是蛇与苹果最猖獗的季节

太阳夜夜自黑海泛起

伊壁鸠鲁痛饮苦艾酒

在纯理性批判的枕下

埋著一瓣茶花。

瞳仁们都决定只了望著自己

不敢再说谁底心有七窍了!

菖蒲绿时,有哭声流彻日夜——

为什么要向那执龟的龟裂的手问卜?

烟水深处,今夜沧浪谁是醒者?

而绚缦如蛇杖的呼唤在高处

与钟鸣应和著──那是一颗星

那是摩西挂在天上的眼睛

多少滴血的脚呻吟著睡去了

大地泫然,乌鸦一夜头白!

用某种眼神看冬天

用某种眼神看冬天

冬天,冬天的阳光

犹如一簇簇恶作剧的金线虫

在白雪的身上打洞

不呼痛?也从不说不的雪!

一个洞眼一个;

快意的,我把忧愁

譬如昨日死的忧愁

一个洞眼一个

一个洞眼一个地埋却

在某个吞声而不为人知的深夜

要来的,总是要来的!

用某种眼神看冬天

冬天,一切的一切都在放大,加倍──

日,一日长于一日

夜,一夜暖于一夜,乃至

黑猫的黑瞳也愈旋愈黑愈圆愈亮

而将十方无边虚空照彻

所有的落叶都将回到树上,而

所有的树都是且永远是

我的手的分枝;

信否?冬天的脚印虽浅

而跫音不绝。如果

如果你用某种眼神看冬天

九 行

你底影子是弓

你以自己拉响自己

拉得很满,很满。

每天有太阳从东方摇落

一颗颗金红的秋之完成

于你风干了的手中。

为什么不生出千手千眼来?

既然你有很多很多秋天

很多很多等待摇落的自己。

逍遥游

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

——庄子

绝尘而逸。回眸处

乱云翻白,波涛千起;

无边与苍茫与空旷

展笑着如回响

遗落于我踪影底有无中。

从冷冷的北溟来

我底长背与长爪

犹滞留着昨夜的濡湿;

梦终有醒时——

阴霾拨开,是百尺雷啸。

昨日已沉陷了,

甚至鲛人底雪泪也滴干了;

飞跃呵,我心在高寒

高寒是大化底眼神

我是那眼神没遮拦的一瞬。

不是追寻,必须追寻

不是超越,必须超越

云倦了,有风扶着

风倦了,有海托着

海倦了呢?堤倦了呢?

以飞为归止的

仍须归止于飞。

世界在我翅上

一如历历星河之在我胆边

浩浩天籁之在我肋下……

本文由中国诗歌网整理,转载需标明来源

本期编辑:姜巫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