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参君为您分享的第956期内容;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cylbnc关注。
“
“大师之味”尸骨未寒(相关阅读:又一家餐饮O2O倒下:“大师之味”说再见!),又有一大批餐饮人倒在了外卖O2O的路上。
立志做“餐饮界京东”的“VC厨事”发布告别信;由林依轮创立的“饭爷”悄然关闭外卖业务;“楼下100”在今年彻底消失……
几轮疯狂补贴烧钱结束后,曾经火爆一时的纯外卖模式面临全线崩溃?
? 餐饮老板内参 王建萍 发于北京
1
“大师之味”后,又一批外卖品牌倒下
▼
据业内人士透露,百米厨房刚被食药监罚款7万;焦耳外卖由于无法盈利,陷入团队震荡期,已有高管离职;优粮生活加盟模式失控……
曾经火爆一时的纯外卖模式,似乎迎来寒冬。
4月30日,餐饮外卖平台“大师之味”宣布倒闭,CEO范新红在告别信中表示,中央厨房的倒下、资金的枯竭是最大原因。
5月27日,立志做“餐饮界京东”的外卖店VC厨事在公众号上发表声明:转让300平米的中央厨房,公司也打包出售。
△
外卖店VC厨事在公众号上发表声明
由林依轮创立,刚获得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的快消品牌“饭爷”,悄然关闭外卖业务,从麦当劳挖到的高管也相应离职。
9个月完成3轮近亿元融资的楼下100,在今年彻底消失。
在外卖和堂食的缝隙之间求生存的自动售饭服务平台乐栈、悠米盒子等,默默退出。
……
2
“倒闭潮”下危机涌动
▼
外卖品牌相继倒闭只是我们看到表象,浪潮之下,危机已开始暴露。
核心商家平台销量下滑
销量最能说明问题。
内参君昨天中午粗略统计了一下,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3大平台上排名靠前的纯外卖商家,月销量加起来有四五千。
要知道,平台核心位置上的纯外卖商家,曾经每月能做到近万单量,如今在情况好时也只能达到三四千单,不好时只有几百单。
△
焦耳外卖
以焦耳外卖为例:从去年年底已有下滑趋势,到今年年初,其各区域单量开始急剧下滑,区域单量下落到一个月一两千单,意味着每天只有三五十单,而高峰时期为现在的好几倍。
焦耳外卖租用美食广场的摊位或利用其他品牌的闲置厨房,所以天生有产品不够精致、品质一般、价格不高的问题。前期依靠疯狂补贴迅速扩大规模,但补贴结束后,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时,没有自己的产品竞争力,必然销量下滑。
安全存疑,执照缺失
外卖商家普遍重视自己的产品包装:没有堂食,包装就是品牌线下传播的载体。通过一个高逼格的包装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但里面的饭菜,常常与漂亮包装有天壤差距。
△
获得俞敏洪投资的mama便当在三元桥的厨房,看起来很简陋
在北京,中关村是除了国贸以外,餐饮创业者的必争之地。一方面是看中这里的市场消费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里离资本较近。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西侧的大恒科技大厦,底层简直是一个“外卖批发市场”。脏乱嘈杂的环境中,聚集了腹仇者联盟、优粮生活等多个知名外卖品牌。
内参君曾在一位餐饮老板的带领下前往这些外卖品牌的后厨参观:饭菜随意摆放,外人可以随便进入,卫生无法保障,食品安全也存在风险。
黑作坊姑且不算,连不少知名外卖品牌也存在执照问题:比如焦耳外卖,就在315之后因执照问题导致部分店在平台下架。
“挂靠别人厨房,利用闲置产能”的商业模式,决定其必然存在先天缺陷。
赢利艰难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数据,外卖快餐的行业平均毛利率是66%,净利率只有百分之五点几,意味着稍微打个折就不挣钱了。
现在这种外卖为生的商家几乎都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不上平台补贴就没流量,上平台补贴有了流量就没有利润。
算这样一笔账:👇
内参君知道一个真实的案例:👇
某家店参加满二十五减十几的活动,一个月卖了将近二十万,最后纯利润只有一万五左右。包装成本一万,加上人员工资,最后还是赔的。
“事实上,在当前纯外卖市场上,真正能挣钱的商家非常少。”某不愿具名的外卖品牌负责人说。
3
路在何方?
▼
△
外卖020到底怎么做?
在内参君看来,纯外卖O2O走出行业困境,有三条出路。
1
线上线下两套菜单:纯外卖模式走不通,不妨在线下扎根,堂食相对于外卖有更大的操作空间。设计线上线下两套菜单,其典型代表就是杨国福和张亮,他们在平台上的价钱比实体店要贵;或者设计一个专门的外卖菜单,或者设计菜单组合,做产品组合,就算打折做活动也能保证不至于赔钱。
2
做强标准化:以7-11和曾引领风潮的丽华快餐为例,既然消费者对外卖的价格预期在20元左右,为保证60%~70%的毛利,将食材成本压缩至6~9元,再通过实现标准化而减少厨师成本,只需要一两个人加热饭菜就够了。
3
做高客单价:以达美乐为例。达美乐的客单价较高,足够保证毛利率,而且折扣吝啬。但消费者愿意接受这样的客单价,说明选择产品品类非常重要。同理还有小龙虾。另一种提高客单价的方法是走匠心路线,以贵手工、定制化、高逼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O2O的浪潮涌来时,弄潮儿们一窝蜂上,充满想象力的商业模式都可能是伪命题。如今浪潮退去,会发现外卖市场的蛋糕并不那么好吃。外卖依然要遵从餐饮的基本逻辑。
— 点击下列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参干货—
统筹:张琳娟|编辑:王艳艳|视觉:陈晓月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tinachenjiao
转载原创请加微信neicanmishu
<>记者在一些专门外卖的餐馆看到惊人一幕:墙壁漆黑满是油污,下水沟散发恶臭,香肠和鱼看起来也已变质,墙上有蟑螂飞快爬行。这里没有客人上门,只卖给APP订餐的食客”......
这一段报道,并非刚刚新鲜出炉的网络外卖丑闻——它来自2014年10月的央视新闻。事实上,在互联网上检索三年前社会对外卖的关注重点,我们很难不发生时空上的错乱感:送餐超时,外卖小哥与顾客发生肢体冲突,校园与社区禁止外卖上门……此类纠纷,在三年之后仍不让我们感到陌生。但也有一些话题,在外卖行业发展的这三年中已经销声匿迹:再也不会有人在网上提问,自己能不能开一家只经营外卖的“私房菜”?
从无到有,由乱到治。在法律的视野中,三年来外卖行业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
扩张年代
在几年前,人们还在谈论餐饮行业正在遭遇经济寒冬,2015年时行业却已在互联网+的照耀下期待着夏天来临当行业发展搭乘上互联网+的东风,O2O外卖应运而生。
根据行业研究,O2O外卖指以互联网为媒介,连接用户与线下餐饮企业,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为用户提供外卖信息与外卖服务。
在2013至2014年时,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网络外卖的真正意义所在。彼时,它被认为不过是众多用户渠道中新的一条——尽管上一条新渠道的增加,需要追溯到电话的发明。但很快,无论是投资者、经营者还是用户,都切身地感受到了资源集聚的强大平台效应。
2014年是O2O外卖行业整体期待厚积薄发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移动网民规模达到了惊人的5.6亿人,将近半数的网民在2014年购买过网络外卖。与此相对的,是中国O2O行业整体渗透率仅为4.5%,用户粘性仍在不断培育。中国的网络外卖行业,正在向千亿市场规模迈进,而在4年之前,这个数字仅仅为92亿元。
但O2O外卖喷涌而出的市场潜力,仍然让餐饮行业乃至整个服务行业为之震撼。仅仅过了一年时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1200亿大关,月度第三方外卖平台覆盖用户数将近1500万。开拓了市场的,除了投资与经营,还有吃货们难以抑制的食欲。调查显示,2015年网上订外卖已经从偶发的尝鲜行为成为习惯性的高频行为,近八成O2O外卖用户每周至少订一次外卖。
对于行业来说,从2015年开始到2016年完成,一个重要的转折是用户需求正在从价格敏感转向时间敏感。逐渐地,曾经的补贴战、价格战逐步让位于限时送达与超时赔偿。在一次用户调查中,超过四成用户选择网络外卖的首要原因是解决工作餐,两成是没时间或不愿在家做饭,只有10%的用户是看重了外卖平台上的优惠活动。当曾经的烧钱竞争因理性消费观念的形成而走向终结,外卖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平稳期。
与所有新型行业一样,平稳一定意味着监管与规范。
监管时代
2016年3月15日,某知名网络外卖平台再度登陆央视。可这一回,它遭遇的是所有不规范经营企业的噩梦:年度315晚会。在央视的节目中,外卖平台网站显示的多家平台实体店铺与订餐平台上的照片不相符。订餐平台上的菜品、店面光鲜亮丽,但实体店面却混乱狭小,餐厅的厨师甚至直接用牙咬开加工食材。
这不过是人们对外卖视频安全担忧的一次集中爆发。在2016年进行的一次第三方机构调查中,近42%的用户亲身经历过外卖食品安全问题,96%的用户经常或偶尔听闻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只有14%的用户对食品安全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食品安全超过送餐速度和优惠活动,成为选择外卖 平台的首要考虑因素。
事实上,自2015年开始,行业监管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一批政策,规范O2O外卖行业发展。梳理各类规定,一条鼓励与管理并重的路线清晰可见:平台提供者应当对食品经营者资质进行审核登记,对商户的实体门店进行确认和巡查抽检,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经营者、平台方应当先行赔偿。此外,餐饮产品和服务标准及行业自律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监管仍在持续发力。2017年9月1日《外卖配送服务规范》实施,11月10日《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公布。时至今日,质量管理已经覆盖了从订餐到生产再到配送的整个闭环。在国家政策的逐步收紧之下,网络外卖行业的视频安全问题正在得到有效好转。在相同机构于2017年上半年进行的调查中,六成受访者对食品卫生呈满意态度。
O2O外卖行业正在平稳运行,但绝非已尽善尽美。
食品安全之外的问题
当食品安全危机的紧迫性下降,自然有其他问题会试图取代它成为O2O外卖行业的主要矛盾。
一是外卖小哥的横冲直撞。在用户对时间体验的高度刚性下,我们已经熟悉了在机动车、非机动车道上躲避肆意逆行、来回并线、视红绿灯为无物的外卖电动车们。据媒体报道,仅南京一地,今年上半年涉及电动自行车外卖送餐的交通事故就达3242起,外卖方违法担责率高达94.04%。当地正在讨论出台规定,加强对送餐电动自行车的管理。
二是送餐者与用户间的种种奇闻异事。“来的时候要鬼鬼祟祟”、“厕所没纸带点纸”、“派你们最可爱的店员过来”,这些奇葩要求在激起网络吐槽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网络外卖行业的思考:用户掌握着评价权时,如何保证这种市场反馈功能不跑偏?面对奇葩,快递小哥又应如何应对?
三是外卖餐具触动的环保焦虑。今年9月,一则名为《外卖,正在毁掉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走红网络。文中“中国每周因外卖产生四亿个一次性打包盒、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表述,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尽管事后不少人表示文中的数字并无依据,但废弃的餐具引发的环境问题却是实实在在的担忧。回收难、利用难、处置难,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也许外卖真的会吃掉人类的未来。
治理O2O外卖行业的这些问题不能因噎废食,也绝非一家一时之事。作为裁判机关,人民法院也在依法化解外卖纠纷,理清行业规则。本文之后的四篇文章,就是法律与司法者对外卖信任危机不同侧面的回应。
健康的外卖行业离法律有多远?且听我们慢慢道来。
(配图来源于网络)
><>/金错刀
前不久的乌镇互联网大会,除了身价5万亿的饭局,社会责任成了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马云、刘强东、马化腾等大佬纷纷就企业的社会价值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不管是的高谈阔论还是事必躬亲,社会责任感的确被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最近,美团外卖发布两支暖心广告片,展现了作为互联网经济毛细血管的外卖O2O的社会价值。加班不能按时到家的白领给家人叫份外卖,从手术台上下来的医生收到女儿的生日蛋糕。除了满足让人吃得更好这样的简单需求外,外卖这样的生活服务,也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温情。
除了走温情路线,外卖O2O另外的一个变化是,无论美团外卖还是饿了么,如今不约而同强调社会责任,比如为聋哑人解决就业、关注环保、传递正能量等等。
这个曾经厮杀最为惨烈的行业,火药味渐渐变淡了,人情味更浓了。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
1
商业价值之争尘埃落定
社会价值成新追求
从群雄割据到三足鼎立再到双雄对决,从跑马圈地拼杀用户数的野蛮生长,到以标准和流程化服务竞争,再到社会价值的比拼,外卖O2O的竞争经历了三个阶段。
外卖三国杀结束之后的两个月,美团点评宣布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在媒体沟通会上,王兴给美团点评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社会企业。
在王兴看来,新阶段的美团点评已经具备更高的价值输出、商业模式输出的能力,也理应承担更大的行业责任、社会责任。
企业谈社会责任,很容易浮于表面。就目前来看,美团点评在社会企业方面的探索在美团外卖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美团外卖是生活类服务O2O平台中明确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将其落实到各个维度中的为数不多的企业。
外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也是最能体现社会人情冷暖的行业,在为社会带来方便的同时,外卖行业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新的难题。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中国外卖正给全球带来一场生态浩劫》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虽然文章过分夸大了外卖的危害,但外卖的确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
外卖小哥的出现让老百姓吃饭变得非常方便,但争分夺秒的外卖小哥给交通安全带来的隐患也屡屡见诸报端。
一个行业要步入规范健康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但源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
在当今社会,企业的发展与其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紧密。一个企业能做多大,走多远,创造多少价值,其实取决于它解决了一个多大的社会问题。如果这个社会问题非常之大的话,企业的商业价值就会水涨船高。
外卖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明朗,外卖平台不仅仅看重送餐的数量级,也更看重质量,重视社会价值,视野也从业务竞争升级为了社会价值实现,哪家企业能够带动行业解决自身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才有机会实现更大的价值。
2
为了实现“活得更好”
美团外卖的想法与做法
《论真理》里中有一句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存在时万物存在,人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对人的关注程度,决定了企业存在的价值。
比如,美团点评的价值使命是:“We help people eat better,live better”。美团外卖基本上满足了吃得更好这个生理需求。
暑假的时候,很多双职工的父母,给家里的孩子叫外卖;做不动饭又非要自己住的老人,儿女为他们叫外卖;出差飞机晚点到酒店都半夜了没饭吃,叫外卖;住院的病人叫外卖,忙到没时间下楼吃饭的医护人员,更需要叫份外卖。
根据美团外卖的数据,每到暑期中小学生放假全国约有500万上班忙碌的家长叫外卖解决孩子吃饭问题;全国每年将近有715万医护人员叫外卖送至医院 。
美团外卖实现让了人们“吃得更好”这个目标,但要完全实现“吃得更好,活得更好”的企业使命,只有通过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吃得更好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为了满足用户更多层次的需求,2018年美团点评将投入1亿元用于保护用户隐私,隐私保护是王兴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责任;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美团点评建立“天网”入网经营商户电子档案系统和天眼餐饮业市民评价大数据系统;在保证配送安全方面,美团点评已经启动了长城计划,扫一扫“小区安全守卫”小程序二维码,就能快速判断眼前穿着黄色外卖服的小哥,是否“货真价实”...
如何实现归属和爱的需求?
美团点评目前三万五千名员工,有五十万的活跃骑手,创造了全国2%的就业机会。王兴很自豪的一点是,骑手中31%是来自于传统产业工人,10%来自于贫困地区,历史累计接单骑手有三百万人。
美团外卖有一支名为“冀F无声美团外卖”的骑手团队,这支团队由11位聋哑人组成,每天要工作13个小时,每个人每月平均完成1000单外卖。
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需求,让生活能力较弱的群体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是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的道路上,时常可以见到急着送餐的外卖配送员,一边盯着手机一边驾驶,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隐患。为此美团外卖开发出智能耳机,让配送员不用盯着手机屏幕,也可实时了解配送需求,进而提升交通安全。这些小细节的改善与提升,都能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而对于公众越来越关注的环境问题,美团点评也倡导成立绿色外卖的环保联盟、推出行业公约、设立青山基金,推出环保的产品功能选项,将来也包括对包装的倡议,提供更环保的餐具等。
总之,美团外卖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提升社会成员的幸福程度,对于整个行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如何成为值得被尊重的外卖O2O?
“商业价值”是比较容易用数字衡量的,利润多少,股价多少等等,“社会价值”却不容易计算,但可以用心感受。
追求商业价值可以赢得资本的青睐,但追求社会价值收获的是人心。商业价值决定一家企业是否成功,而社会价值决定了这个企业是否值得被尊重。无论是美团外卖还是饿了么,在新的竞争阶段,社会价值成为其跃升的新跳板。
当然社会价值的实现起来远远没有商业价值的实现来得快,对社会价值的追求也不是作秀,只有让社会价值内化为企业的价值观,外卖O2O才能真正成为让人值得尊重的企业。
和你死我活的商业竞争不同的是,社会价值的竞争能让企业更值得依赖,让社会更美好,让人情味更浓厚。社会价值的竞争是更高级的竞争。
让社会价值成为联系各社会主体的纽带,让他们实现良性互动:让用户生活更加便捷、外卖小哥更有尊严、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值得高兴的是,这种良好的互动正在进行。。
比如,网友@古典在微博中晒出了一张外卖订单,因订单中的备注十分暖心而受到网友关注。图片发出后,网友们纷纷为这份相互体谅点赞。
当然,外卖小哥将走失儿童送回家、见义勇为等义举成为城市中的一股暖流,平凡人的善行也无数次温暖着人们的内心,外卖小哥逐渐成为最温暖的称呼。
美团外卖的小哥也在积极和公安部门合作,参与警示宣传工作,利用可以广泛接触社区、接触居民的优势,发放电信诈骗等宣传制品,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为社会美好添砖加瓦。
社会价值竞争和商业价值不同,社会价值更多的是付出,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包容与胸怀。
当外卖O2O以伟大公司的姿态去传递社会价值时,它们就是值得被尊重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