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海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了惊人的52890亿元,同比增长20.4%,这一数字令人瞩目,却也掩盖了餐饮业内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对于像鲁先生这样的创业者来说,高额的房租成本已经成为创业道路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鲁先生,一个原本从事古董生意的创业者,看准了餐饮业的发展潜力,毅然选择了跨界创业。然而,他很快发现,面对每月高达2.3万元的房租,自己仿佛成了房东的雇佣工人,而非真正的企业家。据他的估算,房租成本占到了营业额的30%到40%,这意味着他开店半年的收入几乎都流入了房东的口袋。即便是每天销售150碗,也难以实现盈利,而实际情况是,目前的销量还不到100碗。这样的困境让他感到沮丧,但他仍然抱着对餐饮行业未来的希望,相信客流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 class="pgc-img">>鲁先生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餐饮业普遍存在的难题之一。高额的房租成本不仅压低了创业者的盈利空间,也限制了新店铺的涌现,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不得不思考:餐饮业该如何应对房租成本上涨的挑战,才能走出困境?
政府应该出台更加灵活和有利于创业者的政策。对于房租成本过高的地区,可以考虑给予创业者一定的减免或补贴,以降低他们的经营压力,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餐饮业。
< class="pgc-img">>餐饮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找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优化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来降低总体经营成本,从而缓解房租成本带来的压力。
此外,创业者在选择店铺位置时,也应该更加审慎。不一定非要选择繁华地段,而可以考虑一些人流量相对较大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区域,以降低房租成本,提升盈利空间
< class="pgc-img">>高额的房租成本是当前餐饮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但也并非毫无解决之道。政府、企业以及创业者本身都可以通过合作与创新,共同应对这一挑战,为餐饮业的持续发展找到更加可持续的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餐饮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024年餐饮圈爆火的卫星店,是捷径还是陷阱?
仓库,厨房,再加一个打包的区域,就成了连锁餐饮品牌的“新妆”——卫星店。据亿邦动力不完全统计,目前,农耕记、老乡鸡、海底捞、醉得意、大龙燚、木屋烧烤等中式餐饮品牌均布局了卫星店。
2023年底以来,餐饮行业中出现卫星店风潮,一些品牌自发地尝试纯外卖的轻量级店铺,这种“效率型”新模式也牵动了平台的关注。这样的小店,之前叫做“只做外卖”的门店。如今,这种店有了个洋气的新名字——卫星店。
美团是这样定义卫星店的:连锁品牌为顾客提供品质外卖而打造的外卖专营店。不同于堂食,卫星店靠的是店铺附近3公里左右范围内的线上流量。店如其名,在地理位置上,卫星店像卫星围绕行星一样,是堂食店的补充。这些卫星店帮助餐饮品牌向更广阔的范围扩张,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具质价比的餐品。
在疯狂内卷的餐饮行业,卫星店是一门好生意,餐饮企业发现了,平台方也发现了。2024年4月,美团外卖推出“品牌卫星店”万店返佣计划,含6个月佣金返还、超1亿元流量扶持以及免费AI选址、选品、精准营销服务等三大扶持措施,号召更多餐饮品牌布局卫星店。
随着平台推手,越来越多小店落地,更多大牌正在加速布局。从堂食兼外卖混合经营,到卫星店单外卖模式,“极致瘦身”的卫星店,会是行业内卷中的一条捷径吗?
保存活促增长
餐饮大牌纷纷加码卫星店
走进北京裕惠大厦B座,一楼电梯厅空调冷风充足。在这样一个遍布商务大厦的繁华街区,在税务所、科创中心等单位的环绕下,地下一层垂直空间里,有无数餐品等待送出。
地下美食城的十几个餐饮档口中,农耕记外卖卫星店应该算是最难找的一个。从地图软件上看,这家小店快要跳出大厦边缘,外卖骑手跟着墙上“农耕记”的指示箭头,一路深入美食城尽头,走过一个幽暗的走廊,右拐,再左拐,才能最终到达这家神秘的店铺。
这家深藏不露的店铺,却并不冷清。在工作日中午,骑手频繁往来于狭窄的过道,为周边大厦送餐。在农耕记经典的墨绿招牌下,取餐窗口分上下两排放着七八份餐。工作日11点前后,一个个方底的布袋贴着白色单据被送上待取队列,餐品几乎是随取随补始终不断。
因为坚持不用预制菜和中央厨房配送,单店都是现做现卖,农耕记卫星店对员工配合和整体模型的效率有着更高要求。店铺中的五六个店员,穿着统一的黑色服装、头戴网帽,从食材清洗、切配、炒菜到出餐打包,虽然在40平的空间里,餐饮流水线被压缩到一个转身的距离,但却忙中有序,各司其职。
对于早已布局外卖专门店四年的农耕记而言,这种店铺属于常规操作。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农耕记卫星店月销量普遍在2000+到4000+单,有的高达9000+单。门店员工表示,店里每天能走6000单。按照外卖平台所显示的人均29元客单价计算,这样一个卫星店的月营业额可以达到520万元。
在行业内卷之中,不只是农耕记一家餐饮品牌在重仓卫星店铺。据美团最新发布数据,截至目前,累计有120个品牌开出800多家品牌卫星店。
家庭式风格的中式快餐品牌老乡鸡,把店压缩开进了北京一环里大厦五层美食城广场的角落,周围社区环绕、人流量大;以服务为亮点的知名火锅品牌海底捞,针对一人食场景挂出“下饭火锅菜”的牌子,落地了专做快餐外卖的小店;曾经喊着不拼桌、不外卖的太二酸菜鱼,也在今年5月低调开出了首家卫星店试水,位置选在人口密集的厦门老城商圈。
多个餐饮品牌都在降价,打出“价格回到N年前”的口号。当今生意不好做,餐饮行业的“卷”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于是,品牌商家纷纷入局卫星店,以更灵活的方式保存活、求增长。
美团外卖品牌卫星店项目负责人提到,目前大家对于行业内卷的关心,本质上是对于增长的焦虑。而对于很多品牌来说,卫星店可能是解决增长的好方法。例如,正餐品牌可以去做快餐的品类,小店可以根据情况延长营业的时长。
品牌大店的服务和口碑带来了基础客源,在具有一定市场认知的基础上,卫星店让更多人打开手机操作一番就能享有进店才能吃到的菜品,餐饮品牌和消费者的接触面得到扩大,又再次提高了品牌认知度。可以说,外卖与堂食相辅相成,是互相带动的。
单月实收30w+
卫星店成“下蛋金鹅”
品牌卫星店的特点是投入低、回报快,灵活性很高。
首先,压缩房租成本。
传统餐饮开店,房租和人员工资是固定成本的两大项,一般会分别占餐厅总流水营业额的15%。卫星店的降本节流,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房租成本的缩减达成的。美团相关人士分析,开卫星店可以降低60%固定成本,其中房租是大头,装修和设备等固定成本也可以节省下来。
据亿邦动力观察,卫星店的店型主要有美食城档口店和社区临街铺子店。前者集中在写字楼密集区,贴近上班族的用餐需求,主打热门商圈中“冷门洼地”位置;后者深入居民区,主要依靠周边社区流量,人口更加密集,容易形成复购粘性。
大龙燚是2013年在成都诞生的火锅品牌,以供应链统一为基础,把专做冒菜的小店开到了广州、成都的街头巷尾。大龙燚·火锅冒菜的门店多数选在城市一流商圈的三流位置,这样不仅能保证线上流量的充足,还能把房租成本控制在基本5000元/月。大龙燚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于需要在人流量高的堂食店,成本真的缩减非常多。”
第二,卫星店精简又灵活的人员设置,也有利于减少成本,实现极致人效。一般来说,卫星店的结构是一个站长,两个厨师,再加上一个洗碗人员和一个打包人员。
互联网“原生”餐饮品牌的松哥油焖大虾,目前在深圳和广州有近50家门店,其中有一半是外卖店。品牌创始人徐松——松哥分享道,外卖店的店铺面积在50平左右,启动投资一般不会超过30万元,“半年之内能回本,最快的应该一个月就够了。”
“外卖店人手比堂食店能减少一半,我们这有的店一天就两个人他们也能搞定。还有就是,它可以很灵活。”松哥说道。小龙虾生意的淡旺季明显,一个传统大店如果一两百平方,即使是在淡季的时候,再少也需要几个人填满前厅后厨。而外卖店就不同,可以在高峰期的时候找兼职,因为“也不需要什么服务,只需要把产品做出来,打包发出去就完了”。
在降低房租和人力成本之外,品牌入局卫星店还要提升菜品的针对性,优化SKU,保证出餐。
对于不同品类来说,做卫星店的效果不同,即使同样是标准化出餐,不同的烹饪流程,餐品外卖制作的时间也不同。
相比很多中式餐饮外卖十几分钟出餐甚至立等可取,必胜客卫星店的出餐速度更慢,高峰期外带顾客常常一等等个半小时。“一般的快餐店承诺十几分钟菜能上来,我们根本不可能。”门店员工解释说,因为新鲜比萨需要时间烤制,链条式的厨房,餐品一个个接着往前滚,顺着烤出来,员工“只能尊重它的速度”。
为了调整出餐节奏,更多的餐饮品牌会为卫星店定制菜单。一是要精简化,二是要更加适合单人场景,菜单中的任一选项都要符合销量高、制作快的要求。
农耕记把外卖业务SKU控制在20个左右,农耕记创始人冯国华——华叔表示,外卖的菜单就得精选。“大家最喜欢吃哪些菜,我就卖这些菜。因为小店人也少,要是搞那么多做不出来,备货浪费很大啊。”
如果做好品类优化,再加上房租和人工的降本,卫星店的利润率基本可以做到10%。据了解,受城市和商圈体量影响,大龙燚卫星店的营收各有不同,做得最好的大龙燚·火锅冒菜门店一天可以做到1万多元的实收,一个月超30万元。综合下来,单店每个月实收平均在15-17万元,基本8-10个月回本,利润率能达到10%-15%。对于内卷严重的餐饮行业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下蛋金鹅”。
入局有门槛
卫星店有哪些风险?
卫星店趋势大火,引得无数餐饮商家跃跃欲试,然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入局。
开卫星店的门槛在于“品牌”二字——首先要是一个连锁品牌,已经在线下深耕,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保证订单基数;菜品也要更标准化,同时要有高效的供应链能力。
根据美团发布的信息来看,符合以下特点的品牌商家更加适合开卫星店:
·一是堂食好,品牌势能强;
·二是想将堂食和外卖拆分,让外卖打法和定位更清晰;
·三是想扩增量,用卫星店来扩展新区域;
·四是烘焙、小吃等品牌进行分时段或细分品类的场景拓展。
细究下来,只有连锁的大型餐饮品牌才有资格和动力入局。
除了门槛高,卫星店还有一些隐形的“成本”——比如营销成本。
想做好卫星店,先得玩转流量。品牌卫星店以外卖业务为主,客源基本上来自线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平台推流。从大龙燚的数据来看,外卖业务的流量大多数来自美团,其中商家列表50%,订单页20%,搜索10%,其他10%由收藏、购物车、首页展位构成。松哥油焖大虾的外卖订单也大多来自平台,美团占了一半以上,饿了么要少一点。
美团外卖卫星店项目负责人告诉亿邦动力,盈利较好的门店,往往需要月曝光人数达到30万以上。为此,品牌开卫星店不得不进行平台投流,并与平台在流量扶持、技术支持、运营策略加强合作。无论是活动要求发布,还是经营规则调整,平台的各种动作都可能影响卫星店的活法。
目前,已经重仓卫星店的品牌都在持续加码,快速扩张规模。2024年年初,大龙燚团队达成协议,分区发展,同时逐步开放加盟。未来几年,大龙燚将对卫星店重点布局,计划3年内在全国开出500家卫星店。
值得注意的是,卫星店的投资成本在上升。农耕记外卖卫星店经过升级迭代,目前在投入的是三代店。相比早期开的卫星店,三代店投入成本涨了两三倍,开一家卫星店大概需要五六十万。
“以前就没什么装修,最新一代的店那可以说是敞开门随时能参观,做得很漂亮。”华叔说,“现在店面比以前要大,而且我们整个品质、环境都会有更多要求。空间大一点,大家做事舒服,卫生各方面也有利。”对于早期开出的卫星店,农耕记也在陆陆续续翻新了。
但谈到是否会持续扩大卫星店的规模时,华叔接连说了两个“肯定会”。他将外卖业务定位为长期事业:“以前投资少,投入十几万,一个月赚两三万,半年就可以回本;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一年甚至一年半回本,我觉得也行。”
是否要扩大开店规模?松哥的想法略有不同,明言线下门店追求质量,以后不再追求数量。“我们原来也有一个阶段疯狂扩张、疯狂开店,但其实要做品牌还是需要点时间。”松哥表示,今后可能还是开大店多一点,大店同时做外卖,假如某个地方不适合做堂食,就考虑开点外卖专门店,但也不要开太多。
“尤其是现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做一个就要赚一个。”一句话道出了松哥的目标,也是无数餐饮人的期望。毕竟一个店投下去,万一没搞好,浪费的钱至少是百万起。
餐饮行业的卷,一边是极致低价,一边是极致体验。卫星店融合了这两者,为品牌商家提供了一条触达消费者、提高认知度的道路。
市场上已经跑通的案例表明,品牌卫星店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盈利,实现规模扩张。但长期来讲又如何?放眼未来,已经入局的头部玩家既有期待,又有隐忧。百城千店、千城万店是餐饮商家共同的梦,但中式餐饮品牌的含金量也弥足珍贵。
未来会持续高增还是增速放缓?对于品牌是增加势能还是增加风险?餐饮卫星店才刚刚开始,每个餐饮品牌或许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文源自亿邦动力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到店里吃火锅,你愿意服务员包办一切,还是自己动手?
在成都,一家开业约半年的火锅店,尝试了一种“无人”服务模式,没有服务员端茶倒水、取菜打油碟、煮底料,全靠顾客自己动手,甚至吃完之后还需要顾客自己收拾餐桌。
据了解,无人火锅店在一些地方已有零星出现,这个新的模式吸引了很多年轻的顾客。不过,无人运营的模式在操作便捷度、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尚有挑战,成都这家无人火锅店会有什么新突破呢?
两个痛点让传统餐饮路越走越窄
这家店的创办人杨亮在餐饮行业打拼快20年了,早期他在火锅店做了8年印度飞饼,2013年开始出来单干,做过烤鱼、冒菜、烧烤、锅巴土豆,等等,也开过厨师培训机构。一开始他自己下厨,后来店开多了,杨亮就主要负责运营管理。
在行业一线的打拼,让他对行业的痛点有切身的感触。回顾起来,他总结了两点:人力成本高、房租贵。
杨亮的第一个自主创业项目是冒菜。他物色了一个大约30平方米的店面,自己当厨师,雇了五六个服务员。因为味道好,客流量很大,还吸引了不少人来洽谈合作。杨亮说,2013年正是冒菜行业的风口,因此店铺扩张很快,高峰期时开了10家连锁店。在还没有互联网外卖平台的时代,他认为这个经营业绩已经很不错了。2018年,杨亮扩大了经营范围,涉足小龙虾、烤鱼等夜宵小吃。正值世界杯期间,生意火爆,最多的时候一天卖了2000斤小龙虾。
但人力缺乏的矛盾随之凸显。夜宵店开业的一年多时间里,厨师换了4个,服务员流动的就更多了。有的厨师是因为家里有事,有的则要求涨工资,薪水达不到要求就离职了。杨亮觉得,自己常常被厨师牵着鼻子走,“生意好的时候要求涨工资,可是生意不好的时候你又不能给他降工资”。
换厨师对一家餐饮店来说影响很大。杨亮说,传统餐饮业的味道做不到标准化,厨师换了,味道也就变了,顾客就会流失,消费粘性就会降低。他的夜宵店生意在世界杯结束后陷入低谷。服务员一年间也换了十来个,而且大都平均年龄40岁左右,20多岁的年轻服务员很难招到。杨亮说,在年轻人眼中,传统餐饮又脏又累,不是一份好工作。
他一度感到担忧:如果这批上了岁数的人不做餐饮服务了,以后谁来做呢?
不是未雨绸缪,而是迫在眉睫
瞄准了餐饮业的上述痛点之后,杨亮想,如果谁能解决人力、租金成本这些问题,那么餐饮市场就能做大。无人店铺的模式开始进入他的视野。
启动无人火锅店项目,杨亮并不是一时冲动。他说,自己作出改变,不是未雨绸缪,餐饮业面临的这些困境,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杨亮认为,现在餐饮产业链上的中央厨房、净菜厂等已经很成熟了,如果把这些资源通过智能化的形式整合到一起,可能是一条新出路。他四处考察,到广州了解软件开发,到重庆、徐州考察冷柜厂家,还联系平台做支付接口。搞了半年,一家无人火锅店所需的运营系统初步成型。
2021年9月,在成都金牛区一个普通的街区,杨亮的无人火锅店开张了。没有服务员,店内有9张桌子,一排冷柜倚墙而立,最里侧的空间被单独隔出来当作收纳餐具的后厨。从调制锅底汤料,到收拾餐具,一切都需要顾客自行操作。冷柜在顾客扫码后开启,自动识别取出的菜品及其数量,手机端自动扣款。顾客需要自己去架子上取锅,扫码购买锅底后自己去倒水调制锅底。
按照无人火锅店的流程设计,顾客用餐后需要自己把锅底端到后厨去倒掉,并把脏锅碗放在指定位置,最好还能把桌面清理干净。对于这些流程,一些新顾客有点不知所措,但回头客就轻车熟路了。
当然,这家店并不是完全“无人”。会有一名服务员每天17时到22时在店里工作,主要负责菜品补充、打扫卫生等工作。在其他时段,若出现菜品不够或其他突发状况时,后台会发出提示,提醒服务人员马上到场处置。
基于智能化的运营模式,这家无人火锅店的确节约了不少人力成本,在菜品价位上也比传统火锅店低了大约30%。
杨亮坦言,目前这家店的盈利能力比传统火锅店更强,运营起来也比传统的轻松了很多。过去做传统餐饮,还要一大早去菜市场买菜,回来还要洗切,现在净菜厂配送即可。
杨亮说,因为有成熟的产业链,火锅这个传统行业也能做到标准化了,比如通过净菜厂配送的菜品重量可以精确到克,盒子上的代码可以溯源,以保障食品安全。火锅底料也是调配好的,顾客撕开包装袋倒进锅里即可。
杨亮介绍,在开店之前,团队投入了大约30万元用于开发这套系统,首家店铺的投入成本大约20万元。但一位资深餐饮人士对杨亮说:你这个创意就值500万元。
“无人”运营模式尚有升级空间
无人火锅店并不是杨亮的首创。此前,重庆、黑龙江等地曾有无人火锅店的探索,知名餐饮品牌海底捞也在2018年尝试了从等位、点餐到上菜全部实现自动化的“智慧餐厅”。
不过, 2021年年初在重庆开业的一家火锅店在运营大约半年后已经关门。据报道,当时的员工分析主要是操作和选址问题,消费者抱怨操作繁琐,比如每开一次冰柜都要重新扫码,其中一家分店因为选址在老年人居多的街区,愿意来尝试的顾客较少。
杨亮曾去重庆那家无人火锅店体验过。他分析认为,主要是味道没有竞争力,另外设备经常出问题,比如打不开柜门或者乱扣费。杨亮说,考虑到前车之鉴,无人火锅店在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升级。
毕竟是“无人”运营状态,杨亮的这家无人火锅店也有一些意外情况,比如新顾客不熟悉流程,不知道怎么取菜,有的顾客离开后没有收拾餐桌,甚至忘记关闭电磁炉。杨亮说,这些问题会通过增加现场提示指引、提高设备智能化等方式来解决。比如考虑到顾客离开时可能会忘记关闭电磁炉,他们请厂家专门修改了芯片,电磁炉连续工作10分钟后会自动关闭。
此外,店内空调是人体感应式的,有客人进店时会自动开启。灯光可以远程操控,以节约能源。监控发现有顾客进店后,会在管理服务人员的手机上推送提示,方便了解店内情况。
杨亮说,他们正在思考应对更多的意外情况,比如针对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或者忘带手机的顾客,计划增设刷卡、刷脸等支付方式。此外,他还从运营的角度在思考,今后店铺开多了怎么办,“一家店好管,那10家呢、100家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通讯员 汪龙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