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饮行业中,生意的好坏对于店主来说至关重要。然而,要想保持一个繁忙的餐馆生意,并非易事。今天,我们将探讨几个对于餐饮店生意起到重要影响的因素。
首先,地理位置是一个关键因素。选址决定了餐饮店是否能够吸引足够的顾客。位于繁忙商业区或人流量高的地段,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此外,附近是否有其他竞争性餐馆也会对生意产生影响。因此,选择一个适当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其次,菜品的质量和多样性也是吸引客户的重要因素。顾客选择餐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希望品尝美味的食物。因此,餐饮店应该提供高质量的菜品,并持续更新菜单,以吸引那些追求新鲜和多样化口味的顾客。通过定期改进和创新菜品,餐馆可以留住顾客并不断吸引新客户。
第三,服务质量是决定餐饮店生意好坏的关键。友好和专业的服务能够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并增加他们再次光顾的可能性。经过良好培训的员工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包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准确的点菜建议和保持整洁的用餐环境。对于餐饮店来说,提供出色的客户体验是吸引客户和留住客户的关键。
此外,餐饮店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形象也会对生意产生重要影响。有效的营销策略有助于增加品牌知名度并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通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参加本地社区活动和提供特殊优惠等方式,餐馆可以扩大知名度并吸引更多的顾客。
综上所述,地理位置、菜品质量和多样性、服务质量以及市场推广和品牌形象都是影响餐饮店生意好坏的重要因素。餐馆业主应认真关注这些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餐饮业务。只有在这些方面保持良好表现,餐馆才能够吸引并保留大量的忠实顾客,从而获得持续的成功。
何以法律手段约束餐饮浪费
专家建议突出制度刚性精准设定监督主体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只要有剩饭剩菜,就会打包——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坚持多年的一个习惯,“小时候为了生存,我吃过树叶和野菜,深知粮食的可贵。这些年治理土壤污染,深知粮食增产的不易”。
“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有力解决了土壤污染问题。我觉得,还应在法律中作出更加具体、刚性的规定,把解决餐饮浪费问题纳入更完善的法治轨道。”党永富说。
党永富的期待,有望变成现实。
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要求,抓紧研究提出立法工作方案,高质高效做好相关立法工作,决定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相关工作。
“立法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要强调精准化、可诉化、可裁化、可执行化。要针对机关单位、企业、餐饮公司、学校等,精准设定监督主体,对浪费现象采取警告、公示、训诫、罚款等多种手段,完善惩治浪费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其严重程度触目惊心。
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
报告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而这样惊人的浪费量,还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
报告显示,游客、较大规模餐馆、朋友聚会和公务商务消费、中小学校成为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其中,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学生盒饭有三分之一被扔掉。
餐饮浪费不仅仅意味着扔掉大量食物,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而且,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指出,我国国情已经无法支撑这种挥霍式的食物消费方式。建立以节俭为核心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安全健康的绿色消费模式,势在必行。
缺乏有效刚性制度约束
为了有效约束餐饮浪费行为,多年来,一直有立法的呼声和举措。
2009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针对社会上一些浪费粮食的行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少仙建议,尽快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立法,明确规定节约粮食鼓励制度与浪费粮食重惩制度。鼓励合理消费、节约消费,重惩浪费者,特别要对餐馆饭店中饭桌上的浪费行为,严厉处罚浪费者,同时规定餐馆饭店业主负连带责任。
2013年,时任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提出,节粮减损、反对浪费,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特别要探索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立法。在粮食法中明确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条款,以法律手段约束整治浪费粮食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止浪费、厉行节约,我国宪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民法典中也有“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
为更好约束餐饮浪费行为,这些年来,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立法监管。
2013年,广东珠海率先对餐饮浪费处罚暂行办法征求意见。今年1月,江苏出台《江苏省粮食流通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新闻媒体应当对节约粮食开展公益性宣传,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但总的来看,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还比较分散,系统性、针对性、集成性还不够强,地方上的立法探索也缺乏可操作性,使得餐饮浪费行为始终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环境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曾经就餐饮浪费问题作过调研,在她看来,造成餐饮浪费有着多种原因,除了盲目攀比、讲排场、挑食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
“在德国,人们可以对餐饮浪费行为进行举报,执法部门会尽快赶到并开出罚单。而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规定,更多地还停留在倡导层面,没有形成刚性的制度约束。”李秀香说。
完善惩治浪费法律制度
在国家层面进行专门立法来约束餐饮浪费行为,已经非常迫切。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针对餐饮浪费问题进行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已具备,“虽然吃什么、吃多少是个人的权利,但如果在餐饮上出现浪费,就是对社会成本的消耗,是对公共利益的一种损害,应当在法律制度层面对此加以约束”。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立法的准备工作已经启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一级巡视员张桂龙说,法工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积极就加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立法问题认真研究、深入论证,通过多种立法、决定等形式,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在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定修改中分别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特别是在餐饮消费环节,积极倡导合理、健康的饮食文化,建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长效机制。
专家认为,对于餐饮浪费行为进行立法规制,要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精准立法,既要对餐饮企业、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全覆盖,也要着重对公务商务消费、学校餐饮等餐饮浪费“重灾区”加以规范,既要构建约束餐饮浪费行为的刚性制度,也要把握好处罚的力度和边界。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孙煜华认为,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情形,应当作出倡导、激励、惩戒等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
例如,餐饮企业应免费提供适量的打包盒,鼓励打包剩饭剩菜、节约粮食;餐馆、酒店、超市等企业捐赠即将过期和多余的食物,可以凭此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故意浪费食物的企业,可以作出罚款等处罚。
对于个人消费,应当以倡导为主,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可以采取地方试点的方式,实行循序渐进的处罚措施。例如,可以借鉴德国治理餐饮浪费的经验,任何人都可以对餐饮浪费行为进行举报,执法部门接到举报后应立即处理。
“尤其要抓住公款消费这个重心,对于严重的餐饮浪费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通过抓住这个‘关键少数’,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变,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刘俊海说。
其他国家如何治理食物浪费
食物浪费问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难题。近年来,有多个国家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法国是全球首个专门制定法律来禁止食物浪费的国家,2016年2月通过的《食物浪费法案》规定,禁止超市扔掉或销毁未售出的食物。假如超市有剩余,须将其捐赠给慈善机构或食物银行。超市和慈善机构签订协议后,能获得捐赠60%产品价值的税收减免。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的国家。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
意大利参议院2016年8月2日通过一个鼓励节约的法案,希望藉此将每年浪费的食物削减两成。该法案简化了超市和农场捐赠食物的程序,允许超市捐赠超过保质期不久的未售出食品,农场捐赠滞销产品也无需缴纳额外费用。该法案还鼓励餐厅提供打包服务,让消费者将吃不完的饭菜带回家。
为解决食物浪费问题,日本在2019年5月通过《食物浪费削减推进法案》,要求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浪费,并于当年11月底开始实施。法案写明,政府有责任推进有关避免食物浪费的政策。法案要求在内阁府设置“食物浪费削减推进会议”,推动“食物银行”(主要为经济有困难人士提供暂时性膳食支援,鼓励他们自力更生)活动等。
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宠物,正成为中国家庭的重要一分子。随着宠物的家庭地位越来越“稳”,更多的商家与业态发现讨好消费者不如先讨好“TA”。哪些业态瞄准了宠物经济?为何“宠物牌”更容易打动消费者?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进商场和街区,一探宠物经济的新变化。
商场:从“禁止入内”到人宠友好
初冬,南京连日阴雨天,位于江宁区景枫中心负一楼“茶颜悦色”店前仍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仔细一看队伍中时不时冒出几只毛茸茸的宠物狗,向过往的路人友好地“打招呼”。作为南京首家双向宠物友好商场,这里已经欢迎宠物入场一年多。
记者看到,一楼玻璃门上贴着绿字提醒携宠而来的消费者,“宠物请乘坐推车、宠物包袋入场”。在一楼客服台旁摆放着一排黑色宠物推车,缴纳500元押金后可以免费借用小型推车,归还推车后将退还全部押金。“什么是双向友好,不仅是对人友好,也是对宠物友好。”景枫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非常鼓励大家推车或者背包出行,这样既可以保障宠物自身的安全,也不影响商场内其他顾客,因为有的顾客怕狗、怕猫。除了推车,我们这还可以租借宠物嘴套、牵引绳等,还有零食、尿垫、拾便袋、滚毛器等物品限量供应,同时整理了餐饮版的宠物友好地图,提示哪些店铺可以带着‘毛孩子’一起逛吃。”
在南京,景枫中心、万象天地、建邺吾悦广场、水游城、龙湖江北天街等已成为宠物友好型商场。除了允许宠物入场外,相关的活动也纷纷推出。例如,11月下旬,龙湖江北天街将打造“萌宠节”,搭建萌宠“朋友圈”。龙湖江北天街相关负责人介绍:“江北周边年轻客群养宠占比较高,而且已建立较多高质量宠物交流互动社群,我们为爱宠客群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空间及活动,打造萌宠节系列IP活动来强化购物记忆,为消费者塑造一个更有爱、新趣的时尚潮流社交聚集地。”
对于商家的“良苦用心”,消费者是否买账?“宠物友好型商场对待宠物的种种细节,增加了我的好感,也更愿意去那边消费。”家有一只白色英短猫的南京市民许颖说。
“非携宠消费者对于宠物入场支持度高,仅有7.14%的受访者对于宠物进入购物中心表示排斥,其他都表示欢迎或中立。”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宠物友好型商业研究》调研显示:“不仅满足购物需求,更多的是为‘毛孩子’和‘毛孩子家长’营造出可以一起体验的第三空间。宠物友好型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强调体验感,已经从单纯的迎合宠物到人宠友好。”
品牌:跨界解锁宠物经济红利
11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Shake Shack南京万象天地店,发现餐厅外摆区域增设了宠物休息区、宠物特制水盆等友好设置,在消费者享受美食时,宠物也可以专心“干饭”。
“很多顾客都会带宠物来尝尝我们给狗狗准备的饼干,我们还会主动招待狗狗吃冰淇淋,这些都是免费的。”Shake Shack店员表示,“作为宠物友好餐厅,我们不仅是一家店,还是一个社区,和周围的邻居都达成一个朋友关系,而不是单纯地去卖商品,从2001年第一家门店开始,我们就奉行宠物友好的理念,历年的菜单上都有宠物食品。”
星巴克也开设了宠物友好门店,成为人和宠物、宠物和宠物之间亲密互动的第三空间。目前星巴克在江苏共有32家宠物友好门店,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
“一般宠物友好门店会选在社区附近,现在养宠人士和喜欢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公司也希望不同类型的门店给消费者不同的选择,同时给萌宠们一些不同的体验,比如喝到它们自己的星巴克——爪布奇诺。每当顾客带宠物来到门店,我们会主动上前与他们打招呼,聊一聊宠物的故事,并给宠物提供水、爪布奇诺等。”星巴克南京江心洲仁恒广场店经理秦圆直言,考虑到门店内咖啡制作是开放式的,根据相关规定,宠物不能进入食品生产制作空间,携带宠物的客人需在外场区用餐、休息,目前,周末50%左右的客人都会带宠物过来消费。
除了开设线下宠物友好门店,一些品牌瞅准了铲屎官们的钱袋子,迎合年轻人的爱宠诉求,跨界打造充满萌宠元素的产品。2021年底,麦当劳推出了汉堡猫窝;今年7月初,肯德基联合宠物品牌未卡推出“全家桶款”巨型猫抓桶,活动期间,限量1800个的猫抓桶瞬间抢空,在二手平台上,该猫抓桶的价格甚至被炒到200多元一个。
一位从事品牌营销的人士表示,低成本的宠物营销是高效率打造爆款单品的绝佳策略。从养宠人群来看,“90后”“00后”占据了主要位置,而这群年轻人作为当下的消费市场主力军,将宠物作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在为爱宠消费时“毫不手软”。品牌进行宠物营销时,还能融入年轻爱宠人群强化品牌年轻化的形象,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了下一个消费时代。
观念:“毛孩子”不输“人类幼崽”
11月11日凌晨,南京市民江蕙在朋友圈晒出了“双11”战绩:2袋猫粮、10袋猫砂、68罐罐头、1张猫沙发、4个针织项圈、6瓶鱼油……共计5198元。“以前‘双11’,给自己买衣服、买包、买化妆品,现在‘双11’,给毛孩子买冻干、买罐头、买玩具。”她说。
江蕙购物车的变化是有宠人士的一个缩影。许颖也有同样的感受:“我自己买米都随便买,买猫粮就很纠结。选猫粮时,要看配料表成分,比较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有无添加剂等,总之,需要注意的地方非常多。”
据《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一方面,宠物主人拥有学历高、收入高的特点,消费能力较强。另一方面,85%的主人将宠物作为自己的家人看待,不仅愿为宠物购买多种多样的食品,同样愿意为其购买各种生活用品、支付任何医疗费用等。
消费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在数据中。今年“双11”,淘宝天猫发布宠物数据显示,205个商家店播同比增速超百倍,破百万店播商家达48个;京东方面,有超过500个宠物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超80%的开放平台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100%。唯品会平台上,宠物主粮销量同比增长94%,宠物强化免疫用品销量同比增长115%,宠物驱虫、宠物医疗护理销量均同比上升80%以上。苏宁易购双十一期间宠物食品类目销售额已达37亿元。
“宠物经济的本身,是情感经济的产物。”业内人士分析,实际上,无论是宠物友好商场、宠物友好门店,还是品牌跨界推出的萌宠周边,成功的关键不仅仅是同时满足了宠物主和宠物的双重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宠物,将自身品牌戳中宠物主的内心。
如今,行走在城市里,宠物友好的空间越来越多,宠物食品店、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店也更加完善。未来,“饲养员”和萌宠一起出行、一起逛吃有可能成为生活的常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 丁茜茜 林杉
编辑: 姚政宇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