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餐饮营业额整体向好,据统计,2023年1-8月份,全国餐饮总收入32818.3亿元同比增长19.4%。
特别是节假日各地餐饮生意红火,五一假期餐饮暴涨。刚结束为期8天的中秋国庆黄金周,餐饮消费势能强劲,据商务部消息,商务部重点监测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0%,美团外卖数据显示,全国服务零售比2019年同期增长153%。
不少观点认为,餐饮行业的报复性增长来了,餐饮可以赚回过去几年失去的营收。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 class="pgc-img">>昨天和一个餐饮朋友吃饭,这个朋友是开中式快餐的,吃饭的时候他说,今年的生意太不稳定,节假日忙的累死,平时闲的没事,国庆节放假期间一天营收过万,现在不到2000,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是他自己家的店这样,周边餐饮店都是如此。
< class="pgc-img">>客人都去哪里了?十月一国庆节后许多餐厅生意断崖式下跌,突然就没有人消费了。
今年表面上看,各地餐饮一片火热,但实际上有很多餐厅营业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从疫情放开后,几乎所有餐饮人都认为2023年餐饮行业会越来越火,餐饮行业翻身的机会来了,现实却给各位餐饮老板浇了一盆冷水。
餐饮行业真正的低谷还没有到来,餐饮老板要准备好过苦日子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营收增长生意难做,餐厅营业收入断崖式下滑,甚至出现大量的倒闭关店,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认为有以下两大原因,如果你看清了这两大现象,就会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第一消费下降
今年国内经济大环境有目共睹,从房地产,股市,金融,外贸到实体加工企业,可以说是一片萧条,从个人家庭,企业到政府提前消费透支的债务越滚越深,提振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与消费都萎靡不振。
靠内循环工资下降,钱难赚,面对高房价,高消费,有钱的不敢花,没有钱的赚不到钱,人们在吃喝玩乐上更是变得“吝啬”,不仅消费档次客单价降低,还降低了消费频率,多项数据证明,2023年国内主力消费群体消费意愿出现下滑,当前餐饮不景气的重要因素是消费力下降。
< class="pgc-img">>餐饮生意跌到谷底,老板不要瞎忙,先关门休息几天。
当市场环境变化,餐饮老板能做的是看清趋势,做足充分的准备和积累,看看自己的餐厅是否与市场需求匹配,如果不适应市场需求,找到问题及时调整,比如调整产品架构,对团队,品牌,定位,供应链等进行全方位深度的梳理。
当顾客消费意愿降低,频次减少时,就需要想办法为顾客提供刚需,高频次产品,给顾客更多选择,洞察顾客消费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方向,餐饮行业强者为王是不变的法则,少一些抱怨,多一点变化,不瞎折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透支财务的基础上多做尝试,先生存下去,再求发展。
第二.竞争加剧
国庆长假后到春节,餐饮会出现新一波倒闭潮,今年倒闭的不仅仅是餐饮新手,有多少老餐饮人正在含泪退出餐饮江湖,最近我身边有很多干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餐饮人也不干了,这些老餐饮人看到竞争惨烈,生意难做,甚至亏损,最后撂下一句,现在的餐饮竞争太激烈了,让人没法应对,最后默默的离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你说这些人没本事?我不承认,那个年代餐饮的门槛比现在要高,只要能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都不是一般人,他们靠的是手艺,靠的是味道,靠的是兢兢业业,那时候信息不透明,技术也容易保密,费用相对现在低,但利润高。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现在的餐饮有钱就能干,没有技术壁垒,甚至全都是预制菜,供应链,不需要匠人精神,不需要技术,拼的是资本,是线上的流量,是供应链,是策划,是品牌体系,餐饮越来越透明,利润越来越低,但相对与过去开店的门槛更低,再加上今年流行的摆摊,夜市经济,各行各业的关门倒闭的老板,失业者都涌入餐饮行业,钱多的开大店,钱少的开小店,没有钱的摆摊,餐饮行业同质化竞争如火如荼,我们来看两组数据,今年餐饮行业的新增数据还在飙升,仅仅7.8两个月餐饮新注册了65万家门店,截至8月底全国新增餐饮超过了276万家,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增长。
一边是快速增长的开店数量,一边是消费增长的乏力,一方面是源源不断的开店,价格战愈演愈烈,一方面是业绩的下滑闭店的持续加剧,冰与火的交融下,我们就不难看到餐饮第四季度的集体焦虑。
现在已经出现连续关店的几种现象,首先是烧烤,今年烧烤的特别多,盲目扎堆开烧烤店是今年餐饮的一个奇葩,很多夏天没熬过就倒下了,现在烧烤的旺季已经过去,在接下来的2个月,还会有大量的烧烤店倒闭。还有日料海鲜店,在开始转型,8月底因为日本核污水的排放给餐饮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荡,日料海鲜店的生意大幅度下滑,国庆节后是等待还是转型,其实结果都是一样,基本是找死。最后是一些新的餐饮创业难民,年底就熬不住了,在6月份已经出现了第一批创业小白,用真金白银为自己的餐饮梦买单,第二批在9月份也黯然离场,还有一些在靠打价格战坚持到现在的,面临国庆后的萧条,没有利润,不得不关门撤店。
接下来那些在亏损的餐饮老板该怎么办?最好放下你的梦想,丢掉面子,理性的关店止损。如果你依然渴望在餐饮行业发展,那就找到新的增长点,顶住压力熬下去,这是餐饮市场竞争的一个阶段,老板必须客观的接受这个现实。
今年最后2个月餐饮走势如何?明年餐饮的方向在哪里?餐饮人接下来需要面对什么问题?关注评论一起聊。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北京门店客流恢复尚需时日
多家餐企力保供应链稳定
机遇挑战并存行业加速洗牌
文化旅游局介绍,中秋国庆八天长假,本市文旅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中秋国庆假日本市共接待游客2129.67万人次。本市主要旅游景区(点)八天累计接待游客925万人次,同比增长25%。上海文旅市场正全面加速复苏,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并致力于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详见↓
< class="pgc-img">>摄影:王雨青
2023年中秋国庆长假,市文化旅游局会同各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全国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和假日市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中秋国庆假期的各项部署要求,抢抓上海旅游节和亚运盛会叠加的节赛良机,守正创新丰富假日供给,科学高效优化市场服务,高度负责抓实行业安全,牢牢把握文旅复苏加速的确定性,合力共建文旅促消费稳增长的“假日样本”,更好赋能城市经济提升和人民美好生活。八天长假,本市文旅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中秋国庆假日本市共接待游客2129.67万人次。据上海银联统计测算,中秋国庆假日期间,上海地区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全要素旅游消费交易总金额为292.38亿元,同比增长29.70%。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本市星级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2.70%,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其他宾旅馆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4.20%,同比增长1.2个百分点。本市主要旅游景区(点)八天累计接待游客925万人次,同比增长25%。中秋国庆假日,上海文旅市场正全面加速复苏,已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并致力于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上海:优质供给扩大需求,品质服务提升体验
< class="pgc-img">>本次中秋国庆长假,本市突出文商融合,聚力优质供给,推出金秋百项文旅臻选特别推荐,包含“观文博”“看美展”“赏好剧”“听歌会”“来海考”五大板块共300余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文旅特色产品,充分呈现上海文旅“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的鲜明特色,努力打造“品质”“体验”“多元”和“安全”的高质量文旅消费体验,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假日期间,本市文旅市场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新消费”引领时尚,业态焕新激发活力
受上半年居民出行和接触性消费政策宽松、发布促进消费措施等多重利好影响,本次长假市民游客的出游意愿和消费需求同步正向释放。“文旅+”“+文旅”业态融合助推各类假日新体验、新玩法推陈出新,假日经济长虹效应日益显现。
国庆长假,科技创新文旅项目为假日注入新活力。《消失的法老》假日预订率超过90%,更于10月1日当天创下开业新高。《风起洛阳》《火星营救》《昆仑迷宫》等元宇宙体验项目亦是一票难求。
一批文旅融合新型消费项目迎来客流高峰,“一江一河”等最美城市地标成为假日超大流量入口,黄浦江游览国庆主题航班成为新亮点,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假日上座率超过90%,新推出的音乐航线班班售罄。
< class="pgc-img">>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音乐航线”
体现上海文旅综合性的枢纽型度假区增势强劲。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庆假期特别呈现的城堡投影秀、迪士尼小镇“2023上海美好生活节”等活动,串联区内购物、亲子活动和生态空间等元素,实现活动场景多元化。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海昌海洋公园等有较强IP属性、带有主题的度假产品广受欢迎。崇明亲子游、露营游等旅游项目持续保持热度,高质量陪伴、沉浸式体验愈发受到游客青睐,全区中高端酒店、民宿入住率超过七成。
围绕街区和商圈展开的“城市逛吃”正悄然成为年轻人假期出行的新选择。美团数据显示,长假期间,上海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超90%,上海团圆主题套餐的订单量同比增长178%,五角场商圈登上全国美食热搜榜。据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长假期间本市酒店业务订单量和营收分别同比增长72%和64%。
静安区联动区内千家优质品牌商户,发放5万份“闪耀消费券”,带动假日新玩法。金山区推出“玩转金山”特惠套票和民宿优惠月活动。位于苏州河水岸的鸿寿坊和首座对望千年古刹的商区龙华会均于长假期间开门迎客,已悄然成为上海新的文商旅网红打卡点。
(二)“节展赛”重装回归,都市旅游优势凸显
今年中秋国庆八天超长假期,正逢第34届上海旅游节焕新归来,杭州亚运会和上海各类国际顶级赛事激战正酣之时。上海文旅抢抓节展赛事重装归来良机,用足金秋时节重大盛事虹吸效应。长假期间,“半马苏河”文化旅游节、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奉贤旅游风筝会等上海旅游节经典品牌活动迭代升级,携手市民游客重温记忆中的难忘画面。上海网球大师杯、国际滑联2023上海超级杯等国际顶级体育赛事让体育迷为之雀跃。
< class="pgc-img">>沈伟作品《融》2023版
文博美展好剧假日供应充足,上海博物馆举办《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展》,闵行博物馆举办万历文物特展。中华艺术宫推出“海上风华——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成果展”,2023静安国际光影节演绎多场沉浸式互动光影秀。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多部作品率先登台,沈伟作品《融》2023版10月1日起在全新揭幕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连演20场,罗马芭蕾舞团舞剧《朱丽叶与罗密欧》、跨界美声天后凯瑟琳·詹金斯2023上海演唱会先后登台前滩31演艺中心,俄罗斯第一女高音安娜·奈瑞贝科独唱音乐会作为旅游节的闭幕演出引发关注。
(三)“国潮风”点亮假日,传统文化闪耀双节
< class="pgc-img">>2023朱泾花灯文化旅游
长假期间,围绕中秋佳节蕴含的民俗民风,一系列颇具仪式感的国潮游园类活动竞相举办,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徐汇区经典活动唐韵中秋仅举办两天,即迎来20万游客;今潮8弄“月漾诗华”中秋灯会携手朱敬一与知名设计团队弗爱设计联袂推出“月漾诗华”系列书法艺术装置;虹口区创新打造“国潮四季”2023年中秋系列活动;古猗园举办南翔国潮大会;朱泾古镇推出2023朱泾花灯文化旅游节;上海方塔园举办“花好月圆 悦享金秋”秋季文化游园会。由东方卫视制作的品牌综艺《朤月东方·中秋奇遇夜》融合诗歌、戏曲与流行歌舞,在9月30日首播后揽获全网热搜112个,话题阅读量超过5.5亿次。
(四)“体验游”渐成主流,全域服务彰显温度
中秋国庆长假,多层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更加深度地感受上海、乐游上海,更具吸引力的体验型旅游产品成为上海全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的优势资源。围绕当下“citywalk”的潮流趋势,本市在假日期间推出一批精品化的城市微游体验内容。上海旅游节发布的十大惠民游系列产品、十条金秋海派城市考古旅游线,吸引了市民游客一起发现上海、体验上海、分享上海。玫瑰婚典活动推出上海最出片的25个“致爱地标”;松江区免费送出2000本文旅护照,涵盖人文松江的十条精品游线;杨浦区编制发放《乐游杨浦CITYWALK》手册;宝山区推出微游邮轮旅游度假区特别版。
暖心细致的全域文旅服务是又一个游客喜欢上海的重要理由。覆盖市、区、街镇的239家公共图书馆、19家文化馆、22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1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应开尽开”,精心策划了“爱党爱国‘红’”“中秋团圆‘暖’”“国风国潮‘火’”“城市考古‘热’”等四大系列活动,尤其是重点关注辖区独居老人、外卖骑手、务工人员等群体,邀请其共同参与,营造“社区大家庭”的暖意氛围。全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根据节假日大客流实际,采取增派人员、延时开放等措施,在提供基本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努力彰显“城市迎客厅、上海第一站”的重要作用。长宁区假日发布17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品质点位,让家门口的好文旅更加深入人心。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为营造节日氛围,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本市各级文旅部门也通过各类旅游市场主体的窗口功能和上海数字文旅中心的“一网统管”平台功能,积极引导游客理性消费、错峰出行、文明出游,树立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
全国:“双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8.2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
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势头强劲,全国假日市场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
中秋遇上国庆,“前半程团圆、后半程旅游”特征较为明显,群众假日出游意愿得到集中释放,中远程旅游实现较高增长,主要旅游目的地及热门景区消费活跃度持续高位运行,旅游需求多样性和个性化并存,“热点更热、冷点不冷”现象突出。文化和旅游行业结合假日特点,通过“旅游+”融合演艺、体育、非遗等,推出一系列体验丰富、备受游客青睐的活动和产品。
文化和旅游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和旅游部启动2023年“山河秋韵”全国旅游宣传推广,联动各地围绕金秋文旅推广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展示长城秋色、醉美红叶、乡村秋景、民俗物候等金秋文旅魅力,以秋天之美成旅游之邀,以旅游之乐添生活之彩。江西、河南、浙江等地结合中秋国庆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节日主题活动,为游客带来精彩的假日体验。江西南昌以“风景这边独好”为主题,举办国庆烟花晚会,吸引市民和游客观看。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数万游客传递巨幅国旗,共同唱响《歌唱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浙江借助亚运会推出“看亚运 游浙里”十大亚运文旅精品线路。
文化和旅游活动深度融合成为亮点。中秋国庆期间正值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演播季,多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北京、上海、内蒙古等地上演,为群众带来丰富节日大餐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消费。黑龙江举办首届金秋演艺旅游节,推出优秀剧目展演、音乐会、曲艺小剧场话剧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多个系列专场演出,满足市民游客多样化观演需要。广东、湖南、陕西、四川、山西、海南等地举办特色鲜明的赏灯观月、文艺表演、巡游等系列活动。智慧旅游沉浸式新产品新场景成为消费新热点,深受年轻游客喜爱。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举办“桂月秋思·望长安”系列活动,夜上黄鹤楼、尼山圣境、上海天文馆等沉浸式游戏、研学等丰富业态为游客提供多样化体验。
文化和旅游消费增长迅猛。文化和旅游部举办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推出149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69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河北推出的“登山采摘乡村休闲之旅”,带领游客一起走进美丽乡村,赏秋景、享秋实。江苏、湖北、宁夏、重庆、内蒙古等地推出发放文旅消费券和门票特价等举措,激发游客消费热情。江苏盐城发放1.1亿元文商旅消费券释放消费潜力,内蒙古制定“秋季旅游专列、包机和招徕区内外游客”奖补政策。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体现,夜间消费活力进一步激发。根据中国联通数据监测,9月28日18时至10月6日6时,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1.12亿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5.76万人次,较2022年国庆节假期增长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