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国商报
作为当前国内市场咖啡品牌中的两大“明星”企业,外资代表星巴克与国内本土品牌瑞幸咖啡目前选择的销售模式可谓“大相径庭”。
不堪国内业绩下滑的压力,星巴克于11月6日宣布对中国市场的部分饮品价格进行小幅上调。据悉,这是星巴克时隔两年半之后第一次调价。
而以“病毒式营销”著称的瑞幸咖啡在近期却打出了“买一送二”的狠招,堪称“自杀式销售“以争夺咖啡用户。
业绩承压后涨价
在国内星巴克大陆门店里,几乎所有核心饮品都出现价格上涨,幅度为1元到2元。例如,大杯的美式咖啡从27元上调到28元,中杯的拿铁从28元上调到29元。同时,星巴克新上线不久的外送服务专星送也一并涨价,食品、包装咖啡豆、咖啡杯、星享卡等产品则不受涨价影响。
针对此次涨价原因,星巴克表示,公司始终致力于在中国的长期耕耘与投入,星巴克在中国的定价策略是长期的。“我们一直在尽最大努力将各种本地营运成本和市场浮动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致力于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
星巴克称,此次价格小幅上调与上一次时隔了2年半,是星巴克在对租金、物流、门店设施、人力、产品研发和顾客体验创新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评估和综合考量后制定的。
而在此前,星巴克CEO凯文·约翰逊曾在多个场合盛赞中国市场,“咖啡潜在市场还得看中国”“每15小时新开一家店”“中国GDP增长或快或慢,我们始终保持总交易量的增长”。
然而,星巴克中国市场的业绩却并不“好看“。
根据星巴克公布2018第四季度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第四季度星巴克净收入为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018财年全年,星巴克的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247亿美元,同比增长10%。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仅增长1%,这一数字相比第三季度来看还有所回升。
国内咖啡市场中,关于星巴克步入“中年危机“的评论不绝于耳,企业危机在中国市场也显得尤其棘手。第三财季,星巴克的中国地区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2%,是九年以来第一次下滑,成为星巴克全球销售市场中表现最差的地区。
细心的消费者也发现,除了饮品涨价,部分持有星享卡的星巴克会员免费喝咖啡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近期,星巴克宣布会员制度也将发生变化,新制度将从12月5日起开始生效。
基础的银星会员将不再享有任何优惠券赠送活动,玉星和金星会员原有的买3赠1券和买10杯赠1杯咖啡的优惠券也没有了。单就这点来看,会员们以后免费喝咖啡的机会变少了。
据悉,星巴克的积分被称为“星星”,当前星巴克会员每消费50元可获得一星。按照新条款规定,若是使用星巴克app 上绑定的星礼卡消费的话,消费40元就可以获得一颗星,但其他支付方式仍为50元一星。
但如果连续3个月内累积的星星达不到升级资格,这三个月累积的星星会自动消除,而原会员计划的累积时间为一个账户年度。也就是说,比起现金和普通的微信支付,星巴克更鼓励使用星礼卡消费,星星也更难累积了。
对此,星巴克方面解释,以前只有门店消费一个场景,现在有了更多官方渠道,消费场景和用户习惯都发生了变化,需要有一套让更多人都能受益的方案。新版会员支付实行后,顾客可通过星巴克app或第三方合作平台免费注册会员并使用自己的星享俱乐部账户,通过累积星星成为会员。
星巴克还称,新制度下用星礼卡消费40就可得到一颗星。以前买3送1,买10送1受益最多的可能是代购,而用消费次数来换积分对购买杯子等高额产品的用户是不太公平的,新的制度将尽力避免这些现象。
数据显示,中美两大市场,一直高居星巴克全球市场的头两位。过去,美国是增速放缓的存量市场,而中国是增速强劲的增量市场,是星巴克全球业绩的“加油站“。
但如今,中国却成为星巴克全球市场的累赘和短板——还算看得过去的第四财季财报,其增长主要由美国市场贡献,后者的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4%。
“赔钱“吸流量
与此同时,被视为星巴克最大的竞争对手的瑞幸咖啡,在借力广告轰炸、病毒式营销成功“走红”后,依旧保持着极大的价格优势与折扣力度。
回顾瑞幸的发展道路:买一赠一、首单免费、轻食半价、满赠送等——上线10个月,瑞幸已在全国21个城市铺开1300多家门店,几乎是星巴克中国现有门店数量的三分之一。这家国内本土互联网咖啡品牌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正在加速不断追赶星巴克在华19年的所走过的路。
中国商报记者看到,在11月6日—11月12日期间,瑞幸咖啡在原本“买一赠一“的力度上再打折扣,推出了”买一赠二“的促销活动。
这场“双11首届luckin狂欢节”中,用户通过充值购买1张咖啡券就能获赠同价格饮品券2张,每位客户最多可购买5张,即买1赠2,买5赠10。在瑞幸咖啡全国门店均可消费,有效期为3年。
以一杯单价为24元的拿铁咖啡来看,在瑞幸咖啡app上购买“买一赠二“咖啡券之后,单杯咖啡的价格下降到仅为8元/杯。对于一杯现磨咖啡来说,这个价格无疑是”赔钱“的买卖。
11月13日,瑞幸咖啡公布了最新的“双11“数据,7天内销售饮品1820万杯,数据极为惊人。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谨一称:“7天销售1820万杯,折合每秒销售30杯,我们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咖啡做为一款健康饮品在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当咖啡价格贵与购买不便两大行业难题解决后,用户消费意愿将爆发出来。瑞幸咖啡将不负数千万用户的重托,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工作与生活中对专业咖啡的消费需求。”
瑞幸咖啡在占领国内市场的进程中“一路狂奔“。今年7月刚完成A轮两亿美元融资,并以10亿美元估值成为国内咖啡品牌的第一只独角兽。
业内评论称,瑞幸咖啡不论是收钱速度,还是花钱速度都让人叹为观止。“烧钱“补贴市场的模式虽然一直受到外界诟病,但是瑞幸似乎并不打算停止脚步。
而烧钱过后抢占的市场份额,也让瑞幸的估值在近四个月内翻一番。
在早前的融资沟通会上,瑞幸创始人钱治亚曾透露,A轮融资时的前期投入大概10亿左右。当被问到“补贴总有停的一天”时,钱治亚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瑞幸咖啡烧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能换来用户,所以对我们来讲,值得。”在钱治亚看来,虽然目前瑞幸咖啡有大额亏损,但是亏损的钱是让用户知道、体验甚至喜欢上瑞幸咖啡,这是亏损制造的机会。
诞生之初,瑞幸便标榜“咖啡+O2O+新零售”模式,靠“线上+线下、自提+外卖”的送货手段实现“咖啡找人”。前期用补贴拉新促活,后期通过提高用户回购率以覆盖成本并获取盈利,这也是惯用的互联网营销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瑞幸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但与互联网普遍的轻资产模式不同,瑞幸身上还背负了庞大的开店扩张计划。无论是店面,还是人力投入,都是一笔长期的开销。
可以肯定的是,瑞幸咖啡距离盈利尚远,且目前的业务还属于补贴依赖型,需要依赖资本市场持续输血。在互联网领域,烧钱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开始。
在瑞幸的规划里,重金营销能带来知名度,但随后的忠诚度才是核心问题。
而即将到来的2018年底对于瑞幸来说是一个重要时间点,一方面是2000家店的建成,另一方面是轻食五折补贴的结束。问题随之而来,持续烧钱补贴好似一个“无底洞“,如果放弃补贴,瑞幸咖啡未来是否会成为又一个OFO呢?(记者 贺阳)
头条创作挑战赛#
< class="pgc-img">>茶饮赛道加速“内卷”。
文|象升
出品|零售公园
持续扩损之下,奈雪的茶想学“蜜雪冰城”。
< class="pgc-img">>图源:奈雪的茶
近日,奈雪的茶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正式开启“事业合伙业务”,开放加盟。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星巴克门徒”自居的奈雪的茶此前曾多次对外表示,不会开放加盟。
事实上,不止奈雪的茶,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茶饮品牌都已告别纯直营模式。比如,2022年11月和2023年4月,喜茶和乐乐茶就先后宣布开放加盟。
中国茶饮品牌不约而同地开放加盟,或许是因为行业红利锐减、消费者消费愈加保守的背景下,直营模式越发难以创造正向的现金流,因而希望效仿蜜雪冰城,通过加盟模式,进军下沉市场,赚加盟商的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客单价较低,蜜雪冰城也屡屡被曝出产品质量存在问题。考虑到奈雪的茶定位高端,开放加盟后,产品质量问题反噬高端“形象”,或许也是奈雪的茶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一、茶饮赛道加速“内卷”
尽管2023年以来,疫情已逐步消散,但经过了三年的疫情,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观经历了巨变,对新茶饮的态度,已由此前的狂热追捧,变为了适度消费。
< class="pgc-img">>图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新茶饮委员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2018年-2020年,中国新茶饮市场收入规模增速分别为26.5%、23.4%、26.2%。预计2021年-2023年,行业复合增速仅为20%左右。未来2-3年,新茶饮增速阶段性放缓,调整为10%-15%。
虽然行业规模增速有所下探,但此前几年的资本热浪,却孵化出数量可观的新茶饮门店。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茶饮门店总数约 48.6 万家,对比2020年同期的37.8万家,增长超28%。
< class="pgc-img">>图源:观研报告网
或许是因为看到行业规模触顶,资本已开始冷静看待新茶饮相关企业。观研报告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茶饮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41起,对比2021年的99起,直接腰斩。
一方面,行业红利消逝,但依然存在数量可观的存量新茶饮门店,另一方面,资本对新茶饮企业的“输血”力度减弱,新茶饮行业的企业只能开启“内卷”。
2022年1月,喜茶宣布下调部分产品价格,其中纯茶类降价3-5元。随后,喜茶又表示,年内不会再推出29元以上的饮品,并承诺现有产品不涨价。
无独有偶,2022年3月,奈雪的茶也对外表示,推出9-19元的“轻松系列”,未来将持续丰富20元以下产品种类 。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下行的背景下,奈雪的茶不光调低产品售价,并且还积极寻求门店数量的扩张。
财报显示,2020年-2022年,奈雪的茶平均每年新增247家门店。截至2023年上半年,奈雪的茶合共拥有1194家门店,较2022年末新增126家。2023年,奈雪的茶计划新增600家门店。
一方面,奈雪的茶不断推出低价产品,另一方面,其门店数量还在不断攀升,相互分流,两方面合力带来的结果,就是奈雪的茶单个订单和单店价值不断走低。
< class="pgc-img">>图源:奈雪的茶2022年财报
财报显示, 2021年-2022年,奈雪的茶每笔订单平均销售价值分别为41.6元、34.3元;每个茶饮店平均每日订单量分别为416.7杯、348.2杯。
二、台盖退场,加盟模式接棒
虽然中国茶饮赛道目前正面临红利触顶的挑战,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亏损不断,聚焦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就创造了亮眼的业绩。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蜜雪冰城营收分别为25.66亿元、46.80亿元和103.51亿元,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82%和12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22亿元、16.44亿元和25.55亿元,后两年的增速分别为42%和202%。
据了解,蜜雪冰城主要经营三线及以下城市,三至五线城市门店合计占比 57.6%,一线城市仅占 4.6%。
事实上,与电商行业类似,随着一二线城市需求逐渐饱和,三四线城市确实逐渐成为新茶饮企业的“应许之地”。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就认为,“中国新式行业在这几年快速扩张后,发展步伐迅速,新式茶饮市场一二线市场增速放缓,呈现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
其实早在2016年前后,奈雪的茶就孵化了专注中端价位的茶饮品牌“台盖”,均价16元左右。截至2021年出,台盖已有63家门店。2018年-2019年,台盖营收1.56亿元和1.85亿元。
< class="pgc-img">>图源:奈雪的茶2022年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9年,台盖便已开放加盟,但时至今日,其市场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财报显示,2022年,台盖营收0.83亿元,同比下跌41.13%,仅占总营收的1.9%,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这固然是因为奈雪的茶此前一直讲“高端现制茶饮”的故事,不希望台盖过多牵制资本市场的注意力。但反过来考虑,奈雪的茶主品牌开放加盟,或许也将颠覆其留给资本市场的高端印象。
三、奈雪的茶“羡慕”蜜雪冰城
奈雪的茶不再坚持“直营高端现制茶饮”的故事,不可否认,一部分是因为行业红利消逝,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持续的亏损,严重消耗了资本市场的耐心。
财报显示,2022年,奈雪的茶净亏损4.75亿元,对比上年的1.45亿元,扩大了3倍多。据统计,奈雪的茶已连续五年亏损,2018年-2022年累计亏损超9亿元。
与之对比,虽然蜜雪冰城定位低端,但其2019年-2021年却创造了超50亿元的净利润,自然引得奈雪的茶“眼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同属茶饮赛道的玩家,但蜜雪冰城的创收模式却迥异于奈雪的茶、喜茶等高端直营茶饮品牌。
< class="pgc-img">>图源:蜜雪冰城招股书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蜜雪冰城来自食材、包装材料业务的营收分别为72.3亿元和17.79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69.89%和17.19%。简而言之,蜜雪冰城并不直接对接消费者,而是靠为加盟商提供原材料赚取营收。基于此,蜜雪冰城无疑有较强的动力推动门店数量攀升。
虽然规模可观的门店,为蜜雪冰城贡献了亮眼的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加盟粗放的经营模式,也决定了蜜雪冰城很难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 class="pgc-img">>图源:微博
2023年7月25日,“女子称买蜜雪冰城接连3杯都有虫”登上微博热搜榜。九派新闻报道称,“一消费者在蜜雪冰城购买饮品,在未拆封状态下发现虫子,要求店员现场退换,店员连换两杯都有虫子”。
< class="pgc-img">>图源: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
事实上,不止消费者质疑,蜜雪冰城还屡遭市场监督部门处罚。在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以“蜜雪冰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发现10篇文书,其中2022年4月、5月以及9月,蜜雪冰城均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罚款。
< class="pgc-img">>图源:稻听鹄说
这对于辛辛苦苦树立起高端品牌形象的奈雪的茶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稻听鹄说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高端茶饮市场中,奈雪的茶占据15%的份额,位居第二。开放加盟后,很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茶品质量问题,进而反噬奈雪的茶的高端品牌形象。
此外,蜜雪冰城之所以可以靠加盟模式赚钱,主要是因为其拥有数万家门店,具备规模化效益,反观奈雪的茶,目前仅拥有1200家左右的门店,短时间内其实效仿蜜雪冰城“收割”加盟商。
总而言之,2022年中这个时间节点,奈雪的茶之所以选择开放加盟,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直营模式连年亏损,在市场红利收窄,以及“内卷”加剧的背景下,愈发难以看到盈利的希望。
虽然蜜雪冰城的产品定位低端,但其却靠加盟模式连年创造正向的现金流,这无疑增加了奈雪的茶加码加盟模式的信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加盟模式也有其固有的问题,必须拥有数量众多的加盟商才能创收,并且产品质量很难得到有力保障。因此,开放加盟,并不意味着奈雪的茶找到了“财富密码”,只能说是开启了“二次创业”。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题:昭通之变——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跨越记
新华社记者
云南昭通,地处乌蒙山腹地。它全境96.3%的地域是石漠化严重的山区,大山深处的人们生存困难。全市600多万人口中,2014年底尚有贫困人口185万,11个县(市、区)有1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五尺道、关河水道、内昆铁路、G247公路及G85渝昆高速5条不同时期的交通线路以几乎并行的姿态呈现眼前(8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从过去的“路不通、业不兴、民生艰”,到建成立体交通新枢纽、36万群众搬出大山、崛起百亿级产业……近年来,当地全力决战脱贫攻坚,乌蒙之地变了容颜,从闭塞落后到跨越发展。
闭塞不通之地化身立体交通新枢纽
67岁的盐津县豆沙镇银厂村村民邵光前坐半小时摩托,来到豆沙关前的山脚下,沿着五尺道往上步行十来分钟便进入古镇赶集。前行中,五尺道、关河水道、内昆铁路、G247公路、G85渝昆高速5条不同时期的交通线路以几乎并行的姿态呈现在眼前。
“以前村子不通公路,到豆沙关赶集要步行4小时。现在路通到家门口,摩托半个多小时就能到。”邵光前目睹了古道旁铁路、国道和高速公路几十年间陆续建成。他的孩子坐过火车,还沿高速公路坐汽车外出务工。
交通不通,制约昭通。昭通“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重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400亿元,得到了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当地政府也筹措了配套投资。
“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能工程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成为云南最大内陆港口和多式联运的枢纽(8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规划新建的12条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去年底成贵高铁建成通车和渝昆高铁开工建设,叙毕铁路将于2022年建成;直飞北京、上海等地的9条航线已经开通;“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能工程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成为云南最大内陆港口和多式联运的枢纽……“极不通畅”正逐渐变为“四通八达”。
动车组列车驶入成贵高铁镇雄站(8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难度超乎想象,在平原修一公里高速公路需5000万元左右,在乌蒙山区至少要7000万元。”主管交通的盐津县副县长邓驹说,但为了改善百姓生活,再难也要建。
昭通市有305万农村劳动力,其中有240万人外出务工。通达的公路铁路极大便利了劳动力外出,这成了攻克贫困堡垒的巨大优势。
与五尺道相连的豆沙古镇景区(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新冠疫情发生后,昭通自1月31日起即在全市开展核酸检测,并最早于2月22日开通务工专列专车,由政府组织把劳动力输送出去。镇雄县碗厂镇党委书记申时国说:“今年送人打工,我们派干部用面包车到农户家接,到镇上新建的客运中心换车,再到县城坐大巴和高铁。”
交通的发展,不仅方便务工人员挣起了外地钱,还让村民更加舒心地吃上了“本地饭”。2016年,昭通市昭阳区迤那村通了高速公路。村民李顺才借机兴办农家乐,建活动室、鱼塘和花园,如今月收入数万元,还带动村里八名贫困户就业。60岁的弓河村村民周邦志是苹果种植大户,他种的苹果也通过四通八达的道路行销中外。
以前,从昭阳区开车到镇雄县要6个小时,今年年底高速修通后,车程将少于2小时。以前各地到镇雄县缓慢难行,现在镇雄县全县公路里程达12800公里,初步形成内联外通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我们将来的目标,是打造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交通枢纽。”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说。
在云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区,54岁的搬迁户吴照康主动申请担任了靖安新区“楼栋长”(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36万群众搬出大山城里安家
在镇雄县鲁家院子易地搬迁安置点村史馆的墙上,新旧照片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一位农妇站在大山中歪斜的茅草房前,另一边是她搬入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照片中的老人是71岁的刘世珍,去年8月,她一家三口从大山搬入鲁家院子,成为社区居民。她的变化是当地群众挪出穷窝、斩断穷根的写照。
这是8月21日拍摄的云南昭通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2018年,在对129万户居民的贫困状况进行核定的基础上,昭通全面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探索中心城区安置、中心集镇安置、跨县安置等模式,因地制宜建设23个安置区,其中万人以上的有9个。目前,全市36万多贫困群众全部搬入新居,实现从深山到城镇的“跨越”。
云南昭通靖安新区的搬迁农民王仕坤在制作奶茶(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进城容易,扎根难。“最难的还是就业。”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表示,要通过创业、务工和发展产业,来改善搬迁民众的生活。
位于昭通市昭阳区的靖安新区,是当地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在安置区广场上,35岁的搬迁农民王仕坤在卖奶茶,这是他第一次创业,一天最多能赚700元。他说,新区住了几万人,有市场。“以前到深圳务工是为别人打工,回到家乡是为自己打工。”他说。
经过规划,昭通将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周边建设5318个蔬菜大棚、3791个食用菌大棚、6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45万平方米配套商业设施,提供岗位4.98万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18万个,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碗厂镇的竹林(8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有了工作,还要有便利的生活。“现在不愁吃穿,但还要帮大家真正变成城里人。”54岁的搬迁户吴兆康主动申请担任了靖安新区“楼栋长”,兼任保安,在记路、坐电梯、记家门等方面帮助住户。
在各搬迁新区,像吴兆康一样的楼栋长有827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增44所学校、33个医疗服务机构。9个临时党工委(管委会)、111个党支部、537名社区干部共同构建起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群众搬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便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杨亚林说。
在昭阳区和永善县交界处的5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村民收获马铃薯(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乌蒙大地崛起百亿级产业助脱贫
8月18日,一场特殊的视频会议在昭通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远在加拿大的世界马铃薯大会主席罗曼·库尔斯宣布,世界马铃薯大会授予昭通市“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的称号。
目前,昭通市完成马铃薯种植260万亩。在昭阳区和永善县交界处海拔2200米的大山上,可以看到5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伸展铺陈,一望无际,盛开着紫色和白色的花朵。
50岁的种植大户罗石富带领村民种了2200亩马铃薯。他说,当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党员带头,统一标准,集中种植,并利用了省农科院提供的先进技术和种子。“这样种出的马铃薯口感好,适应性和抗病性强,已卖到四川、重庆和广东,还有东南亚和中东。”
工作人员在云南昭通苹果种植基地通过网络直播售卖苹果(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碧锋 摄
利用日照充足的条件,苹果产业也发展到80万亩。记者在果园里看到,树上的标牌注明由哪个合作社长负责、技术员是谁、果农是谁等。同样是规模化和统一化种植。
竹子种植达到383万亩。这个新产业既能帮助农民增收,又能通过退耕还林保护长江上游生态。镇雄县碗厂镇官房村60岁的竹农王应学说,以前种烤烟和玉米,收入少,2017年响应政府号召,种了近50亩竹子,亩产600斤笋,1斤卖3元多。他说:“政府关心我们,我们也要努力。老百姓要靠自己劳动致富。”
云南省鲁甸县在花椒林下发展特色养殖业(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马铃薯、苹果、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成了昭通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
截至去年底,昭通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185.07万人降至15.9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今年上半年动态监测显示,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昭通,史称“乌蒙”。当地群众说,以前有人曲解“乌蒙”为黑暗和蒙蔽之意,后改为“昭通”。如今的昭通正在一天天更加明亮、通达起来。(记者王长山、林碧锋、彭韵佳、姚均芳、华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