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为您带来最新券商看点,供您参考:
餐饮烘焙行业:潜力赛道餐饮烘焙作为烘焙行业的新兴赛道,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尽管烘焙饼店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但餐饮和新零售渠道的增长速度预计将超过传统渠道,其中冷冻预制烘焙产品在消费者中受欢迎,为新渠道的发展提供支持。未来五年,餐饮烘焙市场预计将以约16.3%的年化增长率扩张。
成长驱动因素餐饮烘焙行业的成长主要受三个因素推动:餐饮门店扩张、餐饮场景需求拓宽以及降本增效的客户导向。西式快餐和茶饮咖啡业态对冷冻烘焙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有助于烘焙厂商规模的增长。同时,与中国相比,冷冻烘焙产品在国内的渗透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行业格局目前,餐饮烘焙行业的主要参与者数量有限,且规模份额初具。供应商分为两类:一类是供给烘焙食品的餐饮供应商,另一类是供给餐饮渠道的烘焙食品供应商。产品力和大客户服务能力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建议关注的上市公司包括千味央厨、立高食品和宝立食品,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
风险提示投资者需注意原材料价格波动、食品安全问题、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新产品推出不及预期等潜在风险。
和讯自选股写手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作为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和讯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和讯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和讯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和讯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领和讯Plus会员,免费看更多独家内容:8大财经栏目,最新最热资讯干货独家行情解读,快人一步掌握市场投资风向。
经记者:范芊芊 每经编辑:张海妮
2024年过半,中国餐饮行业的“内卷”还在加剧。一个例子是价格战从咖啡品牌打到了中餐品牌,例如7月22日股价跌10.26%的九毛九(HK09922,股价2.920港元,市值41.28亿港元),其主力军“太二酸菜鱼”品牌客单价第二季度降至60元价格段,回到了7年前的水平。
“内卷”之下,一向坚持只做直营的不少餐饮品牌近一年也在开放加盟(包括“海底捞”“老乡鸡”“奈雪的茶”等),“出海”成为越来越多中国餐饮品牌的探索方向。
在日前举行的一场圆桌讨论上,来自不同品类及产业链环节的餐饮人共同探讨了中国餐饮行业的现在与未来。有头部企业创始人认为,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将中国餐饮产品卖给在海外的中国人,而是要卖给当地的外国人。也有餐饮供应链企业创始人认为,未来优秀企业的迭代速度将会放缓,而那些靠机会、运气或信息不对称挣钱的企业的迭代速度则会加快。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范芊芊 摄
“加盟模式”加速
从“奈雪的茶”到“海底捞”,加盟模式成为餐饮企业“求变”的一个路径。
餐宝典研究院院长、餐饮分析师汪洪栋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相较于加盟模式而言,直营模式的优势在于品控管理,但与此同时其也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相对来说会限制门店的扩张速度;而“加盟模式则对标准化、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盟店管理方面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也就是说,企业在直营模式下更关注门店经营,在加盟模式时则需要更关注供应链及标准化建设、加盟商管理等方面。那么当加盟模式成为大势所趋,品牌与加盟商之间究竟该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
梁熙桐是火锅行业新顶流“朱光玉火锅馆”的创始人。在梁熙桐看来,品牌一方面要使加盟商盈利并保持盈利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对门店、供应链进行监控和管理,在这一模式下,加盟商与品牌在后期可能会出现分歧。
由此,他认为资源型项目模式或许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什么是资源型项目,即由加盟商来提供商场、资金或人脉等资源,由品牌方来提供产品、供应链、营销等,从而形成一个共同开发的合作模式。”
“中餐出海”加速
“加盟模式”是如今餐饮行业正在探索的一条路径,出海则是另一条。实际上,中国餐饮企业出海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近两年随着出海企业越来越多,热度逐渐攀升。
今年以来宣布出海的中国餐饮品牌就不少,其中就包括“袁记云饺”。7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袁记云饺”方面获悉,其海外首店将会率先登陆新加坡。截至今日,袁记食品已与新加坡当地的餐饮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黄记煌”“周黑鸭”算得上布局海外市场比较早的中国餐饮企业。“黄记煌”创始人黄耕、“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也分享了他们对中国餐饮出海的最新看法。
关于“如何正确认识中国餐饮出海”话题,黄耕和周富裕提到了一个共同的观点: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将中国餐饮产品卖给在海外的中国人,而是要卖给当地的外国人。
而要想把中餐卖给海外市场的当地人,这显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饮食习惯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黄耕提到,不能用“自嗨”的心态,而要用融入的心态去看待中餐服务于各个国家的消费者,基于每个国家不同的饮食文化对产品进行优化。
周富裕表示,前期对于不同海外市场的口味及文化差异调研很关键:“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去年我们去非洲,发现非洲的人特别喜欢吃我们的产品,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让人)兴奋的事。”
除了对饮食文化差异的市场调研,汪洪栋还对记者提到,熟悉国际市场的人才团队建设、供应链建设等方面也是中国餐饮企业出海所面临的挑战。“袁记云饺”方面也对记者表示,其海外门店的筹备包括商标注册、特许经营合规、合作伙伴挑选、团队的本土化等方面。
“优胜劣汰”加速
无论是从直营模式转变为加盟模式,还是从国内市场走向海外市场,均是中国餐饮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调整策略,寻求新的增量空间。
这背后实际上也折射出:在如今的餐饮行业,新企业跑出来的概率越来越低,现有企业需要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身策略,否则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在行业红利期时,新企业只要做得不差就有可能跑出来,而如今新企业想要跑出来并持续做下去的话,就要求产品、定价、供应链、管理等均没有短板,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汪洪栋对记者表示。
未来餐饮行业的两极分化将会愈发严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是申唐产业创始人唐申的观点。申唐产业深耕餐饮行业已22年,系餐饮味道整体解决方案专业服务商。在唐申看来,“未来优秀企业的迭代速度将会放缓,而那些靠机会、运气或信息不对称挣钱的企业的迭代速度则会加快”。
抱有对行业的敬畏心,踏踏实实做好产品与服务,这是长期主义所践行的理念。梁熙桐也感慨地称,据他观察,这一两年内不少餐饮人太过浮躁,更多站在B端的角度,考虑成本,考虑如何更快地进行门店扩张,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的,“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产品应该如何做,品牌应该如何做”。
每日经济新闻
饮行业的内卷程度正不断加深,有的企业在夹缝中生存,有的企业却找到了新增长机会,它们是怎么实现盈利的?
本文为“2024中国餐饮产业峰会”圆桌论坛环节实录,略有删减,红餐网整编发布。
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曾说过:“21世纪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国餐饮市场发展进入下半场,餐饮供应链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那么,餐饮产业上下游企业该如何规划供应链?餐饮品牌又该如何通过供应链夯实自身的护城河?
在“2024中国餐饮产业峰会”上,红餐网联合创始人及副总裁樊宁与武汉餐饮业协会会长刘国梁、益海嘉里金龙鱼国际烹饪研究院副院长翟春燕、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西安饮食董事长靳文平、锅圈集团董事长杨明超围绕餐饮供应链的规划进行了深度讨论,以下为论坛实录。
< class="pgc-img">>01.
餐饮市场进入下半场
行业上下游如何规划供应链?
樊宁:本场圆桌对话的主题是“如何规划供应链,夯实餐饮品牌护城河”,想请各位大咖结合自身的赛道来分析一下,具体可以怎么做?
< class="pgc-img">>△红餐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樊宁
杨明超:餐饮行业有两个核心,即品牌和供应链。锅圈有很多孵化的品牌,餐饮食品的工业化和创新供应链的零售化,是整个集团投资孵化的两大方向。我们工业园已经有N多个细分品类食品品牌,同时我们也在渠道端做一些投资,其实说到这两点,核心就是我们做的是餐饮。
餐饮行业也只有两个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做品牌,一方面做供应链,这是这个行业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年复一年,餐饮人一方面不断在品牌端进行追逐,一方面不断在供应链端进行追逐,二者相辅相成,这是行业的基本规律。
< class="pgc-img">>△锅圈集团董事长杨明超
社会上对于锅圈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实锅圈做的是社区餐饮,我们是一家社区央厨,它卖的就是餐饮,而不是食材。社会上很多人把锅圈看成一个食材超市,但便利店的毛利率和净利可能达不到锅圈的高度,所以我们是一个综合性的社区餐饮厨房的概念,我们提供的是老百姓“在家做着麻烦、不会做、做不好吃、买着贵”四个痛点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是一个餐饮零售企业。
基于餐饮零售这一逻辑,我们不断强化供应链建设,我们上游的275家工厂就是我们的大厨房,我们也深深参与其中,在渠道、资本、品牌数字化等方面为上游食品企业提供支持,推动更多食品企业在赛道中脱颖而出。总的来说,锅圈持续深耕供应链和渠道端,而这两端也是闭环的。
靳文平:我们是中国第一家在主板上市的餐饮公司,以做地方餐饮和正餐为主的公司。西安饮食在1955年就成立了,是一个多品牌的企业,截至去年,我们有12个中华老字号品牌,而这类拥有中华老字号的矩阵企业,对供应链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低于现在的连锁企业。
我们一直在追求“好食材用心做”,但这是属于烹饪领域的理念,过去一些老字号对食材供应链的认知程度不算特别高。随着餐饮业的不断发展,供应链将对传统中餐业带来巨大的赋能。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做好供应链也是未来中餐正餐企业、众多的中华老字号,能够继续传承下去的一个核心要素。
< class="pgc-img">>△西安饮食董事长靳文平
所以,西安饮食业打造了双链供应体系。一方面,我们更加注整个原材料体系的建设,同时,在22年通过股权收购创立了西安饮食的中央厨房。
我们的中央厨房和别的企业有很多差异,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是多品牌、多产品汇集的状态,所以对央厨的要求、分类、分级,就有更多更新的要求,当然,这也是西安饮食和众多中华老字号,在2024年新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重大课题。在供应链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也有信心把传统中餐、传统正餐,包括我们现在涉足的社区餐饮、养老助餐餐饮,推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杨国福:最近行业讨论的课题叫穿越周期,而我们具备这种变量,穿越周期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2014年我就在全球考察建工厂,2016年开始建这个工厂。当时很多朋友亲戚就说,做餐饮不要做工厂,这个太重了。但我觉得餐饮人要懂食品,所以计划是投1.2个亿,最后却投了5个亿,规格做得比较高,仅复合调味料的干区就按30万级的空气净化等级进行建设。
我算是20年的餐饮老兵,我创业经历了三个周期,起初我们是养家糊口的小店,而后很多消费者认为麻辣烫“脏乱差”,再到后来我们跟一些国际大食品企业合作,看到人家这种高规格的生产,我们就向往做一个那样的高端工厂。再后来,我们2018年在成都投产了一个世界顶级的4.0工厂。
< class="pgc-img">>△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杨国福
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国福实现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们具备这样一个穿越周期的能力。从吃好到好吃,再到健康,再到营养,我们具备了从健康穿越到营养的能力。比如,多年来,杨杨国福坚持使用多晶冰糖,即使砂糖比多晶冰糖会便宜很多。我们还坚持汤底用的恒天然的奶粉,这些都是多年来坚持不变的。
未来我们的餐饮门店应该从数字化和品牌市场的方向发力,具体来看,顾客的需求一是口味和营养健康,二是情绪交付,未来杨国福可能还会从这两个方向发力。我们这么多年的发展,坚持的就是高品质,这是能够穿越两到三个市场创业周期的能力。比如我们用的香辛料是绿春最好的草果、斯里兰卡最好的肉蔻,以及跟汉阳政府合作的有两千年历史的贡椒等,餐企一定是具备了这种实力和扎根的能力,才能很好地前行,去穿越下一个周期。
翟春燕:益海嘉里金龙鱼集团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是提供多品类食材的供应商,一直在为全中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食材,我们一直在跟消费者、餐饮企业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加大对产品研发以及营销网络布局的力度。从2023年餐饮行业5万亿的规模来看,粮油食品行业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市场潜力巨大。未来益海嘉里金龙鱼也会持续为餐饮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以及优质的服务。
< class="pgc-img">>△益海嘉里金龙鱼国际烹饪研究院副院长翟春燕
刘国梁: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下半场,上半场是高速发展,下半场是高质量发展。餐饮行业从过去的“有没有”到现在的“好不好”,过去是“钱求货”的时代,1992年以前,老百姓拿着钱买不到东西,一切都要凭票供应。
现在是“货求钱”的时代,即现在商品极大的丰富,消费者可以挑花眼,顾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也称之为“消费升级”,调侃地说,顾客今天是“既要、又要、还要”,对于餐饮企业来讲是消费降级,即同样的收费要花更多劳动支出,或者同样的菜品要降价促销,就是大家感受到的“行业内卷”现象,导致我们餐饮人难以招架。
在这种背景下,整个中国的餐饮行业从“532”变成了“235”。什么意思?在高速发展的时期,50%的餐饮是赚钱的,30%是持平的,20%是亏损的。现在倒过来了,在这个内卷的、大家都觉得不好赚钱的时代,20%赚钱,30%持平,50%亏损。
因此,大家都觉得很艰难,都不知道吃了上顿还有没有下一餐,在这种情况下,餐饮协会组织大家抱团取暖,开展“开源节流”就变得尤为重要。
< class="pgc-img">>△武汉餐饮业协会会长刘国梁
今天圆桌对话的主题是供应链规划和夯实品牌的护城河,武汉餐饮业从前年就开始朝这一方向发力,比如做线下平台、线上平台,开展抱团采购。目前武汉餐饮协会有社会餐饮有1695个餐饮品牌,涵盖8000家门店,另外还有135家团餐企业,每天服务武汉700万人,这么大的体量,团结起来集中采购,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在座各位很多是供应链企业,我们也很想与各位合作,把调料类、主食类、活鲜类、冻品类等品类归类后,通过我们的小程序进行采购。
除了抱团采购,还可以合作以中心餐厅来辐射周边的小餐厅,我们吃饭主要是三个场景:一是餐厅吃,二是食堂吃,三是家里吃。中心餐厅集中采购后,通过半成品来服务周边居民,就像锅圈的杨总说的,服务周边居民的餐桌。
同时,中心餐厅也辐射周边的小餐厅,周边的小餐厅如果要到大的农贸市场采购就需要物流,但他们往往又不具备物流能力,因此可以到协会整合的中心餐厅来提货,可以降低小餐厅的采购成本。
1000平米以上的中心餐厅有剩余产能,如有养殖池、有仓库、有冻库,刚才说的食材品类集中采购下来,运用这些产能,服务周边居民和小餐厅,通过这样的供应链来夯实餐厅的护城河。从协会的角度看,护城河其实有两个要素,一是大企业怎么更大,做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让更多濒临亏损的餐厅活下来,我们武汉协会已经做了成功的尝试。
02.
餐饮行业靠“卷”才能有新未来
樊宁:下沉市场是近两年的热门话题,今年,我们也看到更多餐饮品牌加速下沉。咱们锅圈也在推进下沉的布局,在您看来,下沉市场拓展的难点主要有哪些?咱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杨明超:锅圈的下沉有两点,第一点是社区,因为它的价值是解决老百姓在家吃饭“买着麻烦,做不好吃,做的麻烦,下馆子太贵”等痛点,所以这些痛点在哪里,我们的网点就应该在哪里。
第二点是下县乡,横向看全国,我们现在到了31个省,从省会城市到乡村市场都有布局。横向看全国有18万个1000户以上的社区,我觉得这18万个社区就是我们的下沉目标。中国还有很多个乡镇,有65万个行政村,农村也有我们的市场。所以锅圈是在中国横向纵向的市场里,持续坚持自己的价值,下社区,下县乡。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锅圈食汇官网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在做一些基本的工作,比如我们对上游产业的布局,还有我们与华鼎冷链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我们在渠道和数字化、品牌方面的构建。
所以刚才回答了两点,一方面是做品牌,一方面是筑强自己的供应链,求得平衡,这是我理解的下沉。至于困难,我觉得餐饮行业不能叫困难,我们叫“卷”,“卷”才能卷出新未来。
樊宁:西安饮食旗下有一个庞大的品牌矩阵,不同品牌在供应链需求上往往又存在一些差异。想请问下靳总,多品牌的餐企该如何规划供应链?如何打通供应链,促进多品牌协同发展?
靳文平:在多品牌、多矩阵的餐饮集团中,供应链是一个系统的、较为庞大的工程,它不仅仅是供应部门或者采购部门的工作。这两年西安饮食打造自己的供应链时,从组织架构的改变,从操作流程、标准、模块的优化,包括品牌之间打通产品的多种角度,来推进企业的供应链优化。在前年成立了央厨后,我们这些老字号企业碰到的一大问题是,消费者在就餐的时候,首先问你是不是预制菜,这个问题我们很难回答。
今年六部委联合发布了预制菜的详细标准和边界,央厨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中国餐饮发展至今,工业化的进程是必由之路,也是未来中餐做大做强、下沉、扩张的必由之路。只有餐饮的工业化,才能实现中餐的标准化,标准化可以支撑起规模,有规模会形成品牌,品牌最后会形成中餐文化的引领。
如今国内的一些茶饮品牌、快餐品牌的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就是传统中餐企业的供应链还面临着一个难题,即如何做好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平衡,以及在大规模下的标准化生产的口味的均衡性,和中餐的绚丽多彩、百花齐放之间的平衡,还有文化属性的品牌、企业,在供应链的优化下,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需求的平衡点,这三点是正餐做供应链的深水区,统起来很容易,但统而不死,既有规模又有个性彰显并不容易。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截图
所以西安饮食在2016年提出来三句话,“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融合不照搬”,围绕这三句话,我们做供应链、做企业的品牌特色、做文化引领,包括我们去年在中亚峰会承担了国宴的整体制作。
在市场上也引发了一些反应,很多年轻的客群通过我们这几年供应链的不断打造,重新认识老字号,重新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这几年西安的网红程度越来越高,但更多的旅游资源其实还在一步步放大的过程中,老字号的这种品牌引领、文化引领作用不断彰显。
我们在疫情期间,通过非公开发行对国有资产的控股能力进行了增强,并重新扩了一些规模,而这种规模的扩张奠定了下一步标准化、品牌化的可能性。所以,供应链对中餐传统品牌、对老字号企业、对新字号企业都尤为重要。当然,接下来还需要推进科技和数字化的模块建设。总的来说,供应链的打造非常重要,抓住供应链,就能够抓住我们发展的未来,抓住中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樊宁:过去麻辣烫在大家心目中是一道平价美食,近几年很多人说,麻辣烫越来越贵了,吃一顿一个人不知不觉就花了三、四十元。杨总您是否感同身受?在您看来,麻辣烫越来越贵这个说法有没有一定依据?咱们餐企是不是也面临一些供应链成本方面的压力?
杨国福: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大家都认为消费在降级,但我有两个观点。我觉得是顾客的要求更高了,你能不能接得住非常关键,最近天水麻辣烫爆火,麻辣烫这个赛道爆增,有这样的一个流量,政府也非常看好我们这样一个品类,接住我们的品类,交付我们顾客对于整个城市的认知,对于旅游的打卡,我觉得它的价值是有的。
给大家讲个故事,最近我在香港看到了LV店面的升级,还有在韩国的LV的店面升级,我觉得LV这次的升级情绪交付是非常可观的,在香港的LV,一个V字开门,这个让我看到非常震撼。
然后服务和产品也是升级的,我在韩国的LV看到了什么呢?它应该是跟香港同步升级的,它这种情绪的消费、顾客的体验非常好,香槟、红酒、可乐、依云、小神仙应有尽有,氛围特别的好,周边很多奢侈品在说你要等位,因为奢侈品店往往只允许少量顾客进店,但是LV人满为患。到这里来之后,首先是体验热情、体验氛围,再一个就是产品的品质,都在提高。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杨国福麻辣烫供图
杨国福看起来价格很高,但我们坚持品质,用高品质的原材料。比如我们用的番茄是用天山的,跟中粮合作的番茄。所以说好的品质产品,它一定是有价值的,顾客要交付的是情绪价值,好的产品本身就会说话。杨国福的麻辣烫吃了不会拉肚子,这个可以保证讲。
顾客想要的是价值,不是价格。杨国福未来的万店发展一定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从几个维度去做进一步提升,再过两个月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新的视觉发布,大概6月份有一个新的发布会。
我们要通过几个维度的提升,要好顾客情绪的交付、加盟商情绪的交付,比如从数字化、单店行效和供应链最后一公里去提升加盟者情绪的交付。
对于食客,杨国福近期也派综合队伍到天水去调研,如今在门店推出了天水麻辣烫的“同款”爆香红油麻辣烫,及时抓到客户的心智,满足顾客的需求。我们常常讲锚定,锚定谁,锚定星巴克、麦当劳,星巴克有1000亿美元市值是靠文化和情绪的价值,我觉得做餐饮都不能只看价格的高低,而是要看品牌和餐厅能不能交付相应的价值。
樊宁:从粮油赛道调味品赛道的角度看,海嘉里集团是如何赋能餐饮业的?
翟春燕:益海嘉里集团已经深耕中国市场30多年,之前一直在专注油米面等基础粮油食材产品。基于消费者以及餐饮企业的需求,集团在过去几年分别在江苏、广东等地投资布局了调味品工厂和央厨产业园区,研发更多调味料以及央厨食品。
益海嘉里金龙鱼集团的理念是提供优质食材,价格肯定是购买考虑因素之一,但是高品质的产品一定是消费者和餐饮企业会买单的点,所以我们会永远抓住高品质、好服务两个点,去服务消费者和餐饮企业。
我展开讲一下调味品赛道,真的也很卷,因为我原来是调味品企业出身,我是从雀巢到了益海嘉里,这个赛道再卷也有红海和蓝海。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益海嘉里集团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益海嘉里如何在调味品赛道杀出重围?首先我们集团有非常优质的原料供应体系,我们有300人的研发团队,在产品上持续精耕;同时,还有足够的产能和有很强的销售体系,我们有8000多个经销商服务体系。在调味品赛道,未来我们可以做到全国领先的品牌之一。
在央厨食品领域,我们在全国已经落地了4个工厂,主要面向B端。在这个赛道,益海嘉里具有原料优势和研发优势,能为餐饮企业提供更好的优质产品,很多餐饮企业不用投入重资产建设央厨,由我们来做服务、代工。
除了B端服务之外,集团也在开发C端产品。因为我们集团在为消费者服务的过程中,对消费者有较为深刻的洞察,会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东西,有很多数据支撑,所以在产品开发上有一定的优势。
樊宁:小龙虾是武汉的代表性美食,不过从武汉走向全国的小龙虾品牌并不多。刘会长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小龙虾供应链的难点主要在哪些方面?小龙虾连锁化还有哪些难点?
刘国梁:要全面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较大篇幅的分析,为了节约时间,我用另一种方式来回答,我觉得红餐网有全国的餐饮人脉关系,一边跟我们每个省、市的餐饮协会合作,另一边跟大的供应商联手,减少中间环节,推动中国的餐饮集中度更高一点,集中度越高,龙头企业就越多,我们的食品安全保障就能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