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韦庄《菩萨蛮》
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张先《醉垂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 新添声杨柳枝词》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 蝶恋花》
< class="pgc-img">>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山亭夏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 class="pgc-img">>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
——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欧阳修《玉楼春》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 class="pgc-img">>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黄昏庭院柳啼鸦,
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
< class="pgc-img">>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李白《秋风词》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
< class="pgc-img">>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 class="pgc-img">>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
——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贺铸《青玉案》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李白《玉阶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 class="pgc-img">>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春景》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击鼓》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纳兰容若《临江仙·寒柳》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张籍《酬朱庆馀》
< class="pgc-img">>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司马光《西江月》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李白《越女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
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满座衣冠胜雪。
——辛弃疾《贺新郎》
< class="pgc-img">>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牡丹亭》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纳兰容若《浣溪沙》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李商隐《菊花》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 class="pgc-img">>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无题·油壁香车不再逢》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纳兰容若《蝶恋花》
< class="pgc-img">>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秦观《浣溪沙》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李白《春思》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柳永《忆帝京》
>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H-474# 原创 作者:李繁 石清武 张永学 白立中 画林 铁道兵文化 2020.05.23
[七律]《回眸军旅》
作者: 李繁
保家卫国远从戎,
荏苒光阴步履匆。
今日无时怀战友,
此生有梦仰英雄。
卌年离别情尤在,
一旦相逢意更浓。
使命光荣当自勉,
回眸军旅乐融融。
《引滦入津系情缘》(新韵)
作者:石清武
心事一桩两地牵,
冀津邻里系情缘。
津愁旱地兼沉降,
冀舍滦河送水源。
引水开渠雪中炭,
拦截挡道景忠山。
一决除障凿开洞,
二百米深通暗涵。
洞顶崩塌随可见,
铁兵参战克难关。
军民协手攻坚战,
勇士首冲拼向前。
四百里长生命线,
一条玉带走甘泉。
潺潺碧澈流声悦,
泽润天津露笑颜。
2020.05.08
《忆当年~古风诗》
作者:张永学
青春岁月献军前,
朝气蓬勃正壮颜。
辞家报国关山越,
岁往月来两千天。
抚今追昔忆军旅,
铁兵无畏踏山川,
历经磨砺傲霜雪,
铸就铁骨汉子男。
往事历历思当兵,
开山筑路战犹酣。
京原铁路功千秋,
邯钢建设捷报传。
卸甲分别四十载,
梦里几回老营盘。
壮志未酬戎马退,
工业战线续新篇。
前岁战友涿州见,
物是人非改朱颜。
握手相拥仔细瞧,
依稀几分似当年。
故地难寻军旅梦,
他乡逝去韶华年。
匆匆相逢又离去,
互道珍重泪潸然!
2020.5.15写于 伊春
注:1972.12.28日,穿上绿军装登车南下,军旅人生从这里开始……。难忘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四十八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天路架》
作者:白立中
艰苦卓绝天路架
人类禁区地巅霞
山鹰难翔雪域间
铁军征骑登山巅
地理复杂日无端
锁定莽山闯雄关
连结西南仙下凡
各族心向皇城苑
2020.5.11 于哈市
注: 天路指青藏铁路,雷域指青藏高原。此诗从一个侧面描写,铁军艰苦卓绝建设青藏路的足迹,讴歌铁道兵的丰功伟绩!
《太行丰碑》
作者:白立中
莽莽太行丰碑立
九龙人字天佑记
铁军续绘英雄谱
钻山飞虹天堑途
紫荆沙岭杜鹃红
京原铁路脊通衡
兄弟高铁展雄风
花海一跃银龙腾
2020.5.13 于哈市
注: 紫荆指紫荆关古镇,战略要地,69团京原铁路指挥部所在地,沙岭是地理名。
《京通铁路》
作者:白立中
独擎蓝天棒锤山
铁军御驾通皇苑
山崇谷洪银龙穿
隧虹相连吻青山
流沙固基边关苦
塞外风狂寒彻骨
燕赵独擂关东鼓
京通密藉兵家图
2020.5.13 于哈市
注:棒锤山位于河北承德市,铁十四师京通铁路指铁挥部所在地,皇苑指皇家守猎场,银龙指铁路,隧指隧道,虹指桥梁,燕赵指燕山。
《远在天边的记忆战友》
作者:画林
看到一个个
熟细的名字,
仿佛又回到了
火热的军营。
那一张张
青春年少的面孔,
那一个个
虎背熊腰的身影,
那一群
咬钉嚼铁的汉子,
那一群
同甘共苦的弟兄。
我们曾经
一起大碗喝酒,
一起大块吃肉,
我们曾经
一起扛大树,
一起搭帐篷。
我们曾经
一起采蘑菇,
一起采蓝莓,
我们曾经
一起正步走,
一起喊杀声。
我们曾经
一起披月色,
一起指北斗,
我们曾经
一起迎风雨,
一起卧雪冰。
我们曾经
一起跨过河千条,
一起踏破山万重。
我们曾经一起挥洒
青春汗水
热血生命。
不白活一回,
我们活出了精彩。
不白活一回,
我们活出了任性。
不白活一回,
我们释放过自我。
不白活一回,
我们划破过
边垂的夜空。
今天,
我们老了,
开始排队,
去看天边的星。
不
我们不老,
曾经是兵,
永远都是兵。
战友,
弟兄,
让我们再一次,
肩并肩,
去沐雨追风。
(编辑:向日葵)
来源:新华号 永远铁道兵
传生
2022年盛夏时节,我几十年的老朋友李忠春同志用微信发来刚刚初步编排完毕的书稿《春趣集》。这是作家继《人事与本事》、《深情浅论》两部著作出版后,又一部精品力作。我如饥似渴地认真读着。字里行间余墨飘香,让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春趣集》这个春光闪耀的书题,初读即情趣顿生。耄耋将军著名书法家邵华泽挥笔题写书名,为本书增光添彩;画家刘新特意画的乡村风格鲜明、充满盎然春意,人物栩栩如生,意境妙趣无穷,思想艺术俱佳的十多幅插图,文画相映成趣,艺术魅力互生,增添了书的大俗大雅,趣味横生,春趣亦然。
春趣盎然
趣味横生,魅力无穷的《春趣集》,是作家对于童年,对于青春时代童心,童趣的回忆;是对模糊而又清晰的故乡,故土那些似流水的往事和动心、动情、动人的趣闻轶事的难以割舍,难以忘怀!
当读过那一篇篇余墨飘香,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原汁原味的散文力作之后,让每一个读者回味无穷,意趣盎然。
春趣,春韵,春清音,把你仿佛带到鲁东南春光明媚,春色满园,春风送暖,春意盎然的百花世界,满山遍野的樱桃花,桃花,杏花,梨花,枣花,苹果花,山楂花,栗子花,让人沉浸在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在《春趣集》里,让人们更加兴奋的是每篇散文大作中所呈现的“趣”字,它是童心的回归,是童趣的激动,是“春趣”对游子的呼唤,是一条无形的风筝线,牵动着在外谋生的每一个忙碌的人。
春,是一年四季第一个季节,夏历正月至三月;春,指一年。牛僧孺《席上赠刘梦得》诗:“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春天,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阳气上升,万物复苏,阳光明媚,春暖花开,蜂忙蝶飞,春风和煦,生气蓬勃,令人神往的季节。
青春,指季节,因春季草木一片青葱,故称“青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指人们的青年时期,“春趣”是指阳光明媚春天,人们青春年华的情趣、趣味。
正当春趣盎然、春光明媚的日子刚刚过去,夏天的大门洞开的时日来临时,作家李忠春奉献出沉甸甸的新作《春趣集》,使我情不自禁地回到了物资匮乏,而从来不缺乏童心、童趣、童雅兴的童年时代,回到春趣,春韵,春清音的春意盎然青春时代,青春年华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多么有趣味,多么令人神往!
我与作家李忠春是同乡,读《春趣集》每一篇文章,都有同乡、同音、同样童年生活和青春时代的感觉,读着那一篇篇散发着故土清香味儿,飘洒着每种植物花香的馨香味儿,令人陶醉,像是畅饮甜蜜的蜂蜜,又像是狂饮甘霖般的陈醇老酒,酣畅淋漓,流连忘返!
当春光明媚,春风拂面,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时刻到来时,五莲山、九仙山的杜鹃花的芳香,淮河,淮河两岸的杏花,桃花,梨花,苹果花盛开的季节到来时,春趣,春韵,春清音溢满满山遍野时,作家的乡情,乡愁,乡思爬上心头,故乡那棵杏树花开了吗?“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记忆,还是我老家园内那一树春色。那棵老杏树上,在红白相间,耀眼夺目的簇簇杏花中,小蜜蜂们在花蕊中开怀吸吮,尽情放歌,蝶儿们在枝上翩跹起舞,参与伴舞,整个院子在沸腾着。”
大地开始奏响春的旋律,最早的春趣当是“听春”,此时,雷声,风声,雨声,虫鸟声,声声入耳;最有意思的春趣是“打春”游戏,爬树,捉雀,捉迷藏,下河摸鱼;最为深刻的记忆是“闻春”,到空旷的原野,去闻大地散发的阵阵清香,有沾着露水的草香,有飘着甜味的花果香,还有氤氲在薄雾中的泥土和雨水香。
“五莲不仅有清山秀水,更有一种独特诱人的五莲‘味道’,让我们记忆犹新。它带着母亲的关爱,勤劳,精巧。母亲用特殊手艺,用春天新鲜蔬菜做成的家乡美味,牢牢印在了我的味蕾中,留下了保持至今,顽固至极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东邻大娘家那棵香椿树上的头茬香椿飘出的阵阵香味,让我垂涎欲滴;碧绿欲滴的头茬韭菜,让我想起饺子的香味。远远望着菜园里鲜嫩碧绿的菠菜,芹菜,黄瓜等,我们那填不饱的肚子就咕咕叫起来,好像闻到了那阵阵香味。”
在故乡五莲山野丘陵上的小果光苹果,飘着青菜香味的小豆腐,让人垂涎欲滴的白面饽饽,满山遍野的小酸枣和不知名的野山果,点缀着像一幅幅浓墨彩抹的山水画,景景秀丽,四季可看,是五莲山人终生的精神家园,更是外乡游人难舍的世外桃园。
两行深深的脚印
作家李忠春,在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新闻稿件,这是他应当做,并且是应当作好的,这一切,他做到了,并且做得十分出色。在作好新闻工作者的同时,他撰著了数百篇杂文,政论文和散文,见诸于全国性报刊,成为一名有成就的现代作家,用他那如椽巨笔为时代鼓与呼,为故乡的春趣,春韵,春清音填词谱曲,唱赞歌。
正如南方老朋友所说:“2006年8月12日,李忠春在《人民日报·文学作品》版上发表了一篇长篇散文——《通往家乡的路》,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我是一个乡情比较重的人,家乡那香味四溢的泥土,碧绿欲滴的麦苗,蝶飞蜂舞的杏花,时时氤氲在我的思绪中,徜徉在我的梦乡里!”
是啊,这是他的真情实感,可以说,自从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工作、生活,李忠春每时每刻都惦记着家乡发生的每一个变化。老师、同学、家乡的每一个信息,都牵动着他敏感的神经,哪怕是再细小的一件事,也会让他的心灵得到满足。每次阅读家乡来信,翻看家乡的《日照日报》,或者亲朋相见,老乡聚会,能了解到家乡同学和朋友们取得的每一个令人鼓舞,让人欣喜的成就,都是他最大的精神享受。
南方老朋友将李忠春不忘初心,对故土的留恋,对同学,朋友,家人的深情流淌在笔端。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春趣,春韵,春清音,飘洒在春色的百花园中,成为天籁之音,震撼着每一个人的肺腑,感动着每一位亲人。
李忠春在新闻记者与作家两种身份中,相互转换,相互辉映,走出了两行深深的脚印,令人叹服。
我与李忠春相识、相交三十五年时间,他是一个朴实诚恳,温润如玉,谦恭有礼,文质彬彬,是当今人中少有的古雅之风,自古人们常言“文如其人”,他的篇篇作品,如其本人那样质朴真实,不事雕琢,原汁原味,大巧大雅。他从事新闻事业,业余坚持创作,三十多年,一路走来,留下了两行坚实,有力,深深的脚印,形成独特的朴实与巧雅的创作风格。
在人民日报工作二十多年,曾在《人民日报》群工部任记者,到中宣部挂过职,在总编室任过职,到吉林省任过站长,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采写了大量批评性报道、内参稿件获得各种奖项。
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许多时事社会评论,在人民网开设过个人专栏,在《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杂文报》、《中国电力报》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和杂文,有些时评获得各种奖项,成为人民网十大网评侯选人。这些文章或针砭时弊,抨击丑恶,或呼唤真善美,诚信美德,直抒胸臆,心有所感,不平则鸣,抒发心志和真挚的情怀。
长期以来,李忠春除了作好本职工作发表了大量新闻稿件的同时,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杂文,随笔,评论文章百余篇,并有三部文集出版,有的作品被选入大学,中学写作参考书。
他撰写了三十多篇十多万字的新闻业务理论研究文章,在全国权威的《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新闻年鉴》等刊物上发表,他撰写的新闻工作研究,新闻工作经验作品多次被收入中宣部有关文集,在新闻界产生很好的反响。
作家李忠春,由一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华变为新闻专家、学者,成为著名的新闻专家,作家。
学者 专家 作家的炼成
作家李忠春撰著出版几部著作,对于我来说,既不感到惊讶,更不感到突然。根据他的文才,他的学识,他的历练,他的文学修养,他的生活积累,生活经历和文学基础,文学积淀应当出版更多,更厚重的著作,我仍然在期待着!
当我打开《春趣集》卷首,(《希望,流淌到笔端》——《日照日报》记者访谈录)作为“代前言”。
这是我的老朋友,《日照日报》著名记者、总编南方12年前采访李忠春所撰著的“访谈录”,现在阅读仍然感到十分新鲜、耐读,文笔老辣,文才飞扬。他说:“李忠春同志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日照市五莲县人,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父亲是20世纪5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为人热情,耿直正派,可以说疾恶如仇,而母亲则少言寡语,心地善良。这些在他身上则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忠春是性情中人,率性而为,对人生,社会,不能说领悟得多深多透,但也品评出了一些道理,积累了一些感想和观点。他最信奉的一句话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做人一定要厚道,与人为善’,这话让他印象很深。”成为他终生的座右铭。
李忠春老家地处五莲县最西北角,是日照市与潍坊市南端的诸城市阡陌相连,两地分界线。与著名革命家,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家乡诸城市北杏村仅3里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老家是个小山村,位于鲁东南沂蒙山与潍坊大平原交界处,坐北面南的丘陵,一条河在村前蜿蜒流过。”这段描写是真实的。但是,李忠春老家,五莲县汪湖镇东云门村,原先是高泽河和淮河交融处冲积平原上的一个富庶美丽,古老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村庄,离村不远处建有一座东汉初年的梁衡祠,一座土崮称之为“衡台”。
梁衡于东汉初年,因写讽刺朝廷的“反诗”,得到朝廷的通缉,他在渭河流域生活不下云,隐居临潼,离朝廷只有几十公里,随时都有被捕、被杀害的危险。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文学家,博学名士,他怕暴露身份,为了生命安全,携妻子孟光,走出函谷关,进入中原大地,他逃得越远,越安全。
梁衡选择天高皇帝远的东夷之地,海曲逃难。梁衡落脚海曲后,游历高泽河入淮水石崮处,当地人们见他博学,崇敬他,保护他,并且帮助他建起安身立命之地,为其建了生祠。
梁衡是一位有骨气的文学家,他在海曲和五莲隐居期间,为传播古文化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在东云门周围村庄,有大仲崮道观,“汉王庙”,“关帝庙”,“张仙庙”,“碧霞行宫祠”挖掘出许多汉代墓葬,有许多出土文物,有些是珍稀贵重文物。
正如作家李忠春所言:“齐鲁是文化之源,鲁东南文化,淮河文化等,都是重要源流和组成部分。五莲县建县时间虽不长,但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积蕴丰富。邻近的莒县、诸城、日照更是名人辈出,大家云集。这就为五莲注入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这里既有享誉世界的作家,也有学贯中西的学者。”
“五莲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楚莒文化融汇的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方言土语的多元化,构成五莲文化的深厚积淀。境内丹土文化,刘村文化,昆山文化,城仙文化,车村文化,李家庄子文化,以及白鹤楼,光明寺,孙膑书院,大青山,乃至《金瓶梅》诞生地和丁氏文化等,都曾是五莲人民的骄傲自豪。”
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发扬,如丰厚的营养,滋补着故乡一代代的人民,作家李忠春更是受到故乡古文化的滋补和营养。
作家李忠春出生的东云门村,上世纪60年代中期,是全国库区移民村庄的一面红旗,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1965年初冬,全国库区移民现场会议在五莲县召开,现场参观点只有两个,一个是东云门村,另一个参观点,就是户部乡龙湾头村。这两个村,都是因为原村址成为库区水域,肥沃的土地已成为汪洋一片库水,而被迫搬到山岭薄地立村生存。东云门村的村民从富裕的生活环境中,一下子被跌于低谷之中,他们没怨天尤人,没有怨气,而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山不止的无私奉献精神,硬是用双手劈山造田,用山石垒出一道道梯田,解决了移民后的口粮难题。他们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住着席棚子却不等,不靠,不伸手往政府要,硬是咬着牙,建起了一个全新村庄,这种自强、自立,重建家园,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的精神,感动了全国各地参加会议的人员,东云门和龙湾头的精神,就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五莲精神,这种成为全国库区移民学习和发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东云门精神,从骨子里传承到作家李忠春的血脉之中!
自小浸润在古文化,传统文化环境中的李忠春,崇尚历史文化名人,崇尚现代学者、专家,文学家,他凭着积极上进的精神考取了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兰州大学。大学毕业后,考取社科院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人民日报》记者,成为著名的学者作家。
人格魅力的铸成
人格,指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的人格平等,公民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从个人来说,以主人翁的态度从事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自尊自爱,提高道德水平,才能养成高尚的人格,这是文化素养高,心理特征健康,品质品格高尚的文人气质,也是一个人的魅力所在。
铸就人格魅力,最关键的是自身文化素养的积淀和不断提高;再就是文化环境的影响,家庭文化的影响;父母亲言行的潜移默化,家风传承的直观教育和教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格魅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作家李忠春自出生,到入学读书,直至参加工作后,浸润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环境之中。李忠春的故乡山东省五莲县,是古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区县,是北方的南端,南方的北端,是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丹土文化为代表的六七个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的先民在5000年前,就活跃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是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迹。五莲县南部东部受吴越文化影响很深;北部,长城以北是齐文化;西部和西北部完全是楚莒文化,曾经是三国鼎立。汉代曾设昆山县,昆山以西七里,汉代昆山侯国古城址。《前汉书·地理志》载:“昆山(县)是琅琊郡51县之一,为侯国。”昆山县历史上存在99年。五莲县在春秋战国前后道教文化,兵学武功文化,方术文化,儒教文化,谶纬之学是发达地区之一,汉代开始佛教文化盛行。全县境内有36座佛寺,3座佛塔,8座尼姑庵,34座道观,3座龙神、仙姑庙,6座神仙庙。
建国前后,五莲是胶州辖区,是青岛文化;后归辖于昌潍专区,潍坊市,属于潍坊文化;1992年底五莲划归日照,属于日照文化。李忠春的家乡东云门村,曾属于莒县,莒北县,后归五莲县所辖,由于北邻诸城,所以受莒文化,诸城文化,五莲文化影响很深。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养育和造就了作家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
宗亲家族文化的浸润教化,孕育着作家的人格魅力。正如在文章《春风化雨润亲人》中写的:
“吾李氏本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东门里人也,洪武三年(1370)分析大族,东实海滨。”屈指算来,如今已是近650年了。在这近六个半世纪里,我的先辈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栉风沐雨,颠沛流离,从三晋一路走到东海齐鲁,在古密州的潍水河畔扎下根来,在这里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留下了不懈奋斗的足迹。我们云门支系的先祖维翰、维正、维庆三兄弟,也是投亲靠友,来到十几里外的古莒州的小山村生活,到我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变迁,如今在这个小山村,也是枝繁叶茂的大家族了。
“狗年新春伊始,通过电子信箱,我敬收到本家爷们树银和族亲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广征博集,精心编撰,荦荦十几万字的《昆阳石屋山阴李家家谱》。拜读之后,百感交集,感慨良多,万端思绪又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枳沟,乔庄,东云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又回到了我的思绪中,梦乡里。”
“我的父辈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他们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一些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经常挂在嘴上,见于行动。家严经常这样教育我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这些家教族训让我们受益良多。”
更重要的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作家的人格魅力。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这是一句大实话。诚如作家李忠春所言:“父亲生活在最基层,是普通的老百姓。条件所限,父亲读书不多,也就是粗通文墨,但在我看来,老人有文化,有教养,通情达理,是个明白人,在做人做事上,留下了很多让我们牢记在心,启迪人生的格言”。这些话看似朴实无华,却渗透着深刻的道理,蕴藏着丰富的智慧。
母亲,是世界上最真实,最真诚,最伟大,最疼爱自己的那个人。作家李忠春在《母亲的沉默寡言》一文中说:“回忆起老人在世85年时光,我总感到亲切、温暖、慈祥,但回想到老人说过什么感人肺腑的话语,却是少之又少,我脑海中只闪动着老人不停忙碌的身影,好像不曾说过什么话似的。”
母亲小时候读过书,粗通文字,能看书读报。“有句老话说得好:沉默是金。少说多做,不尚空谈,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是做人的根本,母亲就是这样,默默地随着一切困难,把委屈和抱怨深深地压在心中!”“沉默寡言的母亲有着金子般的人品和性格。老人的仁厚、善良、奉献,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后人。”
受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受家庭文化和宗族风气暨父母亲忠厚仁义的性格影响,作家李忠春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人格魅力。
作家李忠春在宣传和新闻战线上风风火火,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路程,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很好的印象。凡认识他的朋友,对他的共同印象是:他具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工作作风;吃苦耐劳,不怕任何困难的工作态度;耿介直白,表里如一的性格特征;热情大度,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行事风格;无欲则刚,清正廉明的行事风度;清心寡欲,两袖清风的为官形象;道德高尚,清纯,清白,清正,清气的人格魅力;当然对于作家李忠春来说,他的为人处事的优点还有很多,值得他自己尊重和坚持,更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铁肩担道义
作家李忠春的篇篇散文,带有浓浓的时代气息,散发着乡土和庄稼的清香味道,来源于故乡故土火热的生活,不仅声振源远于后代,亦不同凡响于当世。掩卷回思,正像刚饮过醇厚浓烈的美酒余冽犹在,清香遍体。
在《春趣集》中,尚选取75篇杂文政论,文字简约,语言简练,议论风生,铿锵有力,抒发心声,针砭时弊,风格鲜明,酣畅淋漓。他的隽永深情,他的江湖道义,他的放诞不羁,率性而为,他的世事洞明而又心存悲悯,端的是阅尽人世冷暖,遍历世间沧桑,而不改赤子初心,尽显一个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文人的社会良知。
为表达对一代伟人毛主席和革命前辈们的敬重,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敬意,正直耿介的作家李忠春,挥洒如椽巨笔,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庆典前夕撰写出《潍河岸边的缅怀》发表于(2021年6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沉甸甸的遐想》——同乡对一位前辈人生心路历程的探寻)(2021年6月24日《日照日报黄海晨刊》2021年5月于京);《心潮逐浪高》(2021年6月《人民日报文学作品》版约改稿,人民网,新华网转发此稿)缅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王尽美。
王尽美1898年出生在大北杏村,他家连续三代是地主家的佃户,父亲在王尽美出生前4个月病逝,祖母给地主家当佣人,母亲靠纺线维持一家三口生计。7岁时给地主家小少爷当伴读。母亲经常给他讲扶弱济困,除暴安良的故事。失学后,村里办起私塾学堂,又有了读书机会,1918年考取了济南第一师范。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活动。1920年,革命先行者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尽美趁代表山东学生到北大联系事务之机,拜访了李大钊,成为外埠第一批会员,得到刚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在李大钊引领下,确定了自己的信仰。1921年7月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会议,接着在燕赵大地、青岛海滨、淄博工矿,开展工人运动,1925年8月19日,因劳累过度,英年病逝于青岛,时年才27岁!
短暂的人生,浓缩了王尽美思想品格和价值追求,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等人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啊!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遗物。’毛泽东还回忆道:王尽美耳朵大,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
1961年,同为一大代表的董必武在路过山东的火车上回忆起王尽美同志,便挥笔写下了“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董老深情的用诗句赞颂王尽美与邓恩铭两位山东参加建党会议的“一大”代表。
作家深情而感慨地说:“一个伟大而光辉的形象,就像家乡巍巍的五莲山,更像那悠悠的潍河水,风范高耸,精神永远,健壮着莲山儿女的筋骨,滋补着潍河乡亲的生活!你又像一座耀眼的灯塔,照亮着齐鲁儿女前行的路!”
“近日,家乡日照排演的一部现代吕剧《先驱·王尽美》正式上演,消息再次引发我无尽的遐想!耳熟能详的故事,优美动听的旋律,亲切温馨的乡音,和着莲山潍水的风声涛响,在我的心中激起阵阵波澜,流动着,跳跃着,澎湃着,时而和缓,时而壮阔,时而咆哮!这份思绪,这份情感,是那么沉,那么重!因为它饱含着对前辈短暂厚重人生的敬重,也是后人不应该忘记的初心,应该牢牢记住的使命!”李忠春连篇累牍在报刊上宣传王尽美的事迹,著书立说为王尽美树碑立传,是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随着春天的脚步远去,春趣,春韵,春清音的乐曲,仍然回响在作家脑际,伴随着未来的岁月,唱出更有春趣,更有清新春韵,更飘逸旋律的春清音,回荡在五莲山野,潍河水畔!
壬寅年夏日于济南草芥书斋
作者简介:张传生,著名作家、学者,山东五莲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中国《水浒传》学术研究会山东学会副会长。曾任职地方电力系统局长、党委书记等多个职务。后调济南,曾任《山东电力报》社社长等多个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出版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政论、学术理论、历史文化研究等十几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