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所以“芒种”又叫“忙种”。芒种时期,民间有煮梅、食梅、吃君踏菜的食俗,一起来看看。
芒种忙种
我国古人将芒种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在芒种节气时,螳螂卵因气温变化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而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慢慢停止了鸣叫。
俗语有云,“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这表示自芒种起,我国农业生产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大忙时期。
夏收是因为田间夏麦已成熟,需及时收晒;夏种主要是指可以开始耕种夏种秋收的农作物了,如夏玉米、夏大豆等夏种作物;夏管是指芒种节气之后雨水渐多,气温渐高,一些庄稼需要追肥补水、除草和防病治虫,农民需要及时管护。
芒种食青梅
芒种时节,民间也有很多庆祝习俗,主要有安苗、送花神、打泥巴仗、煮梅等。其中,煮梅是不少南方地区流行的芒种传统饮食习俗,已有千年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也是煮梅、食梅的好时候。由于新鲜的青梅味道酸,需加工后才可食用,最常见的加工方式就是“煮梅”。此外,民间还流行酿制青梅酒,味道清爽。
除了食梅、煮梅外,在宁波地区,芒种时节还有吃君踏菜的习俗。君踏菜是南方地区芒种节气前后的一种季节性蔬菜。当地人认为君踏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夏季吃君踏菜后不会出痱子,非常适合在芒种节气时食用。
此外,在我国江西省一带,有芒种节气饮茶的习惯,当地人认为在这个时期,芒种饮茶能保证夏季不困。
芒种期间气候开始炎热,体力消耗较多。在饮食方面,有营养学专家表示,应尽量以清淡为主,少盐少油,少吃肉,多吃谷类食物,应季蔬菜、水果。此外,要特别注意多喝水。
新京报记者 刘欢 图片 IC photo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赵琳
兴喜事多。11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城市名单,扬州连续四届蝉联这一桂冠。前不久,扬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同时揭牌,市县乡三级实体化指挥中心全部建成,标志着市级统筹、县级统抓、乡级统办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社会治理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根基,文明城市则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这一喜人成绩的背后,可以看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精细精益的“扬州工”。
故事1
“最强大脑”破解小区“老大难”
广陵区古城东关街道彩衣街是“最扬州”盐商文化游的网红打卡地。彩衣苑小区门前有9家商铺,从事餐饮、旅馆、足疗等经营,游客如织、生意火爆。过去,商铺门前光鲜,后墙脚时常污水满溢,居民意见很大。
小问题、小矛盾,街道就能搞定。但沿街商铺水电管网安全隐患治理难题,牵涉到市、区多个层面,街道实在有心无力。
“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这个‘最强大脑’帮忙,市区各个条块积极支持,仅半个月时间,就彻底解决了彩衣街商铺这个老大难问题。”昨天,东关街道办事处主任崔淼连连点赞。
【故事背后】 一网到底“兜”起民生大小事
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一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顽症。如何对症下药,根治病症?
今年3月26日,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扬州市委、市政府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了市县乡村四级干部6300多人参加的超大规模会议,向全市发出了动员令——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筑牢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底板。
扬州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双组长,下设10个专项工作组牵头推进。
动员大会后50天,全市在广陵区召开现场推进会,督促推动有关任务加快落地落细。10月份,召开全市乡镇(街道)社会治理指挥中心现场会,建构起市域社会治理市县乡三级指挥体系的“最强大脑”。
扬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成勇说,“最强大脑”体现在指挥体系上,既上下贯通,又左右联通,形成了“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系统评单”的闭环工作机制,实现了“一网到底”,“兜”起民生大小事。
故事2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仅7个小时
生态科技新城泰安镇芒稻村的老李夫妇,早年失独。前不久,李老太中风,使用家中老式蹲便器,非常不方便。
10月19日上午10时许,芒稻村网格员顾俊走访知道了这一情况,通过手机平台上传信息至生态科技新城指挥中心,并在“严重程度”这一栏标注“紧急”。一刻钟后,泰安镇指挥中心收到了区里转来的工单,立即转交给该镇社会事业局。当天下午5点,回传指挥中心的图片显示,新的坐便器已经安装完毕。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仅用了7个小时。
【故事背后】 “一根针”能牵动“千条线”
失独老人蹲便器改坐便器的温情故事,见证了乡镇机构调整后的快速响应机制。
今年以来,扬州部署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调整,将镇街职责划分为统筹协调、党群、经济(生态)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治理、审批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等7大模块。一方面通过推行“一办七局”新模式强镇扩权;另一方面,以县为单位出台镇街审批服务清单和行政执法清单,全市共赋予镇街186项行政审批服务权和567项行政处罚权。借助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张网,形成了镇管“日常”、县管“难事”、市管“重大事项”的三级“闭环”快速响应机制。
街道社区也能指挥区级职能部门,过去大家想都不敢想。现在,乡镇(街道)对派驻机构和人员的考评权重超过50%。改革以来,上级职能部门闻讯而动下基层,不仅“随喊随到,有求必应”,而且“事不完,人不走”。邗江区双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新华感慨道:如今基层的“一根针”,能牵动上面的“千条线”。
故事3
老小区有了“别墅区”感觉
位于广陵区古城汶河街道龙头关社区的秦淮花苑小区,10月份开始安装“智慧安防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一键呼叫等“黑科技”一应俱全,外来人员进门得预约。居民李大爷自豪地说:“机关民警送来新科技,老小区有了别墅区的感觉。”
“部门报到”就是要到基层一线、到群众身边解决问题。公安、文旅、城管等部门机关工作人员下沉社区,用“网格+创新服务”破解老城区“疑难杂症”,在基层走出“最强足音”。
汶河街道党工委书记钟蕾感叹:“街乡的‘哨子’吹响了,‘部门报到’的步子勤快了,难题有人帮着解决了,群众也从‘站着看’变成了‘跟着干’。”
【故事背后】 有权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今年以来,扬州将基层迫切需要而且能够有效承接的服务管理权限下放,构建扁平高效、简约精干的基层组织体系;推动条块力量下沉,优先在公共服务、综合执法一线配齐配强人员,做到权随事转、人随事走、钱随事拨,让基层干部有奔头、有劲头、有干头。
到基层光荣,在一线出彩,正成为许多机关干部的选择。扬州广陵区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区党委书记曹霞因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工作突出,被“火线”提拔。她说:“我要一辈子扎根社区!”
“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是社会治理的‘底板’,只有把基层队伍建强了、稳住了,基层治理才能事半功倍。”7月1日,央视《晚间新闻》栏目这样点赞扬州。10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再次聚焦扬州利用三级智能指挥平台“守护”市民游客健康安全的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成果。
通讯员 王磊斌 施华建 记者 胡俭 葛学涛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广网
饭乃人生一大要事,不论是早餐,中餐还是晚餐,只要是吃上一顿好的,那么接下来,也许我们将要度过的时光都会变得莫名美妙。
家里不方便做饭时,现代人可以去饭馆炒两个菜,拉上几位好友,顺便叫上一瓶啤酒便可吃的痛快,但是,你知道古人是如何“下馆子”的吗?他们又是如何聚餐的呢?
今天,我们不妨就来看一下宋代百姓的吃喝实况,在饮食业颇为繁荣的宋代,那时候的宋人究竟拥有着怎样的饮食环境呢?
< class="pgc-img">>上图_ 《清明上河图》中,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
- 宋代的“餐饮业”
说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从这幅画作当中,我们可以探寻到许多宋人日常生活的奥秘,其中就包含了宋代的“餐饮业”实况。
比如说,图中就有不少挂着“正店”招牌的酒楼。
不过,这里所说的“酒楼”可不是一般的如影视剧中的那种,那时候的“酒楼”也叫作“酒肆”、“酒家”或者“旗亭”,酒楼不仅会卖酒,而且有很多酒楼是同时和酿酒作坊连在一起,形成一种“一边卖酒,一边产酒”的销售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酒楼可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做起来的,一般来说需要有财力较为雄厚的官酒务和官酒库,联合上户人家才可以把这酒楼给经营长久。
< class="pgc-img">>上图_ 《清明上河图》中“香丰正店”的门前,还挂着红栀子灯——宋朝的大型酒楼
那什么是“正店”呢?
其实,“正店”就是拥有政府授权,从而可以酿造酒的酒店,也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酒店。
规模大、生意好、酒储备充足,能够满足较多人需要,所以就叫“正店”。反过来说,一些小的酒店,当时就被称作“脚店”,他们一般不会自己产酒,大多是从那些正店里头沽酒来卖。
上图中显示,酒楼里满是来吃饭的客人,好不热闹,在院子里头,还放置了许许多多的酒坛子,以供需要。
除了挂有“正店”招牌的酒楼之外,《清明上河图》中还有一些挂有“新酒”、“小酒”、“老酒”等其他招牌字样的地方,说明宋代的时候,酒还是较为受民众欢迎的。
< class="pgc-img">>上图_ 《清明上河图》里供人短暂休息的 脚店
酒楼之后,还有“脚店”,开封有不少著名的脚店,比如州西安州巷张秀、郑皇后宅后宋厨、曹门砖筒李家等,在《清明上河图》中,这些小店铺和小摊子看上去几乎要占满了整个街道,行人一过,更显拥挤。
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
酒楼也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一种分法是分为官营(即官库)和私营(即市楼)两类,还有一种分法是分为正店、脚店、拍户酒店这三类。
正店和脚店前头已经大致介绍过了,而这“拍户”酒店其实指的是同时会养娼妓和卖茶、饭菜的小酒铺。
“拍户”这一称呼出自于《都城纪胜·酒肆》中,而在吴自牧的《梦梁录》卷16《酒肆》中也曾说到:“南宋临安酒肆除官库、子库、脚店之外,其余谓之‘拍户’,兼卖诸般小酒,食次随意索唤。酒家亦自有食牌,从便点供。”
除此之外,还有卖些下酒菜比如羊杂等的肥羊酒店,开在城郊的花园酒店,专卖劣质酒的直卖店,门口挂着草葫芦的碗头店,专卖春卷、包子等的包子酒店等等特色小店。
< class="pgc-img">>
上图_ 张择端 的《清明上河图》中,卖“香饮子”的摊位
- 酒楼哪家强?
既然宋代的“餐饮业”的发展如此繁荣,那在这些店中,究竟哪些店才是宋人的心头好呢?
北宋时期,汴京这个地方有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酒苑叔平无比店,洛中君锡有巴楼”。
什么意思呢?
这里头其实藏着两个典故。
那时有个叫李君锡的人,他有一天路过了西京洛阳,正好那里有个地方正在建一间新的酒楼,李君锡骑着马儿从下方过去,心中感叹:“哎呀,这酒楼可真华丽”,感叹完后他又忍不住了,于是开口说了一句:“有巴”。
而另一个人赵叔平,他是宋朝的观文殿学士,在公元1027年的时候,他通过科举考上了探花,后来和欧阳修成为了要好的朋友。赵叔平致仕以后,他就把处于京师丽景门内的房子改造成了客邸,这件客邸在当时有“无比店”的美誉。
于是,因为这两件事情,当时就有人把它们对句成诗,用来称赞它们的壮美华丽,叔平无比店和君锡巴楼就是这样的两间大店铺。
< class="pgc-img">>上图_ 《玉壶清话》又称《玉壶野史》,宋代中国文言轶事小说
历史典籍里记载了很多有名的汴京酒楼,有些酒楼甚至还成为了皇帝宴请大臣的地方。
在文莹的《玉壶清话》里面就提到过“真宗曾于太清楼宴请群臣,进仁和楼所酿酒,遍赐宴席。”其中有位名叫鲁宗道的大臣还称赞过其“百物具备,宾至如归”,这算是很高的评价了。
北宋的另外一座有名的酒楼是“樊楼”,在周密的《齐东野语》卷11《沈君与》中就有这么一句对樊楼的描写——“京师酒肆之甲,饮徒常千余人”。樊楼同时也是“正店”的典型代表,其中“眉寿”和“和旨”是樊楼的酒中上品,后来,樊楼又改名叫做“丰乐楼”。
南宋杭州的高级酒楼有30余家,官营酒楼,属户部点检所管辖,共有12家;民营酒楼著名的有18家,以熙春楼、三元楼、翁厨、任厨等为最。
< class="pgc-img">>上图_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
- 宋人如何“下馆子”?
饭馆酒楼如此之多,真叫人眼花缭乱,那宋人在下馆子的时候跟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吗?
从环境上看,一般宋代的酒楼里面都会布置一些装饰品,比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就指出北宋时期的酒店“门面窗户皆朱绿装扮,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称呼座次。”
从吃饭流程来看,宋人下馆子时走的流程跟现代人有相似之处,一般是先喝茶,然后看盘(即看菜谱),客人点菜时,负责在后厨记录菜单的伙计叫做“铛头”,而现代的“传菜员”在当时则被叫做“行菜”,最后等上完菜之后,客人便可以开吃了。
不过,宋人下馆子时所受到的酒楼服务还是与现代人有所不同的。
宋代酒楼里的小二,若是收到了客人的投诉,轻则挨骂或者罚工钱,严重的话甚至会让你直接卷铺盖走人。
而且,除了单纯吃饭外,有时酒楼里还可以为客人提供其他服务,有卖唱的“擦坐”,有玩杂耍的“赶趁”,还有供香的“香婆”和提供小食的“家风”。
所以,宋人的餐饮业还是相当繁荣的,即便是日常下馆子,宋人也能够享受周到的服务。
文:燕麦
参考资料:
【1】纪昌兰 《宋代酒楼店肆与市民的宴饮消费》
【2】黄亚明 《宋代餐饮服务业如何靠创新吸引顾客》
【3】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4】吴自牧 《梦梁录》
【5】周密 《齐东野语》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