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盐、少糖、低脂……崇尚健康的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调味品行业,“轻食风调味品”日渐兴起。“轻食风调味品”有哪些?发展如何?5月6日、7日,山西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减盐调味品受欢迎
太原市民卫先生是一名重度脂肪肝患者。两年前,卫先生开始遵医嘱减脂,尝试了一段时间西式轻食减脂餐后,卫先生的胃开始抗议,不得不回归中式饮食。为减少油脂和糖分的摄入,卫先生开始更换烹调用的调味品,花生油换成橄榄油、生抽换成薄盐的,就连油壶都换成喷油壶。尝试一段时间少油少糖少盐饮食后,减脂效果良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食盐不宜超过6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是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居民每人每日平均食盐摄入量为10.5克。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普遍增强,调味品行业减盐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酱油、蚝油、酱料、榨菜、鸡精、腐乳等品类涌现出众多减盐、低盐、薄盐产品,尤其是减盐酱油更是成为各酱油企业摆脱低端饱和竞争、发力高端市场的新风口。
减盐调味品的出现,带来的是更高溢价。以酱油为例,生抽酱油等主流消费价格带正在由5元~7元上升到8元~10元,减盐酱油价格带多数在10元以上,甚至达几十元。以少盐、少糖、少脂为卖点的“轻食调味品”正成为现代人眼中的健康调味品,在热度和更高溢价的刺激下,各大调味品企业纷纷入场。
被带火的“轻食调味品”
提起“轻食调味品”,不得不说沙拉酱。沙拉酱是进入国内市场比较久的调味品类,随着近年来轻食文化的不断渗透,沙拉酱已经被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市场规模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目前,市场表现比较突出的沙拉酱品牌包括亨氏、丘比、冠利、味好美、百利等,应用场景主要是轻食和西餐。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轻食调味品”是油醋汁。油醋汁最先在线上渠道爆火,由于“零脂减卡”卖点突出、热量低,油醋汁让消费者在味觉与热量之间找到了平衡。目前,布局油醋汁品类的品牌众多,不仅包括吉得利、百利、云山半、丸崎、口味全、坂东、田园主义、法罗捷、粗粮君、芝麻妞等新锐品牌和进口品牌,就连恒顺醋业和安琪酵母等调味品巨头,也纷纷推出油醋汁产品。
随着“轻食”风盛行,多个调味品类被带火。目前推出“轻食调味品”的企业,既有海天、欣和、李锦记、恒顺等巨头,也包括口味全、加点滋味、云山半、坂东等新消费品牌,品类涵盖酱油、蚝油、榨菜、沙拉酱、油醋汁、白灼汁、调味酱、复合调味料等诸多品类。
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一些符合轻食特征的调味酱、火锅底料、中式复合调味料等产品也不断涌出。这些酱料,因味道复合、使用便捷等特征,十分受欢迎。
使出浑身解数的调味品企业
为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各大企业在生产“轻食调味品”时,使出了浑身解数。山西晚报记者走访市场后发现,与传统调味品不同,“轻食调味品”的包装普遍要“漂亮”很多,很多薄盐生抽看上去更像一瓶包装精美的饮品。高颜值的调味品,既能快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也赋予产品更高售价的可能。
口味创新也是“轻食调味品”的法宝之一。以油醋汁为例,恒顺油醋汁分为经典原味、元气金橘、鲜萃百香果、醇香橄榄、香麻藤椒等多种味型。云山半推出的油醋汁,包括零脂零糖、零脂和风、零脂青柚、零脂柠檬、零脂青柠白桃、零脂黑醋等多种风味。口味全推出的海盐玉油柑油醋汁,甚至添加了7%的油柑汁,多层次的口感满足了有减脂需求又好重口味人群的饮食需求。
细分人群或者使用场景,是调味品企业开辟市场的又一法宝。以酱油为例,企业在推崇减盐品质生活同时,以不同“盐值”匹配不同客群。除了看重产品的健康品质,消费者在挑选调味品时,也往往追求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最为人熟知的创新之一,便是挤挤装豆瓣酱,其最大的亮点就是立袋挤压,再也不用从瓶子里舀,不用洗勺子,不会弄脏手,而且容量小不占地方,实现了更人性化的使用体验。
线下或将是发展重点
加码“轻食调味品”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可以看到的是,各大“轻食调味品”的主要销售渠道目前还是以线上为主。以油醋汁、0脂辣酱等为例,大部分的销量来源于线上,线下的传统渠道铺市率还不是特别高,有的也只是在一些高端商超出现。随着轻食调味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到和接受,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轻食调味品”铺向商超、便利店、生鲜店等线下渠道,在线下获得爆量增长。
据《2021美团轻食餐饮发展指南》调研结果显示,在美团外卖平台上,轻食消费的主力军集中在20岁~30岁的学生或工作女性之中。选择轻食的人群中,77%的驱动力是为了配合健身和身材管理。在新消费时代,以90后、95后为代表的新生主力迅速崛起,成为购买力和流量的集大成者。新一代年轻人追求品质健康饮食和美好生活方式,希望以更少的时间成本享受到更高品质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轻食调味品的火热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三四线城市及广大的农村市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将大量增加。对于调味品企业来讲,迎合新一代年轻人的新消费需求,建立差异化的产品优势和营销优势,把握机遇,打造爆品,就有可能在逐渐激烈的轻食调味品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实习生 韩笑
期,餐饮消费市场迎来“开门红”,定制年夜饭、亲友出门聚餐等持续“升温”。餐饮消费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是我国推动消费持续扩大的重要发力点之一。
春节期间,我国餐饮消费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不仅数量增加,品质也明显提高。微信联合同程旅行发布的《龙年春节消费“新意”观察》报告显示,2024年春节,餐饮类小程序订单量增长最快,同比增长36%;快餐、小吃的线下消费量增幅分别达到59%与35%。健康、“国潮”等特色凸显,少油、少盐、少糖等餐食受到消费者欢迎,健康餐饮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一些餐饮门店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热门IP,掀起了众多消费者的打卡热潮,还吸引了不少国际游客驻足。
不过,相较于消费者的旺盛需求,春节期间的餐饮供给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对标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发挥平台企业的作用,强化餐饮供给能力,推动餐饮与文化、旅游等的多元跨界融合发展,加强对外资高品质餐饮品牌的引入力度,优化餐饮消费供给,推动餐饮消费持续扩大。
发挥平台企业作用,提升餐饮供给能力。支持平台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整合餐饮业上下游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采集、冷链运输、加工处理、门店配送等环节的协同发展水平,提高优质食材原料的供应能力。鼓励平台企业为餐饮商家提供数字化赋能,提供数据分析、资金融通、运营管理等多元化服务,通过消费者大数据分析,帮助商家研发更多创新菜品;鼓励平台企业创新发展直播电商、网订店取等模式,提升餐饮服务便利度和时效性。引导平台企业根据用户搜索量和实际需求,设置热门餐饮消费话题,针对用户意见反馈改进餐饮服务。
推动餐饮与文化、旅游等跨界融合发展。引导餐饮、文化与旅游方面公司加强战略合作,发展“餐饮+亲子”“餐饮+农业观光”“餐饮+研学”等新业态新模式,利用跨界创新提升餐饮业服务内涵。鼓励老字号等知名餐饮品牌入驻旅游景点、文化场所等。引导企业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特点,创新体现“国潮”文化元素的餐饮产品和服务,弘扬中华美食文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深度挖掘本地美食资源,针对游客群体发布城市美食地图、攻略等,提升餐饮消费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引入更多外资高品质餐饮品牌。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依托步行街、现代商圈等城市商业载体,吸引更多国外知名餐饮品牌入驻,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餐饮服务。加强对外资餐饮企业招商引资,应为其入驻提供充分便利,保障外资餐饮企业国民待遇。针对不同季节消费者的饮食偏好,扩大国外高品质食材进口,丰富产品品类。打造国际美食节、美食嘉年华等活动,集聚国际餐饮品牌资源。 (作者:姜照 来源:经济日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开一家轻食店,
餐饮小白“最好搞钱”的机会?
你是否发现,轻食,越来越成为社交平台上一项热门又励志的餐饮创业。
最近,一些网友反应,刷社交平台时,被推送了不少诸如“中式轻食创业|带你月入6万”、“学习六天,回家开店当老板”、“大厂辞职回县城做中式轻食”、“开一家轻食店,给30岁一事无成的女生最诚恳的建议”此类的帖子。
这种帖子一个重要特点是“走心”,如何通过轻食创业改变人生境遇,在不躺平的奋斗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总之字里行间都是鸡汤文学。
一般情况下,没人能拒绝“月入三万”、“经济独立”、“离当富婆又近了一点”等等的诱惑,所以这种帖子评论底下总会有不少跃跃欲试的网友来问加盟、问经验。有的博主甚至靠着“中式轻食创业的第xx天”、“30来岁就开一家赚钱又累人的店是什么感觉”等噱头,收割上万粉丝。
中式轻食,又卷土重来了吗?
中式轻食,
轻食的“救命稻草”?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中式轻食在去年这个时候就火过一次。
只要能将少脂、少糖、少油等轻食核心理念跟中餐结合,都可以成为中式轻食,东北大拌菜、蚝油生菜、白灼虾、麻椒手撕鸡等等都是典型代表。
去年,“中式轻食”这一餐饮风口,是由商超生鲜品牌比如盒马推出轻食沙拉,以及西式轻食品牌比如沙野轻食推出“轻食粥”等掀起。
今年“中式轻食”的热度,则具备了更多的自发性,更倾向于“为需求而生”。
这种需求主要分为两种:
一个是发自餐饮创业的需要。不少人总想着做点餐饮小营生,但开咖啡店容易被“价格战”卷成炮灰,开火锅店又有门槛、投入大,轻食创业以其回本周期快、设备成本低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吸引不少入局者。
这种需要养活了一小波轻食培训、轻食创业故事分享博主,甚至新东方烹饪学校最近都做起了轻食简餐课程,招生对象有私厨、轻食开店者、餐饮小吃店转型、小投入创业、外卖+堂食等。
一个是发自消费者对于减脂的需要。比起其他品类,轻食声量相对较小,但细探下来,今年轻食却以别的方式火了一波又一波。
“白人饭”的热度还在继续,作为轻食的极致版,“白人饭”可能是生芹菜蘸沙拉酱,也可能是一根胡萝卜、一颗西兰花,反正就是“兔子看了都摇头”的东西。“白人饭“的火热,除了社交货币的原因,更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心智已经被轻食培养出来了。
“中式减脂餐”最近也火得不得了。“中式减脂餐”也是中式轻食的一种,但今年却站在中式轻食的前头,掀起了“快乐减脂”的潮流。
最近不少网友纷纷打卡“绿色的肯德基”,这个肯德基轻食子品牌KPRO实际上在2017年就有了,却在“快乐减脂”的背景下,今年热度空前高涨。麦当劳的穷鬼套餐也是减脂优选。
老乡鸡今年五月跟薄荷健康合作,不仅给每份食物标了热量,还出了7日减脂食谱。
此外,“500大卡麻辣烫万能搭配公式”“麻辣烫怎么越吃越瘦”等词条开始涌现短视频平台。连麻辣烫都摇身一变,成了“新概念轻食”,蹭上这波热度。
“混乱的中式轻食”:
有人月入10万,有人月亏8千
今年,中式轻食发展的另一大新特点,就是轻食私厨的兴起。
小红书平台上,目前已经涌现不少“专业营养师”、“宝妈”、“大厂辞职员工”等人创立的轻食品牌。与正规餐饮品牌相比:
他们小团队作业、亲自派送,因为没有营业执照和店铺门脸,主要分布在社区和写字楼周边,客源来自自己运营的包括朋友圈在内的私域流量,订单采用月卡贩售机制。面对消费者,他们宣称可以根据喜好定制菜谱,剩下的就是主打一个“信得过你就来”。
这种轻食私厨的优势一是无需配合外卖平台做各种活动,或者被平台抽成,或者和本地商家做付费投放竞争,二是可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顾客反馈和建议,优化服务质量。
但是这种模式是否会让中式轻食赛道升级,恐怕目前还是一个问号。
同样是在小红书平台上,一些弊端已经显现。比如一位小红书用户控诉自己订了一个月的轻食餐,品质非常不过关。要不是筷子忘了送,要不是排骨咬不动。接近一餐30块的价钱,该用户希望协商退餐,但商家只赔偿了500块。
不止消费者有抱怨,作为商家也承担了不少压力。武汉一位餐饮新手,兴起之下开了一家轻食店,每天兢兢业业,食材新鲜、外卖自送,日销接近两百单,但一个月亏8000块,1+1+3的餐盒,顾客还抱怨分量少。在这条帖子底下,却有网友评论,是模式的问题,自己也是做轻食的,月入10万+小意思。
除了模式的问题,营销、品控、人力等问题对于这些绕过了专业认证、专业平台的私厨轻食“品牌”们,都可能成为压倒他们的大山。最后结果不是消费者买单,就是他们自己。
再起的中式轻食,
健康牌还能打多久?
轻食市场于2012年在国内兴起,2015年-2018年,超过10亿资本涌入,整个市场呈现井喷态势。然而,产品同质化、本土化进展艰难,以及口罩时代的到来,都让部分品牌在经营、管理等方面接连出现问题:2021年“新元素”宣布破产清算;2022年Wagas“卖身”出售60%的股价;曾经网红一时的甜心摇滚沙拉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
但今天,与中式轻食的卷土重来相伴的,是轻食资本市场的渐渐回暖。近日,“卖身”的赛百味也在6月宣布,已与上海富瑞食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新的总特许经营协议,将在未来20年内在中国大陆开设近4000家餐厅,将在华市场规模扩大七倍以上。
轻食的概念和需求,一直都有,但中国胃渴望的是好吃、健康、安全的食物,这张牌要怎么打,还得玩家们时刻关注消费者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