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到处绿油油、树影斑驳、蝉鸣阵阵又酷暑难耐的夏天,迎来立秋。在老北京的习俗中,立秋这天要“贴秋膘”,家家户户炖肉、吃鸡、吃鱼,一来补一补炎炎夏日胃口不好导致的“日渐消瘦”,二来要储存下丰厚的资本好过冬。
如今,这个习俗流传下来,人们贴秋膘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今天,京蜜就带你去吃一家有170多年历史的烤肉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烤肉季”家的“老北京炙子烤肉”。
沿袭百年,烤肉摊儿“登堂入室”
炉底填了充足的果木,烧得通红,烤肉季第八代烤肉传人马帅给羊肉淋上酱汁儿、生姜水、葱油,麻利拌开、腌好,往炙子上一摊。很快,原本伸展着的羊肉蜷缩起身体,发出滋啦滋啦声……
上了炙子的羊肉好不好吃,就要看烤肉师傅的功夫了。烤的过程很重要,得翻,但绝不是胡乱翻两下,通常情况下,靠的都是师傅的经验。烤了13年羊肉的马帅对火候的掌控、翻面儿的时机很是熟悉,手上的两根筷子和一把铲子快速翻动着,羊肉的香气在厨房四散开来,差不多了就撒上葱和香菜,再翻上几下,两分半钟下来,这份烤羊肉就做好了。
羊肉选的是后腿和上脑,切得薄、均匀,肥而不腻,酱汁儿很好地遮住了羊肉的膻味,香菜和葱的味道与羊肉搭配起来,颜色丰富诱人。随后,这份热气腾腾的烤肉盛好端上桌,送进来自天南地北的食客口中。
从菜品外观来看,这份烤肉没那么特别,甚至有点像葱爆羊肉。马帅自己也说,“有顾客说看起来就是一份葱爆羊肉,我不否认这一点,但绝对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一个味儿,咱这是正宗的老北京炙子烤肉。”口味之外,能证明其江湖地位的首当其冲的就是菜品底座上的“国家非遗”四个大字。
要说清楚烤肉季的故事,得从什刹海边上的荷花市场说起。自元代开始,什刹海就是京城集风景、商业、避暑为一体的地方,每年农历的5月到7月设“荷花市场”供游人乘凉,摊贩云集。
相传在清道光年间,一位季姓摊贩从通州沿大运河来这摆摊儿卖烤肉,市场结束就返乡,经营多年之后,卖烤肉的小摊贩季家有了店面,开始在店里卖烤肉。后来,烤肉的器具和手艺传承下来,经过各种变化,也就成了今天的烤肉季。
传承创新,做法、器具都有讲究
据了解,老北京炙子烤肉最早起源于塞外满蒙的游牧民族,随着满族入主中原,烤肉技艺也带入了北京,炙子烤肉形成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炙子,其实就是一种铁制圆形烤铛,中间留有适当的间隔空隙,据说最早是用铁丝铁条搭接焊制成的,现在则多用铸铁做成。烤肉使用的独特烤肉炙子,是直径75厘米的圆形铁板,正中央部有点高凸,周边低,烤肉时的中间温度为280℃左右,周边温度则较低。
据烤肉季鲁经理介绍,烤肉季用的炙子加起来有500多公斤重,每一块钢板做成3乘3的尺寸,可拆卸,中间的缝隙既可以把果木烧柴的香气透上来,也可以把烤肉的汁水渗下去,味道达到最好。除了炙子,用来翻炒的筷子也颇有讲究,称作“二道木”,烧的柴则是果木。
要做出好吃的烤肉,食材自然要选择最适合的。羊肉都是正宗的内蒙古绵羊肉,每天进货,主要选取后腿和上脑,取出筋、结节等部分,切肉则讲究均匀透亮。
马帅说,有些烤肉要提前腌制,但烤肉季的烤肉一定要现腌。“原来用十几种调料,靠烤肉师傅的感觉配比,即使是同一个人,两次做出来的烤肉也不一定是同一个味儿。”
为了保证口味的一致性,2009年马帅和老师傅们一起确定了酱汁的“标准化”,将十几种调料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好,做成酱汁,这也为其将来的口味传承奠定了基础。
除了酱汁,还有生姜水和葱油,生姜水能够快速让肉入味去膻,葱油则是用葱、香菜根等熬制而成,让烤肉的味道更加鲜美。
接下来就是烤肉的环节了,看似简单,做好却并不容易,切肉的技艺、火候的拿捏、材料的放置、对烤肉的理解、用不用心等,都影响着一盘烤肉的味道。马帅从19岁开始学烤肉,最初闷头跟着师傅做“烤肉助理”,三四年之后才能独立烤肉,如今他已工作了十三四年,也成为了烤肉季的第八代传人。
守得住传承又不断创新,2008年,烤肉季饭庄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烤羊肉和芝麻烧饼被认定为中华名菜、中华名小吃。
能文能武,吃法大不同
在烤肉季,烤肉的吃法也颇有讲究。按照烤肉的口味可以分为 “老、嫩、焦、糊、甜、咸、辣、怀中抱月”八种口味,其中“怀中抱月”则颇有诗意。
烤肉摊成一圈,中间打上一个鸡蛋,蛋清凝固,蛋黄尚未全熟,根据其外观得此名。“怀中抱月”要用羊肉沾蛋液,肉质更为滑嫩。最经典的吃法是再来一份芝麻烧饼,从中间劈开夹上羊肉,皮酥内里有嚼劲,烤羊肉的部分汁水渗进到烧饼里,一口下去,香菜、葱的香味混合着烤肉的香气和烧饼的酥脆,美味!
怎么吃烤肉,也很有意思。在烤肉季吃烤肉,分“文吃”和“武吃”两种。文吃好理解,就是师傅烤好了端上来,放在保温容器中,慢慢吃。武吃就比较有意思了,过去的老北京“爷们儿”吃烤肉时人人手执尺二长的“六道木”,在烤肉炙子旁,一只脚蹬长条板凳上,自己将腌渍好的肉摊在松香缭绕的烤肉炙子上翻而炙熟。
自烤时,自己取料、掌把火候。边烤边饮酒,烤者人人“屠门大嚼”,在酣畅淋漓中体味武吃乐趣。想象一下光着膀子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你以为现在没有人武吃了吗?那就大错特错了,特别是遇到节日或是节气,武吃就更抢手了,就像今年的七夕、立秋的武吃包间很早就被订出去了呢。
国家非遗,吃肉观景赏荷藏传承
一百多年经久不衰,除了烤羊肉好,烤肉季还有其他“两绝”,即“观景”、“赏荷”。
这跟烤肉季饭庄的位置及本身的装修有关。由于烤肉季饭庄地处历史悠久的什刹海风景区、旅游区,又是老字号,装修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韵,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小楼,红柱绿瓦配以汉白玉栏杆,抱柱上是著名书画家肖劳先生题的对联:画楼醉看粼粼水,炙味香飘淡淡烟。
烤肉季楼下就是银锭桥,而银锭桥是老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银锭观山”。据说站在银锭桥极目远眺,可见北京西山,雨后更可观斜阳。费孝通先生曾题词:“银锭桥观山一景,烤肉季烤肉一绝。”马帅也记得,几年前,自己曾望见过西山两次,确实是美景。
而“赏荷”说的则是早年间的事儿了,当时银锭桥附近有大片荷花,坐在餐厅里,低头下望满池荷花,还有一首诗曾描绘此情此景,“银锭品味烤肉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似天香楼上坐,酒澜人醉语丝丝。”
通过其武吃间,可以清晰地看到钟鼓楼,而在其二楼的另一面,则对着前海,白天看蓝天白云、柳树婀娜、游人如织,夜晚则陶醉于一片波光粼粼的夜景中,若是能遇上圆月,不管是家人聚会还是情侣在一起,都别有一番风味。
从普通百姓到达官贵人、国内外名人,170多年间,烤肉季始终没有离开什刹海,与其说吃的是一份烤肉,不如说是一份美味的历史和传承。
【京蜜贴士】
烤肉季
地址:前海东沿14号,近银锭桥
交通: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A2口出,西南方向步行300米
撰文 新京报记者 张晓荣
摄影 新京报记者 余华尊
统筹 新京报记者 罗帆
编辑 王琳 校对 李世辉
021年1月29日,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辞旧迎新之时,位于中央商务核心区的北京中国大饭店重磅推出国潮“宫廷”主题套房,还原宫廷生活场景和室内空间,在国贸大商圈体味历史的古典韵味和时尚气息的完美碰撞。宫廷主题套房前身为中国大饭店别具一格的花园套房。
国潮宫廷主题套房发布仪式于1月29日成功举办,香格里拉集团区域经理中国大饭店总经理卡佩克先生在致辞中提到:“此次打造的宫廷套房不仅是特色文化主题房,更是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的缩影,通过沉浸式国潮文化场景塑造,饮食文化,文创手作体验,艺术文化鉴赏等环节来重塑与传扬深入人心的中国文化风貌。”出席发布仪式的嘉宾都身着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李呐创办的中式礼服设计师品牌茧迹出席。在品鉴宫廷主题套房中的艺术瑰宝后,又品尝了中国大饭店的甜品厨师团队特别为中国农历新年创作的文化主题下午茶,来自中国大饭店饼房团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蔡锐军在套房倾情演绎户县面塑这一独门绝技,“印库·国贸篆刻工坊”的篆刻大师还现场献艺,并展示篆刻技艺。
尊享礼遇
入住中国大饭店国潮“宫廷”主题套房可获得
- 全家体验夏宫百年传承枣木北京烤鸭一套及夏宫宫廷主题三人晚餐
- 于紫禁城般的大堂吧品精品龙井,享春意盎然下午茶
- 以传统中医理疗手法名扬京城的京臣保健精心准备的双人中式按摩一小时
- 1436小山羊绒精品品牌定制的专属羊绒眼罩及手包一套
- 按需定制故宫国潮旅游线路,专车接送
除此以外,宾客还可体验位于国贸商城内中国传统品牌的文化活动,包括由“印库·国贸篆刻工坊”提供的传统篆刻和书法艺术体验一次,观赏奢藏艺术文化品牌“绣花张”国贸店内馆藏级古董等。
国潮宫廷主题套房内艺术品赏析
- 对联 “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
清代乾隆帝提,原作现挂于故宫养心殿。
- 《蟠桃图》清代画家邹一桂
原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画为清代画家邹一桂65岁时所作,画面两只丹顶鹤立于青石之上,姿态悠闲,石隙间画桃树一株硕果累累富有质感,峰峦之间瀑布飞流而下。当时作者根据麻姑献寿的传说,构思了这幅瑶圃、蟠桃、仙鹤集一体的图,以此来祝福皇帝长生不老。
- 皇锦 ——东方美学生活方式品牌
“祥云腾龙”,手工刺绣床上用品,其以故宫藏品“清乾隆年间香色缎绣八团龙锦”为灵感来源。和谐喜庆的祥云作衬托,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腾飞和复兴。
品牌的设计中保持了富丽堂皇的皇家风范,又具有典雅、高贵的东方文化品位。 另有“吉祥八宝”的图案象征着平安、健康、好运、吉祥、幸福、长寿、成功、圆满。为尊贵的宾客带来祥瑞和好运。
- 千里江山.艺术团扇
紫光檀在古代宫廷就极为流行,特性高贵,在现代家具中也极为常见,经常作为家具摆件使用,文雅之气随之而来。“千里江山”艺术团扇经过组装、包框、打磨、抛光、糊面、延边制作而成。
作为书画作品载体的团扇,盛行于宋代,宋画小品中的大半即作于团扇之上。遴选出宋代山水画之集大成者——《千里江山图》为扇面,精致成趣。
- 一袋一鹿.铜器
设计灵感来源于故宫博物院藏“玳瑁边嵌牙松鹤栢鹿图”挂屏。原作古色古香,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韵味,蕴含松鹤长青、柏鹿为吉的“福禄寿长”之意。
中国人视鹿为祥瑞之兽,寓意“福禄”,又同谐音“路”,有陆路、海路、路路通达之意。鹿驮之袋,内藏珍宝,有福袋、礼袋之喻。
- 事事如意.成套茶具
设计灵感源于故宫藏品是《朱见深岁朝佳兆图轴》,以成熟的柿子入器,壶盖为柿蒂纹,与故宫形意相似。以成熟的柿子入器,融入“事事如意,时时称心”之意,将福佑从宫廷向外自由延伸,喜庆吉祥弥漫。
- 闲云壶
其做工以手为道,经过五万次的锻打,在力量与硬度之间,不停反复,渐成壶型。以火为煤,600度以上的高温烧灼,降低铜板硬度。工匠最终千锤百炼,多道工序层层把关,一块铜锻打成了一把高俊挺拔、有淡然之姿的闲云壶。
- 灯挂椅
灯挂椅是一种历史很悠久的中国椅式家具,五代时期已经出现。是靠背椅的一种款式,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
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整体简洁,只做局部装饰。有的在背板上嵌一小块玉,或者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简练的图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条或券口予以装饰。
四边的枨子有单枨有双枨,有的用“步步高”式,给人以挺拔向上,简洁清秀之感。
- 扁足熏炉
设计灵感源来自于故宫博物院藏宣德款铜熏炉。铜炉直口、直腹、扁足、盖镂空、饰双龙棒兽纹。
此炉功能独特,一炉二用;去盖可作插线香使用,盖上盖可作熏香使用。用石蜡法精密铸造,经工艺师精雕细琢,产品美观、实用。
- 罗汉床
罗汉床是古老的家具,属于卧具之一。弥勒榻一般体形较大,又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型。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故又称“罗汉床”。
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强调自身的装饰,三屏风式罗汉床即为一例。
- 云山墨戏图.屏风
《云山墨戏图》卷为南宋画家米友仁绘制。此图描绘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方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此图表现江南风光润泽华滋、雾气迷蒙的独特效果。
董其昌称其“元气淋漓,布境特妙”
(北京中国大饭店授权中国日报网使用图片)
北正定古城,沧桑往事有迹可寻,千古之美有物可看。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三访正定,惊喜于其古建筑之丰富珍贵,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1945年,他为盟军编写《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列出400处需重点保护的文物,其中正定古城中的有15处。
梁思成的学生、古建专家罗哲文数十次到访正定。他在2007年写道:“在正定城区之内有重要的隋碑、唐代木构建筑、完整的宋代建筑群、独具特色的唐宋塔及元、明、清历代古建筑,都有物可看,有迹可寻。”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观音像。除署名外组图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文华 摄
鲁迅1923年购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五彩悬塑倒坐观音像,将之摆在书房案头。2002年余秋雨走访正定感叹,这里有中华文明最兴盛时期的图谱与证据,有太多的国宝,可以让人强烈感受到一种千古之美。
正定古城西望太行山、南临滹沱河,占地约10平方公里,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定博物馆中馆藏文物7000多件。这些文物古迹的叙事从春秋战国开始,涉及人物有赵佗、赵云、颜杲卿、赵匡胤、元好问和万历、乾隆等等。
开元寺下青苔石
正定城的由来可从一段被删除的“记忆”说起。
2000年6月22日,正定府前街建筑工地挖出个巨型赑屃碑座,重约107吨。周围发现碑体残块18件,从破碎情况看是人为砸坏,碑文中涉及人名之处被凿去。
素有“天下第一碑”之称的河北大名五礼记碑,其赑屃碑座重约60吨,正定这个可称天下第一赑屃,可它的“记忆”被删除了。碑体残块的刻字笔画清晰,显然未经多少岁月磨蚀,应是立碑后不久就被毁。其中一块上有“安乐垒”字样。
351年,前燕大将慕容恪在正定一带筑安乐垒,一般认为安乐垒即今正定城前身。正定博物馆里有安乐垒大门模型,门额大字取自石碑残块,那块原件在模型旁边展出。
不过石碑不属于东晋十六国时期,文史专家研究认为是五代时期后晋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德政碑,大约立于938年。
从慕容恪筑安乐垒到安重荣立德政碑,500多年时间,正定城由寻常田野成为北方重镇,多民族在此碰撞、融合,文脉在烽烟中绵延、生长。
安乐垒因战争而建,慕容恪与冉魏国主冉闵鏖战冀中,冉闵勇猛过人,慕容恪屡败后以计取胜。398年,北魏道武帝以安乐垒名字好、环境美,将之设为常山郡治所,正定开始从堡垒向城市发展。正定一带曾用名包括常山、真定、恒州、镇州、镇阳等,清雍正时期改用现名。
540年,城中建净观寺(曾称解慧寺,今开元寺),这是正定城现存建立最早的寺院。巨型赑屃存放于开元寺展出。
正定开元寺存安重荣碑赑屃。
隋代在正定城建龙藏寺(曾称龙兴寺,今隆兴寺),586年建寺时刻立的龙藏寺碑现仍存寺内,通高3.24米,碑首六龙相交呈半圆形,刻有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清代学者莫友芝称赞此碑额书法“精悍夺人”,开唐碑先河。碑文刻字30行,满行50字,为张公礼所撰。
立在碑前,字体可辨,方整有致,清秀得体,微有魏隶遗韵。此碑在南北朝至唐代书法艺术演进中承上启下,近代康有为称此碑风度端凝,集六朝之大成,为隋碑第一。正定博物馆馆长朱志辉说,馆名书法集自龙藏寺碑。
梁思成将龙藏寺碑列入《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中,是所列正定城中最早的文物,其次是开元寺钟楼。
1933年4月,梁思成第一次到正定考察,称开元寺钟楼是“意外的收获”,当时开元寺被警察局占用,钟楼是食堂,梁思成发现这食堂非同一般。他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说:“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那时国内尚未发现唐代建筑,日本学者声称中国已无唐代建筑,看唐构要到日本。
后梁思成确认山西佛光寺大殿为唐代建筑,他抗战时撰写《中国建筑史》,将佛光寺大殿和开元寺钟楼列为仅有的唐木构建筑,称后者“内部四柱则极壮大,其上斗拱雄伟,月梁短而大,以形制论,大有唐代遗构之可能”。
半个多世纪后,梁思成的判断被证实。1988年,开元寺落架重修,发现有木构件题记标明,钟楼建于唐乾宁五年(898年)。重修后上层恢复了唐代建筑风格,这是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也是最早的钟楼。钟楼所悬铜钟为唐代遗物。正定人记得,前些年贺岁时,还敲响过这古钟,那钟声相当悠远。
寺名开元,是开元年间奉唐玄宗诏改名。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颜杲卿守真定抵抗叛军,父子罹难,“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后颜杲卿的弟弟颜真卿寻得侄子首骨,悲愤中书写了《祭侄文稿》,正定博物馆展有复制品。
安史之乱改写了唐朝的政治版图,也给包括正定在内的华北平原带来深远影响。朝廷任命被招抚的叛军将领为节度使,以正定为治所的成德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并称河朔三镇,形成藩镇割据,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五代。
安重荣是最后一任成德节度使。937年,他因追随后晋高祖石敬瑭征战有功,得任此职。941年,安重荣以不满石敬瑭“屈中国以事夷狄”为名造反,发兵南下,被晋将杜重威击败,退守正定,城破被杀,石敬瑭改成德军为顺国军。
《册府元龟》载,安重荣任成德节度使之年,地方请为其立功德碑,石敬瑭批准。《宋高僧传》载,正定有曹和尚,安重荣立高大的德政碑,曹和尚指之大笑,连说:“立不得!立不得!”后安重荣作乱被讨灭,不久碑就被毁。
正定博物馆展出安重荣碑残块。
找到的石碑残块只是原碑的一部分,专家们根据其中文字显示的官职、事件等确认了碑主,这些史料提供了建碑和毁碑的原委。这巨碑,937年批准建,941年即被毁。
史载安重荣是朔州人,吕思勉考证属九姓胡的后裔。巨型赑屃增加了其个人信息,赑屃背部驼峰右侧面,有一方高60厘米、宽98厘米的线刻画。画面上边部被凿去,主体仍在,现场可辨轮廓。专家临摹后显示,画面正中间是一头威武雄壮的卷毛雄狮,狮子背上端坐一人,应是碑主。
有研究者分析画面有浓郁的粟特风格,判断安重荣是粟特人的后代,这也印证了吕思勉的观点。研究者还认为骑狮形象仿文殊菩萨等元素,展现了粟特人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安重荣是胡人后裔,以反对“屈中国以事夷狄”为名造反,也显示出民族融合的趋势。
开元寺还有唐代三门楼的石柱,梁思成考察时已废圮。2008年修复时因无上层建筑原貌式样,仅恢复了一层石柱。石柱上依稀可见字迹和线条,正定古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于坪兰说,柱上有唐大历十二年(777年)的《解慧寺三门楼赞并序》及宋、金等代留下的题记和线刻画,特别是刻有唐代时粟特人从中亚来正定做生意的记载。
元代陈孚《真定怀古》有云“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或是说这石柱上的字,又八百年过去。
古寺内藏万壑幽
正定最有名文物是隆兴寺铜铸千手千眼菩萨像,高21.6米,有42臂,为世界铜铸立式佛像中最高大和最古老的观音像。此像为969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重铸,屹立至今。
从宋到晚清,近千年时间,正定几经朝代更替,交通、军事地位不断提升,“九达京华路,真称北镇雄”,文脉赓续,遗存丰厚,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969年,赵匡胤驻跸正定,当时隆兴寺面目全非,铜佛也已被熔化铸钱。他令重铸大佛并为之建大悲阁(后曾名天宁阁),三次审阅图纸,多次督导建造,发动三千兵役建造。
据说大佛是按赵匡胤容貌身高十倍制作,他如此用心用力,不只是为自己显功德,更是图久治人心。之后历代统治者都延续了赵匡胤对隆兴寺和大佛的用心。金代重修大觉六师殿,元代兴圣皇太后和太子到隆兴寺赐田5000亩为寺产,明万历施银重修大悲阁,清康熙三到隆兴寺并在寺西建行宫。
“古寺内藏万壑幽,青狮昼舞白龙游。”(明张衮《游龙兴寺》)历代对隆兴寺接力般经营,造就了古寺的博大幽深。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写道,“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龙兴寺”,宋构有摩尼殿、慈氏阁、转轮藏殿等。他首次到正定,在方丈院东厢房住了一周,大半时间用来考察隆兴寺。
正定县隆兴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波原是隆兴寺金牌讲解员,他介绍隆兴寺时,梁思成是个热词。
进寺即天王殿,弥勒佛像为金代木雕像。张永波说,梁思成来时,此像在转轮藏殿里。《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说:“我们越过院子,看了转轮藏殿下部,与显然由别处搬来寄居的袒腹阿弥陀佛,不禁相对失笑……”这场景梁思成拍的照片尚存。斯人已逝,面对万千后来者,这尊佛笑颜依旧。
大觉六师殿遗址总面积1855平方米,原应是寺里面积最大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民国初年坍塌。张永波说,梁思成考察时遗址荒芜杂乱,他建议清理出来。
摩尼殿外观别具一格,四面正中各出一个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宛如花朵绽放。梁思成说,这样式“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算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殿里有通壁塑五彩悬山,呈现观音道场普陀山,重峦叠嶂,祥云缭绕,正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成玉红说,壁塑在宋代盛行,摩尼殿壁塑是隆兴寺中唯一壁塑遗存,正中的倒坐观音像最有名,鲁迅所购即其照片。殿内各壁有明代绘制的壁画,历经风霜,现仍存335.06平方米,其中《西方胜景图》构图宏大,保存较好。有研究者写道:“其人物之多,烟云缥缈……不仅热烈,甚至是喧哗的。这种喧哗并非杂乱无章之意,而是明代的文艺气质……一种亲近世俗的歌舞升平。”
慈氏阁与转轮藏殿在大悲阁前相对而立,张永波说,这是国内现仅有的成对宋代建筑。梁思成进行过详细的测量记录,他写道:“发现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
梁思成考察时大悲阁已倾颓,大佛露天而立,除合十双手外的40只铜铸手臂已无踪,铜像被刷了一层艳丽的油漆,梁思成写道:“菩萨像变成了丑陋不堪的巨偶,见此唯有自我开解,油漆不耐光阴,也许熬不过一个世纪!”
没用一个世纪,建国后多次修缮隆兴寺,其中在1997年8月到1999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投资2500万元对大悲阁进行了落架重修,全面恢复了整个建筑的宋代风格,而今,佛阁巍焕,法相烜赫,钟鼎灿然。
梁思成看到的应是最“落魄”的大佛,清末到民国,内忧外患,大佛也经历“磨难”。之前几百年,朝代变幻,正定文脉贯通,大佛的“待遇”总体不错。
1312年,元仁宗到隆兴寺,见大佛金彩褪色,赐金修葺。1457年,明英宗下诏:“朕闻龙兴寺有天宁阁观音大像,为诸刹之冠,自古高僧云集,朕甚慕之。令太监怀忠赍银六百两送至寺中。”清康熙、乾隆都多次到隆兴寺,对全寺特别是大悲阁和观音像进行了精心修护。
1901年慈禧来到隆兴寺,那不是一次正常的巡幸。
海外新传创火轮
慈禧在正定第一次正式坐火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西逃,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从西安回京,据上海《字林西报》现场报道,黄龙舆由16人肩抬、20人手扶,行李装了三千辆车。
12月31日慈禧到正定,未入住康熙所建行宫,1858年,行宫被天主教教会占用。鸦片战争后,国势式微,正定文脉衰落。这段时间,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民族生存、文化延续抗争求索,终于走上正确道路,正定城留下这一历程的见证。
慈禧在方丈院住了三晚,她等着卢汉(卢沟桥到汉口)铁路保定至正定段通车。“云车从古羡仙人,海外新传创火轮。”(清洪锡爵《火车》)铁路对近代中国有特殊意义,对铁路态度是维新与守旧对峙的焦点。慈禧对铁路之认识,影响很大。
1876年,外商建成吴淞铁路,慈禧令以近30万两白银买下拆除。1887年,为改变慈禧看法,李鸿章决定动用海军经费在颐和园及中海北海西侧建铁路。时人有诗云,“日午御餐传北海,飚轮直过福华门。”其后,干线铁路开始修建。不过,1900年慈禧支持义和团,主要活动包括破坏铁路。
经历张皇逃亡和屈辱议和之后,慈禧选择正式登上营运的铁路,某种程度上代表清廷对工业文明的认可和妥协,具有标志性的价值。这一标记写在正定。
1902年1月3日,慈禧在正定站登车,其后清廷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内容的新政。这一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还介绍了“麦喀士”(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之前一年,他的儿子梁思成出生。
慈禧正定之行,张罗服务的是袁世凯。1901年他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麾下最杰出的三人为“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是正定人,今正定城里,其故居保存完好。据《杭州白话报》报道,从正定北门到火车站专门为慈禧建了宽阔的跸路,行人敢在跸路上走一步,罚银三千两。这样的政权已不是什么“新政”能够挽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清帝退位。王士珍时任陆军大臣,称“身任陆军大臣,决不愿署名于皇帝退位诏后”,辞职回乡。1914年春,王士珍又从正定坐火车返回北京。
关于他返京有两种说法,一是袁世凯想借重他打压段祺瑞,派其长子袁克定住到正定不走,王只好入京;二是段祺瑞从南方回京路过正定,邀请王士珍到车站见面,王登车后,火车即开动。前一种说法在《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等史料中有记述,后一种说见于一些回忆文章,《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也称这一年王士珍随段祺瑞入京。不管哪种,在那个春日,正定站启动的列车上,王士珍应当很无奈吧。
作为“北洋三杰”之首,王士珍的声名远不如另两人,这也许是他的追求。入京后做过国务总理、总长,辞让过总统、巡阅使。他无心政坛,用心创办道德学社,企望兴道德以救世道衰微。1928年,北伐军逼近北京,奉军退走,王士珍被推为京师临时治安维持会会长,与国民革命军作了交接。
孙万勇曾任正定县委书记,退休后潜心文史研究,著有《品味正定》等书,他评价王士珍说,“我以为值得称道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某些道德操守”。
正定,从主张兵强马壮者当为天子的安重荣,到居军头而以道德自守并图以之救世的王士珍,或体现近千年诗书浸润。
1930年,王士珍去世。同年,曾与王士珍同阁任总长的朱启钤在北京创办中国营造学社,致力于研究保护中国传统建筑。1931年,梁思成加入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
1933年4月16日,梁思成从北京上火车赴正定考察古建筑。当时日军进攻冀东,北京一夕数惊。黄绍竑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参谋长,负责指挥冀东战事。他曾回忆说,军分会要人们撤到火车站,行李都放火车上了。这时,梁思成抛下孕妻和幼女到正定。形势紧急,他保存中华古建筑的心情更急。他认为:“如果有复兴国家的决心……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的力量好像在竞赛。”(《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火车上,梁思成遇到的只有军人。沿线,有军队前行。方振武将军的部队沿铁路步行北上。为了复兴这个民族,将士们走上沙场,梁思成也奔赴自己的战场。
在正定,他驱开蝙蝠,拂去积尘,在战火迫近中留下民族华美建构的详细信息。“一面拼命赶着测量,在转轮藏平梁叉手之间,或摩尼殿替木襻间之下,手按着两三寸厚几十年的积尘,量着材梁栱斗,一面心里惦记着滦东危局,揣想北平被残暴的邻军炸成焦土……”
这是个孤独的战场,梁思成住在方丈院东厢房里,因降温晚上不得不加盖报纸御寒,在这里他度过了32岁的生日。
1937年10月7日,日军进攻正定城,守军以国民党35军为主。梁思成在正定考察时,该军在冀东奋战。日军飞机大炮猛攻正定站和北关,守军凭古城墙和简单工事拼死抵抗,无奈火力悬殊,团长王成桂等上千将士殉国,正定失守,国民党军队败走。11月,八路军115师一部挺进正定许香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民族救亡斗争在正定展开、壮大。
1947年,正定解放。1948年,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在正定成立,担负为人民政权培养干部的重任,校本部在天主教堂,即当初康熙所建行宫。
这年深秋,学校曾组织南下行军。一部16班的华群在夜行军中写道:“那是一列长长的队伍,穿过沉睡的村庄、街镇,越过一程又一程的土路,在这茫茫的夜色中背映着北斗星的方向静静地流动……他们将成为宝贵的革命火种,将被党撒向祖国的辽阔大地上,成为引发烈火燎原的火星。”
薪火相传,正定文物古迹迎来新曙光。
高阁凌风启曙光
隆兴寺方丈院,现在用来进行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他住过的东厢房,慈禧住过的正房,都用来介绍他来正定考察的往事。络绎不绝的游客,追慕他当年孤独奋战的身影。
1963年,梁思成三访正定后说:“正定龙兴寺也得到了重修,大觉六师殿的瓦砾堆已经清除,转轮藏和慈氏阁都焕然一新了。整洁的伽蓝和三十年前相比,更似天上人间。”
1983年到1985年,正定县克服困难,对隆兴寺天王殿、方丈院、弥陀殿等进行了修缮,还在寺外建起正定第一个停车场,沿用至今,从隆兴寺到正定博物馆经过这个停车场。
而今,梁思成测量过的隆兴寺、开元寺、华塔、青塔、县文庙大成殿等都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多次修缮,精心保护,精彩呈现于世人面前。唯一遗憾是被他赞为“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的阳和楼已毁,不幸中的万幸,有他测绘拍照留下的详细资料。2018年5月,原址1:1复建的阳和楼对外开放。
“高阁凌风启曙光,重新奕奕拥金汤。”(清梁清远《冬日阳和楼落成王令君招饮》)阳和楼的复建是正定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工程的一个内容。正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明星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正定文物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2017年1月启动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工程,2019年底,以东城门、阳和楼、博物馆为代表的24项古城保护项目全部高质量完工开放,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有效恢复。
正定南城门。梁子栋 摄
开元寺以南原为居民区,因拟建绿地广场进行考古发掘,这是河北省目前规模最大一次城市考古发掘。从2015年到2019年,发掘3000余平方米,发现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7个历史时期连续的文化层叠压,出土文物6700余件(据介绍,这批文物将在正定博物馆展出)。考古现场建成遗址广场,设置透明玻璃幕墙,展示发掘现场场景和文物照片,将正定的往事与美直接呈现。
阳和楼始建于唐,元代时是元曲演出中心,当时正定是中心城市,汇聚了元好问、白朴等大批文人名士,是元曲最早的创作和演出中心。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载元杂剧前期作家56人,作品345种,其中正定作家8人,作品45种。“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倡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今年以来,阳和楼开展戏曲公开课及名家演唱会活动,《窦娥冤》等经典唱段又在阳和楼唱响。
慈禧和梁思成当年到过的正定站,现在仍在运行,每天办理客运业务列车4.5对,均为过路车。2023年国庆假期,正定站日均客发1029人次,到达1247人次。
1987年版《正定古今·序》写道:“正定,有一个值得自豪的历史。正定,将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记者王文华 闫起磊)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