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夜晚,我从故乡胶东半岛来到甘肃,来到河西走廊,来到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
那天,风像刀子一样从戈壁滩上划过,母亲用头巾紧紧地裹住我的头,可我依然能感觉那坚硬的砂石不停地击打我的脸庞。
在嘉峪关,很多人有和我相似的经历,由于父母早些年参加西部建设,自己便随父母一道,在这座荒漠戈壁上的小城里扎根、成长。
从1958年开始,建设者们浩浩荡荡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此。那时,嘉峪关没有城市,只有古老的关城和苍茫的戈壁……父辈们自愿选择了这座城市,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把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探矿开始,一座钢厂的建设带来了一座城市的崛起。
他们住过地窝子,住过干打垒。在酒泉钢铁公司建设初期,物资极度匮乏,人们只能就地取材,在戈壁上挖一个四方的深坑,坑顶搭几根木头,再用芨芨草和着泥巴盖住,地窝子就盖好了。干打垒则是用土作原料,除了门窗和房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墙壁都是就地取土,把土装入活动木板内,用铁杆分层夯实。屋顶也是用芨芨草编成席子垫层,上面用泥巴抹光。人们就在这里办公、居住。
地窝子和干打垒一直用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步被正规的房屋所替代。至今,城市博物馆里还保留着这些特殊的记忆。
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故乡的房子都是青瓦白墙,夏天的雨滴从瓦沿垂落而下,十分好看,而在嘉峪关,一律都是平房。住久了才明白,嘉峪关的大风,伴随着砂石黄土,把整座城市吹得昏天暗地——为了减小风阻,这里只能盖平房。
渐渐地,在嘉峪关,无论是学校,还是机关、工厂,都把植树节当成一年中的重要节日。由于气候原因,这里的植树节要比内地推迟一个月不止,我们栽下一棵棵小树苗,盼着它们长成浓密的林荫,变成美丽的花园。
后来,我参加工作,恰逢全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现场会在嘉峪关召开。一名广东的代表在会上发言,她说,在戈壁上种活一棵树太难了!可即便这样,嘉峪关人还是打造了森林公园,建成了这片戈壁绿洲……
她的声音哽咽着,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代人的青春被这片戈壁上的风沙磨砺。如今,酒钢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嘉峪关不仅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种种殊荣,不胜枚举。
很多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漫步,看嘉峪关的风景。祁连雪山璀璨夺目,讨赖河像一曲清幽的胡笳,在清晨的微风中回荡着。站在讨赖河大桥上,身前是雪山,身后是城市,前面是高远的梦想,后面是温暖的依靠——
我们的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它像一把锁钥,守住了千里河西的太平,护住了丝绸之路的繁盛。那些历史传奇漫过长城,在黑山岩画里升腾,在魏晋砖画里流传……
在嘉峪关,大家感念初创时期的艰苦,分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木不能破坏,湖水不能污染,垃圾不能乱丢。每一个嘉峪关人,都是碧水蓝天的卫士。
现代工业文明的浸润和移民文化的多元融合,让嘉峪关人具备了一种关怀天下的大格局。你会发现,嘉峪关的城市建设是大气磅礴的,嘉峪关人的心胸是广阔辽远的。这是因为,在城市的初创时期,北京、上海的一些援建团队基本是整体搬迁来到这里,播洒了先进文明的理念。依托河西走廊的交通便利,嘉峪关的名声逐渐走向全国。
这座由父辈那一代建设者而兴起的城市,也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嘉峪关,我深深依恋着你。《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9日 08 版)
标题:国庆游陇原
这份“美食清单”请收好
兰州牛肉面
嘉峪关烤肉
东乡手抓
陇南搅团
酒泉糊锅
逛美景,吃美食。人在旅途,一饮一啄,一蔬一饭,是风味,是故事,是一口可以回味弥久的幸福感。我们不说那些复杂的陇菜菜系,只说来自于民间、市井的温暖美食。国庆来大甘肃旅游,这一张浓缩的美食榜单,足以将你的胃安排得妥妥帖帖。
如兰之州,被一碗面温柔相待。吃了牛肉面,有了它垫底,你就可以从容徜徉在寻味陇原美食的路上,从沿黄四市州特色美食说起,兰州除牛肉面外,还有甜醅子、酿皮子、灰豆子、热冬果等都是做工独到、声名远扬的特色小吃。
白银市主推靖远羊羔肉、酸烂肉等特色美食,靖远羊羔肉通过爆炒、红烧、黄焖、干炸、烧烤、清炖、清蒸等工艺进行加工,味道美妙,营养丰富。
临夏州则以东乡手抓和河沿面片等为主,东乡手抓已有上百年的制作历史。手抓羊肉由于加工制作工艺独特讲究,所以吃起来感觉羊肉鲜嫩肉质鲜美,肥而不腻唇齿留香,味道纯正过口不忘,大快朵颐意犹未尽。
去甘南则以酥油茶和火烧蕨麻猪、藏包等特色美食最为独特,火烧蕨麻猪为原料外裹泥巴暗火中炮制而成。蕨麻猪为甘南草原特产,因当地人所饲养的猪常在草原觅食蕨麻,故名。此菜的特点是皮脆肉嫩,味道特别鲜美。
悉数河西五市的特色美食,酒泉以清炖黑河鱼、糊锅和敦煌驴肉黄面等特色美食为主。酒泉最具代表性的小吃应该就算糊锅了,尤其是老酒泉人最爱吃,卖糊锅的店主在店门口架上一口大锅,汤料用鸡汤,投入蚕豆粉汁,成糊状,再加蚕豆粉制成的粉块、粉条以及鸡丝、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成麻花瓣,放入配好的汤中即成,其味鲜香,突出姜与胡椒的辣味。
嘉峪关以嘉峪关烤肉最受欢迎。烤肉在嘉峪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就已经出现。嘉峪关烤肉讲究现切、现穿、现烤,在吃法上有烤羊排、烤羊腿、烤羊肚、烤羊蹄、烤羊皮、烤羊头等等,这些特点都是嘉峪关烤肉与新疆烤肉的不同之处。
张掖则以烤全羊、炒拨拉、沙枣金蹄卷、炮仗、牛肉小饭等美食最具特色。
炒拨拉因动作而得名。支以铸铁鏊子,将切好的羊杂等佐以调料葱花蒜苗下锅,以柴火或煤炭为燃料,用猛火爆炒,待熟即食。炒拨拉,麻辣适度,肥而不腻,带着烟火的气息,边炒边吃,美味可口,热热乎乎,实在是一种不可多见的街头小吃。
金昌则以七彩饺子宴、羊肉垫卷子为主打美食。
武威则以三套车和武威面皮等特色美食备受游客青睐。三套车是指茯茶、行面、腊肉三样食品组合起来,如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对于陇东南五市而言,天水以呱呱、浆水面、酒碟、天水暖锅等美食为主。天水呱呱是一种传统风味小吃,被誉为“秦州第一美食”,以其“香、辣、绵、软”享誉全国。
定西则以陇西腊肉和酥食为主。陇西腊肉历史悠久,猪肉肥瘦肉相间(俗称五花肉),且带有药性,滋味纯美。
陇南以棒棒面、搅团和面茶等为主打美食,搅团以玉米面搅团最为常见,兼有荞麦面搅团、洋芋、杂面搅团等多种形式,深受外地客人喜欢。
平凉则以羊肉泡馍、静宁烧鸡等特色美食享誉陇上。羊肉泡馍,都知道西安的羊肉泡最出名,但平凉的也独具风味,尤其是汤,香气诱人,余味无穷。
说到庆阳,浮现在人脑海中的便是一只大大的土暖锅和一碗筋滑利口的饸饹面。砂锅暖锅以木耳、黄花菜、豆芽、粉条、蘑菇、豆腐、红萝卜、白菜等托底,锅面上铺陈五花肉、肉丸子、酥肉,经过砂锅暖锅和木炭火的加热,会有一种天然食物的香味。围坐在一起,吃着滚煎的暖锅子,陇东黄土高原的醇香沁入骨髓……
记者 刘小雷
源:【人民网】
三十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夜晚,我从故乡胶东半岛来到甘肃,来到河西走廊,来到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
那天,风像刀子一样从戈壁滩上划过,母亲用头巾紧紧地裹住我的头,可我依然能感觉那坚硬的砂石不停地击打我的脸庞。
在嘉峪关,很多人有和我相似的经历,由于父母早些年参加西部建设,自己便随父母一道,在这座荒漠戈壁上的小城里扎根、成长。
从1958年开始,建设者们浩浩荡荡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此。那时,嘉峪关没有城市,只有古老的关城和苍茫的戈壁……父辈们自愿选择了这座城市,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把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探矿开始,一座钢厂的建设带来了一座城市的崛起。
他们住过地窝子,住过干打垒。在酒泉钢铁公司建设初期,物资极度匮乏,人们只能就地取材,在戈壁上挖一个四方的深坑,坑顶搭几根木头,再用芨芨草和着泥巴盖住,地窝子就盖好了。干打垒则是用土作原料,除了门窗和房檩需要少量木材外,墙壁都是就地取土,把土装入活动木板内,用铁杆分层夯实。屋顶也是用芨芨草编成席子垫层,上面用泥巴抹光。人们就在这里办公、居住。
地窝子和干打垒一直用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步被正规的房屋所替代。至今,城市博物馆里还保留着这些特殊的记忆。
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故乡的房子都是青瓦白墙,夏天的雨滴从瓦沿垂落而下,十分好看,而在嘉峪关,一律都是平房。住久了才明白,嘉峪关的大风,伴随着砂石黄土,把整座城市吹得昏天暗地——为了减小风阻,这里只能盖平房。
渐渐地,在嘉峪关,无论是学校,还是机关、工厂,都把植树节当成一年中的重要节日。由于气候原因,这里的植树节要比内地推迟一个月不止,我们栽下一棵棵小树苗,盼着它们长成浓密的林荫,变成美丽的花园。
后来,我参加工作,恰逢全国中小城市园林绿化现场会在嘉峪关召开。一名广东的代表在会上发言,她说,在戈壁上种活一棵树太难了!可即便这样,嘉峪关人还是打造了森林公园,建成了这片戈壁绿洲……
她的声音哽咽着,我的眼眶也湿润了。多少年过去了,多少代人的青春被这片戈壁上的风沙磨砺。如今,酒钢已经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嘉峪关不仅是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种种殊荣,不胜枚举。
很多时候,我喜欢一个人漫步,看嘉峪关的风景。祁连雪山璀璨夺目,讨赖河像一曲清幽的胡笳,在清晨的微风中回荡着。站在讨赖河大桥上,身前是雪山,身后是城市,前面是高远的梦想,后面是温暖的依靠——
我们的嘉峪关,是天下第一雄关,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它像一把锁钥,守住了千里河西的太平,护住了丝绸之路的繁盛。那些历史传奇漫过长城,在黑山岩画里升腾,在魏晋砖画里流传……
在嘉峪关,大家感念初创时期的艰苦,分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木不能破坏,湖水不能污染,垃圾不能乱丢。每一个嘉峪关人,都是碧水蓝天的卫士。
现代工业文明的浸润和移民文化的多元融合,让嘉峪关人具备了一种关怀天下的大格局。你会发现,嘉峪关的城市建设是大气磅礴的,嘉峪关人的心胸是广阔辽远的。这是因为,在城市的初创时期,北京、上海的一些援建团队基本是整体搬迁来到这里,播洒了先进文明的理念。依托河西走廊的交通便利,嘉峪关的名声逐渐走向全国。
这座由父辈那一代建设者而兴起的城市,也成了我的精神家园。嘉峪关,我深深依恋着你。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9日 08 版)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