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奥运会的激烈角逐终于落下帷幕,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
每天晚上守在大小屏幕前,
为每一位中国健儿喝彩欢呼!
大家好,
我是《绽放吧!妈妈》的造型主理人周亮,
绽放小屋搬新家后的首次“营业”,
我们迎来了两位“奥运冠军妈妈”!
第一位绽放人——杨伊琳,
前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体操女子团体冠军。
是否很多人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
当年高低杠间翻飞的小小身影,
以及那“火出圈”的蓝色眼影~
对我来说,这抹蓝色有着非凡的意义。
每每提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
我都会想起那年的女子体操赛场,
在那身被陈老师打趣为
“番茄炒蛋”的红黄配色中,
蓝色的眼影格外瞩目且清爽~
当时的我只是一名初入化妆行业的“小白”,
这一抹蓝色至今仍是我创作的灵感,
也成为了我事业初心的一部分!
但让我颇感意外的是,
这个经典款的蓝色眼影,
其实只是六个女孩在比赛之前,
自己用手指涂上去的!
你猜到了吗?
在得知杨伊琳做客我们节目的时候,
我二话不说就拉上了在阳台喝茶的陈老师,
前往奥运博物馆获取灵感。
想必得到了“双奥”设计师前辈的指点,
定能助我实现这份“初心”的答卷!
经过讨论,我和陈老师一致决定,
将当年那款“北京奥运限定”蓝眼影进行复刻!
并融入冬奥元素,
将“蓝色梦想”穿到杨伊琳身上去!
我与陈老师会交上怎样的妆造答卷?
体操奥运冠军杨伊琳
会以怎样的造型迎来绽放?
一起来节目中寻找答案吧!
本期节目的另一位绽放人
是中国残疾人射箭运动员高芳霞,
她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
射箭女子团体金牌获得者。
24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高芳霞与射箭结缘,
从此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
她就像支“离弦之箭”,永不回头!
以很多运动员退役的年龄踏上赛场,
靠着对射箭的热爱与不服输的精神
高芳霞一路摘金夺银,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射箭在我心中是一项很帅气的运动,
在见到高芳霞和她的弓箭时,
我这颗“职业体验员”的心又“骚动”起来!
在改造开始前,
我恳请霞姐带我体验一下她的弓箭。
第一次尝试射箭时,几乎次次中靶
我还暗暗得意自己很有天赋。
得知我使用的弓箭并不是比赛用弓箭时,
我“大胆”提出
想要尝试一下高芳霞夺冠时所用的弓。
在尝试了三次都未能将弓拉开时,
除了内心的沮丧,
更多的是对高芳霞的敬佩。
很难想象她瘦弱的身体里
蕴含着那么大的力量!
我这样一个成年男性都很难拉开的弓,
她却穿着假肢拿着它
收获了一块又一块的奖牌。
或许她的身体是有缺陷的,
但是她有着不输任何人的强大内心!
她就像一位真正的“战士”,
“战斗”在人生这个赛场上。
两位妈妈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但都向我们传递着拼搏的奥运精神,
不断超越自我,追逐着梦想。
来源: 央视综艺
北京到底有谁在啊”
首都广电热情服务陪伴您!
尊敬的张先生您好:“京管家 电小二”温馨提醒,您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即将到期,请您及时办理证件延续工作,首都广电管家将竭诚为您提供许可证延续办理服务。服务电话:89150042。
近日,北京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先生收到了一条来自北京市广电局行政审批系统推送的一条温馨短信,提示该公司《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即将届满请及时办理延续事宜,张先生很快按照短信提示内容,在网上提交了许可证换证申请。
“短信提醒这个功能非常好,让人温暖、开心,不然会忘记证照届满到期这个事,非常感谢。”
北京市广电局为推动行政审批工作流程能够无缝对接,让行政审批工作更加高效运转,让申请人全程了解许可证办理情况,在企业政务服务落实、落细、落小上想办法和下功夫,提出审批系统中提升开发短信提醒功能,对行政许可申请机构、审批办理流程、结果、证照届满延续等情况进行短信提醒,该功能已经覆盖“其他机构申请延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审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申请延续”“ 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乙种)延续”等11项涉及到期延续的行政许可事项。开通变更延续短信提醒业务3天以来,共提醒企业54家,完成证照延续办结的32家。
责编:安伟贞
技术:姜 平
转自:行政审批处
来源: 首都广播电视
华社北京8月2日电(记者魏梦佳)“从前你是晨星在人世间发光,如今死后如晚星在逝者中显耀。”8月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胡可欣在微信朋友圈引用古诗写道。
“心里好像突然有什么东西断裂的声音……”她不敢相信,那么爱教书、爱学生的老师就这样永远离开了。眼前又浮现出老师在课堂上用略带沙哑的声音笑着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在讲台上,请大家不要为我悲伤,而要为我感到骄傲……”
8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首席专家朱锐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
图为今年4月朱锐教授在授课中。新华社记者 马晓冬 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讣告中写道:“朱锐教授为人谦逊温和、知行统一、淡泊名利,深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和尊敬。朱锐教授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重大损失,也是哲学界的重大损失。”
朱锐1968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多年来,他在心灵哲学、神经哲学、神经美学、分析哲学等领域研究贡献突出,成果丰硕,并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广交叉科学。他曾在国内外多所高校担任教职,2020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至今。
从教30多年,朱锐最爱的就是“教书”。
图为今年4月朱锐教授在为学生上课。新华社发
2022年8月底,朱锐确诊癌症。治疗一段时间后,放不下学生的他选择重新走上讲台,让生命燃至“最后一课”。即便已癌症晚期,他仍拄着一根登山杖,走进教室,拿起话筒,为学生授课。
朱锐的《艺术与人脑》课在人大广受欢迎,课堂总是坐得满满当当,不少学生席地而坐。畅谈喜欢的艺术画作与诗词,分析人脑与艺术间的联结奥秘,与在场师生交流、问答,笑意盈盈,眼神中充满光亮神采……听众们经常忘记,这位爽朗幽默的师者,还是一位癌症病患。每次课前,还需服下大量止痛片才能支撑。
“敬业、钻研、尊重与勇气是朱老师的宝贵品质。”朱锐的博士生、助教赵海若说,老师一直强忍着化疗痛苦,坚持上课,没有一节课上中途休息。
“上课本就是我该做的事。”朱锐生前曾表示,“和学生们交流让我很快乐,对我来说,这是拓展生命的宽度。”
图为今年4月朱锐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而经年累月的学习和教授哲学,也让朱锐对生活有了一份超越常人的智慧通透,对疾病和死亡能淡然处之。
胡可欣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朱锐上课迟到,来时手腕上还留着病房的手环,跟大家说自己是从医院跑出来的,“被医生按着签了‘后果自负’的生死状”。后来,他还开心地跟大家宣布“好消息”:“以后终于可以好好上课了,因为不需要再去化疗了。”
“言行一致、有智慧的哲学家”是同事对朱锐的评价。“我热爱哲学,我从来不把哲学当作工具,而是让其成为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这是朱锐的学术追求,也是他的人生哲学。
今年6月,人大的毕业典礼上,朱锐专门录制视频,为毕业生送上祝福。视频中的他更消瘦了,说话依旧温和:“希望大家无论以后发现自己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并且凭借你的善良、智慧和‘人大人’该有的坚韧不拔,使那片天空因为你而灿烂,因为你而闪烁。”
7月17日,胡可欣和同学们到病房探望老师。“老师强撑着身体跟我们聊了40多分钟,声音都哑了,嘱咐了每一个人,没想到那竟然是最后一面……”想起这,胡可欣心痛不已。
7月17日,朱锐与学生们在病房合影。新华社发
“他嘱咐大家,不要怕挫折,人生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要善良,要相信自己,好好做学问,勇敢追求梦想和事业目标,也要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不要总为自己的小我去消耗生命……”胡可欣说。与学生们合影,朱锐还开心地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
朱锐对生命的挚爱、对求知的纯粹以及重病缠身时仍怀有的师德风范和澎湃生命力,都让师生们感到深深震撼和敬佩,也让他受到社会关注。朱锐逝世后,许多师生都纷纷表达对这位质朴师者的敬意和哀思。
人大信息学院本科生石依凡说,“朱老师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教会我们热爱生命,以及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人随时随地都应发光发热,这是我一直保持的人生态度。”朱锐生前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能把自己所学传给学生,引导更多学生去追求知识和真理,这就是我此生最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