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四川
文/树人
摄影/龚全意、倪肖磊、夏雪东尔
部分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陈语诗
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是红原县最早的牧家乐,如今也是红原县规格最高的牧家乐。
早在2017年,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就被认定为“五星级乡村酒店”。尽管接待标准越来越高,经营安多部落的李永秀还是一直坚持着“家园体验”的理念。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她希望每一批客人,在安多部落都像在家里一样自在,把这里当成是草原上的家。
每一次来客人,李永秀都要亲自参与接待。这让李永秀认识了许多回头顾客,与客人见面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式。
< class="pgc-img">>虎头山名为山,其实并不险峻,远远望去只是高低起伏的草地。
在一片碧绿的草海之中,一排排红红的精致木房子,还有围成一圈的洁白帐篷,显得格外惹人瞩目。
这就是李永秀经营的“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
< class="pgc-img">>作为五星级乡村酒店,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除了住宿条件可以比肩星级酒店,接待规模也不小,可以容纳700多人就餐100多人住宿。
很难想象,在苍茫的草原上,会有这样一个漂亮温馨的地方。
更难想象当初仅有小帐篷的牧家乐,会发展成如今规模。
< class="pgc-img">>这一切都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李永秀的丈夫是瓦切牧场工人,她嫁过来之后,就在上班的同时开了一个小卖部。然而好景不长,牧场改制,工人下岗,铁饭碗没有了。带着才几岁的儿子,两口子开始自谋出路,靠着跑瓦切到红原县城的短线客运谋生。
< class="pgc-img">红原县城
>2003年,李永秀两口子在虎头山搭起小帐篷,“旅游店”开业了。这家店最初主要是卖牛奶、酥油、人参果之类的牧区特产,但游客并不满足于买特产,有的人想骑马,有的人想到牧民家里参观,更有人想体验牧区生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酥油茶
>本着让游客满意的宗旨,两口子帮着游客联系愿意参与接待的牧民。从小一起长大的牧工,成了两口子创业路上的合作伙伴。一方联络游客,一方提供骑马、参观牧场等体验项目,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服务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红原县安多藏族 | 摄影:夏雪东尔
>李永秀两口子待人热情诚恳,旅游店服务周到,渐渐形成了口碑。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甚至有旅游团直接将她家当成了深度草原游的接待点。旅游店也从卖特产,发展到提供餐饮、住宿和草原特色体验项目的牧家乐。红原县第一家牧家乐,就这样诞生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李永秀当时的认知里,牧区生活是很艰苦的。
牧场改制之后,牧工们放下铁饭碗,开始了自主放牧的生活。游牧并不容易,一年四季每天都有忙不完活。清晨五点左右,牧民就要起来挤牛奶,挤完奶才能放牛出去。男人在外管理畜群,女人在家还要打酥油、做酸奶,这些东西都是牧民平时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天都停不得。
< class="pgc-img">>然而游牧生活并不是勤劳就能过好的。直到政府推动畜牧业升级,统一规划冬夏草场,进行牧草种植和储存,并且在冬牧场为牧民修建暖棚,这才让靠天吃饭的牧业有了保障。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牧家乐的发展过程,正好伴随着红原县畜牧业从落后游牧到现代畜牧的升级。随着牧家乐的发展壮大,带动牧民赚钱的效果体现出来,大伙儿终于明白放牧之外,原来也有那么多赚钱的机会。他们将酥油茶、牛奶、青稞、人参果等特产卖给牧家乐,多了一条变现的路子。就连小孩子都有赚钱机会,采草原野菜苦苦菜卖给牧家乐,一斤能赚7块钱。家里活路忙完的姑娘小伙,更是直接来到李永秀的牧家乐上班。
< class="pgc-img">>牧家乐带来的实惠,让牧民的眼界放宽了,心态也变得开放、自信和包容。享受到畜牧业升级的好处之后,牧民也更欢迎游客去家里做客,喜欢邀请去体验他们的生活。有的游客去牧民家里一待一整天,从早上清晨起来就去看挤牛奶、放牛,然后打酥油、做奶茶这些他们都会参观,直到晚上才回来住在牧家乐。
< class="pgc-img">体验牧民生活
>牧旅融合带来的和谐氛围,让游客可以近距离体会到最真实的放牧生活,带来了牧家乐的体验升级。“安多部落”被评为红原乡村旅游带头创业示范户,李永秀当起了带头人。在这过程中,李永秀也了解到民宿经营的理念,开始准备将牧家乐升级为民俗风情村。2016年“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完成扩建,一排排精美的木房子拔地而起,最初的小帐篷,变成了一圈大帐篷。2017年,“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通过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检验,被评为“五星级乡村酒店”。
< class="pgc-img">>乘着全域旅游的政策东风,“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带动周边23户村民开设牧家乐,在虎头山形成了一片牧家乐聚集区。风光秀丽的虎头山,在有了这些牧区特色服务之后,也成功升级为3A景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在近几年的发展一直磕磕绊绊。
好在,各方面的支持,让李永秀坚持了下来。
为了提高接待能力,也为助力虎头山打造4A景区,“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在去年又进行了扩建。在这期间,红原县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民俗风情村对所有房间进行风貌改造,使之更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疫情大环境,使得旅游团时断时续,为提高散客接待质量,民俗风情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又进行了停车场改建,让自驾游客停车更方便。
< class="pgc-img">>同时,红原县宣传部一直将“虎头山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列为宣传工作中的重要点位,想办法为其吸引游客。当地工会、妇联也给带着孩子经济困难的员工送来补助,减轻了民俗风情村的负担。“真的很感激他们,我们只是一个民营企业,最大的成绩就是带动了一点就业……但是政府很帮助我们,真的对我们很关心。”
说起这些事情,李永秀很是感慨。她相信等疫情过去,红原县旅游业又能恢复欣欣向荣的景象。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白河 | 来源:微红原
>同样带给李永秀鼓励的,还有老顾客的帮助。得知民俗风情村如今的困难,老顾客们纷纷给李永秀出主意,建议她尝试新媒体宣传,更有热心游客教她做抖音、做微信公众号。儿子已经大学毕业的李永秀,又开始学习做视频内容。
也就是在这期间,李永秀了解到野奢露营。亲近原生态的自然,又不失高品质的游玩体验,这不就是“虎头山安多部落”正在做的吗?“虎头山安多部落”的木屋别墅可以提供星级酒店的体验,帐篷露营又可以让人拎包入住体验草原露营。在民俗风情村吃住、观看演出,还可以走进牧民家里,真切感受放牧生活。
野奢露营的兴起,让李永秀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不管牧家乐还是民俗风情村,都要做出家的感觉。
< class="pgc-img">草原露营 | 来源:红原县月亮湾湿地风景区
>李永秀说,虽然民俗风情村是按照星级乡村酒店打造的,但是接待服务的时候,不能让游客感觉到星级规矩:“要让他们到这里来好像是回到草原上的家,体会到家一样的感觉。这样子我就觉得客人也会跟着我们互动更多一些。”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李永秀一直坚持亲自参与接待游客,细心给游客介绍哪样好吃、哪样吃得放心,这里特色是什么,又有什么好玩的。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李永秀了解游客需求的窗口。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图片来源 | 红原县月亮湾湿地风景区
>< class="pgc-img">>1、红原草原的风景,在6、7、8、9这四个月最美,想尽情感受草原风光的游客最好在这期间前往。
2、草原上昼夜温差大,夏天去也需要准备好保暖措施。
3、由于海拔偏高,存在高反风险,想在草原体验剧烈运动项目的游客,需要提前做好防高反准备。
4、露营是近距离感受草原生活的最好方式,“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配备了完善的露营设施和服务,游客可以自带装备,也可以拎包入住。
5、在旺季可能会出现没有空房的情况,游客前往“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住宿,最好提前预订房间,在美团,携程都可以订房。
6、为保护草场,自驾游客需在指定位置停车,“安多部落民俗风情村”现已有充足的停车空间,可以就近停车。
莽雪原,一马平川;巍巍唐古拉山,离天三尺三。
一路迎风冒雪,西藏日报社融媒体记者一行驱车数百公里,探访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点——有“天下第一道班”之称的青藏公路分局安多公路养护段109养护保通点(109道班)。
海拔5231米,氧含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年均气温零下8℃,最低可达零下40℃——这里是当之无愧的“生命禁区”。
尽管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但这里却常年驻扎着一支精兵强将——109道班,这支由44人组成的队伍,活跃在青藏公路k3331至k3397(66公里)路段,开出了一条条“雪路”,保障了来往车辆的顺利通行,也催动着藏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走进109道班大院,几座稍显破旧的建筑孤零零地立在黄色的院墙内,显得十分简陋。视线移到设备间,铲雪机、救援车和十字镐、铁锹等工具一应俱全,并擦拭一新、摆放整齐,这与大院简陋的布置形成鲜明反差。“这些都是我们吃饭的家伙,要格外珍惜!”接待我们的两位副区长次仁多吉和地嘎话虽不多,但很热情。
次仁多吉和地嘎都是子承父业的“路二代”,从小在公路上长大,父母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道班工人。“那时候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铲雪车都是手推的;忙起来的时候,吃饭、睡觉也经常顾不上……”地嘎告诉记者,父亲旺杰十八九岁就来道班工作,并在这里遇到了母亲嘎地,一家人曾以道班为家,生活简单而幸福。
2014年,地嘎追随父辈的脚步,又来到这熟悉的院子;8年多时间里,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普通工人做到了工段副区长。他说,要继承父母的遗志,像他们一样“甘当路石,奉献终身”。
41岁的小弟(人名),是土生土长的安多县人,以前在拉萨打过零工、做过餐饮,2014年来到道班,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2021年底,部分道班工人申请了40多天的年假,而留守的18人中,小弟名列其中。其实,小弟也非常牵挂家里:年迈体弱的母亲、每天辛苦工作的妻子,还有学业正紧的女儿,都是需要他尽职尽责关心关怀的至亲。
“家是我最大的亏欠!”小弟说,父亲10多年前就去世了,母亲次仁今年75岁,吃穿住行全靠自己操持;妻子和女儿虽然也在拉萨,但妻子每天要上班,只有周末才能抽空去看望母亲;女儿索娜卓玛也不止一次问爸爸藏历新年是否回家……可就是这割舍不下的亲情,他还是“割舍”了,“这里也是家,这里也有家人,这里更需要我!”
新年期间,过往车辆减少了,但保障道路畅通依然是109道班的首要任务。连日来,大雪肆无忌惮地断断续续下了三四天,再次让羌塘草原裹上了银装,也加重了109道班的负担。
前不久,次仁多吉和小弟往唐古拉山方向除雪,一辆从唐古拉山口驶来的小车突然失去控制,滑到附近不远处的一座涵洞下。两人见状,不顾天寒地冻的环境,赶紧下车,跑到涵洞旁,两腿一伸,滑到涵洞底下开展救援。
好在人没事,但车损坏严重,于是两人又联系安多交警,把车主送到安多县安置。当记者问起车主详细信息时,两人面面相觑,竟答不上来。其实,不是他们粗心大意,而是像这种“一面之缘式”的救助情况非常多,真的记不过来!
一人一把锹,从冬铲到秋,这群“一直在路上”的养路工,就是这么一铲一铲地把“养路为业、道班为家、人在路上、路在心上、艰苦创业、勤俭养路、甘当路石、奉献终身”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屋外,又飘起了雪花;屋里,谈话的兴致更浓——此时此刻,风雪很冷,心里很暖!
(记者 张宇 益西加措 陈荷花 边珍)
转自:中国西藏新闻网
来源: 西藏主要新闻
两天,一则现实版“熊出没”的视频火了。视频中,一只棕熊半夜闯入酒店吧台翻找食物,正在吧台旁熟睡的男子被惊醒后并没有慌张,而是趁着棕熊低头时淡定溜开,离开时还不忘拿走手机。不少网友调侃:“这么危险还不忘拿手机,是不是要发朋友圈?”
被误解“把手机看得比命还重要”,当事人小张有点不开心。8月7日晚,他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说:“我拿手机是为了报警救命,把视频发出来也是为了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尽快解决‘熊出没’的问题。”
01
棕熊半夜拉门进店
闲逛20多分钟,开了冰箱还吃了米面
视频中的男子叫小张,今年19岁,四川广安人。2021年,他跟着父母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镇开了一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酒店,视频拍到的是酒店吧台,并非网传的超市。
“当时是8月5日凌晨3点多吧,我已经睡熟了。”小张说。他和父母每天轮流在吧台值夜班,当天正好轮到他。当时酒店大门是关着的,但是没有上锁。他原本以为棕熊是拍烂大门玻璃进来的,回看监控时才发现它是用爪子拉开门进店的,动静很小。
棕熊拉门进店。视频截图
棕熊进来后,先在一楼就餐区晃悠了20多分钟,爬上了餐桌,推乱了凳子。“它还开了冰箱,吃了放在冰箱旁边的米面。”小张说。
监控拍到棕熊还爬上二楼住宿区,所幸只是在房间门口转了一下,就下楼了。
02
与棕熊相遇
男子被惊醒后溜开,拿手机是为了报警
逛了20多分钟后还不过瘾,棕熊又来到吧台翻东西吃,与在此睡觉的小张相遇。
“他先是撕扯矿泉水的包装袋,又用嘴巴咬酒壶,然后走到我头部的位置,我闻到一股臭味,就醒了。”他说。从视频里可以看到,小张发现棕熊后把头往后一缩,并没有过激反应,之后趁着棕熊低头撕扯可乐的空档,赶紧趁机溜开,离开时还拔下了正在吧台上充电的手机。
棕熊在酒店吧台翻找食物时,小张被惊醒。视频截图
“我当时躲在了二楼它看不见的地方,拿手机是为了报警救命的。”小张有点无奈地说,“可是我手机没信号,一直没打通报警电话。”幸运的是,棕熊看到小张离开后,随即也离开了酒店,当晚并没有人受到攻击。
小张赶紧叫醒父母,锁好大门。十多分钟后,这只棕熊叫了一个同伴又来“光顾”,好在大门已锁,它们没能进店。6日,小张和家人在一楼吃饭时,又看到3只棕熊出现在店外。
03
野保专家提醒
棕熊攻击性很强,遇到要及时上报
小张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雁石坪镇海拔4700多米,位于西藏和青海的交界处,周边都是山。之前他也听说镇子上出现过棕熊,不过都是在镇子边缘的垃圾处理站。
“今年它们开始在酒店周边活动了,前几个月还进了商店。我们店是玻璃门,还是挺害怕的。”小张说,“我第二天就报警了,把视频发在网上,也是希望有关部门能介入处理。”
针对棕熊多次出现在人类聚居区的情况,8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四川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谌利民。
“棕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西藏、青海都是有分布的。”他说,“棕熊体型很大,攻击性也很强,如果频繁出现在人类聚集区,肯定有伤人风险。”
谌利民提醒,公众如果在生活区发现棕熊,应及时向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相关部门可以采取麻醉等措施,把棕熊放归到野外。
“大家也要减少人为投食,及时清理垃圾箱,以防引来棕熊。”他说。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来源: 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