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不仅仅是火锅,更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象征。
生活是一首诗,火锅是一种情怀,成都人吃火锅,讲究的就是一个人情味,也讲究一个缘分。中国人对吃还是很有讲究的,曾经就有在《诗经》里就说过“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颠或蹂,释之叟叟,蒸之浮浮”,讲的是吃饱喝暖。成都人显然不仅仅满足于吃饱喝暖,成都人对吃这件事情从来就不是为了温饱,讲究的是味蕾与仪式感的共生。
想要找成都最火的火锅,想要尝最正宗的味道,那就去龙鼎炉火锅吧!“大隐于市,留味江湖”的龙鼎炉,源自成都,发迹于码头,而红色,象征着热情,勇敢和希望,牢牢扎根于巴蜀大地,吸吮四川麻辣文化精髓,承接历史脉络,紧跟时代潮流。它传承了老成都火锅麻辣鲜香的特色,每一道食材,每一份锅底,都辣而不燥、汤红油亮、口感醇和厚重、味道地道正宗。当鲜美的菜品,遇见火爆的辣椒,每一口都是舌尖的战栗,都是心与心的碰撞!
作为川蜀火锅的顶尖优质品牌“龙鼎炉火锅”,自然是把火锅中最经典的巴蜀风味发扬到了极致,从锅底到蘸料,从菜品到小吃每种味道都是最醇厚经典的巴蜀风味,在配菜上注重健康搭配,还特地精心制作了属于吃火锅的专用配菜,有蒜泥白肉,泡椒木耳等各种凉菜,也有香辣鸡爪等各式卤菜,做到让每位食客眼花缭乱,难以抉择。
毛肚、鹅肠、百叶都是龙鼎炉火锅中不能缺少的常客,等到锅底煮开之后,改成小火慢煮,将所有的食材在通红的辣椒锅中滚一圈,享受过充足的温暖熨贴之后,带着辣椒的浓香和酱料的醇香一起放进口中,食材虽然烫口,但是味道的浓香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每一口都是满足的味道。
温馨惬意的品牌调性,古朴典雅的店面形象,专注细节的包装的呈现,龙鼎炉火锅给客户呈现温馨的、小资的风情,叫人为之倾倒。这种优质产品与独特文化结合的经营模式,是符合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以此为市场切入点,必将创造无限商机。
龙鼎炉火锅是都诚万业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公司是一个综合性集团公司,龙鼎炉以其近二十年成功经营的经验的运营团队和强有力的品牌,厚积薄发,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发展。至今已成功在全国各地发展直营店、加盟店、联营店百余家,成为火锅餐饮业著名品牌,成为巴蜀火锅界的亮点。
开店,公司将为您提供品牌、选址、营建、营运、技术、物流、营销、广告、督导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支持,让您轻装上阵,坐拥成功!龙鼎炉火锅多年来培训了无数的火锅学员,辅助了无数的学员创业,见证了无数的学员走向成功,总结了丰富实践经验。
冬已至,这句话已经被大家说烂了。
去年,绝大多数行业被唱衰了整整一年。餐饮行业也不例外。
很多餐饮人慌了,相关一些餐饮行业的“专家”却甚为活跃。因为餐饮人越是病急乱投医,这些所谓的“专家”就越有市场。
?
< class="pgc-img">>本文由迪迪热扒(ID:yangdimeishi)授权转载。
愈是逆境,愈要冷静。乱信“专家”之言,坑你没商量。
今天,红餐网(ID:hongcan18)请来了资深餐饮人迪迪热扒,为广大餐饮人好好校正一下“专家”常开的错误处方,大家谨防掉坑。
坑一: 小城市群体小?
真相: 去大城市也不美好
中国很大,不是每家餐饮一开始都能创立于大城市。不过餐饮人生意一旦红火,难免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尤其期冀在大城市证明自己的成功。
“专家”说,大城市更适合做案例。
可“专家”不会告诉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城市竞争没那么激烈,安安稳稳在适合自己的土壤深耕,做好区域王,才能进可攻、退可守。
镇江的佬土鹅肠火锅在本不吃辣的城市开出近40家火锅直营店,做成连出租车司机、外卖小哥都侃侃而谈的头部火锅连锁。
< class="pgc-img">>蚌埠的阿财老铺龙虾土菜秉承“让世界爱上蚌埠小龙虾”,融入当地文化“景点”,成为当之无愧的蚌埠餐饮名片。
也许“专家”会说这些城市不够高大上。但“专家”替你分析过北京和上海的支出吗?我们就拿上海为例。
租金: 优质商圈小面积快餐,烘焙商铺每平米一般均价在30?100元/天,大面积正餐均价在18?30元/天。且在一个优质的Mall中,你没有出色的品牌势能,很快就会被其他强势品牌淹没。小店房租近10万,大店更是要20万起。如果选择便宜房租的商圈,要么远郊地区,要么无人气商场,根本无法起势。
工资: 随便一个服务员、厨务工资就要4000起,是小城市的二倍,食宿也是很大一笔开销。
营销: 一线城市更在乎营销。不宣传,担心流量不够。宣传,会发现获客成本有时比顾客用餐的人均还高。
综上,100万的预算,在小城市绰绰有余,在上海可能连一个门店也开不出。
更要命的是,大城市顾客见多识广,也更挑剔:东西要好吃,环境要舒服,还要有不错的体验和性价比 ……这些唯有依靠精细化管理才能脱颖而出。而小城市的“王”往往最缺精细管理。
< class="pgc-img">>既然如此,不如沉下来练好内功,免得赔了市场又折兵。
坑二: 加盟档次低?
真相: 加盟技术含量更高
开餐饮当了区域王的,想看看大城市的世界。真正走出去了,必然会面临加盟与否的抉择。
近年,混乱无章的快招公司,导致加盟店的管理不健全,存活率过低。一来二去,加盟不赚钱,渐渐成了瘟神。
那些死守产品拒不扩张或坚持直营的,站到了鄙视链的顶端。“专家”因此说,加盟档次低。
其实加盟不等于招商。广义上还可以包括联营,托管,合伙人等多种形式。甄选加盟商一定要有门槛,现在沸沸扬扬的“翻牌子”(门店生意不理想,某品牌授权使用其名字,提供产品以及培训后从而成为加盟商)做法不稳妥,经营不善不是改个名字,换套产品就能解决,不解决透彻,翻牌成海底捞也排不了队。
< class="pgc-img">>△小龙虾大火时,无数跟风者入局,导致后来死伤惨重
加盟模式其实难度更大,因为加盟是BtoBtoC,而直营只做BtoC。顾客去光顾本品牌,他们不会去了解是直营还是加盟,也不会因加盟店而包容哪个品牌。
每个加盟商都不是该品牌的员工,他们有独立的决策能力,品牌方对其的管控应是既提供服务又制约监督。加盟商成长快,业绩好,形成优质口碑,最主要的是“让加盟商赚得到钱”,品牌才能基业长青。
破万店的正新鸡排,绝味鸭脖,华莱士……无不是有强有力的加盟系统的支撑,包括人才、运营、供应链等综合体系的支撑。加盟行业,随时面临大洗牌,优质的品牌你大胆去拓展,“杂牌军”无论是品牌方还是第三方,终将被淘汰。
当下大部分品牌是直营与加盟并存。具体到每家餐饮的品牌是做直营,还是做加盟?要在对自身品牌深刻剖析后决定。
当然,如果是一家老字号,已经挖好了品牌护河。或是拥有技术壁垒、经营难度高。就踏踏实实全直营吧。
坑三: 店越多越好?
真相: 没有品牌一切白搭
上面谈到的加盟与否问题,其实也涉及到开店数量的问题。
十年前,大部分品牌每年增加一两家店就算好的。如今市场不一样了,一年增加成百上千家店的比比皆是。
< class="pgc-img">>于是“专家”又跳出来了,告诫餐饮人多开店,店太少不成器。
不可否认,店多有优势。但品牌势能高又是另外一回事,不然满大街的沙县小吃和黄焖鸡,怎么没形成知名品牌?
海底捞拼的是门店数量?显然不是,但是人家上市了。呷哺呷哺拼的是门店数量吗?也不是,但是人家也上市了。
他们从一开始就在做着值钱的事,而不是跑马圈地快速铺市场赚钱。海底捞从初成立就以服务著称,在当年只有相对高档酒楼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呷哺呷哺当年以一人一锅引爆市场,火锅快餐的结合体,在当年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壮举。
管理学里的定位理论,反复强调的就是认知大于事实。
店的位置和数量一样重要。高势能的店址,是奠定品牌的基础。 各城市知名商圈的一线商场很容易将一个品牌推向高度。爱马仕、香奈儿如果遍地开,还会被当大牌吗?
对于现在的新晋创业者,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那么慢就是最好的快。与其为了面子开出很多店,不如把一个店做到所在商圈做到人气最高。
< class="pgc-img">>成熟的品牌则要懂得舍弃,关掉生意不佳的门店,影响势能的位置即使低价甚至免费也要坚持住,不要为了面子而开店。一家店可以赚出其他人十家店的利润,干嘛不集中一家?
笔者有一次在郑州打车,出租车司机一听说巴奴就表示:“这牌子出名,估计100家店。”品牌能代表品类,而不是品类淹没品牌。这才是品牌的力量。
有的餐饮企业哪怕有几百家上千家店,但顾客记不得品牌。这绝不是低调,这说明你在顾客的心中可有可无,随时会被遗忘。
店多了,却没沉淀出自己的品牌,最终不过是为品类做嫁衣。
坑四: 什么赚钱做什么?
真相 : 品类不是这么选的
上面谈了品牌问题,接着谈品类问题。从一个适合的品类切入餐饮赛道,是品牌成功的前提。
品类选择固然要慎重,但不意味着要盲目跟风,别人做了赚钱,不能保证你做了也能赚钱。
容易跟风的一般有两类人,一类是刚从事餐饮行业的新手,他们摸不清方向。还有一类是品牌创始人。
先说前者。很多跟风者选择了看似“好复制”的烧烤或火锅品类。还有就是快餐,因为开店面积小,可迅速做出改变,什么流行做什么,以为经得起折腾。
< class="pgc-img">>小面火的时候做小面,酸菜鱼火的时候做酸菜鱼。还时不时加个锅盔炉,炸串吧凑热闹。也许刚开始确实能吃到一波红利,但几个月后大概率会被边缘化。
再说说一些品牌创始人。一听有“专家”说:“你看某品牌东西不行,生意还那么好,你比他产品好,做一个肯定比他强。”这种话老板乐意听,尤其是一些老餐饮人。于是一拍即合,开干!
如果你再多想想,嫌星巴克咖啡不够精品,开个咖啡馆?嫌肯德基汉堡不好吃,开个汉堡店?这逻辑不是很可笑吗?
对于那些已经有头部品牌占据的品类,你让大家凭什么为你去放弃那些头部品牌?产品重要,顾客固有印象更重要。
还有,你认为的简单赛道,其他人很可能也这么认为。某个品类的火爆,必然导致一大批跟风者挤独木桥。待你扎进去后,蓝海已变红海,而且你不知不觉在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竞争对手。
< class="pgc-img">>品类不是顾客光顾的刚性需求,品牌才是。 品类赛道里一轮又一轮的生死博弈,活下来的只有品牌企业,而且生意火爆与品类其实关系不大。定位准确后靠顾客口碑,经营模式和系统管理打天下。
请把洞察的双眼盯在顾客的真正需求上,别老顾着抄袭同行,好多被吹捧得很高的项目热闹后一地鸡毛。
尤其一些老餐饮人涉足跟风热门项目,一番折腾后,兴许会把本来自己擅长的业务拖下水。
选择一个好的品类,如果受众群体没有问题,那就尽快定好适合持久战的盈利模型。如果你想的是追流行,那初衷就错了。
坑五: 哪里人就做哪里菜?
真相: 扩大需求,切忌小众
笔者在第一部分说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所以“专家”会说:你是哪里人,就做哪个地方的(特色)菜。
< class="pgc-img">>这观点从逻辑上看似乎也没错。但从打造品牌的角度,餐饮人需要多掂量一下:第一,你要不要扩散品牌?第二,顾客有没有吃这个菜系的需求?
比如上海流行的一个主打广西菜的品牌,在几个南方城市都有着很好的客流和口碑。产品精致、环境优雅、微微带有民族风,是文艺青年喜欢的韵调。
但问题就出在,地域特色太明显了,顾客翻菜单觉得陌生。
广西菜不属于八大菜系,好多人对他们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桂林米粉”的印象上。餐饮人费劲心思还原场景,但是顾客的初衷就是想吃顿饭,很难反复尝试一个陌生品类。太小众,一般更适合尝鲜。
同样的问题还有云南菜。本来云南菜机会更大,几年前有很多品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连锁规模,本有望像西贝一样打造“第九菜系”。遗憾的是,某云南菜品牌只聚焦汽锅鸡,偏废了其他菜。地域特色过重,适得其反。
再说几个正面案例:
尽管“肥西老母鸡”很有故事,但老乡鸡直接定位到快餐连锁,而不是死抠鸡汤,因为顾客对鸡汤没有特别的需求。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老乡鸡如今稳坐中式快餐的头部品牌。
< class="pgc-img">>△图片源自老乡鸡官微
为了品牌大方向,必须关联大品类。
如果餐饮人真的想做好地方菜,需要优先选择顾客脑海中已经有的饮食习惯,再去链接需求。
打造主流品牌就是要扩大需求。 要慎重分析你的顾客群体,深度剖析他们选择你品牌的理由。切忌不要用你的个人情结影响顾客。
小 结
我们总结了干餐饮容易踩的5个大坑,不是为了揭短。而是希望餐饮同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对于这5个坑,你是否深有体会?还是你踩过别的更大的坑?红餐网(ID:hongcan18)期待你的留言交流。
源:江苏新闻
以麻、辣、鲜、香著称的川味火锅,在全国各地都深受食客们喜爱,也涌现出了大大小小诸多品牌。其中小龙坎火锅品牌,自称代表了川蜀味道,在全国各地有两千多家门店。除了四川之外,门店最多的就数江苏,有超过140家门店。
这家店是否如宣称的那样光鲜呢?食品卫生是否过关?今年3月初,一组记者和知情人就报名这家火锅店的后厨工作人员,而卧底暗访的情况让人不可思议!
健康证都不要
知情人到南京这家店上班了
根据招聘信息,3月3日,记者和知情人找到了这家自称小龙坎火锅南京旗舰店的门店。
厨师长说,他来自小龙坎的品牌发源地成都,目前店里缺少一个负责切配、能够长期干活的人,但并未询问知情人是否有从业必须的健康证等证件。
“我们是加盟的私人的,我们有好几个店,你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把清洁卫生做好,把下达的任务做好就行了,我不会去强求什么的,你觉得可以的话随时可以来,早上你来找我把入职手续给你办了就行了。”
第二天一早,知情人仅仅带了一张身份证来到店里,厨师长就给他办了入职手续。
菇类、青菜等不清洗
上桌前淋水冒充新鲜
入职要求如此简单,后厨管理情况又会如何呢?
3月4日上午,在后厨蔬菜间,几名没戴手套的工作人员正在处理平菇、金针菇等菌菇类食材,然后逐一摆盘。
可他们并未对这些食材进行清洗,当知情人提醒菌菇类食材有较多褶皱,容易藏污纳垢、滋生寄生虫时,却得到了令人惊讶的答复。
“不要洗啊,叠好了摆盘子,上菜的时候再冲一下,因为特别干净就可以不洗,如果看起来比较脏,肯定要洗一下。”
“走的时候必须要冲一遍水,餐饮里面做到有良心就行了,自己觉得干净就行了,你要自己吃,还不是要走水里冲一下吗。”
切配间里,一位没有戴手套的工作人员正就着垃圾桶削萝卜。他说,萝卜、冬瓜之类的食材也是不洗的。
“不洗,反正你看到没粘上泥的都不洗,因为萝卜沾上水容易坏,一般都不洗。虽然手抓着会脏,但一般还是不洗,冬瓜也不洗,因为沾了水放不了多久。”
知情人告诉记者,他通过询问配菜员得知,香菇、娃娃菜、金针菇等菜,如果清洗的话不容易保存,而且洗后不好看,所以上桌前往往会在菜品上喷点水。
果然,在各个配菜间的案板上,都放着装满水的喷壶。工作人员说,因为大量的食材不洗就给客人吃,为了菜品的卖相好看,他们需要用喷壶加工一下。
“喷壶就是有的菜上面干了一点嘛,喷一点水,保持新鲜度,每样菜都可以喷一下,荤的素的,就是给人家看出来菜不是那么干,生鲜生鲜不就这样吗。”
“水里出来的鸭肠、鹅肠不要喷,其他的菜都要喷水,自己在家吃肯定要洗的,店里要好看,家里哪要那么好看,你要洗肯定一片一片掰下来洗,然后你再一片一片摆盘多难摆。”
3月5日中午,记者在这家火锅店就餐时发现,蘑菇、金针菇等食材的表面满是水珠,可蘑菇的叶子背面却是干爽的,蔬菜拼盘也是如此,记者向工作人员提出了菜没洗就上桌的质疑。
对此工作人员表示,菜肯定是洗过的,只是早上为了防止客人太多,提前摆好了盘子。如果记者实在不满意,可以换一盘。
发芽土豆会产生毒素
这家店却照用不误
3月4日晚上,一名工作人员正就着垃圾桶削土豆,这些土豆上都长满了嫩芽,有的土豆外表已经发绿、发黑,可他却丝毫不在意。
知情人提出土豆烂了、发芽后不能使用后,工作人员却表示不可能不要,“我们要的,土豆怎么可能发了芽就不要了,土豆本来就是陈的,土豆发芽很正常,边上烂一点刮掉就行了,烂到芯的肯定不要。”
知情人表示,正常来说,土豆发芽是绝对不能吃的,因为里面会产生一种叫做龙葵素的有毒物质,食用后容易上吐下泄。
水果和肉类混用刀具案板
卫生隐患非常大
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即食类生冷食品的饭店,必须单独配备卫生防护要求严格的冷菜间,但这家火锅店后厨并没有单独的冷菜间。
3月4日,一名工作人员没有戴手套,直接在切配间的菜板上切西瓜,旁边的案子上另一个工作人员正在杀鱼,切好的西瓜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放在切配间的架子上。
知情人表示,制作冷菜一定要在冷餐间,要有专用的刀、菜板,并且冷盘间所有的刀具、菜板都要经过消毒,“而这边用的凉拌黄瓜,他们直接在粗加工房就开始弄了。并且菜板也没有洗没有消毒,刀也混合用,这样很容易造成客人拉肚子上吐下泻。我所在的区域是粗加工间,粗加工间不光光是搞素菜,还包括杀鱼、杀牛蛙、切肉、斩鸭子之类的。”
拖把捣制冰机、碗筷洗不干净
问题太多
在3月3日到5日的三天观察中,知情人还在这家店的后厨发现了其他的不规范行为。
比如,为了把制冰机内的冰块弄出来,一位工作人员动用了打扫卫生的拖把。
?
“配菜间有一个大姐,正在捣碎冰机里面的冰,因为冰块下不来,她想把冰块弄下来,就用拖把的那个棍子往里面捣,看的也挺恶心的,毛肚、黄喉不是要冰镇吗,它那个冰块是放在碗下面,然后上面铺满毛肚,就是铺菜的东西。”
而在洗刷碗筷等餐具上,这家店同样不够规范。
“正常的洗碗流程是一刮二洗三清四消毒,那个阿姨当时在洗碗的时候,直接用洗涤剂把碗洗过以后,进了那个洗碗的机子里面冲了一下就过来了,消毒机正常碗筷消毒要半个小时,她走了一圈大概在30秒就好了。”
有没有健康证都不知道,就让一个陌生求职者进了后厨参与食物制作,南京这家?小龙坎?火锅店的管理水平也够糟糕的,而菜不洗、发芽土豆照样用、生熟不分、拖把捣碎冰机……这样的卫生状况,还能让消费者放心就餐吗?
在节目开头,南京这家火锅店的厨师长曾经说,他们是小龙坎火锅的加盟店,是不是加盟店要求比较松呢?小龙坎火锅的直营店又会怎么样呢?
苏州:入职非常严格
两家小龙坎店却这样做
看到招聘服务员、厨工的广告后,3月8日晚间,知情人找到了位于苏州某商场内的这家小龙坎火锅店,厨师长表示,当地的小龙坎门店都是品牌直营店,要求比较规范。
厨师长:你身份证健康证有没有?
知情人:都有。
厨师长:是江苏这边的吧?
知情人:江苏的。
厨师长:江苏的就没有问题,苏锡常这三个地方的小龙坎都是一个公司的,只有南京那边的不是。
3月9日上午,由于知情人并未出示健康证,店方只允许他在后厨观摩,并未允许他接触食物。
在短短一个上午的观察中,虽然这家店的操作相对南京店规范了一些,可知情人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工作人员接触食物时不戴手套现象非常普遍。
知情人:你需要戴手套吗?
工作人员:手套上面没有了,就不戴了。
对于大白菜、蘑菇、金针菇等食材,这家店同样没有做清洗处理,分切后就放进食盒保存。
知情人:这个要不要洗?
工作人员:这个在出菜口那里洗。
知情人:就冲一下?
工作人员:对。
知情人:正常来说要不要洗?
工作人员:人家讲肯定要洗。
如果说堂食的火锅还会在出菜前简单淋淋水,外卖火锅的卫生状况更加令人堪忧。
在店内的外卖区,用于外卖的香菇、香肠之类的食物,直接用剪刀剪开就放到了食盒里,没有清洗就被放到了外卖食材柜。
在加工外卖的时候,工作人员同样不清洗这些食材,一边拿着菜单, 一边就用手抓菜,放到汤锅里煮。
而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外卖一天要卖一百份。
在苏州另一个商场内的小龙坎火锅店,厨师长同样要求应聘人员必须具有健康证,否则不能安排上岗。
“我们苏锡常是直营店,我们这边的东西可能要规范化一点,需要办健康证,如果你确定要过来的话,这两天就可以去办健康证。”
在参观期间知情人发现,这家店面的部分食材同样不清洗。
“厨师长带我到厨房去看了一圈,洗碗间跟苏州另一家店是一样的,他们洗碗的时候也就是洗一下,直接进洗碗机过一遍,按照程序是一刮二洗三清四消毒,因为他们地方小吧,这些东西都没有做到。”
直播中,记者跟随南京主管部门一起,对当地涉事门店进行检查。
检查过程中,记者看到素菜间内荤素菜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有部分发芽土豆仍然没有被处理。
主管部门表示,如果门店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将会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小龙坎,你的良心还在吗?
小龙坎在全国各地有两千多家门店,每家店都装修得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工作人员着装光鲜亮丽,各种硬件设施都像模像样,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个给人不错印象的品牌,骗了很多人。
2018年有媒体报道过小龙坎火锅在多个省份使用回锅油,当时他们说是个别现象,而且承诺整改 。这次,我们又在它的光鲜外表下,发现了菜不洗就给人吃、有毒土豆给人吃、塑料袋放在火锅汤料里面煮等违法违规行为。
食品行业是一个良心工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希望餐饮行业人员能够提高自律,相关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广大消费者也擦亮眼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对 待不法商家,全社会形成一个对无良商家人人喊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