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区一家为老年人免费送餐的餐饮店近日火遍全网,长桥街道“清和敬老联盟”这一爱心组织也随之走入大众视野。一个联盟、两条街、122个成员单位提供各有特色的爱心为老服务。长桥社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成风。
发动民间助老力量
让老人吃得饱,吃得好
长桥街道人口老龄化严重。现有60岁以上老人3.6万人,老龄化比例达到36%。其中独居老人2741人,纯老家庭6846户,90岁以上老人1153人,孤寡老人285人。为老服务是街道的一门大功课。
就助餐为老服务而言,长桥街道在邻里汇设置了助餐点,方便周边三四个小区的老人来就餐。不能来邻里汇就餐的老人,则由助餐中心负责送餐上门。送餐线路划分为9条,每天送餐上门400客左右,仅收取1元送餐费。
街道还创新了养老院送餐模式,即由养老院提供独立的送餐服务,给附近小区的老人送餐。“不仅让老人吃饱,还要让他们吃好。”长桥街道工作人员向记者说,“如果仅靠助餐点送餐,蔬菜在餐盒里闷着半个小时就不好看,也不好吃了。所以,我们想了各种办法,就近送餐,让老人尽快吃上新鲜饭菜。”
街道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目前,长桥街道3个“生活盒子”基本建成,但光靠街道的力量,还不够满足所有老人的生活需求。街道对辖区内老人实施一日三问机制,主动发现老人的各种需求,动员沿街店铺、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邀请他们加入“清和敬老联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更多样、更优质的服务。
记者走在罗香路和百色路这两条长桥地区比较繁华的商业街上,发现部分店铺门口挂着“清和敬老”的蓝色牌子,个别商家还在门口挂了一块详细介绍爱心为老服务内容的牌子。这些都是长桥街道工作人员多次走访洽谈的成果。
“我们最开始就是扫街,一家一家店找过去,给沿街店铺发放‘爱心敬老倡议书’。倡议书上有餐饮、理发、健康、金融、文化、便民等服务选项,商家可以勾选自己能提供的爱心服务,加入清和敬老联盟。”长桥街道服务办老龄委工作人员骄傲地对记者说,目前已经有122家区域单位、商铺加入了清和敬老联盟。
沿街的商家根据自身经营范围和服务模式,向老年人提供各具特色的敬老服务,包括满减打折、时令活动、上门理发、测量血压、防金融诈骗宣传、智能设备基础知识培训等。其中,仅提供爱心餐饮服务这一项的就有13家,占比最大,也是老年人最为需要的服务。
最早的联盟成员
你见过民营“社区长者食堂”吗?
丰裕餐饮(百色店)是清和敬老联盟的最早一批成员,也是一家极少见的民营“社区长者食堂”,采取民营公助的经营模式,于2020年11月正式开业。
记者看到,一楼是长桥街道社区长者食堂(百色路),沿街一部分是丰裕熟食外卖窗口;二楼是有包房的丰裕酒楼。“老人可以凭敬老优惠卡在楼上、楼下享受优惠。”丰裕餐饮总经理介绍说,“我们每年制作几千张优惠卡,放到街道和居委会。持有上海敬老卡的长桥社区65周岁以上的常住老人,可以找到居委会办理我们‘丰裕’的敬老优惠卡。街道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会判断老人是否符合办卡标准。”
在一楼大厅,记者注意到墙上贴着敬老优惠卡使用办法,上面注明根据不同就餐时间、不同区域餐品、不同就餐方式,老人凭卡可以享受不同的折扣,最低到8折。此外,优惠卡不能充值,只能作为长桥街道社区长者食堂(百色路)老年餐的优惠凭证。
长者食堂运营以来,以较大的优惠、丰富的菜品深受居民欢迎。记者看到一楼的长者食堂座无虚席。部分老年食客告诉记者,他们把这里当成家一样,早中晚三餐都来这里解决。物美价廉,吃得很满足。还有一部分食客是在附近上海植物园游玩的游客。“玩累了,来这里休息会儿,喝些免费的茶水,到了饭点再吃一笼生煎。”一位游客说。
做好事不能留名
这个联盟成员包了困难老人的饭菜
《上海多名老人求“曝光”这家饭店!老板说,能不能别出店名》。2023年2月9日上海电视总台“新闻坊”的一则报道引发了热议。原来,这家餐厅连续三年为长桥街道有困难的老人送免费的套餐,还送餐上门。有两位老年居民看到报道后,特意打电话给餐厅老板,寻求帮助。虽然老板嘴上说着“事情闹大了”,不愿意透露餐厅名字,但面对老人的求助,他立即回复:“您放心,只要是真的有困难的老人,我一定会为您免费送餐的。”
记者慕名来到这家餐厅采访。这家餐厅有一套自己的对真正有困难老人的判断标准——孤老、不能下楼的老人。老板告诉记者,第一次需要老人到店里来,当面确认是真的有困难之后就会列入送餐名单。
记者在采访时,正碰上一位阿姨来餐厅,向老板询问怎样订餐。“我在澳大利亚的女儿看到‘新闻坊’的这篇报道,让我也来这里订餐。商家是好心帮助老年人,我们很感激,但我们肯定是要付钱的!”阿姨说,“这里订的套餐都是小炒,更好吃一些。”
记者向老板了解到,餐厅送的餐是三菜一汤,一个大荤、一个小荤、一个素菜,都是由餐厅里的大厨烧的,比大锅菜好吃。“我们大厨也是很有爱心的,特意根据老年人的口味,烧得清淡、少盐、好嚼。”老板有点自豪地说。
“疫情封控期间,街道联系我们给老年人送餐上门。当时有一位老人说,不用这么丰盛,少掉一个菜吧,疫情时期也没生意,怕我们赔本。”老板说,“这一做就是三年多,和老人们都有感情了,我肯定会继续做下去的。”
65岁以上的老人
吃面可减免一元
位于罗香路的西北红拉面馆,在长桥街道开了整二十年,是附近居民常来打卡的一家河南面店,门口也挂着“清和敬老”的牌子。据拉面馆老板介绍,他们24小时营业,65岁以上的老人就餐可以减免一元。每到月底,环卫工人可以来店里免费吃一碗面条。
记者看到店里用餐的多是熟客。正在用餐的唐阿伯告诉记者,他家离面店有4公里远,但每周都要来吃6次。“我每次都要吃一碗拌面配牛肉汤,往面里加蒜瓣,特别经典!这拌面要拌起来,挑起来拌!”唐阿伯说。
旁边桌子上坐着一位80多岁的食客,他在这里吃了两三年。“我这一份炒面才7块,老年人优惠1块,就只要6块了,特别实惠。”同桌的一位耿阿姨也是经常来这里吃汤面的,她说店里都是熟面孔。
同一条街上,老年人吃面可以减免一元的,不止一家。记者发现,一家叫胜天鹅的烤鸭店,可以堂食面条,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每点一碗面条,也可以优惠一元。
长桥街道着力解决老年人最关心的养老问题,积极挖掘社区养老资源,与爱心企业、优质商家等联手打造“清和敬老联盟”,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家门口”的“养老中心”,实实在在地增强了辖区老年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杨宜修
编辑:陈思宜
审校:韦丽
少年了,忙过了小年夜,很多街头餐饮小店纷纷“铁将军”把门,进入关门打烊回家过年模式,让市民有种每逢过年吃大众化早点难的感觉。但如今市民不用担心,记者今天获悉,光明邨、大富贵、丰裕餐饮等今年过年继续不打烊,解决市民吃上海特色早点难问题。
老字号大富贵在黄浦、徐汇、闵行、宝山、浦东等有27家门店,今年全部不打烊。新春早点不仅有30多种大众化点心,还供应松糕、八宝饭等既美味又讨口彩的年味特色点心,熟食窗口供应30种现烧现卖品种,特别推出了“新春冷菜”富贵酱鸭、徽州熏鱼、酱汁方肉、秘制酸菜等,既让市民新春照样可以吃到大众化早点,还能吃到大富贵特色熟食,顾客可随到随买。
平日里,到淮海路上的光明邨买熟食排两小时队已是常态,年前排队4小时也不足为奇;卖得火的光明邨春节照样不休息。春节中,不仅淮海路上的光明邨售卖的熟食依然由大厨掌勺、现烧现卖,在徐汇、闵行的两家分店及鲁班路上的光明邨助老餐饮的熟食窗口也不打烊。深受市民喜欢的本帮菜,如酱鸭、油爆虾、四喜烤麸、小黄鱼、酱小排等,以及半成品虾丸、鱼丸、蛋饺、百叶包、炸猪排和汤圆均能买到,方便市民节日里添个冷菜加个汤。
节日里,丰裕餐饮7家店也不打烊,人们照样能买到充满上海特色的生煎馒头、油豆腐粉丝汤、春卷、各式面条等20多个品种与大众化家常熟食。
据悉,大富贵、光明邨、丰裕餐饮等企业调动了共2200多名员工新春不休,其中极大多数是外来务工的新上海人,企业采取“节前节后轮休回乡探亲”的员工休假措施,积极做好春节特色品种供应,让大众化早点供应365天不关门,让上海的餐饭服务节日期间没有“空白点”。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本文图片 董天晔 摄
月23日上午,还没有到中午的饭点,位于兰溪路梅岭北路路口的丰裕餐饮申伦店顾客已是络绎不绝。“我要二两三丝冷面加百叶包。”“来三两冷面加鱼香肉丝和荷包蛋。”冷面作为这家老店的招牌之一,被顾客们不断提及,出餐口的工作人员麻利地接过小票,将一份份分装好的冷面及浇头装进塑料袋,送到顾客手中。
冷面窗口
往年冷面在5月1日就会上市,今年上市时间推迟了一个月,但等待并没有消磨老顾客们尝鲜的热情。“我就喜欢吃这一口,你看这里的师傅都做了好多年了,这是最正宗的上海老味道。”附近的居民吴阿姨表示,来店里吃冷面已有五六年,当天是老店恢复营业以后第一次前来购买,虽然暂时不能堂食,但对于吃到今年第一口冷面还是充满了期待与兴奋。像吴阿姨这样的忠实顾客不在少数,有的客人电瓶车车把上挂的塑料袋里装了6个餐盒,打包了一斤多的冷面回去与家人分享,有的客人每周都要专程开车从江桥过来,就为了来买一口冷面,还有的客人端着餐盒在路边找了一个人少的角落就开始吃了起来。口感筋道,浇头鲜香是老顾客们对于老店冷面一致的评价,也是他们留恋的理由。
居民打包冷面带走
“我承包经营这家店已有17年,然而特色冷面在这里的时间比17年更长。”丰裕餐饮申伦店的吴老板介绍道。这家店的前身是申伦快餐,在他接手店铺后,加盟了丰裕,丰裕是连锁品牌,除了经营品牌的特色餐点,他还专门聘请了原先在申伦快餐工作了多年的老师傅,把申伦快餐的特色冷面传承了下来,让这一口居民们熟悉的夏日味道继续延续了17年。“有的居民从小就在我这吃冷面,有10多年了,虽然叫不上名字,但是一打照面立马能认出是熟面孔。”吴老板表示。
在街角的老店
17年的经营过程中,吴老板及员工们对这家店铺倾注了很多的心血与感情。每年冷面上市前的第一批面送来后,吴老板都会自己先尝一尝,对面粉种类、制作工艺进行调整,确认后再持续生产,今年也不例外。5月22日店铺率先恢复营业,当时人员闭环管理,员工一旦回到岗位上就无法每日回家,但老员工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岗位,把店重新张罗起来。
等待生煎出锅的骑手及顾客
顾客与街边小店的情感往往都是“双向奔赴”的,当店铺可以以打包外带的形式进行线下经营后,不少老顾客第一时间前来光顾,“当天6点就有顾客来排队,窗口加了一倍的人手,从早到晚忙了整整一天才能应付过来。虽然没有什么言语上的鼓励,但我们能感受到老顾客对我们满满的支持。”吴老板告诉记者。目前冷面每日销量达到400-500斤,店铺另一特色美食生煎每日销量1000-2000只,虽然较往年同期销量略有下降,但在堂食尚未开放的情况下,已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街道及各部门在门店恢复营业时也予以了我们不少帮助,实地指导我们做好防疫措施,帮我们打印‘场所码’,准备相关材料。”吴老板表示,在各方帮助下,在老顾客们的支持下,自己有信心能将这一缕曹杨专属的“烟火气”延续下去。
记者:熊迎
编辑:吴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