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北京2月7日电 题:中华老字号:风好扬帆“常青号”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
瑞蚨祥绸布、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狗不理包子、同和居的山东菜……这些“老字号”在润泽你我儿时记忆的同时,也记录着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城市文化历史的沧桑巨变,更是寄托人们不舍的深厚情感。
近日,商务部、发改委等16个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百年老字号,如何历久常青,实现御风飞扬?
老字号,中华文化的“金字招牌”
老字号,就像一缸滋味悠长的老酒,越久远越醇香。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老字号企业大约有一万多家,涉及餐饮、医药、钟表眼镜、食品、零售、烟酒、服装等行业。商务部2006年、2011年认定的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主要为食品、饮料、制造业和餐饮业,合计占比60%以上。
“老字号不是故纸堆里的典籍,它们鲜活而充满生命力,是中国的常青企业。”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张丽君说,促进老字号的发展,对于今天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字号发展也得到党中央的关心呵护。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特别强调,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这也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在现阶段,老字号的保护更有其独特意义。在最近一期《世界品牌500强》里,中国内地只有31个品牌入选,比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明显差距。作为“金字招牌”的中华老字号,承载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品牌打造的重要作用。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郑文说,保护和发展老字号,对推动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意义。而且将有利于弘扬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老字号,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老字号价值在“老”,但若是“倚老卖老”,也会面临发展的新困境。
据了解,在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中,发展势头良好的占40%,持续稳定经营的占50%,但仍有10%的企业因为种种原因,面临发展困境。
一些老字号逐渐消失了,有的即使还在,但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失传了,产品口味同过去相差甚远。有的名称还是那个名称,但味道已经不是那个味道了。
老字号传承,首先在人。在日前全国政协召开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狗不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彦森就坦言了人才难寻的问题,“大部分老字号都是靠手工艺者,但是像‘狗不理’第九代传承人,寻找起来就非常难。”
除了人才匮乏,商标抢注,管理落后,缺乏优质产品和优良技工等,都成为一些老字号走下坡路的原因。
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是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老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房洪波说,企业要走的长久,诚信和传承是前提。但要走得更远,还要靠创新发展。
针对传承与创新动力不足、保护力度不够、机制体制僵化等问题,意见专门提出,要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传统技艺薪火相传,加强老字号经营网点保护,推进老字号产权改革,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等,为老字号“历久弥新”出招。
“工匠精神和实现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中国贸促会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老字号既要深入挖掘其传统技艺和品牌内涵,弘扬工匠精神,又要积极运用现代管理和生产技术,持续提高质量标准水平。
既要“倚老”,也要“赶时髦”
如何坚守传统,又主动创新?这一直是老字号发展中的难题之一。
为了让生命力更持久,不少老字号也在纷纷“赶时髦”。比如百年义利首次开设咖啡店、内联升开卖卡通布鞋、京华茶叶办起了茶文化博物馆等等。
针对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意见提出,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传统技艺薪火相传;支持老字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施“老字号+互联网”工程,引导老字号开发网络适销商品和款式,发展网络销售等。
狗不理集团就在“创新高科技”上下足了功夫。据了解,除坚持手工一个褶一个褶的包制18个褶工艺以外,狗不理包子的传统八部操作法中的其余七步全部实现自动化,日最高产能可达80吨。
赵萍认为,产品创新,应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理念、时尚、流行结合起来。服务创新还意味着在信息时代,老字号的营销也要与时俱进,用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宣传老字号的核心价值观。
为了让老字号在新时期绽放更多光彩,郑文表示,下一步商务部还将研究制定老字号管理办法,对失信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采取警示约谈、社会公开等措施;将地方认定的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老字号企业纳入中华老字号范围。同时,借助“一带一路”,推动老字号“走出去”,不断提升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家都喜爱购买老字号商品,但哪些是正宗的“老字号”您真的能分清吗?
有一位顾客来到大栅栏的内联升鞋店,拿着鞋非要找店员理论理论,他说这百年老字号企业的布鞋质量怎么这么差,刚穿一周就炸了线,店员接过来一看:“冤枉,您这鞋不是内联升出的,是模仿内联升布鞋的山寨版,您看仔细了,内联升的商标是这样的,还有您这包装上也没有‘中华老字号’的标识。”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这“老字号”究竟是咋回事,我们怎样才能保障消费不上当,买到的是正宗的“老字号”产品呢?
“老字号”究竟是什么?
“老字号”是指年代久远,有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良好声誉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老商号、老品牌。
由原国内贸易部1991、1993年认定了1600余家“老字号”。2006年4月起,商务部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 以商务部名义重新认定“中华老字号”企业共1128家,平均每家都有160多年的历史。“中华老字号”主要为食品药品和餐饮业,合计占比60%以上。
全国几乎各省都有中华老字号,其中上海有180家,为全国最多。 当然,除了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各地老字号协会、商委近年来也纷纷认定了一批地方老字号:比如“上海老字号”、“重庆老字号”、“广东老字号”……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老百姓都希望去真正的“老字号”企业消费。但近年来因为有些不法商家希望搭便车,各地才连续出现了“被山寨”的“老字号”产品。那么,顾客怎样才能识别真正的“老字号”呢?
律师教您三招认准“老字号”
第一招 看有无专有标识
商务部专门出台了标识使用规定:“中华老字号”企业在相应产品或服务的包装、装潢、说明书、广告宣传及互联网等媒介中使用统一规定的“中华老字号”标识。
实践里,被认定的1128家都会使用这个标识。各地“老字号”也都有自己的标识,一般获得认定的企业会第一时间都会把这种标识印在自己的产品上。购买前,您只要看清有这类标识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买。
第二招 看有无注册商标
“中华老字号”在2006年启动认定时制定了一个规范,申请条件的第一条就是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也就是说,1128家“中华老字号”都是有自己正在使用的注册商标的,购买商品前,您只要仔细看看包装上有无注册商标,就完成了认准正宗“老字号”的第二步。
第三招 网上验明正身
为了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华老字号”,商务部专门开通:
中华老字号信息管理平台
(http://zhlzh.mofcom.gov.cn/)
只要登录这个链接,就可以轻松查验所有被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信息,是李逵还是李鬼,查过便知。
律师提醒:“老字号”商家一定要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按照规范要求使用“老字号”标识和注册商标。如果遇到侵权的不法企业,一定要利用法律保护自己。
来源:央视社会与法
>者:朱昌俊
“‘中华名小吃’奖牌怎么评?”“还评啥啊!2000元一块,交钱拿牌子。”名小吃、名餐饮、名品牌……如今,城中一些餐饮店尤其是“网红店”内,经常可以看到金光闪闪的奖牌。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奖牌可以花数千元在颁发机构购买,但这些奖牌的颁奖单位均无备案信息,其注册地址、官方电话等信息亦存在疑问。名店奖牌熠熠生辉的背后,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动不动冠上“中国”“中华”名号,标榜“名小吃”“老字号”的奖牌,居然可能大多是买来的。这或许会令不少食客感到意外。但这样的现象,在餐饮界其实早就成为公开的秘密。
买奖牌行为背后的商家心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他们未必都相信在自家店内多挂几个奖牌生意就一定更好,但既然大家都买了,不买似乎就显得另类。于是,可能多数商家就不得不被裹挟到这种“买奖牌”的风潮里。
但是,这种风气有害无益。一方面,此举不但构成虚假宣传,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也在客观上有不正当竞争之嫌。毕竟,还是有部分商家是靠实力拿奖牌,如此一来可能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这种需求的存在,也催生了各式专门卖奖牌的“山寨组织”。按照规定,名称中带有“中国”字样的各种社会团体,必须履行登记、备案手续。但从记者调查来看,那些常见于各式奖牌上的社团,基本上都没有在民政部门备案,大概率不过是专门敛财的“山寨”社团。因此,这些几乎泛滥的奖牌,未尝不是对山寨组织的一封举报信,也启示相关治理还应该加大力度。
此外,都什么年代了,还存在靠买奖牌来为自家店“背书”的现象,也折射出一股浓浓的反差意味。客观说,餐饮界发放奖牌、挂奖牌的做法,其实是特定年代的产物。因为在前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商家的评价渠道不足,行业组织的背书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一家餐饮店的服务、口味到底如何,基本上都能在网上第一时间查询到,尽管这种用户评价也可能存在造假的可能性,但还是比单纯的一块“牌匾”更具参考价值。明确这一点,其实餐饮行业完全可以有更大的勇气去抵制这种买奖牌、挂奖牌的风气。
事实上,对于习惯了查看网络评价的年轻消费者来说,一家店的奖牌挂得越多,越可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它意味着这家店还是过于依赖于来路不明的“行业组织”、“协会”的评价,反倒可能忽视消费者的直接“打分”。这样的商家,其实很难真正赢得市场。应该看到,即便不论那些买奖牌的店家,近些年,一些公认的真正的“老字号”品牌,也屡屡陷入“翻车”的尴尬境地。说到底,奖牌再多,资历再老,如果不能与时俱进跟上市场的需求变化,消费者都不会“买账”。
一句话,那些一个比一个“唬人”的奖牌可以随便买,但消费者的口碑终究买不来。在今天,能够拒绝这种跟风买奖牌的操作,或者说真正把消费者的评价放在第一位的店家,或更值得尊重,也才有可能走得更远。(朱昌俊)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