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疫情下,让我们看到“到店自提”模式也是可以被消费者接受。
在到家和到店的双模式中,到店自提成为了一个夹于两者之间的一个新的消费模式。
那么,“到店自提”会成主流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模式在不同行业内如何玩转。
No.1
“到店自提”,或刚迎来爆发窗口
“到店自提”本身是依赖于消费环境而产生。很核心的一个问题: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到店自提?
我们先来看几个数据:
苏宁菜场是典型的到店自提模式,其依赖的是苏宁小店的网点。在刚刚过去的2月,苏宁菜场获得了环比7倍的销售增长,单店最高增长超过了10倍,用户复购率达到了61%,APP内下单占比近六成。
瑞幸咖啡目前有超过九成的门店是自取店。而喜茶今年1月的经营数据中有82.31%的用户选择线上下单。包括上门自提和外卖配送。
平台商方面,口碑、美团也在发力。如口碑在全国300个城市上线到店自提。众多餐饮品牌纷纷开通自提通道。
良品铺子开通“轻店”,门店订单量激增,单店日销售额最高比平时增长3倍。目前,已有1300家线下店接入“轻店”,消费者可选择门店自提或外卖送达。
去年双11,优衣库天猫官方旗舰店最快破10亿销售额。全国O2O店铺销售额同比去年数倍以上,到店自提增速迅猛。
从各类数据上看,只要在特定消费场景下,能满足消费者的便捷、高效和更便宜,消费者是愿意选择到店自提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下背后的逻辑。
“到店自提”目前的逻辑是,用户先在手机下单,然后到店取货,完成整个交易流程。但是消费者最后享受商品的时候,却是在其他的场,比如办公室、家里或者路上等。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零和游戏。就是顾客本来就要购买我们的商品,只不过通过线上下单,到店自取的路径不一样,商家的营收最终不变。
我们认为,这是个正和游戏。到店自取首先要分开来聊,第一其购物路径是在客户线上已经完成,这种精准度更好。线下门店的过客流量,总体转化概率上讲是非常低的。如果能把过客流量转化提升,将大大提升业绩。这是随意性决策、到预先购买决策。其二,线上流量要比线下更方面触达。特别对于有品牌基础的商家而言。第三、到店流量能带来其他产品的复购。
到店自提是打破最后一公里的模型,消费者完成了“商品到手”的最后一步,大大节约了履约成本,同时为线下引入更多流量的过程。它有一个最大的命脉,就是要“让利消费者”。完成提早锁定,高效履约。
接下来,我们针对不同生鲜、餐饮、鞋服、休闲食品等行业,来看“到店自提”模式的应用。
No.2
“到店自提”应用
让利消费者为根本出发点
生鲜。
据相关报告显示,2018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接近2000亿,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0年将突破3000亿。
从市场细分来看,目前有前置仓模式、到店+到家模式、社区模式和传统电商模式等四种模式。所以我们发现盒马菜场、苏宁菜场、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等都在以不同姿态奔跑。
而到店自提,我们以苏宁菜场为例。
苏宁菜场通过苏宁小店APP和小程序为消费者打造了“一键下单”的入口。消费者可以在当天21点前通过苏宁小店的“苏宁菜场”入口下单,次日早上7点在就近的苏宁小店提取新鲜的菜品。
苏宁菜场是典型的到店自提模式,其依赖的是苏宁小店的网点。在刚刚过去的2月,苏宁菜场获得了环比7倍的销售增长,单店最高增长超过了10倍,用户复购率达到了61%,APP内下单占比近六成。
苏宁主要依靠的其这两年快速布局的苏宁小店。2017年苏宁进入便利店领域,目前总共拥有门店数量达11000家。
在生鲜领域来看,社区店自提是非常好的竞争优势。本身买菜这件事,消费者会比较看重性价比。如果把线下最后1公里的履约成本让利给消费者,这样消费者可以节省成本,同时可以给小店引流。社区覆盖更具优势。
餐饮。
到店自提针对餐饮业形式就更加多样。比如“到店自提”可以省去排队等餐的时间,特别对于上班族,早餐、午餐、下午茶都是不能花过多时间堂食的。有些企业也是抓住这个人群的特性。
首先看下瑞幸。此前高盛发布调研报告称,瑞幸咖啡使用的线下自提+外送的新零售模式更适合年轻群体。瑞幸主要的消费场景还是办公室,所以瑞幸店面中主营外卖和“拿了就走”的快取店占比达到93%。正是在这一模式下,瑞幸得以“轻门店”快跑,并在国内门店数一举超过星巴克。截止12月16日,瑞幸咖啡在华门店数达到4910家,较星巴克多出600家。
而星巴克也忍不住,同样参考瑞幸推出「快取店」模式,要求用户使用手机App 下单,到店自提。目前其在中国推出的啡快服务已经覆盖北京、上海、杭州和南京的1300家门店。
还有最近风头正盛的喜茶,有报道称,喜茶近日获得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或将超过160亿元。
一向以线下流量为主的喜茶,也布局了Go店(自助快取)。客户通过小程序下单,到店自取。喜茶披露2019年经营数据:截至2019年底,喜茶已在43个城市开出390家门店,Go店63家;单喜茶Go小程序小程序用户总数达到2150万。
< class="pgc-img">>而针对早餐领域的也比较多,如盒马去年全新业态Pick’n Go便利店全国首店开业。Pick’n Go主要是打包带走,用户可以实现通过手机在路上下单,到店自提。这种模式意在解决便利店早餐排队的问题。当然,肯德基麦当劳也都有推出早餐,很多上班族的都是选择好时间点,到店自提,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除了品牌商家,平台商也在涉足这一领域,比如美团App,基于消费者所在位置,美团可实时推荐附近提供“到店自提”服务的商家。
而对于餐饮来说,更多的是满足就餐效率。到店自取能适合特定的消费品类或者极易标准化的餐饮。这样既能压缩开店的成本,减去堂食能节省高额的经营成本,同时面积更小的小店相对好找,易于复制快速扩张。
鞋服。
鞋服领域我们以优衣库为例。去年“双11”,优衣库天猫旗舰店用16分钟销售额突破了5亿。破10亿元的时间也是历史最快。而漂亮是成绩背后,是优衣库线上推出官网、旗舰店,打通线上线下的商品信息、库存等,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相互引流。
线上买单、门店自提成了拉动业绩一个有效方式。目前,网店下单、门店自提服务遍布全国超700家实体门店。值得注意的是,线下门店自提较以往成10倍以上增长。
鞋服的到店自提,可缩短线上购物的物流时间,线下门店客流量提升的同时,还能大幅减少门店库存和运营成本。
休闲食品。
休闲食品领域我们以良品铺子为例。
良品铺子在全国门店数量超过2200家,主要开在商场和临街人流密集区。这些门店每天要面对的人流量是巨大。如何让这些人流量提高转化,更多的是要让客户提前决策,路上顺带取货。这部分带来的将是增量市场。
最近,良品铺子在手机淘宝上线“轻店”业务,消费者进入旗舰店点击“附近门店”按钮,即可进入小程序,店内下单,可选择门店自提或外卖送达。数据显示,“轻店”开通以来,门店订单量激增,单店日销售额最高比平时增长3倍。目前,已有1300家线下店接入“轻店”。
在我们看来,轻店作为线上的流量入口,如果还能再加上优惠力度,比如消费者到店自提货享受更多优惠等,转化将更高。
「零售商业评论」认为,到店自提的模式,目前仍被商家或平台当做一个补充形态,但这个模式其重点在于到店自提,为实体店引流,产生更高的复购率。到店自提的潜能会非常大,特别是特定的消费品类,如果找到对的场景,密度达到一定量的时候,甚至能快速成为黑马实现反超(比如瑞幸)。
在疾病面前,不分餐就是裸奔。”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这一金句,让分餐的理念广为传播。
6月1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多方采访获悉,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人们对“分餐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实践推广。上海首个《餐饮服务单位分餐制管理规范》地方标准4月份发布;今年全国两会上,上海代表团36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建议在全国推广分餐制和使用公勺公筷。
上海市商务委透露,目前,全市约30%餐饮企业已经提供分餐服务,部分家庭也积极参与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不过,采访中,不少受访对象表示,分餐制和公筷公勺的理念要推广并不是最难的,而难的,是公众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重视:专家站台,上海制定标准
为何要推广分餐制和使用公勺公筷?
张文宏此前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呼吁。他称,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外,分餐制对阻挡疾病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疾病面前,不分餐就是裸奔。”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也有此观点。她表示,分餐制是迈向健康生活路上的一个新里程碑。“拿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过去是好客的体现,但以后一定记住,拿公筷公勺给别人夹菜,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其实,在2020年1月“上海两会”期间,120余名市政协委员就提交了《关于在全市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加快修法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说“不”。
4月,上海发布《餐饮服务单位分餐制管理规范》《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开始在全市酒店行业加快推行使用公筷公勺,还将出台包含倡导“公筷公勺分餐食”的市民公约。
《餐饮服务单位分餐制管理规范》提炼、固化了上海市健康餐饮的经验和做法,规范分餐位上、分派式、自助餐式和公筷公勺自取式四种分餐模式,引导广大市民形成健康的用餐方式,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比如,规定洗好的碗筷在顾客到之前15分钟上桌,以减少细菌污染风险。
5月,全国两会上,上海代表团的一件建议引起关注:在全国推广分餐制和使用公勺公筷。这件建议由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秘书长陈靖提交,共有36位代表联名,是代表联名最多的一件。
健康分餐海报。 施宇萌 图
行动:从中高端餐饮普及,向家庭推广
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将分餐制和公勺公筷的重要性摆在公众面前。2月23日,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向全体市民发布使用公筷公勺倡议书,同时推出一组“吃饭新风尚,健康好习惯”的海报。作为复市以来的一项重要举措,许多区域、商圈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引导餐饮门店推行公筷公勺。
之所以说“再一次”,是因为早在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中国饭店协会就制定了当时的《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明确将实行公筷公勺作为全国300多万家餐饮经营企业分餐制的操作指南。
上海餐饮业最先反应,并在不少中高端餐饮店推行,沿用至今。有了行业基础,今年再次倡导分餐制时,上海推广的速度快了很多。
在新雅粤菜馆,顾客王先生表示,使用公筷公勺既安全又卫生。
南京路上的新雅粤菜馆,主动向顾客提供公筷公勺的服务已持续多年。店内服务人员表示,公筷的使用率不低,尤其是在包房里,多数顾客已有使用公筷的自觉意识,但公筷与私筷搞混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疫情期间,门店特地定做了200套分量更重的叉勺和加长版筷子作为公筷公勺,以便顾客区分。
位于浦东联洋社区大拇指广场的聚富源海鲜姿造,主要面向以商务宴请和家庭聚餐为目的的客户。前厅经理刘芳说,店内有12间包厢、4排卡座,每桌配至少2名服务生和管理人员。主动提供一桌两副公筷公勺,并引导客户使用,正是这些服务人员的职责之一。为进一步鼓励分餐,菜单上近20%的菜品设计成了“按位供应”。其他菜品端上桌后,服务员也大都会请示顾客,是否需要按位拆分。
上海恒悦尚品餐厅店长张颖丹介绍,他们针对此次疫情特别推出了位上菜单,其中包含三套位上套餐。对位上菜单中的菜品,餐厅会直接在厨房里进行分餐摆盘和装饰。张颖丹说,目前约有70%的客人在点单时会选择位上套餐。“如果客人单点,我们也会询问,是否需要以位上的形式为其上菜。”
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不仅在商圈推广,也一步步走进社区和家庭。
5月,为了鼓励与助力浦东6万名60岁以上的老年志愿者使用公筷公勺,推广宣传公筷公勺,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联合上海联劝基金会发起“一块(筷)一文明”的众筹公益活动,号召每人捐赠一块钱,共同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浦东新区还特别设计开发了1分钟的小程序游戏“书记请你吃午餐”,通过情景化的设置,帮助大家学习公筷公勺的正确使用方法。
6月,黄浦区最美家文明联盟启动“家有‘筷’乐”主题活动,启动“家有‘筷’乐”21天打卡活动。
文创产品也开始对此有所关注。
浦东新区文化产业促进中心等单位联合浦东新区唐镇人民政府此前发起“公筷公勺?新‘食’尚创意大赛”。希望设计作品能坚持安全、实用、精美原则,以特色创新、文化底蕴、文明实践等为灵感来源,设计出具有市场推广性的“公筷公勺”。
“公筷公勺?新‘食’尚创意大赛”部分作品。 受访者供图
改变:还需公众养成习惯
虽有专家的站台、管理规范的制定、倡议的推广,不过采访中,有部分受访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使用公勺公筷的习惯,还需要一段培养的过程。
市民穆先生说:“我跟家里人说,我们在家也用公勺公筷吧。家中老人回答,好的,我们备一双,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用吧。当时我就觉得,这建议实施起来怕是难了。”
网友“明明明白”在社交平台留言:“说起公勺公筷,我也知道很重要,但是真到吃饭的时候,经常会忘记。习惯的培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全面推行分餐制和公勺公筷并非易事,除了公众观念行动习惯的改变,也离不开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的配合。
全国两会期间,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出,引导和鼓励餐具生产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公筷公勺及衍生产品。建议由全国性餐饮业行业协会组织餐饮企业签订、公示提供公筷公勺的承诺书,将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列为餐饮行业经营的必备条件,与创建绿色餐厅、文明餐厅行动等相结合,使推广分餐制、公筷公勺成为餐饮行业发展方向。
鲁网·闪电新闻3月18日讯 3月16日,山东省正式发布并实施关于餐饮分餐制的省级地方标准《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在《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中,对餐饮分餐制提出了“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和“分餐自取”模式,那这3种模式在现实当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戳视频>>
闪电新闻记者 嵇豪 刘玥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