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山水洲城记】
家住天心区裕南街街道东瓜山小区的李月明娭毑今年83岁,自老伴走后就一直独居,两个女儿平日忙于工作,也没太多时间来照顾她。虽然李娭毑身子骨还算硬朗,不过一日三餐自己做饭,还是有点吃不消。
“现在我每天中午都会来这里吃饭,有四菜一汤,营养均衡,适合我们老年人,另外环境干净卫生,服务态度也好,我很满意。”两年前,东瓜山社区“银发族”餐厅的出现,让李娭毑不再为做饭发愁。
民以食为天。看似简单的吃饭问题,实际上是许多居家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大难题。而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
如何让老年助餐服务更人性化更加贴心?如何解决服务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在公益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助餐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连日来,橘洲君在长沙各区县(市)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
今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人口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
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高龄、失能、空巢、留守等老年人数量持续增长,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问题凸显。
作为浏阳城区典型老龄化老旧社区的负责人,集里街道集里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宋娟观察到,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00多人,其中有不少空巢、独居、高龄老人,在买菜做饭方面确实存在困难。
“有人行动不便,出门买菜都难,做顿饭得费好大劲;有的一个人做饭嫌麻烦,可能做一顿吃几天,时间长了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宋娟说,让老年人在家门口方便就餐已成高频民生刚需。
“老年餐桌”让老人们连赞“暖胃又暖心”。长沙晚报通讯员 熊其雨 摄
“小饭碗”承载“大民生”。从中央到地方,对老年助餐服务的重视前所未有。
2023年10月,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要求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
橘洲君从省民政厅了解到,《湖南省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若干规定》已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今年,我省首次将老年助餐服务点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将建设老年助餐服务点500个。
作为省会城市,长沙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0多万,助餐服务工作推进如何呢?
长沙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底,长沙已建成养老助餐点(老年食堂)106个,惠及13万多老年人。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老年助餐服务水平,今年4月,长沙民政部门下发通知,在各区县(市)选择15个街道,开展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模式试点工作。
二
橘洲君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长沙老年助餐服务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一是社区食堂自营型,二是社会餐饮助力型,三是专业机构承运型。
刷脸、打饭、入座……5月23日上午11时许,浏阳市集里街道集里桥社区幸福食堂就已经热气腾腾地开饭了。“老年人一般早上六七点就吃了早餐,所以中餐时间相应也早一点。”工作人员说。
这是集里桥社区自办的老年食堂,也是社区工作食堂,目前只提供中餐,自去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已提供老年助餐服务1万多人次。食堂通过微信群实行报餐制,提供两荤一素一汤四个菜品,60至79岁老年人一人一餐6元,80至89岁老年人一人一餐5元,9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用餐。
5月23日中午,浏阳市集里街道集里桥社区幸福食堂开饭,20多名老年人在此用餐。颜开云 摄
此时,1.5公里外,同在浏阳城区的淮川街道北园里,一家开业不久的餐厅——“肆合小院”也迎来了三四十名老年就餐者。
“8元钱一餐,饭菜可口,环境又好,最关键的是方便省事。”天气凉爽,老人们在绿草茵茵的院子里边吃边聊,他们大多来自旁边的社区老年大学,上完声乐、舞蹈、书法等课程后,就来此用餐。
北园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刘真真告诉橘洲君,“肆合小院”原来是某单位闲置的办公场所,社区盘活资源,设计装修后将其租给社会餐饮企业。
“我们在租金、水电气等方面提供优惠支持,餐厅则为社区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刘真真说,餐厅晚上订餐的多,中午正好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来做老年餐,从磨合期情况来看,基本实现了“双赢”。
“一是整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食堂等现有场所资源,综合设置助餐服务点;二是与社会化餐饮场所开展合作,设置老年人用餐专区。”浏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维介绍,自去年4月启动老年助餐服务工作以来,该市积极盘活基层现有资源,已建成助餐服务点15个。
相较而言,长沙内五区助餐服务推行更早,因此专业机构的介入更深。社区老年食堂不由社区“独扛”,而是采取政府适当补贴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政府补贴助餐,老年人服务对象到社区申报,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负责审核,严选有餐饮资质的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并接受第三方评估,共同帮老人“吃好饭、饭吃好”。
以开福区为例,2020年,长沙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在开福区和雨花区率先试点,其中开福区试点的西园社区、砚瓦池社区和蚌塘社区均与专业康养机构湖南善孝堂医养结合中心合作。
“和四年前一样,在老年食堂吃还是8元一餐。”在砚瓦池社区,陈娭毑是老年食堂的“铁粉”。尽管2020年至今,物价有所上涨,但社区老年食堂的餐标并没变。
这背后,离不开政府补贴的“兜底”。在开福区,像陈娭毑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人每餐补助4元。
不管哪种运营模式,相比于能到助餐点吃饭的老人来说,行动不便的老人往往面临更大的就餐难题。如何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让这些特殊群体足不出户吃上一碗热乎饭?
在浏阳集里桥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提前统计行动不便者的用餐需求,一到中午饭点,社区干部兼老年食堂负责人刘伟华就会和“黄帽子”志愿者分头上门送餐。
而在开福区洪山街道的老年食堂,许多“蓝骑士”则把一份份盒饭塞进了电动车的尾箱。这是开福区探索开展的“青春伴夕阳”长者送餐公益活动——老年食堂与饿了么合作,快递小哥们中午或傍晚给周边老人送餐,可免费在老年食堂吃两顿营养餐,既方便老人,也解决了个人用餐不便。据了解,目前长沙市民政部门正着力将这一合作模式向全市推广。
三
从整体上来说,老年助餐服务属于新生社会事物。不过,长沙个别社区多年前就曾经做过公益尝试。
时间回溯到2014年,雨花区圭塘街道大塘社区以一己之力,成立了长沙首个社区老年配餐中心,低廉或免费给高龄特困老人提供餐食服务。作为创新尝试,此举获赞无数,甚至吸引了其他区县的老人,想迁来大塘社区享受优待。然而,没过多久,社区运营就举步维艰——每月平均开支5800余元,收入却只有四五百元,请不起专业厨师,只得靠社区工作人员轮流下厨,最终难以为继。
在浏阳城区,关口街道长兴社区、占佳社区多年来坚持公益老年助餐服务,两家餐费仅收5元,长兴社区对特殊困难老人只收3元。“这两家服务点都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设立,有专人运营服务,辖区内爱心企业、人士捐赠资金相对充裕,其模式难以复制推广,我们希望探索更普适性的模式。”浏阳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副科长黄丽洪表示,全面铺开老年食堂并确保长效运行,需要坚持市场化和公益性相结合,社区人少、事多、经费紧张,不可能长期以低收费、纯公益的方式来提供老年助餐服务。
事实上,即便引入社会力量,由专业机构按商业模式来运营,还有政府补贴加持,老年助餐服务目前仍面临着成本和收益不匹配的经营困难。
“我们在开福区的三个社区合作项目中,仅砚瓦池社区实现盈利,蚌塘社区、西园社区为略亏和持平状态。”善孝堂机构负责人周蓉表示,该机构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以来,收到政府就餐补助99.8万元,约占就餐总收入的65.3%,总体来说政府补助占比过高,市场化运营尚待加强。
与此同时,就餐需求“众口难调”也是一大问题。
“吃得好”不仅有味蕾上的满足,更有健康上的考量。橘洲君在调查中发现,在“吃什么”方面,营养师、配餐师及慢病防控专家的介入目前较为少见。
大多数老人因饮食习惯或身体原因,对饭菜要求低盐、少油、少糖,也有部分老人喜欢辣一点、口味重一点。还有部分老人认为老年食堂菜谱单一,菜品更换频率低,时间一长就吃腻了。
位于湘江新区麓景社区的孝源颐年食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食堂负责人李明鹏说,自2022年11月开业以来,该食堂已从两荤一素一汤的报餐制,慢慢变成十菜一汤的自助餐,并提供食堂小炒、盖码饭等服务,让老年餐有了更多选择。据了解,该食堂的自助餐标准为:80岁以上的惠民餐每位10元,60岁以上的普惠餐每位12元。
老人们有序排队,选择心仪的菜式。唐杰 摄
此外,场地受限制、客源不稳定等因素也影响到公益性与持续性的兼顾。
如开福区通泰街街道西园社区老年食堂,因地点较偏,就餐人数从最高峰的每顿60位老人骤降至二三十人,运营上出现亏损,导致只能搬离并与隔壁的连升街社区助餐点共用厨房。
老年餐桌只“啃老”,自然不如全龄友好。有意思的是,像北上广深年轻人“蹭”老年食堂的需求,长沙也大量存在。
位于长沙县星沙街道的社区助老示范餐厅星沙大食堂试运营一个多月来,不仅有老年人光顾,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工作的年轻人,周末更常有家长带着小孩前来就餐。
“都说社区老年食堂不错,我们年轻人能不能去用餐?虽然不能享受惠老补贴,但是相对于动辄二三十元的外卖,我们还是喜欢种类丰富、营养可口的老年食堂。”马栏山人才公寓所在的溪水湾社区发出对青年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后,马栏山企业松鼠超媒高管郭振华道出年轻人的心声。调查显示,逾五成受访者希望社区帮助就近解决日常就餐问题,并表达了想在老年食堂就餐的想法。
多位助餐点负责人在接受橘洲君采访时表示,年轻人来吃老年食堂是好事,老年食堂要实现自我造血,从“老龄”到“全龄”过渡是一个路径,可以有效拓展消费群体,当然在这个融合过程中肯定也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老年助餐服务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也是一项正在探索的民生难事,如何破解痛点难点,让老年人暖胃又暖心,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任重而道远。
记者/颜开云 李卓 李金 袁雨晴
编辑/刘丹 校读/刘芳
初审/彭培成 终审/文波
本文来自【山水洲城记】,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新网吉林6月13日电 (李丹)吉林省老年助餐服务推进会议13日在吉林市举行。记者在会上获悉,该省正积极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为老年人群打造暖心餐饮。
吉林省通过公建民营、社会合作、互助共建等多种模式,实现了以老年助餐带动银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吉林省2024年规划的1300个助老餐厅和助老餐点建设任务已启动实施1201个,完成率达93%,为老年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吉林市社区长者食堂。杨明龙 摄
吉林省民政厅厅长肖模文强调,解决好老年人的一日三餐,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人民群众,尤其是高龄、独居、失能、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现实需要。必须要用心用情用力抓好这项民生工程、福祉工程、德政工程,用“一餐饭”的温度让广大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他们“暖胃”更“暖心”。
今年以来,吉林省各地普遍落实了老年人助餐优惠政策。长春市城区对就餐老人普遍给予9折优惠,对80岁老年人提供8至7折优惠,9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吉林城区对9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每天免费一餐的福利,其他老年人享受不同折扣优惠。延边州针对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了每餐6-12元的低价优惠餐。
吉林省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老年助餐服务发展模式。长春市形成了“养老用房建设、餐饮企业合作、企业食堂开放、养老机构示范、小区物业参与”的长春特色模式。吉林市通过“五个一批”分类推进建设,围绕建设、管理、价格、服务统一明确“四个标准”,构建长效老年助餐工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年助餐服务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吉林省还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目前,已有36个县市搭建了助餐服务信息平台,长春市已建立统一系统,助餐小程序即将上线。未来,吉林省还将推动线上平台和线下配送相结合,采取刷脸、刷卡等方式自动完成支付结算,方便老年人及子女亲属远程点餐订餐,并安排专业人员送餐入户。
记者从官方获悉,随着老年助餐服务的提质扩面增效,吉林省将努力打造“吉养天年”养老服务品牌,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贴心的服务。(完)
过上千年的代代传承和创新发展,娄底每个地域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个性鲜明的菜肴特性和饮食文化特征。而勤劳勇敢的娄底餐饮人,也不偏安一隅,这些年来他们海纳百川,将湖南甚至全国优质的菜品和模式引进娄底,与时俱进,与本地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亮眼的娄底餐饮新势力。
全渠道覆盖,
是娄底餐饮人特有的打法
冷水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只有40万,有人说这只是一个长沙湘江世纪城小区的人口。但就是这座城市,不仅有“世界锑都”美誉,也有资氮嗦啰闻名全国,还有全娄底最大的宴会接待中心满堂彩。
就是这样一座小城,李卫平却有数个品牌在此生根。面积仅几百平、人均40的小菜园下饭菜,月销售额可以做到50万;主打商务家小型宴请的油盐铺,开业仅两年,却成为最有潜力的品牌;入驻商超的炒耕茶油鸭也不遑多让,单品店后劲十足;同时,他还是满堂彩的出品总监。
这样多不同定位的餐饮品牌,对于李卫平来说会不会精力不足,资源太分散,集中力量做一个品牌难道不更聚焦吗?李卫平告诉我们,小城市有小城市的打法,正因为冷水江区域有限,同质化严重,不适合单种模式复制,只有多种模式才能覆盖不同客群。
冷水江虽小,但饮食也有自己的特色,其中麻辣小吃非常独特,麻辣豆腐,麻辣猪蹄,牙签牛肉等,名声在外。油盐铺的一道麻辣豆腐重点在于辣,一滴辣椒红油,可以让人感觉温暖、冒汗。娄底人早上呷面,也要用泡麻辣豆腐的辣椒水做汤,又香又辣又鲜,非常过瘾。
冷水江人喜欢吃嗦螺,吃起来也讲究,讲究用山泉水饲养,品质高,没有泥腥味。李卫平为我们呈现的这道嗦螺把螺肠都剔除出来了,只剩下可以食用的螺肉,好吃又方便。
和大师兄伍石平一样,李卫平同样在湖南省2016年“十行状元、百优工匠”竞赛中在理论知识、自选热菜、指定菜品、艺术冷拼、果蔬雕刻等五项全能竞赛中,凭着雄厚的综合实力过关斩将,获“工匠”称号。
油盐铺里,摆放了李卫平亲手雕刻的一条长龙,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凭的是真功夫,硬功夫,娄底厨师在烹饪工艺的功夫之深,令人叹服。
从市区到涟源,从冷江到新化,从“牛席街”到东门街,我们有幸领略到娄底不同地域的美食,结识了本质纯朴、手艺精湛的娄底餐饮人,这些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娄底市独特的饮食文化,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穿越历史,让我们仿佛看见那段千年的历史,听见悠远过往的回响。
夜宵市场最先开启时尚步伐
< class="pgc-img">>城市的烟火气,最能代表的就是夜宵市场,娄底当然也不例外。现在正是春夏之交,是龙虾生长的旺季,自然也是吃货们品尝龙虾模式的季节。但据娄底餐饮人介绍,娄底夜宵市场、尤其是小龙虾市场非常内卷,9.9元一份的小龙虾比比皆是,严重扰乱了市场,自然也无法保证质量,但有一家店例外。这两年,一家名为“大最侠”的美食店悄然走红。
胡杰从事夜宵10年,从当初一家小摊做起,在他的印象里,以前娄底夜宵市场根本不存在环境和服务,这两年随着网红夜宵品牌的兴起,胡杰在一高处找到一门店,用充满时尚感的元素树立起大最侠的招牌。这个不被娄底餐饮人看好的位置,在胡杰的手里变幻出一家娄底吃“爱马仕小龙虾”的夜宵品牌,用“晚餐链接夜宵”的模式开创了一片天地。天刚变黑,大最侠就人声鼎沸,食客一边吃虾,一边可以在倚高欣赏这座城市的夜景,实在是一处妙地。
面对内卷的夜宵市场,胡杰始终相信品质是大最侠的出路。所以,他所选用的虾讲究个大肥美,鲜活质佳。生蚝也是从水质极佳原产地空运而来,肉质鲜美。时尚的环境,优质的原材料,使大最侠成为娄底美食界的一匹黑马,在短暂的拼搏中,占据市场一席地位。
厨师出身的胡杰是一名90后,擅长利用外来优秀产品融入本土元素,创造出具有娄底风味的夜宵菜品。他自创的毛肚口味虾,里面加入鲜毛肚和魔芋豆腐,放入娄底人喜爱的山胡椒油调味,大受欢迎。另外一道藕遇花甲,将莲藕的爽脆、韭菜的清香和花甲的鲜嫩巧妙融合,成为娄底餐饮赛事的一道获奖菜品。
现在,胡杰和女友黄金搭档,将抖音做得风生水起,他和大师兄一样,也将目光瞄准广州,娄底烟火气即将飘向更远的地方。
不拘泥于本地食材,
将单品做全做透
我们知道,牛是娄底餐饮人最擅长处理的食材,但罗忠华却有自己的想法:既然大家都做牛,我为什么不能将另外一种食材做透呢?
于是,罗忠华走遍大江南北,最终在杭州羊锅村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所爱”。这里整个村子都是做羊发家,将羊每个部位的烹饪方式都发挥到了极致,按照他的话说:除了羊粪,羊全身都是宝。13年前,罗忠华决定把羊锅村搬到娄底。
问题来了,外面搬来的东西总有点水土不服。湖南人爱吃羊肉进补,但时间也仅限定在冬春季节,11月份到来年2月是食羊的最佳的季节。罗忠华做了一个大胆决定,门店只开4个月,其它时间选择关门,只留一家门店在另外八个月里做鱼。但问题又来了,只做四个月,员工怎么办?他们不可能每年只在你这里做四个月的事情啊!罗忠华告诉我们,每家店,都有2位厨师拥有股份,每年这个季节保证他们回归店里。其他员工,每年都会递增工资,这就吸引了一部分老员工回到店里。从准备工作到闭店歇业,前后五个月时间,罗忠华要把一年的钱赚回来,实属胆大。
现在,羊锅村已经在涟源、邵东、浏阳、隆回、武冈有七家店,店里产品以清汤为主,所以对原材料要求极高,尤其是羊杂,上午杀中午就必须用完,为了保证食材新鲜,每家店都有配有饲养基地。所以羊锅村都选择在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地带,独门独户,门店面积广阔。
当娄底餐饮人都在想着如何将牛做出特色时,罗忠华却跳出来选择了羊,而且做到了湖南不同地域,这需要勇气,更需要眼界。
另辟蹊径以服务取胜,
党建引领互促双赢
< class="pgc-img">>从娄星区到新化县,和娄底餐饮人促膝长谈,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厨师出身,当我们最后一站来到曾小厨,发现这家品牌的老板曾权伟却是一个例外。
作为娄底餐饮的年轻力量,并非厨师出身的曾权伟用数年时间打造出“喜菜”“曾小厨”“曾家院子”“曾公馆”四个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服务品牌,成为娄底餐饮的一股新兴势力。半路转行做餐饮,曾权伟最令人津津乐道是善于用人,他说庆幸自己有两位非常厉害的帮手,一位管理厨房,一位善于经营。善于驭人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个人魅力的体现,他谦虚地说自己爱玩,喜欢到处走走停停,其实是他不断在外学习的过程,寻菜品,寻模式,寻人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通过和全国各地头部餐饮品牌接触,曾权伟得到了诸多启发。他另辟蹊径,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我们在这里也得到了深刻体会,每一位从洗手间出来的客人,甚至都有服务员为你递上纸巾,看似小事,实则反应曾小厨把服务做到了细处。曾小厨还是娄底首家打造4D厨房的品牌,在这座城里是一个创举。
值得一提的是,曾小厨在2018年与娄底众力劳务有限公司成立娄底餐饮界第一个联合党支部,以学习为凝聚点,实行“比学赶超”,挖掘和培养餐饮人才;积极开展为抗疫战士免费送餐、金秋助学帮困、政企共画同心圆、关心下一代捐资助学等活动,勇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有效实现党建、企建工作的互促双赢。
不是厨师出身的曾权伟,走出了和其他娄底餐饮人不一样的路子,和伍石平、胡杰一样他也在计划把“曾小厨”这个品牌北上广深,这也是娄底人餐饮人走出去的普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