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曾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的确,作为商王朝都邑,殷墟不仅展现了包括文学系统在内的顶峰时期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还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摇篮、甲骨文的发祥地。1月24日(本周日)20:30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将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播出第七期。本期节目中,国宝守护人吴樾、贾乃亮、张信哲将带领大家走进殷墟博物馆,解读亚长牛尊、陶三通、YH127甲骨窖穴的前世今生。
吴樾演绎商朝“战神”
最牛天团”拆解“亚长”、“牛”、“尊”
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型青铜器。这件亚长牛尊不仅是祭礼的酒器,还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3000多年前的人们,为何会铸造这样一件从未出现过的青铜器?这件牛尊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在亚长牛尊的前世传奇中,国宝守护人吴樾将饰演商朝“战神”亚长,带领大家去探寻这些答案。此外,亚长牛尊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登上《国家宝藏》的舞台也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现场,张国立和吴樾也将提前给大家拜年,并解读我国的牛文化。
除了亚长牛尊,亚长墓中还出土了一个青铜手。关于这个手的用途有许多猜测,有人说是权杖,有人说是捞食物的笊篱,甚至还有人说是痒痒挠……本期节目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刘煜,副研究员李志鹏、王明辉组成的“最牛天团”将担任今生讲述人,为观众解答。
此外,人类骨骼考古专家王明晖、动物考古专家李志鹏,以及冶金考古专家李煜还将从各自的专业出发,拆解“亚长”、“牛”、“尊”,而亚长牛尊挖掘的亲历者何毓灵则将分享当时的挖掘场景,并解读殷墟发掘的意义。究竟如何通过出土人骨确认亚长的性别、年龄、身高、官职等?商代人是如何铸造如此精美的牛尊的?又为什么说殷墟代表了“青铜文明”?
贾乃亮揭开3000年前城市“文明”密码
任南琪称陶三通是“警惕神器”
作为殷墟博物馆选送的国宝之一,陶三通貌似显得平平无奇。因为无论外形还是功用,它都跟现代排水的三通管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就是这个最普通、最接地气、最朴实无华、最接近现代生活的陶三通,却携带着解读殷商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王朝都城面貌、城市文明的“密码”。在陶三通的前世传奇中,贾乃亮将饰演手艺精湛的陶工垚,讲述他为部族安居,违抗族长命令,秘密改良陶三通的故事。巧合的是,前世传奇中,贾乃亮饰演的是一名生活在洹水河畔的陶工;现实生活中,贾乃亮是一个自小生活在松花江旁的哈尔滨人。这样的缘分,也让他在守护陶三通的过程中,有了更为特别的感悟。
纵观世界上每一个古文明发源地,无不是傍依江河湖泊,殷商也不例外。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的劳动人民,用看似不起眼的陶三通,逐代构建起殷都庞大的水网,使得商人在此定居273年未再迁徙,而中原文明也迎来了第一个巅峰。在陶三通的今生故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南琪,将为大家介绍3000年前殷商的地下排水工程。在任南琪眼中,陶三通不仅是商人留给我们的历史遗存,更是老祖宗留下来警醒我们的神器。究竟陶三通与污水处理有怎样的关系?3000年的古人又是如何用自然生态改变水环境的?
张信哲守护同根同源的“中华基因”
李宗焜20年整理4378个甲骨文单字
1936年6月12日,在第13次殷墟发掘即将结束时,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了YH127甲骨窖穴,殷墟甲骨出土史的奇迹由此诞生。从这个宝藏窖穴中共清理出土刻字龟甲17096片,占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总量的一半以上。一次性出土数量庞大,内容又如此丰富的甲骨,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时至今日依旧没有能与它比肩的大发现。
在YH127甲骨窖穴的前世传奇中,张信哲将饰演中国考古学泰斗石璋如,演绎安阳殷墟考古十兄弟为殷墟发掘,以及保护文化和延续文化命脉而所做出的各种努力。究竟石璋如为何在护送文物至长沙后誓要回老家?胡厚宣又为何在127甲骨的号快编完时选择辞职?值得一提的是,张信哲除了是一名歌手,还是一位收藏家,且是《国家宝藏》三季以来唯一一位开过个人收藏展览专场的国宝守护人。然而,他却被张国立吐槽,“居然守护了一个坑”。究竟张信哲为何会选择守护YH127甲骨窖穴?
据张信哲介绍,YH127甲骨窖穴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其中出土的甲骨文又被称作“殷墟文字”,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为了更深入地了解YH127甲骨窖穴和石璋如等十兄弟的故事,张信哲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台北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前主任李宗焜担任今生讲述人。现场,李宗焜将分享石璋如等十兄弟去往台湾之后的故事,以及他20年来研究甲骨文的成果,并解读YH127甲骨窖穴的内容与意义。究竟中国古代最早“档案库”都记载了些什么?是什么支撑着李宗焜用了20年的时间整理出4378个甲骨字?YH127甲骨窖穴又是如何连接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血脉基因”?
1月24日(本周日)20:30档《国家宝藏》第三季,让我们一起走进殷墟博物馆,感受古老的殷商文化!
< class="pgc-img">>中国的传国重器中,首推禹王九鼎。
大禹为何会铸造九鼎呢?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率领天下万民辛苦治水数十年,最终大功告成,天下各部在涂山会盟,公推大禹为天子。
《山海经》记载:收九牧之金以铸鼎。
在平定天下后,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各部纷纷将辖区内金属贡献,大禹将九州之金汇聚,铸造成九座大鼎,让人送往各处,分赠九州,以安天下。
大禹九鼎,又是何等模样呢?
《山海经》记载:按其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
在大禹铸造的九鼎上,不仅记载了许多部落的名称,还描绘了许多山岭河川,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鸟兽草木,可以说,大禹九鼎不单是一座鼎,是古代珍稀的草木鸟兽图鉴,更是天下归一、山河一统的象征。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九鼎也就成为夏朝得天命所归的象征。
许多年后,商汤兴起,将夏朝推翻,夺取了九鼎,建立了商朝。
后来周武王伐纣,又将商朝推翻,九鼎也被聚拢,搬迁到了周朝的首都镐京。
等到周成王东迁,大禹九鼎又被搬迁到了洛阳。
经历千百年的传承,大禹九鼎象征国家社稷,鼎在国在,鼎亡国亡的观念深入人心。
< class="pgc-img">>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大军逼近洛阳,威胁周朝。当时的周朝天子为周定王,他屡经挫败,无奈之下只能派人犒劳楚军,以求和谈,宴会之上,楚庄王向东周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这就是“庄王问鼎”故事的由来。
一晃又多年过去,秦始皇扫平六国,登基称帝,他自以为德过三皇,功盖五帝,自命为“始皇帝”。既是史上第一位皇帝,乃天命所归,自然就不能没有九鼎。
秦始皇多次派人前往洛阳,对原东周官员严刑逼供,查问九鼎下落。却被告知九鼎早已失落,而九鼎最后出现的地点,则是在泗水之上。
据班固所著《汉书》记载,在战国末期,因东周日渐衰落,秦国楚国等又对九鼎虎视眈眈,甚至东周的都城洛阳,也几次被攻陷。东周不得不将九鼎多次转移,在最后一次转移中,押运九鼎的大船经过泗水遇上风浪,船翻鼎沉,就此失陷在泗水中。
又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在完成泰山祭天大典后,秦始皇专门来到彭城,他派出上千人潜下泗水,找寻九鼎下落。
可是,找寻大半月,却一无所获。
在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却有一段十分传奇的记载:
据说秦始皇派出千人捞鼎,辛苦找寻之下,其实已经找到了一座大鼎的下落。然而就在众人辛苦拉扯纤绳,要将大鼎从泗水深处拉出时,一条蛟龙忽然出现,一口将绳索咬断,那大鼎顿时跌回泗水之中。秦始皇再命人找寻时,哪里还能见到大鼎的踪迹。
< class="pgc-img">>从郦道元《水经注》开始,此后一二千年,史书上再无大禹九鼎去向的记载。
那么,大禹九鼎究竟流落何方?秦始皇泗水捞鼎真有蛟龙现身阻碍吗?
清代有一位著名学者,叫做王先谦,此人对九鼎颇有研究,他翻查史料,对大禹九鼎下落不明提出了一个全新见解。
王先谦认为,大禹九鼎已被周人毁坏。
战国中后期,诸侯崛起,东周衰落。时常面临亡国危险,加上秦国楚国对九鼎虎视眈眈,拥有九鼎对于孱弱的周朝来说,已非幸事。
另外,周朝长期被群雄包围,国小力弱,财政困难,周人极有可能将鼎毁坏,以之铸钱,缓解财政压力,对外则谎称九鼎已经失落。
至于始皇捞鼎,蛟龙作祟一事,王先谦也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因秦始皇享国日短,又多施暴政,后世对秦始皇评价不高。因此才会出现始皇捞鼎蛟龙阻碍的传闻。
然而,蛟龙之说本就荒唐不稽,还是应当以司马迁《史记》记载为准。王先谦对大禹九鼎去向的猜测,入情入理,可惜因为没有史料明确支持,又没有实物作证,始终还只是个猜测。
大禹九鼎究竟去了何方,如今是否还存在,仍是一个谜。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王峰实习生熊珂
1月24日晚,殷墟博物馆终于在《国家宝藏3》中亮相,在这期节目中,吴樾、贾乃亮和张信哲成为国宝守护人带领观众领略殷墟博物馆的风采,解读亚长牛尊、陶三通和YH127甲骨窖穴的前世今生。
节目播出后,迅速引起网友热议。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向以歌手形象示人的“情歌王子”张信哲饰演的中国考古学泰斗石璋如毫无违和感。为何选择张信哲来饰演石璋如?恐怕你们不知道,生活中的张信哲其实是一位收藏家。
“最牛天团”讲述殷墟文明
自1928年科学发掘以来,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这件亚长牛尊不仅是祭礼的酒器,还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国宝守护人吴樾饰演商朝“战神”亚长,和张国立一起现场解读了中国的牛文化。
除了亚长牛尊,亚长墓中还出土了一个青铜手。关于这个手的用途有许多猜测,有人说是权杖,有人说是捞食物的笊篱,甚至还有人说是痒痒挠……在节目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刘煜,副研究员李志鹏、王明辉组成的“最牛天团”详细解读了这个青铜手的意义,作为亚长牛尊挖掘的亲历者,何毓灵则分享了挖掘场景,并解读殷墟发掘的意义。
一根“水管”揭开城市“文明”密码
作为殷墟博物馆选送的国宝之一,陶三通貌似显得平平无奇,却携带着解读殷商时期城市规划理念、王朝都城面貌、城市文明的“密码”。在陶三通的前世传奇中,贾乃亮饰演了手艺精湛的陶工垚,讲述他为了部族安居违抗族长命令秘密改良陶三通的故事。
纵观世界上每一个古文明发源地,无不是傍依江河湖泊,殷商也不例外。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的劳动人民,用看似不起眼的陶三通,逐代构建起殷都庞大的水网,使得商人在此定居273年未再迁徙,而中原文明也迎来了第一个巅峰。
张信哲饰演石璋如讲述甲骨文历史
1936年6月12日,在第13次殷墟发掘即将结束时,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了YH127甲骨窖穴,殷墟甲骨出土史的奇迹由此诞生。
台湾歌手张信哲在《国家宝藏3》中饰演了中古考古学泰斗石璋如。据公开资料显示,石璋如193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直接到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甲骨文研究专家。2002年1月,这位百岁老人还亲往台北历史博物馆参观“兵马俑——秦文化特展”。2004年病逝,被誉为“考古人瑞”。
石璋如毕生最大的成就是依据殷墟地面上及地面下的建筑遗存及墓葬的研究,复原了地上的建筑物,并将复杂的考古现象加以关联,以探求殷代的营造仪式、兵马战车的组织及宗法礼制等,重建当时的制度。
据张信哲介绍,YH127甲骨窖穴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其中出土的甲骨文又被称作“殷墟文字”,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为了更深入地了解YH127甲骨窖穴和石璋如等十兄弟的故事,张信哲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台北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前主任李宗焜现场担任今生讲述人,现场分享了石璋如等十兄弟去往台湾之后的故事,以及他20年来研究甲骨文的成果,并解读YH127甲骨窖穴的内容与意义。
“情歌王子”张信哲的收藏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张信哲除了是一名歌手,还是一位收藏家,且是《国家宝藏》三季以来唯一一位开过个人收藏展览专场的国宝守护人。
据公开报道显示,张信哲的一大爱好是搜集老上海美女月份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透露自己玩收藏比进歌坛更早,张信哲的收藏理念是从童年便培养起来的,张信哲的童年始终有外婆陪伴身边,外婆曾是民国时期闺秀,外婆的旗袍、外婆的风采深深烙印在他心底。月份牌代表了民国时期潮流的顶端。“讲到老上海就会想到美女画报”,张信哲表示,看过月份牌的人很多,但看过月份牌画原稿的人很少。为了留下老上海东方女性美的神韵,张信哲开始收藏月份牌。
另外,张信哲也是一位明清织绣的收藏家,2015年,张信哲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合办了《潮代——清绣的天衣无缝:清代女性服饰展》,也曾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个人收藏展。在《甄嬛传》大火的那几年,张信哲凭着对清朝服饰的熟悉程度,曾对电视剧挑错,“甄嬛是雍正时期的人物,但剧中穿的都是同治、光绪年间的衣服,甄嬛所在的那个时代,不管是女服还是男服都是没有长衣的,而她们头上戴的钿子,也是道光年间才有的,皇帝穿龙袍是没有错,但雍正时期的龙不长那个样子。它是一部电视剧,大家会看情节,但我会不由自主地看到那些细节,所以很跳戏。”
作者:王峰
来源: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