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在茫茫食海中,如何做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效反映了一个餐饮店的劳动效率和人力成本,是衡量餐厅经营情况的三大指数之一。一般来说,人力成本占到餐厅营业收人的30%-40%,所以加强人力成本控制、提高人效是提升营业额的关键。
那么,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提高餐厅人效呢?
01
这些方式能切实有效的提高人效
1、自助点餐,实行一人多岗
首先,用自助菜单代替人力点餐,不仅大大节省了点餐时间,也降低了前厅的点餐人力需求。
其次,点餐员、传菜员、服务员三岗合一,一人多岗,机动安排。通过岗位和工作流程的重设,实现点餐、收台、传单、出品、上菜以最合理、最节省时间的方式同时进行。
一人多岗可以培养全能员工、提高员工工资,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同时,还能够节省走动的时间和餐厅的人力成本。
2、活用小时工
现在餐饮业招聘存在两个难题:成本高、流动性大。并且,如果人员配备太少,高峰期人手不够,如果人员配备过多,非高峰期又会造成人力浪费。怎样解决这种难题呢?
活用小时工是一个特别有效的办法!在日本,一般餐饮店铺里正式员工只占20%,其他80%都是小时工,这样就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人员效率。
< class="pgc-img">>3、合理规划动线
在店面前厅、后厨的设计中,也存在很多提高人效的方法。比如,把出餐口设计在距离前厅近的位置,将后厨切配区安排在打荷的位置等等,设定最合理的工作线路,可以减少服务员的无效走动,加快服务速度,增加餐厅翻台率,提升顾客满意度。
外婆家的动线设计4核心
4、制定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
按照工作情况给予员工绩效奖励,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要让员工明白,同样的工作时间,越努力,获得的就会越多,晋升的机会也越大。
除此之外,通过现代智能设备和信息化系统的升级,提高后厨与前厅的效率,也是提高人效的重要方式。
02
依托信息化升级
肠粉店最高营业额超5万
一家150平方的肠粉店,8名员工一天营业额最高达5万元(包括外卖),翻台率高达12次,5年内开出140多家门店。
< class="pgc-img">>红荔村是一家有着140多家门店的广东肠粉连锁餐饮品牌,现磨现蒸的肠粉是他们的核心产品。
众所周知,快餐餐饮店的用餐时间很集中,红荔村是如何在人流量巨大的高峰期里,合理配备人员,在这么短的一段时间里做到繁忙而有高效率呢?
他们的秘诀是:所有连锁门店的信息化升级,红荔村定制了整套信息解决方案。在堂食与外卖两方面最大化地提高人效,前厅+后厨标准化。
1、全方位打通外卖
过去的几年里,外卖逐渐成为餐厅的重要一环,尽管不用占据堂食座位,但对于餐厅而言,一份餐品的从接单、录入、到制作、打包是更复杂更消耗人力的一个流程。
很多时候,餐厅外卖都面临着“费力不讨好”的问题。一天的外卖营业额里平台费、打包费、成本等等占据了一大半,老板还要为仅剩的那一点儿毛利再多配备2~3个人手,怎样利用原有的人手高效地做好外卖?
这是红荔村制定信息解决方案时,最主要的出发点。
① 无缝衔接各大外卖平台
为解决手动录入外卖订单的人力浪费问题,食通宝系统无缝链接了美团、饿了么等外卖软件,在外卖软件上接单后,将自动同步到收银系统上与后厨KDS里,避免出现高峰期外卖漏单的现象,精准快速。
② 自动分单,无需人工录入
当外卖订单自动录入后,食通宝系统可以智能识别出套餐中菜品所属档口。
例如一个套餐中涵盖了肠粉与米粥两类菜品,普通的系统是不会将其划分到两个不同的菜品档口的,还需人工分单到对应后厨档口,而食通宝的KDS则能自动分单,节约了宝贵的人工。
< class="pgc-img">>③ 所有外卖在KDS同步显示
大多数KDS显示屏,即使解决了出单问题,也鲜少有将外卖联机到后厨的。外卖接单后,依旧需要人工录入系统。
食通宝版KDS,除了堂食点单菜品会出现在显示屏中,外卖订单也会自动同步,节约了人工录入的时间,高峰时期,即便外卖订单突增,也无需配备专人录入。
④ 配餐按优先级不同主动调节,用不同颜色区分提示
不少餐厅的外卖平台上,经常会有“超时”之类的投诉,不仅是外卖,在用餐高峰期餐厅应该都遇到过客人类似这样的问题:“我先来的,为什么隔壁桌都上齐了还没到我?”。
有时,造成这一现象并不是配送慢、后厨出菜慢,而是厨打小票过多,厨师没有精力再进行人工排序,导致先来的顾客后上菜。
红荔村的KDS,可以用颜色来区分紧急情况,厨师可以直观了解整体上菜顺序,根据进度出品。同款菜品系统会自动并单,无需人工提示,厨师能一次出多份菜品,大大提高了出菜效率。
< class="pgc-img">>既要提高效率,也不能忽视顾客满意度。在制定这套信息解决系统时,顾客的体验感同样是整套系统所兼顾的。
① 预订单到时间自动出单,避免员工遗忘
许多食客都有提前预点餐的习惯,员工提前记忆配送时间,难免遗漏。红荔村的每家分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食通宝上设置预订单出单时间,外卖订单将到时间自动出单,既省去了人工记录的步骤,也避免了遗忘送餐导致超时的问题。
② POS估清菜品所有设备直接同步
红荔村表示,开通外卖业务后,经常遇到某菜品估清后,仍接到了该菜品的外卖订单的情况。现在POS同步估清则完美解决了这种问题,将整个外卖无缝衔接至系统里,菜品存量情况实时同步,不再浪费人力去协调这一方面问题。
2、电子化堂食点餐
在红荔村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里,收银与点餐是提高堂食翻台率的关键。
① 再复杂的折扣,也要3秒出单
传统收银系统操作繁琐,遇上折扣往往需要手动输入,既复杂又耽误时间,在高峰期时很容易出现排长龙的现象。在点餐上花费太多功夫,翻台率自然高不了。
红荔村所采用的食通宝系统,可以根据需求,预先在收银机上设置折扣。会员报上折扣码,收银员一键输入,从点餐到出单不超过3秒,在点餐上大大节约了时间。
② 顾客自助点餐,节约人力与时间成本
繁忙时段,食客可以选择落座扫码点餐,省去服务员抄单、下单的步骤,节约了时间与人工双成本。
扫码点餐大大缩减了食客从点餐到买单的流程,这是餐饮收银系统很大的一个进步,也是未来收银的趋势。
③ 分时段售卖菜品,无需人工提醒
作为一家供应早中晚三餐的餐厅,红荔村拥有不少分时段特定菜品,在食通宝系统里设置后,食客自助点餐时会自动显示,避免点餐后再告知无法下单的繁琐情况,减少顾客体验感不适的可能。
④ 效率与关怀兼顾,电话外卖同步接入
在用餐高峰期,电话外卖一直是餐厅头疼的问题,餐厅或砍掉电话外卖这一项,或多配备人员手动登记订单与收货地址,大大降低了收银效率。
作为一家广式肠粉店,红荔村拥有一大批支持多年的“邻里街坊”,为照顾不便使用外卖软件的老年顾客,他们坚持电话外卖,但这容易造成了高峰期收银处的拥堵。为此,食通宝系统将电话订单直接接入收银系统,外卖来电会被自动记录号码,附带的地址簿功能,也可以自动识别老顾客。
< class="pgc-img">>3、老板助手——随时随地了解运营情况
红荔村所用的系统,拥有手机端报表,每个区域的负责人能根据区域查看自己权限内的门店报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看门店情况,遇到紧急问题时能随时解决,不用拖到日后,提高了管理效率。
< class="pgc-img">>在《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里有一项数据:移动支付成餐饮第一大支付方式。1/3的餐饮流水是通过移动支付入账的。
利用智能化的技术工具,红荔村在点餐、收银、出餐等方面的效率快速提升,兼顾外卖与堂食的效率。
同时,食通宝的营销软件再辅以营销功能推广品牌,整套流程相辅相成,智慧餐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 END -
>2日,中国银行东莞洪梅支行正式举行盛大开业仪式,标志着中国银行东莞分行完成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块拼图,实现了普惠金融网点全覆盖。近年来,东莞中行积极发挥普惠金融服务主力军的作用,深耕莞邑大地,以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和民生情怀,不断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10月末,该行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增速29.4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9.79个百分点;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户数新增1144户。
完善科创企业的服务模式。近年来,东莞中行通过中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直通车活动、现场评审会、省行-分行-支行三级联动等形式,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依托长安、松山湖、大朗等一批中小企专业支行,深入研究当地中小企业客户群体,结合当地市场特点和特色产业,推出“一镇一品”系列活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大部分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的特点,中行“中银科技通宝”推陈出新,灵活采用包括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政银风险分担等在内的组合化担保方式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目前已为全市460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超过21亿元。
创新扶小助微的普惠产品。东莞中行加快普惠金融贷款发展力度,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针对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客群制定了差异化的授信政策,量身定做了“优享贷”“优粤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并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不断完善优化,全力提升客户体验,已为当地超千户的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提供了近8亿元的普惠金融经营贷款,贷款投向分布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多个行业,真正“扶小助微、践行普惠”。
加大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东莞中行坚持金融本源,加大授信投放力度,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地优质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在该行人民币公司(非新模式)贷款总额占比超过65%。并通过信用证、托收、贸易融资、票据贴现等结算融资产品,有效满足民营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的需求,今年6月,东莞中行小额票据贴现中心正式挂牌运营,着力打造“三专”(专营机构、专项规模、专属定价)小额票据贴现品牌,目前已服务普惠金融票据贴现客户282户,累计业务量27.44亿元,普惠金融票据融资业务余额超过3亿元。
做好民生领域的便民服务。据悉,东莞中行针对“医、食、住、行”分别推出“医疗通宝”“餐饮通宝”“立业通宝”“物流通宝”等特色产品,配套国家消费升级及供给侧改革政策,通过金融手段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力做好民生服务,其中,该行与市人民医院、大朗医院、塘厦三局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推出智慧医疗项目,有效缓解“看病排队难”问题。此外还在全市率先推出“教育通宝”产品,累计为全市超过200家教育机构提供授信融资、代收学费及代发工资等服务,并创新银校合作模式,成功落地中行系统内首例微校电子校园卡项目,致力打造校园服务新生态。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任何一部古装剧里,铜钱、银锭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梦华录》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以商品经济繁荣著称的北宋东京城,赵盼儿、顾千帆等主人公自然少不了要和“钱”打交道。
这部电视剧对“钱”的描绘相对真实,比如最常用到的货币是铜钱,计算铜钱的单位是“贯”,白银、黄金则很少出现。那么,在北宋,“一贯钱”究竟代表多少铜钱,它在市场上的购买力又是怎样的呢?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7月8日专题《东京梦华》的B07版。
演变中的币值
我们都知道,北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乱世,使中国重归统一。其实,统一领土只是第一步,在那之后,北宋朝廷还要在新占领区统一行政、统一军事、统一税收,乃至统一货币。
五代十国时期,无论中原王朝,还是南方诸国,大多曾自行铸币。他们鼓铸的铜钱良莠不齐,后晋的天福元宝十分粗劣,后周的周元通宝则比较精致;闽、楚、南汉等国还铸造了铁钱、铅钱等。这些钱币的大小、轻重、材质各不一样,相互间无法兑换,只能在铸造国内部流通。
北宋为了昭示新王朝的正统性,同时也为稳定物价,在各地广设“钱监”,大规模地开采铜矿,铸造新钱。此前,两汉一直使用五铢钱、唐朝基本使用开元通宝,到北宋确立了新的铸钱原则——皇帝每逢改元,都要铸造相应的“年号钱”,比如《梦华录》里皇帝的原型宋真宗,就铸了咸平元宝、景德元宝、天禧通宝等多种钱币。除此之外,北宋还有“国号钱”,如宋元通宝、圣宋元宝等。
从铜钱铸造量上说,北宋达到了历代之最。高聪明在《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中统计,北宋累计铸造铜钱约6亿贯。古人习惯把1000枚铜钱穿在一根绳上,称为“一贯”“一缗”或“一千”,这意味着,北宋一朝铸造的铜钱达6000亿枚。时至今日,依旧经常有成吨的宋钱被发现。1981年,陕西省汉阴县发现宋代窖藏,出土铜钱0.85吨;1985年,这里又出土一批宋钱,总重0.95吨。
在北宋的四川、西北,还通行铁钱,后来因为铁钱币值过低,不易携带,逐渐发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期,常见货币变为铁钱和另一种纸币“会子”,铜钱的重要性降低。
宋代钱币在文字、面值等方面多有创新,钱文有真书、隶书、草书、篆书,还有宋徽宗亲笔写的瘦金体,面值除了一文的“小平钱”,更有面值两文的“折二钱”,面值五文的“当五钱”、面值十文的“当十钱”等。官铸小平钱重4克左右,折二钱大多超过8克,币值和重量成正比,而宋徽宗为了敛财,铸造的崇宁重宝、崇宁通宝等“当十钱”,不过10克左右,币值与重量失衡,货币严重贬值。
这个时候,白银、黄金都还不是流通货币,主要是作为财富贮藏,或皇帝对大臣的赏赐。相对来说,白银比黄金更重要,宋代的军饷发放、对外交易等,有时已经使用白银支付。宋末元初的胡三省说,“今人冶银,大铤五十,中铤半之,小铤又半,世谓之‘铤银’。”这说明,宋代最小的银锭也有12.5两重,相当于现在的466克(宋代一两约合37.3克),面值明显过大,难以用于日常消费。
如果翻阅一下黄冕堂编著的《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无论铜钱、铁钱,还是交子、白银,在北宋不同时期,购买力大不一样。咱们今天只着重讨论北宋中前期的情况。
《清明上河图》中市井做生意的情景。
“一贯钱”的购买力
前边提到,所谓“一贯钱”就是1000枚铜钱,而一贯又可分为十“陌”,每陌等于铜钱100文。但实际交易中,人们出于占便宜的心理,使用的往往不是“足陌”,而是“短陌”,也就是把少于100文的铜钱当作一陌来用。久而久之,“短陌”获得了朝廷、民间的双重认可。至于“足陌”,则更多地写在法律条文上,比如“盗窃满五千足陌者,乃处死”——盗窃金额达到5万枚铜钱,判处死刑。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说,“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行市各有短长使用”,即按照朝廷规定77文为一陌,老百姓消费大都以75文为一陌,另外在菜场、酒店、书画等不同行业,一陌所代表的具体钱数也有多有少。大致来说,一贯钱通常不过770文左右。
铁钱价值远比铜钱要低,常见的兑换比是10:1。作为铁钱替代品的交子,也以贯为单位,面值有一贯、五贯、十贯等。北宋中后期,朝廷为缓解财政压力,超额印制交子,使之大幅贬值。顾千帆给赵盼儿留下的三千贯“支票”,其原型显然是交子,但编剧可能不知道,交子只在四川境内流通,且只能兑换铁钱。三千贯交子满打满算,也只能当三百贯铜钱用。
至于铜钱和白银、黄金的比价,按照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的研究,北宋前期,一两白银大约等价于700—800文铜钱,也就是一贯;一两黄金大概值10000文铜钱,折合十三贯左右。
电视剧里说孙三娘杀三年猪,才能攒一贯钱,实在低估了北宋老百姓的收入。北宋中期,福建地区一个男子做工的日薪是40—50文;东京的工资水平高出不少,一个工人每天能赚100多文。这么看的话,北宋一个有工作的老百姓,要攒短陌的一贯钱,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就差不多了。
程民生在《宋代物价史》中指出“北宋至南宋前期,维持一个人生命的最低生活费用,折合成铜钱是20文左右”,那么一贯钱约等于普通人一个月生活费。
过去,人们喜欢以米价、金价等为中介,计算一两银子或一贯钱合多少人民币,这种换算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古今同一种商品在生产难度上的差别,往往不够准确。我们不妨换一种办法,以一个普通人的最低生活成本,来换算北宋和现在的物价。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市最低保障的平均标准是每人每月706.6元,那706.6元实际就等同于北宋一贯钱(770文)的购买力。
这么一算,《梦华录》里周舍欠别人十五贯赌债,就是1万多元人民币;顾千帆把家传的和田玉送给赵盼儿,说至少值两百贯——14万元,称得上大手笔了;赵盼儿想买东京的望月楼,店主开价一千两百贯——85万元人民币,看起来是狮子大开口,可考虑到那是在帝都,也就不算贵了。
剧中除了铜钱,还出现过黄金。故事之初,欧阳旭让德叔给赵盼儿带去80两黄金,作为“分手费”。按上述标准换算,这笔钱足有73.5万元。赵盼儿当时说,80两不够,500两才行。500两黄金相当人民币459万元。
宋徽宗崇宁年间发行的钱币“崇宁通宝”
衣食住行的开销
综合来说,《梦华录》对北宋货币和购买力的处理,算是很严谨了,但那毕竟不是真实历史。那么,一千多年前,北宋不同阶层的人究竟是如何消费的?
一个人活着,首先离不开衣食住行。在北宋,衣服比较贵。宋仁宗时期,大臣丁度曾说,有强盗在东京郊外杀人,抢走的一件“弊衣”就值“数百钱”,那稍微像样点的衣服,没有一两贯肯定买不到。吃饭相对便宜,张昇、程戡落第后,在离东京不远处的朱仙镇,两人摸遍全身,凑得“数十钱”,买了点不带荤腥的“汤饼”,说明几十文还够两个人吃顿主食。
住的话,在任何时候都不便宜。宋神宗元丰年间,东京出于城市建设需要,拆了130户人家的民房,总计赔偿“二万二千六百余缗”,平均下来,每户能拿到173贯左右。换句话说,东京一个百姓要不吃不喝地连续打拼四年,才能买到一个住所。行就容易了,老百姓全靠两条腿,有钱人出门可以“打个车”——日本和尚成寻在杭州雇过一顶轿子,走了不长一段路,支付给两名轿夫各50文。
了解基本开销后,咱们再看一些高消费的例子。北宋大臣张方平托人帮忙雇佣女仆,“女仆随身衣装,自直百千”,一套比较好的女装竟然要一百贯。另外,买官也一直或明或暗存在,北宋中期花6000贯就能买县中的主簿、县尉。这种从九品小官的月俸是6-8贯,以及一些绢和棉。官职“售价”这么高,薪俸又这么少,这些买官人上任后,自然要通过盘剥百姓来“回本”了。
当然,最会花钱的还得说是皇家人。有一次,宋仁宗在宫里吃饭,看到一道菜是28只螃蟹。他转身向侍从询问价格,侍从回答说,每只“直一千”。宋仁宗一听就怒了:“数戒汝辈无侈靡,一下箸为钱二十八千,吾不忍也,置不食。”——我这一下筷子,28贯就没了,太奢侈了,我不吃!毫不夸张,这么一道菜,已经够一个东京百姓生活两年多的了。
南宋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还记了件耐人寻味的事,两宋之交的孟太后“性俭约,有司日供千缗而止”。孟太后和她的侍女、太监们,每天花一千贯,消耗一个老百姓83年的生活费,竟然还算是“勤俭标兵”了。
宋代商品市场繁荣,《梦华录》里的斗茶、舞乐、蹴鞠等高雅生活,的确都曾在东京真实存在。但是这种生活,万万不是月入几贯钱,还要养家的普通老百姓,有能力去消费的了。
文/杨津涛
编辑/李阳 罗东 申璐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