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你 好 !
纳 薇是 女 儿 ,在 广 州 工 作 生 活,偶 尔 回 村
兰妈住 在 湖 北 村 里,开深山 民 宿和山货店
(纳薇老屋门口的栀子花)
文图\纳薇(2016年)
很多年前在宜昌街头看到有人卖栀子花,两块钱一扎,女孩们喜欢买了放在屋内,说是纯白无暇,放在室内可以香很久。也有女孩别花于发间,穿着飘逸的长裙,着简洁的平跟鞋,悄然从身边走过,那景象也是极美。
我没有买花的习惯,可能是小时候习惯了花草都长在树林田野,没见过村民带花入室的景象。当时看到很多女孩都在街边买栀子花,有点小小的惊奇:原来在城里,花儿也是可以买卖的啊……
2010年回到村里度长假,5、6月份的样子,正好是我们村的栀子花期。我坐在屋里和家人闲聊,突然闻到一阵好浓的花香味。当时我并不熟悉栀子花的香味,只觉得这香味未免也太浓了吧,熏人!信步走出房间,看到妈妈种的好几亩栀子。栀子花本就大朵,纯白的颜色又格外惹眼。当时正是盛开期,一眼望过去感觉很是壮观……
农民大面积的种花当然不会是为了观赏,属于经济种植,只盼着每年果实成熟时卖个好价钱。那时我才知道栀子有四个品种:小叶栀子、大叶重瓣栀子、水栀子和黄栀子。前两者主要观赏用,开花但少有果实,后两者花都是单瓣结果染用或药用。
我们镇上的栀子以水栀子为主,所有农户种植的栀子加起来有五六万亩。每到6月花季,白色朵朵点缀于青山绿水间,犹如地上繁星。风一起,便随风潜入鼻。大约就是唐朝《四川志》里提到的“家至万株,望如积雪,香闻十里”景象……
栀子又称为大栀子,别名一大堆,什么木丹、鲜支、卮子、越桃、玉荷花等。属茜草科植物,通常为六瓣白色单瓣花瓣,花期半月左右,花儿在凋谢前呈黄色。其果实呈椭圆形,果大且细长。白露时节其果实成熟至深红色,村民即下田采摘。没什么人卖干果,大多是麻袋装袋趁新鲜卖给贩子运去远方提取色素用。传闻也有人药用,但比起药性更佳的专用药栀,水栀子确实药性要小很多,也难怪《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说:“水栀子果大,不堪入药”……
我爸这种老木匠提到栀子肯定脑海里只有“上漆”二字,在以前给实木家具上色多用栀果打底,淡淡的黄色,挺好看,算是植物染的一种吧。用栀果给家具上漆很简单,先把果实捣碎,放到水里熬汁,然后把汁水刷到家具上再上一层生漆即可……
某年我便是拿栀果染过丝巾和棉布,栀果果皮是红色的,把它和丝巾一起放于水里后最后成品却呈黄色的,当时我发图给朋友看,她还小吃惊——以为红皮植物染出来的东西,就必定是红色的呢!
观察颜色变化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似乎“颜色超正”和“植物太美”这样的普通句子不足以形容……栀果染出来来的丝巾,很嫩很嫩的黄色,配上真丝的柔软质地和婴儿天使般的脸蛋,直是觉得植物世界这般美好……
我妈妈喜欢用栀子煮水喝,她迷信其微小或者说微妙的药理作用,又喜欢这种直接而原始的食用方法,说是栀果可以下火。我总觉得她这样的方式太过重口味或粗犷,无论她怎么说,反正我就是不品尝。至今不知道是何滋味,想着应该是很苦吧?……有人DIY栀子花纯露送给闺蜜,有人制作栀子花茶售卖,有人对栀子花味的香料很感兴趣(卤肉),还有人拿栀子花煲粥、凉拌或炒蛋,以及大多工厂收去是拿栀果作了食品色剂——传说中的天然植物食品剂。
在古代,栀子曾被当作男女结同心的信物。唐朝施肩吾这样写栀子:“怜时鱼得水,怨罢商与参。不如山栀子,却解结同心”……唐朝韩翃诗中也说:“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而梁朝徐悱之妻刘三娘见到少年头陀时感而作诗:“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关于栀子同心,宋词里还有一句绝唱——“与我同心栀子,报君百结丁香”……
杜甫曾写过江头四咏·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是说栀子比起其它植物来,确实少见。栀子可以提取黄色染料,又可以入药,理气治病。果实经霜变红,枝叶遇雨露而显青翠。喜傍江水生长,舍此之外,更无它物可移情……
唐朝刘禹锡写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唐朝王建写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唐朝张祜写信州水亭:“南檐架短廊,沙路白茫茫。尽日不归处,一庭栀子香”……唐朝唐彦谦写离鸾:“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唐·李商隐写效徐陵体赠更衣:“结带悬栀子,绣领刺鸳鸯。轻寒衣省夜,金斗熨沈香”……
栀子花的花形丰满,花瓣浑厚,感觉有点像大朵玫瑰。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很是赞赏栀子花,说它此谢彼开、陆续绽放,又不忌风雨,为玉兰所不及。在他眼里,栀子的唯一缺点是个头不高:惜其树小而不能出檐……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吴绛雪时年23岁,她从南北朝女诗人刘令娴的《摘栀子赠谢娘》诗得到启发:“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在镜箔上刺绣《栀子同心图》诗词,“托六出之名葩,表寸心之萦结”,形若盛开的栀子花,赠送给友人吴素闻……全图165字,中间是以“雪”为核心的81字组成的方阵(图心的“雪”字也可分拆成“雨”、“山”二字)。其余84字成弧形均匀排列在栀子花瓣外缘,每瓣14字。如以中上方的圆弧为第一瓣,按顺时针方向。
栀子盛放,六瓣同心。按一定顺序分布于瓣缘和花蕊的文字,左旋右折,勾心斗角,往复顺逆,可以吟出成百上千首诗词来。清朝咸丰初年,永康芝英人氏明经应菉园先生潜心研读《栀子同心图》,收获颇丰,共读得五言绝句六首、七言绝句四首、词三十二首、六言诗二首,计四十四首……
回到现代,印象最深的是江苏高邮人汪曾祺写栀子花,说“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深山民宿@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