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指标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使用财务指标时,需要注意到它们也有一些缺陷和局限性。本文将讨论财务指标的缺陷,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财务指标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 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价值
财务指标通常基于会计原则和财务报表的数据计算,它们主要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然而,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还受到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例如企业品牌、人才、客户关系等。
(1) 例子
例如,一家企业可能在财务指标上表现出色,但是由于品牌形象差、员工离职率高等因素,其价值可能比表现不佳的企业还低。
(2) 解决方法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价值,需要同时考虑财务和非财务因素,采用其他方法来评估企业的综合价值。
二、 财务指标无法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
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短期经营状况,但是无法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受到财务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战略、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1) 例子
例如,一家企业可能在短期内通过降低成本、裁员等手段提高了利润率,但是如果这些措施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降低了产品质量和员工士气,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下降。
(2) 解决方法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评估企业的战略、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市场机会和竞争格局。
三、 财务指标存在灵活性和主观性
财务指标的计算基于会计原则和财务报表的数据,但是会计准则和核算方法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和主观性。这种灵活性和主观性可能会导致企业对财务指标进行操纵,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
(1) 例子
例如,企业可能通过虚增收入、掩盖负债、高估资产价值等手段来提高财务指标,从而获得更好的融资条件和投资评级。这种行为不仅可能违反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也可能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真实状况作出错误的判断。
(2) 解决方法
为了降低操纵风险,需要加强财务监管和审计,确保企业的财务报表准确反映其真实状况。此外,投资者和债权人也需要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对企业的尽职调查和财务分析,以减少被操纵风险的影响。
四、 财务指标无法反映行业差异和企业特殊性
财务指标通常被用来比较不同企业或者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然而,由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特征和规模,以及企业本身的特殊性,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这些差异。
(1) 例子
例如,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行业特征和规模的不同,其财务指标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同样,在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水平也会影响财务指标的表现。
(2) 解决方法
为了更准确地比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需要考虑行业差异和企业特殊性,采用其他方法来评估企业的综合状况和竞争力。
五、 总结
财务指标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工具,但是需要注意到它们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局限性,包括不能全面反映企业价值、无法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存在灵活性和主观性、无法反映行业差异和企业特殊性等。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长期发展前景,需要同时考虑财务和非财务因素,采用其他方法来评估企业的综合状况和竞争力。
睿当家险易梳针对如今企业面对税收时“商业模式不合理税负偏高”、“税收政策不了解多缴冤枉税”、“金四大数据监管时代违规风险高”、“发票开具或接受不规范,承担违规风险”,以及税收干部工作时面对的“多维立体的征管信息”、“多样化的会计核算”、“海量数据”、“疑点成因不清晰”等问题,睿当家“险易梳”能够一键检测、快速出具报告、可视化呈现、风险提示、数据安全保护、权威设计.
个公司财务混乱的本质原因是管理混乱,谁应该最终承担责任?
经常很多的企业老板说,觉得自己家的财务好乱,为什么好乱?财务水平太低。好像大家都觉得财务混乱就一定是财务人员的原因,但我觉得可能还真的未必。
问题的症结往往被看得过浅。击破表象的迷雾,我们会发现,根源不在财务本身,而是隐藏于管理的暗流之下。
“是财务人员水平不够吗?”第一个原因可能真的是财务人员的水平不够。实际情况却远比这复杂。一个朋友的公司年营业额过亿,在外界眼里财务混乱不堪,原因何在?仔细审视才发现,这背后是一系列由制度缺失、流程不明确引起的内部管理乱象。这些缺陷影响了信息的准确传递,导致了决策失误,最终反映在财务数据上,形成了一幅不堪入目的“财务抽象画”。
针对这种现象,老板对财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第二个原因。之前经历的一家初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足够认知,将财务职能仅视为记账和算账,结果直接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税收筹划失误,甚至在一次重大投资决策中,因缺乏财务人员的参与而蒙受巨大损失。可见,老板对财务职能的认识深浅,可直接影响财务的效能。
最为深层的原因,则是公司内部管理的欠缺。从流程不明确,到岗位职责划分模糊,无论是先进的技术创新或是传统的商业操作,所有环节紧密连结,对于财务数据的准确反应都至关重要。一家国际贸易公司,进出口环节错综复杂,若因管理混乱导致关键信息的延误,不仅缴税出现问题,导致资金链紧张,触发信用风险。
所以说财务的背后永远是业务。你的业务和整个公司管理的不好,最终会反馈在财务数据,反馈在缴税,反馈在财务的内部流程。所以说财务混乱的背后本质上其实是管理混乱。
那管理混乱这个板子应该打在谁的身上?谁应该来承担责任?我觉得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管理混乱、业务混乱一定是公司的老板,公司的最高决策人来承担责任,而不是仅仅把板子打在财务身上。
但要说明的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有责任促进流程的清晰和精确,但最终只有老板和高层管理者才能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改革。
要改变“财务混乱”,唇齿相依的业务与管理协同作用不容忽视。毕竟,一个优秀的财务团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系统的有机部分,影响着企业每一步的前进。
大志老师简介
企业财税顾问,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19年财务管理实战工作经验。
曾任互联网上市公司、头部电商公司、500强制造业、物流等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经理等岗位,视野开阔,财务基本功扎实;在企业财税架构搭建,财务核算、全面预算、经营分析、业财融合落地实践,税务筹划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管理经验。
< class="pgc-img">>国内部控制制度最早始于西周时期,“一毫财赋之出,数人之耳目通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防范贪污舞弊的交互考核控制办法。
2008—2010年,财政部与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共同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国情、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入强制披露阶段。
而后,《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关于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后原中小板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与陆续执行,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提高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1
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现状
笔者以股票市场数据库2018—202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公开披露的内控报告,分析了各公司内控缺陷披露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内控审计报告年报状况、缺陷整改跟踪状况。
(一)企业内部控制自查缺陷披露情况分析
从2018—2022年内控评价报告看(如表所示),上市公司披露的多为一般缺陷,重大和重要缺陷的披露比例很低。这表明众多上市公司不愿披露不利消息,且披露的内控缺陷描述含糊其词、过于简单、把重大的问题一闪而过,无法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依据。
< class="pgc-img">>2018—2022年上市公司内控自查情况统计表
纵向比较表中5年来的数据可以发现,重大缺陷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说明政府监督管理力度在增强,上市公司受到约束越来越明显,企业重要缺陷以上程度越来越少。
(二)内控审计报告意见披露情况分析
如表所示,2018—2022年间会计师事务所披露的无保留意见,占发布总数的95.28%;披露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占比披露总数的2.02%;披露保留意见的报告,占披露总数的2.51%;披露的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占披露总数的0.18%。
< class="pgc-img">>2018—2022年上市公司内控审计披露情况表
从趋势上看,这种比例呈逐年放大状态,但纵向比较2018—2022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内控审计报告中会计师事务所披露的无保留意见较为稳定。
(三)上市公司内控审计报告披露缺陷整改披露情况分析
如表所示,2018—2022年上市公司披露审计与自查披露重大缺陷的公司中,有近一半公司的披露缺陷已全部整改,有四成以上的公司披露缺陷已部分整改,仅有一成公司的披露缺陷尚未整改。
< class="pgc-img">>2018—2022年上市公司内控审计披露缺陷整改披露
纵向对比5年的数据,公司内控缺陷整改情况披露不容乐观,特别是有重大缺陷的,这种状况揭示了企业对内控缺陷整改措施的披露有抵触情绪、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2
凯乐科技内控失效及财务舞弊
凯乐科技成立于1993年2月28日,是一家从事网络系统研究开发、电子产品服务、通讯服务等业务的公司。2000年7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坐落在湖北省公安县。中天运成立于1994年3月,总部设在北京,在全国会计师事务所实力排名靠前,设有24家分所。
2022年5月23日,凯乐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正式立案。同年12月凯乐科技董事会收到证监会公函,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内控失效、虚假记载收入,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被要求退市。
经查,2016—2020年凯乐科技连续5年虚增营收512亿元,虚增利润59亿元。作为凯乐科技多年财务年报审计的专业机构,中天运因发布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而深陷凯乐科技财务造假案件,可能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凯乐科技开展专网通信业务为虚假业务。
2016—2020年凯乐科技与隋田力合作开展“专网通信”业务,只有在2016年有少量专网通信业务,2017—2020年专网通信业务均为虚假。
2、凯乐科技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 class="pgc-img">>2016年凯乐科技虚增营业收入41.26亿元,虚增营业成本39.49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77亿元,虚增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48.99%,虚增利润总额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64.97%。
2017年凯乐科技虚增营业收入110.9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01.77亿元,虚增利润总额9.21亿元,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73.31%,虚增利润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99.99%。
2018年凯乐科技虚增营业收入146.3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26.70亿元,虚增研发费用3.37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6.31亿元,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86.32%,虚增利润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144.84%。
2019年凯乐科技虚增营业收入136.17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14.68亿元,虚增研发费用3.93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7.56亿元,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85.85%,虚增利润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183.71%。
2020年凯乐科技虚增营业收入77.46亿元,虚增营业成本60.88亿元,虚增研发费用2.07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4.51亿元,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91.13%,虚增利润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247.45%。
3
中天运审计凯乐科技
内控失败的原因分析
1、未对“销售与收款循环”设计有效的内部控制测试审计程序
凯乐科技已对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产品出库、入库等业务的职责和审批权限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防范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但公司内部控制并未得到有效执行,部分业务流程存在“一言堂”现象。
而审计方面对这些破防现象视而不见,没有与虚假专网业务匹配的生产及物流货运单,仅是认同伪造的采购入库、生产入库、销售入库等单据;未穿行测试各个环节,默认会计科目数据,银行票据作假,审计人员复印后直接作为工作底稿,银行函证流于形式,未发现银行存款虚假记载,没有关注营业收入与成本的匹配程度、成本费用归集与分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内部控制流程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高层领导授意
朱弟雄作为凯乐科技董事长,对凯乐科技的生产经营拥有实际控制权,决策、组织实施财务造假,授意、指挥凯乐科技开展虚假业务,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严重,是凯乐科技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朱弟雄凌驾于内控之上的风险,审计方未能恰当评估涉嫌违法违规对上市公司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等的影响,没有关注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3、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
在执行控制测试审计程序时,存在违反审计基本准则的情况,如在未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依然不实施替代程序。
虽然系统性的造假不容易发现,但是凯乐科技的舞弊漏洞百出,从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再到财务总监,连续几任高管都全程参与了造假,内控成摆设,如果中天运能更重视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可能会发现凯乐科技存在的内控不正常现象,再把此现象细究下去,不至于发现不了内控问题。
4、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足
中天运连续6年为凯乐科技提供内控审计报告,始终未发现内控缺陷,审计程序很可能流于形式,或存在相互勾结,各取所需,坑害投资者,丢掉了职业操守。
4
解决上市公司内控失效的对策
通过分析中天运在审计凯乐科技内控报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审计内控报告失败的原因,笔者主要从被审计方、审计方、监管方的角度分别提出应对策略,提高内控披露质量。
(一)被审计单位层面
上市公司应当根据证监会、财政部关于内部控制规章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科学、客观的认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标准。
一般来说,对于大于资产总额的0.5%、净利润的1%、营业收入的10%的错报,可视为重大财务缺陷。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监管机制,让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能够充分履行其职能,要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参与内控监管,提高员工内控意识,应加大内部控制相关的培训,尽可能摆脱管理层的制约,将内控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
(二)审计单位层面
1、会计师事务所层面上防范
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要建立并完善与公众利益实体审计业务有关的关键审计合伙人轮换机制,确保从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独立,事务所要综合考虑客户业务复杂程度等因素,为每项业务分派具有适当胜任能力和勤勉尽责的项目合伙人和项目组成人员,避免超出胜任能力执业。会计师事务所可通过强化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有效管理和应对,强化事务所内部质量监督。
2、注册会计师个人层面上防范
注册会计师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谨慎执业,要熟悉会计造假动机及手法,要考虑业绩需求、推高股价敛财动机,并借助以往会计造假案研究启示,知悉会计造假的思路,熟悉会计造假的手段,提高自我廉洁意识,保持独立性,拒绝客户贿赂。
(三)监管方层面
一是要完善内控信息披露政策,健全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的披露机制,明确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于上市公司不披露整改情况或整改不到位、敷衍了事、走过场的现象,监管部门应跟踪检查验收,直到改正为止。
二是提高信息违规披露的成本。
目前,对于违规的上市高管,证监会只是公开谴责、禁入市场5年,并记入诚信档案;对注册会计师只是警示、警告、通报批评改正,记入诚信档案,没有实质性的处罚,强制力较低,缺少威慑力。
笔者建议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内控重大缺陷的公司及发布重大虚假内控记载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行政、民事、刑事处罚,或者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增加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虚假描述的综合处罚,压实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持续提升内部控制监管效能,让内控信息归真,让内控报告成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前哨。
针对上市公司披露报告的时间总是出现拖延、缺乏规定的时间进行披露、无法保证报告的及时性和质量问题,建议在以后配套规章里限定时间(一个月左右)完成整改。
5
本文结语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应以数智化赋能监管,防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管等“关键少数”的舞弊风险;提升内部控制整体水平,健全内部控制综合体系特别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逐步规范统一信息披露准则要求,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充分发挥日常监督作用,构建重大、重要缺陷专项评价及内控责任回溯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扩展内控体系强制性实施范围。
来源:管理会计知识汇整理